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B 05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611—2019 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weet potato production 2019 - 07 - 23 发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8 - 23 实施 发 布 DB37/T 3611—2019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产地环境 ........................................................................... 1 4 品种选择 ........................................................................... 1 5 育苗技术 ........................................................................... 1 5.1 苗床准备 ....................................................................... 5.1.1 育苗地选择 ................................................................. 5.1.2 苗床建造 ................................................................... 5.2 种薯选择和消毒 ................................................................. 5.3 苗床排种时间 ................................................................... 5.4 苗床排种方式 ................................................................... 5.5 苗床管理 ....................................................................... 5.5.1 前期管理 ................................................................... 5.5.2 中期管理 ................................................................... 5.5.3 后期管理 ................................................................... 5.6 二段育苗 ....................................................................... 2 2 2 2 2 2 2 2 2 2 2 6 大田栽培技术 ....................................................................... 3 6.1 栽插前准备 ..................................................................... 6.1.1 深耕起垄 ................................................................... 6.1.2 施足基肥 ................................................................... 6.2 适时采苗 ....................................................................... 6.2.1 健康薯苗 ................................................................... 6.2.2 采苗方法 ................................................................... 6.3 薯苗处理 ....................................................................... 6.4 栽培方式 ....................................................................... 6.5 栽插技术 ....................................................................... 6.5.1 适时栽插 ................................................................... 6.5.2 栽插方法 ................................................................... 6.5.3 合理密度 ................................................................... 6.6 肥水管理 ....................................................................... 6.7 中耕除草 ....................................................................... 6.8 化学调控 ....................................................................... 6.9 病虫害防治 ..................................................................... 6.9.1 病虫害分类 .................................................................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I DB37/T 3611—2019 6.9.2 6.9.3 6.9.4 6.9.5 6.9.6 防治原则 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 ................................................................... ................................................................... ................................................................... ................................................................... 4 5 5 5 5 7 适时收获 ........................................................................... 5 8 安全贮藏 ........................................................................... 5 9 生产档案 ........................................................................... 6 II DB37/T 361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东农业大学、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尹秀波、柳洪鹃、赵庆鑫、高波、王光胜、于安军、张晓芳。 III DB37/T 3611—2019 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育苗技术、大田栽培技术、适时收获、安全贮藏及生产 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春、夏甘薯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6 种薯 GB 7413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3735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NY/T 496 肥料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00 甘薯脱毒种薯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37/T 2157 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DB37/T 2446 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 DB37/T 2542(所有部分) 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DB37/T 2548.5 农产品贮藏技术规程 第5部分:鲜食型甘薯 DB37/T 2824.5 盐碱地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 第5部分:甘薯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参照NY/T 5010的要求执行。选择土层较厚、排灌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地,最好选择生茬 地。 4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通过国家登记的优质、高产、抗病、商品性好的甘薯品种,盐碱地要选择耐盐 碱品种。从异地调种时要经过当地植物检疫部门检查,防止外来病虫害入侵,病虫害的检疫按照GB 7413 的规定执行;盐碱地的品种选择符合DB37/T 2824.5的规定。 5 育苗技术 1 DB37/T 3611—2019 5.1 苗床准备 5.1.1 育苗地选择 育苗地应选在生茬地或者3年以上未种甘薯的地块,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土质不过粘过砂,无病菌,靠近水源,管理方便和不易遭受意外损失的地方。 5.1.2 苗床建造 阳畦苗床要建成东西走向,宽150 cm~200 cm,床深(地面下)30 cm;大小拱棚的苗床深度20 cm 2 左右,排种后苗床低于地面5 cm~10 cm。苗床内施足基肥,一般每m 床土加腐熟有机肥5 kg,尿素25 g, 过磷酸钙60 g,硫酸钾40 g,混合均匀。肥料要深施,以免烧苗。旧的床土可用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喷洒消毒。肥料的使用符合NY/T 496的规定;农药的使用符合GB/T 8321的规定。 5.2 种薯选择和消毒 选择未受冷冻涝伤、健壮无病、具有本品种特征的种薯,薯块大小均匀一致。脱毒种薯用10 mg/L~ 15 mg/L赤霉素水溶液浸种30 min,未脱毒的种薯用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0 %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消毒10 min,浸种后立即排种,一次配药可连续浸种10次~15次。脱毒种薯质 量的检测按照NY/T 1200的规定执行;未脱毒种薯质量的检测按照GB 4406的规定执行;农药的使用符合 NY/T 1276和GB/T 8321的规定。 5.3 苗床排种时间 根据采用的育苗方式和当地气温回升情况确定适宜的排种时间。采用日光温室内搭建小拱棚育苗 时,一般在2月上中旬,当地日平均气温上升到0 ℃左右时开始排种;采用小拱棚或者阳畦育苗时,一 般在3月中旬,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在7 ℃~8 ℃时开始排种。 5.4 苗床排种方式 根据甘薯品种的萌芽特性确定适宜的密度和排种方式。萌芽性较好、出芽多的品种采用平排法,排 2 2 种密度为20 kg/m ~25 kg/m ;萌芽性较差、出芽少的品种采用斜排法,即头尾一致,头压尾1/4左右, 2 2 排种密度为25 kg/m ~30 kg/m 。 5.5 苗床管理 5.5.1 前期管理 采用日光温室内搭建小拱棚育苗时,排种后加盖地膜,地膜与床面要留有一定空隙,出芽后及时去 除地膜,当小拱棚内温度超过35 ℃时要及时通风换气;采用小拱棚或者阳畦育苗时,排种后及时加盖 棚膜,夜间加盖保温被、白天揭被晒床增温,出芽前后中午膜内温度超过35 ℃时要及时通风换气。 5.5.2 中期管理 干旱时及时浇水,浇水后晾1 h~2 h后再盖棚膜,防止湿度太大,发生气生根。 5.5.3 后期管理 采苗前3 d开始日夜均不盖薄膜;采苗前5 d~6 d浇一次大水,以后不再浇水,进行炼苗。 5.6 二段育苗 2 DB37/T 3611—2019 利用小拱棚、阳畦或者露地进行第二段育苗:选择砂壤土地建造苗床,苗床规格因地块大小、塑料 薄膜规格等而异;在大田适宜栽植期前30 d~35 d,从温室冷床中剪取长度在15 cm~20 cm的薯苗;开 沟后按照行距14 cm~16 cm、株距5 cm~7 cm栽植,栽深约10 cm,露出秧头5 cm~10 cm;薯苗长到20 cm~25 cm时,经过3 d以上的炼苗处理即可剪苗,从薯苗基部2节处剪掉,即培育成短节间健壮薯苗。 6 大田栽培技术 6.1 栽插前准备 6.1.1 深耕起垄 深耕整地,耕翻深度25 cm~30 cm,随耕随耙,保住底墒。整地结合起垄,垄距70 cm~85 cm,垄 高25 cm~30 cm。垄面平细沉实,垄沟深窄,垄向最好是南北走向。病害严重的地块可采取轮作换茬, 与花生、玉米等作物轮作,周期3年以上。 6.1.2 施足基肥 整地起垄前一次性施足基肥,旱薄地增施有机肥,配合施用氮素化肥;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块增施钾 2 肥。春薯每667 m 施腐熟有机肥3 000 kg~4 000 kg、化肥施用量折合纯氮3 kg~5 kg、五氧化二磷5 kg~ 2 6 kg、氧化钾8 kg~10 kg;夏薯每667 m 施纯氮3 kg~4 kg、五氧化二磷2 kg~3 kg、氧化钾5 kg~8 kg,结合旋耕一次性施入。肥料的使用符合NY/T 496的规定。 6.2 适时采苗 6.2.1 健康薯苗 具有本品种特征,苗龄30 d~35 d,薯苗百株重500 g以上,苗长20 cm~25 cm,顶三叶齐平,茎 粗壮,节间短(3 cm~5 cm),有5节~7节,茎粗0.5 cm,叶片肥厚、大小适中,颜色鲜绿,茎上无气 生根,全株无病斑,茎中浆汁多,茎基部根系白嫩。 6.2.2 采苗方法 在苗床薯苗高度20 cm~25 cm、经过3 d以上的放风晒苗后才可采苗。在离床土面5 cm高处剪苗, 保留底部1节~2节。尽量选择短节间薯苗。更换品种前用2 % NaCl浸泡剪刀3 min~5 min消毒。坚决禁 止拔苗栽插或拔苗后再剪根。 6.3 薯苗处理 栽插前,脱毒薯苗基部浸泡在60 mg/kg~80 mg/kg的α -萘乙酸溶液中10 min,促进生根,浸苗后 立即栽插;未脱毒薯苗用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 000倍药液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600 倍~2 000倍药液,浸泡薯苗基部8 min~10 min防治黑斑病;用20 %三唑磷微囊悬浮剂100倍~150倍药 液,浸苗基部10 min防治茎线虫病。农药的使用符合GB/T 8321的规定。 6.4 栽培方式 栽插分露地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两种。其中,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早7 d~10 d。覆透明地膜 2 前要施用化学除草剂,每667 m 用50 %异丙草胺乳油200 g~250 g,兑水30 kg~45 kg于栽苗后均匀喷 雾于垄面;覆黑地膜的可不用化学除草。栽插薯苗后及时紧贴表土覆膜,用土压实,注意不要压断薯苗。 覆膜后当中午膜内温度接近40 ℃及时放苗出膜,破膜口要小,并用土封严。在垄沟底,膜与膜之间留 3 DB37/T 3611—2019 有间隙,茎叶封垄后在膜面随处扎孔,以利于雨水下渗。生产上最好用可降解地膜。农药的使用符合GB/T 8321的规定;普通地膜的使用符合GB 13735的规定;可降解地膜的使用符合DB/T 2446的规定。 6.5 栽插技术 6.5.1 适时栽插 春薯露地栽培,当气温稳定在15 ℃~16 ℃、10 cm地温稳定在17 ℃~18 ℃时栽插,一般是在4 月下旬~5月上旬,盐碱地可适当晚栽;夏薯,应抢时早栽,6月中下旬完成。 6.5.2 栽插方法 采用斜栽或平栽方式露三叶栽插,栽插深度一般以8 cm~10 cm,秧苗露地高度10 cm~15 cm。每 垄栽插1行,株距20 cm~25 cm,适墒插秧,水干细土封埯。 6.5.3 合理密度 2 2 春薯每667 m 栽插3 000株~4 000株,夏薯每667 m 栽插3 500株~4 500株。丘陵旱薄地种植密度 适当密植,平原水浇地适当降低;短蔓品种种植密度适当密植,长蔓品种适当降低。 6.6 肥水管理 甘薯生长期间一般不浇水,若久旱不雨,适当轻浇。若遇涝积水,应及时排除。栽后30 d内,当甘 2 薯长势弱时每667 m 追施尿素不超过7.5 kg,追施氮肥宜早不宜迟。中期高温多雨不宜追肥。当甘薯进 入块根迅速膨大期后,茎叶有早衰现象的地块,叶面喷施0.5 %尿素溶液;生长正常或生长过旺地块, 2 叶面喷施0.2 %磷酸二氢钾溶液。每667 m 兑水30 kg~40 kg,每隔7 d喷1次,连喷2次~3次。喷肥时 间以傍晚为宜。 6.7 中耕除草 2 没有地膜覆盖的,在栽秧后一周之内每667 m 用72 %异丙甲草胺乳油120 ml~130 ml,兑水50 kg~ 60 kg,秧苗较大时可用20 %的精喹禾灵乳油12.5 ml~17.5 ml兑水50 kg~60 kg喷雾,喷雾时尽量避 开薯苗。在茎叶封垄前中耕锄草2次~3次,垄底深锄,垄背浅锄。除草剂使用符合GB/T 8321的规定。 6.8 化学调控 2 栽插后20 d~40 d时,每667 m 用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A-6) 240 mg~450 mg兑水30 kg均匀喷 施茎叶,每隔3 d喷施1次,连喷2次,促进群体生长。春薯栽插后45 d~60 d、夏薯栽插后40 d~45 d 2 时,有旺长趋势的地块每667 m 可用5 %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6 g~50 g兑水30 kg均匀喷施茎叶,每隔5 d 喷施1次,连喷2次,控制茎叶旺长。 6.9 病虫害防治 6.9.1 病虫害分类 甘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甘薯天蛾、小地 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6.9.2 防治原则 生产上要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防治病虫害。病虫害的防治应符合DB37/T 2542和GB/T 8321的规定。 4 DB37/T 3611—2019 6.9.3 农业防治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控制,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和脱毒种苗 ,实行严格轮作制度,与非旋花科作 物轮作,间隔时间3年以上;培育适龄壮苗,高剪苗,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清洁田园,建立无病种 薯田。 6.9.4 物理防治 种薯用51 ℃~54 ℃的温水浸种消毒10 min防治甘薯茎线虫病;人工捕杀甘薯天蛾幼虫,灯光、糖 醋液诱杀成虫;摘除斜纹夜蛾卵块,糖醋液诱杀成虫。 6.9.5 生物防治 2 每667 m 用5 %厚壁轮枝菌粉剂兑水50 kg喷洒地表,防治茎线虫病;在幼虫1龄~2龄期,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 g~150 g或天然除虫菊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喷雾防治甘薯天 蛾、斜纹夜蛾等地上害虫;用0.36 %苦参碱水剂2 kg~4 kg穴施,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6.9.6 化学防治 6.9.6.1 黑斑病 对种薯种苗消毒处理(按5.2和6.3方法处理)。 6.9.6.2 茎线虫病 2 一是土壤处理。每667 m 用10 %丙溴磷颗粒剂2 000 g~3 000 g或5 %灭线磷颗粒剂2 500 g~3 000 g穴施,或用50 %甲基异柳磷乳油200 g~400 g拌土条施或铺施;二是薯苗消毒(按6.3方法处理)。 6.9.6.3 病毒病 在发病初期,用20 %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60 g~250 g,兑水30 kg喷雾处理,或用2 %氨基寡 糖素水剂160 g~270 g,兑水30 kg喷雾处理,隔7 d~10 d喷施1次,连喷3次。 6.9.6.4 斜纹夜蛾、甘薯天蛾 用5 %氯虫苯甲酰胺30 g~55 g或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3.5 g~5 g或12 %维·虫螨腈 悬浮剂10 g~15 g,兑水30 kg喷雾。 6.9.6.5 地下害虫 2 整地起垄施肥时,每667 m 用3 %辛硫磷颗粒剂180 g~240 g均匀撒施,防治地下害虫。 7 适时收获 根据不同用途适时收获,一般地温18 ℃时开始(即寒露前后,10月上旬),到地温12 ℃、气温10 ℃ 以上时结束(即霜降前后,10月底)。在收获过程中做到轻刨、轻装、轻运、轻卸,防止破伤。 8 安全贮藏 3 贮藏前,贮藏窖要清扫消毒,每m 空间用20 g硫磺,点燃后封闭2 d~3 d熏窖,之后放出烟气杀灭 病菌。要严格剔除带病、破伤、受水浸、受冻害的薯块,种薯可用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 5 DB37/T 3611—2019 700倍液喷洒杀菌。贮藏量一般占窖空间的2/3。在薯堆中间放入通气笼,以利通气。窖温保持在10 ℃~ 15 ℃,湿度保持在80 %~90 %。鲜食型甘薯贮藏符合DB37/T 2548.5的规定。 9 生产档案 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形成生产档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