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pdf
附件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 评价指南 (试行) 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 浙 江 省 水 利 厅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二〇二一年七月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目 录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1 4 评价指标.................................................................................................. 4 5 指标计算方法与赋分标准...................................................................... 5 6 调查监测................................................................................................ 18 7 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 20 8 河湖健康综合评价................................................................................ 21 9 评价报告编制........................................................................................ 23 附录 A 浙江省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科级敏感性分值及鉴定分类要求 25 附录 B 富营养化硅藻指示值和敏感值列表.........................................30 附表 C 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公众调查表.........................33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文规定了浙江省河湖健康评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的评价指标与技术方法。 本文河湖健康评价适用于河流(不包括河口等过渡性水体)和湖泊;河流水 生态健康评价适用于河流(不包括河口等过渡性水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201-2014 防洪标准 SL/T238 水资源评价导则 HJ/T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SL395-2011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Z712-2014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SL167-2014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HJ 710-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SCT 9429-2019 淡水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河流 SL 278-2020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DB33_T 614-2016 河道建设规范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总站生字〔2001〕090 号)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总站水字〔2021〕223 号) 2020 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第 79 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 375 号《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 浙江省河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浙环函 〔2020〕264 号) 3 总则 3.1 评价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a) 根据代表性指标与代表性水域及其断面进行评价, 应完整描述河湖健康 及河流水生态健康状况; b) 取样监测应采用统一、标准化方法,应准确反映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 健康状况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趋势。 1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3.1.2 可操作性原则 a) 根据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 b) 根据河湖所涉及区域的条件以及评价指标特点,选择效率高、成本低的 调查监测方法。 3.1.3 适应性原则 a)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应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框架和数据基础支撑,体现 普适性与区域差异性特点,易于推广操作; b)评价结果表述具备数据化和可视化特性,易于参考比较不同地区和类型的 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状态、并为河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提供支持。 3.2 评价分区 河流健康评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可以整条河流为评价单元,也可以各级 河长负责的河段为评价单元;根据评价单元长度,一个评价单元可划分为多个评 价河段,通过对各个河段进行评价后,综合得出评价单元的整体评价结果。湖泊 健康评价原则上以整个湖泊为评价单元,确有需要可以通过分区评价后,综合得 出湖泊的整体评价结果。 3.2.1 河流分段 河流评价单元的长度大于 30 km 的,宜划分多个评价河段;长度少于 30 km 且河流上下游差异性不明显的河流,可只设置 1 个评价河段。河流分段可根据水 文特征、河床及河滨带形态、水质情况、水生生物特征、整治情况以及流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宜将评价河流划分为若干河段进行分段评价。划分原则如下: (1)按河流地形地貌,可分为山区性河流和平原性河流两大类; (2)按河型分类,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游荡型河段; (3)按河流水文分区,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段; (4)河流中的典型水利工程、重要支流汇入汇出节点、城镇段、乡村段起 止节点等,也可作为河流的分段节点。 3.2.2 湖泊分区 湖泊不同区块的水文、水力、地形、水质及水生生物特征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宜进行分区评价。根据湖泊的水文变化情况、水力学特性、地形条件、水质影响 要素、生物种群特征、治理情况以及“湖长”管辖湖片等进行湖泊分区,并可适 当参考《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5)中对水功能区水环境 2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功能区的划分情况进行湖泊健康评价分区。 3.3 工作流程 评价工作流程可按图 3-1 确定。 图 3-1 评价工作流程图 3.3.1 方案制定 开展资料、数据收集与踏勘,根据本文确定的河湖健康评价及河流水生态健 康评价指标,提出评价指标专项调查监测方案与技术细则,形成评价工作大纲。 3.3.2 调查监测 组织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相关指标的调查与专项监测, 调查周期宜不小于一年。 3.3.3 报告编制 系统整理各类调查与监测数据,根据本技术文件提供的技术方法计算评价指 标分值、判定基层指标状况并开展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评价报告。 3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4 评价指标 河湖健康评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包括水文、水质、形态、生物、社 会服务和河湖管理等六个类别,其中河流健康评价共 17 项,河流水生态健康评 价指标共 12 项,见表 4-1;湖泊健康评价指标共 18 项,见表 4-2。 序 号 1 类别 表 4-2 河流健康评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表 是否纳入 是否纳入 指标名称 指标类型 河流健康 水生态健 评价 康评价 基本生态流量满足程度 基本指标 是 是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 备选指标 是 是 水质优劣程度 基本指标 是 是 河流纵向连通性 基本指标 是 是 岸线生态性指数 基本指标 是 是 6 生态缓冲带指数 基本指标 是 是 7 土著鱼类保有指数 基本指标 是 是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 基本指标 是 是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 备选指标 是 是 10 水鸟状况指数 备选指标 是 是 11 防洪工程达标率 基本指标 是 否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基本指标 是 是 公众满意度 基本指标 是 是 供水保障程度 备选指标 是 否 管控能力适应性 基本指标 是 否 监测体系完备性 备选指标 是 否 管护手段先进性 备选指标 是 否 2 3 水文 水质 4 5 8 9 12 13 形态 生物 社会 服务 14 15 16 17 河湖 管理 4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表 4-2 序 号 湖泊健康评价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指标类型 水文 基本生态水位 满足程度 基本指标 入湖流量变异程度 备选指标 富营养化状况 基本指标 湖泊连通性指数 基本指标 岸线生态性指数 基本指标 6 生态缓冲带指数 基本指标 7 土著鱼类保有指数 基本指标 8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 落组成 基本指标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备选指标 10 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 备选指标 11 水鸟状况指数 备选指标 12 防洪工程达标率 基本指标 13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 达标率 基本指标 14 公众满意度 基本指标 15 供水保障程度 备选指标 16 管控能力适应性 基本指标 监测体系完备性 备选指标 管护手段先进性 备选指标 1 2 3 水质 4 5 形态 生物 9 社会服务 17 河湖管理 18 5 指标计算方法与赋分标准 5.1 水文 5.1.1 基本生态流量满足程度/基本生态水位满足程度 评价河流流量/湖泊水位过程的生态适宜程度,可按 SL 278、SL/Z712 等规 范进行评价。对已确定基本生态流量/水位的河段(湖区),按已确定的基本生 态流量/水位进行评价;对未确定生态流量/水位的河段(湖区),按 90%保证率 最枯月流量/水位确定基本生态流量/水位,按公式(1)计算。 QDR Dm / D ×100% 式中: 5 (1)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QDR——基本生态流量(水位)满足程度; Dm ——评价年生态流量(水位)满足天数(d); D——评价总天数(d),周期为完整的日历年。 基本生态流量满足程度/基本生态水位满足程度根据表 5-1 赋分,赋分时采 用线性插值法。无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河流可直接赋分 100。 表 5-1 基本生态流量/生态水位满足程度赋分标准 基本流量(最低水文) 满足天数占比(%) ≥95 80 70 60 <50 赋分 100 80 40 20 0 5.1.2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入湖流量变异程度 5.1.2.1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 评价山区性河流评价年实测月径流过程与天然月径流 过程的差异,由评价年逐月实测径流量与天然月径流量的平均偏离程度表达,按 公式( 2) 和公式( 3) 计算。 2 12 FD q m Q m /Q m 1 Q 1/2 1 12 Qm 12 m 1 (2) (3) 式中: FD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 qm ——评价年第 m 月实测月径流量(m3/s); Qm ——第 m 月天然径流(m3/s)平均值,宜采用 20 年长系列径流资料计 算; Q ——天然月径流年均值(m3/s)。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根据表 5-2 赋分,无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河流可直接赋分 100。 5.1.2.2 入湖流量变异程度 评价环湖河流入湖评价年月径流量与天然月径流过程 的差异,按公式(4) 和公式(5) 计算。 1/2 2 12 FD qm Qm / Q m 1 6 (4)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N N n 1 n 1 qm= qm , n ,Qm= Q m , n , Qm 1 Q 12 12 m1 (5) m 式中: FD ——入湖流量变异程度; Qm,n ——第 n 条入湖河流、第 m 月的评价年平均径流量(m3/s); qm,n ——第 n 条入湖河流、第 m 月的天然平均径流量(m3/s); qm ——第 m 月所有入湖河流评价年平均径流量(m3/s); Qm ——第 m 月所有入湖河流天然平均径流量(m3/s); N ——环湖主要入湖河流数量(条); Q m ——天然月径流量年均值(m3/s)。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根据表 5-2 赋分,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表 5-2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赋分标准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 0.05 0.1 0.3 1.5 3.5 赋分 100 80 40 20 0 5.2 水质 5.2.1 水质优劣程度/富营养化状况 5.2.1.1 水质优劣程度 河流水质定类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其中水温、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不参与评价。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环 办[2011]22 号)中的河流断面水质评价方法划分水质状况等级,赋分标准见表 5-3。 表 5-3 水质优劣程度赋分标准 水质类别 I Ⅱ Ⅲ Ⅳ V 劣 V 赋分 100 80 60 40 20 0 5.2.1.2 富营养化状况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及分级技术规定》中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标准,选择叶绿素 a、总磷、总氮、透 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 5 项指标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指数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TLI(∑)=∑Wj·TLI(j) (6) TLI(ch1a)=10(2.5+1.0861nch1a) (7) 7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TLI(TP)=10(9.436+1.6241nTP) (8) TLI(TN)=10(5.453+1.6941nTN) (9) TLI(SD)=10(5.118-1.941nSD) (10) TLI(CODMn)=10(0.109+2.661 lnCODMn (11) 式中:TLI(∑)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Wj 为第 j 种参数营养状态指数的相 关权重,TLI(j)代表第 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叶绿素 a 单位为 mg/m3,透 明度 SD 单位为 m,其它单位为 mg/L。 以叶绿素 a(ch1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 j 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 公式为: rij 2 wj m r j 1 ij (12) 2 式中,rij 为第 j 种参数与基准参数的相关系数,m 为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 chla 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rij 及 rij2 见下表。 表 5-4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 chla 的相关关系 rij 及 rij2 值 参数 chla TP TN SD CODMn rij 1 0.84 0.82 -0.83 0.83 rij2 1 0.7056 0.6724 0.6889 0.6889 权重 0.266 0.188 0.179 0.183 0.183 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赋分见表 5-5,赋分计算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表 5-5 富营养化综合指数赋分标准表 贫营养 中营养 参数 TLI(∑)< 30 30≤TLI (∑)≤50 赋分 100 80 轻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重度富营养 50<TLI(∑) 60<TJLI(∑) TLI(∑)> 70 ≤60 ≤70 60 30 0 5.3 形态 5.3.1 河流纵向/湖泊连通性指数 5.3.1.1 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 体现河道上下游物质、能量及生物流动的畅通性, 根据单位河长内影响河流连通性的建筑物或设施数量评价。有过鱼设施或不影响 鱼类洄游的建筑物不在统计范围内。赋分标准见表 5-6,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8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表 5-6 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赋分标准 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 (单位:个/10km) 0 0.1 0.25 0.5 >1 赋 分 100 80 40 20 0 5.3.1.2 湖泊连通性指数 体现湖泊与其周边水系间物质、能量及生物流动的通畅 性。根据环湖主要入湖河流、出湖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流畅通程度评价,按公式 (13)计算。 Ns W R n RFCr n 1Ns n (13) R n n 1 式中: RFCr——湖泊连通指数赋分; Ns——环湖主要河流数量(条); Rn——第 n 条河流的出(入)湖水量(万 m3 /年)。 Wn ——第 n 条环湖河流连通性赋分,按表第 2 行取值。 环湖河流连通状况赋分标准见表 5-7,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表 5-7 湖泊连通性指数赋分标准 湖泊连通性情况 顺畅 较顺畅 阻隔 严重 阻隔 完全 阻隔 入湖水量占入湖河流多年 平均实测年径流量比例(%) 70 60 40 10 0 赋 分 100 80 40 20 0 5.3.2 岸线生态性指数 指没有经过人为干扰的自然岸线和经治理修复后具有自然岸线形态和生态 功能的生态堤岸长度之和占评价岸线长度的比例。根据护岸结构、建造材料和植 被覆盖等状况,按表 5-8 对人工生态岸线进行赋分。 表 5-8 岸线类型赋分表 岸线类型 自然岸线 人工植被护坡,抛石、干砌石等天然材料护脚 抛石、堆石、干砌石等天然材料护坡 9 赋分 100 80 60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40 0 人工植被护坡,浆砌石、混凝土等硬化材料护脚 浆砌石、混凝土等硬化材料护坡 根据各类型岸线长度占比,按公式(14)计算指标得分: Ibe=∑PbiLbi/L (14) 式中: Ibe——岸线生态性指数; Pbi——i 类型岸线分值; Lbi——i 类型岸线长度,km; L——评估河段(湖区)岸线总长度,km。 岸线生态性指数值即为其得分。 5.3.3 生态缓冲带指数 由河流生态缓冲带宽度及其植被覆盖度综合确定。根据宽度将生态缓冲带划 分为若干段,生态缓冲带平均宽度赋分见表 5-10,采用内插法计算。 表 5-10 河流生态缓冲带平均宽度得分表 生态缓冲带宽度类型(m) >100 30 10 3 0 赋分 100 80 60 40 0 按公式(15)计算评估河段生态缓冲带指数: Ibz=∑PwiLwiCvi/L (15) 式中: i——评价河段按宽度划分的类型数; Ibz——生态缓冲带指数; Pwi——i 宽度类型生态缓冲带平均宽度得分; Lwi——i 宽度类型生态缓冲带长度,km; Cvi——i 宽度类型生态缓冲带植被盖度,%; L——评估河段岸线总长度,km。 生态缓冲带指数值即为其得分。 5.4 生物 5.4.1 土著鱼类保有指数 采用现状监测和历史记录的土著鱼类种类数差异进行评价。按公式(16)计 10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算评估河段土著鱼类保有指数: Ifr=Sfo/Sfe×100% (16) 式中,Ifr——土著鱼类保有指数; Sfo——现有评估河段土著鱼类种类数(不计入新种和外来种); Sfe——历史纪录评估河段土著鱼类种类数。 土著鱼类保有指数赋分标准见表 5-11,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若出现珍稀 物种(已公布名录),该项得满分。 表 5-11 鱼类保有指数赋分标准表 鱼类保有指数% 100 85 60 40 0 赋 分 100 80 40 20 0 5.4.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 从物种数和污染敏感性上反映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变化。 按公式(17)计算监测点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质量比: u 䥸ỻ (17) t 式中,EQRT ——监测点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质量比; Tbo ——监测点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 Tbe ——参照点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数值。 按公式(18)计算监测点位大型底栖动物敏感性质量比: 䥸ỻ u (18) t 式中,EQRS——监测点位大型底栖动物敏感性质量比; Sbo ——监测点位平均大型底栖动物科级敏感性分值; Sbe——参照点位平均大型底栖动物科级敏感性分值值。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赋分标准见表 5-12,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以 䥸ỻ 和 䥸ỻ 中的最差评价因子结果作为底栖动物的最终评价结果。科级敏感 性分值参照附录 A。 表 5-12 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评价标准 物种数质量比 >1 0.86 0.65 0.43 0.22 0 敏感性质量比 >1 0.95 0.73 0.49 0.25 0 11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100 赋分 80 60 40 20 0 5.4.3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5.4.3.1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 根据着生硅藻对河流水质污染敏感值/耐受性的不同 及不同类群出现的相对丰度,按公式(19)、公式(20)计算富营养化硅藻指数: TDI=(WMS×25)-25 WMS= (19) a v i a v j j j (20) j j 式中: TDI——富营养化硅藻指数; WMS——硅藻基于环境因子的加权平均值; aj——硅藻物种 j 的相对丰度; vj——硅藻物种 j 对环境的敏感值(取值 1-4); ij——硅藻物种 j 对环境的指示值(取值 1-5)。 采用直接赋分法进行富营养化硅藻指数指标赋分,标准参见 表 5-13,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敏感值与指示值参照附录 B。 表 5-13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指标赋分标准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 <10 30 50 65 80 100 赋 分 100 80 60 40 20 0 5.4.3.2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利用水生生物定量监测数据,从物种多样性角度对 湖泊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采用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进行计 算,公式如下: H=式中, 〶 log2 (21) H——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 ni——种 i 的个体数; N——生物总体个数; S——物种数。 赋分标准参见表 5-14,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表 5-14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赋分标准 12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 H>3 2<H≤3 1<H ≤2 0<H ≤1 H=0 赋 分 100 80 40 20 0 5.4.4 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 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评价湖泊临水侧水域内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 物和漂浮植物四类植物中非外来物种的总覆盖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参考点比 对赋分法。参考点可选取同一生态分区或地理分区中类型相近、未受人类活动影 响或影响轻微的水域,或选择评价水域在形态及水体水质重大改变前的某一历史 状态。以评价年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与参考点的变化率确定赋分标准,见表 5-15, 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山区河流一般不参评。 表 5-15 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赋分标准表 大型水生植物覆盖 度变化比例(%) ≤5 10 25 50 ≥75 说明 接近参 考点状 况 与参考点 状况有较 小差异 与参考点 状况有中 度差异 与参考点 状况有较 大差异 与参考点 状况有显 著差异 赋 分 100 75 50 25 0 5.4.5 水鸟状况指数 调查评价河湖内水鸟的种类、数量,结合现场观测记录(如照片)作为赋分 依据,赋分标准见表 5-16。 表 5-16 水鸟丰富度指数赋分标准 水鸟观测 状况 种类、数量 多或有珍 稀鸟类(公 布名录) 种类、数量 比较多, 常见 种类、数量 比较少, 较常见 种类少,偶 尔可见 任何时候 都没有见 到 赋 分 100 80 60 30 0 5.5 社会服务 5.5.1 防洪工程达标率 评价河湖堤防及沿河(环湖)口门建筑物防洪达标情况,以达到防洪标准的 堤防长度占评价河段(湖岸线)总长度的比例计算,见公式(22);湖泊同时还 应评价环湖口门建筑物满足设计标准的比例,见公式(23)。无相关防洪规划时, 13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可参照 GB 50201 确定。 FLDER=(RLA / RL+SL/SSL)×100% (22) FLDEL=(LDA /LD + GWA/DW)/2×100% (23) 式中: FLDER ——河流防洪工程达标率(%); FLDEL ——湖泊防洪工程达标率(%); RLA ——评价河段达到防洪标准的堤防长度(m); RL ——评价河段堤防总长度(m); SL——评价河流堤防交叉建筑物达标个数; SSL——评价河流堤防交叉建筑物总个数; LDA ——评价湖区达到防洪标准的堤防长度(m); LD ——评价湖区堤防总长度(m); GWA ——环湖达标口门宽度( m); DW ——环湖河流口门总宽度( m)。 河流及湖泊防洪指标赋分标准见表 5-17,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表 5-17 防洪工程达标率赋分标准 防洪工程达标率(%) 95 90 80 70 50 赋 分 100 80 40 20 0 5.5.2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针对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按照达 标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个数占评价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总数的比例,或评价 年内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监测达标次数占全年监测次数的比例,参照 SL 395 规范,达标比例按全因子评价。 FD=FG/FN×100% (24) 式中: FD—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FG—达标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个数或评价年内达标次数; FN—评价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总数或评价年监测次数。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赋分标准见表 5-18,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14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表 5-18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赋分标准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 能区达标(%) 100 80 60 40 0 赋 分 100 80 40 20 0 5.5.3 公众满意度 调查公众对评价河湖环境、水质水量、涉水景观、舒适性、美学价值等的满 意程度,调查内容可参见附录 C,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公众满意 度每项调查内容可选项均为 5 项,从左向右选项依次得分为 100、80、60、40、 0,每一份调查问卷综合得分为所有选项得分的平均值。 评价河湖区公众满意赋分取评价流域(区域)内所有参与调查的公众赋分的 平均值。 5.5.4 供水保障程度 评价河段(湖区)所有供水工程的水量保证程度,按综合供水保证率评价, 见式(25)。仅供有供水需求的河湖选择。 Rgs D0 100% Dn (25) 式中: Rgs ——供水水量保障程度; D0 ——水位或流量达到供水保证水位或流量的天数(d); Dn——评价总天数(d),以一个完整的日历年或水文年为周期。 供水保障程度赋分标准见表 5-19,赋分时采用线性插值法。 表 5-19 供水保障程度赋分标准 供水水量保证程度(%) 95 85 60 30 0 赋 分 100 80 40 20 0 5.6 河湖管理 5.6.1 管控能力适应性 从是否编制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涉河涉堤项目审批是否规范、有无违 法违规、有无破坏生态的行为等 4 方面进行评价。管控能力适应性赋分标准 见表 5-20。 15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表 5-20 管控能力适应性赋分标准 管控能 力适应 性 ①完成河道岸线利用管 理规划或一河(湖)一策 编制;②涉河涉堤项目审 前述4 项 批规范; ③岸带无 “四乱” 满足3 项 现象;④无电鱼、毒鱼等 破坏生态行为 赋分 100 前述4 项满 前述4项满足1 前述4 项均 足2 项 项 不满足 80 40 20 0 5.6.2 监测体系完备性 评价河湖管理范围内监测项目的完整程度,监测点位布置与 SL 196、SL 219 等规范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监测频次的适宜程度。监测体系完备性赋分标准见 表 5-21。 表 5-21 监测体系完备性赋分标准 水文、水质监测点 水文、 水质监测 水文、 水质监测 水文、 水质监测 位数量少于相关 布点和频次符 布点和频次符 点位满足要求, 无水文、水 监测体系完 技术要求,监测频 合相关技术要 合相关技术要 但频次低于相 质、水生态 备性 次低于相关技术 求; 水生态监测 求; 无水生态监 关技术要求; 无 监测 要求;无水生态监 至少每年1 次 测 水生态监测 测 赋分 100 80 40 20 0 5.6.3 管护手段先进性 该项为备选指标,具备条件的河湖宜进行评价。评价河湖空间管控手段的先 进性和问题的发现、处置的及时性。管护手段先进性赋分标准参见表 5-22。 表 5-22 管护手段先进性赋分标准 管护手段先 进性 重点河段视频 监控全覆盖, 采用无人机、 遥感影像等全 河段巡查每年 不少于4 次 重点河段视频 监控全覆盖, 采用无人机、 遥感影像等全 河段巡查每年 度不少于2 次 赋分 100 80 视频监控未能 以人工巡查为主, 覆盖全河段; 重点河段无视频 有采用无人机 监控,没有采用无 未采取任何巡 或遥感影像等 人机或遥感影像 查管护措施 巡查, 但每年2 等方式进行全覆 次以下 盖巡查 40 16 20 0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5.7 自选指标评价标准建立 除列入表 4-1 和表 4-2 的评价指标外,可结合实际增加自选指标。对于自选 指标,可采用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综合确定评价标准: ①基于评价河湖所在生态分区的背景调查,根据参考点状况确定评价标准。 涉及生物方面的指标宜采用该类方法。 ②根据现有标准或在河湖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在已颁 布的标准中有规定的指标宜采用该类方法。 ③基于历史调查数据确定评价标准。宜选择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相对较低的某 个时间节点的状态作为评价标准,可选择 1980-1990 年代或以前的调查评价成果 作为评价标准的依据。 ④基于专家判断或管理预期目标确定评价标准。社会服务准则层指标宜采用 该类方法,鱼类调查资料缺乏时也可采用此方法。 根据上述方法确定的评价标准应经过典型河湖评价检验后方可应用。 17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6 调查监测 6.1 指标资料来源 评价指标的资料来源可参照表 6-1,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 表 6-1 评价指标资料来源和调查范围 序 号 1 2 具体指标 河流 湖泊 基本生态流量 基本生态水位 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 流量过程变异 入湖流量变异 程度 程度 3 水质优劣程度 4 河道纵向连通 性 岸线生态性指 数 生态缓冲带指 数 土著鱼类保有 指数 大型底栖无脊 椎动物群落组 成 富营养化硅藻 指数 5 6 7 8 9 10 / 11 水鸟状况指数 12 防洪工程达标 率 水功能区水环 境功能区达标 率 13 富营养化状况 湖泊连通性指数 土著鱼类保有指 数 大型底栖无脊椎 动物群落组成 浮游植物多样性 指数 大型水生植物覆 盖度 水鸟状况指数 防洪工程达标率 水功能区水环境 功能区达标率 公众满意度 15 供水保障程度 管控能力适应 性 监测体系完备 性 管护手段先进 性 供水保障程度 18 水质在线或人工监测;生态环 境监测站;生态环境公报等资 料 遥感或现场调查、查询水利工 程基础数据 调查范围 监测断面 监测断面 监测点位 评估河流/湖泊 现场调查或遥感解译 评估河段/湖泊水 域 现场调查或咨询各地水产研 究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机构 评估河段/湖泊水 域 生态缓冲带指数 公众满意度 17 在线或人工监测;省水文中心 或地方水文站;设计、年鉴等 资料 岸线生态性指数 14 16 数据、资料来源 (按获取优先级排序) 监测点位 专业机构现场调查 监测点位 现场调查或遥感解译 现场调查、查询观鸟网或咨询 林业局、地方观鸟会、湿地公 园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等 水利部门及统计年鉴等官网 发布数据 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公报;治 水办(河长办) 现场问卷调查或 APP、小程序 等在线统计 水利部门及相关公报 湖泊水域 评估河段/湖泊水 域 评估河流/湖泊 监测断面 评估河流/湖泊 评估河流/湖泊 管控能力适应性 监测体系完备性 现场调查及相关部门座谈 管护手段先进性 18 评估河流/湖泊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6.2 监测布点 指标如需开展现场监测,则需在收集流域和河湖已有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结 合影像图分析河流(湖泊)特点,选择和布设合适的监测断面或取样点位,点位 尽可能多地反映河流(湖泊)自身特征和状态以及受人类影响的各种情况。评价 指标取样调查布置如表 6-1 所示。 6.2.1 河流监测布点 监测点位应能反映评估河段内典型人为干扰下的生物组成状态。应结合现场 勘察,综合考虑代表性、监测延续性、监测便利性和采样安全保障等因素,按适 当间距布设;优先选择水文站断面和水质考核断面。每个评价河段宜设置不少于 3 个监测断面;针对鱼类等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表 6-1 从评价河段考虑。 6.2.2 湖泊监测布点 根据地方需求和湖泊特性布置监测点,每个湖泊分区的调查、监测或取样点 位宜不少于 3 个;针对鱼类等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照表 6-1 从整个湖泊考虑。 6.2.3 参照(参考)点位 为减少因河流大小、河床底质、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引起的生物固有分 布差异对评估结果的干扰,参照点位应与评估河段具有相同水体类型。参照点位 优先选择同一河流或流域进行布设,且还应满足河岸带无明显人类活动干扰迹象, 生境良好,植被层次丰富。 6.3 频次与时间 可依据监测目的和监测计划,以及生物的生命周期、生活史和季节变化特征 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频次和监测时间。 水质水量监测在充分利用已有固定(常规)监测断面基础上,新设置的监测 点、监测频次与时间应符合相关监测类规范性文件要求。生物调查宜参照《生物 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 710-2014)开展,可依据监测目的和监测计划,以 及生物的生命周期、生活史和季节变化特征等因素确定监测频次和监测时间。建 议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每年监测 1 次,在春季(5、6 月份)或秋季 (9、10 月份)同步开展;鱼类每年监测 1 次,在春、秋两季或丰、枯水期开展, 建议与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着生藻类等其他生物指标同步开展;社会服务和管 理水平指标调查频次与时间根据河湖管理需求,1 年 1 次。 19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7 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 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共 12 项,其中基本指标 9 项,为必选指标;备选 指标 3 项,可结合资料条件和实际需求选择。见表 4-1。 7.1 水生态健康指数计算方法 河段水生态健康指数按公式(26)计算。 N WEHIi= (B j * Wj) /N (26) 式中:WEHIi—第 i 评价河段水生态健康指数; Bj—第 j 个指标得分; Wj—第 j 个指标权重,水文、水质、形态、生物、社会服务 5 个指标类别权 重分别为 0.1、0.2、0.2、0.4、0.1,具体指标按指标类别等权计算。 N—参与评价的指标数。 河流水生态健康指数按照公式(27)计算: Rs (WEHI * W ) i WEHI i i 1 (27) Rs W i i 1 式中:WEHI—水生态健康指数; Wi—第 i 个评价河段的长度(km); Rs—评价河段数量(个)。 7.2 分级标准 根据水生态健康指数,按表 7-2 将水生态健康划分为优、良、中、较差和差 共 5 级,分别用蓝、绿、黄、橙和红进行颜色表征。 表 7-2 水生态健康评价分级标准 健康等级 赋分范围 颜色表征 优 [80,100] 蓝 良 [60,80) 绿 中 [40,60) 黄 较差 [20,40) 橙 差 [0,20) 红 20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8 河湖健康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水生态、社会服务和河湖管理等 3 大类,共 18 项,其中基本 指标 11 项,为必选指标;备选指标 7 项,可结合资料条件和实际需求选择,各 地也可结合本地河湖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和服务功能等差异,设置自选指标。见 表 4-1、表 4-2. 8.1 综合计算方法 河湖健康评价采用分级指标赋分判别,目标层综合评价法。评价河段或评价 湖区指标赋分值应根据评价河段或评价湖区代表值,按单指标评价方法与标准计 算。对河湖健康进行综合评价时,按照指标层和准则层逐层加权的方法,计算得 到河湖健康最终评价结果,计算公式如下。 n RHIi= (ZBnw*ZBnr) (28) 式中:RHIi—第 i 评价河段或评价湖泊区河湖健康综合得分; ZBnw—指标(准则)层第 n 个指标(准则)的权重; ZBnr—指标(准则)层第 n 个指标(准则)的赋分(得分)。 首轮评价各指标层进行等权重赋分,也可采用专家咨询等方法因地制宜进行 权重设置,必选指标的权重应高于备选指标及自选指标的权重。在进行目标层计 算时,水文、水质、形态、生物合计权重 0.6、社会服务功能和河湖管理水平准 则层权重分别为 0.2、0.2。具体指标按指标类别等权计算。 河流、湖泊分别采用河段长度、湖泊分区面积为权重,按照公式得到河湖健 康评价结果: Rs (RHI *W ) i RHI= i 1 i Rs W (29) i i 1 式中:RHI—河湖健康综合赋分; RHIi—第 i 个评价河段或评价湖泊区河湖健康综合赋分; Wi—第 i 个评价河段的长度(km)或第 i 个评价湖区的水面面积(km2); Rs—评价河段数量(个)或评价湖泊区个数(个)。 21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8.2 分级标准 根据河湖健康指数,河湖健康评价分级标准分为 5 级:非常健康、健康、亚 健康、不健康、病态。河湖健康评价分级根据评价指标的判定情况进行确定,采 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赋分。河流健康评价分级根据表 8-2 评定。 表 8-2 河湖健康评价分级标准 健康等级 非常健康 健康 亚健康 不健康 病态 赋分范围 状态描述 颜色类别 [80,100] 水系完整、开放连通程度高,自然岸线比例高,无 拦河坝或水闸阻隔,水质优良且无污染。依地理区 系、水域类型和生境特点,所有可能出现的水生生 物种类均保存完好,数量丰富,结构稳定,接近历 史最佳状态;河湖开发适度,功能完整;河湖管理 规范,手段先进,无涉河违法违章行为。 蓝 [60,80) 水系完整、开放连通程度较高,自然岸线比例较高, 水体污染程度低。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略低于期望 值,渔业资源较为丰富,物种濒危程度低。河湖开 发强度在可接受程度,功能较完整;河湖管理较规 范,无涉河违法违章行为。 绿 [40,60) 水系完整和开放连通程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有一 定自然岸线比例,水体污染程度低。比较历史状况, 水生生物种类明显减少、资源量下降,或外来物种 占一定比例。河湖开发强度较大,服务功能较完整; 河湖管理手段较单一,存在薄弱环节。 黄 [20,40) 水系完整和开放连通程度受到较大影响,天然径流 情势改变大,自然岸线比例低,水体污染程度较高。 比较历史状况,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稳定性显著 下降,鱼类种类少、资源量下降,或外来物种比例 高。河湖服务功能不健全,管理手段单一,薄弱环 节突出。 橙 [0,20) 水系整体破碎、开放连通性受到显著影响,脱水时 间和脱水水域明显加大,河岸硬化严重,水体污染 程度高。土著水生生物种类极少,鱼类较难捕获, 或以外来物种为主。河湖开发强度极大,服务功能 单一;河湖管理能力低下,问题发现多。 红 22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8.3 评价成果展示 健康评价成果可采用百分制赋分条和雷达图形式展示,基本样式如图 8-1。 指标得分 健康评价指标判别 图 8-1 健康评价成果图样式图 9 评价报告编制 9.1 评价报告内容 评价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评价方案、调查监测、评价结果和问题分析与 保护对策五个方面。 a) 基本情况。概要说明自然地理、河湖水系及历史演变、水文气象及经济 社会状况,概要分析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要说明评价工作过程; b) 评价方案。说明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说明评价 河湖范围,河流给出分段评价方案(评价河段),湖泊给出分区评价方案(评价 湖区),并说明分段或分区的合理性;说明各评价河段或评价湖区地形地貌、水 文地质、河湖物理形态、水环境及水生态的分区(段)特点,以图表结合方式, 23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说明各评价河段或评价湖区的空间位置与物理参数; c) 调查监测。说明专项勘察、专项调查、专项监测方案,详细说明各评价 指标数据来源;以图表结合方式,说明专项监测方案监测点位、监测断面布置方 案,并说明监测点位的代表性;说明专项监测频次与监测时间;说明专项监测采 用的设备与方法;以表格方式给出专项监测指标的监测成果;分析各评价指标数 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靠性与客观性; d) 评价结果。按照规定的评价方法与标准,逐一说明各指标的计算过程、 赋分与判定结果,形成评价河段或评价湖区为单元的健康状况和以各准则层为单 元的健康评估结果,最终给出综合评价结论; e) 问题分析与保护对策。根据各指标赋分和判定情况,说明健康整体特征、 不健康的主要表征;分析不健康的主要压力,给出健康保护及修复目标建议与对 策。 9.2 评价专题图表 报告附图表应包括河湖水系图、监测方案专题图以及监测评价相关附表。 a) 水系图,可包括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区划、行政区划、 重要水工程布置等信息; b) 调查监测方案专题图,包括评价河段及评价湖区位置图,常规水文、水 质站位置图,监测点位、监测断面及样方分布图等。 c)评价河段、监测点位、调查表、生物物种名录及其照片等附表。 24 纲 昆虫纲 Insect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毛翅目 Trichoptera 襀翅目 Plecoptera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目 10 10 10 10 10 10 8 7 7 7 10 10 10 8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扁蜉科 Heptageniidae 细裳蜉科 Leptophlebiidae 等蜉科 Isonychiidae 蜉蝣科 Ephemeridae 鲎蜉科 Prosopistomatidae 长跗蜉科 Metretopodidae 小蜉科 Ephemerellidae 四节蜉科 Baetidae 细蜉科 Caenidae 新蜉科 Neoephemeridae 襀科 Perlidae 绿襀科 Chloroperlida 带積科 Taeniopterygidae 叉襀科 Nemouridae 螯石蛾科 Hydrobiosidae 磷石蛾科 Lepidostomatidae 瘤石蛾科 Goeridae 短石蛾科 Brachycentridae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 长角石蛾科 Leptoceridae 舌石蛾科 Glossosormatidae 原石蛾科 Rhyacophilidae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 齿角石蛾科 Odontoceridae 黑管石蛾科/乌石蛾科 Uenoidae 拟石蛾科 Phryganopsychidae 25 科级敏感性分值 科 附录 A 浙江省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科级敏感性分值及鉴定分类要求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属 属 属 属 科 科 属 属 科 科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科 科 科 科 分类单元鉴定要求 门 纲 广翅目 Megaloptera 26 齿蛉科 Corydalidae 蜻蜓目 Odonata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7 6 6 蜻科 Libellulidae 春蜓科 Gomphidae 大蜓科 Cordulegasteridae 伪蜻科 Corduliidae 大蜻科 Macromiidae 蜓科 Aeshnidae 色蟌科 Agriidae 丝蟌科 Lestidae 溪蟌科 Epallagidae 弓蜓科/伪蜓科 Corduliidae 综蟌科 Chlorolestidae/Synlestdae 山蟌科 Megapodagrionidae 蟌科 Coenagriidae 扇蟌科 Platycnemididae 10 10 8 8 8 7 7 7 7 6 丝口石蛾科/毛石蛾科 Sericostomatidae 细翅石蛾科 Molannidae 畸距石蛾科 Dipseudopsidae 角石蛾科 Stenopsychidae 枝石蛾科 Calamoceratidae 小石蛾科 Hydroptilidae 径石蛾科 Ecnomidae 蝶石蛾科 Psychomyiidae 多距石蛾科 Polycentropodidae 纹石蛾科 Hydropsychidae 10 科级敏感性分值 科 水蛉科 Sisyridae 脉翅目 Neuroptera 目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科 科 科 属 属 科 科 科 属 属 科 属 属 属 科 属 分类单元鉴定要求 门 纲 双翅目 Diptera 半翅目 Pterygota 27 10 8 8 6 6 5 5 5 5 5 6 5 5 5 5 4 3 8 6 5 5 3 3 3 1 扁泥甲科 Psephenidae 沼甲科 Scirtidae 泥甲科 Dryopidae 萤科 Lampyridae 小粒龙虱科 Noteridae 沼梭科 Haliplidae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水龟虫科 Hydrophilidae 龙虱科 Dytiscinae 豉甲科 Gyrinidae 长角泥甲科 Elmidae 仰泳蝽科 Notonectidae 涉水蝽科/固头蝽科 Pleidae 划蝽科 Corixidae 黾蝽科 Gerridae 负子蝽科 Belostomatidae 宽蝽科 Veliidae 大蚊科 Tipulidae 细蚊科 Dixidae 虻科 Tabanidae 蚋科 Simuliidae 舞虻科 Empididae 长足虻科 Dolichopodidae 摇蚊科 Chironomidae 毛蠓科 Psychodidae 鞘翅目 Coleoptera 8 螟蛾科 Pyralidae 鳞翅目 Lepidoptera 科级敏感性分值 科 目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属 科 科 科 科 科 科 科 科 科 属 科 科 科 科 科 科 属 科 科 科 科 科 属 科 属 分类单元鉴定要求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门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双壳纲 Bivalvia 腹足纲 Gastropoda 端足目 Amphipoda 等足目 Isopoda 十足目 Decapoda 目 贻贝目 Mytiloida 帘蛤目 Veneroida 蚌目 Unionoida 甲壳纲 Crustacea 纲 28 蚬科 Corbiculidae 截蛏科 Solecurtidae 蚌科 Unionidae 肋蜷螺科 Plenroseridae 田螺科 Viviparidae 狭口螺科 Stenothyridae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豆螺科 Bithyniidae 6 6 6 7 6 6 6 6 7 1 1 1 1 1 8 6 6 5 5 7 5 5 5 7 6 5 蠓科 Ceratopogonidae 水蝇科 Ephydridae 蝇科 Muscidae 蚤蝇科 Phoridae 沼蝇科 Sciomyzidae 溪蟹科 Potamidae 螯虾科 Astacidae 方蟹科 Grapsidae 匙指虾科 Atyoidae 长臂虾科 Palaemonidae 花尾水虱科 Anthuridea 潮虫科 Oniscidae 栉水虱科 Asellidae 球木虱科/球鼠妇科 Armadillidiidae 钩虾科 Gammaridae 蜾赢蜚科 Corophiidae 畸钩虾科 Aoridae 贻贝科 Mytilidae 科级敏感性分值 科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科 科 科 科 科 科 属 属 属 属 科 属 属 科 属 科 科 分类单元鉴定要求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门 寡毛纲 Oligochaeta 蛭纲 Hirudinea 多毛纲 Polychaeta 纲 颤蚓目 Tubificida 3 1 1 1 1 1 黄蛭科 Haemopidae 线蚓科 Enchytreidae 颤蚓科 Tubificidae 单向蚓科 Haplotaxidae 仙女虫科 Naididae 带丝蚓科 Lumbriculidae 29 3 3 舌蛭科 Glossiphoniidae 石蛭科 Erpobdellidae 3 3 3 6 5 5 椎实螺科 Lymnaeidae 扁蜷螺科 Planorbidae 膀胱螺科 Physidae 沙蚕科 Nereidae 丝鳃虫科 Cirratulidae 小头虫科 Capitellidae 基眼目 Basommatophor a 叶须虫目 (Phyllodocidae ) 吻蛭目 Rhynchobdellida 无吻蛭目 Arhynchobdellid a 科级敏感性分值 科 目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科 科 科 科 科 属 属 属 属 属 属 科 科 科 分类单元鉴定要求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附录 B 富营养化硅藻指示值和敏感值列表 种名 种的代码 指示 值 敏感 值 链状曲丝藻 Achnanthidium catenatum (Bily & Marvan) Lange-Bertalot ADCT 1.00 1.00 杜氏曲丝藻 Achnanthidium duthii (Sreen.) Edlund ADDU 3.33 2.67 短小曲丝藻 Achnanthidium exiguum (Grunow) Czarneck ADEG 3.33 2.00 杜拉尔曲丝藻Achnanthidium druartii Rimet & Couté ADRU 1.00 1.00 亚哈德逊曲丝藻Achnanthidium subhudsonis (Hustedt) Kobayasi ADSK 1.67 1.33 恩内迪曲丝藻 Achnanthidium ennediense (Compere) Compere & Van De Vijver AENN 1.67 1.67 富营养曲丝藻 Achnanthidium eutrophilum (Lange-Bertalot) Lange-Bertalot ADEU 1.00 1.33 瘦曲丝藻 Achnanthidium exile (Kützing) Heiberg ADEX 1.33 1.33 极小曲丝藻 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 (Kützing) Czarnecki ADMI 2.33 1.67 庇里牛斯曲丝藻 Achnanthidium pyrenaicum (Hust.) Kobayas ADPY 1.33 1.33 溪生曲丝藻 Achnanthidium rivulare Potapova and Ponader ADRI 2.67 2.67 近原子曲丝藻 Achnanthidium subatomus (Hustedt) Lange-Bertalot ADSU 1.33 1.33 蒙诺玛细小藻 Adlafia multnomahii Morales & Le AMUL 4.00 2.00 诺氏辐环藻 Actinocyclus normanii (Greg.) Hustedt ANMN 5.00 4.00 模糊沟链藻Aulacoseira ambigua Meister AUAJ 2.33 1.33 颗粒沟链藻极狭变种Aulacoseira granulata var. angustissima (Müll.) Simonsen AUGA 3.00 2.67 矮小沟链藻 Aulacoseira pusilla (Mesister) Tuji & Houki AUPU 3.33 2.67 颗粒沟链藻 Aulacoseira granulata (Ehrenb.) Simonsen AUGR 4.33 2.67 奇异杆状藻 Bacillaria paradoxa (Müller) Hendey BPAR 3.00 1.67 杆状美壁藻 Caloneis bacillum (Grunow) Cleve CBAC 2.00 1.33 镰形美壁藻 Caloneis falcifera Lange-Bertalot, Genkal & Vekhov CFAF 2.67 1.33 柄卵形藻 Cocconeis pediculus Ehrenberg CPED 3.33 1.67 扁圆卵形藻 Cocconeis placentula (Ehrenberg) Grunow CPLA 4.00 2.00 适中格形藻 Craticula accomoda (Hustedt) Mann CRAC 3.00 2.00 梅尼小环藻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ützing CMEN 3.67 3.33 近缘桥弯藻 Cymbella affinis Kützing CAFF 1.67 1.67 溧阳桥弯藻 Cymbella liyangensis Zhang, Jüttner & Cox CLIY 2.00 1.33 新细角桥弯藻 Cymbella neoleptoceros Krammer CNLP 2.33 1.33 近细角桥弯藻Cymbella subleptoceros Krammer CSLP 2.33 1.67 热带桥弯藻 Cymbella tropica Krammer CTRO 2.67 1.33 膨胀桥弯藻 Cymbella tumida (Brebisson) Van Heurck CTUM 2.33 2.00 膨大桥弯藻 Cymbella turgidula Grunow CTGL 3.67 2.33 优美藻Delicata delicatula (Kützing) Krammer DDEL 2.00 1.00 丝状全链藻 Diadesmis confervacea Kützing DCOF 1.67 1.00 假具星碟星藻 Discostella pseudostelligera (Hustedt) Houk & Klee DPST 3.67 2.00 具星碟星藻 Discostella stelligera (Cleve & Grunow) Houk & Klee DSTE 2.00 1.67 30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长贝尔塔内丝藻 Encyonema lange-bertalotii Krammer ENLB 3.33 1.67 微小内丝藻 Encyonema minutum (Hilse) Mann ENMI 2.33 1.67 西里西亚内丝藻 Encyonema silesiacum (Bleisch) Mann ELSE 3.00 2.33 膨胀内丝藻 Encyonema ventricosum (Agardh) Grunow ENVE 3.00 1.67 普通内丝藻 Encyonema vulgare Krammer EVUL 2.00 1.00 小头拟新月藻 Encyonopsis microcephala (Grunow) Krammer ENCM 1.33 1.00 微小塘生藻 Eolimna minima (Gruow) Lange-Bertalot EOMI 3.67 3.00 小塘生藻 Eolimna subminuscula (Manguin) Gerd Moser ESBM 4.00 3.00 克罗顿脆杆藻 Fragilaria crotonensis Kitton FCRO 2.00 1.00 克罗顿脆杆藻俄勒冈变种 Fragilaria crotonensis var. oregona Sovereign FCOR 3.33 2.00 内华达脆杆藻 Fragilaria nevadensis Linare FNEV 4.00 2.67 帕拉姆脆杆藻 Fragilaria pararumpens Lange-Bertalot, Hofm & Werum FPRU 3.00 2.67 柔嫩脆杆藻 Fragilaria tenera (Smith) Lange-Bertalot FTEN 2.33 1.33 沃切里脆杆藻 Fragilaria vaucheriae (Kützing) Petersen FVAU 5.00 4.00 十字形盖斯勒藻 Geissleria decussis (Østrup) Lange-Bertalot & Metzeltin GDEC 2.00 1.33 嗜酸异极藻 Gomphonema acidoclinatum Lange-Bertalot & Reichardt GADC 2.33 1.00 美洲异极藻Gomphonema americobtusatum Reichardt GAMC 2.00 1.33 顶尖异极藻 Gomphonema augur Ehrenberg GAUG 2.33 1.67 极细异极藻 Gomphonema exilissimum (Grunow) Lange-Bertalot GEXL 2.00 1.00 纤细异极藻 Gomphonema gracile Ehrenberg GGRA 4.00 2.67 赫布里底群岛异极藻 Gomphonema hebridense Gregory GHEB 3.33 2.33 岛屿异极藻 Gomphonema insularum Kociolek, Woodward & Graeff GILR 1.33 1.33 缠结异极藻 Gomphonema intricatum Kützing GINT 2.00 1.67 具领异极藻 Gomphonema lagenula Kützing GLGN 3.67 2.67 微小异极藻 Gomphonema minutum (Agardh) Agardh GMIN 2.33 1.67 小型异极藻 Gomphonema parvulum (Kützing) Kutzing GPAR 5.00 3.67 拟球状异极藻Gomphonema pseudosphaerophorum Kobayasi GPHO 2.33 1.33 塔形异极藻 Gomphonema turris Ehrenberg GPTN 2.33 1.00 圆锥异极藻Gomphonema turgidum Ehrenberg GTRG 1.33 1.67 琵琶湖楔异极藻 Gomphosphenia biwaensis Taisuke Ohtsuka GOPP 3.00 2.00 刀形布纹藻Gyrosigma scalproides (Rabenhorst) Cleve GSCA 3.67 2.00 尖布纹藻 Gyrosigma acuminatum (Kützing) Rabenhorst GYAC 3.33 1.67 头 端 蹄 形 藻 Hippodonta capitata (Ehrenberg) Lange-Bertalot, Metzeltin & Witkowski 山地海双眉藻Halamphora montana (Krasske) Levkov HCIB 3.33 2.33 HLMO 2.67 1.67 孔塘喜湿藻Humidophila contenta (Grunow) Lowe, Kociolek HUCO 2.67 1.67 桥佩蒂泥栖藻 Luticola goeppertiana (Bleisch) Mann LGOP 2.00 1.00 近菱形泥栖藻 Luticola pitranenis Levkov Metzeltin & Pavlov LPIT 1.67 1.33 变异直链藻 Melosira varians Agardh MVAR 3.67 3.67 加泰罗尼亚舟形藻 Navicula catalanogermanica Lange-Bertalot & Hofmann NCAT 4.33 2.67 31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管舟形藻 Navicula canalis Patrick NCNL 3.67 2.00 辐头舟形藻Navicula capitatoradiata Germain & Gasse NCPR 1.67 1.33 隐柔弱舟形藻 Navicula cryptotenella Lange-Bertalot NCTE 3.00 1.67 艾瑞菲格舟形藻 Navicula erifuga Lange-Bertalot NERI 3.67 3.33 隆德舟形藻 Navicula lundii Reichardt NLUN 2.33 2.67 合缝舟形藻Navicula notha Wallace NNOT 1.33 1.33 放射舟形藻 Navicula radiosa Kützing NRAD 1.33 1.67 短喙舟形藻Navicula rostellata Schmidt NROS 3.67 1.33 对称舟形藻Navicula symmetrica Patrick NSIA 3.67 1.67 针形菱形藻 Nitzschia acicularis (Kützing) Smith NACI 4.00 2.33 两栖菱形藻 Nitzschia amphibia Grunow NAMP 2.67 2.33 华丽菱形藻 Nitzschia elegantula Grunow NELE 2.33 1.67 丝状菱形藻 Nitzschia filiformis (Smith) Van Heurck NFIL 5.00 3.00 平庸菱形藻 Nitzschia inconspicua Grunow NINC 2.67 1.33 中型菱形藻 Nitzschia intermedia Hantzsch & Grunow NINT 3.00 2.33 利贝鲁斯菱形藻Nitzschia liebetruthii Rabenhorst NILM 4.00 2.33 洛伦菱形藻 Nitzschia lorenziana Grunow NLOR 3.67 2.33 谷皮菱形藻 Nitzschia palea (Kützing) Smith NPAL 5.00 4.00 细微菱形藻 Nitzschia perminuta (Grunow) Peragallo NIPM 2.67 2.00 辐射菱形藻Nitzschia radicula Hustedt NZRA 2.00 1.33 整齐菱形藻Nitzschia regula Hustedt NIRE 3.67 2.67 索拉塔菱形藻 Nitzschia soratensis Morales & Vis NSTS 4.67 2.67 弯曲菱形藻Nitzschia sinuata (Thwaites) Grunow NSIT 1.33 1.33 近针形菱形藻 Nitzschia subacicularis Hustedt NISS 3.33 2.00 近粘连菱形藻Nitzschia subcohaerens Grunow NZSH 2.33 1.33 沿岸菱形藻Nitzschia supralitorea Lange-Bertalot NZSU 3.67 2.00 模糊羽纹藻 Pinnularia obscura Krasske POBS 2.00 1.33 普生平面藻 Planothidium frequentissimum (Lange-Bertalot) Lange-Bertalot PFQS 2.33 1.33 披针形平面藻 Planothidium lanceolatum (Brebisson & Kützing) Lange-Bertalot PTLC 1.67 1.33 波状瑞氏藻 Reimeria sinuata (Gregory) Kociolek & Stoermer RSIN 2.00 1.33 显纹半舟藻Seminavis strigosa (Hustedt) Danieledis & Economou-Amilli SMST 4.00 3.67 尼格里鞍形藻Sellaphora nigri (De Notaris) Wetzel & Ector SNIG 2.67 2.00 亚头状鞍形藻 Sellaphora perobesa Metzeltin, Lange-Bertalot & Nergui SPEO 3.33 2.00 极小冠盘藻 Stephanodiscus minutulus (Kützing) Round STMI 2.67 1.67 细小冠盘藻 Stephanodiscus parvus Stoermer and Håk. SPAV 4.00 3.00 簇生平片藻 Tabularia fasciculata (Agardh) Williams & Round TFAS 3.67 2.67 尖针肘形藻 Ulnaria acus (Kützing) Aboal UACU 2.00 1.33 肘状肘形藻 Ulnaria ulna (Nitzsch) Compere UULN 2.67 2.33 肘状肘形藻丹麦变种 Ulnaria ulna var. danica (Kützing) Liu UUDA 3.00 2.00 32 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试行) 附表 C 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公众调查表 调査河段或湖区: 调査时间: 调査人员: 1、您与河流的关系? □沿河居民(离河 500m 左右) □本地居民(所属镇或区内) □旅游休闲者 □河湖保洁人员 □河流管理者 2、您来河边常做什么事情? □游泳 □散步休闲 □垂钓 □旅游观光 □洗衣 3、河流总体面貌如何? □很自然 □较为自然,有较少人工痕迹 效果不佳 □过于人工 □有较多人工痕迹,但生态效果保持良好 □人工痕迹较重,生态 4、河流水量状况如何? □丰沛 □较丰沛 □一般 □较少 □经常干涸 □总体干净,偶尔浑浊 □经常浑浊 5、河流水质状况如何? □常年干净清洁 □有点脏 □很脏 6、河流水体有无异味或漂浮物? □无异味,无漂浮物 □无异味,有漂浮物 □有异味,无漂浮物 □有异味,有漂浮物 □异味强烈或漂浮 物较多 7、河岸垃圾堆放状况如何? □无垃圾 理 □有零星垃圾,但能及时清理 □有极少集中垃圾,但能及时清理 □有较多散乱垃圾,不能及时清 □有垃圾堆放,不能及时清理 8、河岸植被覆盖状况如何? □茂盛 □较茂盛 □较稀疏 □很稀疏 □无植被 9、河岸边鸟类数量情况如何?主要是什么鸟? □很多 □较多 □较少 □很少 □没有 主要鸟类品种 10、河流中鱼类数量情况如何?主要是什么鱼? □很多 □较多 □较少 □很少 □没有 □很少 □没有 主要鱼类品种 11、河岸边有无垂钓者? □很多 □较多 □较少 12、您是否了解有没有电鱼、毒鱼等通法行为? □没有 □很少 □较少 偶尔有 较常见 13、河流两岸管护情况如何?有无维护? □管护设施完善 □管理设施定期有人维护,保持较好 维护,破损较严重 □管护设施不能及时维护,存在破损 □管护设施缺失 14、河边休闲游玩的人多不多? □很多 □较多 □较少 □很少 □没有 15、相比过去,您觉得实施的一些保护措施是否显著提升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景观? □显著提升 □较好提升 □一般提升 □无明显变化 □效果更差 16、您对河流总体状况的满意程度如何?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很不满意 17、您对提升河流及两岸的生杏环境有什么期望或建议? 33 □管护设施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