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G. dragon°13 页 680.17 KB下载文档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当前文档共13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ICS 65.020.99 B 60.79 备案号: 湖 DB42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2/T 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epidemic focus and disease monitoring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4 月 18 日) 2014 - 04 - 28 发布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6 - 28 实施 发 布 DB42/T 978—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湖北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由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婧、雷永松、熊艳平、杨国祥、何武、张俊、陈光。 I DB42/T 978—2014 引 言 自 2003 年 SARS、2004 年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及全球爆发后,野生动物疫情疫病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 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影响,引起人民的高度关注与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 年,我 国设立了国家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负责开展和管理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 作;2006 年 3 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 (林护发[2006]36 号), 并设立了 300 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2010 年 9 月,河南省质监局发布了由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主持制定的“陆生野生动 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DB 41/T 639—2010);2012 年 4 月,湖南省质监局发布了由湖南省野生动 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主持制定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程” (DB 43/T 675—2012)。到 目前为止,湖北省尚未发布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 湖北省自 2005 年开始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以来,从最初的布设野生动物疫源 疫病监测站点,建立疫源疫病监测网络,制定监测管理方案,到初步实现由被动监测到主动监测的转变, 继而开展疫源疫病监测标准化建设理念的提出,全省的监测工作已逐渐成熟。2013 年 1 月,国家林业 局以 31 号令的形式发布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 ,从此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 测防控工作更加有法可为、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综上所述,为使湖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 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日常操作和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迅速、 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维护生态平衡和公共卫生安全,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特提出 制定本标准。 II DB42/T 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主要监测任务、监测区域、监测对象、监测规范、监测 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 41/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DB 43/T 675—2012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及定义 3.1 陆生野生动物 terrestrial wildlife 指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野外还存在天然种群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终 生水生的除外),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 3.2 疫源 epidemic source 特指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和环境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 3.3 疫病 epidemic diseases 指在陆生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 传染性疾病。 3.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monitoring of epidemic diseases and epidemic source for terrestrial wildlife 指在监测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种群过程中,发现行为异常或不正常死亡个体时,记录信息、科学取 样、检验检测、报告结果、应急处置、发布疫情的全过程。 3.5 野生动物异常死亡突发事件 emergency of wildlife extraordinary deaths 指在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患病病例或不明原因死亡野生动物的事件。 3.6 重大野生动物疫情 the significant epidemic situation of wildlife 野生动物种群患有一种或几种,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发病急、传播迅速的疫病,危及到整个野生 动物种群生存,并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的疫情。 1 DB42/T 978—2014 3.7 无害化处理 harmless treatment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处理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动物尸体、动物产品及衍生物,达到消 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扩散的目的。 4 主要监测任务 4.1 4.2 4.3 4.4 5 监测陆生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及行为状态。 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 对发生异常情况的野生动物采样送检。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 监测区域 5.1 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域 指陆生野生动物的集中繁殖地、越冬地、夜栖地、取食地及迁徙途中停歇地等,是野生动物疫病发 生和传染的主要区域,包括: ——自然湿地区域,这一区域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方:湖泊岸线、沼泽滩涂、自然水域、江河水道、 河口洲滩、季节性泛洪地、其它鸟类常见聚集地。 ——自然林区区域,这一区域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方:林地、森林公园、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林缘、 溪流、峡谷、豁口、山区和平原过渡带、大型山峰或山系交汇地带、其它兽类常见聚集地。 5.2 野生动物与人、饲养动物密切接触区域 这一区域陆生野生动物与人、饲养动物能够密切接触,疫病能在不同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和传播。 它是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扩散并造成社会重大生物安全事件的主要区域,也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的重点区域。常见的野生动物与人、饲养动物能够密切接触区域分为两种: ——人工湿地区域,包括:大中型水库、大型围堰、开阔地鱼塘、大片藕池、河谷湖岸开阔稻田、 其他鸟类常见聚集地。 ——林区农田附近的区域,包括:开阔平原农田区、湖区周边开垦的稻田区、河谷地带、分布在开 阔地的森林灌丛、丘岗地次生林、村庄、其他兽类常见聚集地。 5.3 重大疫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 指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重大疫病的区域及周边地区,重点监测异常情况发生地、与异常物种混居 过鸟类的移动路线、与异常物种混居鸟类的迁徙扩散地、相邻站点敏感区域。 6 监测对象 6.1 作为储存宿主、携带者能向人、饲养动物传播造成严重危害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包括: ——鸟类:湖北有分布或可监测到的鸟类; ——哺乳类:以灵长类、啮齿类、食肉类、食虫类、偶蹄类和翼手类为主; ——其它种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6.2 已知的陆生野生动物与人类、饲养动物共患的重要疫病。包含: ——巴氏杆菌、肉毒梭菌、沙门氏菌、结核分支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鼠疫杆菌、猪链球菌、土拉 2 DB42/T 978—2014 杆菌、布鲁氏菌、炭疽杆菌等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禽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粘病毒、禽痘病毒、鸭瘟病毒、新城疫病毒、东部马脑炎病毒、西 尼罗河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病毒、副粘病毒、汉坦病毒、狂犬病毒、犬瘟热病毒、登革热病毒、 黄热病病毒、马尔堡病毒、艾博拉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猴 B 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 6.3 对陆生野生动物自身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可引起陆生野生动物发病或死亡的不明原因的疫病和 国家要求监测的其它疫源疫病。 6.4 在国外发生过国内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在我国发生的,与陆生野生动物密切相关的人或饲养动物 的新的重要传染性疫病。 7 监测规范 7.1 防护要求 7.1.1 进行野外监测时,监测人员要了解监测环境和气候条件,了解监测环境中具有危险性野生动物, 并配备相应的自卫防护工具,采取措施预防可能造成的意外。 7.1.2 进行野外采样时,监测人员要确保自己处于有效的个人防护中。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包括穿戴防护服、护目镜、标准手术口罩、消毒橡胶手套、胶鞋等。 7.1.3 定期为监测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接种相关疫病的防疫疫苗。 7.1.4 密切接触陆生野生动物的监测人员,每次操作完毕后,及时清理消毒,废弃物装入防渗塑料袋 中,置于指定地点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7.2 监测设备 7.2.1 开展野外监测活动时需要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电子监控系统、电 子测温仪、GPS 定位仪、通讯和交通工具等。 7.2.2 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后记录、传递监测信息时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多功能检 测采样箱、样品保存运输箱、相机、摄像机等。 7.3 7.3.1 监测方法 线路巡查法 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习性及当地生境特点设立巡查线路,定期按线路进行巡查。点线布设要考 虑鸟类资源动态、自然生境条件、人为活动影响情况等因素。 以平原湿地为主的水网湖区地带,监测面积不少于总湿地面积的 1‰,湖区巡查线路长度范围为 1000-10000m,单侧宽度 100-1500m;农田类型长度 1000-5000m,单侧宽度 50-500m,监测时允许机车 代步。 森林类型及平原丘陵地带的监测线路,充分考虑重点物种在本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兽类留下的粪 便、卧迹、足迹、尿迹等因素,设置在能够看到动物又能保证监测人员安全的地带。巡查线路一般不少 于 1000m,单侧宽不少于 10m,采用步行进行监测。 7.3.2 定点观测法 在陆生野生动物种群聚集地或迁徙通道设立固定观测点进行定点观察。根据监测对象和野生动物生 境类型划分标准的不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和观测点、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和科研 系统的生态定位监测点。 3 DB42/T 978—2014 水网湖区固定观察点设在鸟类栖息或取食地附近 50-1000m,使用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辅助观察。 森林类固定监测点半径,在视野较开阔的地带半径为 25m,森林地带半径为 10m。 7.3.3 群防群控法 公开日常监测行为、活动信息,公布监测电话,开展宣传活动、鼓励群众提供野生动物异常信息。 一旦接到群众报告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组织工作人员在2h内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7.4 监测强度 根据全省野生动物活动和动物疫病发生规律,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划分为重点时期和非重 点时期;重点时期是每年的 10 月 1 日至次年的 3 月 31 日,非重点时期是每年的 4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 不同时期监测强度不同: ——非重点时期每 7-15d 一次路线巡查; ——重点时期对重点路线和重点区域一日一次巡查监测; ——在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或野生动物异常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实行 24h 监控。 7.5 监测样本的采集 7.5.1 样本采集对象 病死的大型野生动物采取典型性病变的部位的组织(包括体液)。 小型野生动物或禽类,直接采集整尸。 活体野生动物可采集拭子、血液和粪便样品。 7.5.2 样本采集用品 个人防护装备和采样记录用品,包括:乳胶或聚乙烯手套、+/-N95 或 FFP2 面罩、护目镜、标签纸、 记号笔、样品标签、包装胶带和记录表格等。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装备,包括:装有运输介质的冻存管、人造纤维或聚酯纤维棉签、剪刀、冰盒或 液氮容器等。 7.5.3 拭子的采集 7.5.3.1 肛或泄殖腔拭子的采集 肛或泄殖腔拭子的采集步骤: ——从包装袋的茎秆底部打开聚酯纤维棉签(根据动物大小选择合适的棉签),小心避免接触棉签 头。 ——取出棉签,把整个棉签头插入肛门或泄殖腔。温和地施压,棉签头在泄殖腔旋转 2-4 次。 ——抖落大于 0.5cm 的粪块,打开冻存管,把棉签头插入运输介质中距离冻存管底部约 3/4 的位置。 ——拧断(或剪断)棉签,使棉签可以完全放入管中并拧紧管盖。整个拭子头和部分茎秆应留在冻 存管中。 ——在冻存管上做好标记,样品编号、注明样品类型(肛拭子/泄殖腔拭子)。 ——填写样本采集记录表(见附表 A.2),详细注明样品编号、样品类型(肛拭子/泄殖腔拭子)、 样品采集的日期、物种、年龄、性别、地点等信息,确保冻存管上的信息与样本采集记录表的 数据信息一致。 7.5.3.2 气管拭子的采集 4 DB42/T 978—2014 气管拭子采集的步骤与肛拭子采集相同,但收集气管内容物要先轻柔地把棉签头插入气管,待动物 开始呼吸、保护气管的软骨打开允许气流通过时,再轻柔的旋转棉签头取样。 雀形目鸟,因个体小气管直径狭窄,可以采集咽拭子代替气管拭子,采样时轻柔地把棉签头插入鸟 的口腔中,在口腔的上、下部和舌头后面旋转棉签取样即可。 7.5.4 血液的采集 7.5.4.1 血液采集的部位 动物的采血部位见表 1。 表1 动物 种类 大型偶 蹄动物 采血 部位 耳静脉 7.5.4.2 毛皮动物 耳壳外侧 静脉 猴 常见动物采血部位表 类 前臂静脉 腿部隐静脉 鼠 类 尾尖 耳背静脉 眼窝内血管 兔 耳背静脉 颈静脉 心脏 禽 类 颈静脉(颈部右侧) 臂/尺脉(翼静脉) 跖骨静脉(腿部内侧) 血液采集量 一般动物的安全采血量为每 100g 体重 0.3-0.6ml。体重低于 1000g 的动物采血量不能超过安全量, 其它动物根据检测需要尽可能少采血液。 7.5.4.3 血液采集步骤 血液采集步骤如下: ——左手食指拨开准备采血部位的羽毛,右手用酒精棉球擦拭采血部位。 ——左手拇指按住静脉近心端位置可看到血管鼓起。 ——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与血管呈一定角度从远心端进针。 ——小心调整针头位置,看到回血时用左手拇指固定住针头,右手将采血针的另一端插入采血管收 集血液。 ——采集完血液后,用干棉球按在进针位置,右手拔出针头,左手拇指继续按压 1-2min。 ——将采血针从采血管上取下,弃于利器收集桶。 ——对采血管进行编号,记录样品信息,填写样本采集记录表(见附表 A.2)。 7.5.5 粪便的采集 采集粪便时需选取新鲜粪便,尽量采取粪便内部未被氧化部分,不成形粪便应避免采取粪便中的白 色部分。采集粪便时用棉签蘸取粪便放入采集管中,每采集一个样品更换一个棉签。做好标记和采样记 录,不同地点的粪样分别放置,同一个地点的样品可密封在一个袋子内。 7.5.6 样本的处置及保存 7.5.6.1 抗凝血可直接冻存;血清可将血液 37℃静置 1h 后,置于 4℃ 3-4h 析出血清或离心取血清, 再将血清转入冻存管中冻存。 7.5.6.2 肛拭子、咽拭子和泄殖腔拭子保存在 pH 值为 7.0-7.4 的病毒运输介质中。 7.5.6.3 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不能冻存,用于提取 DNA/RNA 的组织采用-80℃冻存。 5 DB42/T 978—2014 7.5.6.4 7.5.6.5 7.6 粪便置于不含有抗菌素的保存液中冷藏,若只做病毒检测可以使用含有抗菌素的保存液。 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小型野生动物尸体装入双层塑料袋,密封完全后冻存。 监测结果处理 7.6.1 野外监测人员在监测工作结束后及时将监测情况填入监测记录表(见附表 A.1)。 7.6.2 监测站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时,要在 2h 内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做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野外初步诊断,按规定采集样品填写野外样本采集表(见附表 A.2),并填写疫病 报检记录表(见附表 A.3)送检。 7.6.3 怀疑为重大动物疫情的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由其组织开展采样、检测工作,并同时 报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及上级监测管理机构。 7.6.4 确诊为重大动物疫情时,由当地政府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7.7 无害化处理 7.7.1 处理原则 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尸体、动物产品或其他物品选择深埋、焚化、发酵等方法进 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涉及运输、装卸等环节要避免洒漏,对运输工具进行彻 底消毒。 7.7.2 处理方法 7.7.2.1 深埋 深埋点应选择远离居民区、水源和交通要道,避开公众视野,清楚标示;坑的覆盖土层厚度应大于 1.5m,坑底铺垫生石灰,覆盖土以前再撒一层生石灰。坑的位置和类型应利于防洪。掩埋时将动物尸体、 饲料、污染物、排泄物及动物所产卵置于坑中,喷洒消毒剂并浇油焚烧后再用土覆盖。填土不宜太实, 表层土壤与周围持平并做标记,避免尸腐产气溢出将病原带出。 7.7.2.2 焚化 根据异常情况发生地实际情况,在环境保护原则下,采用浇油焚烧或焚尸炉焚化等焚烧方法进行。 7.7.2.3 发酵 饲料、粪便等污染物在指定地点密封发酵处理,发酵时间要充足,夏季不少于 2 个月,冬季不少于 3 个月。 8 监测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 监测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执行。 6 DB42/T 978—2014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相关表格 表A1至表A3分别给出了陆生野生动物疫原疫病监测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几种表格。其中,疫源疫病 野外监测记录表用来记录日常监测信息;野外样本采集记录表和疫病报检记录表则是在监测工作中发现 野生动物异常现象后,进行采样和将样品送交特定的检测机构时用于记录被采样动物及送检样品相关信 息。 7 DB42/T 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日常监测记录用表见表A.1。 表 A.1 疫源疫病野外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人: 监测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地点 监测区域 地理坐标 生境描述 种 类 种群数量 种群特征 异常情况记录 症状 死亡数量 其他异常数量 现场初步检查结论 是否取样 现场处理情况 异常动物处理 备 注 填表说明: 1 编号: 规则为行政区划代码+年度+三位流水号,如 420000+2014+001。 2 地理坐标:注明地理坐标体系,如 WGS84、BJ54 等。 3 生境特征: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修订版)执行。 4 种群特征:指种群是否为迁徙以及年龄垂直结构。 5 现场处理情况:是否采取消毒、隔离等现场处理措施。 6 异常动物处理:对初步检查发现异常的野生动物进行掩埋、焚烧等处理措施。 1 DB42/T 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外样本采集记录用表见表A.2。 表 A.2 野外样本采集记录表 编号: 年 动物种类 生境特征 月 日~ 年 月 日 地理坐标 采样地点 迁徙/非迁徙 样本类别 样本数量 样本编号 包装种类 野生动物来 抓捕时间 抓捕地点 人工养殖时间 人工养殖地点 饲料、饮水来源 养殖区附近的其他动物 有无与家禽家畜接触史 源情况 野生动物免 疫情况 与之密切接 触的其他动 物免疫状况 采样动物处 理情况 填表人 负责人 填表说明:1 编号: 规则为行政区划代码+年度+三位流水号,如 420000+2014+001。 2 地理坐标:注明地理坐标体系,如 WGS84、BJ54 等。 3 样本数量:即取样动物的数量。 4 样本类别:为血液、组织或脏器、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肠内容物、粪便或羽毛等。 5 包装种类:样本的包装材质,如 Eppendorf 管、西林瓶、离心管、塑料袋等。 2 DB42/T 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报检记录用表见表A.3。 表 A.3 疫病报检记录表 填表人: 监测地点 日 异常地点 地理坐标 野生动物名称 采样动物数 样本种类 异常动物/样本接受 单位 样 本 数 期 样本编号 包装种类 接收人签字 现场检测结果 备 注 填表说明:1 样本种类:为尸体、血液、组织或脏器、分泌物、排泄物、肠内容物、粪便或羽毛等。 2 包装种类:样本的包装材质,如 Eppendorf 管、西林瓶、离心管、塑料袋等。 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