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抽样调查技术规程
ICS CCS 65.020.01 B 660 45 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B45/T 239 95—2021 森 覆盖率率抽样 森林覆 样调查技术规规程 Techhnical code of practice p on sampling sur rvey for forest coveragee 2021-111-27 发布 布 -12-25 实施 实 2021- 广西壮 壮族自治区 区市场监督 督管理局 发 布 目 次 — DB45/T 2395 2021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调查方法 ........................................................................... 2 6 调查成果 ........................................................................... 7 附录 A(资料性) 样地地类划分标准及判读要求 ........................................... 8 附录 B(资料性) 样地属性数据库结构 .................................................. 11 附录 C(资料性) 样地外业调查记录表 .................................................. 13 附录 D(资料性) 森林覆盖率计算过程及变化情况分析表 .................................. 14 附录 E(资料性) 样地地类分布图 ...................................................... 16 附录 F(资料性) 森林覆盖率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 17 I 前 言 — DB45/T 2395 2021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提出、归口并宣贯。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农胜奇、蔡会德、潘黄儒、李震、莫奇京、卢峰、罗蔚生、李惺颖。 II — DB45/T 2395 2021 森林覆盖率抽样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覆盖率抽样调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调查方法、调查成果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设区市、县(市、区)或某一特定区域为总体的森林覆盖率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 1812 林地分类 LY/T 1954 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 LY/T 2893 林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3.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森林覆盖率 forest coverage 3.2 调查总体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面积 forest area 乔木林地、竹林地、特殊灌木林地面积之和。森林面积=乔木林地面积+竹林地面积+特殊灌木林地 面积。 3.3 抽样调查 sampling survey 以数理统计为基础,在调查对象中,按照要求的调查精度,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单元组成样本, 通过对样本的量测和调查结果估计调查对象总体的方法。 3.4 成数抽样 sampling for percentage 从含有N个单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单元组成样本,其中具有某种特征的m个单元与样本单元数n 之比称为样本成数,用样本成数估计总体成数的抽样调查方法。 3.5 分层成数抽样 stratified sampling for percentage 按照调查总体的空间邻域异质性或森林资源差异性分层,在对各层开展成数抽样调查及估计的基础 上,落实总体标志总量的森林抽样调查方法。 1 — DB45/T 2395 2021 4 总则 4.1 调查目的 掌握调查总体森林覆盖率现状及其变化动态,为评价森林经营管理成效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基 础数据。 4.2 调查总体 以行政区域或某一特定区域(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为调查总体。 4.3 调查任务 包括遥感数据处理、抽样设计、样地布设、样地判读、地面补充调查、内业检查、外业检查、森林 覆盖率计算、调查报告编写等。 4.4 抽样精度 森林面积抽样精度≥95%(可靠性95%)。 5 调查方法 5.1 遥感数据处理 采用调查年度空间分辨率优于2.5 m的遥感数据,制作CGCS 2000高斯投影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 样地布设和属性判读的底图。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要求执行LY/T 1954的规定。 5.2 抽样方法 根据调查总体森林资源分布情况,采用成数抽样或分层成数抽样的方法估计森林面积,计算森林覆 盖率。对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区域森林资源数量差异明显的调查总体,宜采用分层成数抽样的方 法,提高抽样效率。 5.3 样地数量 按抽样精度要求计算调查总体样地数量。为确保抽样精度,应增加20%保险系数。计算公式如式(1)。 × (1) ݊ = ቂ × ቃ × 1.2 式中: ݊——调查总体样地数量,单位为(个); ——ݐ学生氏分布的 值(大样本情况下,当可靠性为95%时, =1.96); ——调查总体森林面积成数预估值,当 p <0.05时不予调查; —— ܧ相对误差(当抽样精度为95%时, E =0.05)。 ௧ మ ሺଵିሻ ···································································· ாమ t t 5.4 样地规格 样地规格为方形样地,边长为25.82 m,面积为666.67 m 。 2 5.5 样地布设 2 采用机械布点方式布设样地,具体方法如下: a) 点间距计算。点间距计算公式见式(2); — DB45/T 2395 2021 2 = ܮට × 100 ········································································· ( ) 中: ——ܮ样点间距,单位为(m); ——ܣ调查总体土地总面积,单位为(hm ); ݊——调查总体样地数量,单位为(个)。 把由式(2)计算得到的 L ,换算成图上点间距,见式(3): 式 2 3 ଵ× ݈ = ·············································································· ( ) 中: ݈ ——图上点间距,单位为(cm); L——样点间距,单位为(m); ݉——布点图的比例尺分母。 样地设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按样点间距生成网格,叠加到调查总体遥感影像图上,以 网格交叉点作为样地中心点,往东北(方位角 45 )、东南(方位角 135°)、西南(方位角 225°) 和西北(方位角 315°)四个方向量取距离为 的点,作为方形样地的 4 个角点,角点连线即 为方形样地边线,见式(4)。 ଵ଼ଶ ݈′ = (4) 式中: ݈ 布点图上样地中心点至角点的距离,单位为(cm); ݉ 布点图的比例尺分母。 式 b) ° l' ············································································· ′—— —— 5.6 样地判读 5.6.1 建立解译标志 通过实地踏查,结合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等成果资料,建立不同遥感 数据源、不同地类的判读解译标志。 5.6.2 样地地类判读 由两名专业人员根据解译标志,并参考最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分别判读每个样地 地类。判读能确定地类的样地,填写地类代码(见附录 A),不能确定地类的样地标记“999”。两名 人员判读地类一致率要求达到 90%以上,否则重新判读。对于两人判读地类不一致或标记为“999”的 样地视为判读不能确定地类的样地,需要开展地面补充调查。 5.6.2.2 采用计算机自动判读,应进行人工判读验证,人机判读地类一致率要求达到 90%以上。 5.6.2.1 5.6.3 样地地类确定 地类判读过程中,若样地内出现两种以上地类时,则按面积优势法确定样地地类(见附录A)。 在 5.7 地面补充调查 5.7.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通过上述遥感判读不能确定地类的样地。 3 — DB45/T 2395 2021 5.7.2 准备工作 收集样地所在位置的遥感图像或地形图,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图、样地外业调查记录表(见附录C), 准备导航定位设备、罗盘仪、测距仪、相机、文具等外业调查仪器。 5.7.3 样地调查 采用实地判图和导航定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样地所在位置,若样地及其周边均属同一地类的,用 目测法确定样地地类;样地所在位置及其周边存在多种地类,目测不能确定地类的,采用实测法确定样 地地类,具体方法如下: a) 样地定位:依据样地中心点理论坐标,采用 GNSS 定位方法,确定样地中心点在实地的具体位 置(样地定位误差不能超过 5 m),打入一根长 30 cm 的木桩(露出地面 10 cm); b) 样地测量:将罗盘仪架设在样地中心桩上,对中整平后,从样地中心点分别往东北(方位角 45°)、东南(方位角 135°)、西南(方位角 225°)、西北(方位角 315°)四个方向量取水平距 18.26 m 处打入一根木桩,即为样地四个角点,角点连线即为样地周界,边长为 25.82 m,面 积为 666.67 m ; c) 地类确定:样地范围确定后,按照面积优势法确定样地地类,填写《样地外业调查记录表》(附 录 C); d) 样地照片:地类确定后,要求拍摄一张样地内部特征的近景照片和一张样地外部特征的远景 照片,作为地类判读标志和下一次样地复位参考。 2 5.8 质量检查 5.8.1 判读正确性检查 在调查总体中,随机抽取10%~20%的样地开展地类判读正确性检查,当地类判读正确率大于95%以 上时为合格,否则重新判读直至合格。 5.8.2 外业检查 在判读正确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随机抽取部分样地进行实地检查,抽查量不少于样地总数 的 5%。实地检查方法按第 5.7.2、5.7.3 执行。 5.8.2.2 当抽查样地地类正确率大于 95%以上时,认定质量符合要求。 5.8.2.1 5.9 森林覆盖率计算 5.9.1 成数抽样森林覆盖率计算 采用成数点抽样理论方法,计算总体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估计值。具体方法如下: a) 森林面积成数,见式(5); = ················································································ (5) ܵ = ············································································ × ܣ (6) 式中: ——森林面积成数; ݉——地类为乔木林、竹林、特殊灌木林地的样地总数,单位为(个); ݊——调查总体样地数量,单位为(个)。 b) 森林面积估计值,见式(6); 4 — DB45/T 2395 2021 式中: ܵ——森林面积估计值,单位为(hm ); ——ܣ调查总体土地总面积,单位为(hm ); ——森林面积成数。 c) 标准误差,见式(7); 2 2 ݏ ଵି = ට×ିଵ ( ( 式中: ݏ ——标准误差; ——森林面积成数; ݊——调查总体样地数量,单位为(个)。 d) 绝对误差限见式(8); ߂ = ݏ × ݐ 式中: ߂——绝对误差限; ݏ ——标准误; ——ݐ学生氏分布的 值。 e) 相对误差限,见式(9); ) ) ········································································· ············································································ (7) (8) t ܧ = ௱ × 100% 式中: —— ܧ相对误差限; ߂——绝对误差限; ——森林面积成数。 f) 森林面积估计精度,见式(10); = 1 − ܧ 式中: ܲ ——森林面积估计精度; —— ܧ相对误差限。 g) 森林面积置信区间,见式(11); ( × ܣ± ߂) 式中: ——ܣ调查总体土地总面积,单位为(hm ); ——森林面积成数; ߂——绝对误差限。 h) 总体森林覆盖率,见式(12); ········································································· ·········································································· ········································································· (9) (10) (11) 2 ௦ = ݖ × 100% ······································································· 式中: ܼ——森林覆盖率估计值,单位为(%); ——ݏ森林面积估计值,单位为(hm ); ——ܣ调查总体土地总面积,单位为(hm )。 (12) 2 2 5 — i) 森林覆盖率置信区间,见式(13)。 ± × 100% 式中: ——森林覆盖率估计值,单位为(%); ——绝对误差限。 DB45/T 2395 2021 ······································································· 5.9.2 分层抽样森林覆盖率计算 13 ( ) 据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将调查总体分成h个层,各层布设的样地数为n ,按照分层抽样的理论和方 法,计算总体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估计值。具体方法如下: a) 分层特征数计算; 1) 各层面积权重,见式(14); = (14) 式中: ——第i层面积权重; ——第i层土地总面积,单位为(hm ); ——调查总体土地总面积,单位为(hm ); i=1,2...h。 2) 各层森林面积成数,见式(15); = (15) 式中: ——第i层森林面积成数; ——第i层地类为乔木林、竹林、特殊灌木林地的样地数,单位为(个); ——第i层样地数,单位为(个); i=1,2...h。 3) 各层方差,见式(16)。 = × (16) 式中: ——第i层方差; ——第i层森林面积成数; ——第i层样地数,单位为(个); i=1,2...h。 b) 总体特征数计算; 1) 森林面积成数,见式(17); = ∑ × (17) 式中: ——森林面积总成数; ——第i层面积权重; ——第i层森林面积成数; i=1,2...h。 根 i ············································································· 2 2 ············································································· ଶ (ଵି ) ( ିଵ) ······································································· ଶ ୀଵ 6 ····································································· 2) 森林面积估计值,见式(18); =× 式中: ——森林面积估计值,单位为(hm ); ——调查总体土地总面积,单位为(hm ); ——森林面积成数。 标准误差,见式(19); — DB45/T 2395 2021 ··········································································· 18 ( ) 2 2 c) = ∑ୀଵ ଶ × 19) ଶ ·································································· ( 中: ——标准误; ——第i层面积权重; ଶ ——第i层方差; i=1,2...h。 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限,分别按公式(8)、(9)计算; 森林面积估计精度、森林面积置信区间,分别按公式(10)、(11)计算; 总体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置信区间,分别按公式(12)、(13)计算。 式 d) e) f) 6 调查成果 6.1 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调查工作概况、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问题与建议等。 6.2 调查数据表 调查数据表应包括但不限于样地属性数据表、样地外业调查记录表、森林覆盖率计算结果表、前后 期各地类样地数量转移情况表(仅限于定期或不定期连续调查的总体)等。 6.3 样地地类分布图 地类分布图应包括但不限于样地空间位置、样地地类、坐标系、比例尺、图例、主要地理要素,以 及制图单位、时间等。 7 — DB45/T 2395 202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样地地类划分标准及判读要求 A.1 地类划分标准 A.1.1 地类划分 样地地类划分按 LY/T 1812 和 GB/T 26424 并参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 执行,以满足森林覆盖率调查为原则,划分为林地和非林地 2 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 5 个二级 地类,7 个三级地类,见表 A.1。 A.1.1.2 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 666.67 m 。见表 A.1。 A.1.1.1 2 表A.1 调查样地地类划分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代码 备注 乔木林地 111 含生长在非林地上的乔木林 竹林地 113 含生长在非林地上的竹林 特殊灌木林地 131 含生长在非林地上的特殊灌木林 一般灌木林地 132 未成林造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141 迹地 迹地 160 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 其它林地 其它林地 170 含疏林地、苗圃地、宜林地 有林地 林 地 灌木林地 非林地 200 A.1.2 技术标准 A.1.2.1 林地 A.1.2.1.1 总则 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 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A.1.2.1.2 乔木林地 由乔木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郁闭度≥0.2。具体包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片林和林带: a) 人工造林或封山育林达到成林年限(见表 A.2、表 A.3),生长正常、稳定,且郁闭度≥0.20 的林地; b) 人工造林达到成林年限,生长正常、稳定,虽郁闭度<0.20,但保存率达到最低造林密度(根 据表 A.2、表 A.3 规定的参考标准确定)80%以上的林地; c) 乔木林带行数应在 2 行以上,且行距≤4 m 或林冠水平投影宽度在 10 m 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 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 m 时按片林调查; d) 采用大苗栽植(胸径≥5 cm)造林 1 年以上、造林密度≥750 株/hm ,造林成活率≥85%时,均 划为乔木林地; e) 以乔木型红树植物为主体组成的红树林群落。 2 8 — DB45/T 2395 2021 A.1.2.1.3 竹林地 附着有胸径2 cm以上的竹类植物,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20的林地。 A.1.2.1.4 灌木林地 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或因人工栽培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 cm的小杂竹 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专为防护用途,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 行以上且行距≤2 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 带的带距≤4 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包括由以灌木型红树植物为主体组成的红树林群落,如下: a) 特殊灌木林地:指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广西特殊灌木林地细分为乔木分布线以上灌木 林地、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灌木林地、沿海灌木型红树林,及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灌木 经济林; b) 一般灌木林地:不属于特殊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 A.1.2.1.5 迹地 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迹地: a) 采伐迹地:乔木林地采伐后 3 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的林地; b) 火烧迹地:乔木林地火灾后 3 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的林地; c) 其它迹地:灌木林经采伐等经营活动或者火灾发生后,覆盖度达不到 30%的林地。 A.1.2.1.6 未成林造林地 人工造林(包括直播、植苗)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或者达到成林年限(见表A.2、表A.3)后, 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或补植后有成林希望的造林地,包 括乔木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未成林造林地: a) 人工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成活率 85%以上(含 85%)的人工造林地; b) 人工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成活率 41%~85%(含 41%),待补植的人工造林地; c) 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成苗调查苗木 3 000 株/hm 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 2 500 株/hm 以上, 且分布均匀的飞播造林地; d) 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标准,保存率 41%~80%(含 41%),待补植的造林地。 2 2 A.1.2.1.7 其它林地 包括疏林地、苗圃地、宜林地: a) 疏林地:乔木郁闭度在 0.10~0.19 之间的林地; b)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和木本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 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c)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包括造林失败地、规划造林地和其 它宜林地。 A.1.2.2 非林地 林地以外的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等。见表A.2、表A.3。 9 — DB45/T 2395 2021 表A.2 广西主要乔木树种、竹类植物成林年限和最低造林密度 树种 成林年 限 (年) 杉木 封山 土山 育林 石山 人工 直播 造林 植苗 人工造林最低造林密 马尾松 云南松 国外松 杂交松 5 速生 大叶 桉类 栎等 西南桦 任豆 5 一般阔 叶树 毛竹 丛生竹 5 5 4 4 4 4 3 2 1 2 3 4 4 3 3 1 667 1 667 1 667 1 250 1 250 1 000 1 000 1 000 1 250 1 250 300 500 度(株/hm2) 注: 速生桉造林和萌生当年即可郁闭成林,即成林年限为造林或萌生当年。 表A.3 广西主要经济林树种成林年限和最低造林密度 类别 果树林 树种 柑桔橙 沙梨 桃、李 枣 山楂 柿子 核桃 板栗 芒果 荔枝龙眼 成林年限(年) 2 2 2 2 2 2 2 2 2 2 400 500 625 500 400 333 204 400 333 238 最低造林密度 (株/hm2) 类别 果树林 树种 枇杷 成林年限(年) 2 1 2 400 500 625 最低造林密度 2 (株/hm ) 大青枣 余甘子 杨桃 类别 食用原料林 黄皮 黄榄 木波萝 柚 杨梅 油茶 2 2 2 2 2 2 2 500 400 333 333 400 400 625 食用原料林 林化工业原料林 树种 茶叶 八角 桂花 玉兰 茉莉花 肉桂 成林年限(年) 2 3 3 3 1 3 3 2 3 2 10 000 333 500 333 625 1 667 833 500 250 238 最低造林密度 (株/hm2) 漆树 三年桐 千年桐 类别 林化工业原料林 树种 白蜡树 黄檀 杜仲 成林年限(年) 2 2 2 2 2 1 2 2 2 1 833 625 833 1 000 333 1 000 1 000 3 000 1 111 833 最低造林密度 (株/hm2) 药用林 乌桕 其它经济林 厚朴 银杏(果用) 银杏(叶用) 黄柏 黄栀子 棕榈 蚕桑 注: 其它未列出的经济林树种的成林年限均为2年,人工造林最低造林密度为500株/hm 。 2 A.2 样地判读要求 林地样地的地类判读要求明确到三级地类,在判读过程中,若样地内出现两个以上地类时,则 按面积优势法确定样地地类,如样地内乔木林地面积占60%,其他林地占40%,则该样地地类为乔木林地; 若样地内各地类面积比重相同时,应根据各自外延的面积确定地类。 A.2.2 若属于定期或不定期连续调查的总体,应分析前后期地类变化趋向和原因。 A.2.1 10 — DB45/T 2395 202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 样地属性数据库结构 样地属性数据库结构见表B.1。 表B.1 样地属性数据库结构 序号 字段名 1 YDH 2 ZZB 3 HZB 4 SHI 中文名 数据类型 长度 a 字符串 4 b 浮点型 12 4 b 浮点型 12 4 字符串 6 样地号 纵坐标 横坐标 c 设区市 d 5 XIAN 县(市、区) 字符串 6 6 XIANG 乡(镇) 字符串 3 7 CUN 村 字符串 3 8 LIN_BAN 林班 字符串 4 9 Q_DL_LEI 10 11 12 13 14 15 JPD_DL_LEI YPD_DL_LEI HS_DL_LEI JZ_DL_LEI B_DL_LEI BH_YY e 上期地类 整型 4 f 整型 4 f 甲判读地类 乙判读地类 整型 4 g 整型 4 h 整型 4 i 整型 4 字符串 2 核实地类 检查地类 本期地类 j 变化原因 k 16 GLLX 土地管理类型 字符串 2 17 BEIZU 备注 字符串 20 a b c d 取。 小数位 备注 总体的样地编号。 纵坐标、横坐标,即样地中心点平面坐标,从地理信息系统中提取。 设区市,填写设区市代码,见表B.2。 县(市、区)、乡(镇)、村、林班,按林地变更调查的代码填写或通过叠加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提 样地号,填写调查 属于定期或不定期连续调查的样地,填写上一次调查的地类。 相应的地类代码 ,参照附录表A.1。 核实地类,指遥感判读无法确定地类的样地,填写外业调查的地类。 检查地类,指质量抽查的样地,填写实地检查的地类。 本期地类,判读能确定地类的样地,按判读地类确定;判读无法确定地类的样地,按实地调查确定;质量 检查的样地,按检查结果确定。 变化原因,依据前后期地类变化情况,判断地类变化原因,变化原因及代码见表B.3。 土地管理类型,样地所在位置的土地管理类型要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保持一致,分为“按林地管理 (代码10)、按非林地管理(代码20)、暂按林地管理(代码30)”,具体规定按 LY/T 2893执行。 e 上期地类, f 判读地类,填写 g h i j k 11 — DB45/T 2395 2021 表B.2 设区市代码 名 称 南 市 宁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钦州市 代码 450100 450200 450300 450500 450600 450700 玉林市 百色市 450400 450900 451000 451100 451200 451300 451400 名 称 贵港市 代码 450800 贺州市 河池市 来宾市 崇左市 表B.3 地类变化原因及代码 变化原因 代码 造林 更新 10 森林采伐 20 规划调整 30 占用征收林地 40 毁林开垦 50 封山育林 60 灾害因素 自然因素 素 调查因 12 70 80 90 说明 前期地类为宜林地、非林地、迹地,由于人工造林地类转化为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前期地类为有林地,由于采伐地类转化为采伐迹地或疏林地;前期地类为疏林地, 由于采伐地类转化为采伐迹地或灌木林地 包括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工程实施,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 划实施后引起的地类变化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引起的地类变化 指违规侵占各类林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引起的地类变化 前期地类为宜林地、非林地、迹地,由于采取了封山育林措施转化为有林地、灌木 林地 由于自然灾害引起地类变化,如火灾、地质灾害等 由于自然因素引起地类变化,如未成林造林地等林地在自然状态下演变成有林地、 疏林地、灌木林地 由于调查因素引起地类变化,如前期地类判读错误等 — DB45/T 2395 2021 C C 附 录 C (资料性) 样地外业调查记录表 样地外业调查记录表见表C.1。 表C.1 样地外业调查记录表 总体名称: 理论 调查 样 测 实 a 坐标b 坐标 地 号 乡镇 纵坐 横坐 纵坐 横坐 标 标 标 标 c 村 林 班 地类d 名 称 代 码 树 种 e 年 龄 郁 闭 度f 调查人 员 日 备 期 注 注: 调查总体名称,用汉字填写。 理论坐标,即样地中心点平面坐标,从地理信息系统中提取。 实测坐标,指外业调查样地中心点的GPS实测坐标。 乡(镇)、村、林班,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提取。 地类,填写实地调查样地地类名称和代码。 树种,填写样地优势树种(组)名称。 郁闭度按照十分法记载,精确到0.05。 a b c d e f 13 — DB45/T 2395 2021 D D 附 录 D (资料性) 森林覆盖率计算过程及变化情况分析表 森林覆盖率计算过程表见表D.1。前后期样地地类变化主要由造林、采伐、更新等森林经营活动和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垦等非森林经营活动引起,它是分析森林覆盖率变化的基础依据,各地类样 地数量变化情况填写表D.2。 表D.1 森林覆盖率计算过程表 总体 调查 14 样 本 单元数 森林面 积成数 准差 标 准误 标 抽样 精度 森林覆盖率估计区间 估计值 绝对误差限 — DB45/T 2395 2021 表D.2 前后期各地类样地数量转移情况表 后期地类 地类 按林地管理或暂按林地管理的林地 前期地类 合计 木 林 竹 林 特殊 般 未成 灌木 灌 林造 林 木 林地 林 按 林 管 特殊灌 理 木林 或 一般灌 地 管 迹 它 乔木 竹 地 林 林 林 地 灌木 经济 林 成 林 非林 地 造 林 地 乔木林 竹林 林 其 合计 地 暂 按 未 一 乔 按非林地管理的林地 木林 未成林 造林地 迹地 理 的 其它 林 林地 地 按 乔木林 非 林 竹林 地 灌木经 管 济林 理 的 未成林 林 造林地 地 非林地 15 —2021 DB45/T 23995 E E 附 录 E (资料性) 样地 地地类分布图 图 采用地地理信息系统 统软件制作样地地类分布图(CGCS 20000坐标系)。图面要素包包括图名、样 样地空间 位置、样地地号、样地地类 类、比例尺、 、乡级以上行行政界线,主 主要河流水系 系、图例、制 图单位和时间等。样 地地类参照照《林业地图图式》用不同颜色区分,,示例见图EE.1。 图E.1 xxx x 县森林覆 覆盖率调查样 样地地类分布 布图 16 附 录 F (资料性) ) 森林覆盖盖率调查报告 告编写提纲 F 见图图F.1。 DB45/T 2395—2021 F 前言 一、调调查工作概况 (一)目的和任务:简述森林覆盖率调查的目的和主要工作任务。 (二)工作组织管理:简述调查工作人员组成成,职责和分工,以及质量管理人员组成职职责、分工情况 况。 (三)工作开展情况:简述资料和数据准备、样地判读、实地补充调查、内业数据处理理等各阶段主要 要工作内容和所所 耗费时间等等。 (四)调查成果:包括样地属性数据库、样地地类分布图、计算结果表、前后期样地数数量转移情况表 表等。 二、调调查方法 (一)遥感数据:介绍遥感数据类型、分辨率、处理方法。 (二)样地布设:阐述抽样方法、精度要求、样地数量和布设方法。 (三)样地判读:阐述样地判读内容、方法。 (四)外业调查:阐述外业补充调查对象、调查方法。 (五)内业统计:阐述样地数据库建立、处理理、统计计算,调查成果编制方法。 (六)质量检查:阐述质量检查方法、质量评评定标准。 三、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详细介绍调查总体森林覆盖率现状、估计 计区间、抽样精度,以及调查查成果质量情况 况等。 (二)结果分析:对对比分析前后期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重点依据不同同土地管理类型 型森林面积变化化 情况进行分分析说明。 四、森森林经营管理成效 依据森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分析间隔期内调查总体在造林更新、林木采伐、森林防火和和病虫害防治等 等方面所采取的的 经营管理措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五、存存在问题与建议 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经经营管理措施和建议。 剖析森森林经营管理存 图F.1 图 森林覆覆盖率调查报 报告编写提纲 纲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森林覆盖率抽样调查技术规程 DB 45/T 2395―2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