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

╰つ 等你爱我12 页 477.587 KB下载文档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
当前文档共12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B 16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1382—2011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 2011 - 12 - 28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3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1382—2011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用品及用具 ........................................................................ 2 5 田间鉴定 .......................................................................... 2 6 室内鉴定 .......................................................................... 2 7 评价标准 .......................................................................... 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鉴定结果调查记载表 .............................................. 4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三化螟特征及习性 ................................................ 5 I DB51/T 1382—2011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晓娟、何树林、高方远。 II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DB51/T 1382—2011 水稻抗三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抗三化螟性的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的方法及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水稻对三化螟的抗虫性鉴定,其中室内鉴定适用于育种低代材料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51/T 1056-2010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 DB51/T 885-2009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程 ISBN/S1676 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DB34/T 163.2-1998 水稻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三化螟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田间鉴定 Field identification 水稻参鉴材料种植于大田试验抗虫圃,通过满足发虫条件的方式鉴定水稻参鉴材料对三化螟的抗性 水平。 3.2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在品种鉴定时设置相对已知的抗虫和感虫品种。 3.3 白穗 Dead-heart 三化螟蛀入水稻茎秆后咬断茎秆维管束致使稻穗变成白色的一种危害症状。 3.4 白穗指数 Dead-heart index 参鉴材料的白穗率与感虫品种的白穗率的比值(%) 3.5 离体茎杆 In vitro stem 在水稻拔节期,剪取参鉴材料地上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二节以上、干净无虫伤的6cm长含叶鞘的茎杆。 3.6 蚁螟 The newly hatched larvae 三化螟的初孵幼虫。 1 DB51/T 1382—2011 4 用品及用具 用品及用具包括: ——移液器(1 mL~5 mL) ——15×150 mm 平底玻璃管 ——剪刀 ——毛笔 ——镊子 ——滤纸(直径 9cm) ——橡皮筋 ——记号笔 ——白磁盘 5 田间鉴定 5.1 抗虫圃设置 设在三化螟常发区。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田块。 5.2 秧苗移栽 参鉴材料每份移栽30丛,每行6丛,行长1 m,栽插5行,株行距17×24 cm。顺序排列。重复3次。 以水稻感虫品种作为四周保护行,保护行5行。大区间留走道1米。 5.3 田间管理 抗虫圃进行常规田间管理。不施用杀虫剂。 5.4 虫源准备 在三化螟盛蛾期,灯诱三化螟成虫。灯诱方法按照DB51/T 1056-2010的规定进行。获得的成虫放入 网罩的干净盆钵稻苗上自然产卵备用。三化螟成虫及卵块的识别参见附录B。 5.5 接虫 在水稻分蘖末期,每丛接1块50个~80个卵粒的近孵化的三化螟卵块,放置在茎杆与由上往下的第 二叶或第三叶叶鞘之间的叶舌处。 5.6 白穗率调查 在水稻灌浆初期,逐丛调查穗总数和白穗数,计算白穗率和白穗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白穗指数= 结果记载于附录A.1中。 6 室内鉴定 2 参鉴材料白穗率 感虫品种白穗率 ×100 DB51/T 1382—2011 6.1 虫源准备 同5.4,灯诱成虫获得的卵块单块放在试管内,待孵化出蚁螟备用。 6.2 离体茎秆的准备 在水稻拔节期,剪取参鉴材料地上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二节以上含叶鞘的茎秆,剪口插入水中带回室 内。接虫时再剪取干净无虫伤的6 cm长含叶鞘的茎秆备用。按水分输送方向将该6 cm长的离体茎秆远地 端称为上端,近地端称为下端。 6.3 接虫 用移液器移取1 ml蒸馏水到玻璃管中备用。蚁螟孵出时,每根离体茎杆的上端用细毛笔移取10头三 化螟蚁螟,待蚁螟从上端全部钻入叶鞘后,用镊子轻轻夹住茎秆,将其放入已加水的平底玻璃管中,下 端浸入水中,滤纸封口,用橡皮筋捆扎滤纸后斜放于白磁盘中,玻璃管口背对光源,放置于室温环境中。 6.4 剥查 接虫后第5 d分别剥查并记载茎杆内幼虫死亡数和活虫数,计算幼虫死亡率。结果记载于附录A.2中。 死亡率计算公式为: 死亡虫数 死亡率= ×100% 接虫总数 7 评价标准 7.1 有效性评价 田间鉴定对照品种以白穗指数大于80%为试验有效。室内鉴定对照材料以幼虫死亡率低于15%为试 验有效。 7.2 抗性评价标准 田间鉴定用白穗指数、室内鉴定用死亡率来评定参鉴材料的抗性级别: 表1 水稻对三化螟的抗性水平评价表 白穗指数 幼虫死亡率 抗性 0 <20% 20.1%~40% 40.1%~60% 60.1%~80% >80% 100% >80% 60.1%~80% 40.1%~60% 15.1%~40% <15% 高抗 抗 中抗 耐虫 感虫 高感 3 DB51/T 1382—2011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鉴定结果调查记载表 A.1 田间鉴定调查记载表 三化螟田间抗性鉴定调查记载表 序号 材料名称 总丛数 穗总数 白穗数 白穗率% 白穗指数 A.2 室内鉴定结果记载表 三化螟室内抗性鉴定调查记载表 材料名称 4 重复 接虫总数(头) 活虫数(头) 死虫数(头) 死亡率% DB51/T 1382—2011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三化螟特征及习性 B.1 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形态略有差异,具体见下表。 雄蛾 雌蛾 大小 小于雌蛾 中等大小 翅展(mm) 18~23 24~36 前翅颜色 灰褐色 黄白色,近外缘黄色较浓 翅面 B.2 满布褐色鳞片,中室下角有 1 不很明显的黑斑 中室下角有 1 极明显的黑斑 翅面外缘 有 1 列 7~9 个小黑点 / 后翅 白色 灰白色 腹部 / 末端有一撮黄褐色绒毛 三化螟成虫的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水稻茎叶上中部(雌蛾)或稻丛基部(雄蛾),夜间出来活动。有趋光 性,交配后的雌蛾对白炽灯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因此灯下诱得雌蛾比率常达80%~90%。 B.3 三化螟产卵习性及卵的形态特征 成虫产卵有明显的选择性,趋浓绿茂密田块。卵块多产于叶片上,次为叶鞘上。秧苗及分蘖期,卵 块主要产在叶表面正中距离叶尖数厘米至十多厘米处;水稻生育中后期,卵块位置距叶尖较远,多产于 叶片中部并在叶背中脉的一侧。 三化螟卵块呈长椭圆形,由几十粒至一百多粒不等的卵粒组成,上面覆盖褐色鳞片。初产卵粒半透 明,乳白色,逐渐变深色,并从边缘卵粒开始现黑色,接近孵化时全部呈黑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B51/T 1382—20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