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情况总结.docx
2020 年“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情况总结 “第一响应人” 最早起源于急救医疗服务,现在广义 上指当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现场进行组织管理、救助受难人员、 作业安全评估、灾情收集上报、外界援助请求等工作的人员。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应急体系建设,普及避险逃生、自救互救、 应急处置知识,提高市民防灾避险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减 少灾害事故、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市委市 政府自 2016 年开始,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纳入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并作为民生保障的一项 重要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形式,纳 入年度民生市办实事,每年开展应急救护员持证培训 2 万人。 目前,全市已完成 1550 场次培训,培训持证救护员近 10 万 人。据不完全统计,2019 年以来,全市“第一响应人”共参 加应急救援 415 场次,救活 310 人,受到市民的广泛赞誉, 为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开展“第一响应人”培训情况 我市开展“第一响应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 2016 年开始,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了《青岛市 “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青政办字〔2016〕 74 号),由市政府应急办和市红十字会负责组织实施。第二 阶段从 2019 年开始,组织实施单位由市红十字会调整到市 应急管理局。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自开展“第一响应人”应 急救护培训工作以来,各级承办部门都高度重视,多次召开 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意见,应急局党委先后将“第一响应人” 培训工作列入《应急管理工作要点》《推进“工作落实年” 实施方案》,印发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通 知》等文件,成立具体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要求、目标、 任务并经常到培训基地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市办实事取得实 实在在效果。 (二)建章立制,统一标准。建立“五规范一平台”, 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为了保障培训效果,市应急局制定 下发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工作通知》《青 岛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第一响应 人”培训指南》,从教学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流程、考核 内容、督查审查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 移动手机 APP、传输、互动等技术手段,建设了“第一响应 人”云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应急救护员管理信息化、平 台化的“互联网+应急”新机制,实现了网上注册、在线学 习、实操考试、督察审查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三)狠抓质量,注重实效。全市“第一响应人”培训, 由山东海丽、青岛启航和青岛维康三家培训服务机构共同完 成。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我局多管齐下。一是组织青岛应急 管理协会牵头编制了《“第一响应人”培训指南》作为培训 教材,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二是对参加 “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 75 名老师进行岗前规 范教学培训,并组织市红十字会和应急专家进行逐一考核, 最终 70 人通过师资考试。三是严格培训要求,提出“七个 明确”(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范围;明确培训内容和方法形 式;明确培训器材和教材准备;明确学员注册和组织培训; 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审查和合格发证;明确 评估审核和责任追究)。四是严格考核发证。所有学员完成 网上学习 8 小时后,必须现场培训满 8 小时,理论答卷和实 操考核均合格的方能取得“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补 考后仍不合格的不予发证。五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随机 抽取 10%以上的学员进行电话回访,审核评估培训质量。培 训期间,市政府督察室、市应急局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工作 人员对培训情况进行实地督查,现场查验培训人员档案、培 训记录、询问培训保障措施和教学内容,没有发现一起弄虚 作假、培训走过场行为。 连续 5 年开展“第一响应人”培训,我市已累计已有 10 万余人参加应急救护培训。2020 年,截止到 11 月 19 日,已 组织 392 场培训,累计完成培训 20265 人,完成全年任务的 100.01%。 二、“第一响应人”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在青岛,“第一响应人”已经成为全市应急体系的一支 重要力量,承担着青岛市 95%上的山地、岸际和城市应急救 援任务,成为国际帆船赛、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赛事安全保障 的配套项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 开展应急安全文化体验活动,从小激发自救互救意识,鼓励 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今 年 9 月份,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受 益群众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和市委市直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 志等共 50 余人参加了在山东海丽应急安全培训中心西海岸 基地举行的“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活动,亲身体 验“第一响应人”培训,参与活动人员均给予高度评价,认 为这是一项工作利国利民、为市民办的一件大好事,应该进 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增加覆盖面,为建设“开放、现代、活 力、时尚”青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