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伊滨新讯 第125期 4版(官网).pdf

summer gone1 页 1.172 MB下载文档
伊滨新讯 第125期 4版(官网).pdf
当前文档共1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伊滨新讯 第125期 4版(官网).pdf

2017 年 10 月 1 日 星期日 编辑: 苗君甫 组版:苗君甫 热线电话:0379—69660885 投稿邮箱:ybxxbjb@163.com 万 安 山 河南枫叶国际学校: 第二届 “周恩来班” “邓颖超班” 正式命名 9 月 22 日,河南枫叶国际学校举行第二届“周恩来班” “邓颖超班”命名仪式,区管委会主任 胡大鹏及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 胡大鹏和周恩来侄孙周志勇分别为第二届“周恩来班” “邓颖超班”授牌,河南枫叶国际学 校校长修海英和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安锋副教授分别为学生们赠书。 高中“周恩来班” 进行了才艺表演,初中“邓颖超班” 表演话剧——《缅怀伟人精神》,诠释了 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的精神。 延伸阅读:枫叶教育集团高中“周恩来班”与初中“邓颖超班”的创建于 2004 年由中共中央 文献研究室和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批准, 由赵炜女士和高振普将军授牌,由有志于继承伟人 思想,弘扬伟人精神的学生组成,旨在以伟人精神引领和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文/图 陈晓辉 樊丽静) 学生庄严宣誓 领取任命证书 盛世繁华 话剧《缅怀伟人精神 缅怀伟人精神》 》 才艺表演 我心向党 □ 独乐散人 在外漂泊了大半生, 我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余年的故乡寇店。 若说物是人非,理应包括我自己,诸多老面孔都已作古、我也不再年轻; “物是”亦不尽然,譬如历尽沧桑几朝几世的标志性建筑“南小桥” (古代石拱 桥)也已坍塌…… 想当年,公元 1955 年前,作为洛阳县民,无论于公于私进城办事,必须经 石罢过伊河、经李楼过洛河,那时节都是摆渡,古来寇店人过河免收摆渡钱, 石罢过伊河好说, 因为在当时石罢村归九区寇店管辖,人头熟, 过洛河就不同 了,同是京畿之地、天子脚下,亦有远近之分,李楼河口的船家问:你是寇店 人,说说看,南小桥石栏杆“几圆头、几方头?几个狮子几个猴儿?”只有能说 出“八方头, 六圆头,四个狮子两个猴儿” 才能免费渡河。 刚刚记事时,生性淘气的男孩子们爬寨壕、沿寨墙……我只有眼巴巴瞅 着的份儿,年龄稍长, 我也爬上寨门楼,直到认字时才知道那镶嵌在四座寨门 楼上的青石匾额是“寇店东镇” “寇店西镇” “寇店南镇” “寇店北镇”。后来又 大些, 听白胡子老爷爷讲故事, 才知道寇店古称“烟岭镇” ,直到北宋名臣寇准 “寓居烟岭”后,始更名“寇店镇”,还学会了“烟岭镇、六里长……”的俚曲儿, 还亲眼目睹了东、南、西、北寨门外四条大道上高耸着约莫上百幢精美的石 碑,有乌龟拓着的(长大了才知道那乌龟叫“赑屃” ),有龙凤盘顶的(那是透雕 的碑首),可惜当时我还不认字…… 前年,村里要撰写《村志》。据传, 清代村里出了个“贡生” ,曾经有过撰写 《村志》的打算,怎奈时局不稳;民国时,学富五车的卫太华老先生立志撰写 《村志》,岂料世事沧桑、家事缠绵,直至九十耄耋寿终正寝,其费尽心血所撰 写的文字尽失于时势动荡之中。 前人没留下任何史料, 村中三委便委托我编撰《村志》,我自知才疏学浅, 仅凭四年半小学的“三脚猫” 功夫难以胜任, 但我凭着一腔“为后人做功德” 的 情结, 到底还是应承了下来。凡事总得有人做, 我不敢懈怠,不分昼夜寻访高 龄老人, 稍有闲暇就郊野寻觅古碑、遗迹,走遍了古村落的每一寸土地。 古镇的街道, 是由两边的商铺夹着一条只有丈把宽的所谓 “南北大街” , 勉 强能够并排通过两驾马车, “大道” 中间通常有两条沟壕似的车辙, 干天干路尘 土飞扬, 一旦遇雨满街泥浆, 那时候穿不起胶鞋, 大多数人都是穿着 “泥屐” , 我 辈童儿基本都是春、夏、秋三季光着脚丫,冬天穿上烂棉鞋踏雪。直到四清运 动,镇上通公共汽车, 街道就由丈把宽扩展到两丈多, 料壃路基,河沙铺面, 镇 上总算有了“大马路”,上世纪末也有过升级改造,可惜“升级改造”后的所谓 “柏油路” “水泥路” ,堪比镇西边的沙河河床,穿镇而过的南北大道两端, 各有 一个巨大的坑洼, 遇上雨天, 积水成湖, 被村民们戏称为 “南湖” “北湖” 。 所幸, 寇店镇又重新回归洛阳管辖, 在镇政府关注下, 省道规格的大道才替 代了 “河滩路” , 尤其是白书记到任后, 加大了开发力度, 镇区道路网格化, 形成三 纵三横格局, 我沿着寇准路, 观览了沙河路、 东林路、 绿景路、 古镇路、 烟岭路、 掘 丁路、 创业路等, 还游览了供村民们休闲的运动场和沙河公园、 烟岭广场…… 华灯初上,沙河公园休闲的人流如织,烟岭广场更是人头攒动,广场舞、 交际舞、戏曲票友沙龙……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东到缑氏、西到李村、 南过伊川,偃师市区的票友和剧团演员也来助兴,连洛阳市瀍河区唐寺门的 一家车行也在这里摆开了展销轿车的夜市…… 盛世繁华真的成了历史繁华的“再现” 。 我的伊滨我的家 至爱亲情 远道而来的月饼 放歌十九大 □ 李玉丹 金秋十月丹桂香,心潮澎湃激情扬; 十月花开硕果累,山欢水笑齐歌唱;万众喜迎十 九大, 赞歌献给伟大的党。 你从灿烂、金黄的季节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 你从镰刀、铁 锤指引的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红火火的事业歌唱。 九十六年, 您是一座厚重的里程碑, 凝聚着几代人的求索; 九十六载,您是一首辉煌 的交响乐,演绎着命运的潮起潮落。春华秋实, 九十六年的岁月如此意味深长。 今天我们凝望着五星红旗,倾听着激昂的国歌,我们已在心中筑起了一道新的长 城。那就是: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四种意识,坚持四个全面,满怀信心地迎接十九大的 光芒! 回顾百年沧桑,我们倍感自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 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小康;没 有共产党,就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96 年的漫漫长路,是一条艰辛、坎坷,铺满荆棘的路,是一条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 路,是一条奋发图强、催人奋进的路,是一条矢志不移、善做善成的路,是一条给人希望、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明之路,也是一条拥民爱民惠民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与中国 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 叹的奇迹。 96 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几多沧桑、几多磨难,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 在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心所向,秉持 着历来艰苦奋斗,张开了拥抱世界的臂膀,坚定了开放发展的心态,从容涉过岁月的洪 流。成就有声,奉献无言。当我们回望来时路,难忘一张张质朴的面孔,难忘一双双勤 劳的双手,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创造的业绩熠熠闪光。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砥砺奋进,再铸辉煌。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足,民族的前景更加光明。祝福您伟大 的祖国,愿您万寿无疆;祝福您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圆梦中华续写新的篇章。永远感 党恩,不折不扣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这是亿万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喜迎十九大 的最强乐章! □ 田新宇 去取快递, 相熟的快递小哥问我: “今天是什么东西呀?”我说: “月饼。 ”他 明显有些惊讶: “月饼?不是吧?这年头还有人寄月饼?”我不记得这是我第 几年给人这样解释了,我说: “我妈非要给我寄的,嘿嘿。”快递小哥摇摇头: “现在只要有钱,哪里买不到月饼?用不着千里迢迢寄来啊。”我笑笑: “这是 我妈的习惯呗! ” 我知道,寄月饼大概已经是很多人都觉得“俗气”的方式了,但我的母亲 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俗气”的方式。虽然我每年都说不用寄,每年八 月十五, 母亲的月饼还是会准时送达。 母亲的月饼是自己做的,豆沙、果酱、五仁……虽然做的没有卖的月饼那 么精细, 但口感却很好。以前在家时, 我常在厨房给母亲帮忙, 也曾像只馋嘴 的狐狸一样,偷吃母亲做好的馅料,一边听着母亲的嗔怪,一边贪婪地闻着月 饼的香气,也只有在家里,才有过中秋节的氛围。 如今,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离母亲太远了,中秋回家已成奢侈,母亲做 月饼时也帮不上忙,我开始怀念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做月饼的时光,也开始 想念家的味道。记得有一年回家时,跟母亲说: “吃不到您做的月饼,就觉得 不是中秋节。 ”从那以后, 母亲开始每年给我寄月饼。 母亲把月饼放在铁盒子里,用胶布缠好,再去快递点,千里迢迢地寄过 来。最初我嫌麻烦,不让母亲寄,但母亲却坚持: “你在外面买的月饼种类再 多,也没有家里自己做的放心。 ” 我“抗议”过很多次,母亲从来不听,每年中秋节,还是会准时把月饼寄 来。时间长了, 我渐渐接受母亲这种 “俗气” 的表达爱的方式, 也开始在中秋节 前翘首期盼着远道而来的月饼, 收到月饼后, 也很乐意和同事分享。 同事们都说, 母亲的月饼有一种家常的气息, 是生活的味道, 比市面上的 月饼好吃多了!没有那种甜得发腻的感觉, 没有那种油得咽不下去的味道。 每逢这时, 我总是很自豪, 母亲的月饼有一种最最重要的调味料,那就是 对我满满的牵挂和爱,这份爱揉在面团里,裹在馅料中,怎么可能不好吃呢? 流年碎影 一把野酸枣的感动 □ 孙培蓉 18 年前,刚刚师范毕业年仅 19 岁的我被分配到寇店镇偏僻的朱窑小学 任教。 我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走进朱窑小学的情景:大山脚下,通往校园的小 路坑坑洼洼,校门口的野草遮住了锈迹斑斑的校门,刚下过雨,没有硬化的 校园泥泞不堪,破旧的教学楼无声地诉说着久远的年代,低矮潮湿的小办公 室同时兼具厨房和卧室的功能…… 除了条件艰苦, 最难熬的是身处山村的孤独以及看不到远方的茫然和对夜 晚无尽的恐惧。有一次, 我正在看书, 一只老鼠哧溜一下从我手边跑过去, 我吓 得大叫了起来, 那夜, 我蜷缩在床上, 不敢眨眼, 一直以来的委屈让我突然关不住 情感的闸门, 泪水肆意滑过脸庞, 我在心里一遍一遍问自己: 这就是我为之热血 沸腾的校园生活吗?初为人师时的豪情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一次口语课上, 谈到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我无意中说了一句, 我最喜欢吃野 酸枣。第二天, 讲桌上, 居然多了一袋绿里透红的野酸枣。虽然不知道是谁放 的, 但我的心里暖暖的。那个酸枣成熟的季节, 我的讲桌上每天都会有一兜新鲜 的野酸枣。我的心慢慢地融入了这群山村孩子中, 虽然这里的条件差, 可这里的 孩子不差, 他们善良纯真、 朴实无华、 懂得感恩, 为了孩子, 我决定留下来。 山里空气清新,山村教师的日子,就像是开在九月的野菊花,偏安山隅 却花开依然。寒来暑往,我在这里恋爱、结婚、生子……从 19 岁到 29 岁,一晃 儿就是十年。 调离朱窑小学时,我是那样不舍和依恋。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在这里 度过,我在这里流过泪、流过汗,努力过、奋斗过,实在忘不了,山里孩子们那 如花的笑靥和纯净的眼神, 就像我永远忘不了, 一把野酸枣带给我的感动。 若有所思 且停停 □ 魏杏丽 去年深秋的一天,一行人结伴登老君山,因为计划第二天早上看日出,大家选择步 行登山。时间充足,我们时不时停下来看看远山的薄雾, 近旁的红叶,偶有山果落下,大 家竞相猜测它的名字。太阳落山时,我们登上了山顶。山顶那座庙宇,琉璃的外观,在 夕阳的余晖中熠熠生辉。 唯一的那家农家旅馆,老板娘熬好的玉米糁粥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山里的玉米生 长期长, 它们吸足阳光,饱经风雨, 不赶时间,不急于到市场卖个好价钱,因为缓慢,才有 了香甜。 山里的夜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突然,同事惊呼, “看,星星!”抬头,瞬间惊讶,星斗 满天, 在深邃的夜空, 那么低,那么亮, 似乎触手可及, 就在头顶一闪一闪。有多久,没有 抬头仰望过天上的星星?每日匆匆行走在霓虹灯照亮的城市,心被所谓的忙碌填满。 如今, 在这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与满天星斗相遇,倾听风吹树叶沙沙的声响, 逼仄的心 在漆黑的夜里宽敞起来。 想起儿时在外婆家放牛的时光,老黄牛脾气温和,慢悠悠地走在山路上,时不时调 皮地伸着脖子啃上几口路边的草。半山腰的树荫下, 一边看着老黄牛悠闲地吃草,一边 给表弟和表妹讲从老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和小和尚,有一天小和尚让老和尚讲故事,老和尚就讲,从前有座山……”如此循环往 复,没有尽头。如今在城市工作岗位上忙碌的表弟和表妹, 不知有没有时间忆起这些久 远的往事? 记得以前看过的故事,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 想修一座凉亭, 许多人赞助, 出钱最多 的是土豪李富贵。凉亭落成那天, 土豪对李渔说: “谁先想好名字,就用谁的。 ”李渔怕土 豪出语恶俗,拦了一下说: “且停停。”土豪说: “还停什么,我想好了,就叫富贵亭!”李渔 说: “我不是先说了吗,叫且停亭。 ”接着, 李渔吟出了那副著名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 肠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 因为不急于赶路的旅行,我们看到了夜空闪烁的满天星斗;因为感觉少年时光悠 长,我们才有了童稚的欢歌笑语。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不妨停一停,一壶清茶,一杯淡 酒,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且停亭” ,休憩,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