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1 经济统计学(非师范).pdf

碍人【AiRen]4 页 190.654 KB下载文档
1 经济统计学(非师范).pdf1 经济统计学(非师范).pdf1 经济统计学(非师范).pdf1 经济统计学(非师范).pdf
当前文档共4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1 经济统计学(非师范).pdf

1 经济统计学(非师范)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厚实的经济统计学 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与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高素质经 济管理统计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既能胜任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统计业务,又能从事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经济预测、经济信息分析和其他管理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统计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统计学与经济学科 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复杂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统计测度、数 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经 济学与经济计量学基本原理,能够较好地运用经济统计学分析思想与技术对现实经济问题 进行数量测度与数据分析研究;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律;了解经 济统计学的理论前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对经济统计学理论方法在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与改革中的应用有一定认识; 4.具有能初步从事宏观经济与微观管理统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统计学 理论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特色 本专业方向融合文理特长,注重统计技术方法与经济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侧重于从数量的角度对各类经济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系统、 创新、应用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和社会观察能力,业务实践操作 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4 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五、总学分与课内学时 总学分:166 学分 课内时数:2626 学时 六.课程设置 表1 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 教育 专业方向课 课程 专业任选课 公共选修课 实践教学环节 合 计 课内教学时数 852 1142 288 216 128 — 2626 表2 占总学时比例(%) 32.44 43.49 10.97 8.23 4.87 — 100 课 程 课程编号 模 块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学期周数和周学时 ([ ]内为课外学时) 计 划 学 时 授 课 实 验 /实 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 18 18 18 18 18 18 18 备注 考 查 课 课 学 外 外 期 学 训 时 练 2 [1] [1] [1] [1] [1] [1] [1] [1] 90 3 学 分 0601001 形势与政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0601002 律基础 0601003 中国近代史纲要 48 48 3 36 36 2 通 0601004 先进理论概论 108 102 识 0601005 54 54 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 占总学分比例(%) 25.30 39.16 9.64 7.23 4.82 13.85 100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课内学时 课 程 类 别 学分数 42 65 16 12 8 23 166 90 [6] 考 试 学 期 1 2 6 2 3 3 3 4 3 3 6 5 0502001 大学英语 280 210 70 12 育 0103001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126 63 63 5 课 0804001 大学体育 0406001 大学语文 0807021 军事理论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 0007001 就业指导(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 0007001 就业指导(2) 合计 128 32 20 32 32 16 96 [4] 4 2 1 2 2 1 4 19 15 [4] 1 3 1 4 19 15 [4] 1 6 4 960 623 229 42 程 4 2 4 4 3 4 2 2 2 4 1-4 3 2 1-4 3 13 13 13 9 2 3 3 表3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模 块 专 业 基 础 课 专 业 教 育 课 程 金 融 统 计 方 向 保 险 统 计 选 方 修 向 课 专 业 任 选 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计 划 学 时 授 课 170 170 高等数学 54 54 线性代数 54 54 货币银行学 54 54 微观经济学 72 72 概率论 72 72 数理统计 54 36 统计软件及应用 54 54 宏观经济学 72 72 经济统计学 72 54 抽样技术与应用 54 54 常微分方程 54 54 管理学基础 54 54 财政学 54 54 运筹学 54 54 计量经济学 54 54 实用回归分析 54 54 会计学 54 54 统计预测与决策 1160 1106 小 计 0151101 金融统计学 54 36 0151102 金融数学模型 72 72 0151103 数据挖掘技术 54 36 0151104 资产投资分析 54 36 金融时间序列分 54 36 0151105 析 288 216 小 计 0151106 保险原理 54 36 0151107 寿险精算学 72 72 0151108 风险理论 54 36 0151109 生存分析 54 36 0151110 保险会计 54 36 288 216 小 计 统计决策与贝叶 0151111 54 54 斯分析 0151112 非参数估计 54 54 博弈论与信息经 0151113 54 54 济学 0151114 养老金 54 54 0151115 非寿险精算 54 54 0151116 利息理论 54 54 0151117 工业统计 54 54 0151118 精算实务 54 54 0151119 生物医药统计 54 54 小计 216 216 0151001 0151002 0151003 0151004 0151005 0151006 0151007 0151008 0151009 0151012 0151011 0151010 0151013 0151014 0151015 0151016 0151017 0151018 合计 通识和专业教育课程合计 一 开课学期、学期周数和周学时 ([ ]内为课外学时)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 18 18 5 3 3 5 课内学时 实 验 /实 践 学 分 18 18 10 3 3 3 4 4 3 3 4 4 3 3 3 3 3 3 3 3 65 3 4 3 3 18 3 72 18 16 3 4 3 3 3 16 18 18 36 18 18 18 18 72 1664 1538 108 18 18 18 18 18 4 3 3 3 3 4 4 4 3 3 5 5 5 6 3 3 3 10 10 18 4 3 3 3 12 备注 考 查 课 课 学 外 外 期 学 训 时 练 1-2 1 1 2 2 3 3 4 11 考 试 学 期 9 3 4 9 3 3 6 6 7 18 5 5 6 3 3 6 3 7 3 4 6 3 5 5 6 3 3 7 7 6 6 3 3 7 3 3 4 3 3 4 3 3 3 3 3 3 3 3 12 3 93 5 3 3 3 3 3 3 3 3 3 11 12 10 13 19 18 9 2624 2161 337 135 24 25 23 22 22 21 9 二选一 二选一 5 6 二选一 6 7 7 三选一 7 表4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模 块 课程编号 公 选 课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公选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不含实验课) 课程名称 小 计 3 4 5 6 7 128 实 验 /实 践 分 16 18 18 18 18 18 18 考 八 试 学 18 期 备注 考 查 课 课 学 外 外 期 学 训 时 练 8 1 专业见习/考察 4周 4 大学生社会实践 3周 1 专业实习 10 周 8 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创新实践 8周 6 1 专业素质能力实践 3周 2 表5 2 授 课 学 2周 计 一 开课学期、学期周数和周学时 ([ ]内为课外学时)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课内学时 军事训练 小 序号 1 计 划 学 时 2周 1周 1周 4 周 3 周 1周 10 周 8周 3 周 23 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场所、内容和责任部门 项目 军事训练 实践场所 实践内容 责任部门 校内 国防知识、队列、射击、内务 体育学院、人武部 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者活动、文化三下乡活 大学生社会实践 校内外 团委 动及其它实践活动 专业见习/考察 校内外 专项或综合性专业实践活动 数计学院 专业实习 校外 专业实习 教务处、数计学院 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 、实验(文献资料 毕业论文/设计 校内外 数计学院 整理) 、论文撰写(作品设计) 、答辩 大学生创新实践 校内外 参照饶师院办发[2011]12 号文 数计学院 经济社会统计调查、软件开发应用实践,金融 业务实践,金融证券知识咨询实践。 注:专业素质能力实践安排在第四—第七学期 的寒、暑假进行。学生从表中所列项目中自主 专业素质能力实 校内外 选择一项开展实践活动,每项 2 个学分,以提 数计学院 践 交调研报告、参与经济普查实践报告,软件开 发应用实践项目成果,金融业务的实践、金融 证券知识咨询实践总结报告、论文、作品、等 成果,作为取得学分的考核依据。 (核稿人:李永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