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ICS CCS 65.150 B 52 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402.2—2021 代替 DB33/T 402.2-2014 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cological culture of freshwater pearl mussel nurturing 2021 - 12 - 12 发布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1 - 12 实施 发 布 DB33/T 402.2—202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果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DB33/T 402《河蚌育珠技术规范》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三角帆蚌苗种繁育; ——第2部分:珍珠接种及育成技术规范。 本标准为DB33/T 402的第二部分。 本标准代替DB33/T 402.2—2014《河蚌育珠技术规范 第2部分:珍珠接种及育成技术规范》。与 原DB33/T 402.2—2014相比,除结构性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在“范围”中增加了“养殖尾水处理”的内容(见第 1 部分,2014 年版的第 1 部分); b) 删除了“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 2014 年版的第 2 章); c) 增加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 排放要求和 DB33/T 2288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范”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 d) 增加了“淡水珍珠蚌”术语和定义(见 3.4); e) 合并了“接种时间与水温”、“接种前准备”和“接种”为“接种”;将“接种前的准备”中 “适宜水温 15 ℃~30 ℃”改为“接种水温以 15 ℃~26 ℃为宜,最适水温 18 ℃~22 ℃” (见第 4 部分,2014 年版的第 4 部分、第 5 部分和第 6 部分); f) 删除了“作业蚌选择”中“质量要求”部分“呈深绿至青蓝色,或黄褐色”的表述(见 2014 年版的 5.1.4); g) 在“开壳”中增加了“有核珍珠和象形珍珠开壳间距视珠核大小而定”的内容(见 4.3.3.1,2014 年版的 6.2.2.1); h) 将“接种”中“数量”部分修改为:“无核珍珠:接种数量按蚌体规格而定,每蚌以 28 片~ 32 片为宜。(见 4.3.3.4,2014 年版的 6.2.2.4.1)”; i) 合并了“养殖水域环境条件”、“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为“养殖”(见第 5 部分,2014 年版的第 7 部分、第 8 部分和第 9 部分); j) 将鲫鱼放养规格 100 g/尾~150 g/尾修改成 50 g/尾~100 g/尾,将草鱼数量修改为 1 000 尾~ 1 500 尾,鲢鱼数量修改为 1 000 尾~1 500 尾,鳙鱼数量修改为 500 尾~800 尾(见表 1, 2014 年版的表 1); k) 合并了“吊养架设置”与“吊养工具的制作”为“吊养装置”(见 5.3.1,2014 年版的 9.1 和 9.2); l) 合并了“吊养密度”与“吊养深度”为“吊养密度及深度”(见 5.3.2,2014 年版的 9.3 和 9.5); m) 将“吊养”部分“网夹”修改为“网片”; n) 增加了“原位生态修复”的要求(见 5.3.4.2); o) 增加了“养殖尾水处理”部分(见第 8 部分); p) 合并了“珍珠采收”和“存放”为“珍珠采收”(见第 7 部分,2014 年版的第 12 部分和第 13 部分); I DB33/T 402.2—2021 q) 删除了蚌瘟病、水霉病、蚌蛭病、原虫病、线虫病和蚌蛭病等疾病的名称、症状和治疗方法(见 2014 年版的附录 A);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水产技 术推广总站、诸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原居林、倪蒙、周淼、黄福勇、徐力可、邢巨斌、顾志敏、丁雪燕、张根芳。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3 年首次发布为 DB33/T 402.2—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 第 2 部分:珍珠接种及育成技 术规范》; ——2014 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II DB33/T 402.2—2021 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珍珠蚌养殖的接种、养殖、病害防治、养殖尾水处理、珍珠采收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SC/T 1143 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 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DB33/T 2288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作业蚌(手术蚌) operation mussel 制片蚌和插片蚌的统称。 3.2 制片蚌(供体蚌) donor mussel 用于制取组织小片的蚌。 3.3 插片蚌(育珠蚌,受体蚌) recipient mussel 用于接种组织小片、珠核以及象形模型的育珠母蚌。 3.4 淡水珍珠蚌 freshwater pearl 淡水珍珠蚌蛤类的一种,双壳纲蚌目的一科,是三角帆蚌、池蝶蚌和褶纹冠蚌等的总称。 3.5 组织小片 graft tissue piece 蚌外套膜的边缘膜内、外表皮被分离后,把外表皮及相连部分结缔组织切成的块状膜片。 3.6 珠核 beads nuclei 1 DB33/T 402.2—2021 由蚌珍珠层加工形成,为珍珠的同源物质,其比重、硬度和膨胀系数等与珍珠基本一致。 3.7 象形模型 pictographic model 采用蚌壳、塑料、石蜡、陶瓷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形象逼真的动物、人像、风景等模型,简称“像模”。 3.8 接种 graft tissue piece implantation 为了培育珍珠,把组织小片、珠核以及象形模型植入蚌的合适组织内的操作过程。 3.9 原位生态修复 in-situ bioremediation 在水产养殖池塘内部通过采用一系列以生物方法为主而进行的水质净化方法。 4 接种 4.1 接种条件 4.1.1 接种时间 接种手术应避开繁殖期。以每年的3月~6月或9月~11月为宜。 4.1.2 接种水温 接种水温以15 ℃~26 ℃为宜,最适水温18 ℃~22 ℃。 4.2 接种前的准备 4.2.1 手术用具 4.2.1.1 开蚌壳用具 开壳器、“U”形钢丝固口塞子。 4.2.1.2 制组织小片用具 剖蚌刀、切片刀、平头镊子、剪刀、小片板(深色)、划膜刀、解剖盘、PVP保养液、滴管、大小 盆、桶、毛巾和脱脂棉等。 4.2.1.3 接种用具 手术架、开壳器、固口塞、拔鳃板、创口针、送片针、平头镊子、核片同植针、通道器、拨模棒、 多西环素消毒液、滴管、盆、黑布、毛巾和脱脂棉等。 4.2.2 材料消毒 4.2.2.1 用具 所有固体用具使用前应用开水煮沸消毒。 4.2.2.2 珠核 2 DB33/T 402.2—2021 用10 %的稀盐酸进行反复洗涤30分钟,再用新鲜制备的石灰水反复洗涤至珠核的pH为中性,然后将 珠核置于沸水中杀菌消毒40分钟,最后用多西环素消毒液充分清洗,纯净水(pH 7.2~7.3)浸泡24小时, 去水滴后再经生石灰干燥,装于灭菌的磨口玻璃瓶。 4.2.2.3 像模 像模应用酒精消毒后,再用脱脂棉擦干后使用。 4.2.3 作业蚌选择 4.2.3.1 品种及来源 品种宜选择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适宜育珠的新品种,以人工培育的作业蚌为 宜。 4.2.3.2 蚌龄及规格 蚌分制片蚌及插片蚌,制片蚌以不超过1足龄为宜,蚌壳长7 cm~9 cm,个体重不低于20 g。插片 蚌中无核珍珠以当年蚌为宜,个体重不应低于20 g;有核珍珠及象形珍珠壳长12 cm以上,个体重不应 低于300 g。 4.2.3.3 蚌体要求 壳厚,无损伤。外壳色泽鲜艳、光亮;生长线明显;外套膜肥厚细嫩,呈白色,不应脱离壳;斧足 肥硕,软体部健壮、饱满;无伤无病。 4.2.4 作业蚌暂养 水温20 ℃为宜。自繁自用的蚌暂养10天,购买的蚌暂养30天,手术前在经消毒水体中暂养48小时。 5 2 用网袋或网箱吊养,密度不超过3×10 只/hm 。 4.3 接种 4.3.1 组织小片制备 4.3.1.1 制片流程 选蚌→剖蚌→洗污→开膜→取下外表皮→洗去粘液污物→切去色线→修边→切片。 4.3.1.2 规格 无核珍珠以3.0 mm~4.0 mm见方为宜;有核珍珠及象形珍珠:以1.0 mm~2.0 mm见方为宜。 4.3.1.3 厚度 以0.4 mm~0.6 mm为宜。 4.3.1.4 时间 一个蚌的组织小片制作应在2分钟内完成。 4.3.1.5 操作 3 DB33/T 402.2—2021 宜采用撕膜法制取组织小片。一刀定形,切口整齐,组织小片正面无碰伤或擦伤,无色线残留。有 条件的可采用结缔组织分离液。 4.3.1.6 处理及存放 将5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15 g和多西环素0.4 g~0.6 g,混合后振荡均匀即成PVP 保养液,现配现用。制好的组织小片应立即滴入保养液保护,保持湿润,避免日晒风吹,保持清洁。组 织小片不能久置,应边制边插,以5分钟内插种完为宜。 4.3.2 流程 4.3.2.1 无核珍珠 选蚌→开壳→加塞→洗污→挑片→创口→插片→整圆→去塞→标号。 4.3.2.2 有核珍珠 选蚌→开壳→加塞→洗污→创口→通道→穿核、贴片→送核→消毒→去塞→标号。 4.3.2.3 象形珍珠 选蚌→开壳→加塞→洗污→创口→通道→送模→贴片(非附壳珍珠)→消毒→去塞→标号。 4.3.3 要求 4.3.3.1 开壳间距 用开壳器开壳,无核珍珠开壳间距为0.8 cm~1.0 cm,有核珍珠和象形珍珠开壳间距视珠核大小而 定。 4.3.3.2 部位 珍珠接种的部位要求: a) 无核珍珠:接种部位以外套膜中央膜的中后部、鳃能遮盖的地方为宜,但不能超过蚌体长的二 分之一。 b) 有核珍珠:接种部位在外套膜边缘或内脏囊,其中内脏囊接种的具体位置以唇瓣右下面、内脏 背侧、斧足与内脏囊交界处为宜。 c) 象形珍珠:接种部位位于外套膜和贝壳连接处。 4.3.3.3 创口要求 珍珠接种的创口要求: a) 无核珍珠:创口与组织小片间隔排列呈“品”字形,创口大小以能使组织小片插入为宜。 b) 有核珍珠:创口大小以刚好通过珠核为宜,创口深度为核径的 1.5 倍为宜。 c) 象形珍珠:创口大小以象形模型通过为宜。 4.3.3.4 数量要求 珍珠接种的数量要求: a) 无核珍珠:接种数量按蚌体规格而定,每蚌以 28 片~32 片为宜。 b) 有核珍珠:接种数量按蚌体、珠核规格和接种部位而定,外套膜接种每蚌以 6 个~8 个珠核为 宜,内脏囊接种每蚌以 1 个珠核为宜。 4 DB33/T 402.2—2021 c) 象形珍珠:接种数量按蚌体和象形模型规格而定,每蚌以 2 个象形模型为宜。 4.3.3.5 操作 珍珠接种操作要求: a) 无核珍珠:送片针应挑在组织小片的正中。组织小片的外表皮应卷在里面,插入育珠蚌外套膜 的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然后退出送片针,同时用创口针将组织小片整圆。挑片、创口、 插片、整圆应一次成功。 b) 有核珍珠:切开创口后,从送核口伸入通道器,进行通道,后退出通道器;将珠核套在送核器 的针上,用针尖穿刺组织小片中央,使组织小片表皮紧贴珠核,左手用钩针将创口扩开稳定, 右手将珠核与组织小片用腕力从送核口送达核位,然后用钩针压住创口退出送核针。创口、挑 珠、贴片、送核应一次成功。 c) 象形珍珠:附壳珍珠应先用湿海绵球擦净中央膜处手术部位,用通片针挑起剥离的外套膜,再 用镊子夹住像模的一端,正面向上,底面贴壳,以 45°慢慢地从创口送进,用拨模棒调整像 模位置,并轻轻压一下外套膜,使之与像模紧贴;非附壳珍珠也应先用湿海绵球擦净中央膜处 手术部位,切开创口,用通片针挑起剥离的外套膜,再用镊子夹住像模的一端,正面向上,底 面贴壳,以 45°慢慢地从创口送进,拨模棒调整像模位置。用送片针挑起组织小片从创口处 进入,帖在像模表面,退出送片针。送模时应注意平拿平放。 4.3.3.6 接种后处理 接种完成后立即在创口消毒,拔掉固口塞待养。每只蚌插片的时间应在5分钟内完成。完成接种手 术的育珠蚌,经清水暂养后,吊养于育珠水域。 5 养殖 5.1 主要模式 以蚌为主,混养一定比例鱼类。混养模式鱼类的参考种类、规格及数量见表1。 表1 鱼蚌混养模式鱼类的参考种类、规格及数量 2 放养品种 草鱼 鲫鱼 鲢鱼 鳙鱼 数量(尾/hm ) 1 000~1 500 2 000~4 000 1 000~1 500 500~800 规格(g/尾) 100~150 50~100 150~250 150~250 5.2 环境条件 5.2.1 场地 阳光充足,水源丰富,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 5.2.2 水域 2 2 养殖育珠蚌的水域,面积以1 hm ~3 hm 、常年水深以2 m~3 m为宜。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土质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厚度以不超过30 cm为宜。 5.3 吊养 5 DB33/T 402.2—2021 5.3.1 吊养装置 5.3.1.1 吊养架设置 采用延绳式吊养育珠,两端沿池边以毛竹为桩,用聚乙烯绳相联,延绳间距1.5 m~1.8 m,平行设 置,聚乙烯绳每间隔2 m吊一个浮子(渔用浮子等)。 5.3.1.2 方网箱 规格40 cm×40 cm×12 cm,网目2.5 cm的聚乙烯网片外包做成上开口的箱体。 5.3.1.3 网片 依据水域长度设置,高度40 cm~50 cm为宜。 5.3.2 吊养密度及深度 吊养密度应符合SC/T 1143的规定;育珠蚌的吊养深度以40 cm~50 cm为宜。 5.3.3 吊养方法 蚌体长小于9 cm的育珠蚌,使用方网箱,每箱装10只~20只。蚌体长大于9 cm的育珠蚌,使用网片。 手术完毕后的育珠蚌吊养时,蚌体后端在上前端在下,挂蚌后蚌与蚌之间用卡夹分割固定。 5.3.4 日常管理 5.3.4.1 配合饲料投喂 配合饲料应符合GB 13078的规定,每天上午8:00~10:00 投喂,投喂量为鱼体存塘量的1.0 %~ 2.5 %。 5.3.4.2 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方法如下: a) 原位生态修复。定期施用生石灰和微生态制剂,配套池塘原位生态修复,确保池水肥、活、嫩、 爽,维持水体透明度在 30 cm~40 cm。视水质情况适时加注新水,配套机械增氧机,水体溶 解氧保持在 5 mg/L 以上。 b) 水生植物种植。采用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搭配使用,挺水植物种植于池塘出水口附近,以兼具 美观效果的荷花、鸢尾、香蒲等为宜,种植面积约占池塘面积的 10 %左右;沉水植物种植应 围绕池塘四周种植,以轮叶黑藻和苦草等为宜,种植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的 5 %左右。 c) 微生物调控。采用长度为 1.0 m~1.5 m 聚丙烯组合填料作为载体,每公顷池塘悬挂填料 1500 根~2000 根。悬挂完成后,按照 105 CFU/mL 泼洒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每月补充泼洒 1 次~ 2 次。 d) 藻类定向培养。定向培养小球藻,培养液由基础培养基、水组成,培养浓度达 1.0×108 个/mL 即可用于全池泼洒。建议春秋季节每 3 天~4 天泼洒 1 次,夏季每 2 天泼洒 1 次,使其浓度保 持在 1 000 个/mL。 5.3.4.3 定期检查 手术完毕吊养7天以后,检查蚌的成活,蚌大量死亡时应立即停止接种手术。以后应每隔半个月检 查一次,发现死蚌立即清除。及时洗刷和清除网袋、网箱上的附着物,吊养设施破损及时修复。 6 DB33/T 402.2—2021 6 病害防治 6.1 预防 2 2 吊养期间,每月用生石灰150 kg/hm ~200 kg/hm ,兑水全池均匀泼洒,保持池水pH值为7.3~8.5。 6.2 治疗 主要蚌病治疗方法详参见附录A。 7 珍珠采收 7.1 时间 无核珍珠育珠蚌的养殖周期为三夏二冬至四夏三冬,有核珍珠和象形珍珠的养殖周期为二夏一冬至 三夏二冬。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进行珍珠采收。 7.2 方法 7.2.1 剖蚌取珠 将已育成珍珠的蚌,用剖蚌刀切断前后闭壳肌,打开双壳,取出珍珠。 7.2.2 活蚌取珠 用开壳器将已育成珍珠的蚌撑开,加固口塞固定;置于手术架上,洗去蚌内污物;用拨鳃板将鳃和 斧足等拨向一侧,用开口针在每个珍珠的小突起上将珍珠囊划开一个小口,再用拨鳃板在珍珠突起的底 部朝上推,将珍珠从开口处推挤出来;或用弯头镊子把珍珠取出。 7.3 洗涤 先将取出的珍珠放入清水盆中洗去污物,用有机溶剂在pH为7.0~7.5的条件下浸泡,再将珍珠放 入清水盆中,漂洗数分钟捞出,用清洁的白毛巾或绒布擦干,打光。 7.4 珍珠保存 将打光后的珍珠装进布袋,放在通风透气的橱架上保存。 8 养殖尾水处理 8.1 尾水处理工艺 尾水处理工艺参照DB33/T 2288执行。 8.2 尾水排放及循环利用 8.2.1 尾水排放 尾水须根据水质状况合理安排排放时间,避免集中排放,尾水在处理系统中的滞留时间不低于12 小时。尾水水质监测样品地应设在排放到自然水体的排水口处,水质达到SC/T 9101的要求方可排放。 8.2.2 循环利用 7 DB33/T 402.2—2021 养殖尾水经净化处理,水质达到GB 11607的要求方可进行循环利用。 9 标准化技术模式图 珍珠接种标准化技术模式图、育珠蚌养殖和采珠标准化技术模式图见附录B。 8 DB33/T 402.2—2021 AA 附 录 A (资料性) 主要蚌病治疗方法 主要蚌病治疗方法见表A.1 表A.1 主要蚌病治疗方法 序号 1 蚌病名称 烂鳃病 蚌病症状 治疗方法 鳃丝肿大,发白或发黑糜烂,残缺不一,附有泥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体消毒, 沙污物,有大量粘液;闭壳肌松驰,两壳张开后 或全池泼洒。 无力闭合。 2 3 4 烂斧足病 侧齿炎 胃肠炎 斧足边缘有锯齿状缺刻和严重溃疡,组织缺乏弹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体消毒, 性,呈肉红色,常有萎缩,并有大量粘液。 或全池泼洒。 蚌的双壳不能紧闭,侧齿四周组织发炎、糜烂,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体消毒, 呈黑褐色。 或全池泼洒。 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有大量淡黄色粘液流出,间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体消毒, 有腹水, 斧足多处残缺糜烂。初期蚌壳微开,出 或全池泼洒。 水管喷水无力,严重时完全失去闭壳功能。 5 外套膜(边缘膜)溃 边缘膜会因溃烂而内缩,出现时断时续。植片手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体消毒, 疡 术时消毒不严也会使外套膜溃烂穿孔。 或全池泼洒。 9 DB33/T 402.2—2021 BB 附 录 B (资料性) 淡水珍珠蚌养殖标准化技术模式图 B.1 珍珠接种标准化技术模式图 珍珠接种标准化技术模式图见图B.1。 B.2 育珠蚌养殖及采珠标准化技术模式图 育珠蚌养殖及采珠标准化技术模式图见图B.2。 10 DB33/T 402.2—2021 接种时间和水温 作业蚌选择及暂养 组织小片制备 1.接种时间:接种手术都应 1.作业蚌选择:制片蚌以不超过 1 足龄为宜,壳长 7 cm~9 cm,个体 1. 制片流程:选蚌→剖蚌→洗污→开膜→取下外表皮→洗去粘液污物→切去色线→修边→ 避开繁殖期。以每年的 3 重不得低于 20 g;无核珍珠的插片蚌以当年蚌为宜,且个体重不得低 切片。 月~6 月或 9 月~11 月为 于 20 g;有核珍珠和象形珍珠壳长 12 cm 以上,个体重不应低于 300 g。 2. 规格及厚度:无核珍珠以 3.0 mm~4.0 mm 见方为宜;有核珍珠及象形珍珠以 1.0 mm~ 宜。 2.作业蚌暂养:自繁自用的蚌暂养 10 天,购买的蚌暂养 30 天,手术 2.0 mm 见方为宜。厚度以 0.4 mm~0.6 mm 为宜。 2.接种水温:以 15 ℃~26 ℃ 前在经消毒水体中暂养 48 小时。用网袋或网箱吊养,暂养密度不超过 3. 操作:采用撕膜法制取组织小片。 为 宜 , 最 适 水 温 18 ℃ ~ 5 2 3×10 只/hm 。 4. 处理及存放:制好的组织小片应立即滴入 PVP 保养液保护,边制边插,以 5 分钟内插 22 ℃。 种完为宜。 接种 接种后处理 部位 流程 创口 接种数量 无 核 外套膜中央膜的中 选蚌→开壳→加塞→洗污→挑片→ 创口与组织小片间隔排列呈 按蚌体大小而定,每蚌以 28 片~32 片 口滴加消毒液消毒, 珍珠 后部,鳃能遮盖的 创口→插片→整圆→去塞→标号 “品”字,大小以能使组织小 为宜。 然后拔掉固口塞待 地方。 备注 接种完成后立即在创 种类 养,每只蚌插片时间 片插入为宜。 有 核 外套膜边缘或内脏 选蚌→开壳→加塞→洗污→创口→ 创口大小以刚好通过珠核为 珍珠 囊。 通道→穿核、贴片→送核→消毒→去 宜, 深度为核径的 1.5 倍为宜。 外套膜接种每蚌以 6 个~8 个珠核为宜, 处理。 塞→标号 按蚌体大小、珠核规格和接种部位而定, 接种前珠核应经过消毒 应在 5 分钟内完成。 内脏囊接种每蚌以 1 个珠核为宜。 象 形 外套膜和贝壳连接 选蚌→开壳→加塞→洗污→创口→ 创口大小以象形模型通过为 按蚌体大小和象形模型大小而定,每蚌 珍珠 处。 通道→送模→贴片(非附壳珍珠)→ 宜。 以 2 个象形模型为宜。 消毒→去塞→标号 接种前像模应经过消毒 处理。 图B.1 珍珠接种标准化技术模式图 11 DB33/T 402.2—2021 养殖环境条件 育珠蚌放养 养殖管理 珍珠采收及保存 阳光充足,水源丰 1.以蚌为主,混养一 1.每天上午 8:00~10:00 投喂配合饲料,投 1.季节:每年的 12 月至 富,进排水方便, 定比例鱼类。 喂量为鱼体存塘量的 1.0%~2.5%。 翌年 2 月。 交通便利。面积以 1 2. 吊 养 密 度 应 符 合 2.定期施入生石灰和微生态制剂,根据水质 2.方法:剖蚌取珠和活蚌 hm ~ 3 hm 、水深 SC/T 1143 的规定; 情况适时加注新水,配合机械增氧机,配合 取珠。 以 2 m~3 m 为宜。 吊养深度以 40 cm~ 池塘原位生态修复,维持水体透明度在 30 3.洗涤:去污、浸泡、漂 水 质 应 符 合 GB 50 cm 为宜。 cm~40 cm。 洗、擦干、打光。 11607 的规定;土质 3.蚌体长小于 9 cm 的 4.定期检查蚌的成活,及时洗刷和清除网 4.珍珠保存:将打光后的 应 符 合 GB 15168 使用方网箱,每箱装 袋、网箱上的附着物,吊养设施破损及时修 珍珠装进布袋,放在通风 的规定。 10 只~20 只;蚌体长 复。 透气的橱架上保存。 2 2 主要蚌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蚌病名称 蚌病症状 鳃丝肿大,发白或发黑糜 烂鳃病 烂,附有泥沙污物,有大 量粘液。 斧足边缘有锯齿状缺刻和 烂斧足病 严重溃疡,呈肉红色,常 有萎缩。 蚌的双壳不能紧闭,侧齿 侧齿炎 大于 9 cm 的使用网 四周组织发炎、糜烂,呈 黑褐色。 片,挂蚌后用卡夹分 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有大 割固定。 胃肠炎 量淡黄色粘液,斧足多处 残缺糜烂。 表1 鱼蚌混养模式套养鱼类的参考种类、规格及数量 2 放养品种 数量(尾/hm ) 规格(g/尾) 草鱼 1 000~1 500 100~150 鲫鱼 2 000~4 000 50~100 鲢鱼 1 000~1 500 150~250 鳙鱼 500~750 150~250 外套膜溃疡 图B.2 育珠蚌养殖及采珠标准化技术模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治疗方法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 体消毒或全池泼洒。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 体消毒或全池泼洒。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 体消毒或全池泼洒。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 体消毒或全池泼洒。 边缘膜会因溃烂而内缩, 含氯石灰(漂白粉)挂袋水 出现时断时续。 体消毒或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