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

破碎之光perplexe7 页 71 KB下载文档
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
当前文档共7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doc

ICS 备案号: 河 DB13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13/*****—2022 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quinoa cultivation in arid and cold regions of northwest Hebei 2022-**-**发布 2022-**-**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 ***-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起 草。 本文件由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 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沽源县北麦生态农 业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中藜藜麦产业发展张北有限公司 、承德 市农业科学院、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玮、魏志敏、李悦有、李顺国、李圆圆、秦培友、穆国俊、李顺江、 秦焱、向永刚、周海涛、卢川、陈大伟、李扬、盖颜欣、李凤琴。 2 DB13/ ***-2022 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冀西北旱寒区藜麦栽培技术、产量结构及产量指标、基本要求和收获等。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坝上地区藜麦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8321.1-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GB4407.2-2008 经济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GB/T 3543.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LS/T 3245藜麦米企业标准 GB/T 7415 农作物种子储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藜麦 quiaon 藜麦 (Cheuopodium quinoa )是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uopodium)一年生草本双子 叶植物。基础染色体数目x =9,同源四倍体(2n =4x =36)。生长周期为90d~125 d,不同品种株 高差异较大从几十厘米到三米不等。植株呈扫帚状,有分支,向上呈多棱型,主梢和侧枝都结籽。 茎近地面部分横切面为圆形,木质状,外皮坚韧,基本颜色有绿色、紫色和红色,成熟期颜色会 发生改变;根系属直根系; 花序有穗状花序,圆锥花序,伞房花序等多种类型,主花序轴分生二 级花序轴,分支数目与花序轴长度因环境和品种不同而有差异,藜麦同一植株上有雌花、两性花 和雄性败育的花,其比例因品种而异,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般为自花授粉,异花授粉率为12% 左右;其叶像鸭掌,叶缘波状锯齿,幼叶绿色,老叶黄色、紫色或红色等;果实为瘦果,直径约 3 DB13/ ***-2022 1.0mm~2.0mm左右,千粒重1.4g~6.0g,表皮有一层水溶性的皂角。果实主要有黑、红、白三种 颜色。 3.2 播种期 sowing date 藜麦实际播种的日期。 3.3 出苗期 藜麦两片子叶平展时并露出地面 1.5cm~2.0cm 为出苗标准,全田有 50%植株达到出苗标准 的日期为出苗期。 3.4 现穗期 现穗是藜麦的穗随着茎秆的生长而显露出来并形成花序的现象,一般现穗期是指全田 50%以 上植株开始现穗并形成花序的日期。 3.5 开花期 50%以上的藜麦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 3.6 灌浆期 扬花期结束 50%以上的藜麦籽粒形成后进入灌浆期,藜麦胚乳逐渐膨隆,突出于花萼之外, 藜麦籽粒在乳熟期均呈现为白色。 3.7 成熟期 80%以上的藜麦植株籽粒变硬,籽粒内部呈蜡质状态的日期。 4 产量目标 依据种植环境与种植技术的差异,产量应达到 1500kg/hm2 以上。 5 基本要求 5.1 气候条件 种植区域适宜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冷凉地区,无霜期≥100d,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 10℃有效积温2200℃以上,海拔在1000m~2000m。 5.2 灌溉水条件 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全生育期忌大水漫灌。 5.3 土壤条件 4 DB13/ ***-2022 土壤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慎重选择前茬作物使用过除草剂的地块。避免过度使用农药的 土壤。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平地、梯田、 川地、塬地、沟坝地等平整土地。 5.4 茬口安排 采取轮作栽培,不宜重茬,可与马铃薯、燕麦、胡麻、荞麦等作物轮作。 6 播前准备 6.1 土壤准备 6.1.1 选地 选择海拔在 1000 米以上,远离工业区,无污染,地势平坦、保水保肥、排水良好、肥力中 上等的耕地,避免重茬地种植。 6.1.2 灌底墒水 有水浇条件的土地,播前浇足底墒水,未冬灌或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应进行春灌,做到灌足、 灌透。无水浇条件的土地,等雨播种。 6.1.3 深翻 耕翻深度25 cm~35cm,秋翻地用旋耕机整地即可,深度30cm为宜。 6.1.4 整地 整地质量要深浅一致、扣垄均匀严实、不漏耕,再耙耢保墒,做到净、平、松、细、绵,墒, 上虚下实。春翻地宜采取深翻1次、旋耕1-2次,做到整地和播种连续作业。 6.1.5 施肥 因地制宜,结合整地和播种施足底肥。 底肥可施用农家土杂有机肥22500kg/hm2~45000kg/hm2, 或施用营养成分当量的商品有机肥或复合微生物肥料。配合施用复合肥600kg/hm2~750kg/hm2; 或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使用量750kg/hm2~1200kg/hm2。使用化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作为底肥, 采取播肥方式为宜,播肥深度15cm左右。 视土壤肥力和田间长势初花期前后可追肥1次,以尿素或复合肥为主。 有条件的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 6.2 6.2.1 种子处理 品种选择 根据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耐逆、抗倒伏、稳产、高产的品 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T 3543.4、GB4407.2-2008和LS/T 3245的要求。 6.2.2 种子处理 采用纯度、净度以及活力较高的新种子。有条件的可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拌种或者专用种衣 剂包衣,种子包衣剂应符合GB/T 15671的要求。 7. 播种要求 5 DB13/ ***-2022 7.1 播种期 河北坝上地区应依据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较为适宜。也可采用地膜覆盖,确保 正常出苗。有条件的播种后可及时喷灌或铺设滴灌设施滴水出苗。 7.2 播种方式 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播种量3.0kg/hm2~7.5kg/hm2,采用30cm~50cm等行距播种,株距10cm~ 30cm,播种深度为1.5cm~2cm,播后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可机器播种或人工播种。 有条件可覆盖地膜,黑色地膜保墒、增温、防草效果好。 8. 田间管理 8.1 查苗、补种、间苗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若缺苗要及时补种,出苗后5~6片叶时进行间苗,除去病、 弱苗,保留壮苗,每穴留苗1株~3株,每公顷保留基本苗150000株~225000株。 8.2 中耕、除草 苗期中耕培土1次~2次,第一次中耕以5叶~6叶时为宜,第二次根据藜麦生长和杂草情况适 时实行。中耕深度7cm~10cm为宜。 采用覆膜栽培的,应及时清理穴孔中的杂草。禾本科杂草可 用高效氟吡乙禾灵等禾本科专用除草剂通过均匀喷雾杂草茎叶进行防治,按使用农药说明书规范 使用,并符合GB/T 8321.1-8321.7、NY/T 1276的要求。 8.3 叶面施肥 为确保藜麦高产,在开花期叶面喷施氨基酸叶面肥100g/667m2,配合糖醇硼50g/667m2,灌浆 期喷施磷酸二氢钾100g/667m2或氮钾缓释肥料100 g/667m2~150g/667m2,叶面喷雾或飞机喷洒。 叶面肥配制浓度宜淡不宜浓,肥料的使用符合NY/T 496的要求。 8.4 灌水 依据土壤墒情和降水量,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在现穗期和开花期适当补水,连续降雨时应及时 排除积水。藜麦中后期灌水要尽量避开大风天气,以减少因灌水引起倒伏。 8.5 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 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主要防治对象为象甲、甜菜筒喙象、根蛆、盲蝽、轮纹病、褐 斑 病 、 白 霉 病 、 立 枯 病 等 病 虫 害 ( 附 表 A1 、 A2 ) 。 农 药 使 用 应 符 合 GB 4285 、 GB/T 8321.1-8321.7、NY/T 1276的规定。 9. 收获 9.1 采收时间 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适宜的采收期。当植株叶片变黄变红,叶片大多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种 子进入蜡熟后期,80%的籽粒成熟,及时收获。 9.2 采收方法 可采用人工收割或联合收割机机械收获。 6 DB13/ ***-2022 9.3 污染防范 收获前应去掉病穗、杂株,收割后及时拉运摊晒,防霉烂、防变质。 9.4 晾晒和烘干 籽粒含水量较高时应及时晾晒或烘干,不宜大堆过夜或存放在车厢内,防止发热和霉烂。当 籽粒含水量降到13%以下,除去杂质、碎杆、碎叶等入库储存,藜麦种子贮藏按照GB/T 7415。 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