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A级)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DB1311 ICS65.020.20 B05 衡 水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311/T 087—2015 绿色食品(A 级)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5 - 01 - 20 发布 衡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01 - 20 实施 发 布 DB1311/T 087—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衡水市农牧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衡水市农牧局、饶阳县农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保安、段培姿、高晶、高翠平、郭珠、王志杰、索艳青、王博文、李金艳。 I DB1311/T 087—2015 绿色食品(A 级)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A级)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时间、栽 培设施、菌种、栽培工艺、培养料配制、接种、发菌、出菇、采收、转潮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衡水市绿色食品(A级)白灵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食品(A 级)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 NY/T 391 的要求, 遵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 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 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4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 391 的要求。 5 栽培时间 8 月为接种适期,11 月至翌年 4 月为出菇期。 6 栽培设施 6.1 棚体 1 DB1311/T 087—2015 6.1.1 可采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冷库等栽培设施。 6.1.2 生产中多采用半地下式拱棚:菇棚座北朝南,一般南北宽 4m~5m,东西长 20m~30m,地下挖 0.6m~0.7m,地上垒 1.2m~1.3m,边墙厚度为 0.5m~0.7m,总高度 1.8m~2m,四周墙壁每隔 1.5m~2m 留直径 0.2m 的通风孔。 6.1.3 骨架常用竹、木、钢材或复合材料建造而成,上覆盖大棚膜(无滴膜) ,膜上覆盖草苫或麦秸等。 6.2 棚内 6.2.1 架式出菇 用砖和竹杆搭成宽 0.15m~0.2m,高 1.6 m~1.8m,层高 0.4m 的出菇架,架间距 0.7m。 6.2.2 垛式出菇 建成宽 0.35m,高 0.15 m~0.2m 的南北向菌床,间距 0.7m。 7 菌种 使用菌丝洁白、无污染、适龄健壮菌种(菌丝长满后 10d~25d),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择优质、 高产、抗逆性强的适宜品种。 8 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采收→转潮。 9 培养料配制 9.1 培养料要求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 9.2 配方 玉米芯 80%,麸皮 12%,玉米面 5%,石灰 2%,石膏 1%,料水比为 1﹕1.3。 9.3 培养料处理 选无结块、无霉变的培养料,用前曝晒 2d~3d,按配方加水充分混合,堆闷 8h-12h 即可装袋。 9.4 装袋 9.4.1 选用折径 20cm、厚 0.4mm、长 40cm 的高密度低压聚乙烯料袋。 9.4.2 装料应松紧适度,以手托菌袋有弹性,不松散,不坚挺为宜,袋口扎紧。 9.4.3 装料含水量 60%~65%,pH8~8.5。 9.5 灭菌 常压灭菌温度一直维持在100℃,8h~10h。若高压灭菌121℃应保持2h。 2 DB1311/T 087—2015 9.6 冷却 完全达到灭菌时间后,停止通气,在灭菌灶内冷却或搬到冷却室内冷却,当袋温降至30℃时,移入 接种室内准备接种。检查袋上有无微孔,有孔的挑出。 10 接种 10.1 接种棚入袋前用臭氧熏蒸 2h,灭过菌的菌袋、接种工具、菌种、酒精灯等一起搬入接种棚后, 再用臭氧熏蒸 0.5h 以上。 10.2 接种前 40min~60min 用紫外线灯照射 30min~45min。 10.3 接种过程均按无菌操作进行。接种量 4%~6%。 11 发菌 11.1 接过菌的菌袋运入发菌室发菌。 11.2 立式摆放,根据气温高低决定摆放层数,一般 4~6 层。 11.3 发菌场所进袋前 10d 要打扫干净,并用臭氧进行一次熏蒸消毒。 11.4 菌袋在通风、避光,空气相对湿度 60%以下,温度 20℃~24℃环境下培养。 11.5 接种后 10d~15d 左右进行第一次倒垛,检查菌丝长势和有无杂菌,并借倒垛倒换菌袋位置,若 有轻度污染时,可用乙醇处理,严重时拿出室外集中处理。以后每隔 10d 倒垛检查一次。 11.6 接种后 35d 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长满袋后,继续培养 40d~60d,完成后熟。 12 出菇 12.1 将后熟的菌袋在 10℃以下进行低温处理 10d 以后出菇。 12.2 在 8℃~20℃范围内给予 10℃左右的温差处理并增加散射光刺激,促其现蕾。 12.3 现蕾后温度保持在 8℃~2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0%~95%之间,并适当通风换气。 12.4 当原基达到 0.3cm~0.5cm 时解开袋口,到 0.8cm~1cm 时拉直袋口,长至 2cm~2.5cm 时环料面 去掉端口塑料袋,同时进行疏蕾,选留 1 个~2 个菇形较好的菇生长。 12.5 喷水增湿时,不宜把水喷到菇体上,菇体表面出现水滴时加大通风量。 13 采收 13.1 产品质量 应符合 NY/T 749 的要求。 13.2 采收 子实体重量达150g~200g时采收。 14 转潮管理 14.1 原地转潮 3 DB1311/T 087—2015 前潮菇采收后,清理干净料面,去掉菇根,重新进行子实体生长管理。 14.2 土栽培 为提高产量,在出完第一潮菇后,采用双排菌墙式覆土出菇,两排菌墙间距20cm~30cm,中间填充 经过消毒处理的土坡,及时补水,重新进行子实体生长管理。 15 病虫害防治 15.1 农药的选择和使用 应符合NY/T 393的要求。 15.2 防治基本原则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表 1。 表1 病虫害防治方法 生产阶段 常见病虫害 防治方法 搞好环境卫生,废料及时处理; 发菌期 绿霉、曲霉和细菌等 在菌种、菌袋生产过程中应避开高温高湿,保持空气流通; 培养料必须灭菌彻底,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定期检查,发现杂菌及时处理。 调培养料 pH8~8.5 抑制杂菌发生; 出菇期 黄斑病、褐腐病等细菌性病 菌袋入棚前,对菇棚进行消毒; 害或水斑病、龟裂等生理性 加强通风换气,需要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病害 菇棚湿度不能太大,水不能直接喷到子实体上; 菌袋污染较轻时涂石灰,较重时及时清除处理。 出菇棚的门窗及通风口用窗纱封好; 菇蚊、菇蝇等 经常清扫菇房,搞好卫生,地面、墙壁用石灰水喷洒; 棚内悬挂诱虫黄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