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附件:2017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

ZeRo、禁灭103 页 3.713 KB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附件:2017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附件:2017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附件:2017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附件:2017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附件:2017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附件:2017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

2017 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产业创新链 结合全省重点产业规划和布局,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 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总体思路,凝炼“煤炭高效清洁 转化”等重点产业创新链,确定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研发 任务,进行全链条创新部署,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支撑驱动 全产业链条创新发展。 ——工业领域 1. 煤炭高效清洁转化 (1)低变质煤直接转化制高品质燃料、化学品 研究内容:研究低变质煤性质对直接转化行为、转化产物组 成-结构-性质的影响规律,低变质煤直接转化制高品质燃料、高 端化学品定向(催化)转化机理及产品调控机制,探索不同转化 途径对低变质煤直接转化产物的组成与性质的关联性;研发低变 质煤直接转化新技术及产物提质加工新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相结合表征低变质煤直 接转化特性的方法,形成煤直接转化新型反应器、新工艺、新型 催化剂的技术基础。 (2)粉煤热解粉焦气化分质转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低变质烟煤的粉煤中低温热解与粉焦高温气 化耦合新技术及其装备。结合低变质煤定向热解与产品调控的机 1 制,根据焦粉、焦油产物及其特性进行攻关,解决工业化示范过 程中的重质焦油凝固、结碳、油尘分离困难,管道堵塞等工程难 题。优化耦合工艺和相应热解、气化反应器,开发与耦合工艺相 配套的气体净化技术及设备,实现煤炭高效分质利用和热量的有 效梯级利用。 考核指标:建成 10 万吨/年以上工业规模热解气化耦合装置, 干煤气产量大于 2500 Nm3/h;碳转化率大于 93wt%;吨煤粗合成 气 1700Nm3。焦油收率大于葛金干馏收率的 80%,焦油含尘≤ 1.0%;排放烟气中 SO2≤35mg/Nm3,NOx≤50mg/Nm3,颗粒物≤ 10mg/ Nm3。 (3)中低温煤焦油组成分析与深度分离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中低温煤焦油中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及重金 属组成对其直接分离过程的影响,揭示煤焦油直接分离过程机理 及分离产物定向调控机制;研究煤焦油直接分离中硫、氮、卤素、 碱金属及重金属迁移规律;研发直接分离提质加工新技术,制取 高品质液体燃料及高端化学品定向催化转化机理及高效催化剂。 考核指标:建立准确分析煤焦油组成的新方法,形成煤焦油 分离及转化的新型反应器、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技术基础。 (4)中低温煤焦油分离/加工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发高效分离煤焦油的新技术,研究其组成与结 构,开发新型分离装备及相应的分离工艺;设计开发煤焦油循环 组分富集工艺,完成分离装备优化与工程放大;开发高效分离煤 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新装备与新技术。 2 考核指标:建成千克/吨/百吨/日级新型煤焦油分离装置, 族组分/单组份含量大于 80%;建成吨/日以上工业规模煤焦油分 离工艺。 2.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封装 (1)面向 10nm 以下先进集成电路关键器件与工艺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 10nm 以下的新一代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需要, 开展硅基 Ge、GeSn、III-V 半导体等新型高迁移率逻辑与射频器 件及关键工艺研发。 考核指标:通过非硅沟道材料的异质集成,实现相同工艺尺 度下器件性能提升 2-3 代。 (2)石墨烯等新型二维信息功能材料与先进器件研发 研究内容: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在透明电极、超级电容、高速 晶体管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面向石墨烯等二维信息功能材 料及其器件应用要求,开展石墨烯等新型二维信息功能材料的高 性能、高尺寸制备技术以及高性能新器件与应用技术的研发。 考核指标:透明电极方块电阻小于 200Ω/□,超级电容功 率密度大于 100KW/Kg。 (3)第三代半导体高压电力电子器件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对高压高速度电 力电子器件的需求,基于前沿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开展第三代 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金刚石等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技术 研发。 考核指标:器件阻断电压覆盖 200V-6500V,导通电流覆盖 3 5A-30A,实现批量化生产与销售。 (4)先进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对高性能集 成电路不断小型化、薄型化封装的迫切需求,开展先进集成电路 封装与产业化技术研发。 考核指标: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 (TSV)、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高精度表面贴装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集成电路芯片表面贴装自动化设备的巨大市 场需求,开展高精度表面贴装设备锡膏印刷机和锡膏检测仪的关 键技术研究和样机开发。 考核指标:印刷和检测精度达到±20μm;以 300mm×300mm 印刷电路板为标准,一个印刷循环的单次运行时间不大于 12 秒; 缺陷检测类型包括多锡、少锡、偏移、桥接、漏印、溅锡、拉尖 等。 3.人工智能 (1)视觉传感与目标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传统视觉处理方法由于光照、非正面、低分辨率、遮光 与伪装等干扰而难以奏效等问题,研究基于视觉信息的目标感知 理论与技术。具体包括:研究将人的认知引入到传统智能计算, 开展基于三元空间(信息空间、物理世界和认知空间)融合的智 能计算新模式,重点开展基于三元空间的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 语义网构建及可视化、图像/视频分析与重构、检测与跟踪分类 4 与识别等关键技术,最实现高效视觉信息获取、三维信息感知与 目标识别,并在产品分类、检测与安防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供一套智能视觉处理/智能语音识别算法,应 用于产品分检/安防/人机交互/教育娱乐等领域,目标感知与特 征识别率比现有产品提高 30%,项目执行期内推广应用企业不少 于 2 家,为进一步推出智能信息处理产品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2)类脑深度学习机理研究与应用 面向智能设备的全局设计与优化、机器人控制、生产管理等 领域,通过对复杂系统在多边界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优化和人脑 处理复杂问题的工作方法的研究,建立针对复杂问题的多层次智 能决策模型。具体包括:通过研究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策略, 探索边界、约束及扰动对高效逼近算法鲁棒性的影响,建立能够 对学习深度、稀疏度惩罚系数和权值衰减系数学习训练的监控层 算法,并在工业机器人设计、自动驾驶、生产管理、装备工艺优 化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类脑深度学习模型,提供一套深度学习算法; 结合陕西省内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能源装备、轻工产品等 领域产品和产业,开发 1 种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产品,并向 2 个以上企业应用示范。 (3)人类意图感知与人机共融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正在到来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时代,如何有效地实现人机 协调相处和共同作业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重要挑战,其中对人 类行为意图的学习与准确判读是无人系统与有人系统协同的关 5 键。具体包括:通过系统分析多通道传感信息之间的动态时空关 联关系,综合利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认知活动数据,通过吸收目 前人类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 理论,对行为数据与其内在意图之间的映射规律进行建模,准确 判读与学习人的行为与运动意图,进行多模态高效交互的关键技 术;并通过人机共融实验进行测试与改进,进一步在生产现场进 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包括人类面部表情/动作行为/语言语气等状 态及其变化的意图感知模型;开发 1 种能够实现人机深度交互的 人工智能产品;开发 1 种人机共融与协同作业的应用;实现 2 个 以上企业的应用示范。 (4)基于多源数据的复杂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研究及其应 用 针对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的自主定位与导航问题,以及 目前研究大多局限于室内结构化环境或必须具备北斗/GPS 等不 足,开展决策规则的鲁棒性和复杂环境感知技术研究。具体包括: 通过对非结构环境下的传感器适应技术,以实时获取高保真的可 靠数据;研究各种环境探测传感器获取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算法, 研究基于人脑认知科学的人工智能学习理论,建立环境主动感知 的类脑决策模型。 考核指标:建立针对 1-2 种应用的环境主动感知的传感器框 架模型/开发相应的生物传感器;针对上述应用,提供 1 套环境 识别与决策算法;针对作业现场巡查、家政服务、教育医疗、自 6 动驾驶等领域开展不少于 2 家企业的应用示范。 (5)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人类的主观感知系统与虚拟现实场景的关联关系,实现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加速度感等多种感觉通道对虚拟世界的 感知, 或通过移动、语音、表情、手势及视线等最自然的方式与 虚拟世界交互, 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具体包括:综合目前在虚 拟现实理论研究方面的难点与现场需求,开展语音语义识别、大 数据高效存储与特征提取、环境智能感知与决策、场景再现等技 术研究,开发满足人们某种特定需求的虚拟现实产品,并开展应 用示范,为虚拟现实的大规模应用与普及提供基础。 考核指标:针对工程领域的虚拟设计与仿真、教育娱乐、医 疗培训、模拟驾驶等领域,开发 1 种虚拟现实产品;在上述领域 2 家以上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4.工业机器人整机技术与集成应用 利用我省在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装备、能源装备 等领域的雄厚基础,以产业化需求为牵引,开展工业机器人集成 应用技术研究,培育我省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产业。 (1)面向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集成应用(限企业申报,针对 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面向汽车白车身制造、涂装与装配过程,以及汽车零部件制 造与装配等应用,开展机器人集成技术研究。具体包括:根据机 器人工作特性规划工艺需求,提出机器人集成应用方案;研究集 成应用可靠性保障措施,以及故障快速排除技术与机制;开展应 7 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汽车工业领域,配合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开 发整套工装夹具及生产辅具;建立 1 条机器人集成应用生产线, 开展应用示范;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提高 20%以上。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面向陕西制造业的机器人集成应用(限企业申报,针对 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面向陕西其他制造业,开展机器人集成应用示范技术研究。 具体包括:研究具体领域和具体产品的工艺需求,评估机器换人 的损益;结合机器人的特点,优化产品制造装配工艺,制订机器 人集成方案;还要研究机器人应用的可靠性保障措施,以及故障 快速排除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陕西其他制造业领域,配合工业机器人集成应 用,建立 1 条机器人集成应用生产线,开展应用示范;申报行业 标准 1 项;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提高 20%以上。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重型大臂展移动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针对航空、航天、汽车等陕西省重点制造行业中的大型零部 件或整机的装配任务,开展大臂展重型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具 体包括:移动平台的设计优化和精准定位技术;机器人多冗余关 节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大臂展机器人末端精度和动态稳定的柔顺 控制技术;基于视觉测量的大臂展机器人末端调姿技术;重型大 臂展机器人末端组件可重构技术。将该项技术的研究可为陕西航 8 空航天领域的大部件装配和总装提供技术支持,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重型大臂展移动机器人设计模型与结构分析; 研发移动平台和机器人本体的关键技术;开发 1-2 套大臂展移动 机器人样机;在 1-2 家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4)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整合技术与应用(限企业申报,针 对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立足陕西数控机床优势,研究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集成技 术,开发具备成套装备配套能力的数控机床产品。具体包括:研 究不同领域、不同工艺对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成套化的需求特点, 制订针对机器人集成约束的数控机床接口标准,形成新的数控机 床设计规范;研究数控机床与数控机床成套化装备方案,并开展 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 1-2 项数控机床上线与并网的接口规范与设 计标准;开发 1-2 种能够与机器人直接连接的数控机床产品及其 辅件;在 2 家以上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5)工业机器人运动精度与动态特性检测技术与应用 面向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共性技术 问题,开展前期研究以提高陕西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技术水平。 具体包括:工业机器人各运动关节装配误差、几何误差以及运动 间隙等误差的传递引起机器人末端较大的运动与定位误差,通过 研究基于高速双目精确视觉等非接触式的机器人运动精度快速 检测技术,机器人末端运动轨迹误差、运动稳定性等动态特性检 测技术,并将运动精度与动态特性检测技术用于机器人运动误差 9 的反馈与精度优化中,从而提升工业机器人末端运动精度与动态 稳定性,将该项技术与陕西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相结合,推动 产业化发展。 考核指标:建立工业机器人静态精度高效检测方法;提出机 器人运动性能和动态性能的评估方法与标准;开发 1-2 种机器人 性能测试装置;在 1-2 家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6)工业机器人智能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针对工业机器人由于自身模型时变对精度的影响,开展实时 状态检测与识别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机器人 的动态性能与精度。具体包括:研究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机器人 机电控联合仿真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机器人各臂的物理参数优 化技术;重点攻克变参数强耦合的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以及自 适应补偿算法,建立不依赖人工经验的机器人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针对具体应用,开发并优化整机产品,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设计方法;提出工业机器 人智能化控制算法;申报 1 项行业标准;开发 1-2 种工业机器人 产品;在 1-2 家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互联网+”装备制造 (1)动力装备全生命周期智能设计、制造及云服务关键技 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目前复杂动力装备智能制造存在服务模式不清晰、系统 保障碎片化和集成、智能度不足等问题,开展以动力装备数字化 10 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监测诊断技术、维修备件服务支持技术、 托管服务支持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的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复杂动 力装备运行与维护数字化制造服务平台构建及标准体系建设方 面研究工作。具体包括:提出适用于复杂动力装备的可持续改进 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保障体系的新思路和模式,将智能 设计、数字化车间、运维云服务有机地集成与互联互通,满足动 力装备全产业链的用户需求。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 1 套包括智能设计、数字化车间和运维云服 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出互联网+服务的行业标准 1 项; 生产效率提高 20%以上,成本降低 10%以上。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互联网+装备制造智能产品远程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示 范(限企业申报,针对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以汽车制造、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输变电装备及其他制造 业产业链为对象,研究服务化制造对制造资源共享和集成的关键 技术。具体包括:通过网络化协同信息服务技术、制造物联技术、 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技术的深入应用,建立高可靠、高精度的 嵌入式远程状态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设备连接 Internet 服务器,实现对产品的远程数据采集、参数标定和故 障诊断等功能,解决装备制造业智能产品远程服务困难,人工和 时间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针对上述领域和需求,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针对汽车制造、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输变电装 备等领域,开发 1 套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诊断与运维系统;提出 1 11 项行业标准;产品维护成本降低 20%以上。 (3)面向特种行业安全生产的智能控制与远程监测技术研 究及应用(限企业申报,针对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针对冶金矿山、危险品制造、特殊环境等对安全生产的需求, 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远程监控系统和云服务平台,通过对生 产环境和设备状态特征的提取理论研究,实现对现场生产设备、 仓储和物料转移等工艺的智能控制。具体包括:通过大数据挖掘 云服务,支撑云计算、云存贮、云模型和诊断等具体业务,实现 对危险品和危险状态的有效监测以防止事故的发生,重点是煤矿 瓦斯、突水及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威胁的监测与预防,危险化学 品和易燃易爆品生产中危险品浓度和设备安全状态的监测与预 防等,全面提高陕西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考核指标:针对冶金矿山、危险品制造、特殊环境等安全生 产需求,开发 1 套基于互联网+的远程监控系统;提出 1 项行业 安全监控标准;事故发生率降低 25%以上。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基于 CPS 与物联网的智能生产系统研发与应用(企业牵 头申报) 针对现有行业中数控装备种类多、单机作业信息化水平低、 设备管理难等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多种数控系统的联机通信平台 建设、多系统信息化监控建设,以实现生产车间加工过程的自动 化监控。具体包括:在现有制造执行系统的基础上,将 CPS、物 联网技术与生产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重点突破底层制造资源的智 12 能化建模、生产系统运行过程的主动感知与动态优化能力,提升 生产系统的透明性、智能性、主动响应性和高效协同性,并在复 杂装备行业中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车间级和企业级生产信息互通互联模型与接 口规范;开发基于 CPS 的智能生产管控系统 1 套;实现 1 年以上 的应用示范,生产效率提高 20 以上%,成本降低 10%以上。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面向互联网+和云制造的设备控制系统开发、远程诊断 服务与应用(限企业申报,针对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针对目前专用装备及生产控制系统大都处于信息孤岛的现 状,面向未来网络化和信息化需求,开发能够互联多种设备的控 制系统。具体包括:开发包括 WIFI、移动网络和有线网络的网 络化功能,提供远程下单、工艺参数调整与优化、运行状态监控 与云存储、远程多机管理、远程故障诊断、历史数据挖掘、保养 维修提醒、产品缺陷管理等功能,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及时高效 的服务,同时节约设备调试与维护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考核指标:针对陕西制造装备领域 2-3 种具体产品,开发具 备 WIFI、移动/有线网络互联的控制系统产品;提供基于互联网 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和维护功能和软件产品;在 2-3 家以上企业 实现应用,维护成本降低 10%以上。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6)基于无线供电技术的互联网+机器人巡检系统 针对变电站巡检、高压线路巡检、管道巡检以及皮带输送机 13 的巡检等领域需求,研究互联网与移动机器人互联技术,以实现 无人化操作。具体包括:通过在行走设备上搭载检测传感器,并 将检测到的信息通过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并通过数据处理算法 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典型状态和故障特征的提取与自动分 析对比;同时针对机器人的长时间工作而引起的供电问题,开发 满足机器人行走和检查仪器与传感器用电需求的无线供电装置; 开发基于无线网络的机器人远程传输系统和云监控平台,构建互 联网+机器人巡检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和对象状态的智能监控。 考核指标:提出机器人与移动互联网的接口规范与标准;开 发 1 套移动机器人无线充电装备;开发 1 套互联网+机器人巡检 系统产品;在 2 个以上企业实现应用示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7)变压器绕组变形片+网上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监测方法及硬件实现的 关键技术,集成激励产生、控制、检测、通信、运算及分析功能 于芯片中,研制出片上+网上在线监测系统装置,并使之微型化。 具体包括:片上扫频信号发生及其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扫频模 块与数据采集模块的片上集成关键技术;在线监测网络通信与控 制的片上集成关键技术;在线监测装置、系统软件及应用规范; 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监测装置在智能变电站应用方案。 考核指标:扫频信号 1kHz~1MHz,精确度高于 0.1%,每个周 期内的扫频点数大于 100 个;扫描信号功率放大器输出幅度 Vp-p 为+50V~-50V,功率 100W;5 路并行转换数据输出 A/D 模块,且 14 每路 A/D 的分辨率不小于 12bit;变压器 3 相绕组、扫描和振动 信号的本地和网络实时监测。 6.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 (1)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的高性能正极材料 研究内容: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其动力电池的 能量密度和充放电循环次数需要相应地不断增长。目前磷酸铁锂 材料是应用于电动大巴正极材料的优选材料,具有充放电循环稳 定性高、充放电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其工作平台电压低(3.2V), 导致电动大巴的电池组需要串联的单体电池数太多,一方面增加 了电池组的内阻,增加了电池组自身发热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 也增加了电池组的管理难度,因此需要开发高电压的新型正极材 料。镍钴锰三元材料是应用于电动轿车正极材料的优选材料,具 有工作平台电压高(3.6V)、能量密度高等优点,但是针对续航 里程不断增加的需求,仍然需要开发更高能量密度的新型正极材 料。具体开发的新型正极材料包括:高电压型新型正极材料的选 型与产业化;超高放电容量的新型正极材料开发与产业化; 考核指标:公斤级高电压型新型正极材料的平台电压4V, 放电容量130mAh/g,循环 1000 次后容量保持 80%;公斤级超高 放电容量的新型正极材料平台电压3V,放电容量250mAh/g,循 环 1000 次后容量保持 80%。 (2)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的高性能负极材料 研究内容: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其动力电池的 能量密度需要相应地不断提高。除了开发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 15 之外,高容量的负极材料同样需要开发新材料。目前负极材料主 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介孔碳微球等碳材料,具有充放电循 环稳定性高、首次库伦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其充放电容量较低 (约 300mAh/g),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 影响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因此需要开发高充放电容量的新型 负极材料。 考核指标:研制出公斤级充放电容量500mAh/g,首次库伦 效率80%,循环 1000 次后容量保持 80%的新型负极材料。 (3)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的高性能电解液 研究内容: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其动力电池的能 量密度需要相应地不断提高。开发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的方法之 一是通过提高正极材料的工作电压,但是随着正极材料工作电压 的提高,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增加,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下降,从而 影响了高电压正极材料的应用推广,因此开发具有高电化学电位 窗、高稳定性的高压电池电解液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核指标:高压电池电解液的电位窗4.8V,电导率6S/cm。 (4)新能源汽车用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 研究内容: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研究动力电池的制 造工艺,掌握不同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材料的匹 配特性,开发出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 考核指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220Wh/kg,循环 1000 次后 能量保持 80%。 7.信息感知 16 (1)微小型雷达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为推动雷达技术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研究微小型雷达关键技术,研制试验样机。具体包括:低成本微 小型雷达系统技术,雷达射频系统芯片技术,雷达天线和功率模 块高密度集成设计技术,宽带雷达波形产生及处理技术,微小型 多发多收雷达系统技术。 考 核 指 标 : 8mm 波 段 500MHz 雷 达 系 统 样 机 , 重 量 小 于 1000g,对汽车探测距离>150m,体积小于 15cm×5cm×2cm。 (2)车联网通信网络体系架构 研究内容:着重研究大规模无线自组织接入网络体系架构和 路由技术、多址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及无线网络感知、重构和异 构融合等关键技术;通过研究综合利用系统的时间、频率、空间、 多用户等资源的宽带无线通信传输新体制,协同传输的理论和方 法,认知无线电等技术,从而实现提高功率利用率和频带利用率 的目标;充分利用新型通信技术快、可靠的优势,弥补传统交通 技术的缺陷,以达到提高通信网络整体性能、端对端服务质量和 效能的目标。 考核指标:开发车联网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和通信协议,支持 高速路和城市环境中的文本、语音、视频等基本业务,提升业务 可靠性和时效性,保证安全类业务可靠性逼近 100%,平均时延 至 ms 量级。 (3)车联网群智感知与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为了提高车联网的感知效率和信息效用,需要研 17 究进行车联网智感知与服务的规划和关键技术,同时由于传统互 联网、物联网以及车联网本身的安全问题,需要研究车联网信息 安全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形成从顶层任务发布与任务分解, 到底层局部的任务执行,再到数据集成和数据报告的服务框架, 建设可以提供公共感知服务的统一感知大数据中心。为形成统一 的安全保护体系研究车联网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交换标准,研究解 决车联网节点数量庞大导致的大量数据拥塞问题;研究解决行驶 车辆中感知节点遭到攻击破坏问题。 考核指标:研究设计车联网感知大数据中心,可以提供城市 级、城市区域级的公共感知服务。制定针对车联网的数据传输和 消息交换制定标准,对于形成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具有可行性。 研究车联网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案,可服务于城市级的车联网安全 运行。 (4)多源信息深度关联 研究内容:研究多源异构数据的高层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将 多源数据映射至共同的子空间,实现统一的信息表示和组织,形 成高维数据的有效表达;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内在属性,深度 挖掘数据相互关联关系,聚合多源异构数据,从而有效融合多源 信息,形成多层次、跨学科的知识图谱;建立多源信息的高效索 引和深度查询机制,实现数据跨模态、多维度的结构化组织和快 速有效检索。 考核指标:建立海量多源信息的统一特征模型,设计一组有 效的深度关联学习算法,形成海量多源信息融合的系列国家标准 18 和规范,提出一套针对海量、异构、多源数据的评测基准和测试 工具;建立面向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设计一套高可靠性、高扩 展性、高可用性、高可维护性、高有效性的索引机制和深度查询 算法,数据规模达到 EB 级别。 (5)基于多源传感器的人体动作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单一传感器对人体动作感知的局限性, 探索采用包括穿戴式的加速度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深度视觉传 感器组成多源传感器识别方法。具体包括:时间序列的加速度特 征、视觉特征和深度视觉特征提取技术,混合特征张量表达快速 求解技术,发展多源传感器高效特征学习理论;在多视角特征降 维学习、多视角特征选择方法研究、噪声数据抑制的基础上,发 展多源传感器的特征层融合技术;针对动作分类决策层融合开展 基于多质量评估标准的加权集成学习研究、全局与局部优化的集 成学习研究。 考核指标:(1)利用多源传感器获取不少于 1000 个对象的 常见人体动作数据,以及完善模型评测平台;(2)研制完成人 体动作识别模型评测平台,提供特征层、决策层的模型接入方法。 (6)跨模态舆情感知 研究内容:对于社交网络上的跨媒体热点事件,本项目拟研 究不同网络平台上的热点事件的共生性和互补性等特点,挖掘全 局事件和独立局部事件,跟踪每个阻断网络内的事件发展轨迹, 解决热点事件感知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人类认知空间中的情 感生成的复杂过程,特别在视觉内容的不确定性与描述的多义性 19 情况下,拟研究基于中层概念检测的视觉本体属性特征,通过整 合多模态情绪信号,实现更为精确且符合人类认知的跨模态舆情 感知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一个基于社交跨媒体大数据分析的热点事件 监控的应用示范平台。 8.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研发 (1)超宽带天线关键技术及研制 研究内容:超宽带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超宽带天线理论与实现技术成为超宽带无线系统研究的一个重 点。研究超宽带天线关键技术,研制出超宽带天线并通过实测, 具体包括:加载无源贴片的超宽带天线技术;小型化超宽带天线 技术;具有禁带特性超宽带天线技术;渐变缝隙超宽带天线技术; 超宽带天线建模仿真技术和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出超宽带天线,天线电压驻波比小于 2 的带 宽大于 3 个倍频程,天线方向图、增益满足相应无线通信系统的 指标要求。 (2)支持高容量、低时延、大连接的融合型网络架构研究 研究内容:完成下一代通信网络架构、网络功能实体、接口 和协议栈的总体设计;实现无线网络资源虚拟化管理、完成基于 统一信令的 4G/5G/WLAN 无线融合机制、多连接传输技术、统一 的无线接入网资源管理、无缝的移动性管理、控制承载分离技术 等关键技术。基于上述关键技术,完成支持多连接、无缝移动性、 智能业务感知的新型无线接入网的原型开发及功能验证。 20 考核指标:支持多网络紧耦合,支持即插即用的灵活部署与 组网,支持低时延业务本地处理的 5G 新型无线接入网架构及协 议设计;业务端到端时延可减低到 10ms 量级,回传链路资源需 求可减少 50%以上,移动性导致的业务中断时延可下降至 ms 级。 (3)新型多址接入技术研发与验证 研究内容:研究可有效提升系统频谱效率和用户接入能力的 新型多址接入技术,突破有效降低系统接入时延、简化系统实现 复杂度的关键技术,并能够适用于多种典型应用场景,完成实验 验证。具体包括新型多址技术的码本设计,调制、编码、低复杂 度检测算法、信令流程设计,提出完整的新型多址技术方案;分 析基于该新型多址协议的网络传输容量(bit/s/Hz/m2),提出逼 近容量的高效资源管控机制。 考核指标:在组网条件下完成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主要技术 场景下的性能测试,与同等配置的 LTE 系统相比,下行小区频谱 效率提升 30%以上,上行用户接入能力提升 200%以上(小区频谱 效率提升 100%以上)。 (4)面向高精度室内定位的下一代信息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 5G 网络室内密集组网环境,开展室内高精 度定位关键技术研究,完成面向高精度室内定位 5G 系统的系统 架构、空口定位方案、定位信号设计,完成整体技术方案、关键 技术与算法的性能评估,研发亚米级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仿真平 台和原型验证系统,推进室内定位技术国际标准化。 考核指标:针对典型室内密集网络环境,提出克服多径效应、 21 组网干扰、低精度晶振等非理想因素造成定位性能恶化的技术, 实现室内水平和垂直维度的亚米级高精度定位;研发 5G 亚米级 室内定位原型样机与试验验证系统,在典型室内定位场景下完成 定位技术性能测试,水平、垂直维度的累计概率分布定位误差小 于 0.5 米@67%。 (5)高宽带频谱测量监测分析仪研发 研究内容:攻克大动态宽带信号高速采样、多通道并行采样 数据动态重构、宽带信号并行数字检波等关键技术,研制高速、 宽带频谱测量监测仪,开发实时接收、分析等软件,形成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频谱测量监测分析仪。 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解决质量可靠性和 产品化问题,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为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快 速测量评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频率范围 25 Hz~3.0GHz、25 Hz~6 GHz、25 Hz~25 GHz;分辨率带宽符合 CISPR16—1—1 和 GJB 151B 的分 辨率带宽;实时分析带宽≥50MHz;30 MHz~1 GHz 频段的测试 速度较传统频谱测量接收机提升千倍以上;环境适应性、电磁兼 容性和安全性均满足 GJB 3947A—2009 中对三级设备的相关要 求。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3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EI 以上相关 论文 3 篇,技术标准 2 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产值达到 1000 万 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9.光通信及光传感 22 (1) 光纤放大器技术 研究内容:光纤通信正朝着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 (简称“三超”)系统方向飞速发展,如何对该系统中微弱光信 号进行光到光无畸变放大已成为制约该系统发展的难点。运用多 种光放大技术的混合光纤放大器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获得较 宽的增益带宽以及平坦的增益谱,实现波分(或频分)微弱光的光 -光放大。尽管此技术已经有所进展,仍有许多难点需要突破, 具体包括:三超系统中各种新型光纤(如光子晶体光纤、高非线 性光学效应特性光纤)中的信号衰减特性、偏振特性、非线性光 学效应特性等研究和测量;基于各种光电子效应(包括非线性光 学效应)的光放大理论研究及仿真;放大器结构设计、参数测量、 生产工艺和典型应用。 考核指标:研究光放大技术理论模型和方法适用于“三超” 系统要求,其工作速率大于 4000Gbit/s,增益大于 15dB,增益 带宽大于 100nm,增益平坦度小于 0.8dB,能支持飞速发展的三 超系统和宽带互联网应用。 (2)全光网络波长转换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全光波长转换技术是未来 400G/1T&Beyond 超高 速光通信系统以及全光交换系统中的一种关键技术,是系统扩容、 提速、组网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来实现全光 波长转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可望形成实用技术并形成产业,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研究的内容包括:各 种新型光纤(如光子晶体光纤、高非线性光学效应特性光纤)中 23 的光波长转换特性理论研究和仿真;全光波长转换器结构设计、 参数测量、生产工艺和典型应用。 考核指标:全光波长转换的工作速率大于 400Gbit/s,消光 比大于 6dB,波长转换范围 50nm,Q 因子大于 5,波道数不少于 2。 (3)光纤神经元网络技术 研究内容:光纤神经元网络基于神经元网络理论,结合各种 新型光纤(如光子晶体光纤、高非线性光学效应特性光纤)中的 光学效应和相关电子技术,研究设计多种光电混合的单阈值或多 阈值神经元及其互联组网的具体实现方案,为未来人工智能和智 能互联网开辟新的思路。具体包括:单个光纤单阈值神经元实现 二值逻辑中的“与”、“或”、“非”基本运算;非精确逻辑(如模 糊逻辑)和多值逻辑的光纤实现理论和技术;突触的光纤实现和 技术;存储权值的调整;多阈值光纤神经元实现异或运算;全加 运算多阈值光纤神经元网络的实现等等。 考核指标:设计出基于光纤中光学效应的多阈值神经元。把 基于光纤中光学效应多阈值神经元和各种数字逻辑相结合,提出 分析理论并给出实现技术方案。 (4)特种光无线通信大气模型的研究 研究内容:自由空间光通讯 (FSO— Free Space Optics)已 经广泛的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可见光通信在室内短距离、紫 外光和蓝绿光通信在军事保密等通信领域有着可以预见的巨大 潜能;被誉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已经开始应 24 用自由空间光通讯技术。特种光大气传输理论、通信信道分析与 建模可以为以上自由空间光通讯应用技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具体包括:大气的吸收特性、散射特性、大气湍流对通信的影响 以及大气对特种光的衰减作用;视距传输模型与非视距单次及多 次传输模型的研究;大气传输信道特性中散射模型的研究,以及 相关的仿真及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研究可见光通信在室内短距离、紫外光通信、蓝 绿光通信中的通信特性测试技术及测试装置,实现大气的吸收特 性、散射特性、大气湍流,以及大气对特种光的衰减特性;实现 模型的仿真及测试。 (5) 特种光调制及信号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为有效提高光功率利用效率、带宽效率及抗多径 散射效应等系统性能,需要研究适合无线光通信的调制技术和在 噪声影响下的自适应信号检测问题。结合特种光传输信道理论模 型,建立一套综合评估无线光通信调制技术性能的数学模型。具 体包括:不同调制方式的功率需求分析、带宽需求分析、误码性 能分析;无线光通信中自适应最优门限检测器设计;无线光通信 衰落分布模型的自适应选择,同时根据选择的模型对信号进行检 测。 考核指标:从通信距离、传输速率、发射功率等方面测试本 调制方式下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要求实现长距离、高速度传输 信息时,误码率低于 10-4。 相关说明:实施年限为 5 年。 25 (6)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在信息传感领域中应用研 究 研究内容:针对信息传感技术领域中光电传感器件对发光性 能优越的信息功能材料的实际要求,通过探索发光材料的制备方 法,制备形貌及尺寸可控的三基色荧光粉;系统研究镧系掺杂纳 米发光材料可控制备工艺, 揭示其反应过程及合成机理;阐明调 控化学成分、元素掺杂、微结构对掺杂纳米发光材料的相结构、 荧光辐射机理的影响规律,为实现高效率、高色纯度的发光材料 开发及工业应用提供实验支持及理论模型。 考核指标:建立新型发光材料的样品合成工艺方法,能够制 备出发光材料尺寸:10nm≤size≤10μm,发光效率不低于 20%, 色纯度接近于 1,发射中心波长包括:448nm,532nm,653nm。 建立光电信息功能纳米材料可控制备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通信 技术在生物及医学传感领域中信号采集与处理应用,提供可靠的 技术方案及理论模型。 相关说明:实施年限为 5 年。 (7)信息传感技术领域中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载流子传输 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信息传感领域中大尺寸、柔性和低成本加工 为特征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及显示器件中存在的稳定性、可靠长 寿命机理等问题,研究面向三基色等高效率有机发光材料和相关 匹配材料的分子设计、能级调控与可控制备,建立失效模型,进 行稳定性评估;探索复杂应用环境适应性材料与器件设计与制备 26 技术,为实现柔性光电传感器的制备及信息的获取提供技术方案 及理论模型。 考核指标:实现具有高稳定性、发光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材 料及器件的研制,发光效率不低于 90 lm/W,突破有机纳米材料 在电子、光子和光电子等关键器件与柔性器件中的应用关键技术。 10.长寿命、高可靠、低风速风电装备与并网核心技术 (1) 大规模风力发电系统中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群协同控 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大规模风力发电厂的迫切消纳需求,掌握大 规模风电并网电力电子装置集群对系统稳定性和调度方式带来 的影响;结合大数据对大规模风电接入的风险进行精细化评估, 研究基于信息融合的大功率风电系统中多变流器整体协调运行 控制技术和基于功率预测的有功、无功优化控制策略;缓解因为 大容量、间歇性的风能对电网带来的震荡并消除由此产生的不利 影响;建立一定容量的示范工程。具体包括:不平衡条件下多变 流器的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基于功率预测的有功、无功的误差估 算和消除方法;大功率风电并网的电网震荡抑制方法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精细化风电预测模型,短期预测误差率不超 过 3%,中长期平均误差不超过 10%;研制 MW 级风电并网变流装 置硬件研究平台,实现三台及以上风力发电并网变流器的协调运 行控制。 (2)电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技术研究 27 研究内容:面向陕西电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系统安全 高效运行的科学问题,研究未来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控制和 保护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适合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 结构形态和电力预测理论与方法;考虑电源、输配电网络及负荷 电力电子化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与交直流 混联系统的优化运行方法;适用于电力电子化电源、输配电网络 的故障特性分析理论;短路电流受限情况下传统电网保护理论适 应性分析及新原理研究。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理论、模型和方法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电 源高占比(不低于 30%)系统的规划、运行、控制和保护,为大 型可再生能源电站并网和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 网提供理论基础。 (3)大型风电装备大数据驱动的智能监测诊断技术 研究内容:为了提高风电装备运行可靠性,研究风电装备智 能监测诊断技术及其系统,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风电装备监测诊断 中心。具体包括:研究风电装备振动大数据分析的稀疏方法,传 动系统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复合材料叶片损伤机理与识别方 法;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风电装备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实现风电 装备预测性维修;研制风电装备振动监测诊断系统,开发软硬件 平台。 考核指标:实现 1000 台风电装备振动数据采集与分析,研 制 8 通道风电装备振动监测诊断系统,典型系统故障诊断准确率 95%以上,构建风电装备监测诊断远程中心。 28 (4)风力发电装备绝缘与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限企业申报, 针对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研究内容:针对风电机组及变流器、电缆等装备的绝缘破坏 和可靠运行问题,研究绝缘材料在非工频、非正弦条件下的老化 和破坏机理,掌握风电设备绝缘老化和破坏的规律;开展风电设 备及绝缘系统的优化设计技术研究,掌握风电机组、集电系统等 在非工频、非正弦、大范围电压频率波动条件下的绝缘配合与过 电压防护技术,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和寿命、降低发电成本;研 究风力发电机本体非工频、非正弦、大范围电压频率波动条件下 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含变流器的系统仿真技术,研究不同风电机组 低电压穿越措施和控制策略;在研究风电机组及设备可靠性评价 与运行状态检测技术和风电机组电力设备用绝缘材料的提升与 极端环境寿命评估方法,对风电机组的运行寿命和可靠性做出准 确的预估。 考核指标:建立绝缘材料在非工频、非正弦条件下的老化与 失效模型;编制风电机主绝缘配合与过电压设计规范;获得非工 频、非正弦条件下风力发电机集成设计软件;建立风力发电机组 系统仿真、低电压穿越半实物仿真平台;建立风电机主绝缘与可 靠性评估方案;在我省风电系统进行应用并评估效果。 (5)低风速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增效系统研究与示范 (限企业申报,针对不同领域应用支持若干项课题) 研究内容:研究低风速及超低风速风场(年平均风速介于 5.5m/s ~6.5m/s)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增效系统,并在示范 29 工程上应用。具体内容包括:叶片气动翼型特性分析及数值仿真 技术,叶片增效系统的设计及机组特性计算分析(包括载荷计算、 发电性能测算:设计目标是机组发电量提升 4%~6%、机组结构设 计及安全性校核),叶片增效系统的加工制造及加装,具有叶片 增效系统的机组设计、生产及安装并网,效果评估。 考核指标:研制具有叶片增效系统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2MW),一方面提高“小叶轮”机组对低风速风场及超低风速风场 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对已经安装但发电效率不佳的风电机组 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机组改造,从而提高风电场运营效益。相比未 增加叶片增效系统同类型机组发电量提升 4%~6%,每年将为 50MW 容量的风电场增加约 500 万千瓦时的生产效益。 11.非金属膜分离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1)污水再生回用高性能超/微滤膜与装置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对高性能超/微 滤膜材料的需求,重点开展抗污染、抗氧化、高强度、高通量的 超/微滤膜材料,高效超/微滤膜处理装置的集成与开发以及污水 资源化成套技术的开发等。 考核指标:获得2-3种高性能超/微滤膜材料制备方法及膜产 品配方,开发1-2种特种膜分离工艺技术,建立膜运行过程中膜 污染防治策略和调控技术,形成水处理超/微滤膜装置及1-2种污 水资源化成套技术。 (2)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高性能膜材料及装置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污水处理过程,重点开展MBR专用膜材料及 30 相应膜组件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研究,具体包括大通量型、内支 撑型MBR专用膜材料的制备与开发,以及不同规模的MBR处理装置 开发与设备集成。 考核指标:开发出1-2种大通量、高强度MBR专用膜材料制备 方法及配方,形成稳定的MBR膜组件装配技术方法,建立1-2个MBR 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高性能纳滤膜的制备及装置开发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高性能纳滤膜的开发研究,具体包括纳 滤膜的微结构调控及表面功能化技术研究;高通量、高抗污染复 合纳滤膜材料制备技术开发;规模化纳滤膜制备技术开发与新型 纳滤膜应用装置集成开发及应用。 考核指标:获得1-2个系列的高通量、抗污染型纳滤膜产品 制备方法,建立纳滤膜成膜过程性能优化调控方法,形成规模化 纳滤膜制备技术与纳滤膜应用装置。 (4)污水再生回用正渗透专用膜材料与装置开发 研究内容:针高盐污水处理过程,重点开展高水通量、高截 留率、高机械强度和高耐污性能的正渗透膜材料与装置的开发与 应用;以及高渗透压、低反向溶质扩散和低能耗回收汲取液的开 发和应用等。 考核指标:获得 1-2 种高水通量、高盐截留率、高机械强度 的正渗透膜产品配方、工艺条件,开发出 1-2 种渗透压高、易回 31 收利用的汲取液,建立 1 套完整、简易操作的正渗透膜测试平台。 12. 30kw 级转子发动机研制 (1)30kw 级转子发动机设计技术 研究内容: 30kw级转子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总体结构方 案设计,30kw级转子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设计,30kw级转子发动机 控制系统、油压系统方案设计,30kw级转子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方 案设计、点火系统方案设计,30kw级转子发动机冷却方案设计等。 考核指标:30kw 级转子发动机总体方案、总结结构和关键零 部件设计技术,控制系统、油压系统、进排气系统设计、点火系 统设计、冷却设计技术,为转子发动机研制提供技术基础。 (2)30kw 级转子发动机加工技术 研究内容:转子复杂型面高效加工技术,考虑加工热-力耦 合的高精度智能加工技术,转子发动机抗疲劳、抗磨损加工技术, 加工工艺对转子发动机强度寿命、磨损的影响分析技术,高效、 低成本和绿色智能制造技术,30kw 级转子发动机零部件加工。 考核指标:针对转子发动机结构和工作特点,形成高效、抗 疲劳、抗磨损、绿色制造技术。 (3)30kw 级转子发动机试验技术 研究内容:考虑磨损的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试验技术,发动 机控制系统试验技术,地面试验验证技术,发动机稳定性评定试 验技术,发动机整机考核试验。 32 考核指标:建立 30kw 级转子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试 验、控制系统试验、地面试验方法和技术,形成发动机整机地面 试验技术基础。 ——农业领域 13.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创新 (1)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优良品种驯育 研究内容:围绕我省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上规模主导品种如 香菇、黑木耳、毛木耳、平菇、双孢蘑菇等进行优良新品种选育 与示范,同时,针对秦巴山区珍稀野生食用菌进行人工栽培菌种 的驯化和选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高度适合陕西秦巴 山区气候环境高效稳定栽培的优良菌种;建立菌种保藏和质量控 制体系,建立本省优良主栽菌种实体和信息贮存及共享平台。 考核指标:新选育品种应针对现有品种具备明显优势,显著 提升其产量、周期、抗病、抗虫、耐贮、稳定性等;形成创新良 种标准菌株库和特性数据信息库(正名、使用区域、基本特性、 产品型式、专利登记等),实现共享;对优良品种建立标准化生 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技术规范;形成一定示范推广规模。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科研 条件,在基层有示范推广基础的优先考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 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 (2)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食用菌品种,以及珍 稀野生驯化品种,研究其产量、质量与栽培关键技术的响应机制, 33 提出一些创新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专利技术,建立标准化栽培 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高效栽培技术应具备较为显著的产量、质量提升 优势及实施可行性,须完成配套的提质增效机理研究,并具有一 定先进性和创新性。提出标准化的技术操作规范,形成专利等知 识产权,实现较大的示范与推广规模。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科研 条件,在基层有示范推广基础的优先考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 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 (3)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新型代用原材料的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替代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大宗原材料(特别 是林木类原材料)的新型代用材料,明确其代用机理、制备工艺 并对产品安全性做出评估,建立新型代用原材料的生产技术与质 量标准,并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获得来源广泛稳定、代用可行性强、具有较强应 用可行性的新型代用原材料,形成制备与应用技术规范,以及相 关质量标准,获得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创新技术,进行较大规模 示范推广。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科研 条件,在基层有示范推广基础的优先考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 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 (4)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高值化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重点开发秦巴山区食用菌领域有机(绿色)产品、 34 反季节产品、富硒(锶、锗)产品等特色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栽 培核心技术,包括环境、菌种、原材料、技术规范、产品检测等, 形成用于规模应用的技术体系,开发能够显著提升产业效益的新 产品。 考核指标:产品应具备良好市场前景、有较强的竞争力、具 有快速产业化的潜力,具备相应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专利技 术、专利菌种,获得完整的检验检测报告及认证资格。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企业,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 基础、科研条件和生产条件,鼓励与省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 合申报。 (5)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研究内容:开发基于食药用菌子实体、菌丝体及有效成分的 即食食品、调味料、保健食品、提取物原料、化妆品等精深加工 产品,建立相应的生产技术体系,实施产业化应用。 考核指标:产品应具备良好市场前景、有较强的竞争力、具 有快速实现产业化的潜力,形成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产品质量 标准及技术专利,获得相关的检验检测报告以及相关的市场认证 资格,进行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企业,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 基础、科研条件和生产条件,鼓励与省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 合申报。项目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 14.玉米种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 优异种质资源与育种关键技术创新 35 研究内容:进行玉米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精准鉴定与分子评 价,构建杂种优势育种群体,建立玉米种质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 平台;开展早熟、耐密、抗旱、耐低氮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和全基 因组选择技术研究,形成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玉米 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引进优异种质 100 份,筛选早熟、抗旱、耐低氮 优良种质 20-30 份。构建杂种优势群 2 个,创制目标性状突出且 综合性状良好的优异种质 10-15 份。定位和标记重要农艺性状基 因 10-15 个,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的种质创新 与利用模式。申请专利 2-3 项,发表学术论文 5-8 篇。 申报条件:主持单位应为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基础设施齐 全、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和必要的支 撑条件。课题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和学术水平。研究团队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研究基 础和技术贮备。 (2)突破性新品种培育 研究内容:以适应玉米生产方式转型为目标,培育早熟、耐 密、高产、优质,广适、多抗(抗旱、耐瘠薄,抗主要病虫害), 适应机械化籽粒收获的优良玉米新品种。 考核指标:培育早熟、耐密、高产、优质,广适、多抗(抗 旱、耐瘠薄,抗主要病虫害),适应机械化籽粒收获的优良玉米 新品种 2-3 个。夏播产量水平亩产 650 公斤;春播亩产 900 公斤, 早熟(较对照早熟 3-5 天)、密植抗倒(5000 株/亩)、收获时籽 36 粒含水量低于 25%,能满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 申报条件:承担单位应为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具有 玉米育种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拥有丰富的种质材料和必 备育种试验场地和设施、研究团队技术力量雄厚。课题负责人应 具备高级职称,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高校、 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3)新品种网络测试评价与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玉米新品种多点测试网络,开展丰产性、适 应性和经济效益等综合评价分析,确定优良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 进行配套栽培技术试验,实现新品种的最适区域和优化栽培技术 配套。探索品种选育单位、农业技术部门、种子企业和新型经营 主体紧密联合的新品种推广模式,促进新品种的大面积快速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 50 个玉米新品种测试试验基地,筛选不同 区域主推玉米品种 2-3 个,形成玉米品种适应性评价技术标准 1-2 套,总结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模式 1-2 个。发表论文 3-5 篇。 申报条件:承担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条件,团 队技术力量雄厚。课题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具有一定的组织 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基层有试验示范推广网络的优先考虑,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4) 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农机装备配套 研究内容: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集成与筛选精量 播种、缓控释肥、化学除草、机械收获和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及 装备,构建适宜不同区域和种植规模的玉米机械化技术模式,形 37 成绿色高效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考核指标:筛选适应于规模化、机械化的不同形式的机械、 品种、肥料和农药等产品 8-10 个(种);形成绿色高效全程机械 化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2-3 项;在陕西三大生态区建立百亩攻关田、 千亩示范田和万亩辐射方 10 个,生产成本降低 10%,肥水利用 效率提高 10-15%,每亩节本增收 30-50 元,累计推广面积 500 万亩。 申报条件:承担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科研条件, 研究团队技术力量雄厚。课题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具有一定 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 报。 (5)良种繁育及互联网技术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玉米良种高产高效繁育技术、优质种子质量 控制技术研究;应用互联网+、物流技术,建立玉米种子生产经 营管理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构建良种生产、 加工、经营和销售智能化信息平台。 考核指标:研制玉米新品种的规模化高产高效繁育技术、种 子精加工和质量安全检控技术 2-3 项;建立玉米良种生产、加工、 经营和销售智能化信息网络平台,良种年销售量 900 万公斤。 申报条件:承担单位应为企业,具有良好的种业经营资质和 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生产和营销业绩,鼓励与省内高校、 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研 究基础。 38 15.生物农药创制及产业化开发 针对我省生物源农药品种单一、药效不稳、产业化程度低下、 产品质量标准和环境安全性评价体系建设滞后等实际问题,研究 开发出一批高效、环保、安全的生物源农药新品种、新工艺,并 进行工程化配套及应用技术体系研究。 (1)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 研究内容:以苹果、猕猴桃、茶叶等我省特色经济作物为目 标,针对蚜虫、小绿叶蝉、溃疡病等重要病虫害,以苦豆子、雷 公藤、植物精油、活体微生物等为材料,开发出生物农药新产品, 并形成产品的高效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新产品 3-4 个,达农药登记水平;杀虫剂 田间防效不低于 80%,杀菌剂田间防效不低于 70%。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科研 条件和生产条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2)生物农药在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 范推广 研究内容:以苹果、猕猴桃、设施蔬菜、茶叶等我省特色经 济作物产业为目标,整合现有生物农药产品及中试产品,开展多 种防治措施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协调控害技术研究,形成我省不 同区域、不同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生物农药应用技术集成模式, 建立相应技术规程,并开展较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提出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6-8 项, 集成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6 套,技术模 39 式推广示范 10 万亩次以上。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科研 条件和生产条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3)植物源生物农药生产工艺优化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针对苦豆子生物碱、藜芦碱等植物源生物农药在 生产和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生产工艺优化及应用技术研 究,并完成新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考核指标:获得优化工艺 2~3 项;登记植物源生物农药新 产品 1~2 个。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科研 条件和生产条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4)微生物农药生产工艺优化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针对微生物农药发酵和制剂加工中存在的技术 问题,就发酵工艺、制剂加工工艺、质量检测等方面开展研究, 并实现新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考核指标:获得优化工艺 2~3 项;登记活体微生物农药新 产品 1~2 个。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科研 条件和生产条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5)生物药肥生产工艺优化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针对以生物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药肥生产 与应用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生产工艺优化及应用技术研究,特别 是高活性生防菌和有机肥基质多次混合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并完 40 成新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考核指标:获得优化工艺 2~3 项;登记生物药肥新产品 2~ 3 个。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科研 条件和生产条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社会发展领域 16.健康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1)生物药物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恶性肿瘤或传染性疾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 上,利用现代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方法,按照国家《药品注册管 理办法》相关生物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及其规范和要求,研制治疗 新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备成药性优势的创新生物 药品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新药的临床前全部研究内容及其相关技术申 报资料,并注册和取得临床批件受理通知书。 申报条件:申报的项目须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 撑材料;申报项目的依托单位须是省内具有法人资格、涉及医药 研制的高校、科研机构(院、所)和陕西省境内注册的制药企业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但须提供合作协议;项目负责人 须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且从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 (2)化学药物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心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 上,利用现代手性和结构修饰等技术与方法,按照国家《药品注 41 册管理办法》相关化学药品的技术指导原则及其规范和要求,研 制治疗新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备成药性优势的创 新化学药品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新药的临床前全部研究内容及其相关技术申 报资料,并注册和取得临床批件受理通知书。 申报条件:申报的项目须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 撑材料;申报项目的依托单位须是省内具有法人资格、涉及医药 研制的高校、科研机构(院、所)和陕西省境内注册的制药企业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但须提供合作协议;项目负责人 须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且从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 (3)中药和天然药物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 上,利用现代医药评价方法和技术并传承中医药组方理论及其特 色,按照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相关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技术 指导原则及其规范和要求,研制其治疗新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和具备成药性优势的创新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新药的临床前全部研究内容及其相关技术申 报资料并注册和取得临床批件受理通知书。 申报条件:申报的项目须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 撑材料;申报项目的依托单位须是省内具有法人资格、涉及医药 研制的高校、科研机构(院、所)和陕西省境内注册的制药企业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但须提供合作协议;项目负责人 须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且从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 42 (4)数字诊疗设备及新型医疗器械开发 研究内容:围绕重大疾病诊疗及康复、健康保健等领域,在 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电子与物理因子生物效应等 先进技术,解决目前常规医疗手段尚未克服的重大医疗难题,开 发具有明确临床治疗优势的新型医疗设备和器械,按照国家有关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及其规范和要求 实施研制;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备显著优势的临床诊 疗设备及新型医疗器械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大型或新型医疗设备(含器械)的全部研究 内容(含按规定要求的临床实验)及其相关技术申报资料并注册 和取得试生产受理通知书。 申报条件:申报的项目须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 撑材料;申报项目的依托单位须是省内具有法人资格、涉及医疗 设备(含器械)研制的高校、科研机构(院、所)和陕西省境内 注册的医疗设备(含器械)生产企业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 报,但须提供合作协议;项目负责人须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且从 事医疗器械研究的技术人员。 (5)3D 打印生物器官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脊柱、骨关节疾病或创伤的修复与重建, 以 3D 打印制作方法和新型材料相结合为基础,采用个性化、数 字化等技术,研制具有生理活动功能的人工脊柱、关节(包括颈、 腰椎,髋、膝关节),研究其生物力学特征、摩擦学特性及相容 性,进行临床应用,开发人体活动度测量及生物力学定量测量评 43 价软件,对其在脊柱、骨关节疾病或创伤的修复与重建中的活动 度、稳定性效果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研发出 3 种独立的新型人工脊柱、骨关节,临床 应用 30 例以上;开发 2 套人体活动度测量及生物力学定量测量 评价软件。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鼓励产学研联 合申报,但须提供合作协议。项目负责人应为正高级职称,具有 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所需的实验条件。省级及以上优势学 科或研究中心优先考虑。 17.重大疾病临床医疗技术研究 (1)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急性心梗、心衰疾病开展临床研究。规范、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的全程心肌保护流程和体系,降低心 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开展营养及行为干预关键技术和 应用策略研究,建立评价血栓和出血风险的新方法,提出个体化 抗血栓治疗新方案。开展新型药物、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在急慢性 心力衰竭、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评价研究,提高救治成功率和存活 率。 考核指标:建立可利于推广的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关 键技术和评价体系,形成相关的临床规范;制定针对群体及个体 的营养干预方案;提出针对高危人群的优化抗血栓治疗方案。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省内三级甲等医院,具有良好 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所需的实验研究条件。项目负责人应为正 44 高级职称,在该领域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省级及以上优势学 科或研究中心优先考虑。 (2)脑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重症脑梗死、脑出血的治疗开展临床研究。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靶标 值;提出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开展重症脑血 管病急性期脑水肿、颅内压的监测并探索其演变规律、提出适宜 的降颅压方案;评价主要脑保护药物和措施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临床预后的影响。 考核指标:建立 1000 例以上前瞻性重症脑血管病队列,并 随访至少 3 个月;建立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方案、形成相 关的临床规范并推广使用。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省内三级甲等医院,具有良好 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所需的实验研究条件。项目负责人应为正 高级职称,在该领域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省级及以上优势学 科或研究中心优先考虑。 (3)代谢性疾病治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或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 开展临床研究。研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潜在易感基因,明确环境 因素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发病的影响;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 素及干预措施。研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并发症药物干预 新靶点和免疫预防的新途径,提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并 发症有效防控、诊疗新方案。 45 考核指标: 规模研究人群 10000 例以上,建立新的甲状腺 机能亢进症临床分子诊断体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随访应在 1 年 以上。提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或糖尿病并发症预防及治疗新方法, 建立糖尿病并发症有效干预措施。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省内三级甲等医院,具有良好 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所需的实验研究条件。项目负责人应为正 高级职称,在该领域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省级及以上优势学 科或研究中心优先考虑。 (4)生殖健康与新生儿缺陷防控治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先天性心脏病和智力缺陷开展临床研究。确 立病因并筛选鉴定具有早期预测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开展孕前围受孕期出生缺陷的风险评价、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研究;开展 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引发“胚胎 源性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提出辅助生殖技术操作对子代健康 的近远期影响及其传代效应,建立评价标准和防治方案。 考核指标:确立先天性心脏病和智力缺陷早期预警标志物; 提出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评价指标和防控方案;建立辅助生殖技 术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及其诱发“胚胎源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指标; 建立辅助生殖技术对子代健康影响的评价标准及早期防治方案。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省内三级甲等医院,具有良好 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所需的实验研究条件。项目负责人应为正 高级职称,在该领域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省级及以上优势学 科或研究中心优先考虑。 46 (5)肿瘤个体化治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肝癌或肺癌个体化治疗开展临床研究。开展 以液体活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为核心的肿瘤单细胞及基因检测 技术研究,筛选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相关的分子靶标建立肝癌 或肺癌个体化相关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的敏感性评价技术和新 方法;研究肝癌或肺癌个体化细胞与生物免疫治疗的新技术及其 效应机制,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优化肝癌或肺癌个体化治 疗方案,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重要环节的技术突破,获得 2-3 项(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或产品(样品),制 定肝癌或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行临床推广。 申报条件:课题牵头单位应为省内三级甲等医院,同时具有 开展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 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实验室条件。项目负责人应为正高级职称。 省级及以上优势学科或研究中心优先考虑。 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综合示范 (1)设区市(中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综合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搭建智慧城市公共软件平台,主要包括:①智慧 城市数据的汇聚、整理、挖掘、分析及可视化;②实时发布各类 指标数据,提供项目指标监控、决策数据支持等信息服务;③开 展“互联网+行动”应用示范,推动电子政务、智慧医疗、智慧 教育、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筑能耗监测示范项目建设,实现信息 惠民、优政、兴业。 47 考核指标:完成智慧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本库、主题 库、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管理门户、信息发布门户的建设。 申报条件:优先支持已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列入政府重点工 作的设区市;鼓励具有投融资能力、具有成熟实施经验的企事业 单位和科研机构与地方联合申报,须提供联合申报协议。 (2)智慧交通应用建设示范 研究内容:建设交通指挥中心,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实时 监控、交通事件的快速发现与响应,提升相关部门机构之间交通 信息的有效互通和利用;建设城市交通视频监控,实时获取管辖 区域内的治安和交通状况;建设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实现对交 通信号的优化协调控制;建设电子警察系统,实现车辆交通实时 管理;建设智慧公交管理系统,实现公共交通实时管理。 考核指标:建设交通指挥中心,完成视频监控、信号等智能 控制,实现车辆交通实时管理。 申报条件:优先支持已将智慧交通建设项目列入政府重点工 作的设区市;鼓励具有成熟实施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与 地方联合申报,须提供联合申报协议。 (3)智慧旅游应用建设示范 研究内容: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系统;建设智慧旅游官 方门户网站、无线 WIFI 热点、旅游联票/年票系统,开发智能手 机 APP,实时反映旅游资讯;建设旅游景区智能停车系统;建立 景区流量控制、应急指挥监控系统,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预警, 开展应急指挥。 48 考核指标:完成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接入旅游相关数据; 完成门户网站、手机 APP 系统,建立涉及景区全覆盖的无线 WIFI 热点。 申报条件:优先支持已将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列入政府重点工 作的设区市;鼓励具有成熟实施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与 地方联合申报,须提供联合申报协议。 (4)智慧环保应用建设示范 研究内容:以现有监测网络、环保信息综合平台为基础,优 化环境质量分析系统与污染源管理系统,实现质量、污染的“数 据化、可视化”;建立重点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的响应模型,开展 数值模拟预测区域、流域内污染源污染排放量变化研究;对大气、 水环境质量预测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率定、验证,开展环境风险 控制研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面向 公众发布环保数据信息。 考核指标:建立一套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完成质量分析、污 染源管理、污染控制、风险防控等模块的深度开发,实现环境质 量、污染排放“数据化、可视化”,污染控制、风险防范“科学 化、精细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并向公众发布环保数据信 息。 申报条件:优先支持已将智慧环保建设项目列入政府重点工 作的设区市;鼓励具有成熟实施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与 地方联合申报,须提供联合申报协议。 (5)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软件开发 49 研究内容: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采集城市运营数据, 实现城市地理、环境、气象、交通、流动人口、水暖电气等主要 城市要素数据的实时共享交换,并监控和智能分析,开发智慧城 市运营中心管理应用软件。 考核指标:开发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应用软件,实现城市 运营数据的实时共享交换,完成运营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并实时发布城市公共服务信息。 申报条件:具有成熟实施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 位可自主申报或联合申报,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此课题须 与上述课题结合申报。 二、特色产业创新链 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地市聚焦,集中攻克地市特色产业发 展瓶颈,推动地市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 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的思路,着眼各地市关注的重点 产业,凝炼形成“核电用高性能材料”等特色产业创新链,进行 全链条创新部署,以点的突破补齐链的短板,创新驱动特色产业 发展壮大。 ——工业领域 1.核电用高性能材料产业创新链(西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1)燃料组件用锆合金批量化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自主知识产权堆芯用锆合金大规格高均质铸 锭的熔炼技术、锆合金管坯的挤压润滑和扩孔技术;建立锆合金 50 管、棒、条带材的高精密成型和尺寸精整控制技术;形成从锆合 金铸锭熔炼至成品型材制备的整套工业化加工技术,满足核电用 材技术要求,最终解决堆芯用自主知识产权锆材的批量制备问题。 考核指标:(1)批量生产大型锆及锆合金铸锭(直径 ≥650mm),铸锭成分均匀,成材率不低于 88%;(2)燃料组件 用包壳管外径和内径的尺寸公差控制在±0.03mm 以内,棒材尺 寸 公 差 控 制 在 ±0.02mm 以 内 ; ( 3 ) 腐 蚀 性 能 : 400±3 ℃ /10.3±0.7MPa 高 温 水 蒸 气 中 腐 蚀 72h , 腐 蚀 增 重 不 大 于 22mg/dm2,再结晶退火态包壳管材的氢化物取向满足 F 40° ≤0.5; N (4)板材最大幅宽≥800mm,同板差≤0.05mm;(5)形成年产 铪合金 60 吨的生产能力;(6)形成标准操作规范 10 项,申请 发明专利 3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控制组件用银铟镉合金批量化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全面研究第三代自主化核 电控制组件用银铟镉合金棒的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解决大规格高 均质铸锭的熔炼技术、超大长径比(200:1)细长孔加工技术、 长棒材热处理技术及废料循环利用技术。 考核指标:(1)熔炼单锭重量达 75kg 以上,成份满足 Ag: 80±0.5%,In:15±0.25%,Cd:5±0.25%;(2)热处理单炉装 炉量 150 支,晶粒度满足 4~6 级;(3)下端吸收体中心通孔尺 寸:2.54±0.25mm,长度 500mm,同心度 0.25mm 以内;(4)年 51 废料处理能力达 1 吨,提纯料银满足 GB/T 中 Ag99.99 的要求, 铟满足 GB/T 中 In99.99 的要求,排放提纯液中 Cd2+浓度满足 GB/T 中≤0.1mg/L 的要求;(5)建成年产能 10000 支“华龙一 号”及 CAP1400 核电用银铟镉棒的生产线;(6)形成标准操作 规范 2 项,制修订国家标准 1 项,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相关组件用不锈钢及镍基合金批量化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全面研究相关组件用不锈钢及镍基合金的性能 及制造工艺:解决原料成份中钴元素的控制技术、管材的加工与 热处理技术、丝材拉拔技术、板材轧制及热处理技术。 考核指标:(1)形成不锈钢及镍基合金生产工艺规程 10 项;(2)全部不锈钢牌号(302、304、304L、308、308m、316、 410、630)中钴元素含量小于 0.04%,单批投料重量 300kg; (3)304L 管材力学性能:Rm≥690MPa、 520MPa≤Rp0.2≤650MPa、A50mm≥35%,316 管材力学性能: Rm≥635MPa、Rp0.2≥400MPa、A50mm≥30%;(4)302 丝材力学性 能:1780MPa≤Rm≤2000MPa,Inconel718 丝材力学性能: Rm≥1450MPa、Rp0.2≥1250MPa、A≥8%、δ≥20%,丝材单圈重量 30kg;(5)Inconel718 板材力学性能:Rm≥1240MPa、 Rp0.2≥1030MPa、A≥12%,单根长度≥2m;(6)形成年产 50 吨 核电堆芯用不锈钢及镍基合金的生产能力;(7)形成标准操作 规范 10 项,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52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控制组件用不锈钢包壳管表面处理稳定化技术 研究内容:对第三代自主化核电站“华龙一号”及 CAP1400 控制组件用不锈钢包壳管表面渗氮和镀铬处理技术进行攻关,填 补国内空白。 考核指标:(1)镀铬层纯度≥99.9%;(2)镀铬层厚度 0.005~0.020mm;(3)镀铬层硬度≥750HK;(4)渗氮硬化层厚 度≥12um;(5)镀铬层进行弯曲 60 度不脱落;(6)形成年表 面处理 15000 支不锈钢管的能力;(7)形成标准操作规范 2 项, 申请发明专利 2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核燃料烧结舟皿用高温钼镧合金批量化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全面研究核燃料烧结舟皿 用钼镧合金批量化制备存在的问题:钼镧合金粉末均匀分散技术、 优质钼镧合金坯料制备技术、高性能钼镧合金板材制备技术、热 处理技术及舟皿精密加工技术等若干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1)化学成分:La:0.3~0.7%,其它化学成分 执行 GB/T3875-2007 标准;(2)室温性能:抗拉强度≥800MPa, 延伸率≥12%;1750℃性能:抗拉强度≥40MPa;(3)舟皿满足 图纸加工精度;(4)形成标准操作规范 2 项,制修订国家/行业 标准 1 项,申请发明专利 2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3 2.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链(宝鸡市重大技术 需求) (1)纯电动中轻卡技术的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新能源汽车中的纯电动中轻卡车的研发, 主要开展整车控制技术、动力总成选型及匹配优化技术、电源管 理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及新能源汽车实验验证技术研究。突破纯 电动车新结构及关键零部件(含模具)的设计与开发整车规模化 生产装备及装配制造工艺应用。突破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实 现整车轻量化。 考核指标:通过纯电动中轻卡关键技术研发,形成纯电动 中轻卡产业化发展并且产品销售在全国同类车型中居前 5 位。形 成标准操作规范 5-10 项,申请专利 5-1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 于 1-2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电动轮式矿用车技术的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电动轮式矿用车的研发,主要开展纯动系 匹配技术、电驱动桥设计、油气悬架技术的研究,车架总成、铸 件材料和结构的轻量化研究。 考核指标:掌握系列电动轮式矿用车技术,达到产品可靠、 性能稳定并居全国领先水平,形成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申请专利 2-4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1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4 (3)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生产 研究内容:扩展电动汽车异步电机驱动系统调速范围;在汽 车减速时,实现再生制动,将能量回收并反馈回电池,使电动汽 车具有最佳能量的利用率;提升驱动电机系统效率;提升驱动电 机稳定性、可靠性;降低运行噪音,提升维护效率。 考核指标:构建驱动系统恒转矩区和恒功率区,恒功率区效 率 95%,整个调速范围内效率大于 85%的区间占整个区间的 50%; 构建精确转矩矢量控制系统,转矩控制精度 5N.m,响应时间 10ms; 改进控制算法以及再生制动时的能量回收,制动能量回收反馈回 电池不低于 30%;系统防护等级 IP67,适应 S9 工作制;系统具 有过压、欠压、过流、过热的故障保护功能以及自诊断能力,满 足整车厂 EMC 要求;通过 CAN 通讯口可以对系统响应时间、输出 转矩进行检测,对系统进行标定和故障诊断。形成关键工艺技术 标准、操作规范 10-20 项,申请专利 5-1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 少于 2 项)。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高强度材料(QT600-7)开发及其在驱动桥桥壳上应用 的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强度材料,通过控制原材料,改善球化、 孕育、化学成分等,使得材料性能满足 QT600-7 的标准;轴头、 支架与桥壳本体一体化及轴头强化工艺研究,轴头、支架与桥壳 一次铸造成型,省去轴头焊接工序,同时开发滚压或感应淬火强 55 化工艺,使得一体化轴头关键部位的强度达到原焊接轴头的技术 要求;结构轻量化设计,通过应用新开发的材料,结合 CAE 分析, 对某单级减速驱动桥桥壳结构进行拓扑优化,使得产品满足使用 要求的前提下,减轻重量。 考核指标:材料抗拉强度大于等于 600Mpa,延伸率大于等 于 7%,单件桥壳重量小于等于 180kg(与普通材料相比,重量减 轻 15%);单件预期收益:600 元,公司预期年收益 3000 万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高铁关键零部件产业创新链(咸阳市重大技术需求) (1)高铁用核心电子器件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高铁用大功率负载抗高过载封装技术研究, 制动电阻装置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大功率负载产品的寿命和可靠 性;针对动车组重联和接挂作业用气管路自动切换开闭装置长时 间不用后缸体与活塞吸合问题,研究高铁 10kV 供电线路及回路 的故障精准甄别与隔离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产品研制,实现产品性能大幅提升,替代 进口,出具第三方试验报告;最少申请国家专利 3 项,形成相关 符合高铁要求的标准。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高铁通讯信号防浪涌过电压安全防护脱断技术研究及 产品研发 56 研究内容:开展高铁通讯信号防浪涌过电压安全防护脱断 技术研究,大力促进高铁通讯信号用浪涌过电压保护器技术向高 能和高可靠发展。 考核指标:a、脱断时间:小于 1S; b、脱断电压: 600-2000V;c、完成产品研制,出具第三方试验报告;d、最少 申请国家专利 1 项,形成相关企业标准。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高铁用新型复合材料刹车副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根据原样件的结构及性能要求,再考虑复合材 料的性能特点,设计高铁制动盘与闸片;在现有飞机碳刹车副基 础上,针对高铁制动装置使用特点及要求调整工艺,研制出满足 高铁刹车副要求的新型碳复合材料;对碳复合材料高铁刹车副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进行试验、鉴定,在台架试验和鉴定试验验 证基础上,对碳复合材料刹车副进行装车试验。 考核指标:申请国家专利 1 项以上,产品满足高铁刹车要 求及相关标准要求,通过台架试验和路试并实现供货。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高铁用特种金属材料及结构件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高寒地区高铁动力系统结构件低温性能研 究,解决高寒地区高铁动力系统关键结构件脆性断裂失效的瓶颈 技术,满足高速列车在高寒地区环境下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高 57 铁专用高强度紧固螺栓防腐耐磨技术研究,解决高铁专用高强度 紧固螺栓防腐耐磨技术难题,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品配套。 考核指标:申请国家专利 1 项以上,材料力学性能得到较 大提升,解决高寒地区高铁动力系统关键结构件脆性断裂失效问 题;高铁专用高强度螺栓防腐耐磨性能提高 3 倍以上。经过专业 检测满足或超过高铁指标要求。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高铁用特种橡胶密封制品制备工艺及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高速铁路列车用低压变硅橡胶海绵型材及 制品的产业化研究,推进高速动车组用中空全密封闭密封圈的研 发。 考核指标: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并 满足高速铁路列车配套使用要求,生产工艺先进,产品质量稳定; 研制的高速动车组用中空全密封闭密封圈产品性能满足高铁要 求,并制定企业标准,至少申请国家专利 1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绿色陶瓷及特色陶/瓷器产业创新链(铜川市重大技术 需求) (1)耀州窑五代天青瓷的研究与复仿制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耀州窑五代天青瓷的胎釉组成、微观结构 与色彩、装饰等技术,掌握其制造技术与复仿制技术工艺,开发 58 利用清洁燃料复仿制天青瓷、月白瓷等系列名贵耀州瓷生产关键 技术及关键设备。 考核指标:形成耀州窑五代天青古瓷的技术生产规范与精 仿制技术生产规范。建立五代天青瓷、薄胎瓷精复仿制技术规范 2 项。开发仿五代透光瓷、特种装饰瓷等品种 10 项,申报实用 新型和发明专利 3 项以上。实现销售收入 4300 万元,建立“耀 州瓷众创空间”1 个。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铜川紫砂陶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铜川地区紫砂原料的研究;紫砂器微观结构 与透气透水关系研究;特色功能紫砂器的制备技术研究;养生与 植物培植紫砂器的功能研究与瓷器品质检测。 考核指标:形成新型紫砂器行业制备技术规范与功能指标报 告,开发系列品种紫砂器。形成紫砂瓷器的制备技术体系与规模 化生产,申报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2 项以上。实现销售收入 3000 万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黑胎陶瓷的开发与研究 研究内容:黑胎瓷用尾矿矿渣原料的分析研究与安全性能评 价;黑胎瓷配方与工艺性能研究;黑胎西式瓦、仿古砖与工艺瓷 研究;黑胎瓷用釉与装饰技术研究;黑胎瓷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考核指标:形成黑胎瓷制备技术规范、黑胎西式瓦、仿古砖、 59 工艺瓷操作技术规范 3 项,黑胎瓷质量测试与国家相关产品标准 的对比报告 2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以上。实现销售收入 4000 万元。 (4) 耀州瓷泥料专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铜川耀州瓷生产工艺对泥料的性能要求; 全面研究铜川本地生产耀州瓷原主要原料的组成和性能特点;综 合利用本地原料、研制能够生产系列耀州瓷产品的泥料配方;专 业化生产系列耀州瓷泥料,满足各类耀州瓷生产企业对泥料的需 求。 考核指标:完成两个系列 6 个耀州青瓷泥料专业化生产工艺 的研究;实现青瓷泥料的规模化生产,形成行业生产技术规范 6 项;申报专利 2 项。实现销售收入 3300 万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 利用铜川陶瓷原料合成莫来石研究开发 研究内容:以铜川本地原料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固相反应 法合成莫来石陶瓷材料;系统研究铜川原料的组成和性能;通过 对原料配方、粉碎细度、煅烧工艺制度与合成莫来石陶瓷样品微 观结构、物相组成、理化性能的关系的研究,确定合成莫来石陶 瓷材料的最佳配方及工艺参数。 考核指标:完成 M45 和 M60 系列莫来石样品的研制;样品理 化指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YB/T5267-2005 《烧结莫来石》的要求,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形成行业 60 生产技术规范 4 项;申报发明专利 2 项。实现销售收入 2600 万 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中低温煤焦油提质高效资源化利用产业创新链(榆林市 重大技术需求) (1)中低温煤焦油高效回收工艺及成套装置示范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开发配套粉煤/小粒度煤(3mm~20mm) 热解工艺的中低温煤焦油高效回收技术及成套装置,重点进行新 型焦油与煤尘分离新技术、馏分洗油替代循环水净化煤气技术及 相关工艺装置的研究开发。 考核指标:完成单炉 10 万吨/年中低温煤焦油高效回收示范 装置,并通过 72 小时连续运行考核;煤焦油回收率达到 90%以 上,煤焦油中粉尘含量低于 5%。在煤焦油高效回收工艺优化和 设备开发方面申请至少 2 项专利技术。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中低温煤焦油高效分离轻组分油工艺及成套装置示范 研究内容:在对中低温煤焦油进行高效分离实验的基础上, 研究蒸馏温度、蒸馏装置、蒸馏时间等对分离后轻组分油性质的 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及技术参数。建立中低温煤焦油分离工程示 范装置,通过常压或减压蒸馏的方法将煤焦油分为轻油、酚油、 萘油、蒽油和沥青等产品。 考核指标:(规模)中低温煤焦油分离新装置及新工艺示范; 61 煤焦油分离轻质油收率达到 50%以上。形成陕西省或国家标准 项,申请专利 3-5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煤焦油粗酚高效提取与精制工艺及成套装置示范 研究内容:在上述煤焦油蒸馏分离轻组分油基础上,切取 170-230℃馏分,研究萃取剂、萃取条件等因素对间甲酚与对甲 酚分离过程的影响;发展煤焦油中粗酚提取与精制的工艺技术与 设备;发展和完善粗酚高效提取、间对甲酚提纯技术。 考核指标:(规模)煤焦油粗酚高效提取与精制新装置,完 成粗酚提取及新工艺示范;完成精制工艺技术方案和工艺技术包。 中低温煤焦油中的粗酚收率达到 20%以上,对甲酚、甲酚回收率 达 70%以上,形成陕西省或国家标准 项,申请专利 3-5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煤焦油粗苯高效提取与精制工艺及成套装置示范 研究内容:在上述煤焦油蒸馏分离轻组分油基础上,切取 230-270℃馏分,精馏去除甲基萘等前馏分,获得作为分离精制 联苯原料的富集联苯馏分,采用共沸精馏与混合溶剂析出相结合 的方法分离和精制,进一步结晶获得高纯度的联苯产品;研究中 低温煤焦油中粗苯存在的形态与可分离的技术方案,推进与大型 蒸馏塔相耦合的粗苯分离方案,探讨大型分隔壁塔在粗苯分离过 程中的应用,加快粗苯精制技术的发展,建立煤焦油粗苯高效提 取与精制示范装置。 62 考核指标:(规模)煤焦油粗苯高效提取与精制新装置及新 工艺示范;完成粗苯精制分离成套技术方案与工艺技术包。中低 温煤焦油中联苯的单程总回收率达到 40%以上,联苯纯度达 90% 以上,形成陕西省或国家标准 项,申请专利 3-5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焦油沥青基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研究开发 研究内容:主要进行基底材料、制备方法等对石墨烯薄膜制 备过程及产品性质的影响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沥青基对制备石 墨烯的影响,形成沥青预处理的工艺方法;探究沥青基石墨烯组 装的方式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组装潜力,研究沥青基石墨烯的 潜在应用价值与应用领域。 考核指标:煤焦油沥青制备石墨烯薄膜工艺及技术参数, (石墨烯薄膜的收率、技术参数等指标),获得 10×10cm 的石墨 烯薄膜。形成陕西省或国家标准 项,申请发明专利 3-5 项。 6.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创新链(汉中市重大技术需求) (1)汽车零部件加工装备及智能生产线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无人干预数控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汽车零 部件加工制造工艺技术研究,研制开发适用于汽车零部件加工制 造的高速、高效、高精度数控机床装备,满足国内汽车零部件制 造厂对高速、高效、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设备的需求;开展数控 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应用研究,研制开发汽车零 63 部件加工智能生产线,形成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的成套技术装备 供应能力。 考核指标:采用在线测量技术,实现全程序数控加工无干预 或少干预;完成至少一款针对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的高档数控机 床的设计开发;完成至少一条汽车零部件加工智能生产线的设计 开发;申请专利 3-5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 (2)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铸造技术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应用 研究内容:对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摸样制作和模样气化进 行具体技术分析;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铸造中干砂负压发铸造 技术的研发;解决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复杂壳体消失模铸造 工艺、白模制作、涂料制备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优化消失模 铸造泡塑模样气化的质量。 考核指标:建立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故障等预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建立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铸造 过程中摸样制作和模样气化成型的技术工艺控制标准,进一步提 高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铸件质量;形成关键工艺技术标准、操 作规范 10-20 项,申请专利 5-1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3)汽车零部件缩孔铸造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汽车关键铸造零部件内部组织不致密,油 道以及内侧出现孔洞类缺陷,导致漏气、渗油多发问题,从产品 64 结构、熔化浇注参数设置、浇注系统设计、芯子等工艺方面进行 研究、分析查找存在缩孔缺陷的主要原因,通过新工艺新技术验 证,解决缩孔缺陷。 考核指标:解决缩孔缺陷,不漏气、不渗油,提高产品质 量合格率,固化操作过程,形成作业文件和专利 2-4 项(其中发 明专利不少于 1 项),废品率控制在 3%以内。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高效环保水基滚齿液研发和应用 研究内容:满足工业滚齿技术发展对水基滚齿液的更高要求, 攻克滚齿液极压抗磨性和润滑冷却的技术难题,以水代油,达到 节能、环保、高效的目的;系列金属加工润滑剂、数控切削液、 防锈剂产品技术升级,使产品在稳定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指 标上得到突破,品质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高品质环保工业润滑 油(液压油)的投产及应用。 考核指标:高品质润滑油达到国际 ISO 水平,编制企业标准。 填补国内水基滚齿液的空白,水基滚齿液及系列产品申报发明专 利 2—3 项;建成国际标准的检测、研发试验室(或企业研究 所)。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7.无机高纯硅材料产业创新链(商洛市重大技术需求) (1)矿热炉制备高纯工业硅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研究矿热炉制备高纯工业硅的热力学条件; 65 矿热炉高温电弧放电对工业硅还原与提纯适应性研究;钙/钠系 渣剂对磷杂质去除效果的研究;矿热炉炉衬结构及材料耐钙/钠 系渣剂腐蚀条件的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矿热炉制备高纯工业硅的热力学模型,确定 矿热炉制备高纯工业硅的温度范围,制定出钙/钠系渣剂对高纯 硅提纯效果的配比量化关系图,研究应用耐碱蚀矿热炉炉衬材料, 满足工况条件需求。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 (2)高温分离法去除硅中金属杂质的研究 研究内容:常压条件下硅液中铁、钙、钠等金属离子分离温 度、气氛环境的研究;常压高温分离中杂质挥发与硅液得率关系 的研究;硅液杂质高温分离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 考核指标:确定常压条件下铁、钙、钠等金属离子分离温度 和气氛条件温度范围,建立常压高温分离中杂质挥发与硅液得率 的关系曲线,优化确定出硅液高温除杂的最佳工艺。设计/筛选 出节能型定向凝固装置,筛选确定出能适应节能定向凝固储能与 保温的新型储能保温材料。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 (3)定向凝固硅液除杂技术研究及定向凝固装置的试制 研究内容:硅液定向凝固分离金属杂质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等 工艺条件的研究,定向凝固过程杂质富集与硅基体得率条件的优 化,节能型定向凝固装置的研究与试制。 考核指标:优化确定出硅液定向凝固分离金属杂质过程中温 度和时间等最佳工艺参数,优化出硅定向凝固过程杂质富集与硅 基体得率条件,设计并试制成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节能型定向凝 固装置。 66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4)大容量中频炉造渣除硼关键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大型中频炉熔渣深度除硼机理和工艺条件的研究; 产业化大型中频熔渣炉的试制;钙/钠系熔渣硼渣剂配比的调控 与优化;大型中频炉造渣除硼用坩埚的研究与应用。 考核指标:确定出熔渣深度除硼机理和产业化大型中频熔渣 炉除硼的工艺条件;研制出适应于产业化的大型中频熔渣除硼炉; 确定出深度除硼的钙/钠系渣剂的配比关系;试验优选出长寿命 大型中频炉造渣除硼工业用坩埚。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5)短流程、低成本、环保型冶金法制备高纯硅材料的技术 集成 研究内容:短流程、低成本、环保型冶金法制备高纯硅技术 路线研究;太阳能级硅材料及硅科技园延伸产业检测平台的建立, 低成本冶金法制备高纯硅示范生产线的建立。 考核指标:形成短流程、低成本、环保型冶金法制备高纯硅 的技术路线;建立太阳能级硅材料及硅科技园延伸产业检测平台; 产 品 综 合 指 标 实 现 “ 763 ” 目 标 , 即 高 纯 硅 的 纯 度 达 到 7N (99.99999%)、产品成本降低至 6 万元/吨、产品综合耗电减少 至 30 千瓦时/Kg,高纯硅材料完全达到光伏电站建设需要标准; 建立 3000 吨/年低成本冶金法制高纯硅材料示范线;申请发明专 利 2-3 项。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67 8.新型绿色环保建筑陶瓷产业创新链(韩城市重大技术需 求) (1)低成本建筑陶瓷原料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根据韩城矿物资源优势,研究本地典型矿脉组成、 微观结构、成形性能等对建筑陶瓷成形质量、性能、干燥性能及 烧成性能的影响;研究其含量对烧成产品力学性能及色度影响; 通过优化配方及工艺,研发出适宜韩城地区墙砖、地砖以及装饰 用陶瓷砖配方及工艺。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用途、规格的陶瓷砖优化配方、成形工 艺及烧成制度,开发出新的墙砖及地砖生产规范,本地原料用量 达到 90%以上;原料成本降低 1500 万元/年以上,;建立墙砖与 地砖生产规范 2 项;申报专利 2 项以上。 (2)黄河淤泥在建筑陶瓷坯料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本地段黄河淤泥的主要化学成分、矿物组成、 杂质种类及含量、成形工艺性能等;对本地段黄河淤泥进行分级 及标准化处理研究;研究处理后的黄河淤泥在墙砖及地砖中的应 用。 考核指标:完成韩城段黄河淤泥的基本化学及物理性能研究 报告;完成黄河淤泥的分选处理工艺;在墙砖中黄河淤泥的用量 达到 20%以上,在地砖中的用量达到 10%以上;申请专利 2 项。 (3)铁矿渣的提纯及在陶瓷坯釉料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铁矿渣的主要化学成分、矿物组成、杂质种 68 类及含量等;对铁矿渣进行分选及分级标准化处理研究;研究处 理后的铁矿渣在墙砖及地砖坯料中的应用;研究处理前后的铁矿 渣在墙砖装饰釉料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分相原理制备不同装饰效 果的仿古陶瓷。 考核指标:完成铁矿渣的基本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物理性 能研究报告;完成铁矿渣的分选处理工艺;在墙砖的用量达到 20% 以上,在地砖中的用量达到 10%以上;开发铁系分相仿古砖品种 3-4 种,申请专利 2 项。 (4)低温快烧生料釉的研发及标准化生产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生料釉在低温快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规 律及机理;通过优化配方及工艺研发适宜低温快烧工艺的稳定陶 瓷釉料;研究并开发计算机自动配料系统在生料釉中的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生料釉适用于低温快烧工艺的可行性报告; 开发出适合墙砖及地砖的生料釉基础配方与制备技术;完成生料 釉自动配料系统开发,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节省人工成本 300 万 元/年;申请专利 2 项。 (5)陶瓷粉料节能化制备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研究球磨工艺对粉料球磨粒度的影响,建立 球磨时间与粒度度对应关系;开发不同球磨机间的相互给料系统;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式粉体球磨制备系统。 考核指标:完成不同球磨环境与粉料粒度及形貌间的关系, 优化出最佳球磨制度;完成不同球磨机间的自动无间断给料系统; 69 完成连续式球磨整套工艺及装置,并用于生产,相比间隙磨节能 30%,年节约用电约 2000 万千瓦时;申请专利 2 项。 ——农业领域 9.冬枣产业创新链(渭南市重大技术需求) (1)鲜食枣新优品种引进、示范与筛选 研究内容:引进短枝冬枣、冬枣杂交优系、阎良脆枣、冷 白玉、京枣系列等鲜食枣新优品种,按照早、中、晚熟品种类别, 研究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环境适应性和商品性,在大荔冬枣产 区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和苗木繁育基地。 考核指标:引进鲜食枣新优品种 10 个以上,以主栽品种冬 枣为对照,优选后续骨干品种 2 个,建立品种试验示范园 50 亩 和优质苗木繁育圃 100 亩,苗圃年生产能力 60 万株优质苗木。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 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2)冬枣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查清冬枣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危害特 点,并开展其空间分布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试验筛选一批生物 农药、仿生植物源农药。分别针对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 产品等不同级别的产品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标 准。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 1000 亩,示范区关键 技术应用率达到 8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 95%,减少农药使 70 用量 50%以上,亩防治成本平均降低 30%,危害损失率控制在 3% 以内,确保示范区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鲜枣质量进一步提高; 形成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个不同层次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标准。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3)枣园机械化作业设备的引进、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枣树不同时期管理特点和作业要求,以减轻 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引进或 研发适于设施栽培的农业机械,提高枣园耕作、施肥、喷施药剂、 环剥、摘心、修剪等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实现枣园管理的机械化 或半机械化管理。 考核指标:引进或研发设施栽培的微耕机械、开沟施肥机械、 喷雾和灌溉机械,以及枣树摘心、环剥(环割)、采收等器械; 建立机械化作业示范园 50 亩,建立现代枣园的省力化栽培模式, 使枣园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到 60%以上;申请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4)设施冬枣智能化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日光温室(温棚)冬枣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 究、大棚(冷棚)冬枣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和避雨栽培技术研 究;建立冬枣的日光温室栽培示范园 500 亩、大棚栽培示范园 3000 亩、避雨栽培示范园 5000 亩。开展冬枣水肥一体化管理技 71 术的研究与示范,制定设施栽培的施肥标准和灌水技术指标,充 分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推广枣园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温湿度调 控等技术,实现枣园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 考核指标:日光温室冬枣成熟期较露地提早 45 天以上,亩 均产量达到 1300 公斤以上,亩均收益达到 5 万元以上;大棚冬 枣成熟期较露地提早 30 天以上,亩均产量达到 1500 公斤,亩均 收益达到 2 万元以上;避雨栽培产量达到 1200 公斤以上,亩效 益达到 1 万元;推广智能化温湿度调控技术 10 万亩,化肥和农 药使用量减少 40%,实现节本增效和智能化的目标。集成冬枣设 施栽培技术 1 套,形成日光温室冬枣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大棚冬 枣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等 3 件标准或规范。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5)冬枣采后保鲜技术研究与深加工技术工艺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小单元气调冷藏相结合”的贮藏技术研究 与示范和储藏保鲜试验示范;引进微波干燥技术和真空冻干技术 2 项,对冬枣进行精深加工,使加工制成品尽可能地保持冬枣的 色、香、味、型及营养成分,产品在常温下的保质期达到 12 个 月以上。 考核指标:使冬枣的保鲜贮藏期达到 60 天以上,库失重率﹤ 3%,坏果率﹤5%。引进冬枣加工新工艺 2 项,开发冬枣加工制品 2 个以上。 72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10.菌草产业创新链(延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1)菌草繁育与储藏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北方地区菌草繁育与储藏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 3 个菌草育种基地,申请专利 1 件。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2) 菌草采收加工机械选配定型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攻关适用于陕北地形特点的菌草茎干切割、 种植、收割相关技术,选配定型加工机械。 考核指标:选配定型出适用于陕北地形特点的菌草种植、收 割加工机械设备 1-2 种及相关生产工艺技术一套,申请专利 1 件。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3) 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及菌株的选育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适合当地的菌草栽培食药用菌技术,并且筛 选出适合以菌草为基质的菌株,进行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形成一套适合当地的菌草栽培食药用菌栽培管理 体系,筛选出 1-2 株适用于当地的菌草栽培食药用菌菌株,申请 专利 1 件。 73 申报条件:本项目研发的技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 放、共享。 (4) 草(菌草)畜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 研究内容: 通过菌草的栽培与饲料化应用研究,总结出牛、 羊等不同动物的饲料化配比,及饲喂方法,通过技术集成,从而 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菌草饲料化技术与方法,建立 百亩菌草与百头(只)牛羊场于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3-5 个, 申请专利 1 项。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5) 菌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开发 研究内容: 研究建立菌草种植示范基地、菌草种苗示范基 地、菌草机械化示范基地、菌草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等建设标准, 进行推广示范,辐射带动菌草产业全面发展。 考核指标:开发建设百亩菌草种植示范基地 5 个、菌草食用 菌栽培示范基地 3-5 个,建立菌草产业化信息平台 1 个。申请专 利 1 件。 申报条件: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术 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11.富硒产业创新链(安康市重大技术需求) (1)硒矿资源调查及富硒土壤营养强化剂开发 74 研究内容:开展硒矿资源调查,以富硒岩石为原料,开展硒 活化技术研究,开发植物易于吸收的富硒土壤营养强化剂,解决 土壤硒含量不稳定问题,推动富硒产业标准化发展。建设土壤富 硒营养强化剂中试生产线进行中试生产,并开展区域性对比施肥 试验。 考核指标:开发富硒土壤营养强化剂产品 1 个,建立中试生 产线 1 条,开展区域性施肥对比试验 500 亩,建立市级以上研发 平台 1 个。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2)茶树聚硒规律及富硒茶生产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不同茶树品种的聚硒情况研究,筛选聚硒能 力较强的茶树品种,开展茶树新品种培育研究;研究茶树对硒的 吸收、分布、转化等,研究不同施硒技术对茶叶含硒量、硒形态 结构及分布情况影响,研究茶叶在采摘、加工、储藏、冲泡过程 中硒的含量、形态等变化情况,研究制定富硒茶分级标准。 考核指标:筛选聚硒能力较强的茶树品种 1-2 个,制定富硒 茶分级标准。 (3)天然富硒有机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对食用菌、大蒜、水稻、玉米、魔芋等安康天然 富硒有机农作物富集硒能力进行研究,筛选聚硒能力较强的品种, 开展天然富硒有机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硒 含量、形态变化研究,开发天然富硒有机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筛选聚硒能力较强的农作物品种 3 个以上,开发 天然富硒有机新产品 3 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75 (4)富硒畜禽水产饲料研制开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展硒在畜禽水产体内代谢规律的研究,研究利 用天然硒通过植物(富硒饲料)转化和微生物(富硒酵母)转化 生产富硒畜禽水产的关键技术,开发富硒畜禽水产饲料,并实施 产业化。 考核指标:研制开发富硒畜禽水产饲料产品 3 个以上,申请 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5)活性有机硒的提取及富硒功能食品开发 研究内容:以安康高含量富硒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 提取、分离、定性和定量等工艺技术,研究富硒农产品中硒的有 机化程度、硒的形态分布,对其中有机硒含量较高的富硒农产品 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出硒蛋白、硒多糖、硒代蛋氨酸和硒代半胱 氨酸等高附加值产品。 考核指标:形成富硒功能食品开发技术体系,开发富硒功能 食品2-3个,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 12.饲料产业创新链(杨凌示范区重大技术需求) (1)饲料养分高效利用的营养代谢与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饲料养分在畜禽体内消化、吸收、转运、沉 积的代谢机制,开发饲料养分高效利用调节技术,提高存量资源 利用效率,缓解饲料资源短缺和国家粮食安全压力。 考核指标:形成奶畜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技术体系 1 套;形 成猪、蛋鸡、肉鸡微量元素适宜需要量推荐标准 1 套;形成改善 76 奶畜、蛋鸡、肉鸡主要养分利用效率的营养调控技术 3 套;制定 陕西省地方标准 2 件,申报国家专利 2-3 件。 申报条件:本项目研发的技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 放、共享。 (2)精准营养配方技术与低碳氮排放高效饲料产品的研发 研究内容:集成研究我省常用饲料有效养分数据库,根据畜 禽对碳、氮营养素的利用机理,研发并推广低碳氮排放日粮配制 技术及高效饲料产品,减缓集约化养殖对环境保护的压力。 考核指标:形成猪、禽、牛羊常用饲料原料主要养分数据库 各 1 套;形成主要养殖动物高效减排饲料与饲养技术 1 套;形成 猪、禽、牛羊精准减排饲料配方设计规程各 1 套;研发并推广猪、 禽、牛羊精准减排饲料产品各 1 套;申请地方标准 1-2 件,申报 国家专利 2-3 件。 申报条件:本项目研发的技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 放、共享。 (3)无抗生素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饲用抗生素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机制,明确 无抗饲料应用的条件;开发功能性微生态制剂、功能性抗菌多肽、 新型植物提取物等绿色抗生素替代品,集成无抗生素饲料生产、 饲养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研发功能性微生态制剂 1-2 种;研发功能性抗菌 多肽产品 2-3 种;开发新型植物提取物等绿色抗生素替代品 2-3 77 种;形成牛羊、猪禽无抗饲料生产和饲养技术规程各 1 套;申报 国家专利 3-4 件。 申报条件:本项目研发的技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 放、共享。 (4)饲料质量控制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饲料原料及产品质量检测规范的集成研究与推广、 饲料加工工艺研发与示范推广、精准饲料生产在线实时控制关键 技术集成与示范、饲料产品使用效果追溯分析系统建设与推广应 用。 考核指标:形成饲料原料及产品质量检测规范 1 套;形成精 准饲料生产在线实时控制关键技术 1 套;形成饲料产品使用效果 追溯分析系统 1 套;申报国家专利 1-2 件。 申报条件: 限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申报;本项目研发的技 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三、重点项目 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我省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中 存在的科技问题,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 的应用及产业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解决社会公益性重 大技术问题。 ——工业领域 1.能源化工 (1)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1.1 小于 20mm 粉煤的中低温热解工业化成套技术 78 1.2 热解煤焦油制燃料油及化学品工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 1.3 热解焦制清洁燃料及综合利用工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 1.4 基于水相环境的燃气制备及规模发电 1.5 热解气分离应用等工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 1.6 燃煤污染物(SO2,NOx,PM)一体化控制技术工程示范 1.7 热解气制甲烷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 1.8 中低温煤焦油精细分离及加工制高端化学品技术 1.9 中低温热解过程中高温油气煤尘分离工业化技术 1.10 酸性尾气洗剂装置研发 1.11 高效甲醇水洗过滤装置研发 1.11 能源化工过程废水处理、回用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2)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2.1 重质油/劣质油提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2.2 工业企业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技术 2.3 能源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气体的高效治理技术研究 2.4 天然气/页岩气直接转化利用关键技术 2.5 新型膜材料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2.6 基于声、电、磁、光原理的水处理新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2.7 清洁压裂液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2.8 石油井场废弃液无害化处理技术 2.9 原油采集输关键设备防腐蚀集成技术研究 2.10 油田深部调驱技术研究 (3) 煤炭高效清洁转化 3.1 低变质煤直接转化制高品质燃料、化学品 79 3.2 粉煤热解粉焦气化分质转化关键技术 3.3 中低温煤焦油组成分析与深度分离研发 3.4 中低温煤焦油分离/加工关键技术 (4)工业余能回收利用 4.1 工业含尘废气余热回收技术 4.2 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与装备研发 (5)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 5.1 流程工业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 5.2 工业炉窑的节能减排技术 2.新能源与节能 (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技术 (2)太阳能热化学转化生产富氢燃气耦合供热发电多联产关键 技术研发与示范 (3)直接太阳能光催化规模制氢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4)太阳能高效聚光热电联合供能系统 (5)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提升(单晶棒一次拉制达 150 公斤以 上;多晶铸锭平均转换效率提高到 18%以上;硅片厚度下降到 160um 以下;单晶硅电池片转换效率达 23%以上;多晶硅电池片转换效率达 20%以上;组件效率达到 270W 以上;逆变器项目实施后,实现年产 500 台以上的新型逆变器;新型焊带产能超过 200 吨) (6)燃料电池用高速空气压缩机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7)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运行支持技术研究与应用 (8)中小型高速分布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9)风能、核能设备与核心配套零部件研发 80 (10)低风速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11)大功率、高能量动力锂电池研发 (12)阀控密封蓄电池、镍氢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研发 (13)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技术 (14)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 (15)高效电动机等工业节能设备研发 (16)基于分布式能源的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 (17)高速大容量电能存储系统及并网技术 (18)互联网+能源管理技术 重点研发应用具有行业特色的节能技术信息服务系统、工业设备 能效与运行状态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分布式新电源用能的能效管理与 节能技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节能管理系统,运用能源管理智能 终端,实现对用能设备精确控制,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 建节能、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3.新材料 (1)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 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2)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 (3)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 (4)碳纤维、锦纶、无机非金属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5)高品质不锈钢、铝合金与特种金属材料;特种陶瓷材料 (6)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驱体 材料 (7)锂镁合金材料设计、制备及基础理论 81 (8)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 (9)高强高导铜材料制备技术 (10)高强韧良导热铸铁合金设计、制备 (11)室温高塑性镁合金板材的制备及变形机制研究 (12)新型纳米电子、光电器件、传感器等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 (13)纳米超级电容器、高效纳米晶储能等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 (14)高性能、多功能、低功耗微纳器件制造技术 (15)石墨烯、碳纳米管、富勒烯等先进碳材料制备及跨界应用 开发 (16)印刷电子材料与器件 (17)高性能触控平板显示、柔性显示、超高分辨率显示、有机 -无机复合电致发光材料等关键材料及器件 (18)新型超高密度存储与磁电子、超导、磁性等超性能材料 (19)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大尺寸、低成本、高质量衬底制备和外 延技术 (20)半导体照明及功能型节能光电材料开发与应用 (21)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制备及电极应用技术开发 (22)增材制造用细粒径金属粉末制备技术开发 (23)高纯稀有金属单晶批量化制备技术研究 (24)大尺寸半导体碳化硅单晶和多晶材料制备技术 (25)特高压开关触头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4.集成电路 (1)芯片设计 1.1 面向雷达应用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研发 82 1.2 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管理芯片研发 1.3 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新一代 USB Type-C 接口芯片研发 1.4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高密度存储控制芯片研发 1.5 超低功耗 SoC 集成电路芯片研发 1.6 面向智能家居应用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研发 1.7 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 1.8 高速大容量 DRAM 存储器研发 1.9 CMOS 兼容的光电子芯片级混合集成技术 1.10 支持 4K 的无损压缩视频接收芯片研发 1.11 低功耗、高灵敏度、抗干扰北斗导航接收机芯片 1.12 5G 高性能数据转换器(ADC、DAC)及高速串行接口芯片 研发 1.13 5G 终端宽带高频段功率放大器试验样片研发 1.14 面向 5G 应用的功率放大器线性增强及效率提升技术 1.15 5G 终端射频收发前端试验样片研发 1.16 智能传感系统的低功耗高精度 ADC 芯片研发 1.17 移动图形处理器 SoC 芯片开发 (2)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技术研究与应用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等新能源发电领域的高频高功率、低导通损 耗 IGBT 器件结构设计、晶圆制造工艺和模块封装技术 2.2 IGBT 模块在光伏逆变器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2.3 IGBT 测试评估技术、失效模式分析和失效机理研究 2.4 国产 IGBT 光伏逆变器的验证与应用 (3)重大先进制造工艺应用研究 83 3.1 14nm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金属栅功函数调制及应 变沟道机理 3.2 鱼鳍结构自对准硅化物,以及原子层淀积创新工艺 3.3 FinFET 器件和 IP 快速测试技术的原理研究 3.4 汽车防撞系统 77GHz 毫米波雷达芯片及其系统 3.5 内存控制模块等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及应用 3.6 高容量密度晶圆验收测试(WAT)分析技术及测试芯片设计 技术 (4)超高速光电子集成芯片研制及产业化 4.1 硅基、锗硅、III-V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 MEMS 光通信芯片 设计及产品化 4.2 硅基、锗硅、III-V 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设计及产品化 4.3 高速激光器阵列芯片设计 4.4 硅基光电子三维集成工艺技术 4.5 III-V 族光子集成芯片制造技术 4.6 MEMS 光通信芯片制造技术 4.7 微型自聚焦透镜阵列制造技术 4.8 光电子混合集成芯片封装、测试技术 4.9 光通信测试平台研究与开发 4.10 光电子芯片与光纤高效耦合技术 4.11 基于光电子集成芯片的高速光模块制造及产业化 5.高端装备制造 (1)工业数据采集与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84 (2)制造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3)工厂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4)基于多能谱光子计数的新一代医用和工业 CT 核心制造技术 (5)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与整机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6)高档数控机床的一致性与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7)多轴超快激光微孔加工设备 (8)激光加工工艺研究与装备制造及其产业化应用 (9)高精度光栅传感器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10)复杂零部件表面等离子体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11)高性能大功率光纤激光器、超短脉冲激光器、大功率液压 系统、精密机械传动系统等制造业装备基础核心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 (12)智能加工中的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协同控制及其示范应用 (13)轨道交通领域永磁同步电机取代异步牵引电动机研发 (14)基于现场物联化、信息实时采集与分析的智能车间技术及 其应用示范 (15)面向石油化工、能源装备的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及其产业 化应用示范 (16)面向飞行器、车辆、船只、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关键 设备和部件在强冲击环境下测试及稳定技术 (17)面向缝纫、印包、印刷包装、纺织等陕西特色行业的网络 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技术及应用示范 (18)面向汽车制造过程的的网络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技术及 应用示范 (19)3D 打印关键装备技术及相关产品 85 6.新能源汽车 (1)先进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2)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及电网协调运行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3)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研究 (4)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开发与产业化 (5)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平台建设 (6)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 (7)新能源汽车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8)智慧型新能源汽车低速无人驾驶车辆环境感知、智能决策 及底盘线控关键技术 (9)面向工程应用的智慧型新能源汽车可靠性技术、技术规范 及测试验证方法 (10)工业现场电动车辆智能驾驶辅助及车用交流电机控制器研 究及应用 (11)新能源车用大功率开关磁阻电机驱动控制及再生制动技术 研究与应用 (12)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多电机智能协调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13)纯电动专用车整车控制器及整车开发产业化应用; (14)新型低速电动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15)新能源车用高性能储能系统及其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 7.智能机器人 (1)智能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1.1 面向多类型机器人结构的智能控制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 1.2 高响应参数自适应的工业机器人伺服控制技术研究 86 1.3 高功率体积比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1.4 工业机器人机器学习及离线编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1.5 工业机器人柔性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的研究 1.6 基于 SLAM 的移动机器人激光导引技术研究 (2)智能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制与产业化 2.1 多类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与产业化 2.2 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器的研发与产业化 2.3 高性能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及其伺服电机研发与产业化 2.4 工业机器人人专用减速器研发与产业化 2.5 面向 3C 行业产线的协作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 2.6 机器人柔性关节研发与应用 (3)智能机器人集成应用示范 3.1 异形件打磨、抛光机器人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 3.2 冲压生产多机器人协同无人化车间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 3.3 家用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3.4 高/超高层消防灭火救援特种空中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3.5 服装定制机器人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 3.6 大数据实时信息节点空中机器人研发与行业应用 3.7 机器人在抛光、打磨、冲压、服务业等行业的集成应用技术 研究,并建立若干应用示范生产线 3.8 基于多传感器技术的安保巡逻机器人研发 8.软件产业 (1)面向移动计算终端、智能设备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核心 应用软件 87 (2)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和平台及其示范应用 (3)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及平台 (4)分布式协同仿真计算技术及应用 (5)支持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分析平台 和智能搜索软件 (6)移动互联网中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软件产品 (7)面向政务、交通、公共安全、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 的大型智慧应用服务平台及系统 (8)面向环境保护、绿色能源应用的综合监控与管理技术和产 品 (9)面向新型农业、智慧工厂、智能交通等领域应用的物联网 应用系统 (10)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及太阳能光伏、光热、地热 综合利用软件平台 (11)安全云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12)公钥密码的边信道攻击及其防御关键技术研究 (13)基于数字图像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关键技术研究 9.大数据、云计算 (1)面向产业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及应用 (要求 PB 级数据 的离线分析和挖掘、TB 级数据的在线分析) 面向基于大数据的创新生产组织和营销服务,重点针对数字媒体、 区域物流、互联网服务产业和骨干企业的需求,研究和解决: 1.1 大数据采集、组织与存储 1.2 多源异质数据关联分析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88 1.3 领域知识表示、识别和推理,多模式智能处理 1.4 大数据可视化展示 1.5 数据交易规范及其平台支撑技术 (2)面向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要求 PB 级数据的 离线分析和挖掘、TB 级数据的在线分析) 2.1 面对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海量城市大数据,研究 和解决面向智慧城市的大规模计算的体系架构 2.2 视频数据高效表达、深度分析与综合利用 2.3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育学习分析技术、行为感知、质量评估 研究与产品开发及应用 2.4 面向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 应用,以及基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的其他应用 2.5 高端装备运维大数据应用示范 2.6 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口岸大数据应用示范 (3)面向创新型政府服务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针对面向市场的创新型政府服务需求,重点面向政府采购与 购买服务、融资担保、上下游协作配套与产业联盟、人力资源、知识 产权与成果转化、环境治理、消费安全、信用体系等大数据管理与分 析的应用示范。 3.2 政府数据的采集与融合,存储技术和标准;针对服务多样性、 实体关系复杂性特征的政府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型,创新性政府数据挖 掘分析方法。 (4)云计算关键技术与领域应用 4.1 面向中小企业的公有云服务技术及其应用示范 89 4.2 新型制造业态云应用服务优化技术及其应用 4.3 云端融合的移动服务系统及其应用 10.北斗导航技术研究与应用 (1)现实场景高精度导航性能测试技术与虚拟测试系统研发 (2)场景自适应高精度定位方法与模型算法及应用 (3)全球多媒体卫星系统关键技术 (4)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可用定位导航芯片与应用技术 (5)北斗位置综合数据分析关键技术与行业应用 (6)北斗城市地井综合网 (7)宽带微带天线关键技术及研制 (8)多频宽温高线性度 GNSS 射频芯片研发 (9)基于北斗信号的无源探测技术 (10)灾害预警救援的通信网络体系建立与研究 (11)超高精度多星无线导航技术研究 (12)基于北斗/GPS 的射频、基带一体化卫星导航芯片研发及 产业化 11.移动互联网 (1)关键技术研发 1.1 智能搜索技术:在大数据分析、上下文感知、用户画像、语 义理解、新型输入、信息推送等方面技术研发。 1.2、智能感知技术:在位置、环境、生理、运动、情景等多模 态感知技术上技术研发。 1.3、通用安全技术: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防护 技术上技术研发。 90 (2)新型产品核心技术研发 2.1 面向车联网应用的新型产品:在拥堵疏导、停车诱导、路况 感知、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安全保障、信息服务等研发及应用。 2.2 面向智能家居应用的新型产品:在人机交互、场景感知、节 能降耗,远程监护,信息服务等方面形成突破。 2.3 面向智慧医疗应用的新型产品:在信息采集与共享、远程诊 疗、健康管理、睡眠监测、家庭监护及疾病传播跟踪等方面技术研发。 (3)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与示范 3.1 教育行业应用示范:实现海量内容存储与高效检索、智能版 权检测保护、设备自适应的富媒体组织与展现等技术的应用示范,用 户数达 10 万以上。 3.2 金融行业应用示范:实现移动支付、移动营销、移动信贷、 移动理财投资等方面的应用示范,用户数达 10 万以上。 3.3 社会服务与治理应用示范:在信息采集与融合、大数据分析、 信息推送、舆情监控、风险治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实现应用示范,用 户数达 10 万以上。 (4)移动互联网应用公共服务技术研究 4.1 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监测技术:建立该产业重点领域统计 指标体系,构建移动互联网产业数据库,发布年度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监测报告,须制定该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监测技术相关标准/规范 (草案)1 项以上。 4.2 面向金融行业应用的安全公共服务技术:面向移动金融应用 提供终端安全策略集成、运行环境安全检测与加固、敏感数据与关键 应用的保护、恶意行为识别与防护等公共服务技术,并形成面向行业 91 的公共服务能力。 4.3 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公共服务支撑技术:面向移动互联网电 子商务提供开放式、模版化的应用生成、部署、升级和维护,形成跨 行业、跨区域、跨机构的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交易实名 等公共基础服务。 12.智能电网 (1)极端电磁环境对广域分布式电力系统影响的仿真建模和防 御技术 (2)输变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3)抵御极端或劣化条件的智能电气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4)大功率 IGBT 的栅级电压驱动及其保护技术研发 (5)DSP 和 CPLD 的测量与控制技术研发 (6)FACTS 和 DFACTS 应用技术研发 (7)有源与无源滤波器高效结合技术研发 (8)动态与静态补偿互补技术研发 (9)智能电网下微电网架构、容量配置与能量优化控制 (10)新型配网线路过电压防护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11)电气运行环境下在线智能监测自动综合治理系统的研发与 应用。 13.科技服务业支撑技术 (1)支撑服务新业态的关键技术 (2)数字生活服务共性技术 (3)网络技术、智能标签、智能终端等应用于现代服务业关键 技术 92 (4)文化创意产业创作、设计与制作技术 (5)传播与展示技术、文化遗产发现与再利用技术 (6)面向先进文化内容服务的融合网络及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及 应用 (7)现代舞台成套技术集成与产品研发及应用 (8)现代数字化展示技术及应用 (9)三网融合环境下互动电视服务技术集成应用; (10)基于 B2B 数字出版内容资源聚合与投送云服务技术与应用 14.增材制造(3D 打印) (1)金属零部件的增材制造修复与再制造技术 主要研发面向工程应用环境,可现场数据采集与增材制造快 速集成的移动便携式在线测量和制造系统,研究微观组织与性能 控制技术、零件后处理和冶金质量检测方法等。形成数种增材制 造修复与再制造专用合金,建立技术规范,在航空、航天、动力、 机械、能源等领域实现工程化示范应用,提供 4 个以上有显著工 业进步意义的应用案例。 (2)复合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 研究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的融合,研发高效高精度 复合增材制造技术,包括增材制造/铸造、增材制造/机加工、增 材制造/等静压、增材制造/电加工精整等复合增材制造工艺技术, 建立复合加工策略,并研发相关复合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加工效 率较单一增材制造技术提高 20%以上,成形精度及工件性能达到 并超过传统制造技术水平。建立 3-5 套技术规范与工业标准,应 用于工业领域,带动传统制造技术的转型升级。 93 (3)生物 3D 打印技术 研发组织工程支架仿生结构和细胞打印的优化设计与增材 制造技术与装备形成支撑产业发展和前沿探索的工艺装备。 研 发 2-3 种增材制造制备的定制化替代物和组织修复支架进入动 物试验阶段,开发出精确细胞增材制造技术及智能化装备,所形 成组织具备生物学功能。形成骨、软骨、肌肉、韧带膜等组织修 复的仿生结构的增材制造制备技术。 (4)3D 打印技术在创新教育和文化创意中应用示范 研制适合于创新教育和文化创意应用的 FDM 3D 打印机器和 安全的不同性能的打印材料,建立网络化的应用服务平台,开发 培训教材,进行示范性应用。研制 2-3 款适于创新教育和文化创 意的 3D 打印机器和安全、无毒的打印材料,研制 3-5 种不同性 能的打印材料,编写 3-4 套培训教材,形成每年有 3000 名中小 学生可以接受 3D 打印的教育培训的规模。 15.金属膜分离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1)多孔钛膜用高品质钛粉制备技术 研究开发用于多孔钛膜专用高品质钛粉末材料,要求钛粉 末满足耐蚀钛膜的成分要求,氧含量≤0.2%,铁含量≤0.6%;研 究制粉工艺对钛粉末性能影响,研究钛粉末形貌、粒度分布、松 比、流动性等参数对多孔钛膜过滤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发 出不同规格的高纯度钛粉末。实现高品质钛粉末批量生产,形成 高品质钛粉生产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研发粉末材料工艺性能优 于现有材料,满足多孔钛膜生产和应用需要。 (2)多孔钛膜制备技术 94 研发大规格、高精度多孔钛膜粉末轧制技术,研究钛粉末 的性能参数对轧制工艺的影响,研究喂粉机构、喂料速度及喂料 方式、轧制速度,轧制压力等轧制参数对多孔钛膜微观组织及力 学性能的影响。研发出适用于不同工况的多孔钛膜,实现多孔钛 膜的批量生产。多孔钛膜成材率≥80%,钛膜的厚度 0.3~3mm, 长度≥1000mm,液固过滤精度 4μm。 (3)多孔钛元件及装备 设计多孔钛元件及装备,研究多孔钛膜延性变形规律和焊 接技术,研究不同规格多孔钛膜卷焊技术,研究多孔钛膜元件的 孔径、透过能力、结构对钛膜装备整体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多 孔钛膜及装备的设计规则。研发长寿命、高精度、低成本多孔钛 膜及元件制备技术,集成多孔钛膜元件及装备,开发高效、大处 理量多孔钛膜系统。 (4)多孔钛膜在湿法冶金中应用示范 面向国内冶金企业,开展多孔钛膜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液 固分离技术,研究多孔钛膜孔径、透过能力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研究多孔钛膜元件在工况条件的流体透过规律,研究固含量、粒 度分布、介质流场等过程参数,过滤罐体的结构,膜元件的排布 等宏微参数对过滤效果的影响,优化多孔钛膜元件及过滤系统, 建立至少一个示范工程。 ——农业领域 16.现代农业 (1)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2)宜机收玉米、油菜品种选育及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95 (3)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系列产品开发 (4)苹果、猕猴桃、葡萄、柑橘新品种选育及精深加工技 术研究 (5)苹果、猕猴桃果园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6)苹果无病毒自根砧大苗标准化繁育技术研究 (7)大樱桃主要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8)魔芋抗病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9)西甜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10)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研究 (11)富硒农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2)茶叶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 (13)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及产业链延伸关键技术研究 (14)陕西丘陵山地粮食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 (15)肉牛、肉羊种质创新与新品种(系)选育扩繁 (16)奶山羊新品种选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17)优质肉产品加工及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 示范 (18)畜禽绿色饲料开发与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19)畜禽疫病防控、疫苗和鉴别诊断试剂研制 (20)旱地杂粮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21)节能日光温室结构优化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 (22)林果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96 (23)核桃、红枣、板栗等干杂果丰产技术及深加工产品研 发 (24)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25)农田集雨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26)设施园艺产业提质增效技术与装备开发 (27)网络化农业精准管理模式与生产示范 (28)设施智能化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 (29)特色食药用菌人工繁育、标准化生产及精深加工产品 研发 (30)功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及缓控肥开发 (31)油用牡丹丰产栽培及深加工产品研发 (32)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便携式设备研究 (33)民居建造设计、污水废弃物处理、生态环境等新农村 建设方面的研究与示范 (34)“农业科技园区承载功能及创新能力提升”专题 34.1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34.2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转化应用。 34.3 优质农产品创新及品牌培育。 34.4 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示范。 34.5“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此专题项目申报条件:限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事业 单位申报,申报时予以注明。 97 ——社会发展领域 17.生物医药 (1)生物药物新药研究 (2)化学药物新药研究 (3)天然药物与中药新药研究 (4)上市药品临床新适应症研究 (5)新型医疗设备研发 (6)康复保健器械开发 (7)新型疫苗研发 (8)重大疾病检测试剂盒研究 18.精准医学 (1)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开发 (2)液体活检技术研究开发 (3)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研究 (4)精准医学的检测试剂、个性化药物产品研发 (5)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分子分型研究 (6)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技术开发 19.生物医用材料及设备 (1)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研究 (2)组织工程产品研究开发 (3)人工生物材料临床应用研究 (4)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研究 98 (5)数字化诊疗技术研究 (6)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研发 20.重点疾病的临床研究 (1)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防治关键技术与规范化诊疗 方案的研究 (2)艾滋病、性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3)地方病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 (4)临床医学大数据应用研究 (5)心理疾病治疗技术研究 21.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治 (1)不孕不育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 (2)优生优育临床研究 (3)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开发 (4)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研究 22.中药现代化 (1)大宗地道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及珍稀濒危药材种苗繁殖 关键技术研究 (2)中药大品种标准化研究 (3)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大品牌产品技术 提升 (4)优先支持已获得国家临床试验研究批件的中药新药、 特色中药新药、中成药大品种再评价 99 (5)中医药院内制剂、方剂的挖掘、整理与开发 (6)中药材质量系统评价研究 (7)中成药生产过程的主要可控有效成分在线检测技术研 究 (8)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分离、提纯和结构检测及成药 性研究 23.中医临床研究 (1)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研究 (2)中医临床评价体系建设 (3)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临床研究 (4)中医药临床适宜技术研究、筛选与推广 (5)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及经验整理 (6)中医古方与民间验方挖掘、整理与临床应用 24.生态保护 (1)造地工程水系平衡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2)扬尘污染治理技术与示范 (3)特殊土质地区生态治理与修复 (4)矿区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5)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技术研究 (6)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技术研究 (7)汉丹江生态屏障技术研究 25.资源环境 100 (1)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研究与示范 (2)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示范 (3)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与示范 (4)建设场地污染土评价、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5)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研究 (6)工业废气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 (7)环保在线监测及治理装备研发 (8)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及技术研究 (9)高浓度有机废水资源化、清洁化利用技术研究 (10)乡村特色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 (11)油气资源精准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12)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泥技术研究 (13)日化产品工业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 (14)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26.绿色建筑 (1)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研究与应用 (2)绿色建材研究与开发应用 (3)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4)绿色建筑物标准化构建应用与示范 (5)建筑工程地下防护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6)建筑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研究与应用 (7)地下立体智能车库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01 (8)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9)隔震技术在预制装备配式建筑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 (10)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技术研究与应用 27.海绵城市建设 (1)城市雨水径流削减及水质净化技术研究 (2)城市道路径流污染削减技术研究 (3)海绵城市透水性材料研究与开发 (4)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植物及群落研究 (5)城市海绵园(小)区建设科技示范 28.水资源高效利用 (1)多水源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2)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3)饮用水安全净化技术开发 (4)关中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 (5)水库的干旱预测、预警与调控研究 (6)雨洪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7)渭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规律及资源量研究 (8)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生态响应关系研究 29.公共安全 (1)肉制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奶制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果蔬制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02 (4)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示范 (5)环境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30.防灾减灾 (1)地震孕育发生及成灾机理研究 (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处置救援技术研究与示范 (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处置救援仪器装备研发 1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