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5部分:血清/血浆IgM和IgG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程序
ICS 13.100 C 50 DB32 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2/T 3762.15—2021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 15 部分:血清/血浆 IgM 和 IgG 抗体磁 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程序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ARS-CoV-2 detection Part 15: Serum/Plasma IgM and IgG antibodies test procedure by MCLIA 2021- 12 - 09 发布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1 - 09 实施 发 布 DB32/T 3762.15—2021 目 前 次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1 5 原理 .............................................................................. 1 6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 2 7 准备 .............................................................................. 2 8 样本采集、要求、保存和运输 ........................................................ 2 9 检测方法 .......................................................................... 3 I DB32/T 3762.15—2021 前 言 DB32/T 3762《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目前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 ——第2部分:病毒分离与鉴定; ——第3部分:核酸荧光PCR检测程序; ——第4部分: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程序; ——第5部分:血清IgM和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程序; ——第6部分:血清IgM和IgG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程序; ——第7部分:空气样本检测与评估; ——第8部分:物体表面检测与评估; ——第9部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检测与评估; ——第10部分:微量血清中和试验; ——第11部分: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第12部分: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测定; ——第13部分:叠氮溴化丙锭-荧光PCR检测程序; ——第14部分:N亚基因组荧光PCR检测程序; ——第15部分:血清/血浆IgM和IgG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程序; ——第16部分:核酸数字PCR法; ——第17部分:核酸检测用假病毒阳性质控品; ——第18部分:规模化核酸检测程序。 本文件为DB32/T 3762 的第15部分。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江苏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南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立国、陈国清、王艳、杨鹏飞、何敏、朱宝立、李楚楚、周璐、田华、孔筱 筱、张宇、沈俐、韩静、金辉、张诗晗。 II DB32/T 3762.15—2021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 15 部分:血清/血浆 IgM 和 IgG 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程序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血清/血浆IgM和IgG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检测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一般人群血清/ 血浆样本中新冠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的实验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WS 233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DB32/T 3762.1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 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gG: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M: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MCLIA:磁微粒化学发光法(Magnetic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 RLU:相对发光单位(Relative Light Unit) 5 原理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综合了磁微粒载体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人血清/血浆中待测的新型冠 状病毒 IgM、IgG 抗体与荧光素标记的重组抗原结合,随后加入包被着抗荧光素抗体的磁微粒,通过 抗荧光素抗体与荧光素的特异性结合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连接在磁微粒上。在外加磁场中直接沉淀,去上 清后清洗沉淀的复合物,加入酶标抗体,形成磁微粒-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夹心免疫复合物。再次清 洗后,加入酶促化学发光底物。底物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被催化裂解,形成不稳定的激发态中间体,当 激发态中间体回到基态时便发出光子,形成发光反应,通过光量子阅读系统记录光子能量,并通过计算 1 DB32/T 3762.15—2021 机处理系统将光能量强度在标准曲线上 RLU 转换为待测抗体的浓度,样本的 RLU 与其中的新型冠状 病毒 IgM、IgG 抗体浓度呈正相关,从而检测人血清/血浆中的新型冠状病毒 IgM、IgG 抗体。 6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6.1 实验室资质及级别 检测工作应在 BSL-2 级实验室内进行。生物安全应遵照GB 19489和WS 233对生物安全 2 级 (BSL-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 6.2 操作人员资质及防护 实验中的个人防护遵照 GB 19489 和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 6.3 废弃物的处理 实验室使用过的实验用品应遵照 GB 19489 对废弃物的处理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7 准备 7.1 实验室 生物安全防护二级(BSL-2)或以上等级实验室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7.2 仪器设备 常用仪器设备如下: ——生物安全柜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离心机 ——移液器 ——高压锅 ——生物安全运输箱 ——水浴锅 7.3 试剂 常用试剂如下: ——磁性颗粒-抗荧光素抗体 ——荧光素标记新型冠状病毒重组抗原 ——碱性磷酸酶标记鼠抗人 IgM/IgG 单克隆抗体 ——清洗液 ——底物液 ——样本稀释液 8 样本采集、要求、保存和运输 8.1 样本采集 2 DB32/T 3762.15—2021 血清/血浆样本按照 DB 32/T 3762.1 中 5.3 的要求采集。 8.2 样本要求 出现严重黄疸、溶血、脂血和微生物污染的样本,均不可进行检测。 8.3 样本保存 血清/血浆样本可于2 ℃ ~ 8 ℃条件下保存 3 d、-20 ℃ 及以下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并避免反复冻 融。用于存放样本的冰箱应当专用。 8.4 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DB 32/T 3762.1 中6.1、 6.2 的要求。 9 检测方法 9.1 血清/血浆 IgM 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9.1.1 试剂制备 将新型冠状病毒阴阳性对照和底物液在室温 18 ℃ ~ 25℃ 下平衡30 min。用纯水将清洗液稀释到 工作浓度。若清洗液有结晶,可将清洗液置于室温或 37 ℃待结晶溶解后再进行稀释。 9.1.2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取 1 mL 样本稀释液,加入 20 μL 样本(至少 15 μL),用漩涡混匀仪混匀 5 s,静止 15 min 后 开始实验。根据实验需要,如质量控制,设置阴性、阳性对照各 2 管及处理后样本若干。分别加入 50 μL 磁性颗粒-抗荧光素抗体、75 μL 处理后样本或阴性对照/阳性对照、50 μL 荧光素标记新型冠状病 毒重组抗原、75 μL碱性磷酸酶标记鼠抗人 IgM 单克隆抗体。反应时间 35 min;完成第二次清洗后每 管加入底物液 200 μL,避光检测,反应 5 s 读数。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反应体系的总体积可根据不同厂 家、型号的化学发光仪做相应调整。 9.1.3 结果分析 根据 RLU 自动计算 Cutoff 值,样本检测的结果以 S/CO 值进行判定: a) 阴性(-):S/CO < 1.000,待检样本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M 抗体; b) 阳性(+):S/CO ≥ 1.000,待检样本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M 抗体。 9.1.4 质量控制 根据不同厂家、型号的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剂的要求,阳性、阴性对照S/CO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以上要求不符合,应重新进行试验,重新进行的试验应从试剂制备开始。 9.1.5 结果表述 当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a) S/CO < 1.000,结果表述为“待检样本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M 抗体”。 b) S/CO ≥ 1.000,结果表述为“待检样本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M 抗体”。 3 DB32/T 3762.15—2021 9.2 血清/血浆 IgG 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9.2.1 试剂制备 将新型冠状病毒阴阳性对照和底物液在室温 18 ℃ ~ 25℃ 下平衡30 min。用纯水将清洗液稀释到 工作浓度。若清洗液有结晶,可将清洗液置于室温或 37 ℃ 待结晶溶解后再进行稀释。 9.2.2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取 1 ml 样本稀释液,加入 20 μL 样本(至少 15 μL),用漩涡混匀仪混匀 5 s,静止 15 min 后 开始实验。根据实验需要,在质量控制时,设置阴性、阳性对照各 2 管及处理后样本若干。分别加入 50 μL 磁性颗粒-抗荧光素抗体、75 μL 处理后样本或阴性对照/阳性对照、50 μL 荧光素标记新型冠状 病毒重组抗原、75 μL 碱性磷酸酶标记鼠抗人 IgG 单克隆抗体。反应时间 35 min;完成第二次清洗后 每管加入底物液 200 μL,避光检测,反应 5 s 读数。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反应体系的总体积可根据不同 厂家、型号的化学发光仪做相应调整。 9.2.3 结果判读 根据 RLU 自动计算 Cutoff 值,样本检测的结果以 S/CO 值进行判定 a) 阴性(-):S/CO < 1.000,待检样本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G 抗体; b) 阳性(+):S/CO ≥ 1.000,待检样本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G 抗体。 9.2.4 质量控制 根据不同厂家、型号的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剂的要求,阳性、阴性对照 S/CO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以上要求不符合,应重新进行试验,重新进行的试验应从试剂制备开始。 9.2.5 结果表述 当质量控制符合要求时, a) S/CO < 1.000,结果表述为“待检样本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G 抗体”。 b) S/CO ≥ 1.000,结果表述为“待检样本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IgG 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