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林地西洋参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B 38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 T 2359—2019 无林地西洋参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2019-04-03 发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05-02 实施 发 布 DB23/T 2359—2019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1.1-2009 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焕春、李淑玲、栾泰龙、郭劲鹏、刘畅、金虎、陈鳌、刘影、高存辉、付静、 袁慧新。 I DB23/T 2359—2019 无林地西洋参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林地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种苗繁育技术的环境条件、选地与土壤改良、 整地作床、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鼠害的防治要求及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无林地西洋参种苗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3.1 环境条件 地理气候环境 海拔 100.0 m~1000.0 m。中温带湿润、中寒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2.0 ℃~ 7.5 ℃,1 月份平均气温-7 ℃~-19 ℃,7~8 月份平均气温 18 ℃~24 ℃,≥10 ℃积温 1900 ℃~ 3100 ℃,年平均降水量 500 mm~1000 mm,无霜期 110 d~160 d。 3.2 种植环境 距公路主干道或铁路 500 m 以外。无其它任何外源污染。运输方便,临近水源、易排易灌。空气应 符合 GB 3095 中的规定。灌水应符合 GB 5084 中的规定。土壤应符合 GB 15618 中的规定。用过除草剂的 地块必须降解后方可选用。 4 4.1 选地及土壤改良 选地 坡度≤15°的无林地。土质疏松的壤土或砂壤土,耕层土壤厚度≥25.0 cm。 4.2 选茬 前茬作物为苏子、玉米、高梁、小麦、大豆、西葫芦等的地块为宜。 1 DB23/T 2359—2019 4.3 土壤改良 4.3.1 土壤休闲 4.3.1.1 休闲时间以一年为宜。休闲当年春季种植紫苏,花期前翻入土壤中。 4.3.1.2 秋季翻耕次数 3 次以上,深度 25.0 cm,翻耕时拣出石块等杂物。 4.3.2 土壤调酸 pH 调到 5.5~6.5。 4.3.3 改良后土壤理化指标 有机质含量≥3.0%,pH 5.5~6.5。 5 整地作床 5.1 整地 5.1.1 修拦水坝和排水沟 按地势构筑拦水坝和排水沟,拦水坝和排水沟的位置和数量以利于排水为原则。 5.1.2 土壤药剂处理 做床前结合旋耕,每 667m2 用 50﹪多菌灵 6.0 kg~7.5 kg 进行土壤消毒。 5.1.3 施底肥 秋季作床前翻耕,每 667m2 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600 kg~800 kg,或草腐菌菌糠 1 000 kg~1 200 kg。 施肥方法:作床前将肥料撒在土壤表面,结合旋耕施用。 5.2 作床 在休闲当年土壤封冻前。坡地顺坡做床,平地应有利于排水。根据地形地势、土壤保水能力和播栽 方式等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参床长≤50 m,宽 1.2 m~1.6 m,高 0.30 m~0.40 m,作业道宽 0.6 m~1.0 m。上封冻水。 6 种子选择与处理 6.1 种子选择 选择具有西洋参种子的颜色和气味,饱满无病粒,种子净度≥99.0%,生活力≥95.0%。 6.2 种子处理 6.2.1 催芽箱 可用2 cm~3 cm木板制作,框高40 cm~45 cm,宽100 cm~120 cm,长度根据种子量而定。 2 DB23/T 2359—2019 6.2.2 催芽基质 可选用腐殖土与河沙(过12 # 筛子)按1︰3配制成的混合基质,用1.0%基质重的多菌灵消毒。 6.2.3 浸种装箱 当年鲜种子按种子重量的 0.3%称取多菌灵干粉进行拌种。种子与催芽基质按体积比 1︰3 混合装箱, 箱底铺 5 cm 厚基质,上层覆盖 10 cm 基质。 6.2.4 催芽管理 催芽期间防止强光暴晒和雨水。前45 d种层温度控制在18 ℃~20 ℃,每隔10 d~15 d倒种一次; 随后30 d~45 d种层温度控制在13 ℃~15 ℃,每隔7 d~10 d倒种一次。 倒种前一天浇水,浇水量以渗入种层1/3处为宜,次日倒种。催芽基质含水量20%~30%。 6.2.5 催芽种子贮藏 将催芽箱盖一层锯末或落叶,浇适量水,用帘子压好,控温-1 ℃~3℃不少于 60 d,在翌年春季取 出播种,播种前不能解冻。 7 播种 7.1 播种时间 春播于土壤解冻后进行,播种经过冬贮后的催芽种子。 7.2 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或者专用点播。点播穴深5.0 cm,穴径2.0 cm,苗株行距 7.0 cm×7.0 cm。播种后覆土轻 轻镇压。 8 田间管理 8.1 搭棚 8.1.1 平棚、拱形棚 在播种后到出苗前完成,床面到棚顶高度不小于 120 cm。 8.1.2 复式棚 网、膜分两层,遮阳网距参膜 50 cm 以上,上层为全封闭式遮阳网大棚,下层为单层参膜的拱棚, 于播栽后到出苗前完成。 8.2 出苗前管理 8.2.1 清理作业道 解冻前及时清理作业道,疏通排水沟,清除积雪。 8.2.2 松土、除草 3 DB23/T 2359—2019 出苗前应浅松土,以不伤及参根和芽孢为宜。杂草 2 个~6 个叶片时及时拔除,除草应以人工为 主,保持作业道及参地外 2 m 内无杂草。 8.3 灌溉、排涝 8.3.1 灌溉 出苗前期和花期气温仍较低,干旱应及时灌溉,较干旱的地块可以接雨后上膜。 8.3.2 排涝 作业道和排水沟要经常清理。早春化冻前及时清理床面和作业道积雪;化冻后引出雪水;及时查补 参膜。 8.4 追肥 8.4.1 床面追肥 出苗前结合松土,或出苗后在行间开沟拌土追施肥,深度以不伤根为度,肥料不应与根系接触。施 肥后适量灌水、及时覆盖。可选择施用:磷酸二铵 0.05 kg/m2~0.10 kg/ m2 与硫酸钾 0.05 kg/m2~ 0.10 kg/ m2 混合施用;发酵饼肥 0.10 kg/m2~0.15 kg/m2;0.10 kg/m2~0.15 kg/m2 发酵饼肥与 0.1 kg/m2 炒熟并粉碎的苏子混合施用。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 8.4.2 叶面施肥 展叶后期、绿果期和红果期根据养分丰缺,可喷施叶面肥 1 次。喷施浓度:磷酸二氢钾 0.10%~ 0.20%,硼酸 0.02%~0.05%,硫酸锌 0.10%~0.2%,钼酸铵 0.02%~0.05%。 8.5 调光 8.5.1 出苗展叶期 应用薄膜和遮阳网配合调光,1 年生苗透光率 30%左右,第二年苗透光率 40%~50%。 8.5.2 开花期 应用薄膜和遮阳网配合调光,1 年生苗透光率 20%左右,第二年苗透光率 30%~40%。 8.5.3 结果期 应用薄膜和遮阳网配合调光,透光率20%~25%。 8.6 休眠期管理 8.6.1 清理参园 割除枯萎的茎叶和杂草。 8.6.2 越冬防寒 秋季气温在 0 ℃上下变动时,用稻草、铡碎的玉米秸秆或树叶覆盖床面,厚度 5 cm~7 cm,上冻前 再覆盖一层参膜,膜上压参网。 4 DB23/T 2359—2019 8.6.3 预防雪害、风害 床面若未覆盖防寒膜,早春和晚秋应清除积雪,越冬前应在风口处设防风障。 9 9.1 病虫鼠害防治 防治原则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必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时,药 剂使用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 9.2 防治方法 9.2.1 应采用预防性的管理措施,保持生产场地及其周围环境清洁卫生,消除有害生物的孳生条件。 9.2.2 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素的控制,防止有害生物的繁殖。 9.2.3 可使用机械类、信息素类、气味类、粘着性的捕害工具、物理障碍、硅藻土、声光电器具,作为 防治有害生物的设施或材料。 9.2.4 播种 1~2 年地块易发生立枯病、猝倒病、疫病,可于出苗 70%时开始施 30%精甲霜·恶霉灵水剂, 7d~10d 用药 1 次,连续用药 2 次,或者具有“三证”的其他对症农药。 9.2.5 地下害虫结合浇水或松土,选择符合 GB/T 8321 的药剂灌根或拌土施用。 10 生产档案 建立生产档案,内容包括生产投入品的台账记录(种类、来源、购买数量、使用去向与数量、库存 数量等)、选地整地等生产管理过程记录、病虫鼠害防治控制物质的名称、成分、使用原因、使用量和 使用时间及相关作业措施,专人管理,以备核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