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蚕豆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B 05 大 DB5329 理 州 地 方 标 准 DB5329/T 56—2019 洱海流域蚕豆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2019- 11- 29 发布 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11 - 29 实施 发 布 DB5329/T 56—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月秋、赵宗福、陈国琛、杨红军、尹雪芬、赖进红、段银妹、李江、李银川。 I DB5329/T 56—2019 洱海流域蚕豆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洱海流域蚕豆生态种植的产地环境、产量水平、栽培管理技术、秸秆处理和建立生产 档案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大理州洱海流域蚕豆的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 2 部分:豆类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修订)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洱海流域 大理市所辖的下关、大理、银桥、湾桥、喜洲、上关、双廊、挖色、海东、凤仪10个镇,洱源县所 辖的邓川、右所、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6个乡镇。流域总面积2 565 km2。 3.2 生态种植 选用良种,轮作换茬,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突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 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的一种种植模式,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效果。 4 产地环境 蚕豆生产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土壤质量符合NY/T 391的要求。 5 产量水平 1 DB5329/T 56—2019 2 2 干籽粒产量指标 200kg/667 m ,鲜豆荚产量 1 000kg/667 m 。 6 栽培管理技术 6.1 种植模式 采取水稻—蚕豆、玉米—蚕豆等种植模式。 6.2 整地 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的田块,前作水稻采用蚕豆稻茬免耕技术,2m~2.5m 开墒,埂头高的田块 2.5m~3.5m 开墒,沟深 0.2 m,沟宽 0.3 m;地下水位较高的田块采用垄作技术,垄宽 0.5m,沟深 0.4m, 沟宽 0.4m;前作玉米采用精细整地,按 2m 开墒,沟宽 0.3m,沟深 0.3m,做到墒平、沟直、土细。 6.3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应本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凤豆 16 号、 18 号、19 号、21 号等品种。种子质量达到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豆类标准。 6.4 种子处理 6.4.1 种子精选 精选均匀饱满、无病斑、无霉烂、无虫蛀、无损伤的种子。 6.4.2 晒种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晒种处理2d~3d。 6.5 播种 6.5.1 播种期 播种期为10月10日至10月25日。 6.5.2 播种方式 稻茬免耕采用拉线点播,垄作采用点播。 6.5.3 播种密度 2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密度,株距13cm~14cm,行距15cm~20cm,每667m 种植2万株~2.5万株,用 种量30kg~35kg。 6.6 6.6.1 施肥 施肥原则 严格遵循NY/T 394等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 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6.6.2 2 施肥量 DB5329/T 56—2019 2 每667 m 施用腐熟农家肥1 500kg~2 000kg,商品有机肥400kg, 硫酸钾5kg~10kg,不施氮素化 肥。 6.6.3 施肥方法 2 腐熟农家肥、商品有机肥、钾肥作基肥一次施用,播种时每667m 用1kg土壤磷素活化剂拌种,苗期 根据生长情况喷施0.2%的锰、硼、锌微肥1次。 6.7 灌水 及时灌好现蕾开花水、盛花结荚水、灌浆鼓粒水等3~4次。 6.8 病虫害防治 6.8.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时使用低风 险化学农药防治。 6.8.2 防治方法 6.8.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中耕管理,及时清洁田园。 6.8.2.2 物理防治 2 2 使用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每2hm ~3hm 设置一盏杀虫灯;用黄、蓝板诱杀、蚜虫、斑 2 潜蝇、蓟马等害虫,每667m 挂20~30块黄、蓝板。 6.8.2.3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如利用蛇床子素、大黄素甲醚、氨基寡糖素、小檗碱等防治茎基病、根 腐病、锈病、赤斑病、褐斑病等病害,用苦参碱、天然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防治斑潜蝇、蓟马、蚜虫 等虫害。 6.8.2.4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的使用符合NY/T 393 的要求。并符合《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 (修订)规定。 6.9 杂草防控 采用人工薅锄、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秸秆等覆盖技术措施控制杂草。 6.10 采收 干籽粒多数豆荚变黄,少数呈黑褐色,下部叶片枯死,上部叶片呈黄色即可收割;鲜豆荚以豆粒充 分鼓起,豆粒饱满,豆荚呈绿色,不能变黄白色即可采收。 7 秸秆处理 秸秆集中收集,晒干后作饲料使用或堆制发酵后作肥料使用。 3 DB5329/T 56—2019 8 建立生产档案 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种植模式、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采收等相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