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非常perfect27 页 1.117 MB下载文档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当前文档共27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ICS 13.080 CCS B 10 福 35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2032—2021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cropland quality 2021 - 12 - 29 发布 2022 - 03 - 29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XXXX—XXXX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技术路线........................................................................................................................................................... 2 5 资料收集........................................................................................................................................................... 3 6 耕地质量监测................................................................................................................................................... 3 7 耕地质量评价................................................................................................................................................... 6 8 图件编绘........................................................................................................................................................... 9 9 耕地质量数据库建立.......................................................................................................................................9 10 成果要求....................................................................................................................................................... 10 11 验收要求....................................................................................................................................................... 11 附录 A(资料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技术路线图............................................................... 12 附录 B(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样点地块调查表............................................................... 13 附录 C(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区域划分............................................................................... 16 附录 D(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和经验隶属度值........................................... 17 附录 E(资料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 21 附录 F(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23 附录 G(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中低产田类型划分标准............................................................................... 24 I DB35/T 2032—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农林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省农田建设和土壤肥料技术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邢世和、沈金泉、周碧青、张华、张黎明、范协裕、毛艳玲、邱龙霞、杨文浩、 陈瀚阅、廖文强。 II DB35/T 2032—2021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技术路线、资料收集、质量监测、质量评价、图件编绘、 成果要求和验收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2297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2105.2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HJ 491 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LY/T 1228 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LY/T 1241 森林土壤水解性总酸度的测定 NY/T 87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2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890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 1119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8 土壤检测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 1121.9 土壤检测 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1121.13 土壤检测 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4 土壤检测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1121.16 土壤检测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1 DB35/T 2032—202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耕地 cropland 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 3.2 耕地质量 cropland quality 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3.3 耕地地力 cropland productivity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立地条件、自然特性等相关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4 设施蔬菜地 facility vegetable plot 具有足以改善自然气候条件、使之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的固定保护性设施(如温室、温床,塑料大、 中、小棚等)的长期蔬菜栽培用地。 3.5 有效土层厚度 effective soil layer thickness 土壤剖面中母质层(或障碍层)以上的土体(或土层)厚度。 3.6 质地构型 texture profile 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类型层次的排列组合。 3.7 农田林网化率 farmland shelter rate 农田四周的林带保护面积与农田总面积之比。 3.8 生物多样性 soil biodiversity 耕层中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和复杂程度。 3.9 清洁程度 soil cleanliness degree 耕层土壤受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程度。 4 技术路线 利用最新的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合理设立调查监测点,定期开展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 分析,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确定评价区域归属,以耕地利用—土种类型为评价单元, 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开展耕地土壤清洁程度评价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综合评估 耕地质量水平(见附录A)。 2 DB35/T 2032—2021 5 资料收集 5.1 数据库资料 收集监测评价时点上一年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地貌类 型数据库、行政区划数据库以及土壤类型数据库,省、地级市和县(市、区)的比例尺分别为1:500 000、 1:250 000和1:50 000。 5.2 图件资料 收集岩石或成土母质类型分布图、农田灌溉和排水设施分布图以及农田防护林网分布图。 5.3 监测数据资料 收集监测评价时点上一年度的国家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以及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点的 定位坐标和调查分析数据。 5.4 文本资料 收集监测评价时点上一年度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农业农村相关管理部门 年度工作总结以及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退化耕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 施方案和总结报告。 6 耕地质量监测 6.1 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建立 从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库提取耕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图层,与土壤类型矢量数据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 析和拓扑运算,建立耕地初始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编绘耕地初始土壤类型分布图。选择合理的野外调 查线路,开展耕地土壤类型变化调查,结合耕地斑块的利用类型、地形条件(海拔及坡度)、成土母质 (质地类型)和熟化程度(有机质含量)等资料,遵循土壤形成和演变规律综合判断并修正可能发生变 化的耕地土壤类型,建立监测评价时点的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 6.2 6.2.1 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调查与取样 监测点布点原则 6.2.1.1 密度控制原则 2 2 按NY/T 1119规定,评价区域每400 hm 耕地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每33.33 hm 设施蔬菜地至少布设1 2 个监测点,单片规模≥6.67 hm 设施蔬菜地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 6.2.1.2 代表性原则 监测点在评价区域应具有代表性,应覆盖每一乡镇、每一地貌类型、每一耕地利用类型(水田、旱 地和水浇地)和每一土种类型。 3 DB35/T 2032—2021 6.2.1.3 均匀性原则 监测点应在评价区域空间均匀分布。 6.2.1.4 优先性原则 优先选择原耕地地力调查点作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监测点。 6.2.2 监测点确定与田间调查 6.2.2.1 监测点设定与空间定位 按监测点布设原则在评价区域耕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图上预先布设监测点位,经实地考查选定监 测点所在的耕地地块,在地块中央位置进行定位。 设定的监测点原则上不应随意更改,确因非农建设占用或自然灾害损毁等客观原因而需要调整的, 应按监测点布设原则在同一乡镇就近选择与原监测点相同土种类型的耕地地块,设立新的监测点,并重 新定位。 6.2.2.2 监测点地块调查与表格填写 通过实地调查、挖掘剖面和访问农户,按附录B调查填写监测点所在耕地地块的土壤类型、成土母 质、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层质地、质地构型、常年耕作制度、熟制、生 物多样性、农田林网化程度、障碍因素、障碍层类型、障碍层深度、障碍层厚度、灌溉能力、灌溉方式、 水源类型、排水能力、主栽作物名称和年产量等。 6.2.2.3 监测点景观摄影 拍摄监测点地块、调查采样情况、土壤剖面、主栽作物和地块周边主要景观等。 6.2.2.4 调查资料整理 野外调查获得的各监测点资料经审核后,按数据库格式进行编码、整理和录入,建立区域耕地质量 评价监测点属性数据表。 6.2.3 样品采集 按NY/T 1121.1规定的方法采集耕层混合土壤样品和容重样品。 6.3 测试分析 6.3.1 物理性状 必测项目:土壤容重和机械组成。 6.3.2 化学性状 必测项目: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重金属铅、镉、砷、铬、汞、铜、 锌和镍总量。 选测项目:土壤潜性酸、全氮、全磷、全钾、缓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铜、有 效锌、有效硼、有效钼、阳离子交换量和水溶性盐总量。 4 DB35/T 2032—2021 6.3.3 测试分析方法 按表1规定的方法分析必测和选测项目。 表1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必测和选测项目分析方法 必测项目分析方法 选测项目分析方法 容重 NY/T 1121.4 规定的方法 缓效钾 NY/T 889 规定的方法 机械组成 NY/T 1121.3 规定的方法 交换性钙和镁 NY/T 1121.13 规定的方法 pH NY/T 1121.2 规定的方法 有效硫 NY/T 1121.14 规定的方法 有机质 NY/T 1121.6 规定的方法 有效铜和锌 NY/T 890 规定的方法 碱解氮 LY/T 1228 规定的方法 有效硼 NY/T 1121.8 规定的方法 速效钾 NY/T 889 规定的方法 有效钼 NY/T 1121.9 规定的方法 NY/T 1121.7(适用于酸性土壤)和 GB 12297 有效磷 (适用于石灰性土壤)规定的方法 阳离子交换量 NY/T 295(适用于酸性土壤)和 NY/T 1121.5 (适用于石灰性土壤)规定的方法 总铅和镉 GB/T 17141 规定的方法 水溶性盐总量 NY/T 1121.16 规定的方法 总铬 HJ 491 规定的方法 潜性酸 LY/T 1241 规定的方法 总汞 GB/T 17136 规定的方法 全氮 LY/T 1228 规定的方法 总铜和锌 HJ 491 规定的方法 全磷 NY/T 88 规定的方法 总砷 GB/T 22105.2 规定的方法 全钾 NY/T 87 规定的方法 总镍 HJ 491 规定的方法 — — 6.3.4 分析质量控制 6.3.4.1 分析检测机构资质 分析检测工作应由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单位承担。 6.3.4.2 分析精密度控制 采用平行双样分析测定保证分析的精密度,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应测定10%~15%的平行样品,要求每 批样品平行双样分析测定的合格率应≥95%,若合格率<95%,除对分析不合格的项目进行重新测定外, 再增加10%~20%的平行双样测定率,如此累进,直至总合格率≥95%。 6.3.4.3 分析准确度控制 采用质控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实验保证分析的准确度,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应插入相应的质控样品, 在测定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要求质控样品测定应落在其保证值(95%的置信水平)范围内。对于无质控 样品的测定项目,采用加标回收实验检查测定的准确度,在每批样品中随机抽取10%~20%进行加标回收 测定,根据含量高低分别加入被测项目含量的0.5~1.0倍和2~3倍,要求加标回收率应在允许的范围内。 5 DB35/T 2032—2021 7 耕地质量评价 7.1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7.1.1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区域确定 按GB/T 33469的规定,对照附录C确定各县(市、区)的评价区域归属。 7.1.2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单元确定 利用评价区域耕地利用类型矢量图层与土种类型矢量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拓扑运算形成的最小 图斑为评价单元,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空间数据库。 7.1.3 评价因子及指标体系建立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因子由农田管理(灌溉能力、排水能力)、立地条件(地形部位、农田林网化程 度)、养分状况(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理化性状(耕层质地、容重、pH)、剖面状况(有效土 层厚度、质地构型、障碍因素)和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清洁程度)共6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构成。 7.1.4 耕地质量评价监测点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借助ArcGIS软件将监测点属性数据表与评价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空间 数据库相链接,建立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 7.1.5 7.1.5.1 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利用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采用反距离权重或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模型进行耕层 土壤砂粒、粉粒、黏粒、容重、pH、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属性的空间插值,利用面积加权平均法 计算并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7.1.5.2 重金属含量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点—面赋值法将有监测点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值赋值给所在的耕地评价单元,无监测点的耕 地评价单元采用低于GB 15618中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进行赋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重金属含量空 间属性数据库。 7.1.5.3 剖面状况和农田管理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点—面赋值法将有监测点的有效土层厚度、质地构型、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赋值给 所在的耕地评价单元,无监测点的耕地评价单元按乡镇行政区和土种类型相同、距离最近的原则进行空 间赋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剖面状况和农田管理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7.1.5.4 生物多样性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间接综合判断法(按附录B)进行耕地评价单元生物多样性的空间赋值,或利用监测点的高通 量测序实测值,借助关联模型、空间插值模型等进行评价单元生物多样性空间插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 单元生物多样性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6 DB35/T 2032—2021 7.1.5.5 立地条件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区域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矢量数据图层与地貌类型及数字高程模型矢量数据图层进行空间叠 加分析和拓扑运算,按地貌类型结合海拔确定评价单元的地形部位(按附录B)。采用点—面赋值法将 有监测点的农田林网化程度赋值给所在的耕地评价单元,无监测点的耕地评价单元按乡镇行政区和土种 类型相同、距离最近的原则进行空间赋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立地条件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7.1.6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按公式(1)计算并建立耕地评价单元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空间属 性数据库。 Pi  C S i i ···················································· (1) 式中: Pi——单因子污染指数; Ci——第i种重金属污染物实测值; Si——第i种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对于重金属未污染(即Pi≤1)的耕地评价单元,直接进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对于重金属污染(即 Pi>1)的评价单元,进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即清洁程度)评价,建立耕地评价单元土壤环境质量空 间属性数据库。 7.1.7 耕地质量评价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 按评价区域类型,利用耕地质量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和经验隶属度值(按附录D)进行评价单元 各评价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将区域评价单元各评价因子属性数据转化为标准化、无量纲的隶属度值。 7.1.8 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按评价区域类型,查阅附录E确定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的权重。 7.1.9 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采用耕地质量评价因子加权指数和法,按公式(2)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Yi   X ij  aij ·················································· (2) 式中: Yi——第i个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Xij——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值; aij——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7.1.10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按评价区域类型,查阅附录F确定各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等级,建立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属性数 据库。 7 DB35/T 2032—2021 7.1.11 耕地质量等级实地验证 按一定比例(≤5%)分别随机选取耕地质量各等级若干个评价单元,通过与土壤类型和作物产量的 实地调查比较分析,验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吻合度≥90%为合格。 7.1.12 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主要障碍因素评价 从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属性数据库提取出4~10等中低产耕地单元图层,按附录G划分并确定中低 产田类型,建立区域中低产田类型及其主要障碍因素空间属性数据库。 7.1.13 土壤酸碱性分级、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丰缺分区 利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按土壤酸碱性(pH)分级和表2的指标进行分区,建 立区域耕地土壤酸碱性分级、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丰缺分区空间属性数据库。 7.2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利用区域耕地评价单元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按公式 (3)评价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状况。 P综  P  2  Pi m a x 2 2 ·············································· (3) 式中: P综——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重金属各单因子污染指数(Pi)的平均值; Pimax——土壤重金属各单因子污染指数中的最大值。 按表3评价标准进行区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建立区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空间属性数据库。 表2 项目 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丰缺分级标准 丰缺分级标准 一级(丰富) 二级(较丰富) 三级(中等) 四级(较缺乏) 五级(缺乏) 有机质a/(g/kg) a>30 30≥a>25 25≥a>15 15≥a>10 a≤10 全氮b/(g/kg) b>2.00 2.00≥b>1.50 1.50≥b>1.00 1.00≥b>0.75 b≤0.75 全磷c/(g/kg) c>1.20 1.20≥c>1.00 1.00≥c>0.60 0.60≥c>0.40 c≤0.40 全钾d/(g/kg) d>25.0 25.0≥d>20.0 20.0≥d>15.0 15.0≥d>10.0 d≤10.0 碱解氮e/(mg/kg) e>250 250≥e>200 200≥e>150 150≥e>100 e≤100 有效磷f/(mg/kg) f>40 40≥f>25 25≥f>10 10≥f>5 f≤5 速效钾g/(mg/kg) g>150 150≥g>100 100≥g>80 80≥g>50 g≤50 缓效钾h/(mg/kg) h>500 500≥h>330 330≥h>220 220≥h>160 h≤160 交换性钙i/(mg/kg) i>1 000 1 000≥i>500 500≥i>200 200≥i>50 i≤50 交换性镁j/(mg/kg) j>300 300≥j>200 200≥j>100 100≥j>50 j≤50 有效硫k/(mg/kg) k>40 40≥k>30 30≥k>20 20≥k>10 k≤10 有效铜l/(mg/kg) l>3.00 3.00≥l>2.00 2.00≥l>1.00 1.00≥l>0.50 l≤0.50 8 DB35/T 2032—2021 表2 项目 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丰缺分级标准(续) 丰缺分级标准 一级(丰富) 二级(较丰富) 三级(中等) 四级(较缺乏) 五级(缺乏) 有效锌m/(mg/kg) m>2.00 2.00≥m>1.50 1.50≥m>1.00 1.00≥m>0.50 m≤0.50 有效硼n/(mg/kg) n>2.00 2.00≥n>1.50 1.50≥n>1.00 1.00≥n>0.50 n≤0.50 有效钼o/(mg/kg) o>0.20 0.20≥o>0.15 0.15≥o>0.10 0.10≥o>0.05 o≤0.05 表3 福建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耕地环境质量等级 P综 污染程度 清洁程度 1 P综≤0.7 安全 清洁 2 0.7<P综≤1.0 警戒线 尚清洁 3 1.0<P综≤2.0 轻度污染 较不清洁,土壤和作物开始污染 4 2.0<P综≤3.0 中度污染 不清洁,土壤和作物污染明显 5 P综>3.0 重度污染 很不清洁,土壤和作物污染严重 7.3 耕地质量综合评估 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和清洁程度评价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查明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 障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培肥和土壤改良对策与措施。对判定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的耕地, 应明确耕地土壤主要污染物类型,提出耕地限制性使用的意见和种植作物调整的建议。 8 图件编绘 借助ArcGIS软件编绘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系列成果图,包括耕地利用现状分布图、耕地土壤类型 (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分布图、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点位分布图、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耕地土 壤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耕地土壤酸碱性分布图、耕地土壤有机质丰缺分区图、 耕地土壤碱解氮丰缺分区图、耕地土壤有效磷丰缺分区图和耕地土壤速效钾丰缺分区图等。 9 耕地质量数据库建立 9.1 空间数据库建立 空间数据库包括区域耕地利用类型空间数据库、耕地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空间 数据库、耕地质量评价监测点空间数据库、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库、耕地评价单元重金属单因子 污染指数空间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空间数据库、中低产田类型及其主要障碍因素空间数据库、耕地土 壤主要养分丰缺分区空间数据库、耕地土壤酸碱性空间数据库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空间数据库等。 矢量图形采用ArcGIS的矢量数据格式(Shape files),栅格图形采用ArcGIS的栅格数据格式(Grid files) , 图层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年国家 高程基准。 9 DB35/T 2032—2021 9.2 属性数据库建立 属性数据库包括上述空间数据库图层自动生成的属性数据、调查收集的属性数据和监测点分析化验 的属性数据。按规范将属性数据输入数据录入系统,数据存放在关系数据库(SQL)中,未建立关系数 据库平台的,数据存放在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中。 9.3 图片及其它资料 图片资料采用bmp或jpg文件格式保存,文字资料以TXT文件保存,影像资料以AVI或MPG格式保存, 超文本(网页)资料以HTML格式保存,将文件名及内容说明放在一个数据库中。 10 成果要求 10.1 文字报告 文字报告包括耕地质量监测技术报告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报告。耕地质量监测技术报告内容包 括引言、监测区概况、耕地质量监测技术方法、耕地质量监测属性分析、耕地土壤存在的问题与改良对 策。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报告内容包括引言、评价区概况、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方法、耕地质量状况分 析、耕地土壤主要性状及丰缺分区分析、中低产耕地主要障碍因素分析、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耕地质 量提升对策等。 10.2 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县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整合调查数据、分析化验数据及各评价成果矢量数据,建 立县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10.3 10.3.1 图件要求 图件内容 成果图件包括区域耕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耕地土壤类型分布图、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点位分布图、 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耕地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耕地土壤酸碱性分布图、耕地 土壤有机质丰缺分区图、耕地土壤碱解氮丰缺分区图、耕地土壤有效磷丰缺分区图和耕地土壤速效钾丰 缺分区图等。 10.3.2 图件规范 省、地级市和县(市、区)成果图件比例尺分别为1:500 000、1:250 000和1:50 000,耕地最小上 2 2 图图斑面积为6 mm ,交通运输用地、水域与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为4 mm 。 图面基本要素包括图名、比例尺、指北针、坐标、图例、行政界线、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坐标系及高程系、制图单位和制图时间等。 10.4 其它成果 包括耕地质量监测土壤样品库、各类原始记录和文档资料档案等。 10 DB35/T 2032—2021 11 验收要求 11.1 内容要求 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收集的资料及原始记录、监测点分析数据、各类空间属性数据库、耕地质量管 理信息系统、文字报告和相关图件。 11.2 质量要求 区域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成果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外业调查采样、监测和评价的成果资料以及原始记录齐全; ——监测点分析数据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录入规范; ——图件制作规范,基本要素齐全; ——空间属性数据库符合规范要求,县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正常; ——技术报告结构合理、逻辑层次清晰、内容翔实,文字表述准确,引用数据真实,问题和对策 符合客观实际。 11.3 验收程序 各项目单位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成果自查基础上,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初审后,组 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形成验收意见。 11 DB35/T 2032—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技术路线图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技术路线图见图A.1。 图 A.1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技术路线图 12 DB35/T 2032—2021 附 录 B (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样点地块调查表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样点地块调查表见表B.1。 表 B.1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样点地块调查表 调查项目 统一编号 属性值 描述规范 采用19位编码,即邮政编码(6位)+C+采样时间(8位)+采样组(1位)+顺序 号(3位)。 地理位置 填写省、地级市、县(市、区)、乡镇和行政村全名。 采样时间 填写年、月和日。 经纬度 海拔 采用WGS-84坐标系、“度.度”方式表示,保留5位小数。 从GPS上读取,保留1位小数。 根据监测点布设图上的土壤类型,结合野外调查进行确认。若图件上的土壤类 土壤类型 型与野外调查结果不一致,以野外调查确认的土壤类型为准,按福建省土壤分 类系统填写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名称。 地貌类型 根据野外调查填写大地貌类型,包括山地(海拔≥500 m)、丘陵(海拔<500 m) 、 平原(包括台地,多数海拔<50 m)和盆地。 根据野外调查填写中小地貌单元,包括(1)山间盆地:指由山地丘陵围限的 低地,处于造山带之间的盆地,包括构造盆地、河谷盆地和溶蚀盆地;(2) 宽谷盆地:指丘陵山地区较宽阔的沟谷构成的较小盆地;(3)平原低阶:由 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沿河谷两岸伸展、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梯状地 地形部位 形,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4)平原中阶:高于河漫滩的二级阶地; (5)平原高阶:高于河漫滩的三级阶地;(6)丘陵上部:丘陵区海拔介于350 m~ 500 m的坡地;(7)丘陵中部:丘陵区海拔介于200 m~350 m的坡地;(8) 丘陵下部:丘陵区海拔<200 m的坡地;(9)山地坡上:山地区海拔>900 m 的坡地;(10)山地坡中:山地区海拔介于700 m~900 m的坡地;(11)山地 坡下:山地区海拔介于500 m~700 m的坡地。 根据土种类型查阅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或根据实地调查填写,分为:(1)薄 层型:土体厚度<40 cm;(2)松散型(通体砂土型):全剖面质地为砂土; (3)紧实型(通体黏土型):全剖面质地为黏土;(4)夹层型:剖面中出现 质地构型 砂土夹层(夹砂砾型)或黏土夹层(夹黏型);(5)上紧下松型(砂漏型): 剖面上部质地为重壤土~黏土,下部质地为砂土或砂壤土;(6)上松下紧型 (蒙金型):剖面上部质地为轻壤土或中壤土,下部质地为重壤土~黏土; (7) 海绵型(通体壤型):全剖面质地为轻壤土或中壤土。 13 DB35/T 2032—2021 表 B.1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样点地块调查表(续) 调查项目 耕层质地类型 属性值 描述规范 采用国际制,根据质地类型野外手测法或机械组成分析结果确定,填写砂土、 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 采用间接综合判断法、微生物量碳或荧光定量PCR+全基因组测序法进行确定, 填写丰富、一般、不丰富。(1)间接综合判断法:采用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低为主要依据(丰富:水田有机质≥30 g/kg,旱地和水浇地有机质≥25 g/kg; 一般:水田有机质30 g/kg~15 g/kg,旱地和水浇地有机质25 g/kg~10 g/kg; 不丰富:水田有机质<15 g/kg,旱地和水浇地有机质<10 g/kg),结合 生物多样性 地下水位、海拔和土壤含盐量(地下水位<30 cm、海拔≥800 m或土壤含 盐量≥4 g/kg的降一级)进行综合判断确定;(2)微生物量碳法:采用氯仿 熏蒸法分析,根据微生物量碳(MBC)高低进行确定(丰富:MBC≥350 mg/kg; 一般:MBC介于350 mg/kg~200 mg/kg;不丰富:MBC<200 mg/kg);(3)荧 光定量PCR+全基因组测序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微生物数量、高通量测序 法分析计算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进行确定。 农田林网化程度 根据实地调查的农田林网化率进行判断,填写高、中、低。 根据土种类型结合实地调查进行确定,填写盐碱(含盐量≥4 g/kg或pH≥8.0) 、 障碍因素 瘠瘦(有机质含量≤10 g/kg)、酸化(pH<4.5)、渍潜(地下水位<30 cm) 、 障碍层次(土体中存在障碍层)、无等。 障碍层类型 填写黏磐层、夹砂层、砂砾层、潜育层、盐积层、漂白层和咸酸层等。 障碍层深度 根据土种类型或实地调查进行确定,保留1位小数。 障碍层厚度 根据土种类型或实地调查进行确定,保留1位小数。 有效土层厚度 耕层厚度 灌溉能力 灌溉方式 指母质层(或障碍层)以上的土层厚度,根据土种类型或实地调查进行确定, 保留1位小数。 根据野外调查实际测量确定,保留1位小数。 根据耕地利用类型结合实地调查进行确定,填写充分满足、满足、基本满足、 不满足。 根据实地调查进行确定,填写漫灌、沟灌、畦灌、浇灌、喷灌、滴灌、渗灌、 无灌溉条件。 水源类型 根据实地调查进行确定,填写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水+地下水、无。 排水能力 根据实地调查进行确定,填写充分满足、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 成土母质 14 根据土种类型或野外调查0 m~1 m深度土体内出现的障碍层类型进行填写, 根据实地调查进行确定,填写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海积物、 风积物、牛轭湖相沉积物等。 DB35/T 2032—2021 表 B.1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样点地块调查表(续) 调查项目 属性值 描述规范 根据调查地块常见的耕作制度进行填写,如单季稻、早稻—晚稻—紫云 常年耕作制度 英、稻—稻—菇(香菇、蘑菇)、春烟/玉米、春烟/玉米/甘薯、春 烟—晚稻、稻—稻—菜、稻—薯—菜、蔬菜—大豆(花生)+玉米/甘薯、 蔬菜—花生(大豆)—甘薯等。 由当地水热条件决定的、调查地块可能的熟制,填写一熟、两熟、三熟、 熟制 四熟等。 主栽作物 填写调查地块最主要种植的一种作物名称。 2 年产量(t/hm ) 3 容重(g/cm ) 根据地块的实际耕作制度,填写各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2位小数。 砂粒(%)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粉粒(%)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黏粒(%)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有机质(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2位小数。 pH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2位小数。 碱解氮(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有效磷(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速效钾(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铅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镉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1位小数。 砷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铬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汞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1位小数。 铜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锌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镍总量(mg/kg) 根据室内分析结果填写,保留整数。 15 DB35/T 2032—2021 附 录 C (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区域划分 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区域划分见表C.1。 表 C.1 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区域划分 一级农业区 二级农业区 县(市、区) 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闽侯县、连江县、 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市、明溪县、 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尤溪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 长江中下游区 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 永春县、德化县、延平区、建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 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新罗区、永 定区、漳平市、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蕉城区、 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 柘荣县 福清市、长乐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 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 华南区 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 (包含北岸管委会)、仙游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 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金门县、 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区、长泰区、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 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 16 DB35/T 2032—2021 附 录 D (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和经验隶属度值 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和经验隶属度值见表D.1~表D.4。 表 D.1 福建省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峰型、戒上型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 类型 评价因子 隶属函数模型 峰型 pH Y=1/[1+0.221 129*(U-c) ] 峰型 土壤容重(g/cm ) Y=1/[1+2.236 726*(U-c) ] 戒上型 有机质(g/kg) Y=1/[1+0.001 842*(U-c) ] 戒上型 速效钾(mg/kg) Y=1/[1+0.000 081*(U-c) ] 戒上型 有效土层厚度(cm) Y=1/[1+0.000 205*(U-c) ] 戒上型 有效磷(mg/kg) Y=1/[1+0.002 025*(U-c) ] 3 c Ut 2 c=6.811 204 Ut1=3,Ut2=10 2 c=1.211 674 Ut1=0.5,Ut2=3.21 2 c=33.656 446 Ut=0 2 c=181.622 535 Ut=0 2 c=99.092 342 Ut=10 2 c=33.346 824 Ut=0 表 D.2 福建省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概念型评价因子经验隶属度 评价因子 地形部位 分级标准 隶属度 平原低阶 1.00 平原中阶 0.95 宽谷盆地 0.95 平原高阶 0.90 山间盆地 0.80 丘陵下部 0.80 丘陵中部 0.70 山地坡下 0.68 丘陵上部 0.60 山地坡中 0.45 山地坡上 0.30 无 1.00 酸化 0.70 瘠薄 0.65 障碍层次 0.60 渍潜 0.55 盐碱 0.50 障碍因素 17 DB35/T 2032—2021 表 D.2 福建省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概念型评价因子经验隶属度(续) 评价因子 生物多样性 分级标准 隶属度 丰富 1.00 一般 0.80 不丰富 0.60 充分满足 1.00 满足 0.80 基本满足 0.60 不满足 0.30 充分满足 1.00 满足 0.80 基本满足 0.60 不满足 0.30 高 1.00 中 0.85 低 0.70 砂土 0.60 砂壤 0.85 轻壤 0.90 中壤 1.00 重壤 0.95 黏土 0.70 清洁 1.00 尚清洁 0.80 不清洁 0.00 薄层型 0.55 松散型 0.30 紧实型 0.75 夹层型 0.85 上紧下松型 0.40 上松下紧型 1.00 海绵型 0.95 排水能力 灌溉能力 农田林网化程度 耕层质地 清洁程度 质地构型 18 DB35/T 2032—2021 表 D.3 福建省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峰型、戒上型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 类型 评价因子 峰型 隶属函数模型 pH c Ut 2 c=6.7 Ut1=4 Ut2=9.5 2 c=1.35 Ut1=0.9 Ut2=2.1 c=38 Ut=6 c=205 Ut=30 c=100 Ut=20 c=40 Ut=5 Y=1/[1+0.256 941(U-c) ] 3 峰型 土壤容重(g/cm ) Y=1/[1+2.786 523(U-c) ] 戒上型 有机质(g/kg) Y=1/[1+0.002 163(U-c) ] 2 2 戒上型 速效钾(mg/kg) Y=1/[1+0.000 068 57(U-c) ] 戒上型 有效土层厚度(cm) Y=1/[1+0.000 230(U-c) ] 戒上型 有效磷(mg/kg) 2 2 Y=1/[1+0.003 8(U-c) ] 表 D.4 福建省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概念型评价因子经验隶属度 评价因子 地形部位 分级标准 经验隶属度 平原低阶 1.00 平原中阶 0.90 宽谷盆地 0.90 平原高阶 0.80 山间盆地 0.70 丘陵下部 0.60 丘陵中部 0.50 山地坡下 0.50 丘陵上部 0.40 山地坡中 0.30 山地坡上 0.20 无 1.00 障碍层次 0.60 酸化 0.50 瘠薄 0.50 盐碱 0.50 渍潜 0.40 丰富 1.00 一般 0.85 不丰富 0.75 障碍因素 生物多样性 19 DB35/T 2032—2021 表 D.4 福建省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概念型评价因子经验隶属度(续) 评价因子 分级标准 经验隶属度 充分满足 1.00 满足 0.80 基本满足 0.60 不满足 0.30 充分满足 1.00 满足 0.80 基本满足 0.60 不满足 0.30 高 1.00 中 0.85 低 0.75 砂土 0.40 砂壤 0.70 轻壤 0.90 中壤 1.00 重壤 0.80 黏土 0.60 清洁 1.00 尚清洁 0.90 不清洁 0.00 薄层型 0.30 松散型 0.20 紧实型 0.50 夹层型 0.70 上紧下松型 0.40 上松下紧型 1.00 海绵型 0.80 排水能力 灌溉能力 农田林网化程度 耕层质地 清洁程度 质地构型 20 DB35/T 2032—2021 附 录 E (资料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 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见表E.1和表E.2。 表 E.1 福建省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 评价因子分类 农田管理 立地条件 土壤养分 理化性状 剖面性状 健康状况 评价因子 权重 排水能力 0.065 0 灌溉能力 0.112 5 地形部位 0.129 7 农田林网化程度 0.042 8 有机质含量 0.099 9 速效钾含量 0.069 9 有效磷含量 0.069 9 pH值 0.060 5 土壤容重 0.056 0 耕层质地 0.057 6 障碍因素 0.043 1 有效土层厚度 0.059 0 质地构型 0.060 8 清洁程度 0.030 8 生物多样性 0.042 4 21 DB35/T 2032—2021 表 E.2 福建省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 评价因子分类 农田管理 立地条件 土壤养分 理化性状 剖面性状 健康状况 22 评价因子 权重 排水能力 0.093 3 灌溉能力 0.110 6 地形部位 0.109 5 农田林网化程度 0.045 5 有机质含量 0.084 6 速效钾含量 0.065 0 有效磷含量 0.050 7 pH值 0.059 0 土壤容重 0.052 6 质地类型 0.073 0 障碍因素 0.051 7 有效土层厚度 0.063 2 质地构型 0.069 8 清洁程度 0.033 2 生物多样性 0.038 3 DB35/T 2032—2021 附 录 F (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见表F.1和表F.2。 表 F.1 福建省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等级 综合指数(Yi) 等级 综合指数(Yi) 1等地 Yi≥0.917 0 6等地 0.793 9≤Yi<0.818 5 2等地 0.892 4≤Yi<0.917 0 7等地 0.769 3≤Yi<0.793 9 3等地 0.867 8≤Yi<0.892 4 8等地 0.744 6≤Yi<0.769 3 4等地 0.843 1≤Yi<0.867 8 9等地 0.720 0≤Yi<0.744 6 5等地 0.818 5≤Yi<0.843 1 10等地 Yi<0.720 0 表 F.2 福建省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等级 综合指数(Yi) 等级 综合指数(Yi) 1等地 Yi≥0.885 0 6等低 0.769 5≤Yi<0.792 6 2等地 0.861 9≤Yi<0.885 0 7等地 0.746 4≤Yi<0.769 5 3等地 0.838 8≤Yi<0.861 9 8等地 0.723 3≤Yi<0.746 4 4等地 0.815 7≤Yi<0.838 8 9等地 0.700 2≤Yi<0.723 3 5等地 0.792 6≤Yi<0.815 7 10等地 Yi<0.700 2 23 DB35/T 2032—2021 附 录 G (规范性) 福建省耕地中低产田类型划分标准 福建省耕地中低产田类型划分标准见表G.1。 表 G.1 福建省耕地中低产田类型划分标准 缺素型 24 中低产田类型 障碍因素指标 旱胁迫型 灌溉能力不满足 渍涝型 排水能力不满足或冬季地下水位≤30 cm 盐碱型 pH≥8.0或水溶盐含量≥4.0 g/kg 酸化型 pH≤4.5 瘠瘦型 有机质≤10 g/kg 障碍层型 剖面中存在障碍层次 浅薄型 耕层厚度≤10 cm 砂漏型 质地构型为松散型或上紧下松型 砂化型 耕层质地类型为砂土 粘结型 耕层质地类型为黏土 缺氮型 碱解氮≤150 mg/kg 缺磷型 有效磷≤10 mg/kg 缺钾型 速效钾≤80 mg/kg 缺钙型 交换性钙≤200 mg/kg 缺镁型 交换性镁≤100 mg/kg 缺硫型 有效硫≤20 mg/kg 缺锌型 有效锌≤1.0 mg/kg 缺硼型 有效硼≤1.0 mg/kg 缺钼型 有效钼≤0.10 mg/k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