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附件3:考试大纲.doc
《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 《职业能力测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 90 分钟,满分为 100 分。 二、作答要求 应试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2B 铅笔和橡皮。 应试者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题本上或其他位置作答的一律无 效。 三、《职业能力测试》简介 (一)测试内容 《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事业单位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潜能和技 能。考试结构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四个部分。 (二)题型介绍 1.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考查应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 的能力。主要涉及数字和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根据考试目 标,试题一般有两种题型: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 (1)数字推理 试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或两项),要求通过仔细观察这个数 列各数之间的关系,找出其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组)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 最适合的一个(组)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这个(组)选 项就是正确答案。 例题 1. 2, 5, 8, 11, ( ), 1 17 A.12 B.13 C.14 D.16 解答:正确答案为 C。这是一种很简单的等差数列排列方式,其特征为相 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从该题中很容易发现相邻两个数字的差均为 3, 所以括号中的数字应为 14。 (2)数学运算 试题一般给出的是一道算式,或是表述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运 用心算和简单的计算得出结果。备选答案只有一项是正确的,与考生所得结果 一致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例题 2. 78,59.50,121.61,12.43 及 66.50 的总和是( A.343.73 B.343.85 C.344.76 ) 。 D.338.04 解答:正确答案为 D。实际上你只要把最后一位小数加一下,就会发现和 的最后一位小数是 4,只有 D 符合要求,就是说你可以动脑筋想出解题的捷径。 例题 3. 甲、乙、丙、丁四个班级中,甲、乙两班共有 83 名学生,乙、丙 两班共有 86 名学生,丙、丁两班共有 89 名学生,问甲、丁两班共有多少名学 生?( ) A.83 B.84 C.85 D.86 解答:正确答案为 D。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知:甲、乙两班共有 83 人,丙、丁两班共有 89 人,则甲乙丙丁四个班共有 83+89=172 人,而乙丙两班 共有 86 人,据此可知,甲丁两班共有 172-86=86 人。 2.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查应考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根据考试目 标,共有三种题型:选词填空、语句表达和阅读理解。 (1)选词填空 试题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要求你从所给的四个(组)词中选出一个(组) 填入句中括号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最准确。 2 例题 1. 这个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既造就了一批有作为的弄潮儿, 也( )了一些意志薄弱者。 A.暴露 B.出现 C.清除 D.淘汰 解答:由于题目中前面讲到“造就了……”,所以后面用“淘汰了……”最 贴切,故正确答案应选 D。 (2)语句表达 试题要求从语法、语气、语义等方面对有关语句做出判断。分为两种类型, 即歧义句辨析和病句判断。 例题 2. 下列句子中有歧义的一句是( )。 A.张老师的女儿说她生病了 B.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人是从猿进化来的 C.铁路托运需要办理很多繁杂的手续 D.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被告的上诉请求 解答:该题的正确答案是 A。A 选项的表述存在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张老师 生病了,亦可理解为张老师的女儿生病了。 例题 3. 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 B.通过参观访问,使我们开阔了眼界 C.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分,我就起床出发了 解答:该题的正确答案是 C。A 选项因介词误用,导致主客体颠倒;B 选项 缺主语;D 选项中“清晨,雄鸡报晓”与“三更时分”矛盾。 (3)阅读理解 包括片段阅读和短文阅读。每道试题都给出一段(篇)文章,在段落(文 章)后面有一个(几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 来完成这一陈述。 例题 4. 日前,上海华联家电维修公司等来自北京、上海、河南、黑龙江 3 等地的 8 家家电服务企业聚集京城,打出“我是中国家电服务商”的旗帜,欲 做这一新兴行业的领头羊。目前全国每年销售彩电 2000 万台,以 1500 元一台 和 1%的服务费计算,彩电服务这块就有了 3 个亿的市场。 这段报导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 )。 A.全国 8 家家电服务企业抢滩京城市场 B.家电维修服务将成为崛起的新兴产业 C.彩电售后服务有广阔的市场 D.应当重视家电的质量 解答:正确答案为 B。题目中给出了这样的信息:上海华联家电维修公司等 8 家家电服务企业集聚京城争当家电服务业领头羊,紧接着以“家电服务”中 的“彩电服务”为例展望家电服务业的市场前景。因此,本题的正确选择是 B。 其它选项要么是对段落某句话的复述,要么结论简单化,没有抓住段落的主题。 例题 5.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题后的问题。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项技术是一个有可能导致对社会产生 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它主要研究怎么能使计算机来做原来只有人工才能做的具 有智能性质的工作。智能,就是指人在脑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感知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有关人工智能研究,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探索途径来实现对人脑智能的模拟: 一是通过仿生学手段,从结构上进行模拟,以达到功能模拟。目前科学家正在 想方设法“确定人类的思维模式” ,即弄清大脑中的 1000 多亿个神经元是如何 工作的。另一个是直接通过启发式程序模拟人脑能力。目前,在制造某些专业 化机器时,这一研究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如能识别邮政编码的机器,能 读取支票信息的机器。不久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 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在这一领域科学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也有科学家 在设想把机器人与一部百科全书相连,这样它就“懂得”了许多事情,一个机 器人就可完成多项工作。 人工智能仍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在学习方面。对一个人来说,学习和掌 4 握知识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要让机器也这样做就相当困难了。当一个孩子 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再能够解释周围世界的时候,他就会去学习、改变它,他也 因此而成熟起来。这一神秘的变化对于没有创造力的计算机来说,实在是一个 无法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感觉及观察方面。人可以感觉到空气的不新鲜而主 动打开窗户换一下新鲜空气。机器人能否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对周围环境做 出判断,这是一个难题。不过,有关的程序仍在不断取得进展。在向机器说明 人类是如何理解事物这方面,人们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一些革命性的软件不 断问世。例如,美国人道格拉斯·莱纳特设计的“EURISKO”软件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软件能够按照自然淘汰的法则自己修改所贮存的内容和规则。 1.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 A.人脑功能 )。 B.人工智能 C.计算机 2.对智能的含义解释恰当而全面的是( D.程序设计 )。 A.记忆能力 B.观察能力 C.逻辑思维能力 D.人脑的活动能力 3.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 A.程序问题 B.存储器问题 C.不能自我学习、提高 D.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4.下列判断,与文意最符合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就是要求机器人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 B.人工智能就是对人脑结构的模仿 C.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使计算机做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 D.人工智能研究需要解决硬件问题 解答: 1 题的正确答案是 B; 2 题的正确答案是 D; 3 题的正确答案是 C; 4 题的正确答案是 C。 例题中,1 题的解答相对简单,看完全文,可知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人工智 5 能,正确答案应该选择 B;2 题所给的选项中,前三个选项包容在第四个选项中, 选项 D 的表达更准确。因此,正确答案应该选择 D;3 题,这篇文章讲到人工智 能的局限性时提到两点,一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方面,二是在感觉观察方面, 选项 A、B、D 都不符合,只有选项 C 与局限性第一点相符,正确答案应该是选 项 C;4 题,这道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全文,对什么是人工智能有全面的认识和 概括。计算机趋向智能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一、趋向思维机器(能模 仿人的思维);二、能模仿人的感觉、观察能力,对环境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 选项 A、B 论述不全面,选项 D 明显不符合文意,只有选项 C 的论述符合文意。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选项 C。 3.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考者的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测试分为 语言文字和图形两大类,试题分为事件排序、图形推理、演绎推理等三种类型。 (1)事件排序 事件排序试题主要考查应考者在未掌握全部必要事实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 能力。每个事件均以简短语句表述,接着给出事件假定发生顺序的 4 个数字序 列,请你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例题 1. (1)支付违约金 (2)提起诉讼 (4)单方违约 (5)订合同 A.5-4-2-3-1 B.4-5-3-2-1 C.1-5-2-3-4 D.4-5-1-2-3 (3)法庭判决 解析:答案为 A。首先第一步应该为“订合同”,否则其他各事件都无从谈 起。根据“首项判断法”可以直接选 A。 (2)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试题主要考查应考者抽象推理的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图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6 试题包括多种类型,仅举其中一种类型为例。 例题 2. 解答:正确答案为 C。因为在第一套图形中的后两个图形叠加在一起正好 合成第一个图形;在第二套图形中的问号处如果为 C 项则与第一套图形的规律 一致。 (3)演绎推理 试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根据这 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符合,不需要任何附 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 3. 对于穿鞋来说,正合脚的鞋子比大一些的鞋子好。不过,在寒冷 的天气,尺寸稍大一点的毛衣与一件正合身的毛衣差别并不大。这意味着 ( )。 A.不合脚的鞋子不能在冬天穿 B.毛衣的大小只不过是式样问题,与其功能无关 C.不合身的衣物有时仍然有使用价值 D.在买礼物时,尺寸不如用途那样重要 解答:只有 C 是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故正确答案为 C。 4.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着重考查应考者对数据资料的理解、分析和计算能力。根据考试 目标,资料分析试题一般有三种题型:图形、表格及文字试题的分析、计算。 (1)图形资料 7 统计图是运用几何图形或具体事物形象来表示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图形。 具体种类有:条形图、曲线图、饼图等。考生根据统计图给出的信息加以分析、 计算并回答有关问题。 例题 1: 百万吨 根据上图回答 1-3 题: 1.从 1993 年到 1997 年中,该国共从亚洲国家进口多少小麦(百万吨)? A.450 B.400 C.350 D.300 2.该国小麦年进口量大于 200 百万吨的年份有几个?( A.2 B.5 C.6 ) D.8 3.该国在哪一年,自亚洲以外其他国家进口的小麦数量最多?( A.2003 B.2001 C.1998 ) D.1996 解析:从 1993 年到 1997 年共计 5 个年份,根据图示,该国共从亚洲国家 进口小麦约为 450 百万吨;该国小麦进口量曲线在 200 百万吨以上的年份共有 六个,故题 2 答案为 C;题 3 问该国在哪一年,自亚洲以外其他国家进口的小麦 数量最多,根据题意:小麦进口总量减去自亚洲国家进口小麦总量即为自亚洲 以外其他国家进口的小麦数量,由图可见 1996 年该值为最大,故答案为 D。 (2)表格资料 统计表是统计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把统计对象及其指标按一定顺序填 8 列在表内,具有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提纲挈领等特点。任何一种统计表都是 表格和统计数字的结合体。 例 2:下面是某日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城市 天气 风力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空气污染指数 北京 晴 1~2 级 35℃ 26℃ 轻度污染 汕头 雷阵雨 ≤3 级 33℃ 20℃ 优 成都 多云转阴 4~6 级 27℃ 19℃ 良 天津 晴 2~3 级 29℃ 22℃ 良 哈尔滨 多云 4~6 级 20℃ 14℃ 良 大同 小雨 2~3 级 24℃ 15℃ 中度污染 1. 在这一天,温差最小的是哪个城市?( A.成都 B.天津 ) C.大同 2. 汕头的最高温度比哈尔滨的最低温度高多少? ( A.19℃ B.18℃ C.14℃ 3. 六个城市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为( A.25℃ B.26℃ D.哈尔滨 ) D.9℃ )。 C.28℃ D.30℃ 解析: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值最小的即为温差最小,故题 1 的正确答案 为 D;题 2 中汕头最高气温为 33℃,哈尔滨最低气温为 14℃,差值为 19,故题 2 应选 A;六个城市最高温度的平均值为 28℃,故题 3 答案为 C。 (3)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试题是资料分析试题中较难、较复杂的部分,因为它不像统计图 表那样直观、一目了然,而是在一段文字中通过文字描述来表达事物的数量关 系。应考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的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各种数量关 系及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计算、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3.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 1-3 题。 对某企业工时利用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实行 44 小时(每周)工时制和进行人员精简等改革前,该企业的制度工时 利用率为 85%,也就是说有 15%的制度工时没有被利用。其中缺勤占去 50%,停 9 工占去 40%,非生产性工时占去 10%。 实行 40 小时工时制并进行人员精简等改革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提 高了 5 个百分点,缺勤时间和非生产性工时都有所下降,其中人均每周缺勤时 间和非生产性工时分别为 1.6 小时和 0.4 小时。 1.实行 40 小时工时制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为( A.80% B.90% C.20% )。 2.实行 44 小时工时制时,该企业人均每周缺勤时间为( D.10% A.3.3 小时 B.4 小时 C.4.4 小时 )。 D.6.6 小时 3.实行 40 小时工时制后,在没有被利用的工时中,停工占去百分之几? ( ) A.10 B.45 C.50 D.56 解析:题 1 的问题是“实行 40 小时工时制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 , 根据题意,实行 44 小时工时制时,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为 85%,实行 40 小时工时制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提高了 5 个百分点,故题 1 的答案为 B; 实行 44 小时工时制时,15%的制度工时未被利用,且其中缺勤占去 50%,故题 2 的答案为:44×15%×50%=3.3 小时。实行 40 小时工时制后,没有被利用的工 时为 40×10%=4 小时,人均每周缺勤时间和非生产性工时分别为 1.6 小时和 0.4 小时,则停工所占比例为(4-1.6-0.4)/4×100%=50%,故答案为 C。 10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 《综合知识》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作答 时限为 90 分钟,满分为 100 分。 二、作答要求 应试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2B 铅笔和橡皮。 应试者必须用 2B 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 置上作答客观题;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主观题。不按要求 作答的,一律无效。 三、《综合知识》简介 (一)测试内容 综合知识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事业单位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常识和写作水平。 基本常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技、历史及管理等方面 的内容。 写作是测查应考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二)题型介绍 基本常识部分为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化试题。 写作部分要求应考者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 地表述思想观点。 要求应考者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对给定 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 11 的观点,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 评价。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