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

Manヾ止于心17 页 988.602 KB下载文档
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
当前文档共17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

ICS 91.020 CCS P 04 山 37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37/T 4229—2020 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old embankment reuse 2020-11-26 发布 2020-12-26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FORMTEXT  DB37/T   目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 2 5 工程地质勘察................................................................................................................................................... 2 5.1 一般规定................................................................................................................................................... 2 5.2 旧路堤技术状况调查与分析评价...........................................................................................................2 5.3 工程地质勘探、测试............................................................................................................................... 4 5.4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勘察...................................................................................................................4 5.5 旧路堤、旧地基现状技术评价...............................................................................................................6 6 地基处理设计................................................................................................................................................... 7 6.1 一般规定................................................................................................................................................... 7 6.2 一般地基................................................................................................................................................... 8 6.3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9 7 路堤设计和施工............................................................................................................................................. 10 7.1 一般规定................................................................................................................................................. 10 7.2 路堤设计................................................................................................................................................. 10 7.3 路堤施工及监测..................................................................................................................................... 12 附录 A(资料性) 路堤断面布置图................................................................................................................13 I  FORMTEXT  DB37/T   前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山东宇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省公路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智行咨询勘察设计院、山东恒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新壮、刘正银、张珂、张明晶、金青、张炯、王成军、姚占勇、杨晓东、潘 文礼、尹成志、闫志平、田璐、张志、樊守亮、戚道国、卢途、王洪涛、林志军、林波、朱琦、魏东旭、 张乐文、魏巍、李健、王贯国、李广景、郝前勇、张鑫、李萌、贾栋、刘虎、胡永飞、徐毅、王帅、华 珊珊、王艺霖、张小宁、李骏、王洁茹、韩若楠、孙华琛、孙玉杰、郝建文、苏俊伟、王帅、高上。 II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旧路堤利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旧路堤升级改建工程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与 检测。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利用旧路堤升级改建的各级公路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T 361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5210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 C20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E4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H10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GJ 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旧路堤利用 old embankment reuse 利用公路旧路堤作为新建更高等级公路路堤一部分的公路工程。 注:断面图见图1及附录A。 图1 路堤断面图 1  4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CBRS:规范规定的最小承载比。 CBRt:填料实测承载比。 KS:规范规定的压实度。 Kt:填料实测压实度。 LS:路床顶面设计弯沉值。 Lt:路床顶面实测弯沉值。 PZ:旧路技术状况评价分。 SCBR:承载比的评价指标。 SK:填料压实度的评价指标。 SL:路床顶面弯沉的评价指标。 SW:填料含水率的评价指标。 w:填料含水率。 wopt:根据室内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的最优含水率。 5 工程地质勘察 5.1 一般规定 5.1.1 旧路堤利用工程地质勘察应充分收集和研究已建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期的各项资料, 结合路线及沿线各类构筑物的设计,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等手段进行综合勘察。 5.1.2 旧路堤利用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以下内容: a) 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b) 各类构筑物建筑场地的岩土类别、地层结构和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c) 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分布、诱因、发展趋势及对工程的影响; d) 特殊岩土的分布范围、厚度、性质及其对公路工程的不良影响; e) 地下水的类型、埋深、水质、水量及其动态变化情况; f) 各类构筑物建筑场地的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 g) 对各类构筑物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工程地质建议; h) 沿线筑路材料的类别,料场位置、储量及开采条件。 5.1.3 旧路堤利用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并符合下 列规定: a) 可行性阶段应以旧路堤技术状况调查和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手段,对项目建 设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b)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采用钻探、物探、原位测试等手段相结 合的综合勘察方法。 5.1.4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充分利用勘察取得的各项基础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沿线各类构 筑物的工程设计进行编制。 5.2 旧路堤技术状况调查与分析评价 5.2.1 应遵循客观、科学的原则,对旧路堤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检测与评价。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 评定、评价等级均应符合 JTG 5210 的相关规定。 2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5.2.2 应对旧路堤的历史资料和技术状况进行现场调查、检测及统计分析。 5.2.3 应对旧路堤中路基病害的类型、分布范围、规模、成因进行调查分析。进行过病害处治的应收 集其处治措施的设计指标、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并且调查实施这些处治措施后的技术状况。 5.2.4 应对旧路堤边坡进行调查,内容应包括旧路堤边坡的高度、坡度、防护类型等,同时还应收集 设计指标、检修与维护的历史等资料。应对路堤边坡由表面松散及破碎引起的坡面局部坍塌进行调查, 边坡坍塌应结合钻探勘察并查明原因。损坏程度应按下列标准判断: a) 轻度应为边坡坍塌长度小于 5 m; b) 中度应为边坡坍塌长度在 5 m~10 m 之间; c) 重度应为边坡坍塌长度大于 10 m。 5.2.5 应对路堤的不均匀沉降进行调查,当路面出现过大于 4 cm 的差异沉降,或大于 3 cm/m 的局部沉 降时以及工后沉降大于 30 cm 的路段,应结合钻探或原位测试查明原因。 5.2.6 应对翻浆路段进行调查,应结合钻探勘察并查明原因。损坏程度应按下列标准判断: a) 轻度应为路面龟裂、潮湿、车辆行驶时有轻微弹簧; b) 中度应为路面大片裂纹、路面松散、局部鼓包、车辙较浅; c) 重度应为路面严重变形、翻浆冒泥、车辙很深。 5.2.7 应对旧路堤冻融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冻融的深度、年份、冻胀情况等。 5.2.8 应对路面纵向出现弧形开裂,路堤有侧向滑动趋势的路段进行调查,并应结合钻探勘察以查明 原因。 5.2.9 应对旧路堤路床顶面弯沉进行检测,弯沉大于设计值的路段应结合钻探勘察并查明原因。 5.2.10 应对路堤构造物损坏及现有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挡墙等圬工体出现的表面、局部和结构等 损坏,当出现中度或重度损坏时,应结合钻探勘察并查明原因。损坏程度应按下列标准判断: a) 轻度应为勾缝损坏、沉降缝损坏、表面破损、钢筋外露和锈蚀等; b) 中度应为局部基础淘空、墙体脱空、轻度裂缝、鼓肚、下沉等; c) 重度应为整体开裂、倾斜、滑移、倒塌等。 5.2.11 应对发生水毁冲沟的路段进行调查,当出现中度或重度损坏时,应结合钻探勘察并查明原因。 损坏程度应按下列标准判断: a) 轻度应为冲沟深度小于 20 cm; b) 中度应为冲沟深度在 20 cm~50 cm 之间; c) 重度应为冲沟深度大于 50 cm。 5.2.12 应对路堤的排水设施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包括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损坏程度应 按下列标准判断: a) 轻度应为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系统存在杂物、垃圾; b) 中度应为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系统全截面堵塞,出现衬砌剥落、破损,圬工体破裂, 管道损坏等; c) 重度应为路堤排水系统与外部排水系统不连通。 5.2.13 应收集原设计主要技术参数及相关的竣工验收资料和路况检查、检测的历史资料,并进行汇总 评价,分析各项技术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 5.2.14 应对旧路堤填料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旧路基填料能否满足拟建道路路基填料要求。 5.2.15 既有路基的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根据调查、测量、试验和水文分析资料,确定旧路堤高程能否满足路堤设计洪水频率规定; b) 确定既有路基填料能否满足路基土承载比 CBR 和压实度的要求; c) 确定路基的平衡湿度,分析评价路基相对高度的合理性; d) 分析评价路基边坡的稳定状态、各种防护排水设施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3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5.2.16 应对旧路堤进行充分调查、合理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建部分路堤对旧路堤变形、稳定性及 防护和排水设施功能的影响,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保证路堤强度和稳定性,并满足使用功能。 5.2.17 旧路堤技术状况调查,检测与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路基、排水设施、边坡的技术状况与使用性能、 各类病害的类型等。 5.2.18 应分析评价旧路堤病害处治措施的有效性,并且分析旧路堤改扩建工程对其处治措施的影响。 5.2.19 应分析评价路基边坡的稳定状态、各种防护防水设施的有效性及改进要求。 5.2.20 对于易发生路堤沉陷、边坡溜方及滑坡,及沿山坡滑动的特殊地段,应分析评价防治措施的有 效性,并分析旧路堤升级改扩建后对其防治措施的影响有效性。 5.3 工程地质勘探、测试 5.3.1 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且并非路堤病害路段,应选择代表性路段进行钻探,每公里不应少于 2 组 测试点,做代表性勘探。 5.3.2 每组测试点应包含布设在旧路堤中心、旧路堤两侧边坡、加宽部分地基(双侧扩建应同时布置) 的测试点,且应对比分析各点位土样物理力学性质差异。 5.3.3 每组测试点钻探应达到同一深度,加宽部分地基的测试点钻探勘探深度不应小于 5.0 m。当深部 地质情况需进一步探明时,可采用静力触探、钻探、物探等进行综合勘探。 5.3.4 应分层取样。粉土、黏性土应取原状样,取样间距 1.0 m;砂土、碎石土取扰动样,取样间距不 大于 1.0 m,可通过野外鉴定或原位测试判明其密实度。 5.3.5 应对旧路堤填料取样,并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确定路堤填料的级配、含水率、饱和度、压 实度、平均稠度、CBR 值、膨胀特性、动态回弹模量等。各项测试应符合 JTG E40 的有关规定。 5.3.6 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及路堤病害路段,应增加勘探测试点数量,病害路段测试点布设位置、孔 数见表 1。 表1 病害路段钻探点位布设要求 路堤病害 布设位置 孔数 不均匀沉降 病害位置 至少一个点位,纵向每 50 cm~200 m 布设一个点位 翻浆 病害位置 至少一个点位 路堤开裂滑移 滑移面两侧 至少两个点位 路床顶面弯沉大 路堤中心 至少一个点位,纵向每 200 m~500 m 布设一个点位 路堤构造物损坏 病害位置 至少一个点位 路堤边坡坍塌 病害位置 至少一个点位 水毁冲沟 病害位置 至少一个点位 注:所有钻孔深度应穿过导致病害层位以下2 m~5 m,且应有场区常规比较钻孔。 5.4 5.4.1 5.4.2 5.4.3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勘察 应收集旧路堤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勘察、处治措施等相关资料,并分析评价处治效果。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区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JTG C20 的规定。 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4  a) b) c) d) e) 5.4.4 a) b) c) d) 5.4.5 a) b) c) 5.4.6 a) b) 5.4.7 a) b) c) 5.4.8 a) b) c)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应调查收集以往的工程勘察资料和沿线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分布、矿山开采及地基变形与移 动等资科; 应采用遥感、物探、钻探及其它有效方法进行综合勘察,查明采空区的分布、规模、变化特 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各有关地层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趋势; 应调查研究矿区开采规划等情况; 当旧路堤压覆的矿层在旧路施工、运营期有新采、复采时,应收集期间的地表变形值、路堤 沉降、保护矿柱等相关资料; 应对采空区处治措施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包括充填物、注浆处理部位、跨越结构物及处置效 果等。 岩溶区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采用遥感、物探、钻探等方法进行综合勘察,查明岩溶地貌形态、岩溶发育发展程度、岩 溶围岩性质以及地表水、地下水活动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应查明溶洞距旧路堤的空间关系及距离,并分析路堤加高或加宽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综合评 价场地稳定性; 应判别路堤加高加宽对旧路堤稳定和沉降的影响程度; 应对岩溶处治措施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包括钢筋混凝土盖板、桥涵等跨越构造物,岩溶水截 流、排泄等构造物,溶洞加固结构物,充填物等。 当旧地基、拟建场地存在地裂缝时,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收集拟建场地附近地裂缝研究、勘察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 现场地裂缝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破裂产生的时间、发展过程;地表破裂的形 态、活动方式、垂直位移;追踪地表破裂的延伸方向、延伸距离、最大深度; 应对地裂缝处治措施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当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穿越时,应查明盖板、回填 材料等。 对于存在饱和粉土、砂土的地基,应进行地震液化专项工程地质勘察: 应采用钻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进行综合勘探,查明地形地貌、地层的成因, 饱和砂土、粉土的分布范围、厚度、埋深、液化的可能性和液化等级,地下水的类型、分布、 埋深、水位及变化趋势; 应分析评价各种地震液化处治措施的有效性。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查明软土的成因、地质年代、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地层结构、分层厚度、下卧硬层的起 伏形态和横向坡度、地表硬壳层的分布范围及厚度,查清海相、湖相沉积; 应通过钻探、物探、现场试验等手段查明软土层的固结度、固结系数、压缩变形发展规律和 抗剪强度增长规律,确定地基剩余沉降值,分析评价处治效果; 应对比分析路堤中心、两侧边坡位置、加宽部分路堤地基处软土的固结度、固结系数、压缩 变形发展规律和抗剪强度,并分析评价新建路基与旧路基之间的稳定性和差异沉降,和扩建 部分路堤施工对旧路堤沉降和稳定的影响程度。 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查明黄土分布范围、厚度及其变化规律,沿线黄土的成因类型和底层特征,路线所处的地 貌单元及地面水、地下水等情况,各种不同地层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湿陷性; 对于线路附近的黄土陷穴,应调查其位置、形状、发展趋势,以及形成陷穴的水源和水量, 评价陷穴对路基的危害程度; 应对湿陷性黄土的处治措施的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对于强夯处治的,应查明其加固深度、夯 实效果;对于掺灰、化学改性处治的,应查明加固土的强度。 5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5.4.9 盐渍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调查收集沿线降水、蒸发、温度、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查明盐渍土的 含盐类型、含盐程度及分布范围,评价盐渍土地基的承载能力、盐胀性和溶陷性; b) 盐渍土地基应进行盐胀性和溶陷性评价; c) 应对盐渍土处治措施的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毛细水隔断层、防渗土工布等。 5.4.10 膨胀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查明膨胀土分布范围、土体结构层次、矿物成分、成因类型、物理力学性质、胀缩特性及 膨胀土活动区深度等,确定膨胀土膨胀潜势等级及其危害程度; b) 应分析评价各种膨胀土处治措施的有效性。 5.5 旧路堤、旧地基现状技术评价 5.5.1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应以 1 000 m 路段长度为基本评定单元。基本评定单元不应跨地质单元,地质 单元改变处可单独作为基本评定单元。 5.5.2 旧路评价应计算优等路率、良好路率和较差路率三项统计指标。 5.5.3 应按式(1)~(4)计算承载比的评价指标、路床顶面弯沉的评价指标、填料压实度的评价指 标、填料含水率的评价指标,且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应以改建后的评价指标进行。 式中: CBRt——填料实测承载比; CBRs——规范规定的最小承载比。 �᚜ �᚜ �᚜ ീീ ················································· (1) ീീ ···················································· (2) 式中: Lt——路床顶面实测弯沉值; Ls——路床顶面设计弯沉值。 ീീ ···················································· (3) 式中: Kt——填料实测压实度; Ks——规范规定的压实度。 ീ ീ 式中: wopt ——根据室内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的最优含水率; w ——填料含水率。 5.5.4 旧路技术状况各项赋分值见表 2。 ീീ ················································· (4) 6  FORMTEXT  DB37/T   表2 部位 FORMTEXT  4229 — 旧路技术状况评价表 评价项目 CBR L 基础分 K 旧路堤 w 减分项 JF 旧 地 基 一般路段 特殊路段 基础分 JC FORMTEXT  2020 未处治的或处治效果差的翻浆、路堤开裂滑移、路 堤构造物损坏、路堤边坡坍塌、水毁冲沟等病害 满足程度 分值 ≥100 % 15 100 %~90 % 10 <90 % 0 ≥100 % 15 100 %~90 % 10 <90 % 0 ≥100 % 15 100 %~90 % 10 <90 % 0 ≤0 % 5 0 %~5 % 3 >5 % 0 轻度 -1 处 中度 -3/处 重度 -5/处 不均匀沉降 -5/处 无因地基产生的路堤病害,沉降与稳定性满足要求 50 处治措施已失效或未进行处治,沉降与稳定性不满 0 足要求 注:特殊路段为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区路段 5.5.5 旧路技术状况评价分 PZ 应按式(5)计算。 ······································(5) �᚜ 5.5.6 旧路技术状况应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旧路技术状况等级划分标准、处治措施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3 评定指标 Z 处治措施 6 旧路技术状况等级划分标准 优 Z ≥90 可直接利用 良 90> Z ≥70 针对病害部位进行处治后整体利用 差 Z <70 进一步查明病害分布范围,处治后利用 地基处理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应根据原有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基土性质、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 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保证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6.1.2 地基处理设计应按地质资料准备、设计路段划分、稳定性和地基沉降验算、处理方案设计的流 程进行。 7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6.1.3 各设计路段的参数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有关内容确定;对于缺失的参数,可通过其它参 数的综合对比分析,参考相邻孔确定。 6.1.4 应考虑地基施工对旧路堤及其地基的影响,不宜采用对旧路堤及其地基有较大不良影响的地基 处理方法。 6.1.5 地基处理的方案设计应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原则进行。 6.1.6 地基处理应与旧路堤加固、病害处治有机结合,联合处理 6.1.7 地基处理施工完成后,应对地基的处理效果进行检测。可采用地基静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地基的 承载力和变形特征。 6.1.8 地基处理除了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JTG D30、JGJ 79 的规定。 6.2 一般地基 6.2.1 应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对地基沉降与稳定性进行评价,包括旧路堤的地基和加宽部分的地基。 对旧路堤的地基的评价应考虑路堤加高的影响。 6.2.2 路堤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简化 Bishop 法,计算方法、稳定安全系数容 许值见 JTG D30;当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应针对地基处理进行设计。 6.2.3 应采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工后沉降计算。 6.2.4 对旧路堤工后沉降大、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堤和地基整体滑移的路段的沉降与稳定性计算应单 独进行。 6.2.5 当工后沉降不满足表 4 的要求时,应针对沉降进行处治设计。 表4 容许工后沉降 工程位置 公路等级 6.2.6 桥台与路堤相邻处 涵洞、箱涵、通道处 一般路段 m m m 一级公路 ≤0.10 ≤0.20 ≤0.30 二级及以下公路 ≤0.20 ≤0.30 ≤0.40 当稳定性、沉降不满足要求时,应按表 5 选择处理措施。 表5 地基处理措施 处治部位 处治措施 旧地基 强夯、复合地基 结合部地基 排水固结、强夯、复合地基 加宽部分地基 换填、排水固结、强夯、复合地基 6.2.7 当旧路堤和旧地基都需要处理时,宜同时进行强夯处理。 6.2.8 应重视地基处理施工对旧路堤和临近构筑物的挤土、震动等影响。当旧路堤有保通要求时,不 宜采用对旧路堤有较大不良影响的强夯法等地基处理措施。 6.2.9 加宽部分地基采用换填法进行处理时,应分析开挖换填对旧路堤沉降、稳定性的影响,处理深 度不宜过深。 6.2.10 旧路堤工后沉降大、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堤和地基整体滑移路段,加宽部分地基及结合部地基 应调整地基处治方法。 6.2.11 采用强夯处治地基应根据夯击能确定处治高度,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a) 当旧路堤高度大于 4 m,宜先挖去部分旧路堤再进行强夯处治; 8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b) 当旧地基、结合部地基、加宽部分地基处理都采用强夯时,可待加宽部分路堤填筑后,同时 进行强夯; c) 用强夯处理结合部地基时,应在旧路堤边坡上采用挖、填等方法整平,宽度不宜小于 2 m。 6.2.12 采用复合地基法时,宜根据情况选定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宜采用粒料桩、水泥土搅拌桩、挤密桩、旋喷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透水混凝土桩、混凝 土管桩、CFG 桩等复合地基; b) 旧地基的粒料桩不宜采用振动沉管法。 6.2.13 加宽部分地基采用换填法处理时,应重视开挖对旧路堤稳定性的影响,不宜深挖。 6.2.14 加宽部分地基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时,应重视堆载、排水对旧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6.3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6.3.1 软土地区地基处理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地基处理措施的选取和设计,应综合考虑软土类型性质及厚度和埋深、地基的固结度和剩余 沉降情况、路堤高度和拼接形式等因素,控制新旧路堤的不均匀沉降; b) 加宽部分地基中存在浅层软土时,可采用垫层、换填等浅层处理措施;存在深厚软土时,可 采用强夯、复合地基或轻质路堤等处理措施; c) 软弱粉土或粉砂土地基,不宜采用振动成桩工艺,避免液化; d) 软土地基上高路堤升级改建,地基处理应采用加固措施,避免开挖换填。 6.3.2 采空区处治应综合考虑采空区的分布位置、埋深、采空厚度、开采方法、形成时间、顶板岩性 及其力学性质等因素,并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对旧路堤采空区处治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当不满足沉降及稳定性要求时,应进行补强,对 于开挖回填处理的可采用注浆等方法,对于片石回填、支顶、注浆处理的可采用补充填充、 支顶补强、注浆等方法; b) 埋藏较浅的采空区宜采用开挖回填处理; c) 采空区埋深小于 10 m、上覆岩体完整性差、强度低的地段,可采用强夯法处理; d) 埋藏较深、巷道通畅的采空区,可采用片石回填、支顶、注浆等处理。 6.3.3 岩溶处治应综合考虑溶洞大小、深度、充水情况、所处位置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并符合下列规 定: a) 应对旧路堤岩溶区处治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当不满足沉降及稳定性要求时,应进行补充填充、 注浆等方法补强; b) 对有排泄要求的溶洞、落水洞,不得进行封堵处理,应采取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桥涵等构 造物跨越,保护岩溶地区地下水系; c) 对位于路基基底的裸露和埋藏较浅的溶洞,可采取回填封闭、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支撑加 固或构造物跨越等处理措施; d) 对有充填物的溶洞,可采取注浆法、旋喷法等加固措施;当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构 造物跨越; e) 地表下土洞埋藏较浅时,可采取回填夯实、冲击辗压或强夯等处理措施,并做好地表水引排 封闭处理;土洞埋藏较深时,宜采取注浆、复合地基等处理措施。 6.3.4 盐渍土处理应综合考虑盐渍土含盐量、含盐类型、溶陷量、盐胀量、水文地质情况、所处位置 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并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对旧路堤盐渍土处治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当不满足沉降及稳定性要求时,可采用冲击压实、 强夯、浸水预溶、地基置换等措施处治; 9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b) 地下水埋深较浅、毛细水上升较高或易受地表水影响的路段,应在路堤内部设置隔断层,否 则,可不予处置; c) 隔断层材料可采用透水性好的砾(碎)石、防渗土工布、石灰土或水泥土等,也可同时设置, 形成复合隔断层。 6.3.5 黄泛区及高地震烈度区液化土处治应综合考虑地基液化等级、所处位置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并 符合下列规定: a) 轻微到中等以下液化土应综合对路基沉降及稳定性的影响,当影响较小时可不进行处治; b) 应对旧路堤液化土处治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当不满足沉降及稳定性要求时,可采用强夯、振 冲粒料桩、粉喷桩、地基置换等措施处治。 6.3.6 湿陷性黄土状土处治应综合考虑湿陷等级、处理深度要求、施工条件、材料来源及对周围环境 的影响等因素,并符合下列规定: a) 弱到中湿陷性黄土状土应综合对路基沉降及稳定性的影响,当影响较小时可不进行处治; b) 应对旧路堤黄土状土处治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当不满足沉降及稳定性要求时,可采用强夯、 掺灰、振冲粒料桩、化学改性等措施处治。 6.3.7 膨胀土处治应综合考虑成因类型、物理力学性质、胀缩特性、膨胀土活动区深度、施工条件、 材料来源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并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对旧路堤膨胀土处治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当不满足变形及稳定性要求时,可采用换填、掺 灰、化学改性等措施处治; b) 地下水埋深较浅、毛细水上升较高或易受地表水影响的路段,应在路堤内部设置防渗土工布 隔断层,同时在外部设置隔水包边。 6.3.8 地裂缝处治应根据地裂缝的延伸方向、延伸距离、最大深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采用加筋、 盖板、回填砂石等措施处治。 7 路堤设计和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应重视新旧路堤间的相互影响,新建部分路堤和旧路堤之间应控制差异沉降并保持良好结合。 7.1.2 应根据旧路堤的回弹模量、填料的含水率和密实状态,综合确定旧路堤的处理措施。 7.1.3 经查明既有结构物无明显损害、且强度及稳定性满足改建要求时,应全部利用;若部分损坏或 不满足改建要求时,应加固利用、改建或拆除重建。 7.1.4 路面开挖产生的路面、基层、底基层旧料,符合路用性能的宜进行再生利用或作为路基填料。 7.1.5 新旧路堤的压实度都应符合 JTG D30 的有关规定,还要保证新旧路堤之间保持良好的衔接,减 少差异沉降。 7.1.6 路堤填料宜选用与原有路堤相同、且符合要求的填料或较原有路堤渗水性好的填料。 7.1.7 新建部分路堤的施工除符合本文件要求外,还应符合 JTG/T 3610 的有关规定。 7.2 路堤设计 7.2.1 当旧路堤高度、宽度不满足公路等级的要求时,应对路堤进行加高、加宽。 7.2.2 路堤边坡形式和坡度应符合 JTG D30 的有关规定。 7.2.3 在以下情况下,加宽部分路堤宜设置支挡结构: a) 拓宽路基的稳定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设置支挡结构提高其稳定性; b) 设计边坡所产生差异沉降大,需要设置支挡结构以减小不协调变形; c) 受场地限制,需要设置支挡结构收缩边坡; 10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d) 路堤较高时。 7.2.4 加宽部分路堤支挡结构稳定验算的滑裂面应考虑新老路基的结合面,且材料参数应取加宽部分 和旧路堤填料参数中的低值。 7.2.5 支挡结构宜采用加筋土挡土墙,也可根据下伏地基地质情况,采用锚定板挡土墙,重力式、扶 壁式及悬壁式挡土墙。挡土墙设计应符合 JTG D30 的有关规定。 7.2.6 高路堤与陡坡路堤升级改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宜采用优质填料、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提高压实要求等措施减少差异沉降; b) 宜对边坡分级、平台宽度、边坡坡率等做特殊设计,满足路基稳定性要求,并宜增设土工合 成材料予以增强; c) 应验算路堤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d) 旧路堤坡脚支挡结构物不宜拆除,拼接填筑时临近结构物处可采用小型机具薄层夯压密实, 并应做好排水的衔接设计; e) 应对新旧路堤的变形与稳定实行动态监控,明确观测的路堤段落、观测项目、观测点布置、 观测要求及控制标准。 7.2.7 病害路段利用应根据病害类型、特征、成因及危害程度,结合当地气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 7.2.8 因抬高或降低路基、改移中线而引起既有构造物改动地段,当既有支挡建筑物使用良好时,宜 保留。 7.2.9 对于压实度、稳定性不满足要求的,路基病害较少或基本完好的旧路堤,应对旧路堤进行加固 处理之后利用。 7.2.10 当既有路堤处于中湿状态以下时,应翻挖晾晒旧路堤填料,并铺设防水垫层;且加宽部分路堤 应设置排水垫层、地下排水渗沟或毛细水隔离层等进行排(防)水。 7.2.11 当旧路路床部分压实度、填料类型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碾压、振动压实或翻挖处治。 7.2.12 碾压、振动压实处治设计应依据 JTG D30、JTG/T 3610、JTG H10 的相关规定。 7.2.13 翻挖处治设计应依据 JTG D30、JTG/T 3610、JTG H10 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翻挖回填填料的最小强度和压实度等均应满足相应公路等级的技术指标,局部加固部位路基 的压实度应提高 1 %~2 %; b) 分层回填厚度严格控制不大于 30 cm; c) 施工困难时,应掺石灰、水泥处治碾压。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石灰有效钙镁含量应 大于 70 %,细度不小于 200 目。 7.2.14 当旧路的上、下路堤部分压实度、填料类型不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注浆加固、强夯等方法进行 处治。 7.2.15 注浆加固设计应依据 JTG D30、JGJ 79 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明确注浆工艺、注浆有效范围、注浆材料的选择和浆液配比、注浆量、浆液流量和压力、 注浆孔布置和注浆顺序等; b) 压密注浆孔间距可按 1.0 m~2.0 m 范围设计,与未处治路段衔接时,宜加大孔间距,设置 5 m~ 10 m 的过渡段;注浆孔深度应穿透路面结构层抵达加固路基层位; c) 浆液注入率宜取 10 %~15 %;注浆压力宜取 0.5 MPa~5 MPa,注浆时浆液流量宜取 10 L/min~ 20 L/min; d) 浆液配比应进行室内试验,宜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设计参数、施工设备、施工参数及施 工工艺; e) 注浆施工应采用先外围后内部的顺序,不宜自一端向另一端单向推进。 7.2.16 旧路堤没有保通要求时,可采用强夯法进行处治,强夯设计应依据 JTG D30、JGJ 79 的相关规 11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有构造物路段不宜采用强夯进行处治; b) 采用强夯法处理旧路堤时,加固深度应大于旧路堤的高度,当相应层位的平均压实度不能满 足规范要求时,应提高单击夯击能或增加夯击数; c) 路堤填筑可先对旧路堤进行强夯,再分层碾压填筑新建部分路堤,然后对新旧路堤结合部进 行强夯处理;也可分层填筑新建部分路堤,直到新旧路堤齐平后,对新旧路堤同时进行强夯 处理。 7.2.17 对于路基病害较严重的旧路堤,且论证旧路堤补强方案不经济的情况下,应挖除旧路堤后重新 填筑。 7.3 路堤施工及监测 7.3.1 新建路堤部分施工前应对旧路堤边坡进行清表,清除绿化及圬工,清除表面未经充分压实的土 或其它不适用土,清除排水沟的积土。 7.3.2 旧路堤利用时,应在旧路堤坡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 1.0 m,台阶高度根据压实机具压 实能力确定;当加宽拼接宽度小于 0.75 m 时,可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部分原有路基等工程措施。 7.3.3 应对新旧路堤结合面不小于 2 m 的范围内的部分进行增强补压,且宜在新旧路堤接合面处铺设 土工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层间距宜为 1~2 层路基分层压实厚度。 7.3.4 采用台阶法拼接困难且旧路堤填料为碎石、砂土、粉煤灰等粘聚力不强的填料时,可采用单坡 填筑拼接。 7.3.5 加宽部分路堤和旧路堤应同时进行沉降观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观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并设置在旧路堤中心、路肩及加宽部分中部、外侧; b) 沉降观测应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c) 应结合填筑过程,提出沉降期不同阶段的观测频率要求; d) 地质条件差、路堤高、沿河(塘)等路段应布置测斜管,对地基内部土体水平变形进行观测, 并与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7.3.6 施工期间宜按路堤拓宽部分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宜大于 10 mm~15 mm、坡脚水平位移 速率每昼夜不宜大于 5 mm 控制路堤稳定性。 7.3.7 路面面层施工前,连续两个月沉降速率应小于 2 mm/月。 7.3.8 新旧路堤施工期间对压实度进行检测,检测方法、频率等应符合 JTG 3450、JTG F80/1 的相关 要求。 7.3.9 路堤施工完成后应对路堤顶面回弹模量进行检测,检测方法、频率等应符合 JTG 3450、JTG F80/1 的相关要求。 12  FORMTEXT  DB37/T   A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A 附 录 A (资料性) 路堤断面布置图 a)两侧路堤加宽、加高断面布置图 b)两侧路堤加宽断面布置图 c)单侧路堤加宽、加高断面布置图 图 A.1 路堤断面图 13  FORMTEXT  DB37/T   FORMTEXT  4229 — FORMTEXT  2020 d)单侧路堤加宽断面布置图 图 A.1 路堤断面图(续) 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