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得RTS-822/5全站仪说明书
前 言 非常感谢您购买瑞得 RTS-800 系列全站仪! 本手册将详细、全面地向您介绍此新型全站仪,使用仪器之前请仔 细阅读。 1 注意事项: 1. 日光下测量应避免将物镜直接对准太阳。建议使用太阳滤光镜 以减弱这一影响。 2. 避免在高温和低温下存放仪器,亦应避免温度骤变(使用时气 温变化除外)。 3. 仪器不使用时,应将其装入箱内,置于干燥处,并注意防震、 防尘和防潮。 4. 若仪器工作处的温度与存放处的温度差异太大,应先将仪器留 在箱内,直至适应环境温度后再使用。 5. 若仪器长期不使用,应将电池卸下分开存放。并且电池应每月 充电一次。 6. 运输仪器时应将其装于箱内进行,运输过程中要小心,避免挤 压、碰撞和剧烈震动。长途运输最好在箱子周围使用软垫。 7. 架设仪器时,尽可能使用木脚架。因为使用金属脚架可能会引 起震动影响测量精度。 8. 外露光学器件需要清洁时,应用脱脂棉或镜头纸轻轻擦净,切 不可用其它物品擦拭。 9. 仪器使用完毕后,应用绒布或毛刷清除仪器表面灰尘。仪器被 雨水淋湿后,切勿通电开机,应用干净软布擦干并在通风处放一段时间 。 10.作业前应仔细全面检查仪器,确定仪器各项指标、功能、电源 、 10 初始设置和改正参数均符合要求时再进行作业。 11.若发现仪器功能异常,非专业维修人员不可擅自拆开仪器,以 11 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坏。 2 一、仪器各部件名称及其功能 1.1 各部件名称 粗瞄准器 望远镜把手 望远镜调焦 螺旋 电池 电池锁紧钮 目镜调焦螺 旋 目镜 水平制 动螺旋 水平微 动螺旋 显示屏 数据通讯接口 整平脚螺旋 3 仪器中心标 志 物镜 垂直制动螺旋 垂直微 动螺旋 光学对中器 USB 接口※ SD 卡插口※ 圆水准器 底板 基座固定钮 圆水准校正螺旋 ※ 仅限于 RTS-860 系列全站仪 4 1.2 显示屏 打开电源开关 RTS-800 机身号:S15000 版本号:07.01.23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21 ′50 ″ 30° 30 21′ 50″ 273 °13 ′45 ″ 273° 13′ 45″ m 1.000 m 主屏幕 ● ● 确认显示窗中显示有足够的电池电量,当电池电量不多的时候, 请及时更换电池或对电池进行充电。参见“2.3 电池电量信 息”。 上图为仪器显示屏。对于不同的本地化语言版本可能与此略有 差异。 1.3 键盘 屏幕显示与键功能。 5 1.4 软按键 按键 开关 ● 功能说明 电源开关 背景照明开关 菜单 ■ 模式 ■ 记录/回车 ■ 取消 ■ 测量 1 ■ 6 显示功能菜单 1、项目 2、计算 3、设置 4、数据 5、通讯 6、1 秒键 7、校准 8、时间 9、格式化 10、信息 改变输入键的模式:字母/数字;在基本测量屏中调用快 速代码模式。 接受输入或记录数据;在基本测量屏中按此键 1 秒钟可 选择数据是作为 CP 存储还是 SS 记录存储。 返回上一屏幕;取消输入数据。 根据该键测量模式的设置,进行测距。按此键 1 秒 钟 , 可查看和修改测量模式。 测量 2 ■ 显 示 ■ 角 度 ■ 根据该键测量模式的设置,进行测距。按此键 1 秒 钟 , 可查看和修改测量模式。 换屏显示键;如按下该键可切换显示屏幕。按住该键 1 秒钟可进行客户化项目设置。 显示测角菜单;水平角置零;角度复测;F1/F2 测角;保 持水平角。 显示建站菜单;以及输入数字 7,字母 A、B、C 显示放样菜单,按此键 1 秒钟,显示与放样有关的设置; 输入数字 8,字母 D、E、F 显示偏心测量菜单;输入数字 9,字母 G、H、I 显示附加的测量程序菜单;输入数字 4,字母 J、K、L 打开代码(CD)输入窗口;上一次输入的代码(CD)将作为 缺省的 CD 值被显示;输入数字 5,字母 M、N、O 根据设置,显示原始数据、坐标数据或站、碎部点等数 据;输入数字 6,字母 P、Q、R 执行赋予用户键的测量功能;输入数字 1,字母 S、T、U 执行赋予用户键的测量功能;输入数字 2,字母 V、W、X 用于输入数字 3,字母 Y、Z 及空格 显示热键菜单;用于输入-、+、· 显示电子气泡指示;用于输入*、/、=、0 1.5 符号 根据不同的软件版本,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工作状态。 7 按键 、 ▲、▼ 、 F1、F2 F1、 含义 请用左//右键进行选择 用上下键显示各屏幕。 表示有多页可供选择,,用该键翻页显示。 表示望远镜(照准部)位于盘左或盘右的位置。 F1 盘左测量:测量时,使竖直度盘位于望远镜的左边。 F2 盘右测量:测量时,使竖直度盘位于望远镜的右边。 屏幕显示符号意义: HA 水平角 VA 垂直角 SD 斜距 AZ 方位角 HD 水平距离 VD 垂直距离 HL 水平角(左角):360-HA V% 坡度 N 北坐标 E 东坐标 Z 高程 PT 点名 HT 目标沆 CD 编码 PPM 大气改正值 P1 一号点 P2 二号点 HI 仪器高 BS 后视点 ST 测站 说明:1.如果符合后有#号,表示没有开启倾斜补偿。 2.如果符号前有 d,表示为此符号的差值。 8 1.6 背景光、声音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按住照明键( 1/5 30°21 30° 21′ ′50 50″ ″ °13 ′42 ″ 273° 273 13′ 42″ m 1.000 m )可以开/关 LCD 背景光。 按住照明键一秒钟将打开一个小窗口(如上图所示),此窗口包括背 景光和声音的开/关以及对比度的调节。 在打开如图所示的窗口中,按[▲]、[▼](或按各项目前对应的数字 键[1]、[2]、[3])键可使光标在 3 个项目间选择,当项目选定后,按各 项目对应的数字键可实现功能的打开/关闭。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①按住 键一秒钟,程 序打开背景光、声音及对 比度设置功能窗口,如右 图所示。 按键 显示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21 ′50 ″ 30° 30 21′ 50″ 273°13 273° 13′ ′42 42″ ″ m 1.000 m 9 ②当前光标在背景光项, 按住数字键[1]可关闭背 景光,再次按[1]则打开 [1] 背景光。 背景光开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HT : HT: 1/5 30°21 30° 21′ ′50 50″ ″ °13 ′42 ″ 273° 273 13′ 42″ m 1.000 m 背景光关 ③按数字键[2]或[▼]键 将光标移到声音项,按数 [2]或 字键[2]可实现声音的开 [▼]+ /关。 [2] 声音开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30°21 30° 21′ ′50 50″ ″ °13 ′42 ″ 273° 273 13′ 42″ m 1.000 m 声音关 ④按数字键[3]或[▼]键 [3]或 将光标移到对比度调节 [▼]+ 项,一直按数字键[3]可 [3] 实现对比度调节功能。 ⑤按[回车]或[取消]键 退出该功能。 [回车]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30°21 30° 21′ ′50 50″ ″ °13 ′42 ″ 273° 273 13′ 42″ m 1.000 m 1/5 °21 ′50 ″ 30° 30 21′ 50″ 273°13 273° 13′ ′42 42″ ″ m 1.000 m 1.7 自动关机 系统默认的自动关机时间为 30 分钟。若在设定的时间内无任何按 10 键操作,仪器会自动切断电源,以便节省电能。 二、测量前的准备 二、测量前的准备 2.1 仪器开箱和存放 ·开箱 轻轻地放下箱子,让其盖朝上,打开箱子的锁栓,开箱盖,取出仪 器。 ·存放 盖好望远镜镜盖,使照准部的垂直制动手轮和基座的水准器朝上, 将仪器平卧(望远镜物镜端朝下)放入箱中,轻轻旋紧垂直制动手轮, 盖好箱盖,并关上锁栓。 2.2 安置仪器 将仪器安装在三角架上,精确整平和对中,以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 。 ·操作参考: 1、利用锤球对中与整平 1) 架设三角架 ①首先将三角架打开,使三角架的三腿近似等距,并使顶面近似水 平,拧紧三个固定螺旋。 ②使三角架的中心与测点近似位于同一铅锤线上。 11 ③踏紧三角架使之牢固地支撑于地面上。 2) 将仪器安置到三角架上 将仪器小心地安置到三角架顶面上,用一只手握住仪器,另一只手 松开中心连接螺旋,在架头上轻移仪器,直到锤球对准测站点标志的中 心,然后轻轻拧紧连接螺旋。 3) 利用圆水准器粗平仪器 ①旋转两个脚螺旋 A、B,使圆水准器气泡移到与上述两个脚螺旋中 心连线相垂直的直线上。 ②旋转脚螺旋 C,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4) 利用管水准器精平仪器 ①松开水平制动螺旋,转动仪器使管水准器平行于某一对脚螺旋 A、 B 的连线,再旋转脚螺旋 A、B,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 ②将仪器绕竖轴旋转 90°,再旋转另一个脚螺旋 C,使管水准器气 12 泡居中。 ③再次旋转仪器 90°,重复步骤①、②,直到四个位置上气泡居中 为止。 2、利用光学对中器对中 1) 架设三角架 将三角架伸到适当高度,确保三腿等长、打开,并使三角架顶面近 似水平,且位于测站点的正上方。将三角架腿支撑在地面上,使其中一 条腿固定。 2) 安置仪器和对点 将仪器小心地安置到三角架上,拧紧中心连接螺旋,调整光学对点 器,使十字丝成像清晰。双手握住另外两条未固定的架腿,通过对光学 对点器的观察调节该两条腿的位置。当光学对点器大致对准测站点时, 使三角架三条腿均固定在地面上。调节全站仪的三个脚螺旋,使光学对 点器精确对准测站点。 3) 利用圆水准器粗平仪器 调整三角架三条腿的长度,使全站仪圆水准气泡居中。 4) 利用管水准器精平仪器 ①松开水平制动螺旋,转动仪器,使管水准器平行于某一对脚螺旋 A、 B 的连线。通过旋转脚螺旋 A、B,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 ②将仪器旋转 90℃,使其垂直于脚螺旋 A、B 的连线。旋转脚螺旋C, 使管水准器泡居中。 5) 精确对中与整平 通过对光学对点器的观察,轻微松开中心连接螺旋,平移仪器(不 可旋转仪器),使仪器精确对准测站点。再拧紧中心连接螺旋,再次精 13 平仪器。 此项操作重复至仪器精确对准测站点为止。 备注:RTS-860 系列全站仪可以按 备注 开启电子气泡功能代替上述两 种方法中的使用管水准气泡进行整平,方法如下。 利用电子气泡整平: ①仍然用仪器上的脚螺旋来整平仪器,观察屏幕调节圆水泡和水平 、 竖直水准管气泡——使其居中。 ② 观察 X、Y 倾斜读数,如果补偿器打开 ※1),且倾斜值在+4’--4’ 之间,软件就会显示读数,如果倾斜值超出补偿范围,显示“OVER”, 这时需要调节角螺旋使补偿范围在规定范围内。 ※1)可打开或关闭水平、竖直补偿,由↑可顺序选择 ON/ON,OFF/ON 和 OFF/OFF 三种状态(↓正好相反)。 X 方向水准管气泡 Y 方向水准管气泡 14 X 方向倾斜读数 X 方向补偿开关状态 Y 方向倾斜读数 Y 方向补偿开关状态 2.3 电池电量信息 电池电量图标用于指示电池电量级别。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30°21 30° 21′ ′50 50″ ″ °13 ′42 ″ 273° 273 13′ 42″ m 1.000 m 注意: ① 电池工作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如:仪器周围温度、充 电时间的长短和充、放电的次数。为安全起见,建议用户提前充电或准 备一些充好电的备用电池。 ② 电池电量图标表示当前测量模式下的电量级别。角度测量模式 下显示的电池电量状况未必够用于距离测量。由于测距的耗电量大于测 角,当从角度测量模式转换为距离测量模式时,可能会由于电池电量不 足导致仪器运行中断。 建议外业测量出发前先检查一下电池电量状况。 ③ 观测模式改变时电池电量图表不一定会立刻显示电量的减小或 增加。电池电量指示系统是用来显示电池电量的总体情况,它不能反映 瞬间电池电量的变化。 15 ·电池充电注意事项 ☆ 电池充电必须使用瑞得公司配置的专用充电器。 ☆ 充电时先将充电器接好电源 220V,从仪器上取下电池盒,将充电器 插头插入电池盒的充电插座,充电器上的指示灯为绿色表示正在充电, 当指示灯为红色表示充电结束,拔出插头。 ·取下机载电池盒时注意事项: 每次取下电池盒时,都必须先关掉仪器电源,否则仪器容易被损坏。 ·充电时注意事项 充电时注意事项: 尽管充电器有过充保护回路,但是充电结束后应将插头从插座中拔 出。 要在 0~45℃温度范围内充电,超出此范围可能充电异常。 如果充电器与电池已连接好,指示灯却不亮,此时充电器或电池可 能已经损坏,请找专业人员修理。 ·电池存放时的注意事项: 充电电池可重复充电 300~500 次,电池完全放电会缩短其使用寿 命。 为更好地获得电池的最长使用寿命,请保证每月充电一次。 2.4 反射棱镜 全站仪在进行距离测量等作业时,需在目标处放置反射棱镜。反射 棱镜有单(三)棱镜组,可通过基座连接器将棱镜组与基座连接,再安 置到三角架上,也可直接安置在对中杆上。棱镜组由用户根据作业需要 自行配置。 16 2.5 基座的装卸 ·拆卸 如有需要,三角基座可从仪器(含采用相同基座的反射棱镜基座连 接器)上卸下,先用螺丝刀松开基座锁定钮固定螺丝,然后逆时针转动 锁定钮约 180°,即可使仪器与基座分离。 ·安装 将仪器的定向凸出标记与基座定向凹槽对齐,把仪器上的三个固定 脚对应放入基座的孔中,使仪器装在三角基座上,顺时针转动锁定钮约 180°,使仪器与基座锁定,再用螺丝刀将锁定钮固定螺丝旋紧。 2.6 望远镜目镜调整和目标照准 ·瞄准目标的方法(供参考) ①对准明亮地方,旋转目镜筒,调焦看清十字丝(先朝一个方向旋 转目镜筒,再慢慢旋进调焦清楚十字丝)。 ②利用粗瞄准器内的三角形标志的顶尖瞄准目标点,照准时眼睛与 瞄准器之间应保留有一定距离。 17 ③利用望远镜调焦螺旋使目标成像清晰。 当目镜端上下或左右移动发现有视差时, 说明调焦或目镜屈光度 未调好(这将影响观测的精度),应仔细调焦并调节目镜筒消除视差。 2.7 输入模式 所有的键可在屏幕上输入。 按[ ]键删除光标左侧的一个字符。 当输入范围大于屏幕宽时,会自动向左移动。当整个输入范围填满 时,就不能再输入了。 当屏幕右上角显示 A 时, 时,可在数字键盘上输入字母;显示 1 时,则 为数字输入模式。在任何测量屏幕或要求手工输入的屏幕,按[模式]键 可转换数字键盘的模式与数字模式。 进入字母输入模式时,每一按键上定义有三个字母,每按一次,光 标位置处将显示出其中一个字母。 2.7.1 输入字符 (以输入 RUIDE800 为例)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①确认当前的输入模式 为字母输入,若不是,则 按[模式]键。 按键 显示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18 A 1.000 m 列表 堆栈 ②按[6]键三次,输入 R 按[1]键三次,输入 U [6] 按[9]键三次,输入 I [1] 按[8]键一次,输入 D [9] 按[8]键两次,输入 E [8] [8] ③按[模式]键将输入模 式切换到数字模式。 [模式]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输入站 ST :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④按下数字键[8]和[0]。 [8] ※1) [0]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⑤完成输入后,按[回车] 键确认。※2) RUIDE 1.000 m 列表 RUIDE800 1.000 m 列表 RUIDE800 1.000 m 列表 A 堆栈 A 堆栈 A 堆栈 [回车] ※1)点名或点号最多为 16 个字符长。 ※2)若输入的点名有误,可按[取消]键,再重新输入。 2.7.2 编辑字符 可以对已输入的字符进行编辑。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19 ①将光标移到需修改字 符栏,按下[ ],光标停 [ ] 留在第一个字符处,并闪 烁显示。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②按[ ]将光标移到需修 [ ] 改的字符上。※1) 输入站 ST :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③输入新的字符。 输入字 符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④按[回车]键确认,同时 光标移至下一栏。 [回车]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RUIDE800 1.000 m 列表 RUIDE8 RUIDE8000 1.000 m 列表 RUIDE8000 RUIDE80 1.000 m 列表 RUIDE800 1.000 m 列表 A 堆栈 A 堆栈 A 堆栈 A 堆栈 ※1)按[ ]可向右删除字符。 2.8 点名的输入方法 基本上,缺省的点名是上一点名+1,如最后一位是字母时,则在最 后一位字母后加 1,显示。当光标在 PT 栏时,有几种方法可以指定或输 20 入一个点。这里以输入测站点名为例。 2.8.1 输入一个存在的点名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 PT 栏输入点名,并 按[回车]键。 [回车] 显示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CD :RUIDE CD: AD1 1.000 m 列表 N: E: Z: PT: PT :AD1 :RUIDE CD: CD ②系统自动搜索内存中 的点名,当存在该点名 时,其坐标即显示在屏幕 上。 ③按[回车]键,屏幕返 回,该点被调用,光标移 到下一栏。 [回车]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1 堆栈 10.000 m 10.000 m 10.000 m 1 1 1.000 m 列表 堆栈 2.8.2 输入一个不存在的点名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 PT 栏输入点名,并 按[回车]键。 [回车] 显示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CD :RUIDE CD: AD2 1.000 m 列表 1 堆栈 21 ②当内存中不存在该点 名时,会出现一个坐标输 输入坐 入屏幕。输入坐标,输入 标+ 完一项,按[回车]将光标 [回车] 移到下一输入项。 ②输入坐标数据完毕,在 最后一行(CD 栏)输入编 输入 CD 码后(若不需编码可不输 + 入),按[回车],即可将 [回车] 该点存到当前项目中。 ③屏幕返回,光标移到下 一栏。 N: E: Z: PT: PT :AD2 : CD: CD N: E: Z: PT: PT :2 : CD: CD 10.000 m 10.000 m 10.000 m 列表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堆栈 1 1 1.000 m 列表 堆栈 2.8.3 用通配符“*”搜索 是指用通配符“*”代表所要搜索的字符。 通配符搜索通常用于不能确切知道要查找的点名或要查找的是一批 点的情况下使用。 示例: * 查找出所有的点。 A 查找出所有点名为“A”的点。 A* 查找出所有以“A”开头的点(例如:A8,A71,ABDE) 22 *1 查找所有点名第二位是 1 的点(如:W1,F15,A1R) A*1 查找所有点名第一位是“A”,第三位是“1”的点(如:AD1、 AR100,AS16)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 PT 栏输入通配符 “*”号(这里以“*”为 例),并按[回车]键。 输入[*] + 显示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回车] ②用上/下箭头键和[回 车]键,即可对点加以选 择。 [▲]/[▼] 当有[▲]或[▼]符号出 + 现在列表中时,左/右箭 [回车] * A 1.000 m 列表 堆栈 MP,1,RUIDE ,CODE MP,2, MP,2 ,870 CP.4, CP.4 CP.5 CP,6 SS,7,5841 ▼ 头也可用于翻页。 ③当在列表中选中一 点,其坐标会显示在屏 幕上。 ④按[回车]键,屏幕返 回,该点被调用,光标 移到下一栏。 N: E: Z: PT: PT :2 : CD: CD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10.000 m 10.000 m 10.000 m 1 1 1.000 m 列表 堆栈 23 2.8.4 用[列表]输入 可用[列表]键输入点名,点名的列表意义同编码列表。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当光标在 PT 栏 时 ,按 [列表]键。 [列表] 显示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1 1.000 m 列表 ② 屏幕出现点名 的列 表。 用上下箭头选择所要的 点名,再按[回车]。 ③当屏幕返回回到 PT 输入屏时,所选的点名 已被输入,并显示(此时 可以在点名上加一些数 字或字母)。按[回车] 键确认。 24 [▲]/[▼] + [回车] 1 1145 1204 1205 230 40 PT01 输入PT01 输入 PT: PT: : HT: HT : CD: CD 堆栈 ▼ 230 1.000 m 列表 1 堆栈 A: ④ A:若仪器内存中存在该 N: E: Z: PT: PT :1 :RUIDE CD: CD 输入点名,其坐标会显 示在屏幕上,按[回车] 键返回。 10.000 10.000 5.000 m m m B: B:若仪器内存中不存在 N: E: Z: PT: PT :2 : CD: CD 输入的点名,则要求输 入坐标(如右图所示)。 输入坐标,按[回车]键 将光标移到代码栏。输 入代码,并按[回车]键 存储并退出。 PT01 输入PT01 输入 PT: PT: : HT: HT CD : CD: ⑤返回 PT 输 入屏时,光 标移到下一栏。 230 1.000 m 列表 1 堆栈 2.8.5 用[堆栈]键输入 操作步骤 ①当光标位于 PT 栏 时 , 按[堆栈]键。 按键 [堆栈] 显示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桩号 1 1.000 m 列表 堆栈 25 ② 屏幕显示出点 的堆 [▲]/[▼] 栈 ,用 [▲]/[▼]箭头选 + 择点名,然后按[回车]。 [回车] ③返回 PT 输 入屏时,会 显示所选点名+1。(如 图,若选 BC,则出现 BC1;选 A098,则出现 1 BC PT01 输入PT01 输入 PT: PT: : HT: HT : CD: CD A099) BC1 1.000 m 列表 按[回车]键。 ④ A:若仪器内存中存在该 输入点名,其坐标会显 示在屏幕上,按[回车] 键返回。 B:若仪器内存中不存在 输入的点名,则要求输 入坐标(如右图所示)。 输入坐标,按[回车]键 将光标移到代码栏。输 入代码,并按[回车]键 存储并退出。 26 A: N: E: Z: PT: PT :1 :RUIDE CD: CD B: N: E: Z: PT: PT :2 : CD: CD 10.000 m 10.000 m 5.000 m 1 堆栈 PT01 输入PT01 输入 PT: PT: : HT: HT : CD: CD ⑤返回 PT 输 入屏时,光 标移到下一栏。 BC1 1.000 m 列表 1 堆栈 在所记录的点中会显示多达 20 个点名,按先进后出的次序排列。同类 型的堆栈将被覆盖。 2.8.6 直接按[回车] 在某些输入点名的地方,可使用一个无需记录的临时坐标。该点的 坐标也只用于计算,而不存入数据库之中。 操作步骤 按键 ① 在 PT 栏 直 接 按 [ 回 车],而不用输入其点 [回车] 名。 显示 PT01 输入PT01 输入 PT: PT: : HT: HT : CD: CD 1 1.000 m 列表 ②出现一个坐标输入屏 输入坐标 幕。输入坐标,输入完 + 一项,按[回车]将光标 [回车] 堆栈 N: E: Z: *此点将不被记录 移到下一输入项。 ③输入完毕,按[回车] 键返回。 [回车] PT01 输入PT01 输入 PT: PT: : HT: HT : CD: CD <输入的坐标>> 1.000 m 列表 1 堆栈 27 2.8.7 用测量 在某些输入点名的地方,可对目标进行测量,将测量后的结果作为已知 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点名输入屏幕中按 [测量]键。 [测量] 显示 输入 P1 输入P1 : P1: P1 : P2: 测量 ②此时出现观测屏幕, 按[测量 1]/[测量 2]开 [测量 1]/ 始测量。当需要改变目 [测量 2] HA# VA# SD# HT: HT : 标高时,可按[HT]键。 进入坐标存储界面。输 输入 PT 和 入 PT 和 CD 后按[回车] CD 28 列表 N: E: Z: PT: PT :1 : CD: CD 堆栈 32°05 32° 05′ ′34 34″ ″ °26 ′25 ″ 22° 22 26′ 25″ 0.000 m *照准点按[测量]键 HT ③测量结束,屏幕自动 记录结果。 1 确认 10.000 m 10.000 m 5.000 m 列表 堆栈 输入 P1 输入P1 : P1: P1 : P2: ④屏幕返回,光标移到 <测量的坐标>> 1 下一栏。 测量 列表 堆栈 若内存中有定线数据,还可用桩号输入点名,请参见“7.7.8 建站”。 代码的输入方法同样也可手工输入、从列表与堆栈中调用。操作方法 同点名的输入。 2.9 整平 当启动倾斜传感器功能时,将显示由于仪器不严格水平而需对垂直 角和水平角自动施加的改正数。 为确保精密测角,必须启动倾斜传感器。倾斜量的显示可用于仪器 精密整平。 若显示(补偿超限),则表示仪器倾斜已超过自动补偿范围,必须人工 整平仪器。整平方法请参见“2.2 安置仪器”。 RTS-800 系列全站仪可对仪器竖轴在 X 方向倾斜而引起的垂直角读 数误差进行补偿改正。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①按 进入自动补 偿调整功能。※1) 按键 显示 补偿状态: 开 X:-0 -0° °50 50′ ′21 21″ ″ 开 关 29 ②屏幕显示倾斜补偿值。 如果在±4′之内,表示在 竖盘自动补偿器的设计范 围内,可按[取消]返回常 用测量功能。 如果在±4′以外,则需人 工整平仪器。 补偿状态: 开 X:-0 -0° °00 00′ ′21 21″ ″ 开 关 ③整平后,按[取消]返回 先前状态。 ※1)若需关闭补偿,则按[关]。 若仪器位置不稳定或受刮风影响,则所显示的垂直角也不稳定。此时 可关闭垂直角自动倾斜改正的功能。 若补偿模式设置为开,在仪器没有整平的状态下,程序会要求必须先 整平仪器,再进入其它功能。 三、常规测量 3.1 距离测量注意事项: 当仪器安置架设完毕,打开电源开关,全站仪已做好准备,可以开 始测量了。 所有展示的显示都是示例。 本地化版本和基本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 。 常规测量显示的示例: 显示 HA# VA# : SD: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21 ′50 ″ 30° 30 21′ 50″ 273°13 273° 13′ ′45 45″ ″ m 1.000 m 3.2 EDM 的设置 按住[测量 1]或[测量 2]一秒钟,可分别进入各自的测量设置功能。 30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只要在可以启动测量功 显示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能的屏幕中,都可以按住 [测量 1]或[测量 2]进入测 量模式的设置。这里以在 基本测量功能中启动测量 1/5 °56 ′10 280° 280 56′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模式设置为例。 ②以设置[测量 1]键的测 [测量 量模式设置为例。按[▲] 1]/ 或[▼]键将光标移到待修 [ 测量 1><测量 测量1> 目标:棱镜 常数: -30mm 模式:精测单次 记录:自动记录 改的项目后,再按[ ]或[ ] 2]1 秒 键改变选项。※1) 钟 ③设置完毕,按[回车]键 保存所作设置并返回到上 [回车] 一屏幕。※2)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1/5 280°56 280° 56′ ′10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1)测量设置中各项目的选项包括: 目标:棱镜、反射片与无棱镜(仅对带激光测距的仪器) 常数:直接输入棱镜常数值(在棱镜模式下) 范围:-999~999mm 模式:精测单次、精测 2 次(3 次/4 次/5 次)、精测连续、跟踪测量 记录:回车记录、自动记录、仅测量。该模式在基本测量功能中控制[测量 1]/[测 量 2]的操作。 如采用“回车记录”的设置,则在记录数据之前,总要出现“记录点”屏幕,提示 用户检查确认。 “自动记录”是快速观测与记录模式,程序会用缺省的点名进行自动记录,并返回 31 基本测量屏幕。 “仅测量”是正常的测量模式,在测量结束后停在基本测量屏幕,等待用户按[回 车]键再记录该点,这也是缺省的模式。 ※2)[测量 2]键的测量模式设置与此相同。当按下[测量 1]或[测量 2]键时,系统 便启动相应的测量模式进行测量。 3.3 热键 [热键]包含目标高、温度与气压,选择目标与注记输入功能,在任一观 测屏幕均可用。 3.3.1 设置目标高 若要改变目标高 HT 或温度、气压,可按[热键]。 操作步骤 ①按[热键],打开热键 按键 [热键] 菜单。 显示 ------------ 热键 --------------1、输入目标高 2、温度、气压 3、目标 4、注记 输入目标高 ②按数字键[1]进入目 标高设置功能。 [1] HT: HT: 1.000 m 堆栈 32 输入目标高 ③可手工输入目标棱 镜高度。 输入目标 也可按[堆栈]键调用 高或 内存中的 HT,在 HT 堆 [堆栈] 栈中可存入20 个数值。 如右图。 ④按[回车]键返回基 本测量功能屏幕。 [回车] HT: HT: 1.800 m 1.80 堆栈 1.000 2.000 3.000 3.200 4.100 5.000 显示 HA# VA# SD# :1 PT: PT : HT: HT m m m m m m 1/5 °56 ′10 280° 280 56′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3.3.2 设置温度与气压 气象改正: 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并非常数, 而是随大气的温度和压力而改变 。 本仪器一旦设置了大气改正值即可自动对观测结果实施大气改正。 即使仪器关机,大气改正值仍被保存。 大气改正的计算方式如下:(计算单位:米) PPM = 273.8 0.2900 × 气压值(hPa) 1 + 0.00366 × 温度值(℃) 若使用的气压单位是 mmHg 时,按: 1hPa = 0.75mmHg 进行换算。 不顾及大气改正时,请将 PPM 值设为零。 33 RTS 系列全站仪标准气象条件(即仪器气象改正值为 0 时的气象 条 件 ): 气压: 1013 hPa 温度: 20℃ 用[热]键和[2]键可设置温度与气压值,输入周围的温度与气压, PPM 值会自动更新。 操作步骤 按键 ------------ 热键 --------------1、输入目标高 2、温度、气压 3、目标 4、注记 ①在热键菜单中按数字键 [2]进入温度、气压设置功 [2] 能。 ②屏幕显示现有设置值。 输入温 输入温度,并按[回车]键 度、气 将光标移到下一行,输入 压 气压值,并按[回车]键。※ 显示 + [回车] 温度、气压 温度: 20.0 ℃ 气压: 1013.0 hPa Ppm=0.1 1) ③程序计算出气象改正 值,并返回基本测量功能 屏幕。※2) 温度、气压 温度: 26.0 ℃ 气压: 1020.0 hPa ppm=3.7 ※1)输入范围:温度:-40~+60℃(步长 0.1℃) 或 -40~140℉(步长 0.1℉) 气压:420 ~ 799.5 ㎜ Hg(步长 0.1 ㎜ Hg) 或 560 ~ 1066 hPa(步长 0.1hpa) 16.5 ~ 31.5 inchHg(步长 0.1 inchHg) ※2)仪器根据输入的温度和气压来计算大气改正值 注:如果仪器是 860 系列,则具有温度、气压自动补偿功能,操作步骤 如下: 34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热键菜单中按数字 键[2]进入温度、气压设 [2] 置功能。 ②屏幕显示现有设置值。 按[测量 2]和[显示]键关 闭和开启温度气压自动 [测量 2] 补偿功能,如开启此功 或 [ 显 能,则 PPM 值会根据测量 示]+ 环境的温度和气压状况 显示 ------------ 热键 --------------1、输入目标高 2、温度、气压 3、目标 4、注记 温度、气压 温度: 20.0 ℃ 气压: 1013.0 hPa Ppm=0.1 温度气压自动补偿 关闭 开启 [回车] 自动进行计算,并显示于 屏幕上。 温度、气压 温度: 26.0 ℃ 气压: 1020.0 hPa ppm=3.7 温度气压自动补偿 关闭 开启 ③程序计算出当前的气 压和温度值,并返回基本 测量功能屏幕。※2) 3.3.3 选择目标集 目标集可用于一次切换目标类型,棱镜常数和目标高。 例如:在棱镜与反射片二个目标类型之间切换以节省时间。 可以预先准备好 5 个目标集,并用数字键 1-5 和上/下箭头和[回车] 进行选择目标集。为改变目标集的内容,将光标放在该集上,按[编辑] 键可对类型=棱镜/反射表进行切换。 ●一旦选择了一个目标集,“目标”和“常数”被复制到[测量 1]和 [测量 2]的设置之中,如输入了 HT 值,则也被复制。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35 ①在热键菜单中按数字 ------------ 热键 --------------1、输入目标高 2、温度、气压 3、目标 4、注记 [3] 键[3]进入目标设置功 能。 1 2 3 4 5 ②用[▲]/[▼]箭头或数 字键[1]~[5]选择目标 集,并按[回车]键。若要 [ 编辑目标集,则将光标移 ]/[▼]+ 到该目标集上,按[编辑] [编辑] < < < < < N,0, S,0, N,0, P,0, N,0, 1.000 1.000 1.000 2.000 1.000 编辑 ▲ 1><目标 目标1> 目标: 常数: HT : 车]键。※1) 集,并返回基本测量功能 屏幕。 设置 按[[编辑]]键: 即可。编辑完毕,按[回 ③系统启用设置的目标 > > > > > 显示 HA# VA# SD# :1 PT: PT : HT: HT 无棱镜 -30 mm 1.000 m 1/5 280°56 280° 56′ ′10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1)类型=棱镜/无棱镜/反射片 常数=-999~999mm HT=-9999.999~9999.999mm “HT”可以留为空白(输入超过仪器高最大范围的数字),此时在测量中总是使用 HT 的当前值。 3.3.4 注记说明 按[热键]和[4]可输入一个作业说明,此功能可在任一观测屏幕中 36 使用,每个说明可以多达 50 个字符,这说明作为一个 CD 记录存于原始 数据之中。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热键菜单中按数字键 [4] [4]进入注记功能。 显示 ------------ 热键 --------------1、输入目标高 2、温度、气压 3、目标 4、注记 输入注记 1 ②输入注记,结束后按[回 车]键。屏幕返回到基本测 输入注 量功能界面。 记 确认 3.4 开始测量 当所有设置完成后,便可以开始测量。测量结果分四页显示,包含 了常规测量的所有数据,按[显示]键查看。若设置了第二单位,则会增 加一 HD/VD/SD 页面。第二单位的设置请参见“11.3 设置”。 测量之前请设置好项目文件、测站及后视方位角。 操作步骤 ①照准目标棱镜中心, 按[测量 1]或[测量 2]。 按键 [测量 1]/ [测量 2] 显示 显示 HA# VA# SD# :1 PT: PT : HT: HT 1/4 29°44 29° 44′ ′21 21″ ″ °20 ′53 ″ 265° 265 20′ 53″ 1.000 m 37 ②在测距时,会显示 当前使用的棱镜常数。 38 显示 HA# VA# SD# :1 PT: PT : HT: HT 1/4 29°44 29° 44′ ′21 21″ ″ °20 ′53 ″ 265° 265 20′ 53″ <-30mm> 1.000 m 第一页: 显示 HA# VA# SD# :1 PT: PT : HT: HT ③显示测量结果。结 果分四页显示,包括 了所有常用的测量功 能,如角度测量、距 离测量以及坐标测量。 [显示] 或 键查看各页面。 若设置了第二单位, 则会增加一显示页面, 如右图“第五页”所 示。 1.000 m 第二页: 显示 AZ# HD# VD# :1 PT: PT HT : HT: 按[显示]或[▲]/[▼] 1/4 °44 ′21 29° 29 44′ 21″ ″ °20 ′53 ″ 265° 265 20′ 53″ 2.201 m [▲]/[▼] 2/4 °44 ′21 ″ 29° 29 44′ 21″ 2.274 m -0.185 m 1.000 m 第三页: 显示 HL# V%# Z # :1 PT: PT : HT: HT 3/4 °15 ′38 ″ 330° 330 15′ 38″ -8.14% -1.185 1.000 m 第四页: 显示 N # E # Z # :1 PT: PT : HT: HT 4/4 -1.974 -1.128 -1.185 1.000 m 第五页: 显示 HD# VD# SD# :1 PT: PT : HT: HT 5/5 7.459 F -0.607 F 7.484 F 1.000 m 39 要改变目标高 HT 或温度、气压,可按[热键]。 与改正有关的设置(T-P,海平面,C&R)都包括在项目设置之中,如改 变了其中任一项就会生成一个新项目或者关闭所有项目。 RTS-800 系列全站仪的最大容量依数据类型而定。最多可采集 30000 个数据。 3.5 角度测量 按[角度]键显示角度菜单屏幕, 操作步骤 ①在基本测量屏中按 按键 显示 [角度] [角度]进入角度观测 功能。 显示 AZ: AZ : : HD: HD : SD: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30°21 30° 21′ ′50 50″ ″ m m 1.000 m ----- 角度 ---------------------: °21 ′11 ″ HA: HA 359° 359 21′ 11″ ②按相应的数字和[回 车]选择所需的功能。 1.置零 1.置零 2. 输入 2.输入 3. 复测 3.复测 4.F1/F2 5. 保持 5.保持 3.5.1 置零 按[1]键可将 HA 置 0,然后返回基本测量屏(BMS) 操作步骤 40 按键 显示 ①在角度菜单中按数字键 [1] [1]选择置零功能。 ----- 角度 ---------------------: °21 ′11 ″ HA: HA 359° 359 21′ 11″ 1.置零 1.置零 输入 2.输入 2. 复测 3.复测 3. 显示 HA# VA# SD# PT RUIDE PT:RUIDE : HT: HT ②程序将当前的水平角设 置为 0,并返回基本测量屏。 4.F1/F2 保持 5.保持 5. 1/5 0°00 00′ ′00 00″ ″ °04 ′21 ″ 87° 87 04′ 21″ m 1.000 m 3.5.2 输入水平角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 角度 ---------------------: °21 ′11 ″ HA: HA 359° 359 21′ 11″ ①在角度菜单中按数 字键[2]选择输入水 [2] 平角功能。 ②输入水平角,并按 输入水平 [回车]键。※1) 角+ 1.置零 1.置零 输入 2.输入 2. 复测 3.复测 3. HA 输入 HA: HA : 4.F1/F2 保持 5.保持 5. 20°00 20° 00′ ′00 00″ ″ [回车] *输入 HA 并按[回车]键 41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HT : HT: ③程序返回基本测量 屏,并显示刚才输入 的水平角度。 1/5 20°00 20° 00′ ′00 00″ ″ °04 ′21 ″ 87° 87 04′ 21″ m 1.000 m ※1)如输入 159°46′25″,应输入 159.4625。 3.5.3 角度复测 该程序用于累计角度重复观测值,显示角度总和以及全部观测角的 平均值,同时记录观测次数。 HR X =HR N HA=BS A Z + HR X (正常化的) HR X 即使仪器移动了也不会被更新。 ●在重复角测量中, “HA:”被“HR ”所代替,并显示重复测量 的次数(如 N=6)。 ●水平角可以测量至 3599°59′59″。 ●此功能将存储原始数据或 XYZ 数据(作为 CP 记录)。 操作步骤 按键 ----- 角度 ---------------------: °21 ′11 ″ HA: HA 359° 359 21′ 11″ ①在角度菜单中按数字键 [3]选择水平角复测功能。 42 显示 [3] 1.置零 1.置零 输入 2.输入 2. 复测 3.复测 3. 4.F1/F2 保持 5.保持 5. 复测 HR∑ HR ∑ ②系统将 HR 的初始值设置 为 0。 N=00 0°00 00′ ′00 00″ ″ HR X - HA 保持 *照准BS 按[回车]键 ③照准用于角度复测的第 照准第一 一个目标(即后视点),并 个目标点 按[回车]键。 + [回车] ④用水平制动和微动螺旋 照准第 2 个目标点(即前 视),此时,水平角被累加 。 照 准 第 二 如要终止重复角度测量, 个目标点 可按[取消]键。 ⑤按[回车]键,水平角被 复测 HR∑ HR ∑ : VA: VA : HD: HD *照准FS 按[测量]/[回车]键 复测 HR∑ HR ∑ 保存。屏幕返回复测初始 界面。可根据作业需要, 复测 N=01 ′00 ″ HR∑ HR ∑ 0°00 00′ 00″ : 79 °42 ′26 ″ VA: VA 79° 42′ 26″ : HD: HD *照准FS 按[测量]/[回车]键 [回车] 重复步骤③~⑤,进行角 HR X N=01 46°03 46° 03′ ′48 48″ ″ °02 ′36 ″ 85° 85 02′ 36″ N=01 °03 ′48 46° 46 03′ 48″ ″ 46° 46 °03 03′ ′48 48″ ″ - HA 保持 - *照准BS 按[回车]键 度复测。 在后视-前视之间累积了足够的水平角之后,可用[测量 1]或[测量 2]对前视作一量测, 会显示并固定平均的水平角直至过程结束或被删除 。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43 照准后视点 复测 HR∑ HR ∑ 角后,可对前视点进行测 + HR X 量。首先照准后视点,按 [回车] ①当累计了足够的水平 N=03 138°11 138° 11′ ′24 24″ ″ 46° 46 °03 03′ ′48 48″ ″ - HA 保持 - *照准BS 按[回车]键 [回车]键。 ②照准前视点,按[测量 1]或[测量]2 启动测量。 照准前视点 + [测量 1]/ [测量 2] 复测 N=03 138 °11 ′24 ″ HR∑ HR ∑ 138° 11′ 24″ : °02 ′36 ″ VA: VA 85° 85 02′ 36″ : HD: HD *照准FS 按[测量]/[回车]键 复测 ③显示测量结果。 °03 ′48 ″ HR X 46° 46 03′ 48″ °03 ′48 ″ HA# 46° 46 03′ 48″ HD : 2.335 m HD: *按[回车]记录 FS 点作为控制点记录 ④按[回车]记录。 3.5.4 F 1 /F 2 N=03 [回车] 盘左盘右测量 盘左盘右测量可以消除一些仪器的机械误差,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不进行距离测量,只要按[角度]→[4]即可进行 F 1 /F 2 测量。 如果 HA 经过 F 1 /F 2 平差,则在建站时的后视测量必须进行 F 1 /F 2 测量。 操作步骤 44 按键 显示 ①首先照准目标点棱镜 ----- 角度 ---------------------: °21 ′11 ″ HA: HA 359° 359 21′ 11″ 中心,按[测量 1]或[测量 2](若不进行距离测量, [4] 可省略),按[角度]键进 入角度菜单,按数字键 1.置零 1.置零 输入 2.输入 2. 复测 3.复测 3. 4.F1/F2 保持 5.保持 5. [4]进入 F1/F2 功 能 。※1) ②系统根据当前的水平 读盘提示转动仪器照准 F1 *请转向 请转向F1 部。若此时的水平度盘在 盘右,程序会提示“请转 向 F1”;反之则提示“请 转向 F2”。这里以“转向 F1”为例。 ③转动仪器照准部,并用 照准同一 水平制动和微动螺旋照 目标点 准同一个目标点。按下 + [回车]键,系统计算出 [回车] ! : dHA: dHA : dVA: dVA dSD : dSD: F1/F2 观测 ′00 ″ 0°00 00′ 00″ °40 ′00 ″ 15° 15 40′ 00″ 放弃 CP 确认 F1/F2 观测结果。※2) ④若对结果满意,按[确 [确认] 认]键,否则按[放弃]键。 或 屏幕返回测量基本界面。 [放弃] 显示 HA: HA : : VA: VA : SD: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1/5 °00 ′00 ″ 20° 20 00′ 00″ 273°16 273° 16′ ′00 00″ ″ m 1.000 m ※1)若需对目标进行测量,照准目标棱镜中心后,按[测量 1]或[测量 2]。 ※2)若对目标进行了测距,翻转望远镜到另一面即可获取 F 1 /F 2 的平均测量值。 3.5.5 保持 水平角保持功能。 在[角度]菜单中按[5]可将水平角保持为当前值。 45 按[回车]键可以将水平角设置为所显示的值。 用[取消],可以取消此过程并返回基本测量屏。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 角度 ---------------------: °21 ′11 ″ HA: HA 359° 359 21′ 11″ ①按[角度]键进入角度 [角度] 菜单。 动到所需的水平角位 1.置零 1.置零 输入 2.输入 2. 复测 3.复测 3. 置,或直接输入所需的 角度值。 HA 保持 HA: HA : ③按[5]进入角度保持 动螺旋照准目标点。 46 4.F1/F2 保持 5.保持 5. ----- 角度 ---------------------: °00 ′00 ″ HA: HA 60° 60 00′ 00″ ②将仪器的水平度盘转 功能。用水平制动和微 1.置零 1.置零 输入 2.输入 2. 复测 3.复测 3. 4.F1/F2 保持 5.保持 5. 60°00 60° 00′ ′00 00″ ″ [5] * HA 保持或固定直到 按[回车]键 ④按[回车]键将照准目 [回车] 标的水平角度被设置。 显示 AZ: AZ : : HD: HD : SD: SD RUIDE PT:RUIDE PT HT : HT: 1/5 60°00 60° 00′ ′00 00″ ″ m m 1.000 m 3.6 快速代码 在外业观测带属性码的点时,可用此功能。 使用快速编码功能,通过仪器上的数字键可以直接调出一个预先定 义好的编码。通过输入一个阿拉伯数字,调用编码并触发[测量 1]功能 启动测量。测量结束后,测量数据与编码一起被保存。 总共可以给定 256 个快速编码。每个编码可以分配唯一的一位/两 位/三位阿拉伯数字。如果没有给编码分配数字,则依照编码存入的顺 序号来选择编码(如:01->编码列表中的第一个编码…10->编码列表中 的第十个编码)。快速编码的编辑请参见“11.4.14.4 添加代码”;也可 使用瑞得公司提供的数据通讯软件创建并上传编码,请参见“附录 A 3、 编码列表”。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47 ①在基本测量屏幕中, [模式] 显示 HA: HA : : VA: VA : SD: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按[模式]键进入快速 CD: CD: : HA: HA : VA: VA : SD: SD PT:11 PT : HT: HT ②输入快速编码存储 输入快速 时在内存中的编号,为 编码序号 车]键。 ③系统启动编码搜索 功能,查找内存中的快 速编码。 若找到编号对应的快 速编码,则启动[测量 1]功能,测量结束显示 结果及快速编码。 若内存中不存在该编 号对应的快速编码,则 提示“编码不存在”。 ※1) 48 1.000 m ↓ 编码功能。 阿拉伯数字,并按[回 1/5 60°00 60° 00′ ′00 00″ ″ °42 ′33 ″ 107° 107 42′ 33″ m + [回车] CD:10 CD: : HA: HA : VA: VA : SD: SD PT:11 PT : HT: HT CD:10 CD: : HA: HA : VA: VA : SD: SD PT:11 PT : HT: HT 1/5 60°00 60° 00′ ′00 00″ ″ °42 ′33 ″ 107° 107 42′ 33″ m 1.000 m 1/5 60°00 60° 00′ ′00 00″ ″ °42 ′33 ″ 107° 107 42′ 33″ m 1.000 m 1/5 60°00 60° 00′ ′00 00″ ″ °42 ′33 ″ 107° 107 42′ 33″ m 1.000 m ④测量结束,调用找到 的编码,并进入结果保 存对话框。CD 栏显示 记录点 : PT: PT : HT: HT CD : CD: 找到的编码。※2) 26 1.000 m FANGJIAO 列表 A 堆栈 ※1)当在输入时没有分配快速码给编码,则编码是按存入的顺序来编号的,所以此 时可输入序号来调用快速编码。 ※2)若要退出快速编码功能,再按一次[模式]键即可。 四、 键 在基本测量屏中,按 可进入建站菜单。 4.1 已知点建站 4.1.1 用已知坐标设站 49 Z X 后视点 Xb (X b 、Y b 、Z b ) 仪器高 X0 测 站 (X0、Y0、Z0) Y0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建站]菜单中按 [1] Y Yb 显示 ----- 建站 ---------------------1. 2. 3. 4. [1]进入用已知点设 置测站功能。 已知 后方交会 快速 高程传递 5. 后视检查 ②输入点名,并按[回 车]键。 ※1) 输入点名 + [回车] 输入站 ST : ST: : HI: HI : CD: CD 1 列表 50 1 0.000 m 堆栈 ③ 输 入 仪 器 高 (HI)后,按[回车]键。 若需重新输入已知点 输入仪器 高 名,则按[▲]键将光 + 标移到点名栏,输入 [回车]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RUIDE CD: CD 1 1.000 m 点名即可。 ④选择定义后视的方 后视 法: 1. 坐标 2. 角度 1.坐标 2.角度 ※1)输入点名的方法请参见“2.8 点名/点号的输入方法”。 用输入坐标定后视 通过坐标定后视的方式有测量与不测量后视点两种。 操作步骤 ①按[1]进入用坐标定后视 的方法。输入后视点名,并 按[回车]键。※1) 按键 [1] + 输 入 显示 输入后视点 : BS: BS : HT: HT : CD: CD 点名 ②在这里分测量与不测量后 视点两种情况。 1 0.000 m 列表 输入后视点 :3 BS: BS : HT: HT : CD: CD 堆栈 1 0.000 m 堆栈 51 1) 需测量后视点 操作步骤 ③如要对后视点进行距 离测量,则输入目标高 按键 输入目标 高 HT。 显示 输入后视点 BS :3 BS: : HT: HT : CD: CD 1 1.500 m 堆栈 ④在盘左位置照准后视 点,按[测量 1]或[测量 [测量 1]/ 2],完成一个对 BS 的完 [测量 2] 整观测(HA/VA/SD)。※1) 设站 1/2 °21 ′50 ″ AZ: AZ : 30° 30 21′ 50″ : HD: HD m : SD: SD m * 观测BS [测量]/[回车] F2 若此时的水平度盘在盘 右,程序会提示“请转向 F1”。如右图所示。需倒 转望远镜,转动仪器照准 部,在盘左位置照准后视 点。 52 F1 *请转向 请转向F1 ⑤测量结束后,显示测量 结果,如右图所示。※2) A: 若只需对盘左定后视,按 [回车]键结束测量。 A: 设站 AZ: AZ : HD# SD# B1: 若需对盘右进行测量,则 按[F2]键。如右图 B1 所 示。 B2: 1/2 30°21 30° 21′ ′50 50″ ″ 2.178 m 2.186 m * 按[回车]键结束 F2 B1: 设站 AZ: AZ : 1/2 30°21 30° 21′ ′50 50″ ″ * 请转向 F2 当用 F 1 对后视点进行了 * 按[回车]键结束 测量,也可以直接倒转望 F2 远镜进入 F 2 测量。※3) 照准后视点,按[测量 1] 或[测量 2]启动 F 2 测 量 , 测量结束后按[回车]键 。 B2: 设站 AZ: AZ : HD# SD# 1/2 0°00 00′ ′00 00″ ″ * 以 F2 观测后视 按[测量]/[回车] 若不需测量,则直接按 [回车]键。※2) ⑥显示如右图所示 QA 屏 (质量评定)。 按[CP]键将记录一个 CP 设站 dHA: dHA : : dVA: dVA : dSD: dSD 记录,保持 F 1 /F 2 ,对 HA/VA/SD 的较差。如按 放弃 1/2 ′05 ″ 0°00 00′ 05″ -0°00 -0° 00′ ′01 01″ ″ 0.001 m * 按[回车]键结束 CP 确认 [确认]键则仅记录 ST 和 F 1 /F 2 的记录,而不记录 CP 记 录 。按[放弃]则返回 步骤⑤。 53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⑦程序将测站数据和原 始数据存于当前项目中, 完成建站。屏幕返回测量 界面。 2/5 280°56 280° 56′ ′10 10″ ″ 1.000 m ※1)AZ:由坐标计算所得的方位角。 ※2)按[▼]或[显示]键可切换 QA 屏(dHD/dVD)。 dHD/dVD:表示测量的距离与由已知坐标计算所得的距离之差。 ※3)F 1 /F 2 的状态是由系统自动检测的。 1) 不需测量后视点 操作步骤 ③不需测量后视点,则直 接按[回车]键。 按键 [回车] 显示 输入后视点 :3 BS: BS : HT: HT : CD: CD 1 0.000 m 堆栈 54 ④用 F 1 照准 BS 点,按[回 车],完成设置。 若此时的水平度盘在盘 设站 1/2 °21 ′50 ″ AZ: AZ : 30° 30 21′ 50″ : HD: HD m : SD: SD m * 观测BS [测量]/[回车] F2 右,程序会提示“请转向 F1”。如右图所示。需倒转 望远镜,转动仪器照准部, F1 *请转向 请转向F1 在盘左位置照准后视点。 ⑤程序将测站数据和原始 数据存于当前项目中,完 成建站。屏幕返回测量界 面。AZ 项显示刚才定后视 方位角的结果。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2/5 280°56 280° 56′ ′10 10″ ″ 1.000 m 4.1.2 角度设站 55 Z X 后视点 (X b 、Y b 、Z b ) 方位角 仪器高 X0 测 站 (X0、Y0、Z0) Y Y0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后视 ①按[2]选择用方位角输 入定后视的方法。 1. 坐标 2. 角度 [2] ②输入后视点名,并按 [回车]键。注意这里的后 视点不能是内存中已知 [1] 的点名,否则程序会自动 + 调用该点坐标,进入坐标 输入点名 定后视功能。 若只需输入方位角,则当 光标在 BS 栏时,直接按 [回车]键。 56 输入后视点 : BS: BS : HT: HT : CD: CD 1 0.000 m 列表 堆栈 输入后视角度 ③输入后视方位角。若不 输入后视 输入 AZ 的值而按[回车], 方位角 AZ: AZ: 则 自 动 输 入 0 ° 00 ′ 00″。 照准后视 ④用盘左照准后视点并 点 + 按[回车]键,屏幕显示如 输入目标 右图所示。输入后视点目 高+ 标的高度,并按[回 输入后视点 BS : BS: : HT: HT : CD: CD 1 0.000 m [回车] 堆栈 车]键。 ⑤这里的定后视点也有 测量与不测量两种方式。 A:不需测量,直接按[回 车]键。 B:需测量,则按[测量 1] 设站 °21 ′50 ″ AZ: AZ : 30° 30 21′ 50″ HD# SD# * 观测BS [测量]/[回车] F2 或[测量 2]键,详细方法 请参见坐标定后视“需测 量”步骤④~⑥。 F1 *请转向 请转向F1 若此时的水平度盘在盘 右,程序会提示“请转向 F1”。如右图所示。需倒 转望远镜,转动仪器照准 部,在盘左位置照准后视 点。 57 ⑥程序将测站数据和原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始数据存于当前项目中, 完成建站。屏幕返回测量 界 面 。AZ 项显示刚才定后 视方位角的结果。 1/5 ′00 ″ 0°00 00′ 00″ 1.000 m 4.2 后方交会 Z X 已知点 X2 2 (X2、Y2、Z2) X1 已知点1 (X1、Y1、Z1) 仪器高 X0 测 站 (X0、Y0、Z0) Y2 Y0 Y1 Y 用对已知点的角度/距离测量建立测站 ---最多可用 10 个点进行交会 ---测量可以是测距与测角或只测角 ---当足够的测量达到时自动开始计算 ---不良观测将被自动剔出,并重新开始 ●如果已知点 1 与点 2 之间的角太小或太大,其计算成果的几何精度会 较差,所以要选择已知点与站点之间构成较好的几何图形。 操作步骤 58 按键 显示 ①在[建站]菜单中按[2] [2] 进入后方交会功能。 ----- 建站 ---------------------已知 1. 后方交会 2. 快速 3. 高程传递 4. 5. 后视检查 ②输入第一个点 PT1 的 输入第 PT(点名),并按[回车]键。 一个点 ※1) 名 输入 PT01 输入PT01 : PT: PT : HT: HT : CD: CD 1 0.000 m 列表 输入目 ③输入目标高,并按[回 车]键。 标高 + 输入 PT01 输入PT01 : PT: PT : HT: HT : CD: CD [回车] ④用 F1 照准第一个目标棱 镜中心并按[测量 1]或[测 量 2],启动测量。如果仅 照准目 需测角,只要按[回车]。 标 若此时的水平度盘在盘 [测量 右,程序会提示“请转向 1]/ F1”。如右图所示。需倒转 [测量 2] + 1 1.800 m 列表 后交 HA# HD# SD# 堆栈 1 堆栈 <照准点 01> 照准点01> 345° 345 °06 06′ ′14 14″ ″ m m * 观测BS [测量]/[回车] F2 F1 *请转向 请转向F1 望远镜,转动仪器照准部, 在盘左位置照准后视点。 59 ⑤显示测量结果,按[回 后交 HA# HD# SD# 车]键。 [回车] 若还需用盘右对该点测 01><照准点 照准点01> 345° 345 °06 06′ ′14 14″ ″ 2.032 m 2.040 m * 按[回车]到下一点 F2 F2: 设站 HA: HA : 量 ,则 按 [F2],倒转望远镜 , 转动仪器照准部,照准目 1/2 °06 ′14 345° 345 06′ 14″ ″ * 请转向 F2 标棱镜中心,按[测量 1] 或[测量 2]。测量结束按 * 按[回车]到下一点 [回车]键。 ⑥若进行了盘左盘右测 [确认] 量,会显示一个 QA 屏,按 或 [确认]或[回车]键记录结 [回车] 果。 设站 dHA: dHA : : dVA: dVA dSD : dSD: 放弃 ⑦输入第二个点 PT1 的 输入第 PT(点名),并按[回车]键。 二个点 名 1/2 ′05 ″ 0°00 00′ 05″ -0°00 -0° 00′ ′01 01″ ″ 0.001 m * 按[回车]键结束 CP 输入 PT02 输入PT02 : PT: PT : HT: HT : CD: CD 1 1.800 m 列表 60 确认 1 堆栈 ⑧重复步骤③~⑥,测量 目标点 02 以及其他目标 点。 后交 HA# HD# SD# 02><照准点 照准点02> 331° 331 °21 21′ ′39 39″ ″ m m * 观测BS [测量]/[回车] F2 A: ⑨当有个足够的点的测量 数据,系统会计算测站点 坐标。如右图 A。 当测量点的多于 2 个 时 , 将会显示计算标准偏差的 屏幕。 如右图 B。 后交 dHD : dHD: : dZ: dZ 0.002 m -0.001 m * 按[记录]结束 添加 翻页 查看 记录 B: 后交 dN: dN : 0.005 m : dE: dE 0.003 m : dZ: dZ -0.001 m * 按[记录]结束 翻页 添加 查看 记录 61 ⑩ A: A:可以用[添加]键以加强 后交的几何强度。 [添加] 输入 PT04 输入PT04 : PT: PT : HT: HT : CD: CD 1 1.800 m 列表 堆栈 B: 查看观测 B:按[查看]可查看参与后 方交会的各点的信息。按 [查看] [▲]/[▼]选择屏幕中的 1, 5, 8,V 各点,按[回车]键可检查 添加 每个观测点的详细信息。 删除 ↓ ※2) ′10 ″ dHA: dHA: 0°00 00′ 10″ : dVD: dVD 1.590 m : dHD: dHD 3.227 m : 1 PT: PT : HT: HT 1.620 m 删除 添加 翻页 在这里可删除不好的观测 点,也可增加观测点。※3) C: [翻页] C:按[翻页]键可切换结果 对话框。 62 后交 N: E: Z: 50.002 m 11.025 m -0.199 m * 按[回车]到下一点 添加 查看 翻页 记录 ⑾当成果好时,按[回车] 或[记录]键记录此站。如 右图所示。 “ST”缺省为“上一记录 [回车] 或 [记录] 输入测站 : ST: ST : HI: HI : CD: CD : 1 BS: BS 10 1.800 m 列表 1 堆栈 的 ST+1” ⑿后视点缺省为第一次观 [改变] 测的点,也可按[改变]键。 如右图所示。用[▲]/[▼] 输入测站 : ST: ST : HI: HI CD : CD: : 1 BS: BS 10 1.800 m 1 改变 选择屏幕中的各点,按[回 车]键即可改变后视点。 选择后视 1, 5, 8,V ⒀屏幕返回,按[回车]键 记录测站和后视。屏幕返 [回车] 回建站菜单。 输入测站 : ST: ST : HI: HI CD : CD: : 5 BS: BS 10 1.800 m 列表 1 堆栈 ※1)输入点名的方法请参见“2.8 点名/点号的输入方法”。 ※2)dHA:对每个方向的 HA 上所分配的误差 dVD:在测量与计算的 VD 之间的差值 dHD:在测量与计算的 HD 之间的差值 ※3)如要删除某一次测量,将光标置于该数据之上,并按[删除]键。删除后,测站 的坐标将重新计算。 63 ●对于后交最少的数据是三个角度观测,或两个距离观测。 ●基本上,测站点高程是由测距数据所计算的,但是如果没有进行 距离测量,则高程仅由对已知坐标点的测角所定。 4.3 快速建站 无已知坐标的快速建站功能。 在此功能中测站点作为新点 MP(0,0,0)被存储。如果测站点坐标被重新 设置为一已知点名,则测站将建立在新坐标之上。 即使 ST 和 BS 都是已知点,此功能也不会自动计算后视方位角。 如需要计算二个已知点(ST 与 BS)之间的 AZ,请用[建站][1.已知]功能。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3] ----- 建站 ---------------------1. 已知 2. 后方交会 3. 快速 4. 高程传递 ①在[建站]菜单中按[3] 进入快速建站功能。 5. ② 输 入 测 站 点 名 , 并按 输入测站 [回车]键。站点(缺省为 点名 上 次 记 录 的 PT+1 或 + ST+1(取决于ST 分割的设 [回车] 置)※1) 64 快速站 : ST: ST HI : HI: BS : BS: : AZ: AZ 后视检查 1 1.800 m 列表 堆栈 ③输入仪器高,并按[回 输入仪器 车]键。 高+ [回车] 快速站 : ST: ST : HI: HI : BS: BS : AZ: AZ 快速站 : ST: ST : HI: HI : BS: BS AZ : AZ: ④对于后视点没有缺省 点名,可以保留空白或输 入后视点的点名 ⑤后视方位角缺省值为 输入后视 0,但也可在“AZ”栏内 方位角 输入。 快速站 : ST: ST : HI: HI : BS: BS : AZ: AZ 123 1.800 m 1 123 1.800 m 1 123 1.800 m 1 ⑥输入完毕,照准后视 点,并按[回车]键即可完 [回车] 成建站。 ※1)“ST 分割”的设置请参见“11.3 设置”。 ※2)在“AZ”栏按回车以后,HA 值和 AZ 值均会设置为输入的值。 4.4 高程传递(确定站点高程) 本功能可盘左、盘右观测已知高程点,用于确定测站点的高程。 测量结束,显示更新的测站高程。 65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4] ----- 建站 ---------------------已知 1. 2. 后方交会 快速 3. 4. 高程传递 ①在[建站]菜单中按[4] 进入高程传递功能。 5. 后视检查 ②若之前没有设置过测 站,程序会如右图所示 对话框。 ③按任意键,返回“建 站”功能菜单,在其中 选择一种建站的方法进 行测站设置。 ! 测站无效 *按任意键 ----- 建站 ---------------------已知 1. 2. 后方交会 快速 3. 4. 高程传递 5. 后视检查 66 ④程序记录测站后,输 入水准点点名,并按[回 车]键。※1) 输入点 名+ [回车] 输入 PT 输入PT : PT: PT : HT: HT : CD: CD 1 1.800 m 列表 输入目标 ⑤输入目标棱镜高,并 按[回车]键。 高+ [回车] 输入 PT 输入PT : PT: PT : HT: HT : CD: CD 1 1.800 m 列表 ⑥在盘左位置,照准目 标棱镜中心,按[测量 1] 照准目标 或[测量 2]启动测量。 + 若此时的水平度盘在盘 [测量 1]/ 右,程序会提示“请转 [测量 2] 堆栈 1 堆栈 水准点 °61 ′59 ″ HA# 355° 355 61′ 59″ VD# H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F2 向 F1”。如右图所示。需 倒转望远镜,转动仪器 照准部,在盘左位置照 准后视点。 ⑦测量结束,显示结果。 水准点 HA# VD# HD# * 355°16 355° 16′ ′59 59″ ″ -0.053 m 1.982 m 按[回车]键 F2 67 ⑧此时按[F2]键,并倒 转望远镜,转动仪器照 准部,照准同一棱镜中 倒转望远 心,按[测量 1]或[测量 镜 2]对目标点进行倒镜测 + 量。 [测量 1]/ 若不进行倒镜测量,则 [测量 2] 水准点 °17 ′18 ″ HA# 175° 175 17′ 18″ VD# H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按[回车]键,请进入步 骤⑩。 ⑨倒镜测量结束,显示 [回车] 测量结果,按[回车]键。 水准点 HA# VD# HD# * 175°17 175° 17′ ′18 18″ ″ -0.306 m 1.959 m 按[回车]键 F2 ⑩显示结果对话框,确 认请按[确认]键。 若要重新测量,则按[放 弃]键。 ⑾更新后的站点坐标被 显示出来,高程 Z 坐标 被更新。仪器高 HI 值可 在屏幕上更改。 68 [确认] 或 [放弃] 设点 dHA: dHA : : dVA: dVA dSD : dSD: * 放弃 N: E: Z: ST: ST :1 : HI: HI ′00 ″ 0°00 00′ 00″ -0°00 -0° 00′ ′02 02″ ″ 0.001 m 按[回车]记录 CP 10.000 m 10.000 m 6.180 m 1.600 m 确认 ⑿按[回车]可记录更新 的测站站点。屏幕返回 [回车] 建站主菜单。 ----- 建站 ---------------------已知 1. 后方交会 2. 快速 3. 高程传递 4. 5. 后视检查 ※1)输入点名的方法请参见“2.8 点名/点号的输入方法”。 ● 当仪器高被改变,在记录站点之前 Z 坐标将得到更新。 ● 在应用高程传递之前必须先完成站点设置。 4.5 后视检查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5] ----- 建站 ---------------------1. 已知 2. 后方交会 3. 快速 4. 高程传递 ①在[建站]菜单中按[5] 进入用后视检查功能。 5. 后视检查 ②照准后视点,并按[重 置]键或[回车]以复位 水平角到上一次建站中 的 HA 值。※1) 按[放弃]或[取消]键可 放弃此处理过程并返回 基本测量屏幕。 照准后视 点+[重 置]/[回 车] 后视检查 HA# BS : BS: * 放弃 0°00 00′ ′00 00″ ″ 7°21 ′28 ″ 21′ 28″ 检查后视 重置 69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HT : HT: ③屏幕返回基本测量 屏,HA 值被设置。 1/5 7°21 21′ ′28 28″ ″ °04 ′21 ″ 87° 87 04′ 21″ m 1.000 m ※1)HA:当前 HA 读数。 BS:在上一次建站中对后视点的水平角(HA) ●在后视点检查之前必须实际完成建站步骤。 五、 键 填 远 右 近 挖 左 远 近 棱镜高 仪器高 右 测站 (X0、Y0、Z0) 左 填 挖 按 70 键显示放样菜单,用数字键选择所需功能。 5.1 角度距离放样 用角度-距离指定放样点的位置。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①按数字键[8]进入放样 ! 功能。 进行放样之前,应设置好 [8] 测站及后视方位角,如没 没有设站 1、 继续 2、 设站 *按[取消]键放弃 有设置,程序会提示如右 图所示屏幕。 ②按[继续]键,显示上一 操作设置的测站、仪器高 及后视点,如右图 A。这 里以此为例进行说明。确 认按[确认]键。 检查当前测站 : ST: ST : HI: HI : BS: BS 放弃 1 1.800 m 2 1 确认 按[设站],则 进 入“建站” 功能菜单,选择一设置测 站的方法重新进行测站 设置。 按[取消]键退出程序。 71 ----- 放样 ---------------------角度距离 1. 坐标放样 2. 分割线 3. 参考线 4. ③程序记录完测站数据 后,返回放样主菜单屏 幕。 ④按[1]进入用角度距离 放样功能。按照屏幕要求 输入以下数据: [1] HD:从站点到放样点的水 角度距离 : HD: HD : dVD: : HA: HA 1 平距离 dVD:从站点到放样点的 垂距 HA:到放样点的水平角 ※1) 放样 dHA→ dHA → ⑤开始放样。首先旋转仪 10°00 10° 00′ ′00 00″ ″ 器直至 dHA 项显示为 0° HD: HD: 1.0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00′00″。 确认 ⑥照准目标按[测量 1]或 [测量 [测量 2]启动测量。 1]/ [测量 2] 放样 dHA 0°00 00′ ′00 00″ ″ HD: HD: 1.0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72 ⑦测量完成后,显示测量 点与放样点的差值。※ 2)、※3) dHA:至目标点的水平角 之差 放样 dHA 停 近 填 右/左:左/右横向差值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0.971 m 0.743 m * 按[回车]记录 远/近:离测站远/近差值 填/挖:填/挖量 ⑧按箭头方向指挥立尺 员前后移动棱镜,使第四 行“远/近”项显示的距 离值为 0 m。 :向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放样 dHA 停 停 填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向远离测站方向移动 棱镜 ⑨当第三、四行均显示为 0 值,表明当前的棱镜点 即为放样点。 第五行显示的为填挖数 据。 ⑩放样完毕 ,若要记录 该放样点,可按[回 车]键。PT 的缺省值为 PT+1,需要时可输入编 码。按[回车]记 录 此 点 。 放样 dHA 停 停 填 N: E: Z: PT: PT :221 : CD: CD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10.000 m 10.000 m 6.180 m 列表 堆栈 73 角度距离 : HD: HD : dVD: : HA: HA ⑾然后返回观测屏幕可 以继续观测或按[取消] 键输入另一角度与距离。 1 ※1)如未输入 HA 而按[回车],即将使用当前的 HA 值。 ※2)当完成一次测量,填/挖值与 Z 坐标将由于 VA 值的改变而更新。 ※3)所有观测结果分 8 页显示:按[▼]或[显示]键可显示其他结果页面。 屏幕显示内容 放样 dHA 停 近 填 74 说明 1/7 0°00 00′ ′00 00″ ″ 0.000 m 0.971 m 0.743 m * 按[回车]记录 该页面进行放样。 放样 HA: HA : : VA: VA : SD: SD 2/7 15°42 15° 42′ ′13 13″ ″ °03 ′05 ″ 20° 20 03′ 05″ 2.359 m * 按[热]键改变 目标高 按 该页面显示目标棱镜点的斜距测 量信息,按[热]键可进入热键菜 单。 ↓ ------------ 热键 --------------1、输入目标高 2、温度、气压 3、目标 4、注记 当光标在“输入目标高”项时,按 [回车]进入设置目标高功能。 按[回车]↓ 输入目标高 输入目标高后,按[回车]键返回放 HT: HT: 1.000 m 样 2/8 页面。 堆栈 放样 AZ: AZ : : HD: HD : VD: VD 3/7 15°42 15° 42′ ′13 13″ ″ 2.359 m -0.183 m * 按[测量]键 1 秒 改变测量模式 按[测量1]或[测量]2 ↓ 该页面显示目标棱镜点的平距测 量 信息。按[测量 1]或[测量 2]键 1 秒钟可改变测量模式。 按[▲]或[▼]键将光标移到待修 改的项目后,按[ ]或[ ]键改变 选项。 目标:棱镜、无棱镜、反射片 2><测量 测量2> 目标:棱镜 常数: -30mm 模式:精测单次 记录:自动记录 常数:直接输入棱镜常数值(在棱 镜模式下) 模式:精测单次、精测 2 次(3 次 /4 次/5 次)、精测连续、跟踪测量 记录:回车记录、自动记录、仅测 量 75 放样 HL: HL : V%: Z: 用户可在这里改变显示页面的内 4/7 °17 ′46 344° 344 17′ 46″ ″ 70.07% 1.236 * 按[显示]键 1 秒钟 显示项目客户化 存。按[ ]/[ ],[▲]/[▼]键选 择,改变项可用 / 键 ,按 [回车] 或按[存储]使变更生效。 按[显示] ↓ HA AZ VA HD SD VD * 改变项目用 / HL V% Z 保存 放样 N: E: Z: [菜单]→[数据]→[原始数据]或按 测量数据 CO,Use current ori SS,7888897, CO,Temp:20.0 ℃ Pre CO,Use corrent cri 删除 编辑 搜索 放样 dN# dE# dZ# 6/7 0.002 0.001 -0.001 * 按[回车]记录 76 光标停留在刚才测量的数据上,按 5/7 3.302 5.365 1.236 * 按[菜单]或[数据] 查看数据 [回车]键可显示详细的测量数据。 关于数据的详细说明请参见“11.4 查看记录”。 ↓ ▲ 该页面显示坐标偏差值,按[回车] 键可记录数据。 放样 rSD# rVD# rHD# 按[热]键可改变目标高,请参见 7/7 “2/7”页面。 0.001 m 0.000 m 0.001 m * 按[热]键改变 目标高 放样 HD# VD# SD# 当设定了第二距离单位,则 8/8 被 2/7 7.716 F -0.602 F 7.739 F 加入。 第二单位的设置请参见“11.3 设 置”。 * 按[回车]记录 5.2 坐标放样 输入放样点的 XYZ,并进行放样。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2] ----- 放样 ---------------------1. 角度距离 2. 坐标放样 3. 分割线 4. 参考线 ①放样主菜单中,按数字键 [2]进入坐标放样功能。 77 ② A: 输入要放样的点名/点号并 按[回车]。程序找到输入的 点名后,会进入步骤④,显 A: 输入 PT 输入PT : PT: PT : Rad: : CD: CD 示该点坐标,按[回车]键确 认。 B: 输入代码或距仪器的半径来 指定放样点(如右图 B)。 C: 从/到 2 1 列表 堆栈 B: 输入 PT 输入PT : PT: PT : Rad: : CD: CD 1 12.000 m 用输入范围来指定放样列 从/到 表。当光标在 PT 栏 时 ,按[从 /到]键,进入用输入点范围 的功能。如右图 C 所示。输 入起始点(从)和终止点 (到),点名的最后一位必须 列表 堆栈 C: 输入点范围 从: 到: 1 是数字。当存在所要搜索的 点时,出现一个如步骤③所 列表 示的列表。 ③如果找到了多个点,则会 列表显示。再用[ ]/[ ]和 [▲]/[▼]箭头键选择所需 点,并按[回车]。※2) 78 MP,1, MP, ,4 MP, MP ,6 MP, MP ,8 MP, MP 控制 堆栈 ④屏幕显示选择点名的坐 标,按[回车]键确认。 [回车] N: E: Z: PT: PT :1 : CD: CD 10.020 m 10.004 m 6.189 m 列表 ⑤此时会显示一个角度误差 PT:1 PT: 和至目标的距离 HD。再旋转 dAZ 仪器直至 dHA 接近 0 时按下 [测量 [测量 1]/[测量 2]。 1]/ dHA:至目标点的水平角误差 [测量 HD:至目标点的距离 2] ⑥测量完成后,显示测量点 与放样点的差值。※1) dHA:至目标点的水平角之差 右/左:左/右横向差值 远/近:离测站远/近差值 后移动棱镜,使第四行“远/ 近”项显示的距离值为 0 m。 :向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向远离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⑧当第三、四行均显示为 0 值,表明当前的棱镜点即为 放样点。 第五行显示的为填挖数据。 123°41 123° 41′ ′23 23″ ″ H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7.071 m 确认 PT dHA 停 近 填 填/挖:填/挖量 ⑦按箭头方向指挥立尺员前 堆栈 放样 dHA 停 停 填 放样 dHA 停 停 填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3.971 m 0.743 m * 按[回车]记录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1/8 0°00 ′00 ″ 00′ 00″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79 ⑨放样完毕 ,若要记录该放 样点,可按[回车]键。PT 的 缺省值是指定的 PT+(增加 点)※2),需要时可输入编 码。按[回车]记录此点。 [回 车] N: E: Z: PT: PT :221 : CD: CD 10.000 m 10.000 m 6.180 m 列表 堆栈 2 1 列表 堆栈 A: ⑩ A:在记录此点后,返回观测 屏幕。如按了[取消],则返 回 PT/CD/R 的输入屏幕。此 时如输入一单个的放样点 输入 PT 输入PT : PT: PT : Rad: : CD: CD 名,则 PT 的缺省值为前一 PT 加 1。 B:如是从列表中选择的一点 放样的话,则返回至一列表, 直到所有的点均已被选择, 再按[取消]返回点输入屏 幕。 从/到 B: MP,1, MP, ,4 MP, MP ,6 MP, MP ,8 MP, MP 控制 ※1)一旦进行了一次测量,挖/填的值以及 Z 坐标都将由于 VA 角的变化而得到更新。 ※2)当指定了一个控制项目并在其中找到一些附加的点,则在列表的下方会显示一 个[控制]键。 ※3)增加点的设置在[菜单]→[3:设置]→[6:放样]中。增加点的缺省值为 0。 它是一个整数,用于加到放样的点号上,形成一个新的点号以记录此放样点。 例如, 当放样点名 3 时,设置的增加点为 1000,则对放样记录的缺省点号是 1003。 当点名中有字母时,则在点号后方加上增加点。 例如:当放样点名 AD12 时,设置的增加点为 1000,则对放样记录的缺省点号是 AD1012。 所有观测结果分 8 页显示:按[▼]或[显示]键可显示其他结果页面。 详细介绍请参见“角度距离放样”。 5.3 分割线放样 此功能只要指定一个间隔距离值,就可从仪器至目标之间按此间隔 80 进行逐点放样。 例如:在距仪器 100m 处测量了终点—PT,并输入了间隔为 2,则以 下四个点被计算并可被放样。 <1/2><2/2><3/2><4/2> 50m 100m 150m 200m HD=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3] ----- 放样 ---------------------角度距离 1. 坐标放样 2. 3. 分割线 参考线 4. ①在[放样]菜单中按[3] 进入分割线放样功能。 ②首先建立一条基线。照 分割线 准目标点,按下[测量 [测量1]/ 1]/[测量 2]启动测量。系 [测量 2] HA# HD# 123°41 123° 41′ ′23 23″ ″ 统将以测站点作为起点, 刚才测量的点作为终点, 建立一条基线。 * 照准点按[测量]键 81 分割线 ③在间隔栏中输入总分 输入总分 割的点数,并按[回 割点数 车]键。※1) HA# HD# 123°41 123° 41′ ′23 23″ ″ 2.030 m + [回车] ④此时显示第一个被放 分割线: 分割线 样点的观测屏幕。照准棱 照准第一 镜中心,按[测量 1]/[测 个待放样 量 2]键。 点+ <1/3> HD: HD: 左 远 0.667 m [回车] ⑤测量完成后,显示测量 点与放样点的差值。※ 2)、※3) HA:测站到分割点的水平 距离 向前 分割线 向后 <1/3> HD: HD: 0.667 m 停 0.000 m 远 0.058 m * 按[回车]记录 向前 向后 右/左:左/右横向差值 远/近:离测站的远/近差 值 ⑥按箭头方向指挥立尺 员前后移动棱镜,使第四 行“远/近”项显示的距 离值为 0 m。 :向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向远离测站方向移动 棱镜 82 分割线 <1/3> HD: HD: 0.667 停 0.000 停 0.000 * 按[回车]记录 向前 m m m 向后 ⑦若第三行“左/右”项 分割线 显示的距离值不为 0 m, <1/3> HD: HD: 0.667 停 0.000 停 0.000 * 按[回车]记录 向前 还要按箭头方向指挥立 尺员前后移动棱镜。 :立尺员向自己的左方 m m m 向后 移动棱镜。 :立尺员向自己的右方 移动棱镜。 分割线 : HD: HD 停 停 ⑧当第三、四行均显示为 0 值,表明当前的棱镜点 即为放样点。 ⑨放样完毕 ,若要记录 该放样点,可按[回 车]键。PT 的缺省值为 PT+1,需要时可输入编 码。按[回车]记 录 此 点 。 ⑩记录完毕,返回放样屏 幕,可按[向前]/[向后], 或[▲]/[▼]键选择其他 分割点进行放样。 ※2),※3) [回车] <1/3> 0.667 m 0.000 m 0.000 m * 按[回车]记录 向前 向后 N: E: Z: PT: PT :221 : CD: CD 10.000 10.000 6.180 m m m 列表 分割线 : HD: HD 左 远 堆栈 <2/3> 1.353 m * 按[回车]记录 向前 向后 ※1)导线点可以用上/下箭头键加以改变。 ※2)向前/[▼]:向下一个放样点, 向后/[▲]:向上一个放样点。 ※3)该程序能够计算和导向放样基线二倍距离的点。 83 5.4 参考线放样 此功能对一指定的直线基于测站点(Sta),偏心(O/S)与 dZ 值进行放 样。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4] ----- 放样 ---------------------1. 角度距离 2. 坐标放样 3. 分割线 4. 参考线 ①在[放样]菜单中按 [4]进入参考线放样功 能。 输入直线上 ②输入直线的第一点 P1。※1) 第一个点名 输入直线上 点。方法同步骤②。 第二个点名 测量 输入 P2 输入P2 : P1: P1 P2 : P2: 列表 1 堆栈 1 + [回车] 84 1 + [回车] ③输入直线的第二个 输入 P1 输入P1 : P1: P1 : P2: P2 测量 列表 堆栈 ④输入至直线的偏心 输入偏心 : STA: STA : O/S: : dZ: dZ 值。如直接按[回车], 则程序视为输入零。 Sta:在直线上距离第 一点的距离 输入偏心值 1 *到 P1 点的纵向距离 O/S:距直线的垂距 (+)=从 P1→P2 的右方 (-)=从 P1→P2 的左方 dZ:距直线的高差 ⑤开始放样。旋转仪器 参考线 直至 dAZ 接近于 0。照 dAZ <1/8> 23°41 23° 41′ ′23 23″ ″ 准目标按[测量 1]/[测 量 2]启动测量。 [测量 1]/ dAZ:至目标点的方位 [测量 2] H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17.071 m 确认 角误差 HD:至目标点的距离 ⑥测量完成后,显示测 量点与放样点的差值。 ※1) dHA:至目标点的水平 角之差 右/左:左/右横向差值 PT dHA 停 近 填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3.971 m 0.743 m * 按[回车]记录 远/近:离测站远/近差 值 填/挖:填/挖量 85 ⑦按箭头方向指挥立 放样 dHA 停 停 填 尺员前后移动棱镜,使 第四行“远/近”项显 示的距离值为 0 m。 :向测站方向移动棱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镜 :向远离测站方向移 动棱镜 放样 dHA 停 近 填 ⑧当第三、四行均显示 为 0 值,表明当前的棱 镜点即为放样点。 第五行显示的为填挖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数据。 ⑨放样完毕 ,若要记 录该放样点,可按[回 车]键。PT 的缺省值是 指定的 PT+(增加点)※ 2),需要时可输入编 [回车] N: E: Z: PT: PT :221 : CD: CD 10.000 10.000 6.180 列表 码。按[回车]记录此 m m m 堆栈 点。 ⑩记录完毕,屏幕返回 放样屏幕。按[取消]可 重新输入偏心值,重复 步骤④~⑨继续进行 参考线放样。 输入偏心 : STA: STA : O/S: : dZ: dZ 1 *到 P1 点的纵向距离 ※1)点名的输入方法请参见“2.8 点名/点号的输入方法”。 所有观测结果分 8 页显示:按[▼]或[显示]键可显示其他结果页面。 详细介绍请参见“角度距离放样”。 86 六、 键 6.1 距离偏心 距离偏心图示: 87 上 远 左 近 下 右 测 站 (X0、Y0、Z0)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①按数字键 [9]进入偏心 功能。 [9] ! 进行偏心测量之前,应设 置好测站及后视方位角; 没有设站 1、 继续 2、 设站 *按[取消]键放弃 如没有设置,程序会提示 如右图所示屏幕。 ②按[继续]键,显示上一 操作设置的测站、仪器高 及后视点,如右图 A。这里 以此为例进行说明。确认 按[确认]键。 按[设站],则进入“建站” 功能菜单,选择一设置测 站的方法重新进行测站设 置。 按[取消]键退出程序。 88 检查当前测站 : ST: ST : HI: HI : BS: BS 放弃 1 1.800 m 2 1 确认 ③程序记录完测站数据 后,返回偏心测量主菜单 [1] 屏幕。选择“距离偏心”。 ----- 偏心测量 -----------------距离偏心 1. 角度偏心 2. 2 棱镜杆 3. +HA 定 线 4. 5. 输入 HD ④若在进入偏心测量之前 没有进行测距,则会出现 [ 测量 一个临时的测量屏幕,照 1]/ 准目标后按[测量 1]/[测 [ 测量 量 2]。 2] ⑤输入距离偏心组合以指 输入偏 定偏心点。 心组合 输入完一项,按[回车]键 指定偏 将光标移到下一输入项。 心点 °42 ′13 ″ HA# 15° 15 42′ 13″ °01 ′13 ″ VA# 264° 264 01′ 13″ SD# : HT: HT 1.0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HT 确认 距离偏心 ⑥程序计算出结果,输入 PT 和 CD,按[回车]保 存 。 [回车] 屏幕返回基本测量屏。※ 1) 左右: 远近: 上下: * (+)= (+)=右 (-)= (-)=左 N: E: Z: PT: PT :221 : CD: CD 1 10.000 m 10.000 m 6.180 m 列表 堆栈 ※1)也可以基于距离偏心值重新计算原始数据。 6.2 角度偏心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89 ①在[偏心]菜单中按[2] [2] 进入角度偏心功能。 ----- 偏心测量 -----------------距离偏心 1. 角度偏心 2. 2 棱镜杆 3. +HA 定 线 4. 5. ②若在进入偏心测量之 前没有进行测距,则会出 [ 测 量 现一个临时的测量屏幕, 1]/ 照准目标后按[测量 [测量 2] 1]/[测量 2]。 ③显示测量结果。按[显 示]或[▼]键可逐一显示 各个结果对话框。 [显示] 或 [▼] °42 ′13 ″ HA# 15° 15 42′ 13″ °52 ′27 ″ VA# 77° 77 52′ 27″ SD# : HT: HT 1.0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HT 确认 角度偏心 HA# VA# SD# 1/5 15°42 15° 42′ ′13 13″ ″ °52 ′27 ″ 77° 77 52′ 27″ 3.971 m 放弃 角度偏心 HA# VA# SD# ④旋转度盘与望远镜进 行必要的角度偏心,而水 平距 HD 保持不变。 确认 1/5 25°09 25° 09′ ′01 01″ ″ °06 ′01 ″ 90° 90 06′ 01″ 3.971 m 放弃 ⑤确认该角度按[确认] 键,反之按[放弃]键。 基于此新的角度,XYZ 会 重新计算。在程序计算出 的结果对话框中按[回车] 记录。 90 [确认] 输 入 HD HA: HA: : VA: VA : SD: SD PT: PT :221 : CD: CD 确认 25°09 25° 09′ ′01 01″ ″ °06 ′01 ″ 90° 90 06′ 01″ 2.228 m 列表 堆栈 显示 HA# VA# SD# :222 PT: PT : HT: HT ⑥屏幕返回基本测量屏。 1/5 107°00 107° 00′ ′00 00″ ″ °52 ′27 ″ 75° 75 52′ 27″ 1.600 m 在基本测量屏幕上,亦可记录一个角度偏心。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基本测量屏幕中,按 [测量 1]或[测量 2]。 [测量1]/ [测量 2] ②在测距以后,可以旋转 显示 显示 HA# VA# SD# PT :222 PT: : HT: HT 显示 HA# VA# SD# :222 PT: PT : HT: HT 度盘或望远镜,按[显示] 或[▼]键可显示其他结 果页面,可以看到随着角 度的变化,坐标值会得到 1/5 ′56 ″ 1°00 00′ 56″ 94 °26 ′10 ″ 94° 26′ 10″ 2.309 m 1.600 m 1/5 35°55 35° 55′ ′36 36″ ″ °26 ′10 ″ 78° 78 26′ 10″ 2.309 m 1.600 m 更新。 ③然后按[回车]以记录 角度更新后的测量值。 [回车] 记录点 : PT: PT : HT: HT : CD: CD 26 1.000 m 列表 A 堆栈 91 6.3 双棱镜杆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3] ----- 偏心测量 -----------------1. 距离偏心 2. 角度偏心 3. 2 棱镜杆 4. +HA 定 线 ①在[偏心]菜单中按 [3]进入2 棱镜杆功能。 5. 照准第一 ②照准第一个目标棱 镜中心后,按[测量 1]/[测量 2]。 个目标点 + [测量 1]/ [测量 2] 照准第二 ③观测后,程序自动进 个目标点 入第二点的测量。照准 + 第二个目标棱镜中心 [测量 1]/ 后,按[测量 1]/[测量 [测量 2] 2]。 92 输 入 HD 2 棱镜杆 <第 1 点> 1/5 °42 ′13 ″ HA# 15° 15 42′ 13″ °01 ′13 ″ VA# 94° 94 01′ 13″ S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2 棱镜杆 <第 2 点> 1/5 °19 ′14 ″ HA# 43° 43 19′ 14″ °11 ′47 ″ VA# 91° 91 11′ 47″ S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④输入两个棱镜间的 输入距离 距离和第二个棱镜与 目标点的距离。如不需 输入距离 要作质量检查,则两个 P1-P2 : P2-目标: P2-目标: 棱镜之间的距离可不 5.000 m 2.0000 m 2.00 1 * P1-P2 可以省略 输入。 ⑤如果输入P1-P2的距 P1-P2 距离 输入距离 测量距离 离,则在记录 PT 之前 出现的质量检查(QA) 5.000 m 5.005 m 屏幕,可以比较测量值 与输入值的评价精度。 重做 若需重新输入距离,则 确认 按[重做]键,,返回步 骤④;确认则按[确认] 或[回车]键,进入步骤 ⑥。 ⑥按[回车]可记录该 [回车] 点。 记录点 PT : PT: : HT: HT : CD: CD 26 1.000 m 列表 A 堆栈 2 棱镜杆在原始数据中记录的数据为: CO,2Prism o/s:P1-P2=5.000(5.005),P2-Tgt=2.000 输入值 测量值 6.4 +HA 定线 用水平角偏心作线延长。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93 ①在[偏心]菜单中按[4] 进入+HA 定线功能。 [4] ----- 偏心测量 -----------------距离偏心 1. 角度偏心 2. 2 棱镜杆 3. +HA 定 线 4. 5. 输入 HD ②照准第一个目标棱镜 中心后,按[测量 1]/[测 照准第一 量 2]。 个目标点 + [测量 1]/ +HA 定线 <第 1 点> 1/5 °42 ′13 ″ HA# 15° 15 42′ 13″ °01 ′13 ″ VA# 94° 94 01′ 13″ S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测量 2] ③观测后,程序自动进 入第二点的测量。照准 第二个目标棱镜中心 照准第二 后,按[测量 1]/[测量 个目标点 2]。 + +HA 定线 <第 2 点> 1/5 °19 ′14 ″ HA# 83° 83 19′ 14″ °11 ′47 ″ VA# 91° 91 11′ 47″ S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测量 1]/ [测量 2] ④仪器自动转入下一屏 幕,照准另一目标,它 应位于与目标点相同的 垂直线上。 94 +HA 定线 <第 2 点> 1/5 83 °19 ′14 ″ HA# 83° 19′ 14″ VA# 91 °11 ′47 ″ 91° 11′ 47″ SD# 1.847 m * 照准点 确认 ⑤按[确认]或[回车]键 [确认] 计算坐标和目标点的原 始数据。 或 [回车] +HA 定线 <第 2 点> HA# VA# SD# * 照准点 1/5 16°22 16° 22′ ′59 59″ ″ °11 ′39 ″ 36° 36 11′ 39″ 1.847 m 确认 ⑥输入 PT(和 CD)按[回 输入 PT 和 车]记录此点,偏心点的 CD+ 目标高定为 0.0000。 [回车] HA: HA: : VA: VA : SD: SD PT: PT :29 : CD: CD 16°22 16° 22′ ′59 59″ ″ °11 ′39 ″ 36° 36 11′ 39″ 5.228 m 列表 堆栈 计算的目标点作为 SS 记录存储; ● P1 和 P2 点的测量作为注记 PT1 和 PT2 记录存储,最后一个记录 是对 ALT 的角度测量(从实际目标点的垂直偏心点) 6.5 输入 HD 此功能用于仪器离目标点很近,难于用 EDM 测量的情况。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5] ----- 偏心测量 -----------------1. 距离偏心 角度偏心 2. 3. 2 棱镜杆 +HA 定 线 4. ①在[偏心]菜单中按[5] 进入输入 HD 功能。 5. 输 入 HD 95 输入 HD 输入HD HA# VA# : HD: HD ②旋转望远镜至所输入 HD 的点。 1/5 83°32 83° 32′ ′21 21″ ″ °28 ′56 ″ 92° 92 28′ 56″ 0.000 m * 照准点按[回车]键 目标点 HD ③输入 HD,并按[回车] 输入 HD 键。 输入 HD 输入HD HA# VA# : HD: HD 1/5 °21 ′50 ″ 30° 30 21′ 50″ 115°52 115° 52′ ′45 45″ ″ 12.0000 m 12. * 照准点按[回车]键 ⑥输入 PT(和 CD)按[回 输 入 PT 车],目标点被计算并作 和 CD+ 为 SS 点记录到项目中 [回车] 记录点 : PT: PT : HT: HT : CD: CD 26 1.000 m 列表 6.6 计算角点 操作步骤 96 按键 显示 A 堆栈 ①在[偏心]菜单中按 [▼]键显示偏心测量 [6] 的第二页菜单,按数字 ----- 偏心测量 -----------------计算角点 6. 圆柱偏心 7. 输入 dSD 8. 键[6]进入计算角点功 能。 ②照准墙上第一个目 标棱镜中心后,按[测 照准第一个 量 1]/[测量 2]。 目标点 + [测量 1]/ 计算角点 <第 1 点> 1/5 °20 ′55 ″ HA# 86° 86 20′ 55″ °39 ′41 ″ VA# 68° 68 39′ 41″ S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测量 2] ③照准墙上的第二个 点并按[测量 1]/[测量 照准第二个 2]。 目标点 + [测量 1]/ 计算角点 <第 2 点> 1/5 °06 ′38 ″ HA# 96° 96 06′ 38″ °36 ′52 ″ VA# 56° 56 36′ 52″ S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测量 2] ④照准位于第二面墙 上第 3 个点,按[测量 照准第三个 1]/[测量 2]。 目标点 + [测量 1]/ 计算角点 <第 3 点> 1/5 °10 ′05 ″ HA# 110° 110 10′ 05″ °00 ′41 ″ VA# 52° 52 00′ 41″ S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测量 2] 97 ⑤假设两面墙相互垂 直,则可用[计算]键计 算出三点的角点。 如果在第二面墙上再 测一个第 4 点,则角点 [计算] 计算角点 <第 4 点> 1/5 °10 ′05 ″ HA# 110° 110 10′ 05″ °00 ′41 ″ VA# 52° 52 00′ 41″ SD# 6.526 m * 按[测量]或[计算]键 计算 可以作为两面墙的交 点而算出(P1-P2和P3P4) ⑥输入PT(和CD)按[回 输 入 PT 和 车],目标点(TGT)被计 CD+ 算并作为 SS 点记录到 [回车] 记录点 : PT: PT : HT: HT : CD: CD 26 1.000 m 项目中 列表 6.7 圆柱偏心 操作步骤 98 按键 显示 A 堆栈 ①在[偏心]第二页菜单 中按数字键[7]进入圆柱 [7] 偏心功能。 ②在进入此功能之前如 照准圆柱 果没有对圆柱进行过测 上的点 量,将会出现一个临时的 + 测量屏幕。照准圆柱表面 [测量 1]/ 上的任意一点,按[测量 [测量 2] ----- 偏心测量 -----------------计算角点 6. 圆柱偏心 7. 输入dSD 8. °42 ′13 ″ HA# 47° 47 42′ 13″ °01 ′13 ″ VA# 94° 94 01′ 13″ SD# : HT: HT 1.0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HT 确认 1]/[测量 2]。 ③按[回车]键。 如果使用棱镜附在圆表 面上用于测距,在按[回 [回车] 车]之前要按 [+SD]以消 除偏心误差(从附着点到 °25 ′14 ″ HA# 47° 47 25′ 14″ °56 ′15 ″ VA# 94° 94 56′ 15″ SD# 3.635 m : HT: HT 1.000 m * 输入+SD 或按[回车] +SD 按+SD: 圆柱偏心 HA# VA# : SD: SD : +SD: +SD 测量的棱镜表面)。 47°25 47° 25′ ′14 14″ ″ °56 ′15 ″ 94° 94 56′ 15″ 3.635 m 0.000 m HA# VA# ④照准圆柱的边缘。 80°32 80° 32′ ′13 13″ ″ 94 °56 ′15 ″ 94° 56′ 15″ 照准圆柱 边缘 * 照准1 边 计算 确认 99 A:按[计算]键 ⑤A: N: E: Z: Rd = 当测距可测到圆心时,只 要用一个边缘角的观测 进行计算。此时,只要按 [计算]键。如右图 A。 B: 29.369 m 25.566 m -14.177 m 5.369 m 重做 按[回车]或[确认]键。屏 B: HA# VA# 幕提示照准圆的另一个 边缘并按[回车]以记录 确认 80°32 80° 32′ ′13 13″ ″ °56 ′15 ″ 94° 94 56′ 15″ 圆心。如右图 B。圆心的 坐标和圆的半径均将计 * 照准2 边 算出来,如右图 A。 确认 ⑥在结果对话框中,如对 [确认] 结果满意,按[确认],否 则按[重做]。 或 [重做] N: E: Z: Rd = 29.369 m 25.566 m -14.177 m 5.369 m 重做 ⑦输入 PT(和 CD)按[回 输入PT 和 车],目标点被计算并作 CD+ 为 SS 点记录到项目中 [回车] 记录点 : PT: PT HT : HT: : CD: CD 确认 26 1.000 m 列表 A 堆栈 ● 所计算的点(圆心)作为碎部点(SS)存储。 ● 如果在照准边缘之前使用了[+SD],则输入值记录在最后。 100 6.8 扩展斜距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偏心]第二页菜单 中按数字键[8]进入扩展 [8] 斜距功能。 ②在进入此功能之前如 ----- 偏心测量 -----------------6. 计算角点 7. 圆柱偏心 8. 输入dSD °42 ′13 ″ HA# 47° 47 42′ 13″ °01 ′13 ″ VA# 94° 94 01′ 13″ SD# : HT: HT 1.0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HT 确认 果没有对距离进行过测 量,将会出现一个临时的 测量屏幕。照准待测点, 按[测量 1]/[测量 2]。 ③输入斜距。在-99.99 和 +99.99 米之间的任何值 输入斜 均可输入。按[回车]记录 距 此点。 ④输入 PT(和 CD)按[回 输 入 PT 车],目标点被计算并作 和 CD+ 为 SS 点记录到项目中。 显示 [回车] 输入 dSD 输入dSD HA# VA# : SD: SD : +SD: +SD 记录点 : PT: PT : HT: HT : CD: CD 47°25 47° 25′ ′14 14″ ″ °56 ′15 ″ 94° 94 56′ 15″ 3.635 m 0.000 m 26 1.000 m 列表 A 堆栈 101 七、 键 7.1 二点参考线 平面图: 纵面图: 棱 镜 点2 点2 dZ O/S S ta 棱 镜 点1 点1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1] 进入两点参考线功能。 ②输入直线的第一点 [1] 输入 P1 S ta 显示 ----- 程序 ---------------------1. 两点参考 线 2. 参考圆弧 3. 对边 / 射 线 4. 对边 / 折 线 5. 悬高 输入 P1 输入P1 P1 : P1: : P2: 1 P1。※1) 测量 102 列表 堆栈 输入 P2 输入P2 : P1: P1 : P2: ③输入直线的第二点, 方法同步骤②。 1 1 输入 P2 测量 列表 2 点参考线 ④照准棱镜中心,按[测 量 1]或[测量 2]启动测 [测量 1]/ 量。 [测量 2] ⑤测量结束,显示结果。 1/5 STA# O/S# dZ# * 照准点按[测量]键 2 点参考线 ※2) 堆栈 1/5 STA# 1.247 m O/S# -1.983 m dZ# -0.414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Sta:沿 P1-P2 到测量点 的距离 O/S:测量点到 P1-P2 直 线的垂距 dZ:从 P1-P2 到测量点 的垂直偏差 ⑥按[回车]键记录。 [回车] 记录点 : P1: P1 : HT: HT : CD: CD 测量 11 1 1.000 m 列表 堆栈 ※1)点名的输入请参见“2.8 点名/点号的输入方法”。 ※2)按[▲]/[▼]或[显示]键查看其他页面。 103 7.2 参考圆弧 在弧—曲线上测量距离与偏心。 AZ1 P1 (N1,E1) 弧 长 AZ2 P2 (N2,E2) 半径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 [2] 进 入 参 考 圆 弧 功 [2] 能。 ②输入曲线的起点 P1。 输入 P1 显示 ----- 程序 ---------------------两点参考 1. 线 参考圆弧 2. 3. 对边 / 射 线 4. 对边 / 折 线 5. 悬高 曲线起始点 : P1: P1 : AZ1: AZ1 1 ※1) 测量 104 列表 堆栈 ③输入该点切线的定 输入 AZ1 曲线起始点 : P1: P1 : AZ1: AZ1 1 1 位线(AZ1)。 *P1 点处的切线角 定义曲线 ④在如图所示的对话 1. P2-AZ2 框中选一方法定于弧 2. 半径-AZ2 半径-AZ2 线。 3. 半径 - 弧 长 105 ⑤ A: A:用 P2-AZ2 定义弧线 定义曲线 : P2: P2 : AZ2: AZ2 输入 P2 点名和该点切 线的定位线(AZ2)。方 1 法同步骤②③。 ※2) 测量 列表 堆栈 B: 定义曲线 : Rad: Rad : AZ2: AZ2 B:用半径-AZ2 定义弧 线输入半径和该点切 1 线的定位线(AZ2)。 * 半径负 逆时针 半径正 顺时针 当输入半径时,正值表 示顺时针曲线,负值表 C: 示逆时针曲线。如右图 B 所示。 定义曲线 : Rad: Rad Len : Len: C:用半径-弧长定义弧 线输入半径和弧长。同 1 * 半径负 逆时针 半径正 顺时针 样的,当输入半径时, 正值表示顺时针曲线, 负值表示逆时针曲线。 如右图 C 所示。 ⑥当输入完各项参数 参考圆弧 后,曲线被计算出来。 若输入的曲线长度 [确认] “LEN”大于该半径可 或 能的弧长,则要加以缩 [放弃] 短。 如果曲线合理,确认请 按[确认]键,否则按 [放弃]键重新定义。 106 Rad: Rad: : Len: Len : AZ2: AZ2 放弃 8.000 m 8.378 m °00 ′00 ″ 62° 62 00′ 00″ 确认 参考圆弧 ⑦照准棱镜中心,按 [测量 1]/ [测量 1]或[测量 2]启 [测量 2] 动测量。 ⑧测量结束,显示结 1/5 STA# O/S# dZ# * 照准点按[测量]键 参考圆弧 果。※3) 1/5 STA# -2.320 m O/S# -0.362 m dZ# -0.327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Sta:沿 P1-P2 的弧到 测量点的距离 O/S:测量点到沿 P1-P2 的弧的垂距 dZ:从沿 P1-P2 的弧到 测量点的垂直偏差 ⑨按[回车]键记录。 [回车] 记录点 : P1: P1 : HT: HT : CD: CD 测量 11 1 1.000 m 列表 堆栈 ※1)点名输入方法请参见“2.8 点名/点号的输入方法”。 ※2)P2 可以是超出曲线以外上的切线的任意一点。 ※3)按[▲]/[▼]或[显示]键查看其他页面。 7.3 对边测量 对边测量功能能可实时计算两点间的平距、垂距与斜距。 有射线对边和折线对边两种对边方式可供用户选择。 射线对边(A-B,A-C) 折线对边(A-B,B-C) 107 rSD:两点间的斜距 rVD:两点间的高差 rGD:垂直坡度(Rhd/rVD) rHD:两点间平距 rV%:坡度百分比 rAZ:从第 1 点到第 2 点的方位角 7.3.1 对边/射线 在第一个已测量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测量。 操作步骤 108 按键 显示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3] 进入对边/射线功能。 [3] ----- 程序 ---------------------两点 参考 1. 线 参考圆弧 2. 对边/射线 3. 对边/折线 4. 5. 悬高 对边/射线 对边/ ②照准第一点棱镜中心, 照准第一 按[测量 1]/[测量 2]启动 点+ 测量。 [测量 1]/ [测量 2] rSD# rVD# rH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对边/射线 对边/ ③测量结束,显示从仪器 到第一点的距离。 1/2 1/2 2.287 m rSD# rVD# -0.174 m rHD# 2.28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109 ④照准第二点按[测量 对边/射线 对边/ 1]/[测量 2],显示第一点 到第二点的关系。 rSD:两点间的斜距 rVD:两点间的高差 照准第二 rHD:两点间的平距 点+ 按[▲]或[▼]键可显示 [测量 1]/ 下一页结果对话框。 [测量 2] rAZ:从第 1 点到第 2 点 的方位角 rV%:坡度百分比 rGD:垂直坡度(rHD/YVD) ⑤在观测屏幕 1/2 和 2/2 2.593 m rSD# rVD# 0.016 m rHD# 2.593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第二页结果: 对边/射线 对边/ 1/2 °37 ′02 ″ rAZ# 41° 41 37′ 02″ rV%# 0.63% rGD# 158.114:1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记录注记 从: 到: 上都可按[回车]存储距 离与角度信息作为一个 说明记录。如右图。 1/2 1 2 1 [回车] 缺省的点号显示(STN=0, 列表 堆栈 第一 PT=1,第二 PT=2, 第三 PT=3……),但亦可 加以改变。 ⑥记录完毕,平面返回对 对边/射线 对边/ 边测量界面,照准第三 照准第三 点,按下[测量 1]/[测量 点+ 2],显示第一点与第三点 [测量 1]/ 的关系。同步骤④。 [测量 2] 110 7.782 m rSD# rVD# -1.073 m rHD# 7.7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1/2 ⑦按下[回车]键可记录 第 1 点与第 3 点之间的关 系。重复步骤④~⑤便可 [回车] 记录注记 从: 到: 1 3 1 计算与记录第1 点与其他 测量点的关系。 列表 堆栈 7.3.2 对边/折线 在当前点与前一点之间的测量 其他操作则与射线对边相同。 111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4] [4] 进入对边/折线功能。 显示 ----- 程序 ---------------------1. 两点参考 线 2. 参考圆弧 对边/射线 3. 4. 对边/折线 5. 悬高 对边/折线 对边/ ②照准第一点棱镜中 照准第一 心 ,按 [测量 1]/[测量 2] 点 启动测量。 + [测量 1]/ [测量 2] 112 rSD# rVD# rH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1/2 对边/折线 对边/ ③测量结束,显示从仪 7.782 m rSD# rVD# -1.073 m rHD# 7.70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器到第一点的距离。 ④照准第二点按[测量 对边/射线 对边/ 1]/[测量 2],显示第一 点到第二点的关系。 rSD:两点间的斜距 rVD:两点间的高差 rHD:两点间的平距 照准第二 按[▲]或[▼]键可显示 点 下一页结果对话框。 + rAZ:从第 1 点到第 2 点 [测量 1]/ 的方位角 [测量 2] rV%:坡度百分比 rGD:垂直坡度 1/2 1/2 8.402 m rSD# rVD# -0.133 m rHD# 8.401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第二页结果: 对边/射线 对边/ 1/2 °51 ′00 ″ rAZ# 77° 77 51′ 00″ rV%# -1.58% rGD# -63.372:1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rHD/YVD) ⑤在观测屏幕 1/2 和 2/2 上都可按[回车]存 储距离与角度信息作为 记录注记 从: 到: 1 2 1 一个说明记录。如右图。 缺省的点号显示 列表 堆栈 (STN=0,第一 PT=1,第 二 PT=2,第三 PT=3……),但亦可加以 改变。 113 ⑥记录完毕,平面返回 对边/射线 对边/ 对边测量界面,照准第 照准第三 三点,按下[测量 1]/[测 点+ 量 2],显示第二点与第 [测量 1]/ 三点的关系。同步骤④。 [测量 2] ⑦按下[回车]键可记录 第 1 点与第 3 点之间的 关系。重复步骤④~⑤ [回车] 1/2 2.593 m rSD# rVD# 0.016 m rHD# 2.593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 按[回车]记录 记录注记 从: 到: 2 3 1 便可计算与记录第 3 点 与第 4 点的关系。如此 列表 类推。 7.4 悬高测量(REM) 1:目标点 114 2:高差 堆栈 3:斜距 操作步骤 4:基点 按键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 [5]进入悬高测量功 [5] 能。 显示 ----- 程序 ---------------------1. 两点参考 线 2. 参考圆弧 3. 对边/射线 4. 对边/折线 5. 悬高 悬高 ②输入目标高 HT。 输入目标高 HT: HT: : Vh: Vh 0.000 m * 先输入目标高 堆栈 悬高 ③照准目 标棱镜中 照准棱镜中 心,按[测量 1]/[测 心+ 量 2]启动测量。 [测量 1]/ HT: HT: : Vh: Vh 1.620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测量 2] 确认 悬高 ④显示测量结果。 HT: HT: : Vh: Vh 1.620 m 1.620 m * 按[回车]更新HT 115 悬高 ⑤松开望远镜垂直度 盘,照准棱镜上方的 HT: HT: : Vh: Vh 照准目标点 1.620 m 3.572 m 目标(待测点),此时, * 按[回车]更新HT 高差 Vh 就 显示出 来。 悬高 ⑥此时按[回车]键可 更新目标高度。 HT: HT: : Vh: Vh [回车] -1.977 m 0.000 m * 按[回车]更新HT 7.5 两点参考面(V-平面) 在垂直平面上测量距离与偏差量。 dZ Sta 操作步骤: 116 基 线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 [▼] [▼]键,在第二页程序菜单 [6] 中按[6]进入两点参考面(V- 显示 ----- 程序 ---------------------V-平面 6. S-平面 7. 道路 8. 平面)功能。 ②输入定义该平面的第一个 点。 输 ※1) 入 P1 输入 P1 输入P1 : P1: P1 : P2: P2 测量 ③输入垂直平面上的第二个 点,并按[回车]键。方法同 步骤②。 输入 1 列表 输入 P2 输入P2 : P1: P1 : P2: P2 堆栈 1 1 P2 测量 列表 堆栈 117 V-平面 V-平面 1/3 STA: STA: : dZ: dZ -3.815 m -0.153 m ④一旦此平面已定义,当转 * STA:是沿 P1-P2 线 到 P1 的距离 动望远镜时,Sta/dZ 值就会 改变。而无需进行测距。 2/3: 2/3: Sta:沿基线从 P1 到目标点 V-平面 V-平面 的水平距离 2/3 N: 0.711 E: 3.860 Z: -0.516 * 坐标是视准轴 和平面的交点 dZ:从 P1 到目标点的垂距 按[▼]键可显示结果的其他 页面。如右图所示。 m m m 3/3: 3/3: V-平面 V-平面 1/3 HA# VA# °45 ′19 ″ 78° 78 45′ 19″ 162°30 162° 30′ ′26 26″ ″ * 按[回车]记录 ⑤按若要记录该结果,在结 果屏幕的任何页面都可按 [回车]键。在如右图所示的 [回车] 对话框中输入 PT 和 CD,然 后按[回车]键即可完成。 HA: HA: : VA: VA : SD: SD PT: PT :221 : CD: CD °45 ′19 ″ 78° 78 45′ 19″ ′26 ″ 162°30 162° 30′ 26″ 13.333 m ※1)点名的输入方法请参见“2.8 点名/点号的输入方法”。 7.6 三点参考面(S-平面) 在斜面上测量距离与偏移值。 118 列表 堆栈 目 标 (X,Y,Z) P2 b (X 2,Y2,Z2) P3 (X3,Y3,Z3) a P1 (X1,Y1,Z1) 测 站 操作步骤 按 显示 键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 [▼]键,在第二页程序菜单 [▼] 中按[7]进入三点参考面(S- [7] ----- 程序 ---------------------6. V-平面 7. S-平面 8. 道路 平面)功能。 ②输入定义该平面的第一个 点。 输 入 P1 输入 P1 输入P1 P1 : P1: : P2: P2 : P3: P3 测量 1 列表 堆栈 119 ③输入定义该平面上的第二 个点。方法同步骤②。 输 入 P2 输入 P1 输入P1 : P1: P1 : P2: P2 : P3: P3 1 测量 ④输入该平面上的第三个 输 点。如果在这里按[2 点]键, 入 P3 则将以 P1 与 P2 点定义平面。 ※1) 1 列表 输入 P1 输入P1 : P1: P1 : P2: P2 : P3: P3 测量 堆栈 1 2 2点 列表 S-平面 S-平面 a: b: 1 堆栈 1/3 -9.220 m 5.635 m ⑤一旦此平面已经定义,当 望远镜移动时,计算的 a/b 就会更新,而无需进行测距。 a:P1 点与目标点到 P1-P2 线的垂足之间的距离 b:从目标点到 P1-P2 线的垂 距 按[▼]键可显示结果的其他 页面。如右图所示。 * a:到P1 的距离 B:到P1-P2 线的偏心 2/3: 2/3: S-平面 S-平面 2/3 N: -3.837 m E: 11.933 m Z: -1.702 m * 坐标是视准轴 和平面的交点 3/3: 3/3: S-平面 S-平面 HA# VA# 1/3 107°49 107° 49′ ′29 29″ ″ °16 ′00 ″ 262° 262 16′ 00″ * 按[回车]记录 120 ⑥按若要记录该结果,在结 HA: HA: : VA: VA : SD: SD PT: PT :221 : CD: CD 果屏幕的任何页面都可按 [回车]键。在如右图所示的 [回车] 对话框中输入 PT 和 CD,然 后按[回车]键即可完成。 107°49 107° 49′ ′29 29″ ″ °16 ′00 ″ 262° 262 16′ 00″ 41.502 m 列表 堆栈 ※1)如果此平面由两个点所定义,则此垂直平面将与 V-Pln 功能的情况相同,只是 所指示的参数(Sta/dZ 和 a/b)有所不同。 P3 b P1 P2 a 7.7 道路 注:820 系列无该功能,850,860 具有该功能。 应用该程序,你可以简单地定义一条直线,曲线或缓和曲线作为参 考,进行测量和放样。程序根据道路设计确定的桩号和偏差来对设计点 进行放样。 在进行道路设计与放样之前,应该设置好作业、测站以及后视方位 角。 道路 1. 水平定线数据 2. 垂直定线数据 3. 建站 4. 道路放样 121 7.7.1 水平定线设计 水平定线包含以下元素:起始点、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定义一条水平定线首先要输入起始点的详细情况(桩号、N(北)、 E(东)的坐标)。输入完一项按[回车]键将光标移到下一输入项。 起始点 桩号 : N : E : 01 0.000 0.000 m 屏幕右上角显示当前水平定线的个数。 起始点的元素包括起始点桩号以及起始点的东坐标、北坐标。输入 好起始点的详细数据后,按[回车]键进入主线输入过程屏幕: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直线 圆弧 01 1.000 0°00′00″ 缓曲 交点 该屏幕显示:当前的桩号、该桩号处切线的方位角和创建新线型的 功能键。系统提供了定义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点四种功能。 选择其中一个功能键, 输入该桩号的详细信息即可生成定线的元素 , 按[回车]键,系统软件就会计算新的桩号和方位角,并返回到主定线屏 幕,此时可定义其它的线型,新的定线元素只能加到原定线文件的尾部 。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122 按键 显示 ①在[程序]菜单中按 [▼]键,在第二页程 [▼] 序菜单中按[8]进入 [8] ----- 程序 ---------------------V-平面 6. S-平面 7. 道路 8. 道路设计与放样功 能。 ②选择“1.水平定线 [1] 数据”,进入水平定线 + 功能。 ③选择“输入水平定 [回车] [1] 线”。 ④输入起始点的桩 输入起始 号、N、E 坐标。输入 点的桩号、 完一项按[回车]键将 N、E 坐标 光标移到下一输入 + 项。 ⑤屏幕自动进入主定 线屏幕。 道路 1. 水平定线数据 2. 垂直定线数据 3. 建站 4. 道路放样 水平定线数据 1. 输入水平定线 2. 编辑水平定线 3. 接收水平定线 4. 删除水平定线 起始点 桩号 : N : E : 01 0.000 0.000 m 0.000 m [回车]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直线 圆弧 01 1.000 ′00 ″ 0°00 00′ 00″ 缓曲 交点 123 直线 当定义好起始点或其它线型后便可定义直线。直线包括方位角和距 离,并且距离值大于零。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主定线屏幕中按 [直线]键,便进入定 [直线] 显示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01 1.000 ′00 ″ 0°00 00′ 00″ 义直线屏幕。 直线 ②输入直线的方位角 输入方位角 后,按[回车]键进入 [回车] 下一输入区,输入好 输入长度 直线的长度后,按[回 [回车] 圆弧 直线 方位 : 长度 : 缓曲 交点 02 0°00 00′ ′00 00″ ″ 车]键。 ③屏幕返回主定线屏 幕,并显示直线末端 的桩号和该点的方位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02 11.000 °00 ′00 ″ 25° 25 00′ 00″ 角。 ·此时,便可定义其 它曲线。 ·当直线在线路的中 间时,该直线的方位 角由 先前 的元素算 出,若要对该方位角 进行改变,可手工输 入新的方位角。 圆曲线 124 直线 圆弧 缓曲 交点 在主线输入过程屏幕中选择[圆弧]键,便可以定义圆曲线。圆曲线 包括半径和弧长。半径值的规定为:沿着曲线前进的方向。当向右转弯 时半径为正值,当向左转弯时半径为负值。弧长必须大于零,小于圆周 长。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主定线屏幕中按[圆 弧]键,便进入定义圆曲 [圆弧] 显示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01 1.000 0°00 ′00 ″ 00′ 00″ 线屏幕。 直线 ②输入半径和弧长,并按 输 入 半 [回车]键便存储此数据。 径、弧长 圆曲线 半径 : 长度 : 圆弧 缓曲 交点 02 [回车] 125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③屏幕返回主定线屏幕, 并显示圆弧末端的桩号 02 20.000 °22 ′30 ″ 85° 85 22′ 30″ 和该点的方位角。 直线 圆弧 缓曲 交点 缓和曲线 在主线输入过程屏幕中选择[缓曲],便可以定义缓和曲线。缓和曲 线包括最小半径和弧长。 其半径正负的规定和圆半径的正负的规定一样 。 同样,弧长必须大于零。 操作步骤 ①在主定线屏幕中按[缓 按键 [缓曲] 显示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01 1.000 ′00 ″ 0°00 00′ 00″ 曲]键,便进入定义缓和 曲线屏幕。 126 直线 圆弧 缓曲 交点 ②输入半径和弧长,并按 输入半径、 [回车]键便存储此数据。 弧长 缓和曲线 半径 : 长度 : 02 [回车] ③屏幕返回主定线屏幕, 并显示缓和曲线末端的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01 15.000 °45 ′17 ″ 73° 73 45′ 17″ 桩号和该点的方位角。 直线 圆弧 缓曲 交点 点 在主线输入过程屏幕中选择[交点],便可以定义点。点包括:坐标、 半径和缓和曲线的参数 A1 与 A2。半径、A1 和 A2 不能为负数。若输入 半径,则会在当前点和下一点之间插入指定半径的弧。若输入缓和曲线 参数 A1、A2, 则在直线和圆弧之间插入指定长度的缓和曲线。 [注]:当根据缓和曲线的长 L1、L2 输入 A1、A2 时,使用下列公式 计算 A1、A2: 127 A1 L1 半径 A2 L2 半径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主定线屏幕中按 [交点]键,便进入定义 [交点] 显示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01 1.000 ′00 ″ 0°00 00′ 00″ 交点屏幕。 直线 ②输入 N、E 坐标,半 输入 N、E 径和 A1、A2,并按[回 坐标,半径 车]键。 和 A1、A2 [回车] ③屏幕返回主定线屏 圆弧 交点 N : E : 半径: A1 : A2 : 缓曲 交点 02 0.000 m 0.000 m 0.000 m 0.000 0.000 输入水平定线 桩号 : 方位 : 02 21.000 °00 ′51 ″ 100° 100 00′ 51″ 幕。 直线 7.7.2 编辑水平定线数据 128 圆弧 缓曲 交点 在定义水平定线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编辑。 直线 方位 : 长度 : 02/05 20°00 20° 00′ ′00 00″ ″ 10.000 m 最前 最后 向前 向后 屏幕下方软按键功能如下: [最前]:按该功能键便把光标移到文件的开头,并显示第一个定线 数据; [最后]:按该功能键便把光标移到文件的最后,并显示最后一个定 线数据; [向前]:该功能键用于显示前一点的数据,按该功能键便显示前一 点的数据; [向后]:该功能键用于显示下一点的数据,按该功能键便显示下一 点的数据; 通过以上功能键便能进行对定线数据的编辑。当输入完要修改的数 据后,按[回车]键便存储修改的数据并进入下一点的输入屏幕,若按[取 消]键便不存储该数据并退出此屏幕。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水平定线菜单中选 择“编辑水平定线”。 [2] 显示 水平定线数据 1. 输入水平定线 2. 编辑水平定线 3. 接收水平定线 4. 删除水平定线 129 ②屏幕显示第一个水平 定线数据。使用屏幕下方 的软按键,按[向后]键找 [向后] 到需编辑的定线数据。 起始点 桩号 : N : E : 01/05 10.000 10.000 m 10.000 m 最后 ③输入新的数据,并按 输入新 [回车]键。 的数据 向后 直线 方位 : 长度 : 02/05 30°00 30° 00′ ′10″ 10.000 m + [回车] 最前 最后 向前 直线 方位 : 长度 : ④屏幕显示修改过的新 数据。按[向前]或[向后] 向后 02/05 30°00 30° 00′ ′10 10″ ″ 15.000 m 键可浏览及修改其他数 据。 最前 最后 向前 7.7.3 接收水平定线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水平定线菜单中选择 “接收水平定线”。 130 [3] 显示 水平定线数据 1. 输入水平定线 2. 编辑水平定线 3. 接收水平定线 4. 删除水平定线 向后 ②按[通讯]键,设置通讯参 接收水平定线 数,使仪器与通讯软件中的 参数设置一致。 若不传输数据,可按[放弃] 键退出。 [通讯] 放弃 通讯 开始 按[通讯]键: 用[▲]/[▼]键将光标移到 <通讯 通讯>> 各参数上,按[ ]/[ ]键选 波特率:1200 数据位:8 校验位:无 停止位:1 择各参数中的选项。设置完 毕,按[回车]返回。 接收水平定线 ④设置完毕,按[开始]键开 始接收数据。 [开始] 正在接收数据........ 停止 ⑤数据接收完毕,系统自动 退出,并返回到水平定线数 据菜单。 7.7.4 删除水平定线数据 内存中的水平定线数据可以被删除。操作如下: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131 ①在水平定线菜单中选 择“删除水平定线”。 [4] 水平定线数据 1. 输入水平定线 2. 编辑水平定线 3. 接收水平定线 4. 删除水平定线 删除水平定线 *确定吗? ②系统提示,如右图所示 : 放弃 ③按[确认]键删除水平 定线数据,内存中所有的 水平定线数据将被删除。 系统返回设计水平定线 程序,可重新设计水平定 [确认] 确认 水平定线数据 1. 输入水平定线 2. 编辑水平定线 3. 接收水平定线 4. 删除水平定线 线数据。(这里以删除水 平定线数据为例) 若不需删除,按[放弃]键 。 7.7.5 垂直定线设计 垂直定线由一组相交点构成,相交点包括桩号、高程和曲线长。垂 直定线的起始点和结束点的曲线长度必须为零。 132 桩号 高程 线长 1000 50 0 1300 70 300 1800 60 300 2300 90 0 在垂直定线屏幕中相交点可以按任何顺序输入。当输入完一点的数 据后,按[回车]键便存储该点的数据,并进入下一点的输入屏幕;按[取 消]键不存储该数据而退出垂直定线屏幕。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①在道路菜单中选择“2. 按键 [2] 道路 1. 水平定线数据 2. 垂直定线数据 3. 建站 4. 道路放样 [1] 垂直定线数据 1. 输入垂直定线 2. 编辑垂直定线 3. 接收垂直定线 4. 删除垂直定线 垂直定线数据”,进入垂 直定线功能。 ②选择“输入垂直定线”。 显示 输入桩 ③输入桩号、高程以及曲 号、高 线长,并按[回车]键。 程、曲线 起始点和结束点的曲线 长 + 长度必须为零。 [回车] 输入垂直定线 桩号 : 高程 : 长度 : 01 10.000 20.000 m 0.000 m 133 ④屏幕下方显示“完成”, 输入垂直定线 桩号 : 高程 : 长度 : 存储该定线数据,屏幕返 回垂直定线设计屏幕,继 续下一个定线数据的输 01 0.000 0.000 m 0.000 m 入。 7.7.6 编辑垂直定线数据 可用于对定线数据进行修改,其操作步骤和编辑水平定线数据一样。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垂直定线菜单中选 择“编辑垂直定线”。 [2] ②屏幕显示第一个垂直 定线数据。使用屏幕下方 的软按键,按[向后]键找 到需编辑的定线数据。 [向后] 显示 垂直定线数据 1. 输入垂直定线 2. 编辑垂直定线 3. 接收垂直定线 4. 删除垂直定线 编辑垂直定线 桩号 : 高程 : 长度 : 01/05 10.000 10.000 m 0.000 m 最后 134 向后 ③输入新的数据,并按 输入新 [回车]键。 的数据 + [回车] 编辑垂直定线 桩号 : 高程 : 长度 : 最前 03/05 50.500 50.50 30.000 m 60.000 m 最后 向前 编辑垂直定线 桩号 : 高程 : 长度 : ④屏幕显示修改过的新 数据。按[向前]或[向后] 键可浏览及修改其他数 据。 向后 03/05 50.500 10.000 m 20.000 m 最后 向后 接收垂直定线数据的方法同水平定线数据,请参见“7.7.3 接收水 平定线数据”。 7.7.7 删除垂直定线数据 内存中的垂直定线数据同样可以被删除。操作步骤如下: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垂直定线菜单中选择 “删除垂直定线”。 [4] 显示 垂直定线数据 1. 输入垂直定线 2. 编辑垂直定线 3. 接收垂直定线 4. 删除垂直定线 135 删除垂直定线 *确定吗? ②系统提示,如右图所示: 放弃 ③按[确认]键删除垂直 定线数据,内存中所有的 垂直定线数据将被删除。 系统返回设计垂直定线程 序,可重新设计垂直定线 [确认] 垂直定线数据 1. 输入垂直定线 2. 编辑垂直定线 3. 接收垂直定线 4. 删除垂直定线 数据。(这里以删除垂直 定线数据为例) 若不需删除,按[放弃]键 。 7.7.8 建站 当内存中有水平定线数据的时候,还可以用桩号来建站。 136 确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道路菜单中选择“3. 建站”功能。 [3] ②当内存中存在水平定 线数据时,可用[桩号]来 设置测站。这里介绍用桩 号建站的方法,其他建站 方法请参见 “四、 [桩号] 显示 道路 1. 水平定线数据 2. 垂直定线数据 3. 建站 4. 道路放样 输入站 : ST: ST : HI: HI : CD: CD 桩号 1.000 m 列表 堆栈 键” 按[桩号]键启动桩号建 站功能。 137 ③在 CH 项输入用于设置 测站的桩号,并按[回车] 键。必须确定所输入的桩 号在设计的水平定线上。 若按[点名]键则进入用 点名建站方式,请参见 “四、 输入桩 输入站 : CH: CH : OF: OF : HI: HI 0.000 m 0.000 m 号+ [回车] 点名 键”。 ④在 OF 项输入该桩号距 离中心线的偏差,并按 输入偏 差 [回车]键。 输入站 CH : CH: : OF: OF : HI: HI 100.000 0.000 m 0.000 m 输入站 : CH: CH : OF: OF : HI: HI 100.000 1.000 m 0.000 m + [回车] ⑤屏幕会显示该桩号的 详细数据,并自动返回上 输入仪 一屏幕,输入仪器高度, 器高 + 并按[回车]键。 [回车] 后视 ⑥设置后视点。后视点的 设置也可用桩号设置。方 法同“四、 1. 坐标 2. 角度 键”。 设置后视点的方法前面已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 7.7.9 道路放样 对于定线放样,必须先定义线型。定义水平定线的方法:通过瑞得公 司提供的数据通讯软件从计算机中装入;或在【道路设计】程序中手工 138 输入。 垂直定线数据可以不用定义,但是若要计算填挖,则必须定义。定义 方法同定义水平定线方法一样。 定线放样数据的规定如下图所示: 偏差 左:表示左边桩点与中线的平距,右:为右边桩与中线的平距 高差 左(右)分别为左、右边桩与中线点的高程差 放样过程中,应先放样中心线上的点,再放样两边的特征点。 定线放样的方法同点放样一样,有如下三种方法可以选择: 139 操作步骤:(以放样中心线上的点为例)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道路菜单中选择 [4] “4.道路放样”,进入道 路放样功能。 ②显示定线放样数据屏 显示 道路 1. 水平定线数据 2. 垂直定线数据 3. 建站 4. 道路放样 起始桩: 桩增量: 左偏差: 右偏差: 左高差: 右高差: 幕。输入起始桩号、桩 号增量、边桩点与中线 的平距,若要放样填挖 数据还需输入高差。 左偏差:左边桩点与中 线的平距 右偏差:右边桩与中线 的平距 输入数据 + [回车] 左高差:左边桩与中线 的高程差 右高差:右边桩与中线 的高程差 ③输入数据后,按[回 车]键便进入显示放样 点的桩号和偏差的主放 样屏幕。 (对主放样屏幕 的说明见后) 这里显示的是起始桩的 中心线放样数据。 140 桩号: 1.000 偏差: 0.000 m 高差: 0.000 m * 按[菜单]键进入 斜坡放样 左偏 右偏 增桩 减桩 ④在这里规定:先进行 中心线上的点的放样, 再按[左偏](或[右偏]) 放样左(或右)边桩。 按下[左偏](或[右偏]) 桩号: 1.000 偏差: 0.000 m 高差: 0.000 m * 按[菜单]键进入 斜坡放样 左偏 右偏 增桩 减桩 N: E: Z: PT: PT :221 : CD: CD 放样 堆栈 相应的桩号、偏差、高 程差将显示在屏幕上。 桩号和偏差在这里也可 以手工输入。 偏差为负数:偏差点在 中线左侧 偏差为正数:偏差点在 中线右侧 ⑤当所要放样的桩号和 偏差出现时,按[回车] 键便进入如右图所示屏 幕。若要存储该放样点 坐标,按[回车]键,然 后程序自动进入道路放 10.000 m 10.000 m 6.180 m 列表 样屏幕;若不需存储, 按[放样]键即可。 ⑥进入放样屏幕,开始 放样,其操作步骤和点 放样一样。首先旋转仪 器直至 dAZ 项显示为 0 °00′00″。 道路放样 dAZ→ dAZ → : HD: HD 48°56 48° 56′ ′52 52″ ″ 14.972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141 ⑦照准目标按[测量 1] [测量 1]/ 或[测量 2]启动测量。 [测量 2] 道路放样 dHA : HD: HD 0°00 00′ ′00 00″ ″ 15.962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确认 ⑧测量完成后,显示测 量点与放样点的差值。 ※2)、※3) dHA:至目标点的水平角 之差 放样 dHA 停 远 填 右/左:左/右横向差值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13.971 m 0.743 m * 按[回车]记录 远/近:远/近差值 填/挖:填/挖量 ⑨按箭头方向指挥立尺 员前后移动棱镜,使第 四行“远/近”项显示的 距离值为 0 m。 :向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放样 dHA 停 近 填 1/8 0°00 00′ ′00 00″ ″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向远离测站方向移动 棱镜 ⑩当第三、四行均显示 为 0 值,表明当前的棱 镜点即为放样点。 第五行显示的为填挖数 据。 142 放样 dHA 停 近 填 1/8 0°00 ′00 ″ 00′ 00″ 0.000 m 0.000 m 0.201 m * 按[回车]记录 ⑾放样完毕 ,若要记录 该放样点,可按[回车] 键 。PT 的缺省值为 PT+1, [回车] 需要时可输入编码。按 [回车]记录此点。 N: E: Z: PT: PT :221 : CD: CD 10.000 m 10.000 m 6.180 m 列表 堆栈 对主放样屏幕说明如下: 桩号: 1.000 偏差: 0.000 m 高差: 0.000 m * 按[菜单]键进入 斜坡放样 左偏 右偏 增桩 减桩 左偏:该功能键用于放样左边桩;按该键便显示左边桩的偏差、高程差 右偏:该功能键用于放样右边桩;按该键便显示右边桩的偏差、高程差 增桩:该功能键用于增大桩号(增大的数据为当前桩号加上桩号增量) 减桩:该功能键用于减小桩号(减小的数据为当前桩号减去桩号增量) 7.7.10 斜坡放样 斜坡放样可作为定线放样选择项的一部分来执行;必须先在道路设 计菜单中定义垂直定线和水平定线后才能进行斜坡放样;在主放样屏幕 中按[菜单]键则进入斜坡放样功能。 斜坡放样主屏幕: 斜坡放样 ( 1:N ) 左挖: 左填: 右挖: 右填: 0.000 0.000 0.000 0.000 143 这里输入的填挖量实际是一个比值 填挖可以用左右斜坡来输入,对于填和挖,用正号输入所要求的斜 坡,系统软件会根据该点的实际位置从表中选择适当的坡度。 填或挖是由连接点的估计高程来确定,若高程在连接点的高程之上, 则用挖斜坡,否则用填斜坡。如下图: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主放样屏幕中,输入 (或选择)需要进行斜坡 放样的边桩,按[菜单]键 进入斜坡放样。 144 [菜单] 显示 桩号: 1.000 偏差: 0.000 m 高差: 0.000 m * 按[菜单]键进入 斜坡放样 左偏 右偏 增桩 减桩 斜坡放样 ②输入左、右斜坡需填 (或挖)的比值,输入完一 项数据后按[回车]键。 输入斜 坡+ [回车] ③当所有数据输入完毕 后,按[回车]键,进入如 右图所示屏幕。选择需放 样的左(或右)斜坡。 ( 1:N ) 左挖: 左填: 右挖: 右填: 0.000 0.000 0.000 0.000 请选择(左)或(右) 请选择( 左挖: 左填: 右挖: 右填: 1.000 2.000 2.000 3.000 左 ④进入斜坡放样功能屏 右 斜坡放样 幕,输入棱镜高,照准靠 近斜坡将被截取的点,按 [测量 1]或[测量 2]键便 开始斜坡放样,系统从前 [ 测 量 一步骤中输入的数据选 1]/ 择合适的斜坡,假设以被 [测量 2] : HD: HD * 照准点按[测量]键 测点高程为水平面基准, 则计算截取的点;表中便 显示从测量点到计算点 的偏差。 斜坡放样 ⑤斜坡放样的方法同点 放样,直到屏幕第二、三 行中显示的数据都为零, 表示找到放样点。 左 12.385 m 近 9.212 m : HD: HD 2.221 m * 照准点按[测量]键 145 ⑥当该点放样结束后,按 请选择(左)或(右) 请选择( 左挖: 左填: 右挖: 右填: [取消]键便返回斜坡主 放样屏幕,输入需放样的 其它斜坡,按照相同的方 法进行下一斜坡的放样。 1.000 2.000 2.000 3.000 左 右 [注]: 1) 若地表面通过连接点,则计算不出交点。 2) 因计算点填挖量为零,故不能显示填挖量。 八、 键 在基本测量屏中,按[代码]键可改变显示屏中缺省的地物代码。 更新缺省的代码 操作步骤 ①在基本测量屏上按 [5](代码)键。 按键 [5] 显示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1/5 280°56 280° 56′ ′10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编码输入 A ②出现一个地物代码输入 CD: CD: 框。 列表 146 堆栈 ③※1) A: A:手工输入编码 CD。输入 编码输入 的代码将按先后顺序进入 A 堆栈中。 CD: CD: RUIDE 列表 B:从[列表]对话框中选择 AD 1 3 ER B D 代码进行输入。若要对列表 中的代码进行增加、删除或 编辑,请参见“11.4.14 点 名列表与代码列表”。 C: C:从[堆栈]对话框中选择 LIBA XIEPO LUDENG DUIDEYIQ LUBIAO FANGW 代码进行输入。任何可手工 输入代码的地方都可实现 代码堆栈。堆栈按先进后出 的顺序排列。最多可显示 20 个代码。 ④按[回车]键,返回基本测 量屏幕。 堆栈 B: [回车]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1/5 280°56 280° 56′ ′10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147 ⑤若按下[记录/回车]键 , 可以看到缺省的代码为刚 才的设置。 记录点 : PT: PT : HT: HT CD : CD: 26 1.000 m RUIDE 列表 A 堆栈 ※1)代码的输入方法请参见“11.4.14.4 添加代码”。 九、 键 [数据]键可从基本测量屏、放样或两点参考线的观测屏幕,快速查 看当前项目中的数据。查看的数据类型由 1 秒键中数据项的设置而定。 ●要改变指定给[数据]键的内容,可以用[菜单]→[6.1 秒键]→[5.数 据] ●关于数据的详细介绍请参见“11.4 查看数据”。 148 十、 / 键 可以将外业经常使用的功能指定到一个用户键上。以后只要按该键 就能调用此功能。可选择的功能列表如下: 输入目标高 后视检查 目标 计算→ 偏心计算→ 程序→ 温度、气压 注记 (无)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基本测量屏幕,按住 [用户 1]/[用户 2]键保持 一秒钟,将显示可用于[用 户]键的功能列表。(这里 以用户 1 为例) [5] 显示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1/5 280°56 280° 56′ ′10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149 ②用[▲]/[▼]箭头键选 【用户 1 功能】 【用户1 输入目标高 后视检查 目标 计算→ * 偏心测量→ 择所需功能,然后按[回车] 键确认。 ※1)、※2) 当选择名字后面带有“ → ” 的功能选项时,整个菜单 都会指定给[用户]键。如 果只需指定某一功能,则 可用[▲]/[▼]箭头和[回 车]加以选择。 ③屏幕返回基本测量屏。 [▲]/ ↓ [▼] + [回车] 【计算菜单】 反算→ 方向距离→ 面积周长 直线偏心 输入坐标 显示 AZ# HD# SD# :1 PT: PT : HT: HT 1/5 280°56 280° 56′ ′10 10″ ″ °29 ′06 ″ 46° 46 29′ 06″ 1.000 m ※1)“*”符号表示当前所指定给[用户]键上的功能。 ※2) 一旦将功能指定给[用户]键,每次只要在基本测量屏幕上按此键,即可直接调 用该功能。 150 十一、多功能菜单 按[菜单]键显示菜单屏幕。 11.1 项目 11.1.1 打开项目 操作步骤 按键 ①按[菜单]键,显示 如右图所示屏幕。 [菜单] 显示 -------------------------- 菜单 菜单---------------------项目 1.项目 1. 6.1 秒键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151 项目管理 ②按数字键 [1]显示 项目列表。※1) [1]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删除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控制 信息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控制 信息 项目管理 ②用[▲]/[▼]箭头 选择所需项目,按[回 [▲]/[▼] 车],打开该项目。 ※2)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显示 HA# VA# SD# RUIDE PT:RUIDE PT : HT: HT ③系统将该项目设置 为当前项目,并返回 基本测量功能屏幕。 删除 1/5 20°00 20° 00′ ′00 00″ ″ °04 ′21 ″ 87° 87 04′ 21″ m 1.000 m ※1)若进入该功能之后,无项目显示,则自动进入创建项目功能屏幕。 ※2)当打开一个项目,所有的项目设置就自动地改变为该打开项目的设定。 各项目前的符号定义: * 当前项目 @ 控制项目 !一些项目设置与当前项目不一致 11.1.2 创建项目 操作步骤 152 按键 显示 项目管理 ①在项目功能界面中, 按[创建]键进入创建项 [创建] 目功能。※1) ②输入项目名称,并按 输入项目 [回车]键。※1) 名+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删除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控制 创建项目 项目名: 信息 A [回车] *最大8 个字符 ③确认新项目的创建, 按[确认]或[回车]键 ; 若要重新输入项目名, 按[放弃];若如要检查 [确认] 创建项目 项目名: 或 [回车] 项目设置,则按[设置] RUIDE800 放弃 * 按[确认]键创建 [设置]用于项目设置 设置 确认 键。※2) ※1)项目名最多 8 个字符。 ※2)如果相对上一个项目你不需要改变任何设置,则只要按[回车]或[确认]以生成 新项目,则当前项目的设置将自动传给新项目。 项目设置 以下 12 项设定在项目一旦生成后对一个项目就是固定的, 这些设置 与一些临时的设置是不同的。由此,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就非常清晰 , 并带有各相关的改正值。 项目 比例尺因子 选项 0.99000~1.01000 153 T-P 改正 开/关 海平面: 开/关 C&R 改正: 关/0.14/0.200 角度单位 度/哥恩/密尔 距离单位 米/美国英尺/美国英寸/国际英尺/国际英寸 温度单位 ℃/℉ 气压单位 hPa/mmHg/inHg VA 零点 天顶零/水平零/罗盘 AZ 零点 北/南 坐标顺序 NEZ/ENZ HA 方位角/0 至后视点(BS) 可以用[ ]/[ ]箭头改变每一项设置,可以用[▲]/[▼]箭头改变任何一 项设置。在按[回车]或向下箭头键,光标会移至下一行。 当在最后一行项目设置行上按[回车]即可生成一个新项目。 11.1.3 删除项目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项目管理 ①在项目功能界面中, 按[▲]/[▼]键移动光 标至需删除的项目。 ②屏幕提示如右图所 [▲]/[▼]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删除项目 项目名: 删除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控制 信息 RTS800 示,确认所选的项目是 确实要删除的。 * 确定吗? 放弃 154 确认 ③再按[回车]或[确认] 即可删除该项目。如不 项目管理 [回车] 删除该项目,可用[取 消]或[放弃]即可取消 或 [确认] 删除操作,并返回前一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控制 删除 信息 屏幕。(项目列表屏) 11.1.4 控制项目 一旦指定了一个控制项目,当在当前项目中找不到输入的点时,系 统就会在控制项目中搜索坐标点。一旦在控制项目中选中了一个点,该 点即被复制到当前项目中作为一个上传记录。控制项目的格式与标准项 目的格式相同,亦可被打开和修改。当打开该项目后,也可以记录所测 量的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项目管理 ①在项目 功能界面 目。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②按[控制]键,屏幕 控制项目 控制项目<<开> 项目名: 中 ,按[▲]/[▼]键移 [▲]/[▼] 动光标至需控制的项 提示如右图所示。 删除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控制 信息 RTS800 [控制] *设置为控制项目吗? 放弃 确认 155 ③如正确,按[回车] 或[确认]键,否则按 [取消]或[放弃],以 取消。屏幕返回项目 [回车] 管理功能界面。当一 或 控制项目已经存在, [确认] * RUIDE MQ @ RTS800 SURVEY 创建 项目管理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删除 控制 信息 则新指定的控制项目 将取代原来指定的控 制项目。 ④如要取消当前的控 控制项目<关>控制项目< 项目名: 制项目,只要将光标 RTS800 移至该项目名上再按 [控制]键,则取消对 *关闭控制项目吗? 该控制项目的指定。 放弃 确认 11.1.5 显示项目信息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项目功能界面中, 按[▲]/[▼]键移动光 [▲]/[▼] 标至需项目上。 ②按[信息]键,屏幕上 就会显示出该项目的 记录数等信息。 156 [信息] 显示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项目管理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删除 控制 项目信息 项目名: RTS800 记录:1 创建:2007-01-25 信息 11.2 坐标几何计算 在显示屏上按[2]显示菜单,可在观测或 PT 输入屏调用此功能。 11.2.1 反算 11.2.1.1 2 点反算 在两个坐标点之间反算角度与距离有个功能:PT-PT 计算二点间的距离 和角度。 操作步骤 ①在[菜单]中,按数字 键[2](或用 [▼]+[回 车])。 ②显示计算菜单。 按键 [2] 显示 -------------------------- 菜单 菜单---------------------1. 项目 6.1 秒键 1.项目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 计算 计算---------------------1. 反算 2. 方向距离 3. 面积周长 4. 直线偏心 5. 输入坐标 157 ③按数字键[1]进入反 [1] 算功能菜单。 -------------------------- 反算 反算---------------------2 点反算 1. 3 点定角 2. 输入 P1 输入P1 ④选 择“2 点反算”,按 数字键[1]。 158 [1] : P1: P1 P2: P2: 测量 1 数据 列表 堆栈 A: ⑤输入 P1 点名。输入点 名的方法有: A:输入一个内存中存在 的点名。程序会自动调用 该点。 输 入 P1 N: E: Z: PT: PT :2 : CD: CD 10.000 m 10.000 m 10.000 m B:若输入的点名内存中 不存在,程序会提示用户 输入该点坐标信息。待坐 标被保存后返回。 C: B: N: E: Z: PT: PT :2 : CD: CD 如不输点名就按[回车], 可以输入一个在项目记 录中没有的临时坐标。 D: 也可以按[测量]键,在如 右图 D 所示屏幕中按[测 量 1]或[测量 2]键测量一 个点作为直线的第一个 点。 E: C: N: E: Z: *此点将不被记录 D: HA# VA# SD# HT: HT : 可按[列表]键调用内存 中的点名。只要用上/下 箭头键和[回车]键,即可 对点加以选择。 当有▲或▼符号出现在 列表中时,左/右箭头也 可用于翻页。 32°05 32° 05′ ′34 34″ ″ °26 ′25 ″ 22° 22 26′ 25″ 1.000 m *照准点按[测量]键 HT 确认 E: MP,1, MP,2 CP.4 CP.5 CP,6 SS,7,5841 ▼ F: 可按[堆栈]键调用内存 F: 中的点名。 159 MP,1, MP,2 CP.4 CP.5 CP,6 SS,7,5841 160 P2 输入P2 输入 ⑥输入 P2 点名,方法 同步骤⑤。 输入 P2 : P1: P1 P2: P2: 测量 1 数据 列表 2 点反算 : AZ: AZ dHD: dHD: : dVD VD: ⑦显示 P1、P2 点的反 算结果。按[翻页]键在 两页面间切换。 ※1) 结束 1 堆栈 1/2 45°00 45° 00′ ′00 00″ ″ 2.818 m 2.000 m 翻页 继续 : 第二页: 2 点反算 : Gd: Gd V%: V%: rSDD: rS 结束 2/2 1.414:1 1.414: 70.71% 3.464 m 翻页 继续 ⑧若要继续2 点反算功 能,则按[继续]键;若 要退出,则按[结 束]键,屏幕返回反算 菜单。 ※1)Gd:坡度(HD/VD) V%:100/Gd rSD:PT1/PT2 的斜距 161 11.2.1.2 3 点定角 反算的另一功能是“3 点定角”。计算三点所构成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 PT1 是基点,分别与 P2、P3 构成两条直线。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反算功能菜单中按 数字键[2]选择“3 点定 [2] 显示 -------------------------- 反算 反算---------------------1、 2 点反算 2、 3 点定角 角”功能。 输入基准点 ②输入基准点 P1 点 名 , 并按[回车]键。输入方法 请参见“2 点反算”步骤 输 入 P1 ⑤。 P1 : 1 : P2: P2 P3: P3: 测量 数据 列表 堆栈 输入方向点 ③输入方向点 P2 点 名 , 并按[回车]键。操作同 上。 162 输 入 P2 P1 : 1 1 : P2: P2 P3: P3: 测量 数据 列表 堆栈 输入方向点 ④输入方向点 P3 点 名 , 并按[回车]键。操作同 输 入 P3 上。 P1 : 1 1 : P2: P2 P3: P3: 测量 2 数据 列表 3 点定角 : AZ: AZ HD1 : HD1: : HD2: HD2 ⑤显示 3 点定角的结果。 按[翻页]键在两页面间 1/2 45°00 45° 00′ ′00 00″ ″ 2.000 m 2.828 m 结束 切换。 堆栈 翻页 继续 : 第二页: 3 点定角 2/2 : HD3: HD3 2.000 m *HD1=P1-P2 间平距 HD2=P1-P3 间平距 HD3=P2-P3 间平距 结束 继续 翻页 ⑥若要继续 3 点定角功 能,则按[继续]键;若要 退出,则按[结束]键,屏 幕返回反算菜单。 11.2.2 方向距离 利用角度与距离计算坐标,在方向与距离功能中有两个方法计算新 点。 11.2.2.1 极坐标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163 ①在计算菜单中按数字 键 [2]( 或 用 [ ▼ ]+[ 回 [2] 车 ]) 进 入 方 向 距 离 功 能。 -------------------------- 计算 计算---------------------反算 1. 方向距离 2. 面积周长 3. 直线偏心 4. 5. ②在方向距离功能菜单 [1] 中按数字键 [1]选择极 输入坐标 ----- 方向距离 -----------------1、 极坐标 2、 导线 坐标。 输入方向点 ③输入基点 PT 的 点 名 , 并按[回车]键。输入方 输入 P1 法请参见“2 点反算”步 骤⑤。 1 PT : PT: 测量 数据 列表 堆栈 翻页 继续 dVD 输入dVD 输入 ④输入方位角和水平距 (HD)以及垂距(VD)然后 输入 HD、 按[回车]键。 dVD ⑤此时显示记录点屏幕 以及计算的坐标。PT 的 缺省值为上 次记录的 PT+1。输入代码,按[回 车]键可存储该点。 164 AZ: AZ: : HD: HD : dVD: dVD 结束 N: E: Z: PT :2 PT: : CD: CD 3.879 m 2.684 m 4.000 m 列表 堆栈 ※1)当输入 120°35′05″时,可输入 120.3505 当 dVD 为空值时,则系统默认为 0.0000 11.2.2.2 导线 导线可基于两个定义的点和角度、水平距与垂距来计算新点。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方向距离功能菜单中 按数字键[2]选择导线。 [2] 显示 ----- 方向距离 -----------------1、 极坐标 2、 导线 P1 输入P1 输入 ②输入 P1 的 点名,并 按[回 车]键。输入方法请参见 1 输入P1 P1: P1: : P2: P2 测量 “2 点反算”步骤⑤。 数据 列表 堆栈 P2 输入P2 输入 ③输入 P2 的 点名,并 按[回 P1: P1: : P2: P2 测量 车]键。输入方法同上。 ④输入相对于 P1–P2 直线 的正-负角度,水平距和垂 距,当 dVD 为空白时,则 系统默认为 0.0000。 1 输入P2 输入 +AZ、 HD、dVD + [回车] 1 数据 列表 堆栈 翻页 继续 输入+AZ 输入+AZ +AZ: +AZ: : HD: HD : dVD: dVD 结束 165 ⑤当在 dVD 栏中按下[回 N: E: Z: PT: PT :9 : CD: CD 车]键时,结果就被计算出 来。其 PT 名缺省为上一次 记录的点 PT+1,按回车键 后即记录此新点。 0.845 m 1.813 m 2.000 m 列表 ⑥在记录此新点后,返回 堆栈 P2 输入P2 输入 点输入屏幕,P1(基点 PT) 1 的缺省值为上一次记录的 P1: P1: : P2: P2 测量 PT 点,而 P2 点则为上一次 的 P1。 9 1 数据 列表 堆栈 翻页 继续 输入+AZ 输入+AZ ⑦输入相对于 P1–P2 直线 输入 的正-负角度,水平距和垂 +AZ、 距,并按[回车]键。 HD、dVD + +AZ: +AZ: : HD: HD : dVD: dVD 结束 [回车] ⑧结果就被计算出来。其 PT 名缺省为上一次记录的 点 PT+1,按回车键后即记 录此新点。 N: E: Z: PT: PT :10 : CD: CD 1.826 m 2.719 m 2.000 m 列表 166 堆栈 ⑨屏幕又返回点输入屏 P2 输入P2 输入 幕,P1(基点 PT)的缺省值 1 为上一次记录的 PT 点,而 P1: P1: : P2: P2 测量 P2 点则为上一次的 P1。导 线功能就这样不断继续下 10 9 数据 列表 堆栈 去 。若 要 退 出该 功 能,按[取 消]键。※1) ※1)在此系统中,可以连续用输入角度+平距+dVD 以计算基于前面的方向的新点, 此功能对于输入导线点是很方便的。 11.2.3 面积和周长计算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计算菜单中按数字键 [3](或用[▼]+[回车])进 [3] 入面积和周长计算功能。 显示 -------------------------- 计算 计算---------------------1. 反算 2. 方向距离 3. 面积周长 4. 直线偏心 5. ②输入图形的第一点,并 按[回车]键。屏幕的右上 角出现一个计数器,指示 当前已输入了几个点。输 入点名的方法请参见“2 点 反算”步骤⑤。 输入图 形上的 第一点 + [回车] 输入图 ③继续输入该图形的每个 点。 形上的 其他点 + [回车] 参与计算的点数: 输入坐标 000 1 PT: PT: * 按[菜单]键查看数据 测量 列表 参与计算的点数: 堆栈 003 1 PT: PT: * 按[菜单]键查看数据 测量 计算 列表 堆栈 167 ④按下[计算]键以计算面 面积: 64.000 m2 积和周长。 周长: 按[单位]键可切换面积单 位。 32.000 m [计算] 按[继续]键可在之前的图 单位 形基础上增加点名。 继续 记录 按[记录]键可记录面积计 算结果。※1) ※1)在缺省情况下,系统会将输入的最后一点与第一点闭合该面积。 为取得正确的结果,必须以正确的顺序输入构成该区域的各个点。 11.2.4 直线与偏心 用直线与偏心计算坐标。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4] -------------------------- 计算 计算---------------------1. 反算 2. 方向距离 面积周长 3. 4. 直线偏心 ①在计算菜单中按数字键 [4](或用[▼]+[回车])进 入直线偏心功能。 5. 输入坐标 P1 输入P1 输入 ② 先 输 入 基 点 (P1) 的 点 名。输入点名的方法请参 见“2 点反算”步骤⑤。 168 输入P1 P1: P1: AZ : AZ: : P2: P2 测量 1 数据 列表 堆栈 A: 输入 AZ 或 P2 输入AZ ③ A:输入 AZ 方位角。 输入AZ B:跳过 AZ 项,输入线上 或 P2 的 P2 点指定方位角。 P1: P1: : AZ: AZ P2 : P2: 1 1 B: AZ 或 P2 输入AZ 输入 P1: P1: : AZ: AZ : P2: P2 测量 1 数据 1 列表 堆栈 直线偏心 ④输入沿基线 Sta 的水平 距。 输入 STA ※1) STA: STA: : O/S: O/S : dVD: dVD 1 * 到 P1 点的纵向距离 直线偏心 ⑤输入垂直该线的水平偏 心值 O/S。※2) 输入 O/S STA: STA: : O/S: O/S : dVD: dVD 2.000 m 1 * 到直线的横向距离 直线偏心 ⑥输入垂距 dVD。 输入 dVD STA: STA: : O/S: O/S : dVD: dVD 2.000 m 2.100 m 1 * 基于P1-Z 的高差 169 ⑦在 dVD 栏中按[回车]键, 则所需的坐标被计算出 来。此时可以改变其 Z-坐 标。 ⑧在最后一行(CD 栏)按 [回车]键后,可存储该点, 其坐标是作为计算坐标 [回车] (CC)存储的。线的定义信 息和“Sta”、O/S、dVD 值 N: E: Z: PT: PT :10 : CD: CD 1.826 m 2.719 m 2.000 m N: E: Z: PT: PT :10 : CD: CD 1.826 m 2.719 m 2.000 m 列表 堆栈 均被记录在说明记录之 中。 ※1)负的 STA 表示沿定义的方向线的反方向。 ※2)负的偏心值(O/S)表示在方向线的左侧。 11.2.5 人工输入坐标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5] -------------------------- 计算 计算---------------------反算 1. 2. 方向距离 面积周长 3. 4. 直线偏心 ①在计算菜单中按数字 键[5](或用[▼]+[回车]) 进入输入坐标功能。 5. 输入坐标 ②点号 PT 的缺省值为最 后一点的点号 PT+1。 用数字键输入坐标,按 [回车]键或在每一行按 [向下]键。 输入坐 标 + [回车] 170 N: E: Z: PT: PT :10 : CD: CD ③如果在 Z 栏中按[回车] 键是以人工输入点的方 [回车] 式存储的。在记录该点之 后,则返回输入屏幕,并 N: E: Z: PT: PT :10 : CD: CD 10.000 m 10.000 m 10.000 m 列表 堆栈 且点号加 1。 11.3 设置 操作步骤 按键 [3] -------------------------- 菜单 菜单---------------------项目 1.项目 1. 6.1 秒键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1] -------------------------- 设置 设置---------------------角度 1.角度 1. 6.1 秒键 距离 校准 2.距离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①在[菜单]中,按数字键 [3](或用[▼]+[回车])进 入设置功能。 ②显示设置菜单。用 [▲]/[▼]箭头+[回车]或 数字键选择所需设置的选 项。(这里以角度设置为 显示 例) 171 <角度 角度>> ③用[▲]/[▼]将光标移 [ 到需要改变设置的项目。 ]/[▼] ▲ VA 零:天顶零 分辨率:5″ HA:方位角 <角度 角度>> ④按[ ]/[ ]改 变 设 置 , 并按[回车]键。 [ ]/[ ] ⑤如果以上设置是打开一 个项目后才做的,在创建 项目时所做的十二项设置 中任何一项设置被修改, 都会出现一个要求确认的 VA 零:天顶零 分辨率:5″ HA:0 到 BS <角度 角度>> 项目设置 将会被改变 * 关闭当前项目? 放弃 确认 对话框,询问是否要关闭 当前项目。※1) 按[放弃],则使用当前项 目中的设置,刚才所做修 改无效。 按[确认],则关闭当前项 目,在使用测量或记录等 功能时,系统会提示用户 选择或新建项目。 172 <角度 角度>> 项目设置 将会被改变 * 关闭当前项目? 放弃 确认 -------------------------- 设置 设置---------------------角度 1.角度 1. 6.1 秒键 距离 校准 2.距离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⑥屏幕返回设置菜单。 ※1)十二个项目设置请参见“11.1.2 创建项目”。 下表中,框住的选项表示项目生成后不能更改的选项。 项目 角度 选项 VA 零:天顶零/水平零/罗盘 分辨率:1″/5″/10″ HA:方位角/0 到 BS 当 HA 设置为方位角时,则程序记录和显示的水平角就是方位角。 当设置为 0 到 BS 时,HA 显示与记录的是相对于 BS 点方向为零的。 比例尺:输入在 0.990000 和 1.010000 之间的值 距离 T-P 改正:开/关 海平面:开/关 C&R 改正:关/0.14/0.200 测 程 :2000m/5000m(选择激光测距的最大测程。仅对带激光测距的仪器) 顺序:NEZ/ENZ 坐标 标记:NEZ/XYZ/YXZ AZ 零:南/北 主机关闭:5 分钟/10 分钟/30 分钟/关闭 电源 EDM 关闭:立刻/0.1 分钟/0.5 分钟/3 分钟/10 分钟/关闭 休眠:1 分钟/3 分钟/5 分钟/关闭 模式:瑞得/设置 波特率:1200/2400/4800/9600 /19200/38400/57600/115200 通讯 数据位:8/7 校验位:无/奇/偶 停止位:1/2 173 放样 增加点:放样中点名的增加常数。通常给一个缺省的点号以记录放样的 观测值。 角度:度/哥恩/密尔 距离:米/美国英尺/美国英寸/ 单位 国际英尺/国际英寸 温度:℃/℉ 气压:hPa/mmHg/inHg 存储方式:所有的/原始/坐标 在记录基本测量的 SS/CP/SO 时或放样时,记录为原始数据和基于此设 记录 置的坐标数据。 数据记录:内部/串口 设置为串口为输出数据,而不存储到项目中。 存 储(该 存储介质:内存和 SD 卡 功能仅 (注:当没有存储卡时,屏幕下方显示“没有 SD 卡”) 860 具 选择相应的存储介质,返回到设置界面 有) XYZ 显示:快速/正常/慢速/回车 定义输入 PT 中显示 XYZ 转入下一屏幕的速度。 第 2 单位:米/美国英尺/美国英寸/国际英尺/国际英寸/无 信号蜂鸣:开/关 其他 分割 ST:开/关 测站点的点号可以与其它类型的点号加以分离。若设为开,可在附加的 设置屏中输入单独的 ST 点号,也可按[回车]采用缺省的点号。 编码输入:字母/数字 用户信息:可输入 20 个字符的用户信息。 174 11.4 查看记录 ●此功能可以在观测或输入 PT 时使用。 11.4.1 查看原始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菜单]中,按数字 键 [4]( 或 用 [ ▼ ]+[ 回 [菜单] 车])选择数据功能。 ②显示数据菜单。按数 [1] 字键[1]选择原始数据。 显示 -------------------------- 菜单 菜单---------------------项目 1.项目 1. 6.1 秒键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 查看 查看//编辑 ---------------原始数据 1.原始数据 1. 坐标数据 2.坐标数据 2. 站、碎部点 3.站、碎部点 3. 4. 点名列表 4.点名列表 编码列表 5.编码列表 5. ③打开原始数据列表。 测量数据 光标停留在当前项目的 最后一个原始数据记 录。可以用[▲]/[▼]箭 头滚动屏幕。※1) [▲]/[▼] F1,10, F2,10, CP,9,V SS,5 删除 ▲ 编辑 搜索 175 ④选择待查看的原始数 据后,按按[回车]键可 查看更详细的信息。按 [取消 ] 键可返回列表 SS/CP/F1/F2 记录。 ※ 2),※3) [回车] HA: HA: : VA: VA : SD: SD : PT: PT : HT: HT 删除 [翻页] N: E: Z: : PT: PT : CD: CD 删除 °59 ′52 ″ 44° 44 59′ 52″ 102°26 102° 26′ ′43 43″ ″ 3.345 m 5 1.000 m 编辑 翻页 54697561.386 58974652.011 553.011 5 RUIDE 编辑 翻页 ※1)SS:碎部点,所有在基本测量屏的观测记录。 CP:从角度/重复测量和基本测量屏进行的观测值。 F1/F2:盘左/盘右测量。 ※2)原始数据的记录类型包括“PT”,“HT”,“CD”和“HA/VA/SD”。 ※3)当“存储方式”设置为“所有的”时,按[翻页]键可以切换显示内容。 ●若对同一个点进行了一次以上的测量,并选择了覆盖 XYZ 数 据 , 则老的 RAW 原始记录将成为仅有 RAW 数据。由此,只有 SS(RAW)保持其 相应的 SS(XYZ)。同一点的其他 SS(RAW)记录将不再保留坐标记录。 11.4.1.1 ST 记录 此记录类型包括“ST”、“HT”、“BS”和“AZ”。可用[翻页]键查看其 坐标。 176 ST HI BS AZ X Y Z PT CD [翻 页 ] ●当在“ST:3 快速建站”中,指定了一新的 ST 点名,站点坐标将 以(0,0,0)记录下来。 11.4.1.2 SO 记录 SO:放样观测。在放样功能中记录的观测值。可用[翻页]键查看其 显示内容。 HA VA SD PT HT [翻 页 ] N E Z PT CD [翻 页 ] dN dE dZ PT CD ●dN/dE/dZ 是设计点位和实际放样点位之差。 11.4.1.3 CO(代码)记录 系统对项目所加的说明。例如当用高程传递功能改变测站高程时, 或用检查后视点功能将水平角复位时, 系统将记录下在外业所做的工作 。 CO,Remote BM Calc.Z=3.471 Stn Point Updated –Stn 左图所示:由高程传递功能中的说明 记录。 删除 177 : 26.0 ℃ PreSS : 1023.0 CO,Temp O,Temp: 26.0℃ PreSS: hPa :-30mm 2007.02.03 Prism: Prism :19 :00 11: 11 19: 温度、气压和棱镜常数记录(SY 记 录),也在完成设站时加以存储。 删除 11.4.2 删除原始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测量数据 ①在原始数据列表中, 用[ ▲]/[▼]箭头选择 [▲]/[▼] 需删除的点名 (或者在 + 按[回车]后的数据界面) [删除] 按[删除]键。 ②系统提示如右图所示。 删除数据,按[确认]或 [回车]键。 不删除,则按[取消]键 。 [确认] F1,10, F2,10, CP,9,V SS,5 删除 编辑 搜索 按[回车]后: °59 ′52 ″ HA: HA: 44° 44 59′ 52″ : °26 ′43 ″ VA: VA 102° 102 26′ 43″ : SD: SD 3.345 m : 5 PT: PT : 1.000 m HT: HT 删除 编辑 翻页 删除原始数据 SS,5, SS, 或 [回车] * 取消 178 ▲ 确信吗? 确认 测量数据 ③系统执行所选操作, ST,3 F1,10, F2,10, CP,9,V 删除 返回到原始数据列表。 ▲ 编辑 搜索 11.4.3 编辑原始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测量数据 ①在原始数据列表中, 用[▲]/[▼]箭头选择 [▲]/[▼] 需编辑的点名(或者在 + 按[回车]后的数据界面) [编辑] 按[编辑]键。 ②屏幕出现如右图所示 对话框。 输入新的 手工输入新的数据,或 数据 + 从[列表]或[堆栈]中选 择数据,并按[回车]键。 [回车] F1,10, F2,10, CP,9,V SS,5 删除 ▲ 编辑 搜索 按[回车]后: °59 ′52 ″ HA: HA: 44° 44 59′ 52″ : °26 ′43 ″ VA: VA 102° 102 26′ 43″ : SD: SD 3.345 m : 5 PT: PT : 1.000 m HT: HT 删除 编辑 翻页 PT: PT: : HT: HT : CD: CD * 修改并按[回车]键 列表 堆栈 179 ③系统提示如右图所 示。 [确认] 覆盖旧的数据,按[确 或 认]或[回车]键;反之按 [回车] [取消]键。 编辑原始数据 SS,5, SS, * 覆盖吗? 取消 确认 测量数据 ④系统执行所选操作, F1,10, F2,10, CP,9,V SS,5,RUIDE, 删除 编辑 返回到原始数据列表。 ▲ 搜索 11.4.4 从原始数据记录进行搜索 按[搜索]可调用原始数据记录搜索功能。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测量数据 ①在原始数据列表中,按 [搜索]键。 180 [搜索] F1,10, F2,10, CP,9,V SS,5 删除 ▲ 编辑 搜索 ②在如右图所示对话框中 输入搜索条件。 搜索原始数据 类型:所有 PT : PT: : HT: HT 列表 A:如果从点名 PT 寻找点, 只要在 PT 栏中输入点名, 并按[回车]两次即可开始 搜索。 B:在点名 PT 或 CD 栏均可 使用通配符(*)代 替 符 号 , 如:输入 30*,即可找到 300、301、302、3000A、 A: 搜索原始数据 类型:所有 : PT: PT : HT: HT B: 搜索原始数据 所有 类型:所有 类型: : PT: PT : HT: HT 堆栈 9 列表 堆栈 列表 堆栈 * * 3010 等。 C:搜索也可用点的类型进 行,按[▲]键将光标放在 类型栏上再用左/右箭头 在 C: 搜索原始数据 类型: 所有 类型:所有 : PT: PT : HT: HT (所有/ST/SS/SO/CP/CO/ 对边)上进行选择。※1) ③所选记录的详细数据会 显示出来,按[取消]可返 回列表屏幕。当所选数据 有多页显示时,按[翻页] 键可用于改变内容。 测量数据 SS,10, SS,10, SS,9,V SS,5 删除 ▲ 编辑 搜索 ※2)、※3) 181 ※1)当在类型栏中指定了数据类型时,只要在 PT 栏中按[回车]键即可开始,无需 在 CD 栏再输入内容。 ※2)当有多个点在搜索中满足条件,则以列表形式列出,然后再按[▲]/[▼]选择, 并按[回车]键确定。 ※3)当搜索不到点时,会出现一个“找不到点”的信息。 11.4.5 查看坐标数据 在数据菜单中选择[2:坐标数据],将从底部(最新)显示坐标数据。 可用[▲]/[▼]箭头键滚动查看这些数据(用[ ]/[ ]箭头键还可以翻 页),可用[回车]查看更多的详细内容。 显示的格式(XYZ,YXZ,NEZ 或 ENZ)取决于用户对坐标的设置。 操作步骤 ①在数据菜单中按数字 按键 [2] 键[2]选择坐标数据。 显示 ----- 查看 查看//编辑 ---------------原始数据 1.原始数据 1. 坐标数据 2.坐标数据 2. 站、碎部点 3.站、碎部点 3. 点名列表 4.点名列表 4. 编码列表 5.编码列表 5. ②打开坐标数据列表。 坐标数据 光标停留在当前项目的 最后一个坐 标数据记 [▲]/[▼] 录。可以用[▲]/[▼] 箭头滚动屏幕。※1), SS,10, MP,10, SS,9,V MP,5 删除 ▲ 编辑 搜索 ※2) ③选择待查看的坐标数 据后,按[回车]键可查 看更详细的信息。按[取 消]键可返回列表。※3) 182 [回车] N: E: Z: : PT: PT : CD: CD 删除 54697561.386 58974652.011 553.011 5 RUIDE 编辑 输入 ※1)UP:上传点坐标 MP:人工输入的点坐标 CC:计算坐标,是在计算中计算所得 RE:计算坐标,是在“RESECTION”(后方交会)中计算所得 SS:碎部点,所有在基本测量屏的观测记录。 ※2)当“存储方式”的设置是“所有的”或“坐标”时,在基本测量屏幕的观测、 各种偏心测量功能(SS 记录)、两点参考线和弧参考线以及各种放样功能(SO 记录) 中都将存储坐标数据记录。数据格式与其他坐标记录也是一样的。 ※3)所有的坐标记录都包括“N/E/Z”、“PT”和“CD”内容。 11.4.6 删除坐标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坐标数据 ①在原始数据列表中,用 [▲]/[▼]箭头选择需删 除的点名(或者在按[回 车] 后的数据界面 ),按 [▲]/[▼] + [删除] [删除]键。 ②系统提示如右图所示。 删除数据,按[确认]或 [回车]键。 不删除,则按[取消]键 。 SS,10, MP,10, SS,9,V MP,5 删除 ▲ 编辑 搜索 输入 按[回车]后: °59 ′52 ″ HA: HA: 44° 44 59′ 52″ VA : 102 °26 ′43 ″ VA: 102° 26′ 43″ : SD: SD 3.345 m PT : 5 PT: : 1.000 m HT: HT 删除 编辑 翻页 [确认] 删除坐标 SS,5, SS, 或 [回车] * 取消 确信吗? 确认 183 坐标数据 ③系统执行所选操作,返 SS,10, MP,10, SS,9,V MP,15 删除 回到原始数据列表。 ▲ 编辑 搜索 输入 11.4.7 编辑坐标记录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坐标数据 ①在坐标数据列表中,用 [▲]/[▼] [▲]/[▼]箭头选择需编 + 辑的点名(或者在按[回车] [回车] 后的数据界面)按[编辑] 键。 184 SS,10, MP,10, SS,9,V MP,5 删除 ▲ 编辑 搜索 按[回车]后: N: E: Z: : PT: PT : CD: CD 删除 54697561.386 58974652.011 553.011 5 RUIDE 编辑 ②屏幕出现如右图所示对 话框。可以编辑 PT,CD 和 输入新的 坐标数据。 数据 手工输入新的数据,并按 [回车]键。 + 0.000 m 0.000 m 0.000 m 5 [回车] ③当数据编辑完毕,在 CD 编辑坐标数据 MP,5, MP, 栏按[回车],系统提示如 右图所示。 N: E: Z: : PT: PT : CD: CD [回车] 覆盖旧的数据,按[确认] * 或[回车]键;反之按[取 覆盖吗? 取消 确认 消]键。※1) ※1)当前站的坐标记录是不能被编辑的。 ※2)由测量得来的坐标数据(SS)不能编辑。 11.4.8 从坐标记录中搜索 按[搜索]可调用坐标 XYZ 数据搜索功能。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坐标数据 ①在坐标数据列表中,按 [搜索]键。 [搜索] SS,10, MP,10, SS,9,V MP,5 删除 ▲ 编辑 搜索 输入 185 ②在如右图所示对话框中 输入搜索条件。 A:如果从点名 PT 寻找点, 只要在 PT 栏中输入点名, 并按[回车]两次即可开始 搜索。输入点名和/或 CD 时可以用通配符(*)。 搜索坐标 类型:所有 PT : PT: : CD: CD A: 搜索坐标 类型:所有 : PT: PT : CD: CD 列表 堆栈 列表 堆栈 9 B: B:在点名 PT 或 CD 栏均可 使用通配符(*)代 替 符 号 , 如:输入 30*,即可找到 300、301、302、3000A、 搜索坐标 类型:所有 PT : PT: CD : CD: * * 3010 等。 C:搜索也可用点的类型进 行,按[▲]键将光标放在 类型栏上再用左/右箭头 在 列表 堆栈 C: 搜索坐标 所有 类型:所有 类型: : PT: PT : CD: CD (所有/MP/UP/CC/RE)上进 行选择。 ③当有多个点符合标准 时,会出现列表,再加以 选择。 所选记录的详细内容显示 在屏幕上。若按[取消]可 坐标数据 SS,10, MP,10, SS,9,V MP,5 删除 返回列表屏幕。 ※1)当无点符合所选标准时,会提示出错。 186 ▲ 编辑 搜索 输入 11.4.9 输入坐标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坐标数据 ①在坐标数据列表中,按 [输入]键。 [输入] ②屏幕显示输入屏幕,如 右图所示对话框。PT 的缺 省值为最后记录 PT+1,也 输入数据 可改变。手工输入新的数 + 据,并按[回车]键。当在 [回车] SS,10, MP,10, SS,9,V MP,5 删除 ▲ 编辑 N: E: Z: : PT: PT : CD: CD 搜索 输入 6 CD 栏按[回车]键 后 ,此点 即被作为 MP(人工输入点) 记录存储。 N: E: Z: : PT: PT : CD: CD ③在记录一个点之后,即 出现下一个点的输入屏 幕,并以缺省的点名显 7 示。NE、NEZ 或 Z 数据可 以记录到数据库之中。 11.4.10 由测站记录查看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数据菜单中按数字 键[3]选择站、碎部点数 据。 [3] 显示 ----- 查看 查看//编辑 ---------------原始数据 1.原始数据 1. 坐标数据 2.坐标数据 2. 3. 站、碎部点 3.站、碎部点 点名列表 4.点名列表 4. 编码列表 5.编码列表 5. 187 测站数据 ②打开测站数据列表。 可以用[▲]/[▼]箭头 [▲]/[▼] 滚动屏幕。 ③选择待查看的坐标数 据后,按按[回车]键可 查看该站的详细信息。 [回车] 按[取消 ] 键可返回列 表。 ST,10, ST,15, ST,19, ST,20 删除 编辑 搜索 ST:19 ST: :1.600 m HI: HI : 20 BS: BS :0°00 ′00 ″ AZ: AZ 00′ 00″ * 按[回车]查SS/SO/CP 删除 编辑 翻页 测量数据 ④再按[回车]键将显示 在该测站上观测的所有 数据。※1) [回车] SS,10, SS,10, SS,9,V SS,5 删除 编辑 搜索 ※1)对于所有数据的类型和格式,可参见“11.4.1 查看原始数据”。 188 11.4.11 删除测站数据 ●当测站记录被删除后,该测站的所有观测值均被删除。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测站数据 ①在测站数据列表中, 用[▲]/[▼]箭头选择 需删除的点名(或者在 [▲]/[▼] 按 [ 回车 ] 后的数 据界 + 面),按[删除]键。 [删除] ②系统提示如右图所 示。 删除数据,按[确认]或 [回车]键。 [确认] ST,10, ST,15, ST,19, ST,20 删除 编辑 搜索 按[回车]后: ST:19 ST: :1.600 m HI: HI : 20 BS: BS :0°00 ′00 ″ AZ: AZ 00′ 00″ * 按[回车]查SS/SO/CP 删除 编辑 翻页 删除原始数据 ST,19 ST, 19, , 或 [回车] * 确信吗? 不删除,则按[取消]键。 取消 ③若选择确认,系统会 删除测站 ! 此站观测过的 SS/SO/CP 将全部 一起删除 再出现一个提示,如右 图所示。 删除该测站上的所有数 据,按[确认]或[回车] [确认] 或 [回车] 确认 * 取消 确信吗? 确认 键。 不删除,则按[取消]键。 189 11.4.12 编辑测站记录 对于测站上所作的改变,系统并不对所有的测量进行重新计算。 190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测站数据 ①在测站数据列表 [▲]/[▼] 中 ,用[▲]/[▼]箭头 + 选择需编辑的点名 [编辑] (或者在按[回车]后 的数据界面),按[编 辑]键。 ST,10, ST,15, ST,19, ST,20 删除 ST:19 ST: :1.600 m HI: HI BS : 20 BS: :0°00 ′00 ″ AZ: AZ 00′ 00″ * 按[回车]查SS/SO/CP 删除 编辑 翻页 ST: ST: : HI: HI : BS: BS : AZ: AZ 输入新的数 手工输入新的数据, 据+ 或从[列表]或[堆栈] 搜索 按[回车]后: ②屏幕出现如右图所 示对话框。 编辑 19 1.600 m 20 ′00 ″ 0°00 00′ 00″ 修改并按[回车] 列表 堆栈 [回车] * [确认] 编辑原始数据 ST,19 ST, 19, , 中选择数据,并[回 车]键。※1) ③系统提示如右图所 示。 覆盖旧的数据,按[确 或 认]或[回车]键 ;反之 [回车] * 按[取消]键。 取消 ④系统执行所选操 ST,10, ST,15, ST,19, ST,20 删除 覆盖吗? 确认 测站数据 作,返回到原始数据 列表。 编辑 搜索 ※1)当前测站不能编辑。 191 ●即使测站点和仪器高(HT)有了改变,观测点的坐标并不重新计算。 ●同样的,当后视点和后视方位角变化时,原始记录也不重新计算。 11.4.13 搜索测站数据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测站数据 ①在测站数据列表中,按 [搜索]键。 ②在如右图所示对话框 中输入搜索条件。 A: 如果从点名 PT 寻 找 点 , 只要在 PT 栏中输入点名, 并按[回车]两次即可开 始搜索。输入点名和/或 CD 时可以用通配符(*)。 B:在点名 PT 或 CD 栏均 可使用通配符(*)代替符 号,如:输入 30*,即可 找到 300、301、302、 3000A、3010 等。 192 [搜索] ST,10, ST,15, ST,19, ST,20 删除 编辑 搜索 搜索测站 类型:ST 类型:ST : PT: PT CD : CD: A: 搜索坐标 类型:所有 : PT: PT : CD: CD B: 搜索坐标 类型:所有 : PT: PT CD : CD: 列表 堆栈 列表 堆栈 9 * * 列表 堆栈 ③当有多个点符合标准 时,会出现列表,再加以 选择。 所选记录的详细内容显 示在屏幕上。若按[取消] 可返回列表屏幕。 测站数据 ST,10 ST,10 删除 编辑 搜索 ※1)当无点符合所选标准时,会提示出错。 11.4.14 点名列表与代码列表 这两个列表均存于仪器之中,一个用于点名输入,另一个用于 CD 输入,文件的结构相同,基本功能也一样,即是删除、编辑、增加项/ 代码和增加层。 当要处理几个类型的点名时,如 PT=1、2、3、……PT=C1、C2、C3、 C4……等。用 PT 点名列表很有用。代码表用于属性代码列表。用此功 能时可以使用自己的代码。 11.4.14.1 删除点名/编码 193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数据菜单中按数字 [4] 键[4]选择点名列表。 显示 ----- 查看 查看//编辑 ---------------原始数据 1.原始数据 1. 坐标数据 2.坐标数据 2. 站、碎部点 3.站、碎部点 3. 点名列表 4.点名列表 4. 编码列表 5.编码列表 5. 1 2 3 4 5 删除 编辑 键。 1 2 3 4 5 删除 编辑 ④此时系统出现一个确 删除项 ②屏幕显示点名列表对 话框,用屏幕上的 3 个功 能键,可以对列表进行各 种处理。 ③在点名列表中,用 [▲]/[▼] [▲]/[▼]箭头选择需删 + 除的点名/编码,按[删除] [回车] 认的屏幕。 或 PT: PT: [回车] 按[取消],则取消删除。 11.4.14.2 编辑点名/编码 194 添加 [确认] 按[回车]或[确认]进行 删除。 添加 1 * 取消 确信吗? 确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点名列表中,用 [▲]/[▼] [▲]/[▼]箭头选择需 + 编辑 的点 名 / 编码 , 按 [编辑] [编辑]键。 输入点名/ 显示 1 2 3 4 5 删除 编辑 添加 编辑项 ②输入新的点名/编 码 , 编码 并按[回车]键。 + PT: PT: [回车] * 最大16 字符 ③此时系统出现一个确 认的屏幕。 按[回车]或[确认]键 , 点名/编码被替换。 按[取消],则取消编辑。 编辑项 [回车] 或 [确认] 1 →RUIDE * 覆盖吗? 取消 确认 195 11.4.14.3 添加 PT 点名 操作步骤 ①在点名列表中,按[添 按键 [添加] 加]键。 显示 1 2 3 4 5 删除 编辑 添加 添加项 ②输入添加的点名,并 按[回车]键。 输入点名 + PT: PT: [回车] * 最大16 字符 2 3 4 5 RUIDE 删除 ③添加的点名出现在点 名列表中。※1) 编辑 添加 ※1)最多可存储的点名为 256 个。 11.4.14.4 添加代码 操作步骤 ①在编码列表中,按[添 加]键。 按键 [添加] 显示 FANGJIA LUDING XIEPO GONGLU 删除 196 编辑 添加 ②“CD”栏输入编码库 中的序号。记录栏输入 输入CD 与 编码内容。若记录栏为 记录栏的 空,则系统将记录栏内 内容 容默认为与 CD 栏 相 同 。 + 输入完毕,按[回车]键。 [回车] 添加项 CD: CD: (记录: 105 RUIDE 1 ) * 记录=文本记录 (若与代码不相符) ※1),※2) FANGJIA LUDING XIEPO GONGLU 105 删除 ③添加的代码名出现在 代码列表中。※3) 编辑 添加 ※1)“记录”栏是一可选的栏,当需要对每一个编码序号存储一个相应的编码时, 可在此栏中输入编码内容。如在“CD”栏输入“12”,在“记录”栏输入“RUIDE”, 意思是输入序号为“12”的编码 RUIDE。在快速编码功能中可通过输入编码序号(CD) 来调用编码。 ※2)如果想存储的代码与“CD”相同,则只要将“记录”栏为空白,按[回车]即可 。 ※3)最多可存储的代码数为 256 个。 11.5 通讯 11.5.1 下载数据 用电缆将仪器与 PC 相连,确保全站仪上的参数设置与传输软件上一致。 操作步骤 ①在[菜单]中,按数字键 [5](或用[▼]+[回车])进 入通讯菜单。 按键 [5] 显示 -------------------------- 菜单 菜单---------------------项目 1.项目 1. 6.1 秒键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3. 设置 8. 时间 3.设置 8.时间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197 ②选择[1.发送数据]。 [1] ③ -------------------------- 通讯 通讯---------------------发送数据 1.发送数据 1. 接收坐标 2.接收坐标 2. 点名列表 3.点名列表 3. 编码列表 4.编码列表 4. 发送数据 项目: RUIDE 格式:SDR33 数据:原始数据 项目 A: 通讯 A:按[项目]键 按[项目]键,在如右图所示 的对话框中按[▲]/[▼]键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选择需传送数据的项目,按 [回车]键返回。 B: B:按[通讯]键 按[通讯]键,设置通讯参 <通讯 通讯>> 数。用[▲]/[▼]键将光标 波特率:1200 数据位:8 校验位:无 停止位:1 移到各参数上,按[ ]/[ ] 键选择各参数中的选项。设 置完毕,按[回车]返回 ④设置好项目及通讯参数 后,设置数据传送格式。按 [ ]/[ ]选择所需传送格 式后,按[回车]键确认。可 [ ]/[ ] + 供选择的数据传送格式有: [回车] 瑞得/SDR33。 198 项目管理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删除 控制 发送数据 项目: RUIDE 格式:瑞得 数据:原始数据 项目 通讯 信息 ⑤按[ ]/[ ]键选择传送 的数据类型,并按[回车] 键。 [ ]/[ ] 这里可供选择的数据类型 有:原始数据/坐标数据。 ⑥按[开始]键开始传送数 + [回车] [开始] 据。 发送数据 项目: RUIDE 格式:瑞得 数据:原始数据 项目 通讯 连接电缆 项目: RUIDE 发送记录: * 打开Xon/Xoff 放弃 ⑦若要终止传送,按[停止] 开始 连接电缆 项目: RUIDE 记录: 2 * 打开Xon/Xoff 键。 数据传送完毕,系统自动返 回[通讯]菜单界面。※1) 停止 ※1)由于每个点均被仪器所接受,“记录”数会增加。 11.5.2 上传坐标数据 用电缆将仪器与 PC 相连,确保全站仪上的参数设置与传输软件上一致。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通讯菜单中,选择 [2.接收坐标]。 [2] 显示 ----- 通讯 ---------------------通讯---------------------发送数据 1.发送数据 1. 接收坐标 2.接收坐标 2. 点名列表 3.点名列表 3. 4. 编码列表 4.编码列表 199 ②※1) 发送数据 项目: RUIDE 格式:PT/N/E/Z/CD * 打开Xon/Xoff 项目 A: 通讯 按[项目]键,在如右图 所示的对话框中按 [▲]/[▼]键选择需传 送数据的项目,按[回 车]键返回。 B: 按[通讯]键,设置通讯 参数。用[▲]/[▼]键将 光标移到各参数上,按 [ ]/[ ]键选择各参数 中的选项。设置完毕, 编辑 确认 A:按[项目]键 项目管理 07-01-20 07-01-25 07-01-25 07-01-25 删除 控制 * RUIDE @ MQ RTS800 SURVEY 创建 信息 B:按[通讯]键 <通讯 通讯>> 波特率:1200 数据位:8 校验位:无 停止位:1 按[回车]返回。 C:屏幕中显示缺省的数 据格式,若要改变数据 C:按[编辑]键 的排列次序,可以按[编 接收坐标格式 辑]键,否则直接按[回 车]键。 用[ ]/[ ]键选择项 目,再按[ ]/[ ]改变 选项。设置完毕,按[保 存]或[回车]键返回。 200 PT N E Z * 改变项目用 CD / 保存 ③所有设置完毕后,按 [确认]或[回车]键,出 现如右图所示对话框, 按[开始]键开始从PC 向 [确认] 或 连接电缆 项目: 记录: RUIDE [回车] 仪器传送数据。 放弃 ④若要终止传送,按[停 连接电缆 项目: 记录: 止]键。 数据传送完毕,系统自 开始 RUIDE 2 动返 回 [ 通讯 ] 菜单 界 面。※2) 停止 ※1)在通讯程序中,数据流必须设为“Xon/Xoff”。 ※2)由于每个点均被仪器所接受,“记录”数会增加。 11.5.3 上传 PT 列表/代码列表 用电缆连接 PC,并在 PC 上启动终端程序。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通讯菜单中,选择[3. 点名列表]。 ②按[通讯]键设置各项 [点名] 显示 -------------------------- 通讯 通讯---------------------发送数据 1.发送数据 1. 接收坐标 2.接收坐标 2. 点名列表 3.点名列表 3. 编码列表 4.编码列表 4. 点名列表 通讯参数,确保 PC 与仪 当前列表 将被覆盖! 器上的通讯参数一致。设 置完毕,按[开始]键开始 数据传送。若要取消传送 , 放弃 通讯 开始 按[放弃]键。 201 ③开始数据传送。若要终 点名列表 止传送,按[停止]键。 数据传送完毕,系统自动 返回[通讯]菜单界面。 停止 ●上传的点名/编码列表总是会替代仪器原来的点名/编码列表。 ●点名和编码列表最多为 256 个。 11.6 一秒键设置 在菜单中按[6]键进入对[测量]、[显示]、[放样]和[数据]键的设置。 11.6.1 [测量]键的设置 操作步骤 按键 [6] -------------------------- 菜单 菜单---------------------项目 1.项目 1. 6.11 秒键 6.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1] ------------------------- 1 秒键 秒键--------------------1.[ 测量 ] 1.[测量 测量] 设置 >>设置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1/2 测量1/2 测量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测量参数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①在[菜单]中,按数字键 [6](或用[▼]+[回车])进 入一秒键设置。 ②在一秒键菜单中按[1] 进入[测量]设置。 显示 数据] 5.[数据] 5.[数据 202 ③有两个[测量]键,分别 对应显示屏下方的[测量 1] 及[测量 2]键。每个键均有 [1] 或 自己的设置,选择需设置 [2] 测量模式 1. 测量1 2. 测量2 测量模式的测量键,然后 按[回车](或直接按数字 键[1]或[2])。 ④每个[测量]键有 5 项设 置。在“棱镜常数”用数 1><测量 测量1> [ 字键输入数值。在其他栏 目标:棱镜 常数: -30mm 模式:精测单次 记录:自动记录 + 中只要用[ ]/[ ]箭头改 变设置。※1) ]/[ ] [ ▲ ]/[▼] ⑤设置完毕,按[回车]键 返回 1 秒键菜单。 [回车]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设置 >>设置 >> 2.[ 显示 2.[显示 显示]] 1/2 测量1/2 测量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测量参数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数据] 5.[数据] 5.[数据 ※1)这些设置屏幕均可用按住[测量 1]或[测量 2]键一秒钟调用。 11.6.2 [显示]键的设置 当要改变基本测量屏和放样观测屏幕中的显示内容时,可选择此功 能。 操作步骤 按键 显示 203 ①在一秒键菜单中按[2] 进入[显示]设置。 [2]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改变 >>改变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显示格式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测量放样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数据] 5.[数据] 5.[数据 [ ]/[ ] ②可在这里改变显示页 或 面的内存。按[ ]/[ ], [▲]/[▼] [▲]/[▼]键选择,改变 + 项可用 / 键,按[回 车]或按[保存]使变更 生效。 HA AZ VA HD SD VD * 改变项目用 / HL V% Z / 保存 + [回车] ※1)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改变 >>改变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显示格式 数据 3.[数据 3.[ 数据]] 测量放样 通讯 4.[通讯 4.[ 通讯]] ③屏幕返回 1 秒键菜单。 数据] 5.[数据] 5.[数据 ※1)屏幕编辑也可用按[显示]键一秒钟来调用。 11.6.3 [用户]键的设置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一秒键菜单中按 [3]进入[用户]设置。 [3] 显示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指定 >>指定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特定功能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给用户键 4.[ 放样 4.[放样 放样]] 数据] 5.[数据] 5.[数据 204 ②有两个[用户]键,对 于键盘上的[用户 1]、 [用户 2]。每个键均表 [1]或[2] 用户键 1、用户1<偏心测量>2、用户2<目标> 明它被赋予的功能。按 [1]进入[用户 1]键的 设置。(这里以用户 1 为例) ※1) ③用[▲]/[▼]箭头键 选择所需功能,然后按 [▲]/[▼] [回车]键确认。 + ※2) [回车] 【用户 1 功能】 【用户1 输入目标高 后视检查 目标 计算→ * 偏心测量→ 当选择名字后面带有 “→”的功能选项时, ↓ 整个菜单都会指定给 【计算菜单】 反算→ 方向距离→ 面积周长 直线偏心 输入坐标 [用户]键。如果只需指 定某一功能,则可用 [▲]/[▼]箭头和[回 车]加以选择。 ④设置完毕,按[回车] 键返回 1 秒键菜单。 [回车]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指定 >>指定 >> 2.[ 显示 2.[显示 显示]] 特定功能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给用户键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数据] 5.[数据] 5.[数据 ※1)按住[用户 1]或[用户 2]键 1 秒钟也可以调用该功能。 ※2)“*”号标的是当前指定的功能。 11.6.4 [放样]键的设置 205 操作步骤 按键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设置 >>设置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常数增量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给放样点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①在一秒键菜单 中按[4]进入[放 显示 [4] 样]设置。 5.[ 数据 5.[数据 数据]] <放样 放样>> ②输入在放样中 输入点名增 点名的增加量,并 加量+ 按[回车]键。 增加点: 0 [回车]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设置 >>设置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常数增量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给放样点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③屏幕返回 1 秒 键菜单。 数据] 5.[数据] 5.[数据 11.6.5 [数据]键的设置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一秒键菜单中按[5] [5] 进入[数据]设置。 显示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设置 >>设置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数据类型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给查看键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数据] 5.[数据] 5.[数据 206 【数据类型】 * 1. 1.原始数据 2.坐标数据 2. 3.站、碎部点 3. ②屏幕显示如右图所 示。 (*)号表明当前[数据] 键的查看格式。 ③用[▲]/[▼]键移动 光标选择数据类型,并 [▲]/[▼] 用[回车]确认。此时[数 + 据]键的显示类型已改 [回车] 【数据类型】 1.原始数据 1. * 2. 2.坐标数据 3.站、碎部点 3. 变。当再按[数据]键时, 将会显示设置的数据类 型。 ④屏幕返回 1 秒键菜单。 ------------------------- 1 秒键 秒键--------------------测量 1.[测量 1.[ 测量]] 设置 >>设置 >> 显示 2.[显示 2.[ 显示]] 数据类型 用户 3.[用户 3.[ 用户]] 给查看键 放样 4.[放样 4.[ 放样]] 数据] 5.[数据] 5.[数据 11.7 日期和时间 <日期 日期>> 日期:2007.01.02 日期:2007.01.02 15:25 时间:15: 时间:15 25: :05 * 年、月、日顺序 在[菜单]中选择[8:时间]进行日期/时间的设置。 日期 格式为年-月-日 207 若设为 2007,2,5,则输入为: 2007[ ]0205[回车] 在输完日期后进入时间栏。 时间 时间为 24 小时制。输入方法同上。 按[取消]可取消输入的内容。 11.8 格式化 格式化 1、删除所有数据 2、删除所有文件 3、初始化 删除所有数据:将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删除,保留内存中的项目及 其项目设置。 删除所有文件:将内存中的所有文件都删除。 初始化:将所有数据及文件都清除,并返回到出厂设置。 11.9 信息 显示仪器的型号、机身号及版本号等信息。 型号 RTS850(例如) 机身号 全站仪的出厂编号 版本号 仪器的软件可以有不同的版本。版本取决于组成仪器软件的软件包。 208 十二、检验与校正 本仪器在出厂时均经过严密的检验与校正,符合质量要求。但仪器 经过长途运输或环境变化,其内部结构会受到一些影响。因此,新购买 本仪器以及到测区后在作业之前均应对仪器进行本节的各项检验与校 正,以确保作业成果精度。 12.1 管水准器 ·检验 方法见本书§3.2、“用管水准器精确整平仪器”。 209 ·校正 1、在检验时,若管水准器的气泡偏离了中心,先用与管水准器平 行的脚螺旋进行调整,使气泡向中心移近一半的偏离量。剩余的一半用 校正针转动水准器校正螺丝(在水准器右边)进行调整至气泡居中。 2、将仪器旋转 180°,检查气泡是否居中。如果气泡仍不居中, 重复(1)步骤,直至气泡居中。 3、将仪器旋转 90°,用第三个脚螺旋调整气泡居中。 ·重复检验与校正步骤直至照准部转至任何方向气泡均居中为止。 12.2 圆水准器 ·检验 长水准器检校正确后,若圆水准器气泡亦居中就不必校正。 ·校正 若气泡不居中,用校正针或内六角搬手调整气泡下方的校正螺丝使 气泡居中。校正时,应先松开气泡偏移方向对面的校正螺丝(1或2 个 ), 然后拧紧偏移方向的其余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气泡居中时,三个校正 螺丝的紧固力均应一致。 12.3 望远镜分划板 ·检验 1、整平仪器后在望远镜视线上选定一目标点A, 用分划板十字 丝中心照准A并固定水平和垂直制动手轮。 2、转动望远镜垂直微动手轮,使A点移动至视场的边沿(A ′点 )。 3、若A点是沿十字丝的竖丝移动,即A′点仍在竖丝之内的, 则 十字丝不倾斜不必校正。 如图,A′点偏离竖丝中心,则十字丝倾斜,需对分划板进行校正 。 210 ·校正 1、首先取下位于望远镜目镜与调焦手轮之间的分划板座护盖,便 看见四个分划板座固定螺丝(见附图)。 2 、用螺丝刀均匀地旋松该四个固定螺丝,绕视准轴旋转分划板座 , 使A′点落在竖丝的位置上。 3、均匀地旋紧固定螺丝,再用上述方法检验校正结果。 4、将护盖安装回原位。 12.4 视准轴与横轴的垂直度(2C) ·检验 1、距离仪器大约 100 米的远处设置目标A,并使目标垂直角在±3 °以内。精确整平仪器并打开电源。 2、在盘左位置将望远镜照准目标A,读取水平角。 211 例:水平角L=10°13′10″ 3、松开垂直及水平制动手轮中转望远镜,旋转照准部盘右照准同 一A点。照准前应旋紧水平及垂直制动手轮,并读取水平角。 例:水平角R= 190°13′40″ 4、2C=L-(R±180°)=-30″≥±20″,需校正。 ·校正 A、 电子校正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整平仪器后按[菜单] [菜单] 键,在[菜单]屏 幕 中 , + 按 数 字 键 [7]( 或 用 [7] [▼]+[回车])进入校 显示 -------------------------- 菜单 菜单---------------------项目 1.项目 1. 6.1 秒键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3. 设置 8. 时间 3.设置 8.时间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准功能。 ②在校准功能菜单中 选 择“2、视准差校准”。 [2] ③在正镜(盘左)位置 盘左照准 精确照准目标,按[确 目标+ 认]键。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视准差校准 HA# 24°15 24° 15′ ′00 00″ ″ [确认] 确认 212 ④系统提示“请照准 盘右照准 F2”。旋转望远镜,在 目标+ 倒镜(盘右)位置精确 照准同一目标,按[确 认]键。 ⑤设置完成,屏幕显示 “完成”,并自动返回 校准菜单。 视准差校准 HA# 204°15 204° 15′ ′22 22″ ″ [确认] 确认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B、光学校正((非专业维修人员勿用)) 1、用水平微动手轮将水平角读数调整到消除C后的正确读数: R+C=190°13′40″-15″=190°13′25″。 2、取下位于望远镜目镜与调焦手轮之间的分划板座护盖,调整分 划板上水平左右两个十字丝校正螺丝,先松一侧后紧另一侧的螺丝,移 动分划板使十字丝中心照准目标A。 3、重复检验步骤,校正至|2C|<20″符合要求为止。 4、将护盖安装回原位。 注意:校正后需检查光电同轴性。 213 12.5 竖盘指标零点自动补偿 ·检验 1、安置和整平仪器后,使望远镜的指向和仪器中心与任一脚螺旋 X 的联线相一致,旋紧水平制动手轮。 2、开机后指示竖盘指标归零,旋紧垂直制动手轮,仪器显示当前 望远镜指向的竖直角值。 3、朝一个方向慢慢转动脚螺旋 X 至 10mm圆周距左右时,显示的 竖直角由相应随着变化到消失出现“b”信息,表示仪器竖轴倾斜已大 于 4′,超出竖盘补偿器的设计范围。当反向旋转脚螺旋复原时,仪器 又复现竖直角,在临界位置可反复试验观其变化,表示竖盘补偿器工作 正常。 ·校正 当发现仪器补偿失灵或异常时,应送厂检修。 12.6 竖盘指标差 (i角)和竖盘指标零点设置 在完成§12.3 和§12.5 的检校项目后再检验本项目。 ·检验 1、安置整平好仪器后开机,将望远镜照准任一清晰目标A,得竖 直角盘左读数L。 2、转动望远镜再照准A,得竖直角盘右读数R。 3、若竖直角天顶为0°,则i=(L+R-360°)/2若竖直角水 平为0。则i=(L+R-180°)/2 或 (L+R-540°)/2。 10 4、若|i| ≥10 10″,则需对竖盘指标零点重新设置。 ·校正步骤 : 校正步骤: 操作步骤 214 按键 显示 ①在校准功能菜单中 选择“2、视准差校 [2] 准”。 ②在正镜(盘左)位置 盘左照准目 精确照准目标,按[确 标+ 认]键。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指标差校准 °00 ′21 ″ X: -0° -0 00′ 21″ : °25 ′39 ″ VA: VA 94° 94 25′ 39″ [确认] 确认 ③系统提示“请转向 F2”。倒转望远镜,转 盘右照准目 动照准部。在倒镜(盘 标+ 右)位置精确照准同 一目标,按[确认]键。 ④设置完成,屏幕显 示“完成”,并自动返 回校准菜单。 指标差校准 ′06 ″ X: 0°00 00′ 06″ : °34 ′05 ″ VA: VA 265° 265 34′ 05″ [确认] 确认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注:1、重复检验步骤重新测定指标差(i角)。若指标差仍不符合 要求,则应检查校正(指标零点设置)的三个步骤的操作是否有误,目 标照准是否准确等, 按要求再重新进行设置。 2、经反复操作仍不符合要求时,应送厂检修。 ● 零点设置过程中所显示的竖直角是没有经过补偿和修正的值, 只供设置中参考不能作它用。 215 12.7 光学对中器 ·检验 1、将仪器安置到三角架上,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十字交叉并放在 仪器正下方的地面上。 2、调整好光学对中器的焦距后,移动白纸使十字交叉位于视场中 心。 3、转动脚螺旋, 使对中器的中心标志与十字交叉点重合。 4、旋转照准部,每转 90 90°,观察对中点的中心标志与十字交叉点 的重合度。 5、如果照准部旋转时,光学对中器的中心标志一直与十字交叉点 重合,则不必校正。否则需按下述方法进行校正。 ·校正 1、将光学对中器目镜与调焦手轮之间的改正螺丝护盖取下。 2 、固定好十字交叉白纸并在纸上标记出仪器每旋转 90°时对中器 中心标志落点,如图:A、B、C、D点。 3、用直线连接对角点AC和BD,两直线交点为O。 4、用校正针调整对中器的四个校正螺丝,使对中器的中心标志与 O点重合。 5、重复检验步骤4,检查校正至符合要求。 6、将护盖安装回原位。 216 12.8 仪器常数(K) 仪器常数在出厂时进行了检验,并在机内作了修正,使 K=0。仪 器常数很少发生变化,但我们建议此项检验每年进行一至二次。此项检 验适合在标准基线上进行,也可以按下述简便的方法进行。 ·检验 1、选一平坦场地在A点安置并整平仪器,用竖丝仔细在地面标定 同一直线上间隔约 50m的A、B点和B、C点,并准确对中地安置反射 棱镜。 2、仪器设置了温度与气压数据后,精确测出AB、AC的平距。 3、在B点安置仪器并准确对中,精确测出BC的平距。 4、可以得出仪器测距常数: K=AC-(AB+BC) K|>5mm 应送标准基线场进行严格的检 K 应接近等于0,若|K 验,然后依据检验值进行校正。 ·校正 经严格检验证实仪器常数 K 不接近于0已发生变化,用户如果须进 行校正,将仪器加常数按综合常数 K 值进行设置。 ●应使用仪器的竖丝进行定向,严格使A、B、C三点在同一直线 217 上。B点地面要有牢固清晰的对中标记。 ●B点棱镜中心与仪器中心是否重合一致,是保证检测精度的重要 环节,因此,最好在B点用三角架和两者能通用的基座,如用三爪式棱 镜连接器及基座互换时,三角架和基座保持固定不动,仅换棱镜和仪器 的基座以上部分,可减少不重合误差。 ·输入仪器常数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按键 ①在校准功能菜单中选 择“3、仪器加常数修正”。 [3] ②输入仪器常数,并按 输入仪 [确认]或[回车]键。 器常数 若不输入,则按[放 + [确认] 显示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仪器加常数修正 弃]键。 ③屏幕自动返回校准菜 单。 12.9 倾斜传感器零点误差检校 218 常数: 放弃 0.0 mm 确认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注:此功能仅适用于 RTS-860 系列。 当仪器精确整平后,倾角的显示值应接近于零,否则则存在倾斜传 感器零点误差,会对测量成果造成影响。 检验 操作步骤 按键 ①整平仪器后,将水平角 [菜单] 置零,按[菜单]键 ,在[菜 + 单 ] 屏幕 中 , 按 数 字键 [7] [7](或用[▼]+[回车]) 显示 -------------------------- 菜单 菜单---------------------项目 1.项目 1. 6.1 秒键 计算 校准 2.计算 2. 7.校准 7. 设置 时间 3.设置 3. 8.时间 8. 数据 格式化 4.数据 4. 9.格式化 9. 通讯 信息 5.通讯 5. 10.信息 10. 进入校准功能。 ②在校准功能菜单中选 择“4、VADJ 设置”。 ③显示 X 和 Y 方向上当前 [4] 读取角 改正值,稍后片刻等显示 度值+ 稳定后读取自动补偿倾 [确认] 斜角值 X1 和 Y1。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偏差值 X Y HA# 盘左读数 0°01 01′ ′20 20″ ″ ′10 ″ 0°00 00′ 10″ ′00 ″ 0°00 00′ 00″ 确认 ④旋转照准部 180°,等 读取角 读数稳定后读取自动补 度值+ 偿倾斜角值 X2 和 Y2。 [确认] 偏差值 X ′15 ″ 0°01 01′ 15″ ′20 ″ Y 0°00 00′ 20″ 180 °00 ′00 ″ HA# 180° 00′ 00″ 盘右读数 确认 219 ⑤按下面的公式计算倾 斜传感器的零点偏差值: X 方向的偏差=(X1+X2)/2 计算 Y 方向的偏差=(Y1+Y2)/2 校正 20 ”以内则不需校正,按[[取消]]键退出,否 如果所计算偏差值都在±20 20” 则按下述步骤进行校正。 操作步骤 按键 在检验第 5 步中按确认 [确认] 键,屏幕显示盘右读数。 + 读取角 度值 显示 偏差值 ′15 ″ X 0°01 01′ 15″ ′20 ″ Y 0°00 00′ 20″ 180 °00 ′00 ″ HA# 180° 00′ 00″ 盘右读数 确认 HA# ②旋转照准部使HA# HA#为 0 00 º00 00’’ 00 00””,稍等片刻按角 存储坐 度设置键存储 X1 和 Y1 标值 的值。 偏差值 X Y HA# 盘右读数 0°01 01′ ′20 20″ ″ ′10 ″ 0°00 00′ 10″ ′00 ″ 0°00 00′ 00″ 确认 220 ③屏幕显示出 X 和 Y 方 偏差值 当前 新值 盘右读数 向上的原改正值和新改 正值。确认校正改正值是 否在校正范围内,如果 X 值和 Y 值均在 400 400±30 校正范围内,按[确认]键 读取角 对改正值进行更新并返 度值+ 回到校正菜单进行下一 [确认] 放弃 X 500 X 526 Y 300 Y 278 确认 步骤,如果超出上述范 围,按[放弃]键退出校正 操作,并与仪器销售商进 行联系。 ④按照检验的 1-5 步骤重 新进行检验,如果检查结 20”之内,则校正 果在±20 20” 完毕,否则要重新进行校 计算 正,如果校正 2 到 3 次仍 然超限,请与仪器销售商 联系。 ⑤校正完成,屏幕显示 “完成”,并自动返回校 准菜单。 ----- 校准 --------------------1.指标差校准 2.视准差校准 3.仪器加常数修正 4.VADJ 设置 5.误差显示 12.10 视准轴与发射电光轴的平行度 221 ·检验 1、在距仪器 50 米处安置反射棱镜。 2、用望远镜十字丝精确照准反射棱镜中心。 3、打开电源进入测距模式按[测量 1](或[测量 2])作距离测量, 左右旋转水平微动手轮,上下旋转垂直微动手轮,进行电照准,通过测 距光路畅通信息闪亮的左右和上下的区间,找到测距的发射电光轴的中 心。 4、检查望远镜十字丝中心与发射电光轴照准中心是否重合,如基 本重合即可认为合格。 ·校正 如望远镜十字丝中心与发射电光轴中心偏差很大,则须送专业修理 部门校正。 12.11 基座脚螺旋 222 如果脚螺旋出现松动现象,可以调整基座上脚螺旋调整用的2个校 正螺丝,拧紧螺丝到合适的压紧力度为止。 12.12 反射棱镜有关组合件 1 反射棱镜基座连接器 基座连接器上的长水准器和光学对中器是否正确应进行检验,其检 校方法见§10.1 和§10.8 的说明。 2 对中杆垂直 如§12.8 中图所示,在C点划“+”字,对中杆下尖立于C,整个 检验不要移动,两支脚e和f分别支于十字线上的E和F,调整e、f 的长度使对中杆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在十字线上不远的A点安置置平仪器,用十字丝中心照准C点脚尖 固定水平制动手轮,上仰望远镜使对中杆上部D在水平丝附近,指挥对 中杆仅伸缩支脚e,使D左右移动至照准十字丝中心。此时,C、D两 点均应在十字丝中心线上。 将仪器安置到另一十字线上的B点,用同样的方法。此时,仅伸缩 支脚f,令对中杆的D点重合到C点的十字丝中心线上。 经过仪器在AB两点的校准,对中杆已垂直,若此时杆上的园水准 器的气泡偏离中心,则调整园水准器下边的三个改正螺丝使气泡居中的 说明。 再作一次检校,直至对中杆在两个方向上都垂直且圆气泡亦居中为 止。 十三、技术指标 223 型号 望 远 镜 RTS-822/5 RTS-822/5L 成像 正像 放大倍率 30× 30 有效孔径望远 45mm 测距 47mm 分辨率 3″ 视场角 1°30′ 最短视距 152mm 测角方式 光电增量 光栅盘直径 探测方式水平 度 角 测 竖直角 量 测角单位 1″/5″可选 双 双 360°/400GON/6400MIL 可选 竖直角0°位 天顶 0°/水平 0°可选 置 精度 1.2 km 5 km 三棱镜组 2.0 km - - 1.2km 无反射镜(白 测 量 224 2″/5″ 单棱镜 反射片 离 绝对编码 79mm 最小显示读数 角 色)※ 无反射器灰度 0.18※ 数字显示 RTS-862/5R 1.3m 筒长 距 RTS-822/5R - - 200m - - 120m 最大:999999.999m 最小:1mm 单位 m 精度 ±(2+2×10-6·D)mm 测量时间 精测单次 2s,跟踪 0.7s 测量系统 基础频率 60MHz 气象改正 输入参数自动改正 型号 RTS-822/5 大气折光和地 RTS-822/5L 输入参数自动改正, 球曲率改正 反射棱镜常数 RTS-862/5R K=0.14/0.2 可选 输入参数自动改正 改正 温度气压改正 水 RTS-822/5R 手动 自动 长水准器 30″/2mm 器 圆水准器 8′/2mm 竖 系统 盘 工作范围 准 单轴液体电容式 双轴光电式 ±3′ ±4′ 补 偿 分辨率 1″ 器 光 成像 正像 学 放大倍率 3× 点 调焦范围 0.3m~∝ 器 视场角 对 5° 显 示 类型 LCD,图形式 器 数 RS-232 据 C 传 输 有 USB 无 有 SD 卡 无 有 存 储 卡 机 载 电 电源 可充电镍-氢电池 电压 直流 6V 225 型号 池 RTS-822/5 RTS-822/5L RTS-822/5R 连续工作时间 5—6 小时 使用环境温度 -20°~+45℃ RTS-862/5R 使 用 环 境 尺 寸 外形尺寸 160mm×150mm×340mm 及 重 重量 5.4 ㎏ 量 ※ 用来衡量反射光强度的柯达灰度标准板 十四、出错信息代码表 错误代码 E001 E002 E003 E004 E005 E006 E007 E034 E035 E036 E037 E33 错误说明 打开系统参数文件错误 打开文件失败错误编号 初始化文件系统失败错误 写文件错误 读文件错误 文件删除错误 硬件参数检验错误 垂直上模拟器错误 盘左水平模拟器错误 盘右水平模拟器错误 垂直下模拟器错误 测距头错误 十五、安全指南 226 处理措施 先格式化,若格式化无效则 该仪器必须送修 关机后在开机,如果重复出 现此错误信息码,则送修 15.1 内置测距仪(可见激光) 警告: 全站仪配备激光等级 Class 3A / Ⅲ a 测距仪由以下标识辨认: 在仪器正镜垂直制微动上方贴有提示标签:”3A 类激光产品”,对 面也有一张同样的标签。 该产品属于 Class 3A 级激光产品,根据下列标准: IEC 60825-1:2001 “激光产品的辐射安全”。 该产品属于 Class Ⅲ a 级激光产品,根据下列标准: FDA21CFR ch.1 § 1040:1998 (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联邦规则 编码) Class 3A / Ⅲ a 激光产品:连续观察激光束是有害的,要避免激 光直射眼睛。在波长 400nm-700nm 能达到发射极限在 Class 2 / Ⅱ的五 倍以内。 警告: 连续直视激光束是有害的。 预防: 不要用眼睛盯着激光束看,也不要用激光束指向别人。反射光束对 仪器来说都是有效测量。 警告: 当激光束照射在如棱镜、平面镜、金属表面、窗户上时,用眼睛直 接观看反射光可能具有危险性。 预防: 不要盯着激光反射的地方看。在激光开关打开时(测距模式),不 要在激光光路或棱镜旁边看。只能通过全站仪的望远镜观看照准棱镜。 警告: 不正确使用 Class 3A 激光设备是有危险性的。 预防: 要避免造成伤害,让每个使用者都切实做好安全预防措施,必须在 可能发生危害的距离内(依标准 IEC60825-1:2001)做好控制。 227 下面是有关标准的主要部分的解释。 Class 3A 级激光产品在室外和建筑工地使用(测量、定线、操 平 )。 a 只有经过相关培训和认证的人才可以安装、调试和操作此类激光 设备。 b 在使用区域范围内设立相应激光警告标志。 c 要防止任何人用眼睛直视激光束或使用光学仪器观看激光束。 d 为了防止激光对人的损害,在工作路线的末端应挡住激光束,在 激光束穿过限制区域(有害距离*),且有人活动时必须终止激光束。 e 激光束的通过路线必须设置在高于或低于人的视线。 f 激光产品在不用时,妥善保管存放,未经认证的人不得使用。 g 要防止激光束无意间照射如平面镜、金属表面、窗户等,特别要 小心如平面镜、凹面镜的表面。 *有害距离是指从激光束起点至激光束减弱到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的 最大距离。 配有 Class 3A / Ⅲ a 激光器的内置测距仪产品,有害距离是 1000m(3300ft) ,在此距离以外,激光强度减弱到 Class 1(眼睛直观 光束不会造成伤害)。 15.2 激光对中器 安装在仪器里的激光对中器,从仪器底部发射出一束可见的红色激光。 本产品是 Class 2 / Ⅱ产品, Class 2 级激光类产品,依据下列标准: IEC 60825-1:1993 “激光产品的辐射安全”。 EN 60825-1:1994+AⅡ:1996 “激光产品的辐射安全”。 Class Ⅱ 级激光类产品,依据下列标准: FDA21CFR ch.1 § 1040:1998 (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联邦规则 编码) Class 2 / Ⅱ级激光产品: 228 不要用眼睛盯住激光束或把激光束直接指向别人。应防止激光束或强烈 的反射光射入眼睛里,以免造成伤害。 【附录 A】 设计道路定线数据 1:原始数据 从全站仪传到电脑中的数据格式如下: 瑞得格式:以 RTS 项目为例 传输到电脑中的数据 各行解释 CO,Ruide Raw data 传输的数据类型 CO,RTS 项目文件名 CO,Description: 项目描述 CO,Client: CO,Comments: CO,Downloaded 2007-03-02 22:40:59 项目下载时间 CO,Software: Pre-install 软件版本号 CO,Instrument: Ruide RTS-820 S15101 仪器机身号 CO,Dist Units: Metres 距离单位 CO,Angle Units: DDDMMSS 角度单位 CO,Zero azimuth: North AZ 零方向 CO,VA: Zenith VA 零方向 CO,Coord Order: NEZ 坐标顺序 CO,HA Raw data: HA zero to BS HA CO,Projection correction: OFF 海平面改正 CO,C&R correction: ON C&R 改正 CO,Tilt Correction: OFF 倾斜补偿开关 CO,RTS Created 2007-03-02 项目创建时间 version:07.03.02 22:37:25 MP,1,,10.000,10.000,1.000,VM 手 工 输 入 的 坐 标 ,依 次 为 :点 名 ,,N/E /E, MP,5,,50.000,50.000,5.000,MP Z,编码 E/N,Z E/N 229 CO,Temp:20.0 C Press:1013.2 hPa 温度、气压、棱镜常数、日期、时间 Prism:-30mm 2007.03.02 22:38:26 ST,1,,5,,1.600,45.0000,0.0000 测站数据,依次为:测站点名,,后视 (AZ) 点名,,仪器高度,方位角(AZ) (AZ),水平 (HA) 角(HA) F1,5,1.800,1.999,176.5958,99.2715, 后视点 F1 方向测量结果,,依次为:点 23:26:28 名,目标高度,斜距,水平角度,垂 直角度,时间 SS,2,1.800,11.088,359.5959,62.4302, SS,2,1.800, 目标点测量数据,依次为:点名,目 22:38:45,MA HA VA 标高,斜距,HA HA,VA VA,时间,编码 MP,99,,20.000,3.000,6.000, CO,Pt:100 SO deltas N: E: Z:-3.131 SO,,,1.800,11.089,5.0432,84.5528, SO,,,1.800, 放 样数据,依次为:,,,目 标高 度,斜 22:40:28, HA VA 距,HA HA,VA VA,时间 2、坐标数据 上传//下传的坐标数据格式依据用户的设置。如坐标格式设置为: E,N N,Z Z,编码 点号,E .890,1000.964,100.113, RUIDE 101,994.890,1000.964,100.113, 101,994 .890,1000.964,100.113,RUIDE 102,993.936,1007.799,100.800,STN 103,998.515,1009.639,100.426,STN 104,1002.068,1002.568,100.342,STN 1001,1004.729,997.649,100.1153,PT 1002,1003.702,990.838,100.799,PT 1003,7911.990,990.358,100.403,PT 1004,997.311,998.236,100.354,PT 3、编码列表 230 装入编码库的编码列表,应保证每行一个编码,编码中包括序号和 代码,每一行通过回车来终止。 编码列表的格式为: 序号(快速编码号),代码 当没有定义代码时,则代码的缺省值为前面序号的内容。在快速编码功 能中,可通过输入序号来调用代码。 例如: 1,VEG 2,BDY 3,CL 4,ROAD 5,ROAD 6,PATH 7,DRAIN 8,CONTROL 9,DRAIN 10,UTILITY 11,UTILITY 4:水平定线 水平定线通过用定线元素从计算机中传送到仪器中,并包括初始定 义,在初始定义中应包括起始桩号和该点的坐标。定线元素有:点,直 线,弧,缓和曲线。 每一记录的格式为: KEYWORD(关键字) 在这里: START(起始点) nnn,nnn[,nnn] 桩号,E,N 231 STRAIGHT(直线) ARC(弧) SPIRAL(螺旋线) PT(点) 例 1: START(起始点) STRAIGHT(直线) SPIRAL(螺旋线) ARC(弧) SPIRAL(螺旋线) STRAIGHT(直线) 例 2: START(起始点) PT(点) PT(点) PT(点) 方位角,距离 半径,弧长 半径,长度 E,N[,A1,A2] (A1,A2:长度) 1000.000,1050.000,1100.000 25.0000,48.420 20.000,20.000 20.000,23.141 20.000,20.000 148.3000,54.679 1000.000,1050.000,1100.000 1750.000,1300.000,100.000,80.800 1400.000,1750.000,200 1800.000,2000.000 5:垂直曲线 通过用特征点和桩号从计算机中装入垂直曲线数据,垂直曲线数据 中应包括高程,曲线长度,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曲线长度为零。 数据格式为: 桩号,高程,长度 例如: 1000.000,50.000,0.000 1300.000,70.000,300.000 1800.000,70.000,300.000 2300.000,90.000,0.000 232 【附录 B】 计算道路定线元素 道路定线放样程序放样的定线元素包括直线、弧和缓和曲线。 备注: 1) 道路定线数据可以从计算机中装入,也可直接手工输入; 2) 道路定线数据通过桩号来管理; 1、道路定线元素 有两种方法用于输入定线元素: 1) 从计算机中装入定线元素; 2) 从 RTS-800 系列全站仪上手工输入。 下面介绍怎样输入定线元素。 定线元素 参数 直线 方位角,距离 缓和曲线 半径,缓和曲线长度 弧 半径,弧长 点 N,E 坐标,半径,A1,A2 备注:当从计算机装入数据或选择点号输入项时,可以不用计算参数。 233 点名 A2 北 (N) BP 1100.000 IP1 1300.000 IP2 1750.000 EP 2000.000 东 半径 (E) (R) 1050.000 1750.000 100.000 1400.000 200.000 1800.000 缓和曲线 A1 80.000 0.000 缓和曲线 80.000 0.000 例如: 在程序菜单选择定义道路的水平定线(定义水平定线),按照如下方 式输入数据: 桩号 0 N 1100.000 E 1050.000 按[回车]键后,再按[F4](点)键,按照如下输入数据: N E R A1 A2 234 1300.000 1750.000 100.000 80.000 80.000 按照上述方法输入下列数据: N 1750.000 E 1400.000 R 200.000 A1 0.000 A2 0.000 N E R A1 A2 2000.000 1800.000 0.000 0.000 0.000 上述数据从仪器中传到计算机中的格式如下: START 0.000,1050.000,1100.000 CRLF PT 1750.000,1300.000,100.000,80.000,80.000 CRLF PT 1400.000,1750.000,200.000,0.000,0.000 CRLF PT 1800.000,1800.000,2000.000 CRLF 2、计算道路定线元素 ⑴ 计算缓和曲线长度 2 A1.2 L1.2 = R L1.2 :缓和曲线长度 A1.2 :缓和曲线参数 R :半径 235 2 2 2 2 A 80 L1 = R1 = 100 =64 m A 80 L2 = R2 = 100 =64 m ⑵ 计算转向角 2 = L2 2A 2 64 1 = 2 2 = 0.32 rad 80 deg 0.32 180 =18 06 =18°°20 20′06 06″ 1 = - 2 ⑶ 计算过渡曲线点的坐标 2 4 6 N A 2 (1 ....) 10 216 9360 3 5 7 E A 2 ( ....) 3 42 1320 7560 N 80 2 0.32 (1 64(1 (0.32) 10 2 (0.32) 216 4 6 (0.32) 9360 0.01024 0.01048576 0.00107341824 ) 10 216 9360 64(1 0.01024 0.00004855 0.00000011) 64 * 0.98981 63.348 E 的值为: 同样:E E 80 2 0.32 236 ....) 6.777 E1=E2 这个例子是一个对称的过渡曲线。N N1=N2 1=N2,E1=E2 ⑷ 计算矢高 R R E R(1 cos ) 06 R 6.777 100(1 cos18 °20 20′06 06″)) 1.700 对称过渡曲线中 R1 R 2 ⑸ 计算过渡点坐标 20 06 =31.891 =63.348-100sin18°20 20′06 06″=31.891 N m N R sin =63.348-100sin18 对称过渡曲线中 N m1 N m 2 ⑹ 计算切线长 LA D1 R tan( 2 ) R2 cos ec( LA) R1 cot( LA) N m1 55 47 LA 111 111°55 55′47 47″, cos ec 1 sin , cot 1 tan 55 47 (1 / sin111 55 47 tan(111°55 55′47 47″// 2) +1.7 +1.7(1 sin111°55 55′47 47″)) D1 100 * tan(111 55 47 31.891 –1.7(1 1.7(1 / tan 111 111°55 55′47 47″)) +31.891 =148.06015 + 1.8326 + 0.6844 +31.891 =182.468 D1 D2 237 ⑺ 计算 KA1 的坐标 N KA1 N IP1 D1 cos 1 E KA1 E IP1 D1 sin 1 从 BP 到 IP1 的方位角 03 16 .6 74°03 03′16 16.6 .6″ 1 74 182.468 * cos 74 03 16 .6 =1249.872 m 74°03 03′16 16.6 .6″=1249.872 N KA1 1300 –182.468 E KA1 182.468 * sin 74 03 16 .6 =1574.553 m 1750 –182.468 74°03 03′16 16.6 .6″=1574.553 ⑻ 计算弧长 L R( LA 1 2) 55 47 2 * 18 20 06 =R(111 111°55 55′47 47″-2 18°20 20′06 06″)) 15 35 =100( 75 75°15 15′35 35″ ) 180 =131.353 m ⑼ 计算 KA2 的坐标 N KA2 N IP1 D2 cos 2 E KA2 E IP1 D2 sin 2 从 IP1 到 IP2 的方位角 N KA 2 238 07 30.1 322°07 07′30.1 30.1″ 2 322 182.468) * cos 322 07 30.1 = 1444.032 m 1300 –((-182.468) 322°07 07′30.1 30.1″= E KA2 182.468) * sin 322 07 30.1 = 1637.976 m 1750 –((-182.468) 322°07 07′30.1 30.1″= ⑽ 计算弧长的特征点坐标 BC,EC 弧长 CL R IA IA= 95 52 11 95°52 52′11 11″ 所以 52 11 * CL=200 * 95 95°52 52′11 11″* 180 =334.648 m 切线长 IA 52 11 ) 200 * tan(95 tan(95°52 52′11 11″// 2) =221.615 m 2 计算每一点的坐标为: TL R tan( N BC N IP 2 TL cos 2 E BC E IP 2 TL sin 2 N EC N IP 2 TL cos 3 E EC E IP 2 TL sin 3 这里:: 07 30.1 322°07 07′30.1 30.1″ 2 (从 IP1 到 IP2 的方位角)) = 322 59 40.6 57°59 59′40.6 40.6″ 3 (从 IP2 到 EP 的方位角)) = 57 322 07 30.1 cos322 322°07 07′30.1 30.1″ =1575.068 m N BC 1750 - 221.615 * cos 322 07 30.1 sin322 322°07 07′30.1 30.1″ =1536.058 m E BC 1400 - 221.615 * sin 221.615 57 59 40. =1867.456 m 221.615)) * cos cos57 57°59 59′40. 40.66″=1867.456 N EC 1750 –((-221.615 239 221.615 57 59 40. =1587.929 m 221.615)) * sin sin57 57°59 59′40. 40.66″=1587.929 E EC 1400 –((-221.615 现在将计算的结果显示在图上::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坐标和距离: 1) 计算直线长度 直线 2 2 BP KA1= (1249.872 1100.000) (1574.5531050) 545.543 m BP·KA1= 直线 KA2 BC KA2·BC 直线 240 2 2 (1575.0681444.032) (1536.0581637.976) 166.005 m 2 2 EP (2000 1867.456) (1800 1587.929) 250.084 m EC·EP EC 起始点坐标((BP BP)) .000 m N 1100.000 1100 E 1050.000 m BP 和 KA1 间的直线 03 16 .6 方位角 74 74°03 03′16 16.6 .6″ 距离 545.543 m KA1 和 KE1 间的过渡曲线 半径 -100 m (“-”表示朝着终点的方向曲线向左转)) 长度 64 m KE1 和 KE2 间的弧 -100 m (“-”表示朝着终点的方向曲线向左转)) 半径 长度 131.354 m KE2 和 KA2 间的过渡曲线 半径 -100 m (“-”表示朝着终点的方向曲线向左转)) 长度 64 m KA2 和 BC 间的直线 07 30.1 方位角 322°07 322 07′30.1 30.1″ 距离 166.004 m BC 和 EC 间的弧 半径 200 (没有符号表示朝着终点的方向曲线向右转)) 长度 334.648 m EC 和 EP 间的直线 59 40.6 方位角 57°59 57 59′40.6 40.6″ 距离 250.084 m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