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基于北斗的多源数据融合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pdf
基于北斗的多源数据融合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 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1.主要内容 项目以地质灾害监测为中心,以地质灾害监测解算软件、毫米级定位 终端、数据传输可靠性和地灾监测预警平台为主线,研究了地质灾害 监测中解算软件、低功耗北斗接收机、应急监测站、数据传输、监测 预警平台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软硬件全面优化升级。 2.关键创新点 (1)改进了北斗毫米级精度变形监测算法,研发了北斗中长基线毫 米级定位解算软件,实现在复杂地质环境下 120km 基线毫米级精度的 解算。 (2)采用微芯 SAMA5 集成 DDR 的处理器和 SOC(系统级芯片)卫星接 收模块,研制了整机正常运行功耗小于 1.5W 的低功耗北斗接收机, 可保证阴雨天 30 天野外不间断工作。 (3)研制了融合薄膜电池板、锂电池、4G/北斗通信、数据采集于一 体的便携式北斗应急监测站,简化了施工流程,缩短了监测部署时间, 有效的提高了应急监测的部署效率。 (4)提出了基于北斗通信的指标压缩方法、要素压缩方法、位压缩 方法,提升了北斗通信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5)开发了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持超过 30 多种监测类型,100 多种传感器,支持接入 30000 个设备。实现了多 种传感器数据统一化管理和存储,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有效性 和可靠性。 3.专利、论文情况本项目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 8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外观专利 3 项、软件 著作权 36 项。 4.经济与社会效益和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尾矿库、采空 区沉降、水力发电、道路桥梁、车辆调度、大型构筑物等多个领域, 市场潜力巨大,大幅度提高对于各类灾害机理的认识水平,全面提高 安全监管水平,增强企业、社会、政府对于灾害的预警响应能力。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与国家产业发展布局高度一致,研发形成具有普遍 适用功能的便携式北斗应急监测站、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空天地一 体化地灾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和行业相关标准,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 白,有效抑制进口产品的价格,改变国外技术对我国 GNSS 监测终端 市场的主导局面,对于完善、提升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结构和竞争 力具有相当的作用。 " "(一)立项背景和总体思路 1.立项背景: 全国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据查明全国现存 28 万处地质灾害隐 患点,同时大坝、桥梁、铁路、高层建筑物、尾矿库、边坡、隧道等 各种大型工程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基于卫星导航 GNSS 观测手段,具有设备体积小、观测精度高、观测速度快、可全天候作 业等优点已逐步推广使用,但存在价格昂贵,功耗较高等缺点,不适 合大量普及和推广应用;对于短、临时的地灾应急监测仅靠 GNSS 监 测技术无法满足需求;地质监测传感器百花齐放,数据协议错综纷杂, 如何实现数据统一化存储和管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利用性,对 于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科学、准确、及时、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分析与预报预警, 建立大范围、普适型和应急高精度位移监测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2.总体思路 对目前国内外相关技术和软件进行研究与对比,基于北斗高精度变形 监测技术开发北斗自动化实时安全监测系统和北斗中长基线毫米级 定位软件,研制北斗多模多频安全监测专用接收机设备和低功耗接收 机设备,研发一体化便携式 GNSS 应急监测站和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 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地质灾害、水利、电力、大型建筑、铁路桥 梁和矿区监测等领域开展无人值守的智能化安全监测预警应用和应 急监测预警指挥应用。 (二)关键技术及创新成果 针对需要和难题,围绕北斗高精度变形监测软硬件和应急监测预警关 键技术及应用主题,展开系统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 创新成果一:改进了北斗毫米级精度变形监测算法,研发了北斗中长 基线毫米级定位解算软件 [背景及难点]由于观测环境限制,卫星信号经常遮挡;在中长基线中, 极大推高了设备和施工运维成本,对于商业软件而言,中长基线解算 只能达到厘米级精度,无法满足变形监测中毫米级定位的需求。 佐 证 材 料 : 软 件 著 作 权 ( 2013SR05886.6 ; 2015SR07859 ; 2016SR18014.2)。 (1)解决单历元北斗高精度变形监测技术,改进了北斗毫米级精度 变形监测算法 提出了北斗单历元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利用基线长度约束,并充分利 用变形监测的特点通过变形监测网设计与优化、顾及高程差异的残余 对流层延迟削弱方法、多路径探测技术及消除方法、基于变形特征约 束的北斗单历元解算技术等方法对现有的单历元算法作进一步改进, 通过变形监测网设计与优化、顾及高程差异的残余对流层延迟削弱方 法、多路径探测技术及消除方法和基于变形特征约束的北斗单历元解 算等技术实现北斗毫米级精度变形监测算法 (2)研发了北斗中长基线毫米级定位解算软件 利用 CORS 增强系统提供的实时精密星历、精密钟差以及精密对流层 模型的基础测,变现监测站网络与 CORS 参考站网络的衔接。有效利 用 CORS 增强系统中提供的精密实时卫星钟差,精密对流层改正模型, 尤其是天顶对流层湿分量映射函数,有效地削弱对流层模型改正误差。 精化其它 GNSS 误差源,利用顾及高阶电离层改正的双差 LC 组合观 测值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建立准确可靠的随机模型,优化参数估计策 略,利用获取到的普适型北斗接收机的原始卫星观测数据,在站间、 星间或历元间进行求差。通过双差观测值,消去接收机钟差以及卫星 钟差参数,削弱对流层、电离层、轨道等大部分误差的影响,建立基 于云平台的多参考站组网大数据联合解算算法。与此同时,开展精化 误差建模,即在数据解算过程中,顾及电离层折射、相位缠绕、差分 码偏差、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固体潮、相对论效应等多种误差改正项, 优化中长基线数据组合解算策略、误差改正模型、周跳探测与修复方 法等数据处理算法,从而实现在复杂地质环境下 120km 基线毫米级精 度的解算。 创新成果二:研制了整机正常运行功耗小于 1.5W 的低功耗北斗接收 机 [背景及难点]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且分布点多面广,专业监测覆盖率低。 现有的 GNSS 位移监测设备昂贵,监测系统建设成本高,且设备,集 成度低、系统笨重、功耗高、供电系统冗余,不利于设备在野外长期 稳定服役,难以大规模推广。 佐证材料:专利(201910489477.3) ;检测报告(W01914200894)。 基于传统方案将天线和北斗接收机两大核心功能集成整合为一体式 结构,设备体积压缩到原有常规天线水平,删除原有天线罩。采用空 气介质天线,大幅减轻天线重量轻,在该天线兼容两个 2.4GHz 的移 动网络天线,去掉常规外置吸盘式天线,增强移动信号接收和发送能 力。系统电源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和储控一体式(储存和控制)电池; 相对于常规设计,取消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机柜、天线罩及多种线 缆,显著降低成本和安装复杂度。 采用微芯 SAMA5 集成 DDR 的处理器和 SOC(系统级芯片)卫星接收模 块,采用 EC20 4G 模块和 UART 通讯技术,整个接收机功耗仅 1.5W 以 内,为长续航创建优越功耗条件。通常常规接收机功耗为 4W,新型 接收机功耗仅为常规机型的约 1/2;实验室检测显示对于 70Ah 的电 池,续航时间将不小于 20 天;在长期阴雨天气条件下对于相同容量 的电池,新型接收机的续航时间将是常规机型的 2~3 倍;采用良好的 密封性和防浪涌设计,可以保障新型接收机户外长期运行寿命达到 3 到 5 年。 创新成果三:研制了融合薄膜电池板、锂电池、4G/北斗通信、数据 采集于一体的便携式北斗应急监测站 [背景及难点] 地质灾害发生后时间很紧张,需要快速进行灾情评估; 应急测绘产品存在网络信号差数据无法及时传输评估;野外供电困难, 无法长期监测;设备沉重,安装复杂需要混凝土基础浇筑、安装立杆, 供电系统需配备太阳能板、蓄电池,无法满足应急监测的快速机动, 快速布设,不便于及时获取数据;雨雾天气影响光学仪器受限等难点。 佐 证 材 料 : 专 利 ( ZL201910298749.1 ; ZL20153040908.4 ; ZL201621018238.8;ZL201621090318.4)。 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太阳能电池板、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和 GNSS 卫星信号接收处理模块、内置电池、4G 全网通通讯模块、快速安装 固定杆等关键组件与一体。监测设备信号输出的周期可设置,自带太 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即可满足应急监测需要,又可保障短期内的临 时监测,同时可以外接备用电池。 笔记本式一体化设计,便于携带,可单人运输到指定的监测点位上, 部署快速,到达指定点位,固定好安装支架,打开电池板,按下开机 键现场部署只需要 10 分钟即可完成部署,大大节约了应急监测的时 间,能够快速获得监测点的形变信息,得到灾害体的形变情况。 内置 4G 通讯,快速传输数据至远端平台;没有移动网络的情况下, 可通过外接网桥组成局域网,在当地进行解算;续航时间长,没有光 照的情况下可连续工作一周时间,有光照条件下可长期使用; 一体化便携式北斗应急监测站简化了施工流程,缩短了监测部署时间, 有效的提高了应急监测的部署效率。该设备填补了国内 GNSS 在应急 监测上的空白,可大规模地在地灾应急监测行业推广应用。 创新成果四:提出了基于北斗通信的指标压缩方法、要素压缩方法、 位压缩方法,提升了北斗通信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背景及难点]在自然环境恶劣和,信号中断,依靠北斗报文传输,但 北斗报文服务传输频度和单次传输量受到限制。 佐证材料:专利(201510340547.0) 。 重点研究基于北斗的远程传输机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北斗报文的提 高 其 传 输 效 率 的 远 程 传 输 有 效 性 优 化 机 制 ( effectiveness optimizationmechanism of remote transmission,EMRT),优化了 北斗报文的物联网实时监测远程传输有效性。EMRT 机制包括 3 部分: (1)针对待传记录,动态压缩记录中冗余指标的“指标压缩方法”; (2)针对待传指标,根据协议事先约定好去除双方都知道的静态“外 部包装”的“要素压缩方法”; (3)针对待传要素,压缩高 4 位的“位 压缩方法” 。同时根据双方的动态数据变化量化分析了 ERMT 对北斗传 输有效性的提高效果,并分析了影响有效性的因素。理论分析和实际 数据验证表明,这些机制对提高北斗传输有效性具有显著作用,对基 于我国北斗卫星的信息传输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创新成果五:开发了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 [背景及难点] 目前很多已完成建设的平台,无法满足监测手段 (InSAR、GBSAR、倾斜摄影) 、和物联网平台、监测平台、预警平台, 运维平台等技术不断地发展需要,且存在 3D 数据展示加载慢,监测 数据协议不统一,数据汇总麻烦,界面交互复杂,不容易操作。 佐证材料:检测报告(W1914200824),软件著作权: (2019SR0621332; 2019SR0627896;2019SR0126412;2019SR0126430;2019SR0627626; 2019SR0126191;2019SR0126195;2019SR0126184;2019SR0126202) 。 设计并实现了集成移动互联网、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 物联网、InSAR、GBSAR 等技术,通过移动传输网络实现对于地质灾 害、矿山、石油管道、公路交通以及水库大坝等领域监测数据采集、 查询、浏览以及监测预警、视频会商、三维集成可视化、应急决策支 持等功能。完成了地质灾害大数据综合展示、地质灾害基础数据管理、 群测群防(Web + APP) 、地质灾害应急值班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 系统、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一张图”地质环境子系统、地 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开发,实现对变形监 测大多数传感器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和分析,进而实现高效可靠的 监测预警以及应急指挥。 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可支持 30 多种监测类型,100 多种传感器,支 持接入 30000 个设备,实现隐患点、野外调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 防治规划等数据一张图等地灾数据集中展示,通过支持无人机、视频、 专业监测、应急救援物资等多种数据实时接入全面掌握灾害现场信息, 为应急指挥、应急调度提供有力保障。 3.实施效果 a.借助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中长基线解算软件,提升 了包括滑坡、崩塌、尾矿库、桥梁、隧道、高速边坡在内的多种变形 监测的精度,拓展了北斗产品应用在变形监测的工作模式与应用场景; 利用北斗高精度技术、无人机技术和雷达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研 发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升级产业发展模式,引领我国工程施工行 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转型升级,进而在国内外施工行业普 及中国地质灾害监测标准,打造以“北斗”为标杆的国际卫星导航应 用体系,显著提高我国地灾监测预警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b.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华测导航将进一步扩大地灾监测的市场,进一 步提升华测导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相关产品的成熟度、实用性, 进一步提高华测导航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影响力,为高精度导 航产业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加速推动了华测导航成为北斗高精度导 航领域的国内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经济区的北斗 相关企业产业升级及协同发展,形成以华测导航为龙头的百亿规模上 海北斗产业集群。 c.通过基于北斗的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监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应 用于高边坡监测、地质滑坡监测、水利水电大坝监测、尾矿库安全监 测、桥梁健康监测、采空区沉降监测等领域,所涉及项目占全国 GNSS 自动化变形监测市场份额 80%左右,间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和环境效益。 4.保密方面 项目保密内容已采取申请专利的形式进行保密,本次提供的材料无密 点。 5.国际比较(限 800 字) 项目研发研发了北斗中长基线毫米级定位解算软件,实现在复杂地质 环境下 120km 基线毫米级精度的解算,实测性能优于国内同类产品; 研制的整机运行功耗小于 1.5W 的低功耗北斗接收机,是国内首创, 比国内外其他同类产品相同工作条件下,功耗降低 40%;自研的应急 管理信息化平台,可集成超过 30 多种监测类型,100 多种传感器, 支持接入 30000 个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 "1. 推 广及应用情况 华测导航与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武 汉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测绘院、上海市天文台等国内 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关于监 测的项目,部分项目如下: (1)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高精度定位服 务系统及应用示范; (2)总装备部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 北斗高精度网络建设和服务平台及终端示范应用;(3)国家发改委 2013 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基于北斗的工程机械高精度 GNSS 终端及产业化;(4)国家发改委 2018 年度北斗产业园区发展专项: 北斗高精度智慧施工管理创新应用及产业化; (5)上海市战略新兴产 业重点项目:基于北斗的高精度位移监测应用;(6)2018 年国家重 点研发项目:特大滑坡实时监测预警与技术装备研发; (7)上海科技 创新项目:尾矿库远程智能安全监测技术研究; (8)上海科技创新项 目:基于北斗的多模地质灾害大型构筑物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 华测导航利用 38 家分子公司,3000 家代理商在国内外 150 个国家地 区进行推广。华测导航监测集成事业部主要为地质灾害及大型构筑物 提供自动化监测解决方案,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结合多种 传 感器,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云服务等技术实现自动化 监测预警。监测集成事业部于 2006 年成立,已经经历了 14 年的发展 历程,承建的监测项目案例超过 800 个,累计金额超过 8 亿,在 GNSS 监测领域占比超过 80%,期间多次参与了国家重点监测项目的建设工 作。采用的传感器主要有:GNSS 接收机、岩土类传感器、合 成孔径 雷达等。目前在地质灾害、交通、水利水电、矿山、轨道交通、电力 等行业有众多解决方案。 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案例有港珠澳大桥健康监测、南水北调渠坡自动化 监测、溪洛渡水电站滑坡体监测(225.7 万元)、贵州省提升地质灾 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地灾隐患监测点设备采购 2018 年度(第一期)采 购项目(1131.6 万元) 、四川凉山州滑坡监测、舟曲灾后恢复重建防 治规划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滑坡灾害监测设备采购(一期)合同 (218.6 万元)、云南省 2015 年 34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项目 (395.51 万元) 、云南省 2014 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722.72 万元) 、三峡后续规划重庆库区奉节县和云阳县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货 物采购与安装项目(432.78 万元)、山西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示 范项目(215 万元)、神华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边坡稳定 GPS 自动化 滑坡监测项目(355 万元)、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结构滑坡监测 系统设备采购项目(1486.4 万元)、四川卡拉水电站工程区滑坡体一 期安全监测工程外部变形监测仪器设备采购合同(392.75 万元) 。 2.社会评价 1)上海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专家评定会评价意见; 2)同济大学出具的软件测试报告:HuaceNav HCMonitor,该报告给出 了软件功能性、稳定性、用户界面、文档、解算精度等项目的测试结 果,验证该软件可提取不同时期高精度(毫米级)的变化量,可实现 变形监测应用需求; 3)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出具的测试报告:华测监测预警软 件(报告编号:WO1614200487) ,该报告给出了系统管理、工程管理、 监测类型、报表调查和视频监控等项目的检测结果; 4)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出具的检测报告: 基于北斗的 NRTK 区域定位解算的导航定位系统(报告编号:W01914201515),该报告 给出了,参考站最大间距,可接受卫星信号等新项目的监测结果; 5)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出具的检测报告:监测专用 GNSS 接收机(报告编号:W01914200894),该报告给出了低功耗接收的工 作功耗情况,正常搜星功耗 1.4W,云服务功耗 1.5W,网络播发数据 1.9W,以及断点续传功能; 6)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出具的检测报告:地质灾害防治 指挥平台(报告编号:W01914200824) ,该报告给出了多源数据管理、 多源数据叠加展示等各个功能的检测,确认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设 计功能开发完成,确实做到了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监测预警服务; 7)上海市青浦区科委组织专家对项目:基于北斗的多模式地质灾害 大型构筑物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的验收意见。 " 本项目与国家产业发展布局高度一致,研发的具有普遍适用功能 的高精度位移监测设备核心软硬件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可广泛应 用于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大型构筑物等多个领域,有效抑制进口产 品的价格,改变国外技术对我国北斗监测终端市场的主导局面,对于 完善、提升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具有相当的作用,大 幅度提高对于各类灾害机理的认识水平,增强企业、社会、政府对于 灾害的预警响应能力。 "该项目以地质灾害监测为中心,以地质灾害 监测解算软件、毫米级定位终端、数据传输可靠性和地灾监测预警平 台为主线,研发了北斗中长基线毫米级定位解算软件,实现在复杂地 质环境下 120km 基线毫米级精度的解算;研制了整机运行功耗小于 1.5W 的低功耗北斗接收机,可保证阴雨天 30 天野外不间断工作;研 制了融合薄膜电池板、锂电池、4G/北斗通信、数据采集于一体的便 携式北斗应急监测站,极大的提高了监测部署的效率;提出了基于北 斗通信的指标压缩方法、要素压缩方法、位压缩方法,提升了北斗通 信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开发了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应急管理信息化 平台,实现了多种传感器数据统一化存储和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监 测预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 8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外观专利 3 项、软件 著作权 36 项,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软硬件全面升级和优化。成果已 成功应用在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尾矿库、采空区沉降、水力发电、 道路桥梁、车辆调度、大型构筑物等多个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同时 该研究可全面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增强企业、社会、政府对于地质灾 害的预警响应能力,对于完善、提升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结构和竞 争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该项目取得了系列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领域的进步, 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照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同意推荐该项 目申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