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河红茶种植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B 30 江 DB36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435—2021 铅山河红茶种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Yanshan hehong tea 2021 - 06 - 30 发布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36/T 1435—2021 目 前 次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地条件 .......................................................................... 2 5 茶园建设 .......................................................................... 2 6 茶园土肥管理 ...................................................................... 3 7 树冠管理 .......................................................................... 4 8 病虫草害防控 ...................................................................... 5 9 鲜叶采摘 .......................................................................... 6 10 档案管理 ......................................................................... 6 I DB36/T 1435—2021 前 言 本文件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铅山县农业农村局,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普香、林淑红、蔡海兰、蒋检胜、李文金、李延升。 II DB36/T 1435—2021 铅山河红茶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铅山河红茶种植的术语和定义、基地条件、茶园建设、茶园土肥管理、树冠管理、病 虫草害防控、鲜叶采摘和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铅山河红茶的种植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十)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 15063 复混肥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 5043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GB 5043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T 20014.12 良好农业规范 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NY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36/T 864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DB36/T 865 绿色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DB36/T 866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DB36/T 1204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园基地 tea plantation base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茶园组成的种植茶树、采收茶鲜叶的茶叶生产单元。 3.2 1 DB36/T 1435—2021 树冠管理 canopy management 根据茶园生产方式,以及茶树树龄、地上部分生产枝的生长势、蓬面新稍萌发能力等状态,对茶树 采取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以及合理采摘等方式促进茶树冠面新梢生长,培育丰产 树冠面所实施的措施。 4 基地条件 4.1 种植区域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域内,东经117°44′03″~117°70′41″,北纬27°48′19″~28°31′77″。 4.2 空气 符合GB 3095的规定。 4.3 灌溉水 符合GB 5084的规定。 4.4 土壤 pH值4.5~6.5为宜,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并符合GB 15618规定。 4.5 位置 距离公路主干道或铁路200m以外。远离居民区、工矿区、养殖场和医院,避开污染源。 4.6 地势 茶园种植地坡度小于25°,以朝南、背风、向阳地块为宜。 5 茶园建设 5.1 基本要求 生态茶园建设按DB36/T 1204规定执行。 5.2 基地规划 5.2.1 茶园划区 2 2 根据山势高低、坡度大小、土壤条件和小气候等条件进行划区分块,以1hm ~3hm 为独立种植小区。 坡度大于25°的坡地、土层贫瘠、低洼的凹地作为缓冲地或绿化地,不宜规划为种茶区。 5.2.2 道路系统设置 包括主道、支道、园道和地头道。坡度在15°以上的茶园,应按“S”形绕山开筑。主干道宽5m~8m, 支道宽3m~4m,园道宽1.5m~2m,地头道宽2.5m~3m,路路相连、茶行相通。 5.2.3 水利系统设置 2 DB36/T 1435—2021 做到旱能蓄涝能排,沟系配套完善。设置合理的渠道、纵横沟、隔离沟和水塘、水池,有条件的宜 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5.3 茶园开垦 5.3.1 茶园开垦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遵循 GB 50433 和 GB 50434 规定。 5.3.2 坡度 15°以下的平缓坡地进行等高横向开垦;坡度 15°~25°的坡地,根据“梯面宽不少于 1.5m, 等高不等宽”原则,建立等高內倾梯田,梯壁高度不超过 1.5m。 5.3.3 生荒地进行二次开垦。初垦采取深耕方式,时间可选择高温的夏季或严寒的冬季,清除灌木、 荆棘、杂草等障碍物。复垦在开茶树种植沟前进行,深度 30cm~40cm,平整地面,进一步清除草根、 乱石等杂物。 5.3.4 熟地全面深翻,根据土壤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改良土壤结构。 5.4 茶树种植 5.4.1 种苗选择 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规定。选择适宜铅山县种植,且适制铅山河红茶的中小叶茶树优良品种。 5.4.2 种植时间 种植时间以10月底至次年2月初为宜,避开冰雪天气。高山茶区在9~10月种植为宜。 5.4.3 种植规格 单行条栽种植: 行距150cm~180cm,丛距30cm左右,每丛2株茶苗。双行条栽种植: 行距150cm~180cm, 小行距30cm左右,丛距35cm,小行距之间茶丛呈三角形种植,每丛2株茶苗。 5.4.4 开种植沟 茶苗栽植前应按行距开挖60cm×60cm的种植沟,施足底肥,底肥分层铺施在种植沟下部的30cm~ 60cm处,上部0cm~30cm覆盖深层土。底肥以有机肥和和缓效磷肥为主。 5.4.5 茶苗定植 栽植时茶苗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根颈离土表3cm左右。保持根系自然舒展,防止误伤根系。及时 浇足定根水,留2~3叶修剪。栽植后注意保温保水、抗旱和排水、适时补苗。 6 茶园土肥管理 6.1 土壤耕作 春秋季节采取浅耕除草,浅耕深度5cm~10cm;冬季深耕与施肥结合,深耕深度20cm~30cm。 6.2 地表覆盖 6.2.1 选用无草籽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污染的覆盖材料进行茶园覆盖。 6.2.2 茶苗移栽后覆盖。 6.3 施肥 6.3.1 施肥种类 3 DB36/T 1435—2021 6.3.1.1 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如饼肥、厩肥和堆肥,可适当配施速效氮肥;追肥结合 茶树生育规律进行,以速效氮肥为主。 6.3.1.2 农家肥施用前应经渥(沤)堆等无害化处理。 6.3.1.3 肥料质量符合 GB 15063、GB 18877、NY 525、NY 227 规定。 6.3.2 施肥方法 6.3.2.1 幼龄茶园施用氮、磷、钾比例 1:(1~2):(1~2),氮肥用量参考表 1;成龄茶园施用氮、磷、 钾比例 3:(1~2):1,氮肥用量参考表 2。 表1 幼龄茶园氮肥参考用量 树龄 氮肥用量(kg/hm2) 1 年~2 年 35~75 3 年~5 年 75~115 表2 成龄茶园氮肥参考用量 干茶产量(kg/hm2) 氮肥用量(kg/hm2) <750 90~120 750~1500 100~250 1500~2250 200~350 2250~3000 300~375 >3000 400~600 6.3.2.2 基肥宜在 10 中上旬开沟深施,可结合秋季深耕进行,根据茶树根系分布特点确定施用位置, 具体参考表 3。 表3 不同茶园的施基肥位置和深度 茶园类型 幼龄茶园 成龄茶园 施肥位置 施肥深度 1 年~2 年 距茶树主干 10cm~15cm 15cm~20cm 3 年~5 年 距茶树主干 25cm~30cm 20cm~25cm 树冠外沿垂直投影下 20cm~30cm 6.3.2.3 追肥在各季茶叶开采前 40d 左右施用。施肥深度视肥料种类而异,移动性小或挥发性强的肥料, 沟深 10cm 左右。 6.4 灌溉 6.4.1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70%时,使用灌溉补充水分。 6.4.2 灌溉用水应符合 GB/T 5084 的规定。 7 树冠管理 7.1 定型修剪 7.1.1 新植茶园,以及台刈和重修剪后的茶园需进行定型修剪。 4 DB36/T 1435—2021 7.1.2 第 1 次定型修剪:种子直播茶苗高 30cm、无性系茶苗移栽定植(晚秋或早春)时进行;修剪高度 离地 15 cm~20cm,只剪主枝,不剪侧枝。 7.1.3 第 2 次定型修剪:在第 1 次修剪后,茶苗高 45cm 以上时,修剪高度为离地 25cm~35cm。 7.1.4 第 3 次定型修剪:在第 2 次修剪后,茶苗高 60cm 以上,修剪高度为离地 40cm~45cm。 7.2 轻修剪 7.2.1 适用对象:冠面生长枝过密且细小、春季萌芽小且持嫩性差的茶园。 7.2.2 修剪时间:秋末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茶树新梢生长休止后,或春季新梢萌动前。 7.2.3 修剪高度:剪去树冠面 3cm~5cm 的细小、枯老、突出的枝叶。 7.3 深修剪 7.3.1 适用对象:冠面叶层较薄、冠层枯枝多、育芽能力弱的茶园。 7.3.2 修剪时间:春茶后 5 月中旬前后均可进行。 7.3.3 修剪高度:剪去树冠面 10cm~15cm,以剪去鸡爪枝为度。 7.4 重修剪 7.4.1 适用对象:树势半衰老、上层枯枝多、但下部骨干枝较健壮的茶园。 7.4.2 修剪时间:春茶前、春茶后 5 月中旬前后均可进行。 7.4.3 修剪高度:剪口离地 30cm~40cm。 7.5 台刈 7.5.1 适用对象:树势衰老、大部分生长枝条已丧失生育能力的茶园。 7.5.2 修剪时间:春茶前、春茶后 4 月底到 5 月初进行。 7.5.3 修剪高度:剪口离地 10cm 左右。 7.5.4 台刈后管理:台刈后生长的新梢按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方式重新培育树冠,并视新梢萌发情况适 当疏枝。 7.6 边缘修剪 覆盖度较大且行间封闭的茶园,每机采一批鲜叶进行一次边缘修剪,两行茶树树冠外缘保持20cm 左右的间距。 8 病虫草害防控 8.1 防治原则 加强田间虫口预测预报,适时精准防治;以农业和生物防治以及理化诱控为主,保持茶园生态平衡; 优先采用生物农药,谨慎使用化学农药。 8.2 防控要求 无公害茶园、绿色食品茶园、有机茶园病虫草害防控分别按DB36/T864、DB36/T 865、DB36/T 866 相关规定执行。 8.3 农业防治 5 DB36/T 1435—2021 8.3.1 换种改植或新建茶园时,选用对当地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引进品种严格进行植物检疫。 8.3.2 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品种,合理保留和补植不与茶树共生病虫害的园林植被,提倡“宜林则 林,宜茶则茶”,保护生物多样性。 8.3.3 适时采摘幼嫩新梢,减轻茶园病虫发生和为害。 8.3.4 采用人工捕杀,如茶毛虫、茶尺蠖、蓑蛾类、卷叶蛾类等。 8.3.5 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自身抗逆性。 8.3.6 冬季深耕,及时清园,并用石硫合剂等封园,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8.4 理化诱控 8.4.1 采用灯光诱杀或色板诱杀成虫,如茶小绿叶蝉、黑剌粉虱、灰茶尺蠖、油桐尺蠖等。 8.4.2 采用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如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茶毛虫性信息素等。 8.5 生物防治 8.5.1 保护利用茶园内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8.5.2 优先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源农药以及苦参碱、除虫菊素、藜芦碱等植物 源农药。 8.6 化学防治 8.6.1 科学安全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限制使用水溶性农药。 8.6.2 严格按照 GB/T 8321.1-10、NY/T 1276 要求控制施药量。 8.6.3 无公害茶园用药按 DB36/T 864 规定执行,绿色食品茶园用药按 DB36/T 865 规定执行,有机茶 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农药。 8.7 杂草控制 8.7.1 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 8.7.2 在杂草未结籽前进行人工或机械除草。 8.7.3 可采取覆盖或种植地表覆盖植物进行控草。 9 鲜叶采摘 9.1 采摘方法 9.1.1 根据“铅山河红茶”各品类等级鲜叶原料标准要求采摘。 9.1.2 机械化采摘符合 NY/T 225 规定。 9.2 安全间隔期 按GB/T 83211-10、NY/T 1276规定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要求安排采摘时间。 10 档案管理 应按GB/T 20014.12规定建立种植记录档案,保留期限不少于2年。种植档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 容: a) 种植基地基本情况记录; 6 DB36/T 1435—2021 b) c) d) e) f) 基地人员信息记录; 生产资料采购和出入库记录; 农事活动记录; 肥料和植保产品等投入品使用记录; 鲜叶采摘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