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

Puberty12 页 666.147 KB
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

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

ICS 65.020.40 CCS B 64 福 35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2007—2021 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astanopsis kawakamii cultivation 2021-09-28 发布 2021-12-28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2007—2021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容器苗培育 ......................................................................... 1 5 造林 ............................................................................... 3 6 抚育管理 ........................................................................... 4 7 有害生物防治 ....................................................................... 5 8 技术档案管理 ....................................................................... 5 附录 A(资料性) 格氏栲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 ........................................... 6 附录 B(资料性) 小班档案卡 ........................................................... 8 I DB35/T 2007—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服务站、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农林大 学、三明市三元区林业局、福建三明林业学校、福建省泰宁国有林场、漳平市林业局、福建省明溪国有 林场、清流县林业局、三明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三明市森林资源站、三明市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中 心、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永安市自然资源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彩霞、施友文、何中声、刘金福、谢荣樟、王邦富、刘敬灶、陈江海、 潘标志、彭明良、孔智祥、赖建明、江斌、许春枝、李少玲、庄丽、刘雨晖、王清玲。 II DB35/T 2007—2021 格氏栲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的容器苗培育、造林、抚育管理、有害生物防治、 技术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格氏栲的培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772—1999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DB35/T 84—2020 造林技术规程 DB35/T 127—201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 DB35/T 1086 林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安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容器苗培育 4.1 采种 4.1.1 母树选择 选择20 a生以上生长健壮、主干通直、无有害生物危害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树。 4.1.2 采收时间 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当果苞呈黄褐色、开裂时及时采收。 4.2 坚果处理 将去除果苞的坚果用0.05% 2,4-D加2 g/L托布津或多菌灵1 g/L液浸种24 h后,放入水中进行水选, 捞去浮在水面的劣种,用筛孔≥1 cm的定制筛网筛种,去掉小粒、不饱满、黑色霉烂的种籽。 4.3 检验 种子质量检验按照GB/T 2772—1999的规定执行。 1 DB35/T 2007—2021 4.4 催芽 4.4.1 方法 采用室内沙藏层级催芽法。选好的坚果用1.25 g/L敌百虫水溶液喷洒,用湿度55%~65%的干净河沙 进行贮藏。先在底层放一层15 cm厚河沙,然后放一层厚2 cm~3 cm的坚果,再盖一层厚5 cm河沙,依 次类推,堆高60 cm~80 cm为宜。保持室内通风透气,视室内干湿情况喷水保湿。 4.4.2 时间 以坚果先端膨大凸出、露出根尖而未长出芽为宜。 4.5 育苗场地 4.5.1 圃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通畅,交通便捷、水源充足和通风、光照条件好的地块。 4.5.2 整地作床 清除杂草和石块,平整土地,四周开排水沟,床高15 cm~20 cm,床宽100 cm~120 cm,步道宽30 cm~40 cm。床面覆盖黑色地布或铺上5 cm~8 cm厚的清水细沙,将装填好基质的容器袋摆放在床面。 4.5.3 基质配制 3 黄心土:泥炭(或椰糠、珍珠岩)=(8~9):(2~1)。添加缓释复合肥(N:P:K=18:8:8)3.0 kg/m ~ 3 4.0 kg/m ,拌匀。 4.5.4 基质消毒 参照LY/T 1000的规定执行。 4.5.5 4.5.5.1 容器选择 容器种类 2 2 无纺布材料(80 g/m ~100 g/m )制成的圆筒形容器,容器底部为折边式。 4.5.5.2 容器规格 1 a生容器苗可选用(4.5 cm~6 cm)×(8 cm~10 cm)的无纺布育苗袋,2 a生容器苗可选用(14 cm~15 cm)×(16 cm~18 cm)的无纺布育苗袋。 4.5.6 播种 先切去根尖0.1 cm~0.3 cm,在容器袋中央插至3 cm~5 cm深的孔穴,露白端朝下将芽苗放入孔穴 压实,浇透水。 4.5.7 4.5.7.1 苗期管理 遮阴 苗木开始出土1/4时,搭建高度1.8 m~2.0 m的遮阴棚,用透光度25%的遮阳网进行遮阴。 2 DB35/T 2007—2021 4.5.7.2 水分 及时浇透水,保持基质湿润,同时注意苗床、容器的排水。 4.5.7.3 追肥 6月至8月每月用0.3%~0.5%速效复合肥水溶液根部施肥1次,浓度由稀到浓。 4.5.7.4 除草 结合浇水进行除草,应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4.5.7.5 炼苗 9月下旬至10月去除遮阳网、控制水分进行炼苗。 4.5.7.6 换袋移植 对未出圃的1年生容器苗,用(14 cm~15 cm)×(16 cm~18 cm)的无纺布育苗袋进行换袋移植。 4.6 检疫 按照DB35/T 127—2019的规定执行。 4.7 苗木出圃 4.7.1 苗木调查 按照DB35/T 127—2019的规定执行。 4.7.2 合格苗指标 1 a~2 a生容器苗合格苗指标和综合控制指标见表1。 表1 苗木等级 合格苗木指标表 苗龄 地径 苗高 合格苗率 a cm cm % 1~0 ≥0.15 ≥20 ≥85 1~1 ≥0.30 ≥50 ≥85 合格 4.7.3 综合控制指标 苗干通直、生长健壮、顶芽饱满,色 泽正常、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无有 害生物和机械损伤。 运输 按照LY/T 1000的规定执行。 5 5.1 造林 林地选择 选择立地质量为Ⅰ、Ⅱ级的林地进行造林。 3 DB35/T 2007—2021 5.2 造林作业设计 造林前应进行造林作业设计,具体要求按照DB35/T 84—2020的规定执行。 5.3 整地 5.3.1 林地清理 按照DB35/T 84—2020的规定执行。 5.3.2 挖穴 穴规格为50 cm×30 cm×30 cm,结合回填表土时施基肥,每穴施0.25 kg~0.50 kg钙镁磷肥。 5.4 苗木选择 选用1 a或2 a生的合格容器苗。 5.5 栽植 5.5.1 栽植时间 12月至翌年3月上旬,选择适宜天气造林。 5.5.2 栽植密度 2 2 1 500株/hm ~1 800株/hm 。 5.5.3 栽植方法 采用植苗造林,除去容器袋,深栽压实。 5.5.4 补植 当年造林成活率低于85%的应及时补植。 5.6 造林方式 可营造纯林或混交林,适宜混交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种,采用行间或块状混交,格氏栲与 混交树种比例宜为3:7或4:6。 6 抚育管理 6.1 幼林抚育 6.1.1 锄草 造林第1 a~3 a每年全面劈杂除草抚育2次,第一次在4月至5月,第二次在7月至8月;第4 a开始视 郁闭情况每年进行1次锄草或劈草抚育。 6.1.2 施肥 造林后第2 a开始每年沟施复合肥1次,施肥量0.10 kg/株~0.25 kg/株,直至郁闭为止。 4 DB35/T 2007—2021 6.1.3 修枝整形 6.1.3.1 时间 根据幼林树木分枝情况确定修枝年龄,于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修枝、整形。 6.1.3.2 方法 修去侧枝,切面要平,每次修枝高度为树高的1/4~1/5。 6.2 抚育间伐 6.2.1 间伐时间 抚育间伐两次,第一次为造林后10 a~15 a,第二次为造林后18 a~25 a。 6.2.2 间伐方法 采用下层疏伐法,按照GB/T 15781的规定执行。 6.2.3 间伐强度 第一次间伐强度30%~35%;第二次间伐强度25%~30%。 6.2.4 保留株数 2 2 2 2 大径材保留400株/hm ~550株/hm ,中径材保留550株/hm ~750株/hm 。 7 有害生物防治 格氏栲主要有害生物有褐班病、象鼻虫等,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参见附录A。防治作业应符合 DB35/T 1086的规定。 8 8.1 技术档案管理 档案卡 以小班为单位建立小班档案卡,具体格式和内容参见附录B。 8.2 主要内容 小班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方法、密度、种苗来源、种子质量、苗木规格和抚育措施,幼林抚育 间伐,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和防治措施、效果,造林施工单位等。 8.3 档案管理 技术档案应指定专人负责,每年持续记载小班经营活动和林木生长等情况,记载具体内容参见附 录B。 5 DB35/T 2007—202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格氏栲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 格氏栲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见表A.1。 表A.1 格氏栲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 有害生物名称 危害与症状 主要防治方法 主要为害苗木或当年嫩梢叶,幼苗出土展叶时,病 菌初侵染。叶面上现深褐色针头状点斑,后点斑逐渐 扩展成不规则大斑,许多病斑联在一起,致病叶皱缩 褐斑病 Mcrophoma Sp. 卷曲而易组织坏死但不脱落,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 颗粒(分生孢子器)。侵染嫩梢致梢枯易断。 病菌以分生孢子越冬,次春分生成孢子随风雨传播 侵染苗木嫩叶、梢。5 月至 6 月为发病高峰期,该菌 能多次再侵染,是格氏栲苗木的主要病害。 1.加强苗圃管理,培育壮苗,提高苗木抗 病力。 2.搭阴棚遮荫,降低病菌侵染。 3.清除病苗烧毁,减少侵染源。 4.展叶期,喷洒 1%波尔多液保护苗木;发 病期,喷洒多菌灵 1 000 倍液或 0.3 度 Be1 石硫合剂,每隔 1 周 1 次。 1.采用 45 ℃~50 ℃温水浸种 15 min~ 主要以幼虫蛀食坚果,被害坚果种仁大半被吃去, 20 min。 易受病菌侵入而霉烂,引起早期落果。 象鼻虫 Curculionoidea Sp. 2.结合抚育翻土,杀灭越冬幼虫和蛹。 成虫补充营养时,用喙刺入嫩枝皮层、嫩芽、叶子、 3.成虫上树产卵前,利用其假死性进行 幼果吸取液汁。成虫依靠爬行和短距离的飞翔上树, 人工捕杀,或放敌马烟剂 1~2 次,用药量 交尾后产卵于幼果内。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 1 L/667m2~2 L/667m2。 受害严重致叶片焦枯、穿孔引起落叶,影响幼树生 长。 1.结合幼林抚育,清除病叶烧毁。 叶面受侵染初现黄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斑, 2.在初春喷洒 1%波尔多液,保护新叶不受 叶斑病 边缘稍隆起。后期在病斑上散生明显的黑色分生孢子 Pseudomonadaceae 器。许多病斑连成不规则的褐色大斑,致叶组织坏死 Sp. 侵染。 3.侵染发病期用 50%多菌灵或 75%百菌清 脱落,形成穿孔。 500 倍液喷雾,隔 1 周喷 1 次,连喷 2~3 次,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翌年 3 月分生孢 可控制病害蔓延扩展。 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5 月至 6 月为病害高发期, 分生孢子可行多次再浸染。 1.结合修枝,改善林内通风透光,控制病 该病害主要为害老叶,尤以阴湿地孤立木发病较重。 害发生。 圆斑病 叶面被侵染初期出现褐色点斑,后点斑扩展成圆斑, Oedocephalum Sp. 不受叶主、支脉限制。5 月中旬至 12 月可见到病斑上 2.清除收集病叶掩埋,减少再侵染源。 发病期选用 20%三唑酮乳油或 50%多菌灵 长出黄色绒毛状物。 500~800 倍液喷雾防治。 6 DB35/T 2007—2021 表A.1 格氏栲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续) 有害生物名称 危害与症状 主要防治方法 受害枝条严重者生长较弱,枝短。病原菌侵染枝条 1.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褐色膏药病 表皮,初为灰白色斑点,渐扩大,直径 3.3 cm~6.6 cm, Helicobasidium Sp. 菌膜紧贴于树枝表面似贴膏药状,日久后中央变为褐 2.用小刀刮除病菌膜后,受害部位用 0.1% 升汞水涂抹。 色,子实体老熟易发生龟裂而容易剥离。 主要危害幼林老叶,病株高生长受阻,长势衰弱。 病原菌在病叶上以分生抱子越冬,翌年入春后,孢子 1.清除病叶,减少病源。 灰斑病 随风雨传播入侵老叶,当年嫩叶受害少。初侵染为褐 2. 发 病 期 间 用 5% 的 可 湿 性 粉 剂 退 菌 特 Mcrophoma Sp. 色点斑,以后点斑扩展为不规则大斑,中央深褐色,斑 800~1 500 倍液或用 75%可湿性粉剂的菌清 缘淡黄色,深褐色斑后变成灰白色斑,斑上散生小黑 600 倍液喷雾,每隔半个月防治 1 次。 点。病斑受叶主支脉限制,病叶不脱落。 该病害每年 3 月至 6 月和 9 至 11 月为发病盛期,林 内湿度大发病重,盛夏高温停止蔓延,夏季雨水多, 煤污病 Meliolashiiae Yamom 也时有发生,发生时常伴有蚜虫。 受害叶面片及枝条表面初期形成圆形黑色霉点,有 的沿主脉扩展,以后逐渐增多,形成较厚的黑色或黑 褐色的煤烟状层,严重时形成黑色霉层。 1.及时修除病虫枝,增强通风透光,降低 湿度。 2.发病盛期,选用 70%甲基托布津 1 或 50% 多菌灵 1 000 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3.兼有蚜虫发生时,可选用吡虫啉等高效 低毒农药防治,减轻病害发生。 1.修剪病枝枯叶集中烧毁,消灭病害越冬 赤斑病 Phyllosticta Sp. 主要侵害嫩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浅黄色点斑, 后扩展病部泡状隆起,相应叶背面稍凹陷,隆起病斑 中央先为浅褐色,后为灰白色,上散生小黑点,病叶 不脱落,病菌可再次侵染。 病源。 2.合理修枝,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木抗 病能力。 3.发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 800 倍 液或退菌特 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7 DB35/T 2007—202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 小班档案卡 _____县(市、区)____乡(镇、场)_____村(工区)地名______ 代码 林班号____大班号_____小班号_______外业小班号____ 1.地貌类型__________坡向________坡位__________坡度_______坡长________海拔高______m;土壤名 称_____________土壤厚度__________cm 腐殖质厚度___________cm 立地亚区号________立地类型号 __________立地质量等级_____________;灌木名称______________灌木高度___________cm 灌木盖度 ______% ; 草 本 名 称 ____________ 草 本 高 度 ____________cm 草 本 盖 度 ___________% ; 山 权 ______________林权______________;地类____________林种________。 2 2.造林密度___________造林时间______________造林面积________hm 造林类型________树种组成 _________造林方式__________整地方式_______________良种类型_____________种子来源__________ 投资费用_______________元,林地建设方式_______________经营类型____________经营措施类型 ______________是否世行_____经营实体类型____________。 时间 经 营 活 动 情 况 8 项目 规格质量及投资费用 时间 项目 规格质量及投资费用 DB35/T 2007—2021 名称 项目 调查时间 原小班面积 面 积 变 动 情 况 现小班面积 原造林面积 面积变化值 蓄积变化值 变化原因 调查日期 小班面积(hm2) 保存造林面积 树种组成 林龄 林 木 生 长 情 况 郁闭度 单位株数(株/hm2) 保存率(成活率%)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径(cm) 每亩蓄积(m3) 小班蓄积(m3) 生长类型 森林经营措施类型 灾害种类 a 受害面积(hm2) 损失株数(百株) 森 林 灾 害 损失蓄积(m3) 治理措施 治理费用(元) 发生原因 备注 a 灾害种类: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干旱、滥伐、盗伐等。 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