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999—2021 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 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ed urban road base works in city and town 2021-12-28 发布 2022-04-01 实施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 合 发 布 DB11/T 999—2021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 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ed urban road base works in city and town 编 号:DB11/T 999-2021 主编部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批准部门: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施行日期:2022 年 04 月 01 日 2021 北京 I DB11/T 999—2021 前 言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市监发[2019] 21号)的要求,本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城 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11/T 999-2013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再生集料;5.水泥稳定再生 集料混合料;6.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7.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8.级配再生集料 基层,9.质量验收。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再生集料混合料的适用范围;2.增加了水泥粉煤灰稳定 再生集料混合料和级配再生集料基层的施工与质量验收内容;3.修改了杂物含量控制指标;4.增加了施 工碾压技术要求;5.增加了级配再生集料的级配范围;6.修改了验收指标要求。 本文件的内容涉及“利用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集料修筑的路基”专利(证书号为 ZL 2009 2 0307144.6),专利持有人声明放弃因本地方标准实施而产生的与该专利权相关的权利,并已出具《关 于北京市地方标准<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中专利权的声明》。 本规范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住房和城 乡建设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由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 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3号,邮编:100037, 电话:010-68354346)。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城建华晟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都市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鼎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 中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格林雷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崔 宁 王贯明 周文娟 常金波 杨玉杰 越 艳 李 烁 张 磊 贺岳平 曾 波 吴 宁 刘文才 高海辰 崔 丽 张兴巍 李岩凌 徐立荣 张大勇 钟海涛 邹 阳 刘祖军 李昱秀 刘 婧 刘振刚 白延峰 王 晨 褚明宇 王 浩 王 凯 II DB11/T 999—2021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丁建平 张 汎 薛忠军 陈家珑 张金喜 于海臣 刘怡林 III DB11/T 999—2021 目 次 1 2 总 则 .......................................................................... 6 术语和符号 ....................................................................... 7 2.1 术 语......................................................................... 7 2.2 符 号......................................................................... 7 3 基本规定 ......................................................................... 8 4 再生集料 ......................................................................... 9 5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 10 5.1 原材料........................................................................ 10 5.2 混合料组成设计 ................................................................ 10 5.3 拌和及施工.................................................................... 11 6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 12 6.1 原材料........................................................................ 12 6.2 混合料组成设计 ................................................................ 12 6.3 拌和及施工.................................................................... 13 7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 14 7.1 原材料........................................................................ 14 7.2 混合料组成设计 ................................................................ 14 7.3 拌和及施工.................................................................... 14 8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 ................................................................ 16 8.1 一般规定....................................................................... 16 8.2 施工........................................................................... 16 9 质量验收 ........................................................................ 17 附录 A 级配再生集料混凝土颗粒含量及杂物含量试验方法.................................................................21 本标准用词说明 ..................................................................... 22 引用标准名录...........................................................................................................................................23 条文说明..................................................................................................................................................24 IV DB11/T 999—2021 Contents 1 2 General provisions ............................................................... 6 Terms and Symbols ................................................................ 7 2.1 Terms.......................................................................... 7 2.2 Symbols........................................................................ 7 3 General requirement .............................................................. 9 4 Recycled aggregate ............................................................... 9 5 Cement stabilized aggregate mixture ............................................. 10 5.1 Primary material .............................................................. 10 5.2 6 7 8 9 Mixture composition design ……………………………………………………………………….…………………………………..10 5.3 Mixing and construction ....................................................... 11 lime and fly ash stabilized recycled aggregate mixture ........................... 12 6.1 Primary material ............................................................... 12 6.2 Mixture composition design .................................................... 12 6.3 Mixing and construction ....................................................... 13 Cement and fly ash stabilized recycled aggregate mixture ......................... 14 7.1 Primary material .............................................................. 14 7.2 Mixture composition design .................................................... 14 7.3 Mixing and construction ....................................................... 14 Graded recycled aggregate base course............................................ 16 8.1 General requirement ............................................................ 16 8.2 construction................................................................... 16 Quality acceptance .............................................................. 17 Appendix A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content of concrete rock and impurities..................21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2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23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24 V 1 总 则 1.0.1 为指导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在城镇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等工程的路面基层工程中的应用,统一质量检 验标准,制定本标准。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等工程的路面基层施工与质量验收。 1.0.3 用再生集料混合料修建路面基层施工与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DB11/T 999—202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再生集料 recycled aggregate 由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粒料。 2.1.2 再生集料混合料 recycled aggregate mixture 在级配再生集料中,掺入足量的胶结材料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 2.1.3 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ed urban road base 掺用了建筑垃圾再生集料的路面基层。 2.1.4 杂物 impurities 再生集料中除混凝土、砂浆、石、砖瓦、陶瓷之外的其他物质(如金属、橡胶、玻璃、沥青、塑料、木 材、纸张、毛皮、棉絮、布料、泡沫板颗粒等)。 2.1.5 轻质杂物 lightweight impurities 3 杂物中密度小于1g/cm 的杂质材料(如塑料、木材、纸张、毛皮、棉絮、布料、泡沫板颗粒等)。 2.1.6 混凝土粒料含量 content of concrete and rock 再生集料中,粒径4.75mm以上部分混凝土块及石块类粒料所占总体质量的百分比。 2.2 符 号 ω0 ——再生集料混合料最佳含水率。 7 DB11/T 999—2021 3 基本规定 3.0.1 再生集料混合料施工的最低温度应在 5℃以上。降雨时应停止施工,已经摊铺的混合料应碾压密实。 3.0.2 再生集料混合料结构层施工时,应在混合料处于含水率允许范围内进行碾压,碾压宜采用胶轮压路机。 3.0.3 混合料基层的接茬、养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的规定。 8 DB11/T 999—2021 4 再生集料 4.0.1 再生粗集料应按表4.0.1规定的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 表 4.0.1 再生集料分类及性能指标要求 项目 Ⅰ Ⅱ 试验方法 混凝土颗粒含量(%) ≥90 - 附录 A JTG E42-2005 (T0316) 压碎值(%) ≤30 ≤45 杂物含量(%) ≤0.5 ≤0.8 轻质杂物含量(%) ≤0.1 ≤0.3 针片状颗粒含量(%) 附录 A JTG E42-2005 (T0312) ≤15 4.0.2 Ⅰ类和Ⅱ类再生集料适用范围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表 4.0.2 再生集料适用范围 再生集料种 类 Ⅰ类 Ⅱ类 适用范围 层位 基层 底基层 基层 底基层 交通等级 重、中、轻 特重、重、中、轻 重、中、轻 特重、重、中、轻 道路等级 快速路及以下各级道路 次干路及以下各级道路 快速路及以下各级道路 4.0.3 再生细集料应符合表 4.0.3 的规定。 表 4.0.3 再生细集料技术要求 项目 水泥稳定、水泥粉煤灰稳定 石灰粉煤灰稳定、级配再 生集料 有机质含量(%) <2 ≤10 砂当量(%) ≥40 - 试验方法 JTG 3430-2020 (T0151) JTG E42-2005 (T0334) 9 DB11/T 999—2021 5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5.1 原材料 5.1.1 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 3h、终凝时间不小于 6h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 水泥;当采用Ⅰ类级配再生集料时可选用 32.5 级、42.5 级水泥,当采用Ⅱ类级配再生集料时宜选用 42.5 级 水泥。 5.1.2 级配再生集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37.5mm,颗粒级配宜符合表 5.1.2 的规定。再生集料性能指标应符 合本规范表 4.1.1 的规定。 表 5.1.2 水泥稳定的级配再生集料颗粒组成 项目 筛 孔 尺 寸 (mm) 37.5 31.5 26.5 19.0 9.5 4.75 2.36 1.18 0.60 0.075 通过质量百分率(%) 底基层 基层 次干路及以 城市快速 次干路及以 城市快速路、 下道路 路、主干路 下道路 主干路 100 100 90~100 — — 90~100 — 100 — — 66~100 90~100 — 67~90 54~100 72~89 — 45~68 39~100 47~67 50~100 29~50 28~84 29~49 — 18~38 20~70 17~35 — — 14~57 — 8~22 8~47 17~100 8~22 0~30 0~7 0~30 0~7 5.1.3 天然集料和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的规定。 5.2 混合料组成设计 5.2.1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 试验确定集料的级配、水泥掺 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的强度应满足表 5.2.1 的要求。 表 5.2.1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 Rd (MPa) 快速路和主干路 等级 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层位 重、中交通 轻交通 重、中交通 轻交通 基层 4~6 2.5~4.5 3~5 2~4 底基层 2~4 1.5~3.5 1.5~3.5 1~3 5.2.2 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配时水泥掺量宜按表 5.2.2-1 选取; 表 5.2.2-1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试配水泥掺量范围 集料类别 层位 水泥掺量(%) Ⅰ类 基层 4~7 10 DB11/T 999—2021 Ⅱ类 底基层 3~6 基层 4~7 底基层 4~7 2 应采用重型击实或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确定不同水泥掺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3 应按设计的压实度计算不同水泥掺量试件的干密度; 4 制备再生集料混合料试件,试件尺寸Φ150mm╳150mm,试件数量不应少于 9 个; 5 试件养护和抗压强度测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 的 规定; 6 计算抗压强度平均值 R 和变异系数 Cv ,当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表 5.2.2-2 中规定值,应重做试 验; 表 5.2.2-2 最少试件数量 变异系数(%) 试件数量(个) ≤15 9 ≤20 13 7 根据抗压强度试验结果,选定水泥掺量,水泥稳定Ⅰ类再生集料混合料水泥最小掺量不应小于 3%; 当采用 32.5 强度等级的水泥时,水泥最小掺量不应小于 4%。水泥稳定Ⅱ类再生集料混合料水泥最小掺量不 应小于 4%。可采用内插法计算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5.3 拌和及施工 5.3.1 混合料的拌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材料储存及混合料拌和过程可采取覆盖、预湿、局部封闭等抑尘措施; 2 混合料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计量准确,含水率应符合施工要求,并搅拌均匀; 3 进场检验产品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水泥用量、粒料等级、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 强度标准值; 4 混合料运输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应覆盖,不得遗撒、扬尘。混合料堆放及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集 料离析。 5.3.2 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确定施工工艺和压实系数。压实系数宜为 1.20~1.35; 2 宜采用专用摊铺机械摊铺。每次摊铺长度宜为一个碾压段; 3 混合料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宜大于 200mm,且不宜小于 150mm; 4 混合料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应超过 3h。应按当班施工长度计算用料量; 5 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6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 7d 后,可以取出完整芯样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5.3.3 混合料的碾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混合料含水率处于允许范围内进行碾压,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最佳含水率允许范围 ω0 +− 11 %; 2 宜采用 12t 以上压路机进行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 18t 或以上规格的压路机碾压,压至 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3 宜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采用钢轮压路机碾压时碾压轮上应设置刮板或钢丝绳,碾压过程中不应出 现严重粘辊和起皮现象; 4 应在水泥初凝前碾压完成; 5 当使用振动压路机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构筑物的安全要求。 11 DB11/T 999—2021 6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6.1 原材料 6.1.1 粉煤灰、天然集料、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的规定。 6.1.2 快速路和主干路用石灰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中Ⅰ~Ⅲ级石灰的要求。 其他等级道路宜使用Ⅰ~Ⅲ级石灰,当使用等外石灰时,等外石灰有效钙镁含量不得低于 40%,且应经试验确 定混合料 28d 抗压强度不小于 2.5MPa 时方可使用。 6.1.3 级配再生集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37.5mm,颗粒级配宜符合表 6.1.3 的规定。再生集料性能指标应符 合本规范表 4.0.1 的规定。 表 6.1.3 石灰粉煤灰稳定的级配再生集料颗粒组成 通过质量百分率(%) 底基层 基层 100 — 90~100 100 72~90 81~98 48~68 52~70 30~50 30~50 18~38 18~38 10~27 10~27 6~20 8~20 0~7 0~7 项目 37.5 31.5 19.0 9.50 4.75 2.36 1.18 0.60 0.075 筛 孔 尺 寸 (mm) 6.2 混合料组成设计 6.2.1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 试验确定集料的级配、石灰掺 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的强度应满足表 6.2.1 的要求。 表 6.2.1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7d 抗压强度 快速路和主干路 等级 (MPa) 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层位 基层 底基层 重、中交通 轻交通 重、中交通 轻交通 ≥0.8 ≥0.6 ≥0.8 ≥0.6 ≥0.6 ≥0.5 ≥0.6 6.2.2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石灰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例宜为 1:1.5~1:3,石灰粉煤灰与集料的质 量比例应为 15:85~22:78。 6.2.3 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备不同比例的石灰粉煤灰混合料,应采用重型击实或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确定不同水泥掺量、混合 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对比相同龄期和相同压实度的抗压强度,选用试件强度最大的石灰粉煤灰比 例; 2 试配时石灰掺量宜按表 6.2.3 选取。并应根据本规范第 6.2.3 条第 1 款确定的石灰粉煤灰比例计算 粉煤灰用量; 表 6.2.3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试配石灰掺量范围 12 DB11/T 999—2021 结构部位 石灰掺量(%) 基层 4~8 底基层 3~7 3 应按设计的压实度计算不同石灰掺量试件的干密度; 4 制备再生集料混合料试件,试件尺寸Φ150mm×150mm,试件数量不应少于 9 个; 5 试件养护和抗压强度测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 的 规定; 6 计算抗压强度平均值 R 和变异系数 Cv ,当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本规范表 5.2.2-2 中规定值时, 应重做试验; 7 应根据抗压强度试验结果,选定石灰掺量,石灰最小掺量不应小于 3%;当采用Ⅱ类级配再生集料时, 石灰最小掺量宜不小于 4%。可采用内插法计算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6.3 拌和及施工 6.3.1 混合料的拌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材料储存及混合料拌和过程可采取覆盖、预湿、局部封闭等抑尘措施; 2 混合料组成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搅拌均匀; 3 进场检验产品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及石灰活性氧化物含量、粒料等级、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及 R7 强度标准值; 4 混合料运输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应覆盖,不得遗撒、扬尘。混合料堆放及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集 料离析。 6.3.2 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2 3 4 5 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确定施工工艺和压实系数。压实系数宜为 1.20~1.45; 混合料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宜大于 200mm,且不宜小于 150mm; 混合料宜采用机械摊铺。每次摊铺长度宜为一个碾压段; 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可以取出完整芯样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6.3.3 混合料的碾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2 摊铺好的混合料应当天碾压完成; 应在混合料含水率处于允许范围内进行碾压,石灰粉煤灰稳定Ⅰ类再生集料最佳含水率允许范围 ω0 +− 11 %,石灰粉煤灰稳定Ⅱ类再生集料最佳含水率允许范围在 ω0 +−12 %; 3 宜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采用钢轮压路机碾压时碾压轮上应设置刮板或钢丝绳,碾压过程中不应出 现严重粘辊和起皮现象; 4 当使用振动压路机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构筑物的安全要求。 13 DB11/T 999—2021 7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7.1 原材料 7.1.1 水泥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7.1.2 粉煤灰、天然集料、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的规定。 7.1.3 级配再生集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37.5mm,颗粒级配宜符合本规范表 6.1.3 的规定。再生集料性能指 标应符合本规范表 4.0.1 的规定。 7.2 混合料组成设计 7.2.1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 试验确定集料的级配、水泥掺 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应满足表 7.2.1 的要求。 表 7.2.1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7d 抗压强度 快速路和主干路 等级 (MPa) 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层位 重、中交通 轻交通 重、中交通 轻交通 基层 2.5~4.5 2.0~4.0 2.0~4.0 1.5~3.5 底基层 ≥1.5 ≥0.8 ≥1.2 ≥0.8 7.2.2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水泥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例宜为 1:1.5~1:3,水泥粉煤灰与集料的质 量比例应为 8:92~15:85。 7.2.3 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备不同比例的水泥粉煤灰混合料,应采用重型击实或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确定不同比例水泥粉煤灰 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对比相同龄期和相同压实度的抗压强度,选用试件强度最大的水泥粉煤 灰比例; 2 试配时水泥掺量宜在 3%~6%范围内选取。根据本条款 1 确定水泥粉煤灰比例计算粉煤灰用量; 3 应按设计的压实度计算不同水泥掺量试件的干密度; 4 制备再生集料混合料试件,试件尺寸Φ150mm╳150mm,试件数量不应少于 9 个; 5 试件养护和抗压强度测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 的 规定; 6 计算抗压强度平均值 R 和变异系数 Cv ,当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本规范表 5.2.2-2 中规定值,应 重做试验; 7 率。 根据抗压强度试验结果,选定水泥掺量,水泥用量不应小于 3%,内插法计算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 7.3 拌和及施工 7.3.1 混合料的拌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材料储存及混合料拌和过程可采取覆盖、预湿、局部封闭等抑尘措施; 14 DB11/T 999—2021 2 混合料配合比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含水率应符合施工要求,并搅拌均匀; 3 进场检验产品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水泥用量、粒料等级、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 强度标准值; 4 混合料运输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应覆盖,不得遗撒、扬尘。混合料堆放及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集 料离析。 7.3.2 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2 3 4 5 6 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确定施工工艺和压实系数。压实系数宜为 1.20~1.40; 混合料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宜大于 200mm,且不宜小于 150mm; 混合料宜采用机械摊铺。每次摊铺长度宜为一个碾压段; 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混合料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应超过 3h。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可以取出完整芯样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7.3.3 混合料的碾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混合料含水率处于允许范围内进行碾压,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最佳含水率允许范围 ω0 +− 11 %; 2 宜采用 12t 以上压路机进行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 18t 或以上规格的压路机碾压,压至 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3 宜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采用钢轮压路机碾压时碾压轮上应设置刮板或钢丝绳,碾压过程中不应出 现严重粘辊和起皮现象; 4 宜在水泥初凝前碾压完成; 5 当使用振动压路机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构筑物的安全要求。 15 DB11/T 999—2021 8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 8.1 一般规定 8.1.1 级配再生集料不得应用于次干路及以上道路基层。 8.1.2 级配再生集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37.5mm,颗粒级配宜符合表 8.1.2-1 的规定, CBR 强度应符合表 8.1.2-2 的规定,再生集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表 4.1.1 的规定,级配再生集料颗粒级配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 规定的方法执行,CBR 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3430 规定的方法执行。 表 8.1.2-1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用级配再生集料颗粒组成 通过质量百分率(%) 基层 底基层 37.5 100 100 31.5 90~100 83~100 19.0 73~88 54~84 9.5 49~69 29~59 4.75 29~54 17~45 2.36 17~37 11~35 0.60 8~20 6~21 0.075 0~7 0~10 表 8.1.2-2 级配再生集料 CBR 强度标准 项目 筛 孔 尺 寸 (mm) 层位 CBR 值 基层 ≥100 底基层 ≥60 8.1.3 应采用重型击实或振动压实方法确定级配再生集料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8.2 施工 8.2.1 1 2 3 4 8.2.2 级配再生集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确定施工工艺和压实系数。压实系数宜为 1.25~1.35; 宜采用机械摊铺。每次摊铺长度宜为一个碾压段; 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已摊平的级配再生集料,碾压前应断绝交通,保持摊铺层清洁。 级配再生集料的碾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级配再生集料含水率处于允许范围内进行碾压,级配再生集料最佳含水率允许范围 ω0 +− 11 %; 2 宜采用 12t 以上压路机进行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 18t 或以上规格的压路机碾压,压 至表面平整、轮迹小于 5mm,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3 宜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采用钢轮压路机碾压时碾压轮上应设置刮板或钢丝绳,碾压过程中不应出 现严重粘辊和起皮现象; 4 未铺装上层前,级配再生集料基层应保持养护,不得开放交通。 16 DB11/T 999—2021 9 质量验收 9.1 一般规定 9.1.1 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的规定。 9.1.2 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 9.2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路面基层质量检验 Ⅰ主 控 项 目 9.2.1 原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2 再生集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 5.1.2 条的规定; 3 天然集料和水应符合本规范第 5.1.3 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再生集料应按同来源、同级配、同类别每 500t 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500t 时也应为一 个检验批,每批抽查 1 次;水泥、天然集料和水应按不同材料进场批次,每批抽查 1 次。 检验方法:查验质量证明文件、复验报告。 9.2.2 基层的压实度应符合表 9.2.2 的规定: 表 9.2.2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的压实度 道路等级 (%) 快速路和主干路 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基层 ≥98 ≥97 底基层 ≥97 ≥96 层位 检查数量:每 200m,每压实层抽查 2 点。 检验方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9.2.3 基层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检查数量:每 2000m 抽检 1 组(13 块)。 检验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Ⅱ一 般 项 目 9.2.4 表面应平整、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集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料。 检查数量:全面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9.2.5 基层的偏差应符合表 9.2.5 的规定。 表 9.2.5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基层及底基层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中线偏位,mm ≤20 检验频率 范围 点数 200m 4 检验方法 用经纬仪测量 17 DB11/T 999—2021 纵断高程,mm ±15 平整度,mm 20m 1 20m ≤10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 规定 40m 横坡 ±0.3%且不 反坡 100m 厚度,mm ±10 1000m 水泥(石灰)用量,% 0~+1.0 1000m 用水准仪测量 每车道 1 处 1 用钢尺量 4 个断面 2 用水准仪测量 JTG 3450-2019 1 2 用 3m 直尺和塞尺连续 量两尺,取较大值 T0912 挖坑或钻芯法 JTG E51-2009 1 T0809 EDTA 滴定法 9.3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路面基层质量检验 Ⅰ 主 控 项 目 9.3.1 原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粉煤灰、天然集料、水应符合本规范第 6.1.1 条的规定; 2 石灰应符合本规范第 6.1.2 条的规定; 3 再生集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 6.1.3 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再生集料应按同来源、同级配、同类别每 500t 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500t 时也应为一 个检验批,每批抽查 1 次;石灰、粉煤灰、天然集料、水应按不同材料进场批次,每 批抽查 1 次。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复验。 9.3.2 基层的压实度应符合表 9.3.2 的规定: 表 9.3.2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压实度 道路等级 快速路和主干路 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基层 ≥98 ≥97 底基层 ≥97 ≥96 层位 (%) 检查数量:每 200m,每压实层抽查 2 点。 检验方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9.3.3 基层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检查数量:每 2000m 抽检 1 组(13 块)。 检验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Ⅱ一 般 项 目 9.3.4 表面应平整、无粗细集料集中现象,无明显轮迹、推移、裂缝,接茬平顺,无贴片、散料。 检查数量:全面检查。 18 DB11/T 999—2021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9.3.5 基层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范表 9.2.5 的规定。 9.4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路面基层质量检验 Ⅰ主 控 项 目 9.4.1 原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符合本规范第 7.1.1 条的规定; 2 粉煤灰、天然集料、水应符合本规范第 7.1.2 条的规定; 3 再生集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 7.1.3 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再生集料应按同来源、同级配、同类别每 1000t 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1000t 时也应为 一个检验批,每批抽查 1 次;水泥、粉煤灰、天然集料、水按不同材料进场批次,每 批抽查 1 次。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复验。 9.4.2 基层的压实度应符合表 9.4.2 的规定: 表 9.4.2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压实度 道路等级 快速路和主干路 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基层 ≥98 ≥97 底基层 ≥97 ≥96 层位 (%) 检查数量:每 200m,每压实层抽查 2 点。 检验方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9.4.3 基层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检查数量:每 2000m 抽检 1 组(13 块)。 检验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Ⅱ一 般 项 目 9.4.4 表面应平整、无粗细集料集中现象,无明显轮迹、推移、裂缝,接茬平顺,无贴片、散料。 检查数量:全面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9.4.5 基层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范表 9.2.5 的规定。 9.5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质量检验 Ⅰ主 控 项 目 9.5.1 原材料中,再生集料性能指标应满足本规范第 8.1.2 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再生集料应按同来源、同级配、同类别每 500t 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500t 时也应为一个 检验批,每批抽查 1 次。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复验。 9.5.2 基层压实度应大于等于 97%、底基层压实度应大于等于 95%。 检查数量:每 200m,每压实层抽查 2 点。 19 DB11/T 999—2021 检验方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Ⅱ一 般 项 目 9.5.3 表面应平整、坚实,无松散和粗、细集料集中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9.5.4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9.5.4 的规定。 表 9.5.4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和底基层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中线偏位,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20 范围 200m 点数 4 用经纬仪测量 纵断高程,mm ±15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平整度,mm ≤15 20m 每车道 1 处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规定 40m 1 横坡 ±0.3%且不反坡 100m 4 个断面 厚度,mm +20 -10 1000m2 1 用 3m 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 尺,取较大值 用钢尺量 用水准仪测量 JTG 3450-2019 T0912 挖坑或钻芯法 20 DB11/T 999—2021 附录 A 再生粗集料中混凝土颗粒含量及杂物含量试验方法 A.1 仪具与材料 A.1.1 A.1.2 A.1.3 A.1.4 A.1.5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0℃~110℃; 电子天平:称量 20kg,感量 0.1g; 试验筛:4.75mm、9.5mm、19.0mm、26.5mm、31.5mm、37.5mm 标准方孔筛; 振动摇筛机; 铁铲、搪瓷盘等。 A.2 取样及试样制备 A.2.1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 中规定的取样要求进行取样。 A.2.2 试样的最小取样数量应符合表 A.2.2 的规定。混凝土石含量与杂物含量可采用同一组试样进行试验。 表 A.2.2 试验取样数量 集料最大粒径(mm) 9.5 19.0 26.5 31.5 37.5 最少取样数量(kg) 20 40 40 60 60 A.2.3 将试样过 4.75mm 方孔筛,取筛上部分进行试验,用四分法将试样缩分至不小于表 A.2.2 规定的数量。 A.3 试验步骤及结果整理 A.3.1 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试样置于的烘箱中,在(105±5)℃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每 份试样数量应满足表 A.3.1 的规定。 表 A.3.1 混凝土颗粒含量及杂物含量所需试样数量 集料最大粒径(mm) 9.5 19.0 26.5 31.5 37.5 最少试样数量(kg) 8.0 8.0 15.0 15.0 4.0 2 取其中一份试样进行试验,称量试样的质量 m1,精确至 0.1g。 3 人工分选出试样中的混凝土块和石块,称量混凝土块和石块的总质量 m2,精确至 0.1g。 4 人工分选出试样中的金属、玻璃、沥青、橡胶、塑料、木材、纸张、毛皮、棉絮、布料、泡沫板颗粒 等杂物,分别称量杂物的总质量 m3 和塑料、木材、纸张、毛皮、棉絮、泡沫板颗粒等轻质杂物总质量 m4, 精确至 0.1g。 A.3.2 分别按下式计算再生粗集料中混凝土颗粒和杂物占再生粗集料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QⅠ、 QA、QB 的精度应为 0.1%。 m2 ×100 m1 m3 QA = ×100 m1 QⅠ = QB = (A.3.2-1) (A.3.2-2) (A.3.2-3) 式中:QⅠ—— 再生粗集料中混凝土颗粒含量,%; QA—— 再生粗集料中杂物含量,%; QB—— 再生粗集料中轻质杂物含量,%。 A.3.3 取另一份试样进行平行试验,当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小于平均值的 15%时,试验结果取两次平均值,试 验结果精确至 0.1%。 21 DB11/T 999—2021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却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照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 22 DB11/T 999—2021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 14685 2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 3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 4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1 5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3450 23 DB11/T 999—2021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施工与 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ed urban road base works in city and town DB11/T 999—2021 条文说明 2021 北京 24 DB11/T 999—2021 目 次 1 总 则 ........................................................................ 2 术 语 ........................................................................ 3 基本规定 ....................................................................... 4 再生集料 ....................................................................... 5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 6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 7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 8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 ................................................................ 9 质量验收 ....................................................................... 25 26 26 27 27 27 29 29 30 30 DB11/T 999—2021 1 总 则 1.0.1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垃圾级配再生集料的质量控制指标、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水泥粉煤灰稳定级配再生集料混合料和级配再生集料基层 的原材料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拌和、施工、验收指标。为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在路面基层 应用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标准。 1.0.2 根据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成果统计,目前再生集料混合料已在各等级道路中得到了 良好的应用推广,其各项指标可满足不同等级道路应用性能要求。 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快速 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街道、居住区道路等城镇和乡村道路的新建、改建及养护工程 的基层。目前北京地区已有工程包括京开快速路改扩建西红门段、七环主干路通州和大兴段、 电子城西区北扩规划主干路、单店南路次干路道路工程、顺义区国门 1 号项目支路、朝阳区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厂区路、驹子房农民定向安置房小区道路、密云区十里堡镇王各 庄棚户区改造项目乡村道路、南安河停车场西侧场地整修及栏杆拆运项目停车场、温榆河公 园朝阳示范区项目园林景观工程一标段公园道路等各等级道路、停车场、广场基层及底基层 应用。 1.0.3 本规范应用过程中应同时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北京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J 01-45、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DB11/T 1073、《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 51224 中的相关规定。 2 术 语 2.1 术 语 2.1.1 再生集料由于建筑垃圾来源不同、组成复杂导致再生集料与普通集料性能具有一定 差异。通过对再生集料组成的试验数据统计,经过目前加工工艺生产的再生集料以混凝土、 砂浆、石、砖瓦、陶瓷为主要组分。通过分拣工艺,可将再生集料初步划分为以混凝土为主 要组成的再生集料和以砖瓦、砂浆为主要组成的再生集料。 2.1.2 配制再生集料混合料所用集料可全部选用再生集料,也可在普通集料中掺用一定比 例的再生集料。当集料级配满足标准级配范围要求时,称为级配再生集料。为促进再生集料 的利用,再生集料的掺用比例宜不低于 30%。本规范中的混合料主要分为三类,水泥稳定再 生集料混合料、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和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2.1.4 生产级配再生集料的建筑垃圾组分复杂,导致级配再生集料的组成复杂,除可作为 集料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陶瓷材料外,还包括金属、木屑、纸屑、棉絮、塑料、玻 璃、沥青、石膏、毛皮、煤块、炉渣、土等多种对混合料强度有不利影响的组分。通过试验 统计,经分选加工后,再生集料中混凝土、砂浆、石、砖瓦、陶瓷组分所占比例可控制在 99%以上。将除以上五种组分外的其他组分视为杂物。 2.1.5 再生集料中杂物密度不同,对于密度低于 1.0kg/m3 的杂物,当占比达 0.3%以上时, 对混合料的性能影响明显,而对于密度相对较高的杂物如金属、橡胶、玻璃、沥青等材料其 占比达 0.3%到 1.0%之间是,对混合料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对轻质杂物提出控制指标要求。 2.1.6 通过试验结果统计,级配再生集料中粒径 4.75mm 以下集料对混合料强度影响不明 显,粒径 4.75mm 以上级配再生集料的级配、压碎指标、杂物含量对混合料强度有明显影响。 同时,4.75mm 以下再生集料颗粒中轻质杂物含量相对较小且不易分拣试验。取粒径 4.75mm 26 DB11/T 999—2021 以上的级配再生集料进行混凝土颗粒含量测定,当级配再生集料中混凝土和石的比例高于 90%时,集料的压碎值及混合料的强度优势明显。将再生混凝土颗粒含量作为再生集料分类 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 3 基本规定 3.0.2 再生集料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相对较高,在 10%~17%范围内,施工碾压过程中含水 率过高易出现粘辊起皮现象,含水率过低易出现集料离析现象,在混合料碾压过程中应控制 含水量。钢轮碾压设备在强振碾压过程中易造成表层集料破裂,宜采用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 成型。 4 再生集料 4.0.1 回收建筑垃圾时应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堆放,如以混凝土为主要组分的建筑垃圾与砖 混类建筑垃圾分开堆放。混凝土类建筑垃圾破碎加工后形成的再生集料易满足Ⅰ类再生集料 指标要求,适用范围较大,可用于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基层。据试验结果统计,砖混结构物 拆除加工产生的Ⅱ类再生集料中再生混凝土颗粒含量主要分布在 30%~70%,而再生集料中 再生混凝土颗粒含量的波动对混合料强度性能影响不明显。通过试验验证,级配再生集料的 混凝土石含量、压碎值、杂物含量是影响再生集料混合料的重要技术指标。按照上述指标将 级配再生集料划分为两类。 4.0.2 再生Ⅱ类集料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基层。 5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5.1 原材料 5.1.1 通过试验验证,使用 32.5 级水泥与Ⅱ类级配再生集料配制混合料不易达到强度要 求。在利用Ⅱ类级配再生集料配制混合料时宜选用 42.5 级水泥。 5.2 混合料组成设计 5.2.1 再生集料混合料的强度指标不应低于普通混合料的设计强度指标要求。设计过程中 除强度外,混合料的弹性模量也是设计的重要指标,通过试验统计,Ⅰ类再生集料配制的混 合料的弹性模量与天然集料配制的混合料的回弹模量基本相当,Ⅱ类再生集料配制的混合料 弹性模量略低于天然集料配制的混合料。在强度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混合料的弹性模量。按照 现行行业标准的两种回弹模量试验方法,测得的再生集料混合料的回弹模量参考统计值如下 所述。 试验方法依据《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 中 T0808 规定执行时, 无机结合料稳定再生集料抗压回弹模量参考统计值如表 5.2.1-1。 表 5.2.1-1 无机结合料稳定再生集料抗压回弹模量取值参考范围(MPa) 材料 抗压回弹模量 27 DB11/T 999—2021 水泥稳定再生Ⅰ类再生集料、水泥粉煤灰稳定Ⅰ类 再生集料、石灰粉煤灰稳定Ⅰ类再生集料 水泥稳定再生Ⅱ类再生集料、水泥粉煤灰稳定Ⅱ类 再生集料、石灰粉煤灰稳定Ⅱ类再生集料 1300~1700 1200~1600 试验方法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 中附录 E 规定执行时,无机结合料稳 定再生集料弹性模量参考统计值如表 5.2.1-2。 表 5.2.1-2 无机结合料稳定再生集料弹性模量取值参考范围(MPa) 材料 弹性模量 水泥稳定再生Ⅰ类再生集料、水泥粉煤灰稳定Ⅰ类 再生集料、石灰粉煤灰稳定Ⅰ类再生集料 水泥稳定再生Ⅱ类再生集料、水泥粉煤灰稳定Ⅱ类 再生集料、石灰粉煤灰稳定Ⅱ类再生集料 13000~25000 10000~16000 5.2.2 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2 重型击实试验方法和振动压实试验方法均可以应用于再生集料无机混合料的的最大 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测定。由于试验过程中,当Ⅱ类再生集料掺比较大时采用重型击实试验 方法落锤下落时容易导致集料破碎,降低集料之间的粘结性,出现落锤下落后周边集料反弹 而导致混合料不宜击实现象,出现该现象的混合料应用振动压实法测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 水量结果更为准确,而当采用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确定混合料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时,应 通过对比试验确定振实时间。 6 混合料抗压强度试验试件数量不应低于 9 组。 7 Ⅱ类级配再生集料中砖瓦类组份较多,集料表面多孔,对胶结材料有一定吸附作用, 当胶结材料用量较少时易导致混合料中胶结材料分散不均匀,且当选用Ⅱ类级配再生集料配 制混合料时,由于Ⅱ类再生集料的密度明显低于普通集料,当水泥质量比为 3%时,混合料 中水泥的体积占比明显低于 3%质量占比的普通集料混合料。因此,当选用Ⅱ级级配再生集 料配制混合料时水泥剂量不宜小于 4%。 5.3 拌和及施工 5.3.2 再生集料混合料宜分层摊铺、养护。连续铺筑时应通过试验确定,保证下层施工质 量。 5.3.3 混合料的碾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再生集料混合料碾压含水率不宜超过最佳含水率,但鉴于再生集料吸水率大,混合 料含水量不易控制,建议再生集料混合料碾压含水率不宜超过最佳含水率 1%以上。另外, Ⅱ类再生集料配制混合料,测定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的击实试验过程中,由于再生集料 的微粉含量相对较多,且击实过程中出现部分集料击碎现象,导致击实锤下落后周边混合料 反弹,影响击实结果。部分击实试验中会出现击实出水后所测混合料干密度仍有提高。击实 试验最佳含水率取值适宜在混合料击实不出水或出水微量的条件下选取,以保证施工质量。 由于再生集料混合料含水率较低时,易出现集料离析,所以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宜过低。 3 由于再生集料混合料的含水率较高,碾压过程容易出现粘棍、起皮等现象,建议使 用钢轮压路机碾压时应在钢轮上配制钢丝绳或刮板等装置。 5 由于Ⅱ类再生集料混合料击实过程中的反弹现象,室内重型击实试验所测得的最大 干密度值偏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会出现压实度大于 100%的现象。该标准中不同等级、不 28 DB11/T 999—2021 同部位道路选用压实度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 标准设计取高 值。施工工程中可保证地下管线安全条件下适当提高压实度。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也可 采用振动压实法进行测定。 6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6.1 原材料 6.1.2 由于石灰产量限制及石灰烧制成本提高,目前市场上应用的石灰满足现行标准中规 定的Ⅰ~Ⅲ级灰的要求数量较少,多应用等外石灰配制混合料。通过试验验证,当等外石灰 有效钙镁含量小于 40%时,配制的混合料 7d 抗压强度可以满足标准要求,但后期强度增长 较小,28d 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般低于 2.0MPa,不能满足后期应用要求,不应用于道路基层; 当等外石灰有效钙镁含量不小于 40%且低于Ⅲ灰要求时,配制的混合料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可以满足标准要求,28d 无侧限抗压强度应通过试验确定,以满足后期应用要求。 6.2 混合料组成设计 6.2.3 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再生集料吸水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重型击实试验中,随混合料浸润时间延长, 测得最佳含水量增加。在施工前宜预计混合料从加水拌和到碾压过程所需时间,根据该时间 确定击实试验中混合料的浸润时间,在该浸润时间下测定最佳含水量更便于指导施工应用。 7 Ⅱ类级配再生集料中砖瓦类组份较多,集料表面多孔,对胶结材料有一定吸附作用, 当胶结材料用量较少时易导致混合料中胶结材料分散不均匀,当选用Ⅱ级级配再生集料配制 混合料时石灰剂量不宜小于 4%。 6.3 拌和及施工 6.3.3 由于再生集料吸水率大,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混合料最佳含水率在 10%~16%范围内 普通混合料最佳含水率约为 5%~8%,可见再生集料混合料最佳含水率明显高于普通混合料。 振动碾压过程中,集料中吸附的大量水分会部分析出,导致碾压出水或不易压实,所以在碾 压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碾压含水率,不宜超过最佳含水率,以最佳含水率或略低于最佳含水率 2.0%以内为宜。含水量过低易导致集料离析。 7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 7.1原材料 7.1.3 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用再生集料级配可参照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 合料用集料级配要求执行。 7.2混合料组成设计 7.2.3 配制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时,水泥最小用量质量比不应低于3%。 29 DB11/T 999—2021 8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 8.1.1 级配再生集料主要可应用于停车场、广场、人行步道等部位的基层、底基层,对小区、 厂区、乡村道路等低等级道路的底基层在满足设计要求下也可参照选用级配再生集料铺筑。 级配再生集料不适用于高等级道路基层。 8.1.2 根据试验统计结果显示,Ⅱ类再生集料的CBR值基本可以达到60以上,Ⅰ类再生集料 CBR值基本可以达到100以上,在级配再生集料基层应用过程中对级配再生集料的CBR值依据 设计标准提出控制指标。 9 质量验收 质量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和《城市道 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DB11/T 1073 的规定。由于级配再生集料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保 证工程质量,严格控制级配再生集料检查数量,提高压实度检查数量,增加每组 7d 无侧限 抗压强度试件数量。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