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修订版).pdf
云南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 编制指南(试行) (修订版)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2021.3 目 录 前 言.................................................................................. - 1 - 1 总则.................................................................................- 3 1.1 规划定位...................................................................................................................... - 3 1.2 适用范围...................................................................................................................... - 3 1.3 规划期限...................................................................................................................... - 3 1.4 规划层次...................................................................................................................... - 3 1.5 编制依据...................................................................................................................... - 4 1.6 编制原则...................................................................................................................... - 4 1.7 组织领导...................................................................................................................... - 5 1.8 工作流程...................................................................................................................... - 6 1.8.1 驻村调查............................................................................................................... - 6 1.8.2 规划编制............................................................................................................... - 6 1.8.3 成果审批备案....................................................................................................... - 7 - 2 总体要求........................................................................... - 7 2.1 突出分类引导.............................................................................................................. - 7 2.2 加强区域管控.............................................................................................................. - 8 2.3 注重规划内容的弹性引导........................................................................................ - 10 - 3 规划内容及要求............................................................. - 10 3.1 村域规划内容............................................................................................................ - 10 3.1.1 发展目标............................................................................................................. - 11 3.1.2 空间格局............................................................................................................. - 11 3.1.3 国土空间用地布局............................................................................................. - 13 3.1.4 产业发展............................................................................................................. - 13 3.1.5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14 3.1.6 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 17 3.1.7 国土综合整治..................................................................................................... - 17 3.1.8 防灾减灾............................................................................................................. - 17 - 3.2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内容............................................................................ - 18 3.2.1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空间布局.....................................................................- 18 3.2.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19 3.2.3 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19 3.2.4 风貌引导.............................................................................................................- 19 3.2.5 人居环境整治措施.............................................................................................- 20 - 4 近期项目安排................................................................. - 20 - 5 规划成果及要求............................................................. - 20 5.1 管理版成果................................................................................................................ - 21 5.2 村民版成果(规划读本)........................................................................................ - 22 - 6 附录...............................................................................- 23 附录一:术语与定义...................................................................................................... - 23 附录二:数据基础及现状调查要求.............................................................................. - 24 附录三:村庄建设边界划定要求.................................................................................. - 25 附录四:强制性内容...................................................................................................... - 25 附录五:过渡期村庄规划说明...................................................................................... - 26 附录六: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表...................................... - 27 附录七:规划样表.......................................................................................................... - 30 附 7-1 规划目标指标表.............................................................................................. - 30 附 7-2 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 - 30 附 7-3 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工程项目表...................................................................... - 31 附 7-4 近期重点项目表.............................................................................................. - 32 附录八:制图要求.......................................................................................................... - 32 附录八:条文说明.......................................................................................................... - 38 - 前 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和指标等相关 要求,规范“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编制好用、 管用、实用的村庄规划。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 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以及《自然资源部办 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相关工作要求,结合 云南省地方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以致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规划后建设,实现村庄发展有目标、 国土用途有管制、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有改善、 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 全省乡村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绿色高效。 本指南由总则、总体要求、规划内容及要求、近期项目安排、规 划成果及要求和附录 6 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总则,主要包含规划定位、适用范围、规划期限、规 划层次、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组织领导和工作流程。第二部分为总 体要求,主要强调了突出分类引导、加强区域管控、注重规划内容的 弹性引导。第三部分为规划内容及要求,主要明确了村域规划内容、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内容及其相关要求。第四部分为近期项目 安排。第五部分为规划成果及要求,将成果区分为管理版成果和村民 版成果,明确了相关成果要求。附录包含术语与定义、数据基础及现 状调查要求、村庄建设边界划定要求、强制性内容、过渡期村庄规划 说明、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表、规划样表、 -1- 制图要求和条文说明。 在执行本指南的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并 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委 员会办公室或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尚 义街 213 号,联系方式:kupdi_com@126.com),以供将来修订时参 考。 本指南由云南省自然资源厅负责解释。 编制单位: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审查人:赵乔贵、吴先勇、廖晓祥、杨建林、唐永红、黎贤 强、樊兆庆、李剑钊、曹志慧、李明程、邹红洋、张丽莉、任洁、马 宏江、高贵全、李芳、马建荣、杨琼花、王绍春、陈斌、冯敏、程子 烨、彭坤、王明、杨红辉、洪超、朱长友、廖顺宽、瞿国寻、马石林、 卢双珍、周永兴、杨文礼、黄发梅、浮宇涛 主要起草人:陈文、王晟、蔡洋、高海珍、陆映梅、李欣润、邱 玥、邴国涛、邓云钟、邓加、高孙翔、林子威、陈立仁、万繁瑞、房 邹鹏、吕柯芸、陈卓、阚煜、杨迪、万鑫文、戴曦霞、钟言、张林、 师子乾、杨宏瑞、王伟 -2- 1 总则 1.1 规划定位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 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 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云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以外乡村地 区的村庄规划编制。 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元, 按照村域全覆盖的要求组织编制规划。有多村集中连片发展需要的, 鼓励以多个行政村为单元连片编制,从更大范围内整合土地等各类资 源,力争连点串线、连线成片,形成村庄群的抱团发展之势,突破村 庄发展面临的小、散、弱的瓶颈。 尚未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规划范围可暂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或城市、镇总体规划中城镇建设用地之外的村域国土空间,待城镇 开发边界划定后进行修正。 1.3 规划期限 村庄规划期限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规划近期为 3-5 年, 规划目标年为 2035 年。 1.4 规划层次 村庄规划应当包括村域、自然村(集中居民点)两个空间层次。 村域注重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 红线、村庄建设边界和规模及其他目标和指标,并优化空间格局、国 -3- 土空间用地布局,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历 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国土综合整治、防灾减灾等内容。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突出对农村建设空间重点内容的细化和安 排,包括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风貌引导、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 1.5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 (4)《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 知》(自然资办发〔2019〕35 号); (5)《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 (自然资办发〔2020〕57 号); (6)《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 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云发〔2020〕7 号; (7)其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相关规范、政策文件以及上位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等。 1.6 编制原则 坚持“多规合一”,规划引领。按照村域全覆盖的要求,充分整 合原有的自然村建设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等乡村规划及其他专项规 划(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林业规划、旅游规划等),编制“多 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指导村庄保护、建设和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保护优先。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 -4- 用地规模为控制上限,优化乡村各类用地布局,节约集约用地,盘活 存量、严控增量,合理安排各类设施,重点解决用途管制、生态保护 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村民建房等问题。严格保护乡村自然景观格局 和村庄肌理,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良好的生态空间格 局,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村庄类型,因地制宜、详略得当 地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规划目标和设施配套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 群众需求相适应,规划设计和风貌管控应与当地自然风貌和乡土风俗 相呼应。 坚持村民主体、开门规划。积极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探索“纵 向到底、横向到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村庄规划方 法和工作路径。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扎实做好入户调查、村民讨 论、集体决策等基础工作,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 督权,切实维护村民权益。紧紧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开展村庄 规划编制工作。鼓励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提 供驻村技术指导。 1.7 组织领导 地方党委政府要强化村庄规划工作的领导,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 织作用,建立政府领导、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村民参与、 专业力量支撑的工作机制,保障好规划工作经费。自然资源部门做好 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基础数据和资料提供等工作,构建“多规合一” 村庄规划数字化管理系统。 以跨乡镇的多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村庄规划的由县(市)区自然 资源部门组织编制,以一个或不跨乡镇的多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村庄 -5- 规划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涉农街道办事处可参照乡镇执行。 1.8 工作流程 1.8.1 驻村调查 (1)调查准备。规划编制单位提出资料清单,县(市)区自然 资源主管部门联合乡(镇)人民政府开展相关基础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并按照相关要求提供给规划编制单位。基础资料主要包括第三次国土 调查成果(含第三次国土调查中的正射影像图)、宅基地确权登记、 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村庄基本概况、上位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等。 (2)现状调查。规划编制单位应驻村开展调查,充分掌握当地 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消 防设施建设、历史火灾发生情况、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产业、建设 需求等情况,摸清底数和底图。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可根据 需要进行不同深度的补充调查。数据基础及现状调查要求详见附录二。 1.8.2 规划编制 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已批准的村土地利用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等相关既有成果,结合云南省省情和地域特征、村庄资 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情况,开展村庄规划编制。 各地应按照“六个一批”组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即已有规划提 升完善一批(对已经编制的原村庄规划,在现状评估基础上,按照“多 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要求进行提升完善);重点区域编制一 批(城郊结合部、坝区、公铁路沿线、九大高原湖泊周边、古茶山周 边、边境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田 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农业示范产业园、半山酒店等);过渡期村庄 -6- 规划先行一批(针对以环境整治为重点或相关上位规划尚未确定的村 庄可以先行编制过渡期村庄规划);详细规划统筹一批(对于紧邻城 镇开发边界的村庄,可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用地统一编制详细规 划);纳入县(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一批(暂时没有条件编 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县(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村庄国土空 间用途管制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 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问题和内容,以村委会、 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进行座谈,听取村民意见,核实村庄规划建设项 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等。 1.8.3 成果审批备案 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在村内公示 30 日,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 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村庄规划由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组织相关部 门进行技术审查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原则上省级、州(市) 级试点示范型村庄规划需报相应层级自然资源等部门组织技术审查, 审查通过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规划批准之日起 20 日内,规划成果应在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 员会等地通过“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告。 规划批准之日起 30 个工作日内,规划成果逐级汇交至云南省自 然资源厅,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 2 总体要求 2.1 突出分类引导 -7- 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应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的 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 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引导周边零散分布的自然村村民向集聚提升 类村庄集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规划允许预留一定规模的弹性 发展空间。 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应积极承接城镇人口和功能外溢,加快推 动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乡 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双向流动。规划允许预留一定规模的 弹性发展空间。 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应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与特色要素,统 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持村庄特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 性,强化特色保护和空间品质规划设计。规划应严控增量(除必要的 产业用地需求之外)。 搬迁撤并类村庄。规划应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突出生态保 护与修复,加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空心房”整治、废弃地的复垦 利用等项目的安排。 暂不明确类村庄。规划应重点统筹村民建房需求和人居环境整治, 并严控增量。 2.2 加强区域管控 山区空间。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推进迁村并户,引导村庄向宜 建山地布局。除边境一线村庄外,对自然消亡的空心村及 30 户以下 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搬迁撤并类村庄不再配套建设各项设施和批准新 建农房,鼓励山区农民进城。加强山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 化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山区综合开 -8- 发,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和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适宜山地的旅游、休闲、 康养等产业。科学规划山区村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以及房屋建设。构建高低错落、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山水画卷,建设 具有云南特色的山、水、林、田、房交相辉映的山地村庄。 坝区空间。优化坝区村庄布局,引导布局零乱、居住分散、闲置 低效的自然村及居民点向县城、中心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控制村庄无 序散乱蔓延。引导村庄向坝区边缘的宜建山地布局,实现依山而建、 依山而居。强化坝区江河湖泊湿地等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周边面山 治理力度。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坝区村庄延伸,扩大公共服务设 施服务半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靠近城镇的村庄逐步融入城镇发展。 加快坝区村庄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原则上坝区 非规划用地一律不再审批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确保农房数量在现有基 础上一律只减不增。深入推进“两违”整治,坚决整治侵占坝区永久 基本农田、空间管理失控等乱象。把坝区乡村打造成为阡陌有序、田 园美丽、河湖清澈、土壤肥沃的宜居宜业村庄集聚区。 边境一线。完善提升边境沿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旅 游村寨、国门村寨等规划,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夯实守边固边基础。充分发挥自然村 守边固边的重要节点作用,严控抵边自然村撤并,建设设施完善、环 境优美、产业发展、和谐稳定的宜居宜业宜游边境乡村。 其他重点区域。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及其他水体周边规划管控,禁 止填湖、填江(河),避免湖岸线、江岸线变成有钱人的私家花园, 有序实施拆除违建、“四退三还”(退人、退田、退房、退塘,还湖、 还水、还湿地)。历史文化遗产聚集区及文化线路沿线,加强历史文 -9- 化的整体保护,严格落实各类保护要素的保护范围及控制措施,提出 保护利用的内容和要求。干线交通沿线节点村庄要在交通组织上加强 规划引导,加大“两违”整治,严格控制沿路无序建设。在农业主产 (特产)区域合理规划布局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农产品生产、储 藏、加工。 2.3 注重规划内容的弹性引导 规划成果应满足规划“一张图”实施与监管(专业业务)、一般 行政管理(政府规划管理和决策)、村民能看懂(规划读本)等不同 受众群体需求。成果内容应简洁实用、直观可读、好实施和能监管。 “六个一批”中已有规划提升完善的村庄应在满足村庄规划强 制性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村庄实际情况进行提升完善;重点区域、重点 建设项目带动的村庄按照本指南的规划内容及要求进行编制;过渡期 村庄规划按照附录五“过渡期村庄规划说明”落实;纳入详细规划统 筹的村庄,编制内容可参照《云南省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在满足村庄强制性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农村住房布局指引;纳入县(市)、乡镇国土 空间规划管控的村庄,应当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 制规则和建设控制要求、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作为规划管控和核发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依据。 3 规划内容及要求 3.1 村域规划内容 村域规划内容分为必要性内容和条件可选性内容,详见表 3-1。 - 10 - 表 3-1 村域规划内容一览表 序号 规划内容 要求 ● 1 发展目标 ● 2 空间格局 ● 3 国土空间用地布局 ▲ 4 产业发展 ● 5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6 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 7 国土综合整治 ● 8 防灾减灾 备注:●为必要性内容;▲为条件可选内容(即村庄涉及该项内容的,该项内容 应作为必要性内容)。 3.1.1 发展目标 根据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 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遵循城镇化和乡村发展客观规律,合理预测村 庄人口规模,研究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 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 村庄人口统计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人口规模的预测应科学 合理,符合人口迁移和产业发展等客观趋势;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的确 定主要依据户籍人口和村庄类型,同时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分解的约 束性指标统筹衔接。 3.1.2 空间格局 (1)底线管控。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村庄建设边界等各项约束性指标。各地可结合 实际,划定村域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其他需 要保护和控制的底线,并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 (2)生态空间格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及其管控措施, - 11 - 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地保留乡村原有地貌、 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加强生态环境系 统修复和整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 道等生态空间格局。 (3)农业空间格局。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划定成果及其管控要求,将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 田指标细化落实到图斑地块,确保图、数、实地一致;统筹安排农、 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布局,合理 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合理确定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布局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4)村庄发展格局。依据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乡镇国土 空间规划,结合村庄人口变化、区位条件、现状基础和发展趋势,合 理确定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的村庄类型、布局、规模、发展方向 和重点,确定需要编制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的自然村(集中居 民点)数量和名称,科学论证后明确搬迁撤并类村庄的安置区域。 (5)优化村庄建设边界。在不突破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村 庄建设边界规模的前提下,统筹优化村庄建设边界。上位国土空间规 划尚未完成的,村庄建设边界的划定应以“缩减零散自然村、搬迁地 质灾害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巩固守边村”为工作思路,在 合理预测村庄规模、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与生态保护红 线、永久基本农田不冲突,与各类保护线统筹协调为原则科学划定。 原则上 30 户以上相对集中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应结合道路、 河流、林地、草地等实体边界,划定相对完整的村庄建设边界。 村庄建设边界是村庄规划中的刚性管控线,除上位规划明确的产 - 12 - 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以及零星机动指标落地之外,不得在村庄建设 边界外新增建设用地。位于村庄建设边界外的现状零星建设用地,通 过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等方式逐渐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 3.1.3 国土空间用地布局 (1)优化用地布局。统筹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安全和防灾减灾、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内 容,优化村域用地结构,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 用海分类表》(详见附录六)明确各类国土空间用途,从严控制各项 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 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边界、类型和规模,集体经营性建设 用地为《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表》(详见附 录六)中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畜养殖设施建设用地、水产养殖设施建设用地以及集体土地上的商业 服务业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 (2)预留规划弹性。村庄规划可预留不超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5%的机动指标,用于保障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 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需求。对资源条件优 越,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可预留不超过新 增建设用地规模 10%的机动指标,加大对乡村产业用地的保障力度。 3.1.4 产业发展 结合上位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策略,根据村庄产业现状、资源禀 赋、空间区位等因素,梳理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统筹安排一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 - 13 - 地,并引导产业空间复合高效利用。除上位规划确定的工业用地布局 以及村庄必需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外,一般不在乡村地区新增工业用地。 3.1.5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1)基础设施 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统筹布局村域内的各项基础设施,鼓励有条 件的连线连片村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①道路交通:根据村庄产业发展及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合理衔 接对外交通,确定村域内乡(镇)—村—组间的道路交通系统。 ②供水工程:根据区域水资源、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分布等条 件合理确定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的供水水源、供水方式和用水量, 根据需要合理布置村域给水干管。村庄供水应优先采用市政供水管网 统一供水,难以纳入市政集中供水的应结合村庄实际布局高位水池等 分散式供水设施。没有天然消防水源的村庄,用水量预测应统筹考虑 消防用水需求。 ③排水工程:明确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污水的排水量、收集 处理方式、排放标准和设施布局,涉及采用管网收集的,合理布置村 域干管。 村庄污水收集与处理遵循就近原则,靠近城区和镇区的村庄应考 虑将污水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的可行性,难以纳入集中污水 处理系统的村庄,应结合处理规模布局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 标后再排放。雨水应尽量利用现有管沟和地表径流,根据地势就近排 放。位于湖泊周边、水源区周边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应注重面源污染 的治理,因地制宜,采用调蓄塘、调蓄带、人工湿地等措施,保护水 - 14 - 体环境。 有条件的村庄,应规划再生水利用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复用效率, 切实节约保护水资源。 ④电力电信工程:分析用电负荷,明确供电电源、电压等级和供 电线路,根据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用电、通信需求,合理布局供 电、通信基站等设施。 ⑤环卫工程:确定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方式、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具体措施,提出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公厕、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 的布局要求。 (2)公共服务设施 落实上位规划统筹安排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村民生产生活 圈,明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卫生室、农村区域性养 老服务设施、殡葬等村域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出自然村(集中居民 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集中连线连片的村庄鼓励公共服 务设施共建共享。 表 3-2 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议表 层 类别 级 设施名称 村 域 性 行政 村级公共 公 管理 服务中心 共 服 务 设 施 教育 幼儿园、托 设施 儿所 特大型 村 配置级别 大型 中型 村 村 小型 村 ○ ○ ○ ○ ● ○ ○ ○ - 15 - 配置要求 宜以现有 村办公场所 (如村委会等)为基础 配置;可一个行政村建 一个村级 公共服务中 心,也可根据实际需要 及条件多 村联建一个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 设规模结 合需要配置 的功能进行确定 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 于其它建筑,建设规模 结合服务人口确定 需单独设置,建设规模 结合服务人口确定,并 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 要求 可结合村级公共服务 中心设置,建筑面积不 少于 60 ㎡ 小学 ○ ○ ○ ○ 医疗 卫生 卫生室 ● ○ ○ ○ 社会 福利 农村区域 性养老服 务设施 ○ ○ ○ ○ 按实际需求配置,可多 村联合设置 农村公益 殡葬 性公墓(骨 设施 灰堂) 自然村(集 中居民点) 活动室 文化站 自 (室)/文 然 村 文体 化传习所/ ( 设施 文化传习 馆 集 中 运动场地、 居 游乐场所 民 点 ) 社会 老年活动 基 福利 中心 本 公 快递收发 共 商业 点、银行/ 服 设施 信用社、杂 务 货店等 设 施 停车场 其他 设施 公厕 ○ ○ ○ ○ 按实际需求设置,可单 独建设,也可多村联合 建设。根据覆盖人口、 死亡率,按照每亩建设 260-300 个墓位测算建 设用地 ● ● ● ● 按实际需求,结合相关 文件要求配置 ● 可结合村(组)活动室 设置,建筑面积不宜低 于 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可结合村(组)活动室、 广场、游园布置健身器 材、运动场地、儿童游 乐设施等 可结合村(组)活动室 设置,建设规模结合服 务人口确定 按实际需求配置 按实际需求配置,宜采 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的方式布置 按服务半径和实际需 求配置 备注:1、● 为必建项目○为可选项目。 2、特大型村指人口规模大于 1000 人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大型村指人口规模在 601-1000 人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中型村指人口规模在 201-600 人的自然村(集中 居民点),小型村指人口规模小于 200 人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 3、“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定义和选址要求详见术语与定义,主要依据为《村级公共 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T 38699-2020)。 3.1.6 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突出云南省多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 传承,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保护类村庄应划定乡村历史 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明确村庄各类文化资 源的保护原则,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防止大拆大建,做到应保尽 保。 村庄涉及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应充分衔接历史文化传承 与保护的内容,确保规划内容与保护专项内容的一致性。 3.1.7 国土综合整治 按照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 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 号)的要求,落实高标 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改造等农用地整理相关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 利用、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等建设用地整理相关项目,还林还 湖还草还湿、污染地块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相关项目,统筹实施一户 多宅、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农村宅基地整理相 关项目。鼓励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低效和闲置建设用地。 3.1.8 防灾减灾 根据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村域内消防、防洪排涝、地震和 地质灾害隐患,划定灾害影响范围和安全防护范围,提出综合防灾减 - 17 - 灾的目标以及预防和应对各类灾害危害的措施。 3.2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内容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内容分为必要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 各类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的必要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详见表 3-3。 表 3-3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内容一览表 规划内容 主要 规划 内容 自然村 (集中 居民 点)空 间布局 规划管控 集聚提 升类 城郊融 合类 特色保 护类 搬迁撤 并类 暂不明 确类 ● ● ● ●(在文本 ● ○ 农村住房 布局指引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配置 ○ 历史文化传承与保 护 ● 风貌引导 ○ 人居环境整治措施 备注 ● 为必要性内容○为扩展性内容 说明书中 阐述规划 管控要求 即可) ○ ○ —— ○ ● ● —— ○ ○ ● —— ○ ● ● ● ○ ○ —— —— ○ 3.2.1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空间布局 (1)规划管控 以不破坏山体、不占坝区良田好地、不临河湖、不沿道路线状分 布、不分散为原则,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优先利用村内空闲 地,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 地预留空间,确定户均宅基地面积、住宅的占地面积、高度、退让等 控制性内容;明确产业用地范围、规模、用途及强度等要求;明确农 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边界、历史文化遗存用地边界、绿地与开敞空间 - 18 - 用地边界及其管控要求。 (2)农村住房布局指引 结合地形地貌分析,因地制宜布局建筑、道路、绿地等空间,疏 通老村、空心村道路,适当选择道路等级和路面宽度,合理组织各类 交通流线,满足消防需求。村民新建住房应当在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 选址,对建设范围内的建筑布局提出指引。 3.2.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乡土智慧, 合理布局停车场、垃圾收集点、公厕、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电 信等基础设施,合理设置微型消防站、消防水池等防灾减灾设施,合 理配置行政管理、教育、医疗、文体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殡葬设施、 商业设施和其他设施,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公共服务配套需 求。 3.2.3 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提出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文化 线路、历史环境要素、古树名木、地质遗迹及其他文化遗产遗迹、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措施、利用策略等,并梳理保护 名录。 3.2.4 风貌引导 根据村庄原有地域要素,包括整体风格特征、居民生活习惯、民 族特色、地形地貌特征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 风貌特征,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管控和指引。提出现状农房风貌和乡 - 19 - 土建筑修缮、整治引导,提供新建住房的村民自建房通用图,自建房 通用图可结合村庄特征选取相关部门制定的自建房通用图集,单个行 政村选择的自建房通用图集不宜超过 3 套。 3.2.5 人居环境整治措施 对村庄人居环境开展摸底调查,梳理村庄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 题,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落实村庄“七改三 清”行动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重点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 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细 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4 近期项目安排 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村庄人力、财力和居民的迫 切需求,确定近期急需推进的村民建房、国土综合整治、产业发展、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 保护等项目,合理安排实施时序,制定近期建设项目表,明确近期建 设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实施时间、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 式、建设主体和方式等内容。 5 规划成果及要求 村庄规划鼓励采用“前图后则”的形式,成果由管理版成果和村 民版成果(规划读本)构成。 成果组织结构参考示例如下: - 20 - 5.1 管理版成果 管理版成果包括文本、图件、附件和数据库。 (1)文本 规划文本是对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以结论性 内容为主,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简练。 包括总则、村域规划、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近期项目安 排、规划实施保障。其中,村域规划内容包括发展目标、空间格局、 国土空间用地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历史 文化传承与保护、国土综合整治、防灾减灾;自然村(集中居民点) 规划内容包括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配置、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风貌引导、人居环境整治措施等内 容。 附规划目标指标表、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国土综合整治重 点工程项目表和近期重点项目表。 (2)图件 - 21 - 必备图件:村域综合现状图、村域综合规划图、自然村(集中居 民点)规划图; 可选图件: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图、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产业规划图、安全和防灾减灾 规划图、近期建设项目布局图、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总平面图、 自建房通用图、效果图等。 (3)附件 说明书。对规划背景、现状分析、上位及相关规划、村域规划、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近期项目安排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说明。 鼓励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分析性、过程性及可选图件纳入说明书。 相关记录材料。村民委员会审议意见、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 讨论通过的决议、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其他会议纪要等相关记 录材料。 (4)数据库 村庄规划成果应按照《云南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数据 库标准》建立数据库。 5.2 村民版成果(规划读本) 以通俗易懂、便于实施为原则,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面向当 地村民的村民版成果。包括各类边界和管控要求、设施布局、宅基地 面积、建筑面积、民居风貌、建筑退让、建筑高度、近期建设项目等 内容,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表述,做到“文字易懂、内容好记、管理可 行”。 - 22 - 6 附录 附录一:术语与定义 1、行政村: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 的村民委员会进行村民自治的村庄。 2、村域:指村民委员会管辖的地域范围。 3、村庄建设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村庄开发建设的地 域空间边界,是规划保留且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以及 因村庄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机动指标及其管理:指规划编制时在建设用地规模内预留的 不落地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建设项目审批时落地机动指标、明确规划 用地性质,项目批准后更新数据库,机动指标使用不得占用永久基本 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 5、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在行政村内,具备提供集中办公、民 主议事、便民代办、文体娱乐、健康服务、治安调解、民族事务、学 习培训、党团活动、信息公开、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公共场所。 宜选择在人口相对集中、辐射功能较强、交通相对便利,方便村 (居)民办事、活动的地方,与村(居)民生活中心区和其他公共服 务设施等统筹规划、相近安排;宜以现有村办公场所为基础,整合现 有建筑。 6、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针对乡村的传统整体风貌、不可以移 动文物、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文化线路、历 史环境要素、地质遗迹及其他遗迹遗址等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 确定其必要的保护界限。 - 23 - 附录二:数据基础及现状调查要求 (1)数据基础 基础数据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为“三调”)为基础, 以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农村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农村宅基 地确权等基础调查为补充。 数据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1985 国家高程基 准。 村域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采用 1:2000—1:5000 的地形图或正射影 像图;原则上 30 户以上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集中建设区域应当 采用 1:500 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将地形图、正射影像图和“三调” 成果图叠加制作底图。 (2)现状调查 ①社会经济调查。主要包括近 3-5 年的户数、户籍人口、常住人 口、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及乡贤、乡村人才情况,民族 构成及民族特色,集体收入、人均纯收入、村庄社会治理现状等。对 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还应当增加旅游资源、旅游人次和市场、旅游周 期、旅游收入等内容。 ②自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 程地质、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水文气象等内容。 ③土地利用调查。在“三调”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摸清各类用地现 状和潜力。对村庄复垦、拆旧潜力进行调查,包括可拆旧建新或复垦 的闲置产业、公服、居民点位置、面积及现状等;对建筑环境进行调 查,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结构、建筑色彩、 建筑风格等。 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包括道路、供水、排水、电力、 电信、环卫、防灾等基础设施;房屋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水源、 - 24 - 室外消火栓、微型消防站和历史火灾发生情况等消防现状;行政管理、 教育、医疗、文体、社会福利、殡葬、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⑤历史文化和风貌要素调查。主要包括详细了解村庄发展的历史 脉络、文化背景、民俗风情、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包括村庄形 态与整体格局、村庄肌理、历史文化资源点及历史环境要素、传统建 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文化、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表演 艺术和手工技艺等)等。 ⑥产业调查。调查村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主导产业、特 色产业、品牌产品、村集体产业类型和规模,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 规划、产业政策。 ⑦建设需求调查。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和农村村民的发展诉求,如 新建住房的宅基地需求、拟发展的产业、拟建设的农村居民点的各类 设施,需要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意愿等。 针对部分较为落后(特别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地区 村民主体,调查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和培训。 附录三:村庄建设边界划定要求 村庄建设边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村庄开发建设的地域 空间范围,是规划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因村庄建设和 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村庄建设边界可分为村庄集中建 设区、村庄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一般为村庄 集中建设区规模与村庄弹性发展区规模之和。 (1)村庄集中建设区。指规划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范围。 (2)村庄弹性发展区。为应对村庄建设的不确定性以及引导现 状零星建设用地逐渐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建设,在村庄集中建设区 外划定的,满足特定条件下方可进行建设的地域空间。对应用途分类 - 25 - 中的留白用地,其规模一般为机动指标建设用地规模与村庄建设边界 外零星建设用地规模之和。 (3)特别用途区。为保持村庄建设边界的完整性,根据规划管 理需划入村庄建设边界内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与村庄关系密切的耕 地、生态涵养、防护隔离、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地域空间。 附录四:强制性内容 村庄规划中涉及的底线管控、用途管制等方面的内容,应作为规 划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 (1)约束性指标落实情况:如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等; (2)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村庄建设边界、历 史文化遗存保护范围等重要控制线及其管控措施; (3)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 (4)村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自然村(集中居民 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和配置标准; (5)宅基地建设范围和管控措施。 附录五:过渡期村庄规划说明 (1)规划内容 过渡期村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农村居民 点布局、建设管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近期建设项目等。 (2)成果要求 成果内容应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以“图文表”清单化的 形式进行表达。成果包括“一书、三图、一表”,说明书对规划内容 进行简要说明,三图为村域综合现状图、村域综合规划图、自然村(集 中居民点)规划图及近期建设项目表。 - 26 - (3)分阶段提升完善 针对只进行简单人居环境整治或相关上位规划尚未确定,而无法 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产业发展定位等相关重要问题的情况下, 可分步骤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先编制过渡期村庄规划,用于指导村庄 近期发展建设,后续待县级、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稳定后,再落实上位 规划要求,针对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和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按照本指 南的要求完善编制内容。 附录六: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表 一级类 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名称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湿地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居住用地 二级类 三级类 代码 名称 0101 水田 0102 水浇地 0103 旱地 0201 果园 0202 茶园 0203 橡胶园 0204 其他园地 0301 乔木林地 0302 竹林地 0303 灌木林地 0304 其他林地 0401 天然牧草地 0402 人工牧草地 0403 其他草地 0501 森林沼泽 0502 灌丛沼泽 0503 沼泽草地 0504 其他沼泽地 0505 沿海滩涂 0506 内陆滩涂 0507 红树林地 0601 乡村道路用地 0602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0603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0604 水产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0701 城镇住宅用地 0702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0703 农村宅基地 - 27 - 代码 名称 060101 村道用地 060102 村庄内部道路用地 070101 一类城镇住宅用地 070102 二类城镇住宅用地 070103 三类城镇住宅用地 070301 一类农村宅基地 070302 二类农村宅基地 一级类 代码 名称 二级类 代码 名称 0704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代码 名称 0801 机关团体用地 0802 科研用地 0803 文化用地 080301 图书与展览用地 080302 文化活动用地 080401 高等教育用地 080402 中等职业教育用地 080403 中小学用地 080404 幼儿园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080405 其他教育用地 用地 080501 体育场馆用地 080502 体育训练用地 080601 医院用地 080602 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080603 公共卫生用地 080701 老年人社会福利用地 080702 儿童社会福利用地 080703 残疾人社会福利用地 080704 其他社会福利用地 090101 零售商业用地 090102 批发市场用地 090103 餐饮用地 090104 旅馆用地 090105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090301 娱乐用地 090302 康体用地 100101 一类工业用地 100102 二类工业用地 100103 三类工业用地 11010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110102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110103 三类物流仓储用地 120801 对外交通场站用地 120802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120803 社会停车场用地 0804 08 0805 0806 0807 0901 09 10 11 12 13 三级类 教育用地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社会福利用地 商业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 0902 商务金融用地 0903 娱乐康体用地 0904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1001 工业用地 工矿用地 仓储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1002 采矿用地 1003 盐田 1101 物流仓储用地 1102 储备库用地 1201 铁路用地 1202 公路用地 1203 机场用地 1204 港口码头用地 1205 管道运输用地 1206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1207 城镇道路用地 1208 交通场站用地 1209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1301 供水用地 1302 排水用地 - 28 - 一级类 代码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名称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特殊用地 二级类 三级类 代码 名称 1303 供电用地 代码 1304 供燃气用地 1305 供热用地 1306 通信用地 1307 邮政用地 1308 广播电视设施用地 1309 环卫用地 1310 消防用地 1311 干渠 1312 水工设施用地 1313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1401 公园绿地 1402 防护绿地 1403 广场用地 1501 军事设施用地 1502 使领馆用地 1503 宗教用地 1504 文物古迹用地 1505 监教场所用地 1506 殡葬用地 1507 其他特殊用地 1701 河流水面 1702 湖泊水面 1703 水库水面 1704 坑塘水面 1705 沟渠 1706 冰川及常年积雪 1801 渔业基础设施用海 1802 增养殖用海 1803 捕捞海域 1901 工业用海 1902 盐田用海 1903 固体矿产用海 1904 油气用海 1905 可再生能源用海 1906 海底电缆管道用海 2001 港口用海 2002 航运用海 2003 路桥隧道用海 2101 风景旅游用海 2102 文体休闲娱乐用海 2201 军事用海 2202 其他特殊用海 2301 空闲地 2302 田坎 2303 田间道 2304 盐碱地 2305 沙地 留白用地 陆地水域 渔业用海 工矿通信用海 交通运输用海 游憩用海 特殊用海 其他土地 - 29 - 名称 一级类 代码 二级类 名称 24 代码 名称 2306 裸土地 2307 裸岩石砾地 三级类 代码 名称 其他海域 附录七:规划样表 附 7-1 规划目标指标表 序 号 1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公顷) 约束性 2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公顷) 约束性 3 4 耕地保有量(公顷) 村庄建设边界规模(公顷) 约束性 约束性 村域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约束性 村庄居住用地规模(公顷) 约束性 预期性 8 9 户籍人口数量(人) 人均村庄居住用地面积 (㎡/人)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宅基地面积控制(㎡/户) 10 …… 指标 5 其 中 6 7 基期年 规划近期 年 规划目 标年 属性 约束性 —— —— 约束性 约束性 …… 注:1、上表中的人均用地以户籍人口计算; 2、村域建设用地规模指村域内涉及的《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 表》(详见附录六)中所有建设用地之和;村庄居住用地规模为《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 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表》(详见附录六)中 0703 村庄宅基地和 0704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之和; 3、多个行政村联合编制的,需分别说明全部规划范围内的规划指标情况和单个行政村 规划控制指标情况。 附 7-2 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规划基期年 规划目标年 面积 面积 水田 耕地 水浇地 旱地 园地 果园 - 30 - 比重 比重 规划期间 面积增减 面积 比重 …… 林地 草地 湿地 农业设 施建设 用地 …… …… …… 总计 注:1、结合村庄涉及的用地类型,形成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统计到三级类; 2、多个行政村联合编制的,需分别说明全部规划范围内的规划指标情况和单个行政村 规划指标情况; 3、不涉及的用地类型,在对应的表格中填写“——”。 附 7-3 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工程项目表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面积(公顷) 备注 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用地整理 耕地提质改造 ……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 建设用地整理 农村 一户多宅 宅基 闲置宅基地 地整 …… 理 工矿废弃地整理 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 还林还湖还草 生态保护修复 污染地块治理 …… 合计 注:1、国土综合整治的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2、多个行政村联合编制的,需分别说明全部规划范围内的规划项目情况和单个行政村 规划项目情况。 - 31 - 附 7-4 近期重点项目表 项目类 型 序号 生态修 1 复 2 土地整 3 治 4 人居环 境整治 基础设 施和公 共服务 设施配 置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用地面积 投资规模 实施年限 备注 5 6 7 8 9 10 11 12 13 历史文 化保护 14 15 16 产业发 17 展 18 …… …… 注:1、多个行政村联合编制需分别说明全部规划范围内的重点项目和单个行政村规划 的重点项目; 2、村域和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应分别统计,村域以统筹为主,重点明确村域性近期 建设项目。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应明确近期建设项目的详细安排。 附录八:制图要求 1、村域综合现状图 (1)内容要求:标注村庄地理和交通区位,明确行政区划范围, 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表》(详见附录 六)表达行政村村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地类,标注各自然村(集中 居民点)的分布和名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道路、河流 等信息,呈现相邻村庄、乡镇等的名称、行政区划或范围,附国土空 - 32 - 间现状统计表。 (2)格式标准:为 jpg 图纸,比例尺可视具体情况确定,一般 采用 A3 图幅,地类按《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 类表》(详见附录六)中的一级类用地出图。 2、村域综合规划图 (1)内容要求:明确行政区划范围,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 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表》(详见附录六)表达村域范围内规划 的各类用地布局,标注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的布局、名称和类型、 主要道路、河流等信息,呈现相邻村庄、乡镇等的名称、行政区划或 范围,标注规划新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红线、永 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村庄建设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地表水体控制 线等重要控制线,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 (2)格式标准:为 jpg 图纸,比例尺可视具体情况确定,一般 采用 A3 图幅,地类按《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 类表》(详见附录六)中的一级类用地出图。 图示图例 主要图面要素 图例 颜色(RGB) 村域范围 250,0,0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 255,255,49 生态保护红线 42,114,2 村庄建设边界 170,0,130 历史文化保护线 127,0,255 地表水体控制线 250,0,0 备注 村域综合现状图中标明现状设施,村域综合规划图中标明规划设 施,现状图标符号与规划一致,蓝色圈为现状设施图标,红色圈为规 划设施图标。 - 33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图示图例 3、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图 以高清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底,明确村庄建设边界、宅基地建 设范围(应区分宅基地原址重建范围、预留宅基地范围)、农村社区 服务设施用地边界、产业用地边界、历史文化遗存用地边界、绿地与 开敞空间用地边界,明确各类边界的管控规则,明确自然村(集中居 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和近期建设项目。鼓励相邻 连片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合并编制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图。 可不按规定的比例尺出图。 - 34 - - 35 - - 36 - - 37 - 附录九:条文说明 编制说明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和指标等相关 要求,规范“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编制好用、 管用、实用的村庄规划。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 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以及《自然资源部办 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相关工作要求,结合 云南省地方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的制定是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实践的基础工 作,是指导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基础,确保 省级层面能有效指导并高效统筹村庄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是在落 实中央、部委和云南省的要求,借鉴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 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北京市等地村庄规划编制指南和导则优秀经验 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的。总体突出共性,同时强化特色引 导和预留弹性。 主要编制思路:一是落实中央和自然资源部相关文件、上位国土 空间规划要求,明确村庄规划编制内容和要求;二是借鉴省内外经验, 分析云南省村庄特征和存在问题,以问题和目标双导向,体现村庄规 划的前瞻性、突出云南省村庄规划的特色;三是抓住村庄数量庞大、 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的特点,同时充分考虑村庄发展、地方经济的实 际情况,对编制内容进行弹性管理,避免一刀切,以实用、管用为原 则,分类统筹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尽量简化编制内容,降低编制成 本;四是充分考虑村庄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性, 注重预留规划弹性,为地方管理和零散项目落地留有空间;五是充分 吸收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以及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优秀经验,力争刚弹 结合,增强村庄规划的可落地性;六是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强化共同 - 38 - 缔造理念,借鉴临沧经验,编制村民自己的规划,规划师主要起到引 导和成果标准化的作用。 与以往的村庄规划相比,本指南主要有以下创新: 一是注重全域管控。从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自然村建设 规划向全域管控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共同治理的村庄规划转变。 二是实现“多规合一”。充分整合原有的自然村建设规划、村土 地利用规划等乡村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实现村域层面的“多规合一” 。 三是注重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加强村庄建设边界的管 控。强调上级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 性、耕地保有量、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等刚性内容的落实。明确村庄建 设边界的划定方法和管控要求,强调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等方 式逐渐将零散分布的建设用地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解决村庄建设 无序的问题。 四是明确了村庄规划包括村域和自然村(集中居民点)两个空间 层次。充分考虑村庄发展、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分类统筹村域和自 然村(集中居民点)的规划深度,避免一刀切。 五是突出区域控制引导。对不同类型的村庄以及山区空间、坝区 空间、边境一线等不同区域的村庄提出管控要求和规划引导,以落实 重点区域管控要求,突出区域特色。 六是明确了村庄规划中国土综合整治的内容和要求。力争通过国 土综合整治做好村庄规划增量和存量这篇文章,改变以往以增量为主 的自然村建设规划模式。 七是因地制宜划分编制单元。鼓励以多个行政村为单元连片编制, 从更大范围内整合土地等各类资源,力争连点串线、连线成片,形成 村庄群的抱团发展之势,突破村庄发展和乡村振兴面临的小、散、弱 的瓶颈。 八是强化了规划成果的实用性。规划成果区分管理版成果和村民 - 39 - 版成果,规划内容和成果满足政府使用、满足村民使用,同时还响应 市场需求,通过预留机动指标、制定管控规则、弹性引导等措施为乡 村振兴提供支持和保障。 1、总则 1.1 规划定位。规划定位是村庄规划要起到的最基本的作用,即 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必须满足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 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等需求。 1.2 适用范围。村庄规划的编制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而乡 村振兴的难点是村庄的“小、散、弱”。因此,建议有集中连片发展 需求的,以多个行政村为单元,连片编制,从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 促进乡村振兴。各县(市)区在制定编制计划时,应将连片编制需求 统筹考虑在内。 1.4 规划层次。村域层次重点实现“多规合一”、底线管控和用 途管制。布局好生态空间格局、农业空间格局和村庄发展格局(含村 庄搬迁撤并的统筹考虑),统筹好产业发展、各类设施的布局和历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自然村(集中居民点) 重点对村庄建设边界范围以内农村居民点的细化和安排,体现实用性, 应满足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需要。 1.8 工作流程。驻村调查中的数据基础,村域层面主要采用第三 次国土调查成果,由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提供。目前,航拍技术 已越来越成熟,测绘成本较以往已有降低,为提高村庄规划的可落地 性和可读性,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区域应当采用 1:500 的地形图和 正射影像图。 2、总体要求 在编制规划时,应结合村庄的类型、区位,对应的落实好分类引 导、区域管控和规划内容弹性引导的相关要求。 - 40 - 3、规划内容及要求 3.1.2 空间格局。确定村庄发展格局时应当明确需要编制自然村 (集中居民点)规划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名单。不编制自然村(集 中居民点)规划的应当在村域层面明确管控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 为规划管理和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依据。 村庄建设边界划定的意图一方面是避免分散化无序建设,逐步形 成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另一方面是避免村庄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 因此,规划编制过程中,零散的居民点允许保留现状建设用地斑块, 但不得扩建和新增,且不划入村庄建设边界内,有扩建和新增需求的 只能在村庄建设边界内选址。现状零散地块后续通过土地整理、宅基 地置换等方式逐步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 村庄建设边界的规模应结合上级国土空间规划分解的建设用地 指标、村庄规模预测情况以及零散居民点集中安置需求等因素科学确 定。 3.1.5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村域层面以统筹为主,用 地的具体边界在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层面落地。 3.1.7 国土综合整治。村庄规划阶段重点统筹一户多宅、空心村、 闲置宅基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农村宅基地整理相关项目,梳理村 庄建设用地的腾挪潜力,通盘考虑存量与增量,逐步提高农村土地的 使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 3.2 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内容。规划应充分考虑村庄发展、 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分类统筹自然村(集中居民点)的规划深度。 本指南隐含了重点自然村的概念,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 护类按照重点自然村进行管控,其他自然村(集中居民点)在做好自 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管控的基础上可结合村庄实际简化编制内容。 - 41 - 4、近期项目安排 村域层面以统筹为主,重点明确村域性的近期建设项目。自然村 (集中居民点)内部的近期建设项目在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层 面进行细化和安排。 5、成果内容及要求 成果中的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图,应明确各类管控边界, 明确宅基地原址重建区和宅基地预留区,制定明确的管控规则,图纸 和管控规则配合使用,深度应能够指导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发放。 绘制自然村(集中居民点)规划总平面图的,应按相关要求绘制, 规划深度应能够指导具体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 -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