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加油少年丨Tfboys82 页 3.375 MB下载文档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当前文档共82页 下载后继续阅读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fiber reinforced polyethylene water supply pipeline engineering DB22/ T 5007-2018 主编部门: 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 2018 年 7 月 27 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8·长春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编 者: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陆 雨 封面设计:侯慧实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行 长春市人民大街 7548 号 印 刷:长春博美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开 本:850mm×1168mm 印 张:2.3 邮政编码:130022 1/32 字 数:46.2 千字 标准书号:ISBN978-7-206-08233-7 版 次:2018 年 8 月第 1 版 印 次:2018 年 8 月第 1 次印刷 印 数:1-2000 册子 定 价:28.00 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第 482 号 现批准《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为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22/T 5007-2018, 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年 7 月 27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6 年全省工程建 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 标[2016]1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 内外的有关标准,总结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的实践经验, 并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材料; 4 设计;5 施工;6 试验;7 验收。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长春市市 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 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民康路 519 号,邮 编:130041,邮箱:jljsbz@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荣亿工程管道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高 菲 孙 健 付 鹏 孙炜宁 孙宏亮 翟春龙 赵明月 侯慧实 王子宣 李明怡 马志华 贾少安 赵建伟 李明聪 蒋丰亮 周 强 田建宁 申剑波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胡晶国 陶乐然 林英姿 王晓阳 翟亚涛 目 次 总则 ............................................................................................... 1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3 3 材料 ............................................................................................... 6 3.1 一般规定 ................................................................................ 6 3.2 管材 ........................................................................................ 6 3.3 配件 ........................................................................................ 8 4 设计 .............................................................................................. 10 4.1 一般规定 ............................................................................... 10 4.2 管道布置 ............................................................................... 11 4.3 水力计算 ............................................................................... 12 4.4 结构设计 ............................................................................... 13 5 施工 .............................................................................................. 18 5.1 一般规定 ............................................................................... 18 5.2 沟槽开挖 ............................................................................... 20 5.3 管道基础 ............................................................................... 21 5.4 管道连接 ............................................................................... 22 5.5 管道敷设 ............................................................................... 25 5.6 管道回填 ............................................................................... 26 6 试验 .............................................................................................. 29 6.1 一般规定 ............................................................................... 29 6.2 水压试验、冲洗与消毒 ....................................................... 30 7 验收 .............................................................................................. 32 7.1 一般规定 ............................................................................... 32 7.2 质量验收 ............................................................................... 34 附录 A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 36 附录 B PE 材质连接件的尺寸 ...................................................... 38 1 2 附录 C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质量要求 .................................... 56 本标准用词说明 ................................................................................ 60 引用标准名录 .................................................................................... 61 附:条文说明 .................................................................................... 63 1 总则 1.0.1 为统一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要求,确保工程质 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温不大于 40℃,且周围环境温度不大于 40℃,管径不大于 dn1000,压力不大于 1.6MPa 的新建、扩建和改 建埋地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 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 fiber reinforced polyethylene water supply pipeline 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纤维增强带为主要原料,采用逐 层缠绕工艺,形成三层结构的复合管道,用于埋地方式输送给水的 管道的总称。 2.1.2 增刚肋 stiffening rib 为保证埋地用大直径低压力管材的环刚度,熔接在外保护层外 的聚丙烯单壁波纹管外覆聚乙烯保护层形成的肋。 2.1.3 爆破压力 burst pressure 爆破试验时达到破裂的最大压力。 2.1.4 环刚度(环向弯曲刚度) ring stiffness 管道抵抗环向变形的能力。 2.1.5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soil modulus 管侧回填土和沟槽两侧原状土共同抵抗变形能力的量度。 2.1.6 管道连接 pipeline connection 将管道上相邻的两个管端连成一体,在工作状态下接头不出现 渗漏。这里采用承插式弹性密封圈或是套筒承插口弹性密封圈连 接。 橡胶密封圈 插口构件 图2.1.6 承口构件 承插式密封圈连接 2 2.1.7 人工土弧基础 shapped subgrade 圆形管道敷设在用砂砾土回填成弧形基础上的管道结构支承 形式。人工土弧基础由砂砾土回填的管底基础层和管下腋角两部分 组成。 2.1.8 基础层 bedding 在沟槽底原状地基或经处理回填密实的地基上,用回填材料均 匀铺设并压密的砂砾层。基础层用以敷设管道,也是管道的持力层。 原状土可开挖成弧形基础时,应充分利用。 2.1.9 基础中心角 bedding angle 与回填密实的砂砾土紧密接触的管下腋角圆弧相对应的管截 面中心角,用 2α 表示。在此范围内有土弧基础的支承反力作用, 管道结构的支承强度与基础中心角大小成正比。 2.2 符号 2.2.1 管材和土的性能 Ed——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Ep——管材短期弹性模量; ft——管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ftk——管材抗拉强度标准值; Sp——管材环刚度; ρp——管材质量密度; υp——管材泊松比。 2.2.2 管道上的作用及其效应 Fcr,k——管壁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 Ffw,k——浮托力标准值; ∑FGk——各种抗浮作用标准值之和; qsv,k——单位面积上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 Fvk——管顶在各种作用下的竖向压力标准值; Qvk——车辆的单个轮压标准值; qvk——地面车辆荷载传至管顶单位面积上的竖向压力标准值; Wdmax——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的最大竖向变形量; 3 σ cr ——管壁环向弯曲拉(压)应力; ε——管道竖向直径变形率。 2.2.3 几何参数 a——单个车轮着地长度; b——单个车轮着地宽度; di——管道内径; dj——相邻两个轮压间的净距; D1——管道外径; Hs——管顶至设计地面的覆土高度; Ip——管道纵截面每延米管壁的惯性矩; r0——管道计算半径(管壁中性轴半径); y0——管壁中性轴至管材外壁距离。 2.2.4 计算参数和系数 Df——形状系数,与管道环刚度和回填密实度有关; DL——变形滞后效应系数; Kd——管道变形系数,按管道的敷设基础中心角确定; Kf——管道的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 Ks——管道的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 γ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γQ——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γ0——管道重要性系数; γs——回填土的重力密度; μd——车辆荷载动力系数; ψq——可变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2.2.5 水力计算参数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I——水力坡度; Q——流量; Qs——允许渗水量; R——水力半径; n——管壁粗糙系数; υ——流速。 4 2.2.6 缩略语 PE——聚乙烯 MFR——熔体质量流动 5 3 材料 3.1 一般规定 3.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应有生产厂家质检部门的产品合 格证及具备相应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 3.1.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1 部分:总则》GB/T 13663.1、《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2 部分:管材》GB/T 13663.2、《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3 部分:管件》GB/T 13663.3、《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5 部分:系统适用性》GB/T 13663.5 中的 相关规定;用于饮水用输水管道的管材卫生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 中的相关规定。 3.1.3 管道系统中与管材连接的管件和配件应由管材生产企业配 套供应。 3.2 管材 3.2.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是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纤 维增强带为主要原料,采用逐层缠绕工艺,形成三层结构的复合管 道,其中,内层是高密度聚乙烯内衬层,中间层是连续纤维带增强 层,外层是高密度聚乙烯的外保护层。 为保证埋地用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的环刚度,在外保护层外 熔接增刚肋,增刚肋为聚丙烯单壁波纹管并包覆聚乙烯保护层。纤 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见图3.2.1;其质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C的要求。 6 图 3.2.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结构图 3.2.2 高密度聚乙烯原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衬层和外保护层采用PE100高密度聚乙烯混配料,性能 应符合本标准3.1.2条的要求;内衬层可以采用本色料或其他符合表 3.2.2要求的染色料,外保护层宜采用含碳黑的黑色混配料;聚乙烯 混配料的性能应符合表3.2.2要求。 表 3.2.2 聚乙烯混配料的性能 序号 项目 要求 1 碳黑含量 1,质量(%) 注 2.5±0.5 注1 ≤ 等级 3 注2 ≤ 等级 3 2 碳黑分散 3 颜色分散 4 氧化诱导时间(200℃),(min) ≥ 20 5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MFR(5kg.190℃) 与原料标称值的偏差不应超 过±25% 6 灰分 ≤ 0.1% 注:1 仅适用于黑色管材; 2 仅适用于其他颜色管材。 2 按本标准生产管材时产生的洁净回用料,在能生产出符合 本标准要求的管材时,可掺入新料中回用,添加量不大于10%,不 允许掺入外来的回用料和填充料。 3.2.3 纤维增强带由连续纤维处理后用聚乙烯流延成型。其表面应 7 平整、表面光滑无缺陷、无气孔等对使用有害的缺陷。纤维增强带 的力学性能、尺寸(宽、厚)及允许偏差见表 3.2.3。 表 3.2.3 纤维增强带力学性能、尺寸及允许偏差 项目 指标 允许偏差 宽度(mm) 50 ±1.0 厚度(mm) 0.3 ±0.03 抗拉强度(MPa) >600 抗拉延伸率(%) <5 纤维含量(%) >60 3.3 配件 3.3.1 密封圈插接所用的弹性密封橡胶圈应由管材生产厂配套供 应,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弹性密封橡胶圈的外观应光滑平整,不得有气孔、裂缝、 卷褶、破损、重皮等缺陷; 2 弹性密封橡胶圈应采用氯丁橡胶或其它耐酸、碱、污水腐 蚀性能的合成橡胶,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橡胶密封件 给 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 材料规范》HG/T 3091的规定;橡 胶密封圈的邵氏硬度宜采用50±5;伸长率应大于400%;拉断强度 应不小于16MPa; 3 O形弹性密封胶圈的规格尺寸应符合表3.3.1的要求。 8 表 3.3.1 O形弹性密封橡胶圈线径 管材内径 序号 dn 公称压力PN(MPa) 0.6 0.8 (mm) 1 400 2 500 3 600 4 700 5 800 6 900 7 1000 1.0 1.25 1.6 胶圈线径(mm) 13 13 13 13 13 15 15 15 15 15 18 18 18 18 18 20 20 20 20 20 3.3.2 转换接头等金属连接件所用的金属材料,其材质要求应符合 金属管材、管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做防腐、防锈处理。 9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 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332和《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01的有关规 定。 4.1.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 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管道结构的可靠度,除对管道 验算整体稳定外,均采用含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4.1.3 城镇永久性给水管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得低于 50 年,农 田排灌和其他用途的管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相应规定确定。 4.1.4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设计时,应按下列两种极限状 态进行计算和验算: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包括管道结构环截面强度计算;环截 面压屈失稳计算;管道抗浮稳定计算;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括管道环截面变形验算。 4.1.5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应按埋地柔性管道理论计算,各项 作用均由管道承担。 4.1.6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设计应提出埋设条件和对运 行工况的要求,包括管体、管道基础、管道连接、沟槽回填土的类 别与密实度等。 4.1.7 施工时采用的土弧基础中心角应在结构计算采用的敷设基 础中心角(2 α )的基础上增加30º。 4.1.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的线膨胀系数可采用0.2mm/m℃。 4.1.9 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均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的各项 规定。 10 4.2 管道布置 4.2.1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 线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一般情况下,管 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 4.2.2 管道与建筑、构筑物和其他管线之间最小净间距宜符合以下 规定: 1 与建筑物间距宜为 3.0m; 2 与雨污水管间距宜为 1.5m; 3 与燃气管间距,中低压管为 1.0m,高压管为 1.5m; 4 与电力电缆、电信电缆、通信照明电缆间距为 1.0m; 5 与乔木、灌木间距为 1.5m; 6 与高压铁塔基础间距为 3.0m; 7 与道路侧石边缘间距为 1.5m; 8 与铁路坡脚间距为 5.0m。 当上述间距难以保证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4.2.3 管道与热力管道间的距离,应在保证管道表面温度不超过 40℃的条件下计算确定,垂直净距不宜小于0.5m(加套管,从套管 外壁计)。 4.2.4 当管道敷设与其他管线交叉时,其交叉点净距不应小于 0.2m,且可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有 关条款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4.2.5 管道穿越高等级路面、高速公路、铁路和其他主要市政管线 设施,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钢管或球墨铸铁管等套管,套管内径 不得小于穿越管外径加300mm,同时应与相关部门协调,对埋设在 铁路下的管道,套管设计应按有关铁路等的规定执行。 4.2.6 管道系统中采用刚性连接的管道末端与金属管道连接时,连 接处宜设置锚固措施。 4.2.7 管道敷设后宜沿管道走向埋设金属示踪线,管顶宜埋设标有 醒目提示字样的警示带,距管顶距离不应小于 0.3m。 11 4.3 水力计算 4.3.1 管道总水头损失 hw应按下式计算: hw=hf+hj 式中:hf ——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m); hj ——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m)。 4.3.2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 hf 应按下式计算: l v2 hf = λ ⋅ di 2 g ∆   2.51 = −2 lg  +  λ  Re λ 3.72di  (4.3.1) (4.3.2-1) 1 Re = γ= (4.3.2-2) vdi γ (4.3.2-3) 0.01775 1 + 0.0337T + 0.00022T 2 (4.3.2-4) 式中:λ —— 沿程阻力系数; l —— 管段长度(m); di —— 管道内壁直径(m); g —— 重力加速度(9.81m/s2 ); △ —— 管道当量粗糙度(mm),一般取0.010~0.015; Re —— 雷诺数; v —— 管段平均流速(m/s); T —— 水温(℃) γ —— 水的运动黏滞度(cm2 /s)。  4.3.3 局部水头损失 hj 应按式下式计算: hj = ∑ ζ2vg 2 式中:ζ—— 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12 (4.3.3) 4.4 结构设计 4.4.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所受作用的分类和作用代表值,均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 的规定采用。 4.4.2 管道上的永久作用为管顶覆土压力,其管顶单位面积上的覆 土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q sv ,k = γ s ⋅ H s 式中: q sv ,k γs (4.4.2) ——单位面积上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kN/m2) ——回填土的重力密度,一般情况下可取 18kN/m3;当 地下水高于管顶时,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重力密度, 计算管道环截面变形时可取 10kN/m3,强度计算时 可取 20kN/m3; H s ——管顶覆土深度(m)。 4.4.3 管道上的可变作用应包括作用在管道上的地面车辆荷载或 堆积荷载。车辆荷载与堆积荷载不应同时考虑,而应选用荷载效应 较大者。车辆荷载等级应按实际行车情况采用。 4.4.4 作用在管道上的地面车辆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ψ 其准永久值系数可取 q =0.5: 1 单个轮压传递到管顶处的竖向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q vk = µ d Q vk (a + 1.4 H s )(b + 1.4 H s ) (4.4.4-1) Qvk Qvk 地面 Hs Hs 地面 qvk 0.7H s b qvk 0.7H s 0.7H s a 0.7H s (a)顺轮胎着地宽度方向的压力分布 (b)顺轮胎着地长度方向的压力分布 图4.4.4-1 地面车辆单个轮胎的传递分布 13 2 两个以上单排轮压综合影响传递到管顶处的竖向压力可按下式 计算: q vk = nµ d Qvk (4.4.4-2) (a + 1.4 H s ) nb + ∑ d j + 1.4 H s  n −1  Qvk Qvk  i Qvk Qvk 地面 Hs 地面 qvk 0.7H s b d1 b d2 b qvk 0.7Hs 0.7Hs a 0.7Hs (a)顺轮胎着地宽度方向的压力分 (b)顺轮胎着地长度方向的压力分布 图4.4.4-2 地面车辆两个以上单排轮压综合影响的传递分布 q 式中: vk —— 地面车辆荷载传至管顶单位面积上的竖向压力标准 值(kN/m2); µ d —— 车辆荷载的动力系数,可按表4.2.4选用;当车辆荷 µ 载采用“城-A”、“城-B”级时,可取 d =1.0; Qvk —— 车辆的单个轮压标准值(kN); a —— 单个车轮着地长度(m); b —— 单个车轮着地宽度(m); n —— 轮压数量; dj —— 相邻两个轮压间的净距(m)。 表4.4.4 动力系数 µd 覆土厚度(m) ≤0.25 0.30 0.40 0.50 0.60 ≥0.70 µd 1.25 1.20 1.15 1.05 1.00 动力系数 1.30 14 4.4.5 地面堆积荷载标准值 ψ q vk 可按10 kN/m2计算;其准永久值系 数可取 q =0.5。 4.4.6 管道环截面变形验算的荷载组合应按准永久组合计算。 4.4.7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在外压作用下,其竖向直径的变形 量可按下式计算: Wd ,max = DL 式中: Wd ,max K b (qsv ,k +ψ q qik ) D1 8S p + 0.061Ed (4.4.7) —— 管道在组合作用下最大竖向变形量(mm); K b —— 管道变形系数,应根据管道的敷设基础计算中 心角按表4.4.7选用; q sv ,k —— 管 顶 单 位 面 积 上 的 竖 向 土 压 力 标 准 值 (kN/m2),按(4.4.2)式计算; qik —— 地面车辆荷载或地面堆积荷载传至管顶单位 面积上的竖向压力标准值(kN/m2),应按本标 准第4.4.3条~4.4.5条确定; DL —— 变形滞后效应系数,可根据管道胸腔回填密实 度取1.20~1.50; ψq —— 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5; Sp —— 管环刚度(kN/m2); E d ——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kN/m2),应由试验 确定,如无试验资料时,可按本标准附录A采 用。 D1 —— 管道外径(mm)。 15 表4.4.7 管道变形系数 敷设基础 计算中心角 变形系数 Kd 20º 45º 60º 90º 120º 150º 0.109 0.105 0.102 0.096 0.089 0.085 4.4.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在外压荷载作用下,其竖向直径的 变形率不应大于管道直径允许变形率5%。 管道竖向直径变形率可按下式计算: ε= Wd ,max di × 100% (4.4.8) 式中: ε ——管道竖向直径变形率; d i ——管道内径(mm)。 4.4.9 管道环截面强度计算应按下式进行: σ= PD f b = 2A N (4.4.9) 式中: σ ——管道环向应力; P ——管顶单位面积的土柱压力; D ——管道直径(mm); A ——单位管长的管壁面积; f b ——管壁材料的极限强度,当“D/r”<294 时, f b = σ s ; σ s ——管壁材料的屈服强度; r ——管壁波纹的回转半径,可近似地取波纹高度的一半; N ——安全系数。 4.4.10 管道环截面压屈失稳计算时,应根据各项作用的不利组合, 计算管壁截面的环向稳定性。计算时各项作用均取标准值,并应满 16 足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2.0的要求。 4.4.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到在外压力作用下,管壁截面的环 向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Fcr ,k Fvk 式中: Fcr ,k ≥ Ks (4.4.11) ——管壁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kN/m2); Fvk ——管顶在各项作用下的竖向压力标准值(kN/m2); K s ——管道的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 K s ≥2.0。 4.4.12 管顶竖向作用不利组合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Fvk = q sv ,k + q vk q sv ,k 式中 、 (4.4.12) q vk 同公式4.4.3。 4.4.13 管壁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Fcr ,k = 4 2 E d S p 式中 (4.4.13) E d 、 S p 同公式4.4.7。 4.4.14 对埋设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以下的管道,应根据设计条件计 算管道结构的抗浮稳定,计算时各项作用均应取标准值。 4.4.15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的抗浮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式要 求: ∑F Gk 式中: ∑F Gk ≥ K f F fw,k (4.4.15) ——各项抗浮永久作用标准值之和(kN); F fw,k ——浮托力标准值(kN); Kf ——管道的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应取1.10。 17 5 施工 5.1 一般规定 5.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系统工程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及《埋地塑料 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01 的有关规定。 5.1.2 从事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施工 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给水管道工程施工和质量管理应具有相应 的施工技术标准。 5.1.3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管理体 系,制订各项施工管理规定,并贯彻执行。 5.1.4 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界域内地下管线等构(建)筑物资料、工 程水文地质资料,组织有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深入沿线调查,掌握 现场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5.1.5 施工单位应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掌握设计意图与要求实行 自审、会审(交底)和签证制度;发现施工图有疑问、差错时,应 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需变更设计,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经相 关单位签证认定后实施。 5.1.6 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关键的分项、分 部工程应分别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必 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要办理变更审批。 5.1.7 施工临时设施应根据工程特点合理设置,并有总体布置方 案。对不宜间断施工的项目,应有备用动力和设备。 5.1.8 施工测量应实行施工单位复核制、监理单位复测制,填写相 关记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现场交桩,施工单 位对所交桩进行复核测量;原测桩有遗失或变位时,应及时补钉桩 校正,并应经相应的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和人员认定; 18 2 临时水准点和管道轴线控制桩的设置应便于观测、不易被 扰动且必须牢固,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开槽铺设管道的沿线临时水 准点,每 200m 不宜少于 1 个; 3 临时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高程桩,必须经过复核方 可使用,并应经常校核; 4 不开槽施工管道,沉管、桥管等工程的临时水准点、管道 轴线控制桩,应根据施工方案进行设置,并及时校核; 5 对既有管道、构(建)筑物与拟建工程衔接的平面位置和 高程,开工前必须校测。 5.1.9 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5.1.9 的规定,并应满足国 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和《城市测量规范》CJJ 8 的有关规定;对有特定要求的管道还应遵守其特殊规定。 表 5.1.9 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 项目 水准测量高程闭合差 允许偏差 平地 土 204 山地 土6 导线测量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测量相对闭合差 40 L (mm) n (mm) n (") 外槽施工管道 1/1000 其他方法施工管道 1/3000 直接丈量测距的两次较差 注:1 L 为水准测量闭合线路的尺度(km); 2 n 为水准或导线测量的测站数。 l/5000 5.1.10 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 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并妥善保管。进场验收时应 检查每批产品的订购合同、质量合格证书、性能检验报告、使用说 明书、进口产品的商检报告及证件等,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 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的有关规定进行复验,验收合 格后方可使用。 5.1.11 所用管节、半成品、构(配)件等在运输、保管和施工过 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损坏、老化或非允许变形。 5.1.12 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 19 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 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5.1.13 施工单位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应遵守有关施工安 全、劳动保护、防火、防毒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 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施工。对不开槽施工、过江河管道或深基 槽等特殊作业,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5.1.14 在质量检验、验收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必须经 计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承担材料和设备检测的单位,应 具备相应的资质。 5.1.15 给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分项工程应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分项工 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检验; 2 相关各分项工程之间,必须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 工程必须进行隐蔽验收,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分项 工程。 5.1.16 管道附属设备安装前应对有关的设备基础、预埋件、预留 孔的位置、高程、尺寸等进行复核。 5.1.17 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 全过程控制,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应 按有关规定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5.1.18 工程应经过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2 沟槽开挖 5.2.1 沟槽开挖前,应复核设置的临时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和 高程桩。 5.2.2 沟槽断面形式应根据现场施工环境、施工设备、土质条件、 沟槽深度、地下水位、气象条件和施工季节等因素综合确定。 5.2.3 沟槽槽底净宽度,可按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管径大小、 埋设深度、施工工艺等确定。当管径不大于 450mm 时,管道每边 净宽不宜小于 300mm;当管径大于 450mm 时,管道每边净宽不宜 小于 500mm。 20 5.2.4 沟槽的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沟槽的开挖断面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要求。严 格控制基底高程,槽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槽底预留 200mm~300mm 土层由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整平;如遇超挖或 发生扰动,可换填 10 mm~15mm 天然级配砂石料或最大粒径小于 40mm 的碎石,并整平夯实,其密实度应达到基础层密实度要求, 严禁用杂土回填。槽底如有尖硬物必须清除,用砂石回填处理; 2 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槽底局部扰动或受水浸泡时, 宜采用天然级配砂砾石或石灰土回填。槽底扰动土层为湿陷性黄土 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采用人工降水,应待地下水位稳 定降至沟槽底以下时方可开挖; 3 槽底土层为杂填土、腐蚀性土时,应全部挖除并按设计要 求进行地基处理; 4 槽壁平顺,边坡坡度符合施工方案的规定; 5 在沟槽边坡稳固后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沟槽的安全梯。 5.3 管道基础 5.3.1 管道应采用土弧基础。 5.3.2 管道应敷设在原状土地基或经开槽后处理回填密实的地基 上。 5.3.3 管道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一般土质,应在管底以下原状土地基或经回填夯实的地 基上铺设一层厚度为 150mm 的中、粗砂基础层; 2 当地基土质较差时,可采用铺垫厚度不小于 200mm 的砂砾 基础层,也可分二层铺设,下层用粒径为 5mm~32mm 的碎石,厚 度 100 mm~150mm,上层中粗砂,厚度不小于 50mm。基础密实 度应符合本标准表 5.6.13 的规定; 3 对软土地基,当地基承载力小于设计要求或由于施工降水、 超挖等原因,地基原状土被扰动而影响地基承载能力时,必须先对 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在达到规定的地基承载能力后,再铺设不小于 150mm 中、粗砂基础层; 21 4 局部超挖部分应回填夯实,当沟底无地下水时,超挖在 0.15m 以内时,可用原土回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应低于原地基天然 土的压实系数,超挖在 0.15m 以上时,可用石灰土或砂填层处理, 其压实系数不应低于 0.95,当沟底有地下水或沟底土层含水量较 大时,可用天然砂回填; 5 沟底遇有废旧构筑物、硬石、木头、垃圾等杂物时,必须 在清除后铺一层砂土或素土,厚度不小于 0.15m,且平整夯实。 5.3.4 在管道设计土弧基础支承角范围内的腋角部位,必须采用中 粗砂或砂砾土回填密实。回填范围不得小于支承角 2α 加 30o,回填 密实度应符合本标准表 5.6.13 的规定。 5.3.5 管道基础中在承插式连接等部位,可设置凸台,凸台的长度、 宽度和高度可按管道接头尺寸确定。 5.3.6 对由于管道荷载、地层土质变化等因素可能产生管道纵向不 均匀沉降的地段,应在管道敷设前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5.3.7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地基处理宜采用砂桩、块石灌注桩 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不得采用打入桩、混凝土垫块、混凝土条基 等刚性地基处理措施。 5.4 管道连接 5.4.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采用弹性密封圈承插式连接或是 弹性密封圈套筒承插口连接,连接件采用 PE 材质,连接件尺寸参 考本标准附录 B。 5.4.2 连接管道前应对管材、管件及管道附件等管道设施按设计要 求进行核对,并必须按产品标准逐节进行外观检验,不符合产品标 准者,严禁敷设。 5.4.3 连接采用的密封件等配用件,必须由管材生产厂配套供应。 当连接时需要采用润滑剂等辅助材料时,可由管材生产厂提供相关 信息。 5.4.4 管道连接时,必须对连接部位、密封件等配件清理干净,不 得附有土和其他杂质。管材切割应采用专用割刀或切管工具,切割 断面应保持平整、光滑、无毛刺,端面应垂直于管轴线。 22 5.4.5 管道采用承插式接头,插口插入的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5.4.6 承插式密封圈连接宜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进行,插口端不得插 到承口底部,应留出不小于 10mm 的伸缩空隙。在插入前,应在插 口端处壁做出插入深度标记。插入完毕后,插入长度和承插口圆周 间空缝应均匀,并保持连接管道轴线平直。 5.4.7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采用承插连接,承插连接部分尺寸有 A、B两种方案,在A、B方案中,由增厚纤维层来保证承口刚度。 A方案:通过套筒连接,即以套筒两端为承口、管端为插口; 管与套筒承插连接部分尺寸规定,见图5.4.7-1、图5.4.7-2、图5.4.7-3 及表5.4.7。 B方案:管两端分别为承口和插口。承插连接部分尺寸规定, 见图5.4.7-4及表5.4.7。 图5.4.7-1 A方案承插连接部分管材示意图 图5.4.7-2 A方案承插连接部分套筒示意图 23 图 5.4.7-3 图 5.4.7-4 A 方案连接示意图 B 方案承插连接部分尺寸示意图 表 5.4.7 承插连接部分尺寸规定 单位:mm 序号 公称内 径 dn 承口内径 DN 插口外径 di 承口长度 Le 承口倒角长 度 Li 1 400 444 440 160 30 2 500 546 542 160 30 3 600 648 644 160 30 4 700 752 748 160 30 5 800 857 852 180 40 6 900 959 954 180 40 7 1000 1061 1056 180 40 24 5.4.8 管道连接时,每次收工,管口处应采取封堵措施。 5.4.9 管道连接结束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道连接质量检查, 不合格者必须返工,返工后应重新进行接头质量检查。 5.5 管道敷设 5.5.1 管道敷设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工程设计施工图及其它技术文件应齐全,并通过会审; 2 具备批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了技术交底; 3 施工人员了解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和一般物理力学性 能,掌握施工程序和连接技术,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 施工机具、现场用水、用电、材料储存等设施能满足施工 要求; 5 施工材料相关的资料已核实准确,产品已验收合格,符合 设计及施工要求。 5.5.2 应按设计施工图要求进行放线定位、槽底标高测量。管道 应在沟底标高和管沟基础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敷设。 5.5.3 应根据管径大小、沟槽和施工机具装备情况,确定用人工或 机械将管材放入沟槽;管道移入沟槽时,不得损伤管材,表面不得 有明显划痕,应采用非金属绳索下管。下管时平稳下沟,不得与沟 壁、沟底激烈碰撞。吊装时应有二个支撑吊点,严禁穿心吊。 5.5.4 管道应直线敷设,当遇到特殊情况需利用柔性接口转角或利 用管材柔性进行折线或弧形敷设时,其偏转角度和弯曲弧度应符合 生产厂规定的允许值。 5.5.5 当管道敷设在地下水位较高、软土或不稳定土层内时,应进 行施工排水,并设置槽边支撑,施工技术及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的有关规定。 5.5.6 管道架空或明设时,应采取防紫外线保护措施。 5.5.7 管道穿越重要道路、铁路等需设置金属或钢筋混凝土套管 时,除应符合本标准 4.2.5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套管应伸出路边或路基 1.0m~1.5m; 2 套管内应清洁无毛刺,管道穿过套管时,不得使管道表面 25 产生明显拉痕,必要时管道表面应加护套保护; 3 寒冷地区穿越管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4 管道在涵洞内通过时,涵洞宜留有通行宽度。 5.5.8 管道穿越河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至规划河底的覆土厚度,应根据水流冲刷条件、航运 状况、疏浚的安全余量,并与航运管理部门协商确定; 2 必须在埋设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位置的河流上、下游 两岸分别按规定设立标志。 5.5.9 雨期施工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管道敷设时,应防止管道上 浮,采取抗浮技术措施。 5.5.10 管道分段敷设结束后,进行系统闭合连接时,宜选择运行 水温与施工环境温度差最小的时段进行。 5.5.11 在地下水位高于开挖沟槽槽底高程的地区,地下水位应降 至槽底最低点以下。管道在敷设、回填的全部过程中,槽底不得积 水或受冻。必须在工程不受地下水影响,基础达到强度和管道达到 抗浮要求时方可停止降低地下水。 5.6 沟槽回填 5.6.1 管道敷设完毕并经外观检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沟槽回填。 在密闭性检验前,除连接部位可外露外,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的回 填高度不宜小于 0.5m;密闭性检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其他部位。 5.6.2 施工时,管顶的最大允许覆土,应按设计规定对管材环刚度、 沟槽及其两侧原状土的情况进行核对,当发现与设计要求不符合 时,可要求改变设计或采取相应的保证管道承载能力的技术措施。 5.6.3 管底基础部位开始到管顶以上 0.7m 范围内,必须用人工回 填,严禁用机械推土机回填。管顶 0.7m 以上部位的回填,可用机 械从管道轴线两侧同时回填,并夯实、碾压。 5.6.4 雨期施工时应采取防止管材上浮的措施。当管道安装完毕尚 未覆土而遭到水泡时,应进行管中心和管底高程的复测和外观检 测,如发现位移、漂浮、拔口等现象,应及时返工处理。 5.6.5 沟槽回填从管道、检查井等构筑物两侧分层同时对称进行, 26 每层回填高度不大于 0.2m,并确保管道和构筑物不产生位移。必 要时应对管道采取临时限位措施,防止管道上浮。 5.6.6 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 50cm 范围内的回填材料,应由沟槽 两侧对称运入槽内;回填其他部位时,应均匀运入槽内,不得集中 推入。需要拌合均匀的回填料,应在运入槽前拌合均匀,不得在槽 内拌合。 5.6.7 沟槽回填时应严格控制管道的竖向变形,当管径较大、管顶 覆土较高时,可在管内设置临时支撑或采取预变形等措施。回填时, 可利用管道胸腔部分回填压实过程中出现的管道竖向反向变形来 抵消一部分垂直荷载引起的管道竖向变形,但必须将其控制在设计 的管道竖向变形范围内。 5.6.8 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 50cm 范围内,应采用轻型设备薄层 夯实。管道两侧填土夯实应对称均匀上升,高差不得大于 20cm。 5.6.9 回填前排出沟槽积水。不得回填淤泥、有机质土及冻土。回 填土中不应含有石块、砖及其他杂硬带有棱角的大块物体。 5.6.10 从管底到管顶以上 0.4m 范围内的沟槽回填材料,可用用碎 石屑、粒径小于 40mm 的砂砾、中粗黄砂、粉煤或开挖出来的易于 夯实的良质土。 5.6.11 设计管基支承角 2α 范围内必须中粗砂填充密实。 5.6.12 管道位于车行道下,铺设后即修筑路面或管道位于软土地 层以及低洼、沼泽、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时,沟槽回填应先用中粗砂 将管底腋角部位填充密实后,再用中精砂或石屑分层回填至管顶以 上 0.4m,再往上可回填良质土。 5.6.13 回填土的压实度详见表 5.6.13,管顶 0.4m 以上若修建道路 则按道路规范要求执行。 表 5.6.13 沟槽回填土的密实度要求 管道基础 槽内部位 最佳密实度(%) 超挖部位 95 管低基础层 85~90 土弧基础中心角 95 27 回填土质 砂石料或最大粒径小于 40mm 级碎石 中砂、粗砂、软土地基按 规程规定执行 中砂、粗砂 续表 5.6.13 槽内部位 最佳密实度(%) 管道两侧 95 管顶以上 0.5m 范围 管道两侧 90 管道上部 85 回填土质 中砂、粗砂,碎石屑、最 大粒径小于 40mm 级配砂 砾或符合要求的原土。 按地面或道路要 求,但不小于 80 管顶 0.5m 以上 原土 5.6.14 沟槽覆土的密实度可采用环刀法检验。 5.6.15 回填时各类机具对应的每层回填土虚铺厚度应符合表 5.6.15 规定。 表 5.6.15 每层回填土虚铺厚度 单位:m 机具种类 虚铺厚度 机具种类 虚铺厚度 木夯、铁夯 ≤0.2 压路机(轻型) 0.2~0.3 蛙式夯、火力夯 0.2~0.3 振动压力机 ≤0.4 5.6.16 管道经试压合格,隐蔽工程通过验收,人工回填至管顶 0.5m 以上后,方可采用机械夯实,但不得在管道上方行驶,且应 在管道内充满水的情况下进行。管道敷设后不宜长期处于空管状 态。 5.6.17 各类管道阀门井等周边回填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采用砂砾、石灰土等材料,宽度应不小于 0.4m; 2 回填后沿管道中心线对称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应不低于 管沟内分层要求。路面位置的管道井,管顶 0.5m 以上应按路面要 求回填。 5.6.18 管道的施工测量、降水、开槽、沟槽支撑和管道交叉处理、 管道合槽施工等的技术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施 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的有关规定执行。 28 6 试验 6.1 一般规定 6.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系统应进行水压试验。 6.1.2 给水管道试压前应进行充水浸泡,时间不应小于 12h。管道 充水后应对未回填的外露连接点(包括管道与管道附件连接部位) 进行检查,发现渗漏应进行排除。 6.1.3 水压试验静水压力不应小于管道工作压力的 1.5 倍,且不 应小于0.8MPa。不得将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 6.1.4 管道水压试验长度不宜大于 1000m,对中间设有附件的管 段,水压试验分段长度不宜大于 500m。 6.1.5 管道水压试验前应编制试压工程设计方案,其内容应包括以 下项目: 1 管端后背堵板及支撑设计; 2 进水管路、排气管路及排气孔设计; 3 加压设备及压力表选用; 4 排水疏导管路设计及布置。 6.1.6 对试压管段端头支撑挡板应进行牢固性和可靠性的检查,试 压时,其支撑设施严禁松动崩落。不得将阀门作为封板。 6.1.7 加压宜采用带计量装置的机械设备,当采用弹簧压力表时, 其精度不应低于 1.5 级,量程范围宜为试验压力 1.3倍~1.5倍, 表盘直径不应小于 150mm。 6.1.8 试压管段不得包括水锤消除器、室外消火栓等管道附件。系 统包含的各类阀门,应处于全开状态。 6.1.9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水压试验、冲洗与消毒,除应满足 本章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 及验收规范》GB 50268的有关规定。 29 6.2 水压试验、冲洗与消毒 6.2.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试验应分预试验与主试验两个阶 段进行水压试验。 6.2.2 预试验阶段,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先将试验管内的压力降至大气压力,并持续 60min;期间 确保不使空气进入管道; 2 缓慢地将管道压力升至试验压力并稳压 30min,期间如有 压力下降可注水补压,但不得高于试验压力。检查管道接口、配件 等处有无渗漏现象。如有渗漏现象应中止试压,并查明原因采取相 应措施后重新组织试压; 3 停止注水补压并稳定 60min,若 60min 后压力下降不超 过试验压力的 70%,则预试验阶段工作结束。当 60min 后压力下 降低于试验压力的 70%,应停止试验,度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 施后再试压。 6.2.3 主试验阶段,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预试验阶段结束后,迅速将管道泄水降压,降压量为试验 压力的 10%~15%。期间应准确计量出所泄出的水量,设为△V。 按式(6.2.3)计算允许泄出的最大水量△Vmax ; ∆V max = 1.2V∆P{1 / Ew + di / (em ⋅ Ep )} (6.2.3) 式中:V——试压管总容积(L); △P——降压量(MPa); Ew——水的体积模量,不同水温时 Ew 值可按表 6.2.3 采用; Ep——管材弹性模量(MPa),与水温及试压时间有关; di——管材内径(m); en——管材公称壁厚(m)。 若△V 大于△Vmax,应停止试压。泄压后应排除管内过量空气, 再从预试验阶段的“步骤 2”开始重新试验。 2 每隔 3min 记录一次管道剩余压力,持续记录 30min。当 30min 内管道剩余压力有上升趋势时,则水压试验结果合格; 3 30min 内试压管道内剩余压力无上升趋势时,则应再持续 30 观察 60min。当在整个 90min 内压力下降不超过 0.02MPa,则水 压试验结果合格; 4 当主试验阶段上述两条均不能满足时,则水压试验结果不 合格。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再组织试压。 表 6.2.3 温度与体积模量关系 温度(℃) 体积模量(MPa) 温度(℃) 体积模量(MPa) 5 2080 20 2170 10 2110 25 2210 15 2140 30 2230 6.2.4 试压合格后应按本标准第 5.6 章要求,全面回填到与地面 相平。 6.2.5 管段试验合格后,应对整条管道进行冲洗消毒。 6.2.6 管道冲洗、消毒前应做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冲洗水源、消 毒方法、排水去向、取样口设置及其他安全保障措施。 6.2.7 冲洗水应清洁,冲洗流速应大于 1.0m/s,并保持连续冲洗, 直至冲洗水的排放水与进水的浊度相一致为止。冲洗后应用含氯水 浸泡消毒,经有效氯浓度不低于 20mg/L 的清洁水浸泡 24h 后冲 洗,并末端取水检验,当水质不合格则应重新进行含氯水浸泡消毒、 再冲洗,直至水质管理部门取样化验合格为止。 6.2.8 系统适用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密封试验:连接后的试样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 送用热塑性塑料管材耐内压试验方法》GB/T 6111试验,试验温度 20℃,试验压力2.0×PN,试验时间为15min。 2 偏角密封试验:弹性密封圈型接头的偏角密封试验按GB/T 19471.1-2004测定。 3 负压密封试验:弹性密封圈型接头的负压密封试验按照 GB/T 19471.2-2004测定。 31 7 验收 7.1 一般规定 7.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86 的规定。 7.1.2 给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按检 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的顺 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规范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 2 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 3 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4 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 基础上进行; 5 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等单位进行验 收,并形成验收文件; 6 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和现场检测项目, 应按规定进行平行检测或见证取样检测; 7 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每个检 查项目的检查数量,除本规范有关条款有明确规定外,应全数检查; 8 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分部工程应进行试验或检 测; 9 承担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 10 外观质量应由质量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共同确认。 7.1.3 检验批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2 一般项目中的实测(允许偏差)项目抽样检验的合格率应 达到 80%,且超差点的最大偏差值应在允许偏差值的 1.5 倍范围 内; 32 3 主要工程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复验合格,试块、试件检验合 格; 4 主要工程材料的质量保证资料以及相关试验检测资料齐 全、正确;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检查记录。 7.1.4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质量验收全部合格; 2 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正确;有 关质量保证资料和试验检测资料应齐全、正确。 7.1.5 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全部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 分部(子分部)工程中,地基基础处理、桩基础检测、混 凝土强度、混凝土抗渗、管道接口连接、管道位置及高程、金属管 道防腐层、水压试验、严密性试验、管道设备安装调试、阴极保护 安装测试、回填压实等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 规定; 4 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7.1.6 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 全部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 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 使用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 4 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7.1.7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时,应按下列 规定处理: 1 经返工重做或更换管节、管件、管道设备等的检验批,应 重新进行验收; 2 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检 验批,应予以验收; 3 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 原设计单位验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的检验 33 批,可予以验收; 4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改 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 案文件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7.1.8 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要求 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7.1.9 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项目的技 术负责人(专业质量检查员)等进行验收。 7.1.10 分部(子分部)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项目质 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对于涉及重要部位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 非开挖管道、桥管、沉管等分部(子分部)工程,设计和勘察单位 工程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验收。 7.1.11 单位工程经施工单位自行检验合格后,应由施工单位向建 设单位提出验收申请。单位工程有分包单位施工时,分包单位对所 承包的工程应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验收,验收时总承包单位应派人 参加;分包工程完成后,应及时地将有关资料移交总承包单位。 7.1.12 对符合质量验收条件的单位工程,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组 织验收。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等有关负责人以及该工程 的管理或使用单位有关人员应参加验收。 7.1.13 参加验收各方对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一致时,可由工程所 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协调解决。 7.1.14 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将竣工验收 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1.15 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归档。 7.2 质量验收 7.2.1 管道工程竣工后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7.2.2 管道工程的质量验收必须在分部、分项和单位工程验收合格 的基础上进行。 7.2.3 质量验收时,应核实质量验收资料,进行必要的复验和外观 检查。 34 7.2.4 施工单位在管道工程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1 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和竣工图; 2 管材和管件的出厂合格证明和检验记录; 3 管材和管件的进场复验记录; 4 工程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有关资料; 5 管道的严密性检验记录; 6 管道变形检验记录; 7.2.5 验收隐蔽工程应具备下列施工记录和中间验收记录: 1 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地基和基础验收记录; 2 管道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障碍的工程情况; 3 沟槽回填土材料使用记录; 4 沟槽回填土密实度的检验记录。 7.2.6 管道工程的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和其它 有关单位共同进行。验收合格后,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并移 交竣工资料。 35 附录 A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A.0.1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应根据管侧回填土的土质、压实系 数和沟槽两侧原状土的土质,综合评价确定。 A.0.2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Ed,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Ed = ζ ⋅ Ee (A.0.2-1) 1 ζ = α1 + α 2 Ee En (A.0.2-2) 式 中 : Ee—— 管 侧 回 填 土 在 要 求 压 实 密 度 时 相 应 的 变 形 模 量 (kN/m2),应根据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表 A.0.2-1 采用; En——沟槽两侧原状土的变形模量(kN/m2),应根据试验 确定;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表 A.0.2-1 采用; ζ ——综合修正系数; α 1 、 α 2 ——与 B (管中心处沟槽宽度)和 D (管外径)的比值 r 1 有关的计算参数,可按表 A.0.2-2 确定。 表 A.0.2-1 管侧回填土和槽侧原状土变形模量(kN/m2) 回填土压实系数(%) 原状土 N63.5 标 准贯 入锤 土的类别 砂砾、砂卵石 击数 85 90 95 4< 14< 24< N≤14 N≤24 N≤50 5000 7000 10000 36 100 >50 20000 续表 A.0.2-1 回填土压实系数(%) 原状土 N63.5 标 准贯 入锤 击数 土的类别 砂砾、砂卵石 细粒土含量不大于 12% 砂砾、砂卵石 细粒土含量大于 12% 黏性土或粉土(WL<50%) 砂粒含量大于 25% 黏性土或粉土(WL<50%) 砂粒含量小于 25% 85 90 95 100 4< 14< 24< N≤14 N≤24 N≤50 3000 5000 7000 14000 1000 3000 5000 10000 1000 3000 5000 10000 - 1000 3000 7000 >50 注:1 表中数值适用于 10m 以内覆土;当覆土超过 10m 时,表中数值偏低; 2 回填土的变形模量 Ee 可按要求的压实系数 采用;表中的压实系数(%)系指设计要求回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与该 土在相同压实能量下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3 基槽两侧原状土的变形模量 En 可按标准贯入度试验的锤击数确定; 4 WL 为黏性土的液限; 5 细粒土系指粒径小于 0.075mm 的土; 6 砂粒系指粒径为 0.075 mm~2.0mm 的土。 表 A.0.2-2 计算参数 α 1 及 α 2 Br/D1 1.5 2.0 2.5 3.0 4.0 5.0 α1 0.252 0.435 0.572 0.680 0.838 0.948 α2 0.748 0.565 0.428 0.320 0.162 0.052 A.0.3 对于填埋式敷设的管道,当 Br D1 >5 时,可取 ζ =1.0 计算, 此时, Br 应为管中心处按设计要求达到的压实密度的填土宽度。 37 附录 B PE 材质连接件的尺寸 B.0.1 双承口弯头的示意图见图 B.0.1,安装尺寸见表 B.0.1。 a)90°弯头(注塑) b)45°弯头(注塑) c)30°弯头(注塑) d)90°弯头(焊制) 38 e)45°弯头(焊制) f)30°弯头(焊制) g)22.5°弯头(焊制) h)11.25°弯头(焊制) 图 B.0.1 表 B.0.1 公称 直径 公称 外径 dn 双承口弯头 双承口弯头安装尺寸 弯头部分注塑成型 Zmin 图a 图b 图c 90° 45° 30° 426 331 235 507 391 276 588 452 317 670 514 357 单位:mm 弯头部分焊接成型 Zmin 图d 图e 图f 图g 图h 90° 45° 30° 22.5° 11.25° 822 403 299 234 162 400 476 986 480 353 274 187 500 577 1153 556 407 315 212 600 679 1319 633 462 355 237 700 781 1484 709 516 395 262 800 882 1651 786 570 436 287 900 984 1815 862 624 476 312 1000 1085 注:1 焊制连接件公称角度 α 分别为 90°、45°、30°、22.5°、11.25°,公称弯曲半径 r=1.5dn; 39 2 3 4 5 6 7 8 9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图g 图h Zmin=0.8dn+45mm; Zmin=0.6dn+45mm; Zmin=0.4dn+45mm; Zmin=(1.5+tanα/12)dn+45mm; Zmin=(1.5tanα/2+tanα/6)dn+45mm; Zmin=(1.5tanα/2+tanα/4)dn+45mm; Zmin=(1.5tanα/2+tanα/4)dn+45mm; Zmin=2.5dntanα/2+45mm。 B.0.2 三承口三通的示意图见图 B.0.2,安装尺寸见表 B.0.2-1、表 B.0.2-2。 图 B.0.2 表 B.0.2-1 公称直径 400 三承口三通 三承口三通安装尺寸 公称外径 dn 476 单位:mm Zmin a Z1min b 110 310 370 125 320 380 140 340 390 160 360 400 180 390 410 200 410 420 225 430 440 dn1 40 续表 B.0.2-1 公称直径 500 600 公称外径 dn 577 679 Zmin a Z1min b 250 460 450 280 500 470 315 530 490 355 580 510 400 630 530 110 340 420 125 360 430 140 370 440 160 400 450 180 420 460 200 440 470 225 470 490 250 500 500 280 530 520 315 570 540 355 610 560 400 660 580 450 720 610 500 770 630 160 430 500 180 450 510 200 470 520 225 500 540 250 530 550 280 560 570 315 600 590 355 640 610 dn1 41 续表 B.0.2-1 公称直径 700 800 公称外径 dn 781 882 Zmin a Z1min b 400 690 630 450 750 660 500 800 680 560 870 710 630 950 750 200 510 580 225 540 590 250 560 600 280 600 620 315 630 640 355 680 660 400 730 680 450 780 710 500 840 730 560 900 760 630 980 800 710 1070 840 200 540 630 225 570 640 250 600 650 280 630 670 315 670 690 355 710 710 400 760 730 450 820 760 500 870 780 560 940 810 dn1 42 续表 B.0.2-1 公称直径 900 1000 公称外径 dn 984 1085 Zmin a Z1min b 630 1010 850 710 1100 890 800 1200 930 250 630 710 280 660 720 315 700 740 355 750 760 400 790 780 450 850 810 500 900 830 560 970 860 630 1050 900 710 1140 940 800 1230 980 900 1340 1030 315 730 790 355 780 810 400 830 830 450 880 860 500 940 880 560 1000 910 630 1080 950 710 1170 990 800 1270 1030 900 1380 1080 1000 1490 1130 dn1 注:1 Zmin =0.33dn+1.1dn1+30mm; 2 Z1min =0.5dn+0.35dn1+mmin+21mm; 3 其中 mmin 为承口最小配合深度,见表 B.0.7。 43 表 B.0.2-2 三承口三通安装尺寸 公称外径 公称直径 单位:mm Zmin a Z1min b dn dn1 400 476 476 710 650 476 740 700 500 577 577 860 730 476 780 750 577 890 780 679 1000 820 476 810 800 577 920 830 679 1030 870 781 1150 900 476 840 850 577 960 880 679 1070 920 781 1180 960 882 1290 990 476 880 900 577 990 930 679 1100 970 781 1210 1010 882 1320 1040 984 1440 1080 476 910 950 577 1020 990 679 1130 1020 781 1250 1060 600 700 800 900 1000 679 781 882 984 1085 44 续表 B.0.2-2 公称外径 公称直径 dn 1000 Zmin a Z1min b 882 1360 1090 984 1470 1130 1085 1580 1160 dn1 1085 注:1 Zmin=0.33dn+1.1dn1+30mm; 2 Z1min=0.5dn+0.35dn1+mmin+21mm; 3 其中 mmin 值为承口最小配合深度,取 220mm。 B.0.3 双承口套筒的示意图见图 B.0.3,安装尺寸见表 B.0.3。 类型a 类型b 图 B.0.3 双承口套筒 表 B.0.3 双承口套筒安装尺寸 单位:mm 公称直径 公称外径 dn Zmin 公称直径 公称外径 dn Zmin 400 476 100 800 882 140 500 577 110 900 984 140 600 679 120 1000 1085 140 700 781 120 -- -- -- 45 B.0.4 双承口变径和法兰承口变径的示意图见图 B.0.4,安装尺寸 见表 B.0.4-1、表 B.0.4-2。 类型 a 类型 b 图B.0.4 双承口变径和法兰承口变径 表 B.0.4-1 双承口变径和法兰承口变径安装尺寸 公称直径 400 500 公称外径 dn 476 577 单位:mm Zmin Z1min dn1 类型 a 类型 b 160 124 159 180 127 162 200 130 165 225 134 169 250 138 173 280 142 177 315 147 182 355 153 188 160 124 159 180 127 162 200 130 165 225 134 169 250 138 173 280 142 177 315 147 182 46 续表 公称直径 500 600 700 800 B.0.4-1 公称外径 dn 577 Zmin Z1min dn1 类型 a 类型 b 355 153 188 400 160 195 450 168 203 250 138 173 280 142 177 315 147 182 355 153 188 400 160 195 450 168 203 500 175 210 560 184 219 315 147 182 355 153 188 400 160 195 450 168 203 500 175 210 560 184 219 630 195 230 315 147 182 355 153 188 400 160 195 450 168 203 500 175 210 560 184 219 630 195 230 679 781 882 47 续表 公称直径 B.0.4-1 公称外径 Zmin Z1min dn dn1 类型 a 类型 b 800 882 710 207 242 900 984 315 147 182 355 153 188 400 160 195 450 168 203 500 175 210 560 184 219 630 195 230 710 207 242 800 220 255 400 160 195 450 168 203 500 175 210 560 184 219 630 195 230 710 207 242 800 220 255 900 235 270 1000 1085 注:1 Zmin=0.15dn+100mm; 2 Z1min=0.15dn1+135mm。 表 B.0.4-2 双承口变径和法兰承口变径安装尺寸 公称外径 公称直径 单位:mm Zmin Z1min dn dn1 类型 a 类型 b 400 476 476 171 206 476 171 206 500 577 577 187 222 48 续表 公称直径 600 700 800 900 1000 B.0.4-2 公称外径 dn 679 781 882 984 1085 Zmin Z1min dn1 类型 a 类型 b 476 171 206 577 187 222 679 202 237 476 171 206 577 187 222 679 202 237 781 217 252 476 171 206 577 187 222 679 202 237 781 217 252 882 232 267 476 171 206 577 187 222 679 202 237 781 217 252 882 232 267 984 248 283 476 171 206 577 187 222 679 202 237 781 217 252 882 232 267 984 248 283 1085 263 298 注:1 Zmin=0.15dn+100mm; 2 Z1min=0.15dn1+135mm。 49 B.0.5 法兰和承口接头示意图见图 B.0.5,安装尺寸见表 B.0.5。 图 B.0.5 法兰和承口接头 表 B.0.5 法兰和承口接头安装尺寸 公称直径 公称外径 dn a Zmin 单位:mm 公称直径 公称外径 dn a b Zmin b 400 476 140 800 882 180 500 577 150 900 984 190 600 679 160 1000 1085 200 700 781 170 -- -- -- 注:1 法兰尺寸应符合 GB/T 9113; 2 Zmin=0.1dn+100mm。 B.0.6 法兰支管双承口三通的示意图见图 B.0.6,安装尺寸见表 B.0.6。 图 B.0.6 法兰支管双承口三通 50 表 B.0.6 法兰支管双承口三通安装尺寸 公称直径 400 500 公称外径 dn 476 577 单位:mm a Zmin b Z1min c 90 290 360 110 310 370 125 320 380 140 340 390 160 360 400 180 390 410 200 410 420 225 430 440 250 460 450 280 500 470 315 530 490 355 580 510 400 630 530 90 320 410 110 340 420 125 360 430 140 370 440 160 400 450 180 420 460 200 440 470 225 470 490 250 500 500 280 530 520 315 570 540 dn1 51 续表 B.0.6 公称直径 600 700 公称外径 dn 679 781 a Zmin b Z1min c 355 610 560 400 660 580 450 720 610 500 770 630 160 430 500 180 450 510 200 470 520 225 500 540 250 530 550 280 560 570 315 600 590 355 640 610 400 690 630 450 750 660 500 800 680 560 870 710 630 950 750 200 510 580 225 540 590 250 560 600 280 600 620 315 630 640 355 680 660 400 730 680 450 780 710 dn1 52 续表 B.0.6 公称直径 公称外径 dn 700 781 800 882 900 984 a dn1 500 560 630 710 200 225 250 280 315 355 400 450 500 560 630 710 800 250 280 315 355 400 450 500 560 53 Zmin b Z1min c 840 900 980 1070 540 570 600 630 670 710 760 820 870 940 1010 1100 1200 630 660 700 750 790 850 900 970 730 760 800 840 630 640 650 670 690 710 730 760 780 810 850 890 930 710 720 740 760 780 810 830 860 续表 B.0.6 公称直径 900 1000 公称外径 dn a Zmin b Z1min c 630 1050 900 710 1140 940 800 1230 980 900 315 355 400 450 500 560 630 710 800 900 1000 1340 730 780 830 880 940 1000 1080 1170 1270 1380 1490 1030 790 810 830 860 880 910 950 990 1030 1080 1130 dn1 984 1085 注:1 法兰尺寸应符合 GB/T 9113; 2 Zmin=0.33dn+1.1dn1+30mm; 3 Z1min=0.5dn+0.35dn1+mmin+21mm,表中数据圆整进位; 4 其中 mmin 为承口最小配合深度,见表 B.0.7。 B.0.7 承插接头承口最小配合深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给水 用高性能硬聚氯乙烯管材及连接件》CJ/T 493 及表 B.O.7 的规定。 表 B.0.7 承插接头承口最小配合深度 单位:mm 公称外径 dn 承口最小配合深 公称外径 dn 承口最小配合深 90 70 355 124 110 75 400 130 125 78 450 138 140 81 500 145 54 续表 B.0.7 公称外径 dn 承口最小配合深 公称外径 dn 承口最小配合深 160 86 560 154 180 90 630 165 200 94 710 177 225 100 800 190 250 105 900 205 280 112 1000 220 315 118 -- -- 55 附录 C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质量要求 C.0.1 产品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文件和图样制造。 C.0.2 产品规格:公称内径(dn)、公称压力(PN)和内层、增 强层、插口厚度应符合表 C.0.2 的规定。 表 C.0.2 管材内径和各层厚度 公称压力(PN) 管 材 序 内 号 径 1 单位:mm 0.6 内 dn 层 (mm) 厚 0.8 增 插 强 口 层 厚 厚 度 400 内 层 厚 3.5 1.0 增 插 强 口 层 厚 厚 度 1.5 19.4 1.25 增 插 强 口 层 厚 厚 度 1.5 19.4 3.5 1.8 20.7 内 层 厚 3.5 1.6 增 插 强 口 层 厚 厚 度 1.8 19.4 3.5 2.1 20.7 内 层 厚 3.5 内 层 厚 增 插 强 口 层 厚 厚 度 3.5 2.4 19.4 3.5 2.7 20.7 2 500 3.5 1.5 20.7 3 600 3.5 1.8 21.0 3.5 2.1 21.0 3.5 2.4 21.0 3.5 3.0 21.0 4 700 5.0 2.1 23.6 5.0 2.4 23.6 5.0 2.7 23.6 5.0 3.6 23.6 5 800 5.0 2.4 25.4 5.0 2.7 25.4 5.0 3.0 25.4 5.0 3.9 25.4 6.0 3.0 26.6 6.0 3.6 26.6 6.0 3.3 27.9 6.0 3.9 27.9 5.0 1.8 25.4 6 900 6.0 2.1 26.6 6.0 2.7 26.6 7 1000 6.0 2.1 27.9 6.0 3.0 27.9 注:1 增强层厚度的计算,参照《给水用钢丝网增强聚乙烯复合管道》GB/T 32439GB/T 32439 的表述方法,按照管材全部内压均由增强层承担,聚 乙烯内外层只起保护作用。增强层壁厚单位长度的抗拉力大于公称压 力作用于管材内壁形成的环向拉力的 3 倍(安全系数); 2 PN=(2e*f/D)/C1 e=C1*(PN*D/2f) 其中:PN:公称压力(MPa) D:管道公称直径(mm) e:管道增强层厚度(mm) f:增强材料(纤维带)强度(mm) C1:安全系数,本标准要求 C1=3 C.0.3 颜色:市政饮用水管材的颜色内层以本色为主,可以按照 用户的要求是蓝色或黑色,外层为黑色;其他用途管道可以根据用 户要求;暴露在阳光下的敷设管道(如地上管道)必须是黑色。 56 C.0.4 外观:管材的内外表面应清洁、光滑,不允许有气泡、明 显的划伤、凹陷、杂质、颜色不均等缺陷。管端头应切割平整,并 与管轴线垂直。 C.0.5 管材尺寸:长度一般为 6m,也可由供需双方商定。长度的 极限偏差为长度的-0.2%~+0.4%;管材内径要符合表 C.0.5 的要求。 表 C.0.5 管材内径 单位:mm 平均内径 序号 管材内径 dn 最小值di.min 最大值di.max 1 400 400 408 14 2 500 500 508 17 3 600 600 609 21 4 700 700 710 24 5 800 800 812 28 6 900 900 913 31 7 1000 1000 1015 35 最大不圆度 注:1 dim,max = din + (din x 0.015),但≥din + 8 mm; 2 不圆度(椭圆度)是根据 ISO 11922-1 计算出来的。 C.0.6 管材的静液压强度及爆破压力必须符合表 C.0.6 的要求。 表 C.0.6 管材的静液压强度及室温爆破压力 序号 1 2 3 项目 试验压力 MPa 室温静液压 公称压力×2倍 (20℃,调节24h) 20℃静液压 公称压力×1.5倍 室温爆破压力 试验时间 要求 1h(每根都做) 100h 无破裂无 渗漏 公称压力×3倍 C.0.7 管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C.0.7 的要求。 表 C.0.7 管材的物理性能 序号 1 2 3 4 项 目 环刚度 KPa 承口部分环刚度 管材环向强力 管材轴向强力 要 求 ≥4 ≥4 GB/T 21238 GB/T 21238 57 续表 C.0.7 序号 5 6 7 项 目 受压开裂稳定性 纵向尺寸收缩率 % 氧化诱导时间(200℃),(min) 8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5kg.190℃) 9 耐候性(管材累 计接受>3.5 GJ/m`老化能量 后 )注 80℃165 h试验 公称压力 x 0.7 氧化诱导时间 (200℃),(min) 要 求 无裂纹现象 ≤4 ≥20 与混配料测定值相差 ≤25% 不破裂不渗漏 ≥10 注:仅非黑色管材要求。 C.0.8 系统适用性试验:管材与管材,管材与管件连接后应按表 C.0.8 要求做系统适用性试验。本标准参照同样采用承插密封胶圈 连接行业标准《给水用高性能硬聚氯乙烯管材及连接件》CJ/T 493, 试验方法参考《塑料管道系统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弹性密 封圈式承口接头 偏角密封试验方法》GB/T 19471.1 和《塑料管道 系统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弹性密封圈式承口接头 负压密 封试验方法》GB/T 19471.2。 序号 1 2 3 项 目 连接密 封试验 偏角试 验 负压试 验 表 C.0.8 系统适用性试验 试验条件 20℃,试验压力2.0×PN,15min (20±5)℃,自由偏角α≥2°,试 验压力1.7×PN,1h 第一次负压 (-0.01±0.002) (20±5)℃, MPa,15min 自由偏角 第二次负压 α≥2° (-0.08±0.002) MPa,15min 试验方法 见6.2.8第1条 见6.2.8第2条 见6.2.8第3条 要求 无破裂 无渗漏 无破裂 无渗漏 无破裂 无渗漏 C.0.9 卫生性能:用于饮用水输配的管材卫生性能必须符合《生 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 的规定。 C.0.10 分离盘试验:推荐在管材生产过程中,按照ASTM D 58 2290-12 测定塑料管或增强塑料管表观环向强度的方法标准,用 分离盘试验验证工艺条件是否合理以及管材设计是否正确。 59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 规定”或“应按……执行”。 60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 3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5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 6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 7 《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1部分:总则》GB/T 13663.1 8 《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GB/T 13663.2 9 《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GB/T 13663.3 10《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5部分:系统适用性》 GB/T 13663.5 11《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GB/T 17219 12《塑料管道系统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弹性密封圈式 承口接头 偏角密封试验方法》GB/T 19471.1 13《塑料管道系统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弹性密封圈式 承口接头 负压密封试验方法》GB/T 19471.2 14《给水用钢丝网增强聚乙烯复合管道》GB/T 32439 15《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 16《给水用高性能硬聚氯乙烯管材及连接件》CJ/T 493 17《给水用聚乙烯(PE)柔性承插式管件》QB/T2892 61 62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DB22/T 5007 2018 条文说明 63 制订说明 本标准为在吉林省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建设的设计、 施工、试验、验收等相关技术环节能够科学合理有所依据进行编制。 为在我省推广应用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技术,统一有关工程设 计、施工及验收要求,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依据国家相关 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科研等单位的有关人员使 用本标准时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标准按章、节、条顺 序编制了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 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作为理解和把握本标准规定的参考。 64 目 次 总则 .............................................................................................. 67 材料 .............................................................................................. 68 3.1 一般规定 ............................................................................... 68 3.2 管 材 ................................................................................... 68 4 设计 .............................................................................................. 69 4.1 一般规定 ............................................................................... 69 4.2 管道布置 ............................................................................... 69 4.3 水力计算 ............................................................................... 69 4.4 结构设计 ............................................................................... 70 5 施工 .............................................................................................. 71 5.1 一般规定 ............................................................................... 71 5.2 沟槽开挖 ............................................................................... 71 5.3 管道基础 ............................................................................... 71 5.4 管道连接 ............................................................................... 72 5.5 管道敷设 ............................................................................... 72 5.6 管道回填 ............................................................................... 72 6 试验 .............................................................................................. 74 6.1 一般规定 ............................................................................... 74 6.2 水压试验、冲洗与消毒 ....................................................... 74 1 3 65 66 1 总则 1.0.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具有重量轻、施工方便、耐腐蚀、水 流阻力小、接口密封性好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管道生产厂家生产制 造技术的提高以及创新技术的应用,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在城镇 市政给水管道中不断推广应用,为了适应城镇市政给水管道发展需 要,确保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67 3 材料 3.1 一般规定 3.1.3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中与管材连接的管件和配件对保 证管道系统安全、接头连接可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条规定管件和 配件由管材生产企业配套供应,主要是为了增强配件与管材的配套 性,确保接头连接紧密、可靠。 3.2 管材 3.2.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为复合管道,其中的各组成材质均 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3.2.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主要原料为 PE100 高密度聚乙烯 混配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 统第 1 部分:总则》GB/T 13663.1、《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 统第 2 部分:管材》GB/T 13663.2、《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 统第 3 部分:管件》GB/T 13663.3、《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 统第 5 部分:系统适用性》GB/T 13663.5 中的相关规定;用于饮水 用输水管道的管材卫生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 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 中的相关规定。 68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系统设计基本原则,首先是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给水排水工程 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和行业标准《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 程技术规程》CJJ101的有关规定,其次是针对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 管道特点提出设计要求。 4.1.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设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 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和《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 统一标准》GB 50068规定的原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 状态设计方法,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 规范》GB 50332的有关规定。 4.1.3 根据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 50788第6.1.2 条规定:“城镇给排水设施中主要构筑物的主题结构和地下干管, 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4.2 管道布置 4.2.2 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间的距离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 划规范》GB 50289 的规定列出,对于特殊地段,以上规定间距不 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安全保护措施。 4.2.5 管道与重要道路、铁路交叉敷设应按设计要求,且应与相关 部门协调,按相应规定施工,套管内部应光滑平整,防止穿越时划 伤管材表面。套管内径大于穿越管外径,便于施工、维护。 4.3 水力计算 4.3.1 本条与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 第 7.2.1 条 69 一致,总水头的损失为沿程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而后叠加。 4.3.2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hf)计算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 水设计规范》GB 50013 相关条款制定,采用魏斯巴赫-达西公式。 4.4 结构设计 4.4.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上的作用分类、作用标准值、代表 值和准永久值系数的确定原则和取值均应与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 水管道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 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 70 5 施工 5.1 一般规定 5.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系统工程施工包括沟槽开挖、管道 基础、管道连接、管道敷设、沟槽回填等一系列工作,与其他给水 管道施工基本一致,首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 和行业 标准《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01 的有关规定,其 次是针对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特点提出施工要求。 5.1.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系统施工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因 此施工人员应经专业的培训,掌握施工流程,安装特点及注意事项 后方可进行施工。 5.2 沟槽开挖 5.2.1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范》GB 50268 的有关规定制定,其目的是确保沟槽开挖位置、开 挖深度准确无误。 5.2.2 管道开挖施工沟槽可采用梯形槽、直槽或混合槽,不同边坡 形式的选择应具体由施工工期施工季节的影响、地质条件、地下水 位等一系列因素考虑,以做到安全、易行、经济合理。 5.3 管道基础 5.3.3 本条针对各种不同情况提出了地基处理的常规做法,以确保 地基基础质量。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是柔性管道,按管土共同 工作原理共同承担外部荷载的作用力,管底垫层和周围土的密实 度,决定了管土系统的负载能力,所以管底图必须认真处理。清除 坚硬的物块,避免管道受到集中应力的作用,将管底夯实,使管底 71 有足够的支撑力。 5.3.5 设置凸台以保持连接部位与管体基础同高。 5.4 管道连接 5.4.1 承插式管件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给水用聚乙烯 (PE)柔性承插式管件》QB/T 2892 的有关规定,且管件承口部位 应采取加强刚度措施,连接件应通过了系统适应性试验。 5.4.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连接前根据设计要求再次核对管 材、管件及管道附件规格、数目,检查管道耐压等级等技术参数, 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5.5 管道敷设 5.5.1 本条是根据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的特性,对管道施工必 须具备的条件提出的要求。 5.5.7 当管道穿越重要道路、铁路等时,应向管理部门报备,组织 有关人员现场勘查,研究穿越的可能性,确定具体位置、标高及护 套管的孔径类型等。 5.5.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在水下穿越河道时必须给管道施 加重量,防止管道因浮力或水流而飘离原位。水中管路主要考虑三 个因素:①管道内压力;②沉管所需混凝土锚定重量;③锚定距离。 5.6 沟槽回填 5.6.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沟槽尽快回填是尽可能减小环境 温度变化对已连接管道纵向伸缩的影响,并防止管道受到意外损 伤。对回填高度做规定是考虑到水压试验安全和试验可操作性,回 填土及压实能有效抵抗水压试验时管道内水压另外防止水压试验 时管道移动。 5.6.3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是柔性管道,按柔性管道设计理 论,应按管土共同作用原理来承担外部荷载的作用力。管道基础、 72 管道与基础之间的三角区和管道两侧的回填材料及其压实系数对 管道受力状态和变形大小影响极大,应严格控制,并按回填工艺要 求进行分层回填,压实和压实系数检验,使之符合设计要求。 73 6 试验 6.1 一般规定 6.1.4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的试验长度不宜大于 1.0km,这主 要是考虑便于试验操作而进行的原则性规定,由于管道刚性较低, 管道过长容易导致压力上不去。 6.1.5 压力管道在进行水压试验时,在水压力作用下管端产生巨大 的推力,该推力全部作用在试验段的后背上。如果后背不坚固,管 端将产生大的纵向位移,导致管道接口拔出,甚至产生环向开裂。 故水压试验前必须进行管端后背堵板及支撑设计。 6.2 水压试验、冲洗与消毒 6.2.7 消毒前与管理单位联系,取得配合。给水管道消毒通常采用 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漂白粉,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再溶解成溶 液。由泵向管道内压入漂白粉溶液,并根据漂白粉的浓度,压入速 度,用闸门调整管内流速,以保证管内有效氯的含量符合要求。 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