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J-59武汉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综合地下管线测量工程.pdf
武汉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综合地下管线测量工程 一.工程立项背景 为尽快建成穿越型的市域快线,快速联系新城中心和主城区,引 导新城轴向拓展,构建城市轨道交通骨架,支撑“1+6+N”城市发展 格局,武汉市启动了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我院承担了轨道交通第四 期建设的综合地下管线探测任务,为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1:500 综合地下管线及地形图数据资料。 二.资金来源 按照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专项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版)》要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 市级财政资金,武汉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综合地下管线测量工程合 同金额为 4954.88 万元。 三. 建设概况 武汉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包含有轨道交通 12 号线,6 号线二 期,8 号线三期,11 号线三期及葛店段,10 号线(含新港线),16 号 线,前川线和 19 号线。 本项目管线及地形测量范围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设计线路外扩 150 米。管线测量范围测区内市政道路及不在市政道路范围内的主要管线。 四 项目整体设计及实施 1 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采用武汉 2000 坐标系,高程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2 控制测量 本项目采用 WHCORS 系统施测控制点;通过直接水准施测高程控 制点。 3 地形测量 本项目采用无人机航测,结合地面控制点及实地全站仪采集数据, 内业处理生成 1:500 地形图。 4 管线探测 (1)明显点调查 明显管线点采用实地调查方法,量测管线的各项属性。 (2)隐蔽点探测 a、金属管道 金属管道导电性良好,使用电磁法对管道进行追踪和定位,采用 地面感应法。 b、非金属管道 非金属管道采用地质雷达、声波探测仪等方法。 c、电缆 电缆管线人孔井较多,使用夹钳法确定平面位置。 (3)地下管线点测量 a、控制测量 控制点布设运用了 WHCORS 系统,高程测量采用网络 RTK 实时精 化处理。 b、管线点测量 管线点的平面和高程采用全站仪测定。 (4)内业资料整理与检查 将外业探查数据及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自动关联生成管线 图及属性数据库,利用检查模块进行入库数据检查。 五. 工程关键技术 1.无人机测图应用 本项目采用 DJI M300 无人机搭载睿铂 DG3 相机进行测绘航空摄 影,构建高分辨率二维模型。结合地面控制点及实地全站仪采集数据, 内业处理生成 1:500 地形图。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 雷达探测技术探测非金属管道 利用探地雷达对疑难管线进行了详探,通过雷达剖面图及滤波分 析,获知非金属管道位置、断面尺寸、盖板厚度、管底深度等相关信 息,有效的克服了非金属探测的难题。 3 管道检测技术 本项目利用管道潜望镜观察管道内部连接情况,量测边框尺寸及 管径;爬行机器人深入管道腹部,结合导向仪系统精确定位隐蔽管线 点;利用声呐系统获取高水位下边框尺寸及管道管径。解决了“大管 径、大边框、高水位”的排水管道探测难题。 4 复杂电磁环境下采用导向仪系统跟踪探测 将导向仪的传感器固定在管道穿管器上,按照预定的速度依次往 前推送,接收器同步跟踪传感器,确定管道埋设的位置及对应埋深。 解决了电力、通讯等深埋管线探测难题。 5 采用频率域电磁法解决深埋金属管道定位难题 采用大功率发射机对管道进行电磁激发探测,频率域电磁法进行 综合分析确定大埋深管道平面位置和埋深。 六.工程质量 本项目完成管线探测 5003.35 公里,盲探 0.41 平方公里,地形 测量 123.17 平方公里。成果各项精度均优于检验依据要求,图面表 示合理,成果资料完整,签署齐全,于 2018 年 12 月 12 日顺利通过 质量检验。 七.运行情况 本项目自成果成果提交至今,在近 2 年的管线地形图件使用期间, 一切工作流程顺利开展,稳步推进,未发生任何安全及质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