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抗药性杂草鉴定与防控技术规程
ICS 65.100.20 CCS B 115 安 34 4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B34/T 403 39—2021 小 小麦田 田抗药 药性杂 杂草鉴 鉴定与防控技 技术规 规程 Techhnical reguulations fo or identificcation and d control of o herbicidde-resistan nt weeds inn wheat fiields 2021-009-30 发布 布 2021-10-30 实施 实 安徽省市场 安 场监督管理 理局 发 布 DB34/T 4039—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疆禾航空植保有限公 司、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凤台县植保植检站、黄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中心、宣城市宣州区植保植检站、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界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凤艳、张勇、高隆岩、吴向辉、方明、韩云静、武健、解兆海、汪莉、张业 辉、程权、夏慧婷、段新颖。 I DB34/T 4039—2021 小麦田抗药性杂草鉴定与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田抗药性杂草监测、鉴定、防控技术要点。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田抗药性杂草鉴定、防控技术的需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155.4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除草剂 第4部分:活性测定试验 茎叶喷雾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性指数 resistance index(RI) 杂草的抗药性种群与敏感种群针对同一药剂的有效中量(ED50)、抑制中浓度(IC50)或生长抑制 中量(GR50)的比值。 4 监测 4.1 确定重点监测区域 根据除草剂田间用药历史以及种植户药效调查情况,对杂草种群相对单一、抗药性杂草覆盖度超过 20%的田块,进行定期、定点连续观察。 4.2 取样方法 4.2.1 杂草种子 4.2.1.1 采用五点取样法,将完全成熟的杂草种子,分类分别放入样品袋。 4.2.1.2 收集播娘蒿、荠菜等小粒种子约 200~300 g,收集菵草、日本看麦娘等大粒种子约 500~800 g,填写记录表格(见附录 A); 4.2.2 杂草植株 采集施药四周后存活的植株,单株保存,填写记录表格(见附录A)。 4.3 采集信息记录 1 DB34/T 4039—2021 记录经纬度、疑似抗药性杂草密度、其它杂草发生密度、用药历史、作物种植密度、耕作模式、前 茬作物、施肥、排灌方式等农事操作。 4.4 样本保存 4.4.1 4.4.2 5 杂草种子:37℃烘干 2 天后密封,干燥保存在 4℃冰箱; 杂草植株:田间采集时植株根部带土,附冰袋回室内后,剪取干净的地上部分,-80℃冷冻保存。 鉴定 5.1 抗性指数计算 整株杂草生物量对除草剂系列浓度的反应测定应按照 NY/T 1155.4 的规定执行,建立除草剂剂量 与杂草生物量的关系,以地上部生物量受除草剂的抑制程度来评价其对除草剂抗性。 按式(1)计算抗性指数,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𝑅𝐼 𝑅/𝑆 ············································································ (1) 式中: RI ——抗性指数; R ——抗性种群的 GR50 或 ED50 或 IC50,单位为克每公顷(g/hm2)或毫克每升(mg/L); S ——敏感种群的 GR50 或 ED50 或 IC50,单位为克每公顷(g/hm2)或毫克每升(mg/L)。 5.2 抗性水平评价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试验,以抗性指数评价抗性水平: ——无抗性(RI≤1), ——低抗性(3 ≥RI﹥1), ——中抗性(10﹥RI﹥3), ——高抗性(RI≥10)。 5.3 抗性分区标准及普查间隔 根据鉴定结果,分成普查区和监测区: ——普查区即无抗性区,3 年普查一次; ——监测区分为低抗性区、中抗性区和高抗性区,低、中抗性区 2 年普查一次;高抗性区每年普 查,评估抗性损失,加强治理。 6 防控技术 6.1 综合防控技术 6.1.1 对于杂草抗药性发生频率高的小麦种植区,加强抗药性杂草种子检疫,在收割机械转场前对其 进行清洁,有助于阻滞杂草敏感生物型和抗药性杂草生物型间的基因漂移和种子的传播,延缓抗药性杂 草的扩散。 6.1.2 充分运用整地、中耕、轮作、生物防治以及热力除草等措施降低田间杂草密度,以减少化学除 2 DB34/T 4039—2021 草剂的使用量或次数。 6.1.3 采用深翻、杂草种子截留技术等,抑制杂草萌发或减少土壤杂草种子库含量。 6.2 正确选用除草剂技术 正确选用除草剂(见附录B)是绿色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杂草群落组成、除草剂杀草 谱、抗药性种群抗性水平,正确选用除草剂,减量施药,降低残留,采用播后苗前、苗后选择性除草剂、 灭生性除草剂定向喷雾技术。 6.3 合理使用除草剂技术 6.3.1 轮换使用技术 轮换使用作用靶标机制不同的除草剂或同一除草剂品种的不同类型(见附录B)。 6.3.2 混配使用技术 针对不同抗性类型和杂草群落组合,选用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不同的复配产品组合(见附录B)。 6.3.3 精准施药技术 限定除草剂品种的年使用或连续使用次数、使用时间、使用剂量、使用区域范围、施药方法等。 3 DB34/T 4039—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小麦田抗药性杂草监测样本记录表 表A.1 小麦田抗药性杂草监测样本记录表 编号 4 采集地点 采集 样品属性 (经纬度) 时间 (种子/植株) 杂草种类 用药历史 耕作模式 前茬作物 种植密度 DB34/T 4039—2021 附 录 B (规范性) 小麦田除草剂主要品种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表B.1 小麦田除草剂主要品种及抗药性风险评估表 组号 作用机理 抗性风险评估 A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 高 B 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 高 C2 光系统Ⅱ抑制剂 中 C 光系统Ⅱ抑制剂 中-低 D 光系统Ⅰ电子传递 低 敌草快 E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 中 乙羧氟草醚、吡草醚、唑草酮 F1 类胡萝卜素抑制剂 低 吡氟酰草胺 低 草甘膦 野麦畏 3 G 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 成酶抑制剂 主要品种 (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三甲苯草酮、唑啉草 酯 苄嘧磺隆、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噻吩磺隆、苯 磺隆、双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啶磺草胺 异丙隆 (辛酰)溴苯腈、灭草松 N 脂肪酸及脂类合成抑制剂 中 O 合成激素类 低 Z 其他 中 野燕枯 低 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喹草酮 低 砜吡草唑 F2 K3 B.1 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 (HPPD)抑制剂 极长链脂肪酸(VLCFA)合成抑 制剂 2,4-D异辛酯、2甲4氯、麦草畏、二氯吡啶酸、氯氟 吡氧乙酸(异辛酯)、氟氯吡啶酯 小麦田除草剂使用策略 防除看麦娘、菵草等对 A 组或 B 组产生抗性的禾本科杂草,可与 C2 组异丙隆、F1 组吡氟酰草胺 轮用。 防除阔叶杂草如恶性杂草婆婆纳,可选用 B 组唑嘧磺草胺、苯磺隆与 F1 组吡氟酰草胺·异丙隆 (C2 组)及磺酰脲类的复配剂等。 B.2 B.2.1 小麦田除草剂轮换技术体系 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轮换使用 可用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唑啉草酯(A 组),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B 组),异 丙隆(C2 组),吡氟酰草胺(F1 组)等轮换使用。 5 DB34/T 40339—2021 以野燕 燕麦为主的麦田,可选用A A组精噁唑禾 禾草灵、炔草酯、唑啉草酯 酯防除,与BB组甲基二磺隆、啶磺 草胺轮换使 使用。 磺隆防除。以菵草、 以雀麦 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 B 组甲基二 二磺隆、啶磺 磺草胺、氟唑磺 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多花黑麦草主 主的麦田,可 可选用 B 组啶磺草胺和 组 A 组唑啉草 草酯等。 以菵草 草、硬草为主的小麦田,可 可选用 F1 组 组吡氟酰草胺 胺·异丙隆(C2 组)、B 组甲基二磺 磺隆等。 对节节 节麦多发田块 块,可使用 B 组甲基二磺 磺隆早期防治 治。 B.2.2 防除 除阔叶杂草除 除草剂轮换使 使用 B 组除 除草剂属于高 高风险药剂,可 可与 O 组、 C3 组、E 组除草剂替代 组 使用。 C3 组:灭草松、溴 溴(辛酰溴)苯腈和E组: 乙羧氟草醚 醚、吡草醚、唑草酮,均为 为触杀型除草 草剂,应 在杂草 4 叶 叶期前使用。 以播娘 娘蒿、荠菜、藜、 藜 葎草为优 优势种的麦田 田,可用 O 组 2,4-D、2甲 甲4氯,麦草畏 畏等防治,与 B 组、 C3 组等轮换 换使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