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保存技术规程
ICS DB2312 备案号: 绥 化 市 地 方 标 准 DB2312/T 063—2022 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保存技术规程 2022-01-18 发布 绥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02-15 实施 发布 DB2312/T 063—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绥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聂守军、高世伟、刘 晴、刘宇强、常汇琳、马 成、王宝力、景玉良、史冬 梅、谢树鹏、魏中华、刘立超、薛英会、白 瑞、门龙楠、董晓慧、孙中华、宗天鹏、单大鹏、王翠玲、 刘 凯、任 洋、董擎辉、王红蕾、符强。 I DB2312/T 063—2022 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保存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保存的环境条件与种质质量、种质资源获得与检疫、编码、 评价试验方案、评定标准、评价指标及方法、保存与信息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绥化市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保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GB/T 19557.7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水稻 NY/T 83 米质测定方法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标准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300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 水稻 DB23/T 020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耐盐碱水稻 2 是指能在土壤含盐量0.1%以上,pH值7.1以上的苏打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300 kg/667 m 以上的 一类水稻种质资源或品种。 3.2 圃基本单元区 种质圃中用于每份种质保存所需的最小单位面积,其大小由每份种质保存株数和行株距决定。 3.3 圃种植小区 1 DB2312/T 063—2022 由若干或一定数量圃基本单元区构成。 3.4 圃内编码 入圃种植的种质的顺序编号。 3.5 盐(碱)害指数 对种质资源进行适应盐(碱)环境能力的评价。盐(碱)害指数=∑〔(各级记载的受害植株数× 相应盐(碱)害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盐(碱)害级数值)〕×100%。 4 环境条件与种质质量 4.1 环境条件 试验地环境空气质量应按 GB 3095 的规定执行。试验地农业灌溉水质应按合 GB 5084 的规定执行。 试验地土质应具有当地的代表性,地势平坦,形状整齐,土壤肥力均匀,土壤环境质量应按 GB 15618 的规定执行,且具有盐碱度代表性,pH 值>7.1 的土壤。试验地附近无高大建筑物。 4.2 种质资源质量条件 种质资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执行。 5 种质资源来源与检疫 5.1 来源 从事水稻行业相关单位或个人提供的种质;从野外采集的种质;从国外或省外引入引进的种质。 5.2 检疫 从国外或省外引入的种质资源,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和省内相关水稻 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严格检疫,发现有检疫对象要立即销毁。确认为新种质并经检疫合格的种质可入圃评 价。 6 种质资源的编码 6.1 统一编码 对入圃的种质资源进行编码,按照 GB/T 2659、GB/T 2260 的规定,根据种质来源地区+三位顺序号 对种质资源进行编码,便于查询,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引入第 1 号种质资源可编码为 231202001。 6.2 圃内编码 根据种质资源评价和保存的目的,设立圃基本单元区和圃种植小区,根据入圃种植的种质的顺序编 号,设立圃内编号。 7 种质资源的评价试验方案 每份种质资源一般在一个鉴定点进行评价,如有特殊要求,可多点异地评价。采用旱育苗插秧栽培, 一般秧龄 3.5 叶时单株移栽至盐碱鉴定圃。 2 DB2312/T 063—2022 栽培方法应按照 DB23/T 020 的规定执行。圃种植小区长宽比 2:1~3:1。种质资源的播种、收获、 脱粒等操作,应按照 DB23/T 020 的规定执行,以保证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每个种质资源 3 次重复, 至少有 3 年重复试验。每个圃种植小区要保证 60 株以上,设立对照品种和保护行。 7.1 数据采集 所有的数据应通过统一、正规和严格的评价试验,经观察记载和试验分析获得。形态特征和生物学 特性观测试验原始数据的采集应在水稻种质在盐碱胁迫生长情况下获得。如遇到自然灾害等因素,可能 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时,须重新进行试验,进行观测调查和数据采集。 7.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 每份种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抗病性、抗虫性等数据资料, 均与对照品 种进行校验。根据每年 3 次重复、3 年度的观测校验值,计算每份种质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 数、差异显著性等,取校验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种质的性状值。判断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8 耐盐碱种质资源评价指标及方法 8.1 生育期指标 8.1.1 播种期 种子播种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如:20200420, 表示 2020 年 4 月 20 日播种。 播种结束后,及时记载播种日期。 8.1.2 出苗期 种子播种后,当有 50%出苗时,记为出苗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 8.1.1。 8.1.3 插秧期 当稻苗叶龄3.5叶以上,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13℃,泥温达到15℃时,可进行插秧。表示方 法和格式同8.1.1。 8.1.4 返青期 水稻插秧后,秧苗移栽成活、转绿,叶片挺起,早晨叶尖吐水,晴天中午秧苗心叶展开,并扎下新 根,即为返青。表示方法和格式同 8.1.1。 8.1.5 分蘖期 第一个分蘖芽萌发,并从基部叶腋内伸出 1cm~2cm。当小区有 50%以上植株出现分蘖的日期为分蘖 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 8.1.1。 8.1.6 始穗期 每个穗的抽穗标准,以当穗部露出叶鞘外 3cm 时为准。当小区有 10%的稻穗抽穗时,记为始穗期。 表示方法和格式同 8.1.1。 8.1.7 8.1.7 抽穗期 始穗期后,当小区有 50%的稻穗抽穗时,记为抽穗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 8.1.1。 8.1.8 齐穗期 3 DB2312/T 063—2022 抽穗期后,当小区有 80%的稻穗抽穗时,记为齐穗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 8.1.1。 8.1.9 成熟期 当小区有 90%以上的实粒黄熟时,记为成熟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 8.1.1。 8.1.10 全生育期 观测记载出苗期和成熟期,并计算全生育期。 全生育期按式(1)计算: G=M-B+l 式中: G——全生育日数,单位为天(d); M——成熟期 ,单位为天(d); B——出苗期,单位为天(d)。 8.2 ............................(1) 形态特征或生物学特征指标 芽期耐盐碱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见表 2。 表 2 耐盐碱芽期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 测定时期 芽期 8.2.1 测定指标 测定方法 发芽势 3d 内发芽种子粒数占供试种子总粒数的百分比 发芽率 7d 内发芽种子粒数占供试种子总粒数的百分比 胚芽长、胚根长 处理至第 7 天时,测量单株的胚根长、芽长,取平均值 苗干重 处理至第 7 天时,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置于天平中称量苗干重,取平均值 幼苗鲜重 处理至第 7 天时,取单株,置于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称量,取平均值 幼苗期 幼苗期耐盐碱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见表 3。 表 3 耐盐碱幼苗期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 测定时期 测定指标 测定方法 盐胁迫后幼苗存活天数 胁迫后,统计记录幼苗的存活天数 秧苗存活率 统计秧苗总数,插秧后两周调查秧苗存活数 苗高 测量植株根部至主茎最高叶片的高度 鲜重 取单株,置于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称量,取平均值 干重 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置于天平中称量苗干重,取平均值死叶率 死叶率 供试植株总死叶片数占供试植株总叶片数的百分比 幼苗期 8.2.2 营养生长期 营养生长期耐盐碱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见表 4。 4 DB2312/T 063—2022 表 4 耐盐碱营养生长期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 测定时期 测定指标 测定方法 株高 分蘖期开始用直尺测量植株根部至主茎最高叶片的高度 叶长、叶宽、绿叶面积 分蘖期开始利用便携式叶面积测定仪测量植株顶部叶片的叶长及叶宽, 利用公式计算叶面积 绿叶数、黄叶及死叶数 分蘖期开始进行叶片调查,调查植株绿叶数、黄叶及死叶数 分蘖数 分蘖末期调查植株的分蘖数 营养生长期 8.2.3 生殖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耐盐碱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见表 5。 表 5 耐盐碱生殖生长期表型指标测定时期及测定方法 测定时期 测定指标 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 有效穗数 株高 生殖生长期 8.3 测定方法 水稻材料有 10%的稻穗抽穗时,记为始穗期;有 50%的稻穗抽穗时,记为抽穗期;80%的稻 穗抽穗时,记为齐穗期 在黄熟期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 5 株,调查其有效穗数。凡抽穗且穗粒数在 5 粒以上者均记 为有效穗 灌浆期选取植株,测量主茎茎秆自地面至最高的穗顶部(不包括芒)之间的距离,取平均 值 主穗长 在灌浆期选取植株,测量主茎稻穗的穗长,取平均值 穗粒数、结实率 在黄熟期随机选取主茎稻穗,考种总穗粒数和实粒数(总穗粒数-空瘪粒数),并计算实 粒数占总穗粒数的百分比 单株产量 在成熟期取生长正常的水稻植株的稻谷,烘干称单株稻谷重量和每份材料的千粒重 千粒重 收获晾晒后,测定水分含量,选取 1000 粒,准确称取,并转化为标准水分时的重量,计 算平均值 品质性状指标 8.3.1 品质性状指标内容 品质性状指标主要包括:糙米长度、糙米宽度、糙米颜色、糙米味道、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 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食味评价。 8.3.2 测定方法 糙米长度、糙米宽度、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 量、食味评价的测定应按NY/T 83的规定执行。糙米颜色、糙米味道的测定应按GB/T 19557.7的规定执 行。 8.4 抗逆性指标 8.4.1 抗逆性指标内容 抗逆性指标主要包括:耐盐碱性、抗倒性、耐冷性、抗虫性、抗病性等内容。 8.4.2 测定方法 8.4.2.1 耐盐碱性 耐盐碱性等级测定方法见表 6。 5 DB2312/T 063—2022 表6 盐(碱)害症状鉴定标准与按照盐(碱)害指数评定的耐盐(碱)级别 等级 盐(碱)害症状(每茎上绿叶α片数) 盐(碱)害指数(%) 耐盐(碱)性 0 生长发育正常,无任何盐(碱)害症状 0~15 极强 1 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多于 4 片绿叶 15~30 强 2 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多于 3 片绿叶 30~60 中 3 生长发育受阻,多于 2 片以上绿叶 60~85 中 4 生长发育受阻,仅 1 片绿叶 85~100 弱 5 植株死亡或接近死亡 极弱 α:绿叶指单片 2/3 面积为绿色 8.4.2.2 抗倒性 测定方法应按GB/T 19557.7的规定执行。 8.4.2.3 耐冷性 建立耐冷鉴定圃,进行耐冷鉴定,在剑叶和倒二叶叶枕距-4cm~+2cm时,用17℃~18℃的20cm深冷 水处理10天。经抗冷害鉴定,调查空壳率。 8.4.2.4 抗虫性 8.4.2.4.1 二化螟抗性 测定方法应按GB/T 15792的规定执行。 8.4.2.5 抗病性 8.4.2.5.1 稻瘟病抗性 测定方法应按GB/T 15790的规定执行。 8.5 产量指标 8.5.1 主要指标 株高、穗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8.5.2 测定方法 参照NYT 1300执行。 9 耐盐碱种质资源保存 9.1 耐盐碱种质资源规划 耐盐碱种质资源入种质圃保存前需预先做好编码的编制和耐盐碱种质资源种植分布的安排,对拟入 圃保存的每份种质的种植位置进行安排。最后绘制出保存圃资源种植安排分布图。 9.2 耐盐碱种质资源保存株数与行株距 6 DB2312/T 063—2022 9.2.1 保存株数 每份水稻种质资源在种质圃保存过程中存活株数不应低于5株,每株单苗种植,且按照分布图执行 种植计划,确保正确无误。种植时要对种质资源进行挂牌,牌上应标注该份种质名称、编码。 9.2.2 行株距 水稻种质资源种植行株距,应与大田生产相同,插秧密度宜采取30.0cm×13.3cm行株距。 9.3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管理与监测 9.3.1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管理 耐盐碱种质资源种植后,对死苗、缺苗、或弱苗,应及时补种秧苗。在种质资源保存期内不可使用 生长调节剂等促进早熟的措施,确保观察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肥料使用应按NY/T 496的规定执 行。农药使用应按GB/T 8321(所有部分)、NY/T 1276的规定执行。种植过程应按DB23/T 020的规定执 行。 9.3.2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监测 耐盐碱种质资源在种质圃进行保存的过程中,应定期对圃内每份种质的存活株数、植株生长状况、 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观察监测。 9.4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 当种质圃内出现杂株、劣株或种质退化的现象时,及时通过剔除杂株、劣株、株行整理、产量控制 等措施,达到使耐盐碱种质资源复壮的目的。 9.5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定量繁殖、收获与入库保管 对入库的种质资源采用隔年繁殖的方法,进行定量繁殖,以备引种及第二年繁殖使用;采用人工收 获,成熟一份即收获一份,对每一份入圃的种质资源都要进行及时收获,收获后的植株应及时进行风干、 晒干等处理,防止霉变。收获后经干燥处理的植株,要及时进行脱粒,各种质资源单独脱粒,脱粒方式 可采用人工或机械脱粒,如使用机械脱粒,应做好机械清理,防止混杂。每份种质资源脱粒、考种后, 应及时入库保存,做好登记;种质资源保存应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进行。 10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信息管理 10.1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 对接收到的耐盐碱种质资源掌握必要的基本信息,如:种质名称、产地来源、亲本组合、有无审定 (或品种权)号、供种者及种质数量、病害检疫数据。 10.2 耐盐碱种质资源的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主要是在种质入圃评价与保存、管理与监测、繁殖、提纯复壮及分发等过程中获得的数据。 包括入圃的初始信息:种质编码、保存量、行株距等;监测信息:生长状况、病害、虫害、土壤状况、 自然灾害等;更新信息:出圃日期、繁殖有效株数等;利用信息:利用者申请日期、提供日期、利用者 姓名、提供量、利用者联系方式、利用者单位、利用目的和利用信息反馈。 10.3 耐盐碱种质资源档案管理 7 DB2312/T 063—2022 对于主要的基本信息和管理信息需录入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 将种质入圃保存过程中的相关原 始纸质记载表,按统一编号或种质圃编号装订成册,建立原始记录纸质档案,为耐盐碱种质资源管理提 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