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看我口型:Gun4 页 3.713 KB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 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 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 “文物保护利用科技专项行动”,根据《国家“十三五”文 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 (国科发社〔2016〕 374 号)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 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要求,科 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 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任务实施方案, 列为 2019 年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按照专项行动总体部署,围绕“加强文物保 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技需求,聚焦文化遗产价 值认知与价值评估关键技术、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 技术、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文化遗产传承利 用关键技术等 4 个重点方向,针对文物领域亟待突破的基础 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发专有 1 装备,推动标准化建设。 本批项目执行期 2-3 年,国拨经费概算不超过 2000 万 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 该专题任务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 30%。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 报单位时,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 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2。本专题任务 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 级标题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同一指南方向下,原 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 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 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 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世 界文化遗产地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 本专项 2021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技术 1.1 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精细探测与防治关键技 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砂岩质石窟岩体地质构造与渗水病害特 征,开展各类裂隙探测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研发多源多维 数据处理、联合成像、分析与可视化软件系统;开展砂岩质 石窟岩体裂隙渗流通道模拟、评价和防治策略研究;研发潮 2 湿环境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新材料及相应施工工艺;选 择典型砂岩质石窟寺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网络探测方法 体系,对探测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并形成集成应用方案,探 测分辨率达到厘米级,探测深度不小于 50 米;形成 1 套石 窟岩体裂隙渗流网络探测数据管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软件 系统;建立研究区域的渗水病害模型,提出渗流裂隙灌浆防 治的适用原则;研发 2 种以上潮湿环境条件下砂岩质石窟岩 体裂隙灌浆新材料,灌浆工艺满足小于 200KPa 压力条件下 可灌注宽度小于 1mm 的岩体裂隙;形成潮湿环境砂岩质石窟 岩体裂隙灌浆防渗技术指南 1 套;应用示范不少于 2 处。 2. 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 2.1 大型明清古建筑(群)安全风险感知与预警关键技 术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大型明清古建筑(群),基于其建筑/构 筑物规模、密度、结构、材质、整体空间与景观、可移动文 物数量与保存等多维度特征和历史风险数据,研究针对大型 明清古建筑(群)安全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安全风险 判定与预警体系及综合防控指南;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研究 人群风险感知及分析预警算法模型,制定个体及群体的异常 行为界定准则与方法,重点突破复杂场景下高密度人流的人 群精准计数及高精度动态定位关键技术,精准识别预警个体 3 及群体异常行为;结合古建历史数据,研究不同季节、复杂 天气、法定节假日等多因子影响下的古建筑(群)动态风险 感知及分析预警算法模型,重点突破复杂环境下危险源智能 识别、室外火源智能预警等关键技术,实现古建筑(群)风 险的全面感知和精准预警;构建安全风险感知与预警平台, 开展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提出针对大型明清古建筑(群)的安全风险 评估指标 1 套,制定大型明清古建筑(群)安全风险判定与 预警体系及综合防控指南 1 项;人群风险感知及分析预警模 型不少于 7 种,可识别周界入侵、人群密度超限等不少于 5 种异常行为,人群计数精度不低于 97%,异常行为精准识别 响应时间不超过 3 秒,人员室外定位平均误差不高于 1 米, 申请发明专利 2 项;古建筑(群)风险动态预警算法模型不 少于 5 种,影响因子不少于 6 种,研发不少于 1 种基于图像 识别的火焰及烟雾探测样机,室外火源识别率不低于 90%; 选择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或大型明清古建筑(群)开展应用 验证。 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