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1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附件 ͩ 2021 ݉ ݉ e w ͩ R o 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 2021 年度定向项目申 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 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质量强国、科 技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国家质 量基础设施体系量子化、国际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建设。 2021 年度指南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三个 层次,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围绕基础前沿和战略任务 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2 大方向进行部署,拟支持 4 个定向委 托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9000 万元。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研究方向申报。所有项 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 原则上为 3~5 年。项目下设的课题数不超过 5 个,每个项目参与 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 — 8 — 责人。 1. 国际单位制演进与计量新体系 1.1 零链条溯源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常数化变革背景下,开展微 小型化冷原子频率标准与直接溯源到基本物理常数和频率的温 度、电能、微波电场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面向空间站等特殊 环境的热力学温度原级计量、面向电能的量子电压任意波形原级 计量、面向复杂电磁环境的微波场强原级计量的标准参考装置, 为相关领域提供现场原级计量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基于单束激光和芯片冷却原子的冷原子钟百秒频 率稳定度达到 5×10-12(冷原子芯片尺寸 1.5cm×1.5cm×0.1cm) , 零链条溯源的热力学温度原级计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优于 2× 10-4(100K~400K) ,基于量子电压任意波形的直流电能原级计量 装置标准不确定度优于 3×10-6(600V,120A) ,量子微波场强原 级计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优于 2%(1V/m~10V/m, 1GHz~40GHz) 。 有关说明:由市场监管总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中国 计量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1.2 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量子基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秒”定义变革路线图,研究光钟不确定度控 制和评定技术,开展光钟绝对频率测量和比对研究,提升光钟运行 可靠性,参与驾驭产生中国标准时间及国际原子时。针对“千克” — 9 — 重新定义,研究影响力值测量稳定性与重复性的关键因素,提升千 克复现能力。针对未来新国际温标的建立,研制基于两种独立原理 的热力学温度 T 同步测量系统,研制可替代汞三相点的新型固定 点计量原器,实现新国际温标对热力学温度 T 的最佳估计。 考核指标:中性原子光晶格钟和离子光钟各 1 套,自评定相 对频率不确定度优于 5×10-18,采用现行秒定义测量相对频率,不 确定度优于 3×10-16,形成运行率大于 50%/10 天,参与驾驭国际 原子时 6 次/年或以上的能力。测量 1kg 标准砝码的相对标准不确 定度优于 3.8×10-8。接触和非接触测量(400~1300)K 的(T-T90) , 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优于(1.6~4.8)×10-5。 有关说明:由市场监管总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中国 计量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2.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 NQI 协同创新 2.1 空中交通管理信息标准技术研究与应用验证 研究内容:构建国家空管信息标准体系;研究面向航空运输 的北斗卫星导航产品关键性能评价计量方法与技术;研究面向空 管监视图像和管制语音智能化识别的质量计量方法;研究国家空 管信息分类编码、术语、语义表达等标准;研究空管信息的获取、 处理、存储、集成等技术标准;研究跨系统、多标准体系相融的 空管信息代码转化、共享交互、应用服务标准;选取典型区域进 行验证应用。 — 10 — 考核指标:形成我国空管信息标准体系 1 套;研制基于北斗 的星基导航增强系统时空性能测量装置 1 套, 位置精度优于 0.1m, 告警时间小于 3s,具备对 ADS-B、多点定位、S 模式二次雷达应 用北斗信号的测试验证能力;研制管制语音识别测试平台 1 套, 管制语音库数据≥10 万条,识别准确率评估误差小于 0.1%;研 制我国空管信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报批稿)15 项,至少包括 分类编码、共享交互、存储服务、应用服务等标准;申请发明专 利≥15 项;空管信息标准验证平台 1 套。 有关说明:由国资委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中国电子科 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 实验室)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 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 3. 生命健康与绿色环保领域 NQI 协同创新 3.1 医疗机构生物气溶胶防控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技术研究 与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临床环境以及生物气溶胶扩散的分析,全面 评价医疗机构不同场景对生物气溶胶浓度、微生物种类、生物组 分等的防控需求;研究不同通风过滤材料和装置对气溶胶捕获和 微生物杀灭的影响,建立通风系统过滤器的效率级别选择标准和 效率可靠性评价体系;研究大尺寸空间气流组织形式对气溶胶扩 散和传播的影响,针对不同场景建立现场检测气流组织有效性的 — 11 — 技术手段和评价体系;研发微生物气溶胶绝对计数装置,研究微 生物气溶胶浓度/粒度/荧光/生物活性等关键参量的实时、精准测 量方法,研制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粒度、荧光等相关标准物质, 并研究量值溯源与传递技术;研究建立适用于第三方检测的生物 气溶胶防控效果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针对门诊、急诊、普通病房等典型应用场景,提 出通风过滤系统防控生物气溶胶的技术方案,典型场景环境内基 本观察点空气洁净度不低于 8.5 级;研制微生物气溶胶高准确度、 实时计数测量装置 1 套,采样时间分辨率 30s/循环,其荧光标准 粒子浓度测量范围覆盖(30~10000)个/L,气溶胶计量校准检测 速率>1.5L/min,粒子浓度测量不确定度≤5%,研制相关国家标 准物质 2~3 种;编制医疗机构气溶胶传播防控技术及实施指南 1 部;研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报批稿)、技术规范等≥3 项;在 3~5 家医疗机构开展基于新标准或规范的防护系统的应用。 有关说明:由广东省科技厅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广州 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