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库(kunmingchi.com)你想要的内容这里独有!

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项目信息.doc.doc

lovely day(美好的一天)38 页 3.715 KB
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项目信息.doc.doc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项目信息.doc.doc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项目信息.doc.doc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项目信息.doc.doc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项目信息.doc.doc

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项目信息.doc.doc

2021-2022 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 申请项目信息 一、大健康与生物医药领域 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TIPS 术中多模态影像融合引导穿刺 关键技术研究及术后并发症防治 研究内容:探究多图像优势融合的多模态穿刺引导技术对比 传统技术在 TIPS 穿刺过程中的价值,证实其临床效用,实现区 域性推广;探究 TIPS 术操作参数与术后并发症(肝性脑病、再 出血、腹水控制)的发生发展及生存期的关系;分析 TIPS 术后 肝性脑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揭示 TIPS 术后肝性脑病发生机制; 探究肝性脑病颅脑磁共振的特征性表现与肝性脑病临床症状的 相关性,并探索其作为 TIPS 术后肝性脑病早筛手段的可行性。 技术指标:实现 TIPS 术省内三甲综合医院推广覆盖面 85%,部分县级医院能够独立开展 TIPS 术;实现 TIPS 术手术 成功率 98%以上,术后肝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 15%以内; 病人 1 年内无肝移植生存率 90%,3 年内无肝移植生存率 80%; 实现 TIPS 术达到 75%的科普普及率;实现患者因就医地点、术 后并发症而增加的经济负担,人均降低 5 万元;开发 TIPS 术后 肝性脑病预测小程序或手机 APP,让病人能够时刻自主评估肝性 脑病风险;实现 50%TIPS 术后患者应用磁共振筛查肝性脑病。 1 2.脐血 CAR-NK 细胞制备及抗白血病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 CAR-NK 制备与纯化,建立脐带血来源的 NK 细胞的分离、扩增培养体系,制备能表达 CAR-CD19(针对急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或 CAR-CD33(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 质量 CAR-NK 细胞;开展脐血 CAR-NK 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及体 外抗肿瘤活性检测;开展脐血 CAR-NK 细胞体内抗肿瘤活性检测。 技术指标:建立可获得脐血-NK 细胞高效扩增培养技术体系: NK 细胞扩增倍数达 30~50 倍,纯度(CD3-CD56+CD16+)达 90% 以上,90%以上 NK 细胞表达杀伤重要效应分子 Peffofin 和 Granzyme B,NK 细胞杀伤能力测定(效靶比为 5:1 时,杀伤 率达 80%以上);构建包含 CAR 结构、PD-1 敲除的脐血-CAR-NK 细胞制备体系;建立脐血-CAR-NK 细胞体内抗白血病细胞效应 和安全性评估体系;制备出具有抗白血病的脐血-CAR-NK 细胞 初级产品。 3.大功率深紫外 LED 模组在公共场所消杀技术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深紫外 LED 光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研制 电流扩展良好、光提取效率高、光效维持寿命长的垂直薄膜器件; 针对深紫外 LED 在公共卫生安全防疫领域消杀产品不足、消杀 效率不高的问题,全面开发适用于公共卫生安全防疫的物表、空 气、水的消毒大功率紫外杀菌产品,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安全 性设计和投入,相关技术规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执行;针 对公共卫生安全防疫领域的深紫外 LED 技术应用难以产业化的 2 问题,研究医院、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消杀整体解决方案,并 合理配套相应大功率消杀产品。 技术指标:研制出大功率深紫外线杀菌模组,物表杀菌效率 ≥99.9%,水杀菌效率 2L/min 流量≥99.9%,空气杀菌效率达 到 20m3 内 2h 灭杀自然菌 90%、白色葡萄球菌 99.9%,距消 毒机 30cm 处测试辐射照度<5μW/cm2,使用寿命、工作环境温 度、电源等达到国家标准;研制出针对于医院、车站、机场等环 境下的大功率深紫外线杀菌器,包括消毒机器人、空气消毒机、 包裹消毒机、高辐射通量杀菌器、电梯按钮杀菌器、壁挂式消毒 灯、证件识别系统杀菌器等,评测方法以样机实物进行评测,实 现在 3 家以上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场所 3 种以上产品的典型示 范;申报 2 项以上地方标准,取得不少于 3 个产品卫消备案证、 2 个权威机构的杀菌率检测报告。 4.新型齿科纳米复合结构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齿科修复材料功能单一的问题,开发具 有优秀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荧光检测关键技术的新型齿科纳 米复合结构材料产品,建立产业化制备技术;结合多类型牙体缺 损虚拟建模及力学反馈的相关研究,构建荧光增强玻璃陶瓷牙冠, 并将原位、无创荧光检测关键技术应用于口腔临床诊断,为临床 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前期评估。 技术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齿科新型多功能纳米复 合结构材料系列产品;材料密度≥2.49g/cm3;抗弯强度≥ 3 300MPa;断裂韧性≥2.25MPa·m1/2;生物相容性满足国标 GB/T16886 标准;荧光发射波长 450~650 nm,荧光量子产效 率>80%;依据模拟的牙齿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荧光增强玻璃 陶瓷牙冠,实现对修复情况的无创原位探测;在 50 家口腔医疗 机构应用推广。 5.体外诊断输血相容性检测质控品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输血相容性检测非定值质控品成分稳定性不 高、保存期限较短的问题,研制出可应用于输血检验实验室的稳 定性均一性良好的冻干输血相容性非定值质控品;研究输血相容 性检测非定值质控品的冻干技术,制定稳定的冻干品工艺,获得 稳定性均一性良好的产品;开展实验室输血相容性检测非定值质 控品检验的应用示范,建立质量控制标准。 技术指标:输血相容性检测非定值质控品保存时效超 6 个月, 超过国际指标;检测非定值质控品,各项目测定结果应在规定靶 值范围内,瓶间、瓶内均一性 CV 值≤5%;制定稳定的冻干品工 艺,冻干产成品不合格率≤1‰;开发的产品在至少 10 家以上单 位验证,实现实验室输血相容性非定值质控品检验的质量控制标 准建立与监督。 6.浓缩 α2M 血清制备装置的研发及其在膝骨关节炎(OA) 早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 α2M 纯化流程复杂,免疫原性强、市场价 格昂贵等现状,研制浓缩 α2M 血清制备装置,简化 α2M 制备流 4 程,实现一键式制备,降低以自体血清为浓缩来源的产品免疫原 性及价格;制定一套从患者评估、血液抽取、浓缩 α2M 血清制 备装置生产加工、包装及储存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控制标准;利 用小动物及大动物实验初评估该产品治疗 OA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完成临床前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 OA 非手术治 疗方法。 技术指标:设计、制造浓缩 α2M 血清制备装置样机 1 台, 实现一键式操作,整机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制备血清 中 α2M 浓度提升 5~10 倍,α2M 回收率≥80%,α2M 活性 60% 以上,明显减少血液制品污染概率;制定浓缩 α2M 血清制备装 置生产加工、包装及储存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完成对浓缩 α2M 血清分离装置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制定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 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开展不少于 200 例的临床应用。 7.肠道菌群移植治疗肠脑功能互动障碍疾病的人工智能供 配体算法模块研发和临床应用 研究内容:在利用肠道菌群移植技术对脑肠功能紊乱患者进 行治疗的真实场景中,研发鉴定特定菌种、菌株或细菌基因组中 代谢基因的基因检测技术;针对机制明确的肠道菌群参与的代谢 小分子物质研发特异的质谱检测技术;结合肠道菌群移植的临床 疗效随访数据和生物多组学检测数据,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 可提高菌群移植疗效的供受体配型算法模型,并将技术成果转化 用于临床诊疗实践。 5 技术指标:研发与肠脑功能互动障碍疾病相关的 1~2 个生 物标志物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及试剂盒,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 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开发基于肠道菌群基因组及代谢组数据的多 视图因果推断的肠道供体和受体配型 AI 算法模块,建立公开数 据库与算法平台 1 个;应用菌群移植技术治疗肠脑功能互动障碍 疾病患者 200 余例,在 10 家三甲医院应用推广。 8.多源数据药物重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融合临床数据和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Connectivity Map 和 PubMed 医学文献数据构建“药物-疾 病”异构关联网络,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网络链路预测,实现 药物新适应症发现;建立深度神经网络的“药物-疾病”关联预测 模型,运用 Precision、Recall、F1-measure 和 AUC 等指 标,对 Logistic 、 Regression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和 Random Forest 三种分类器进行对比开展性能评 估;对预测出的疾病治疗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进行验证,并 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进而为该药物的新适应症注册申请审查提 供充分证据。 技术指标:完成多源数据药物重定位异构关联网络平台的构 建及准确性评价;完成医学文献数据的获取和建库,覆盖 1700 万条文献记录和 20000 多条药物与疾病的关联数据;完成 3~5 种药物预测,对药物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9.慢性肾脏病诊治检测试剂盒及疾病动物实验模型的开发 6 与推广 研究内容:针对慢性肾脏疾病发病的隐蔽性,筛选出特异性 强的相关蛋白质及氨基酸序列,合成特异性多肽,研发特异性检 测试剂盒,并对试剂盒开展临床性检测示范,避免试剂盒因非特 异性标记而延误病情和误导疾病诊断,达到精准检测的效果。在 慢性肾脏疾病的相关联基因中寻找出脱靶性低的 sgRNA,建立 质粒库,构建有针对性的慢性肾脏疾病动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 基因型鉴定、分子分化检测、行为学检测、蛋白质验证,同时完 成治疗性验证,挑选出病理表征明显、性状稳定的模型种类进行 市场推广。 技术指标:实现多肽效用比例大于 30%,种类数大于 4 种; 研发出至少 2 种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并通过国家级检测中心检测, 至少在省内推广和应用 1 种;实现 sgRNA 效用比例大于 70%, 脱靶率小于 30%,种类数大于 10 种;基因型质粒构建大于 5 种; 基因编辑动物模型测序验证基因序列差异性变化可见大于 1 个 碱基;有效慢性肾脏疾病品系大于 2 种,特异性明显慢性肾脏疾 病品系大于 1 种,推广和应用至少 1 种;可应用疾病种类研究 大于 3 种,市场推广品系大于 2 种,至少辐射 2 个省份 30 家单 位。 10.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智能康复情感陪护机器人 设计与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机器人软硬件研发部分,具体包括数据驱动的人 7 工智能情绪识别系统开发、计算机汇编语言实现机器人硬件控制、 基于 AI 的语音识别、脑疾病康复方案的机器人实现;机器人应 用行为分析核心技术的深度实现:具体包括括建立疾病特征大数 据库、ABA 应用行为分析词典设计、ABA 应用行为分析技术的数 字化实现。 技术指标:AI 机器人适配芯片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性能、稳 定性和鲁棒性,活动机械关节应具有较高自由度,基于指令能做 出较多动作;ABA 语音媒体系统应严格按照 ABA 干预程序设立, 遵循回合教学制并在实际康复工作中能有效替代一部分 ABA 应 用行为训练;建立标准化、具有版权的 ASD 语音情况数据库及 数据的运算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标准;建立 ASD 患者的临床大数 据库并开发筛查诊断 APP 系统;制定 ASD 和个体户的早期干预 和长期康复方案,实现在临床推广应用。 11.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干细胞疗法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优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增殖分化体系;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在终末期小鼠肝病模型、大鼠 肝移植模型体内定向分化和肝再生的精确定位,分析其微环境改 变;评价该疗法的安全性和疗效,实现干细胞介导的新一代生命 体—非生命体的融合和交叉;构建例如猪等大动物的终末期肝病 模型、肝移植模型,并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进一步明确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效果及机制,进行临床前评估。 技术指标:研发 1~2 种新型间充质干细胞,并完成其分离 8 纯化、鉴定、规模化培养体系;明确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 病、及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的微环境变化及机制;筛选、确定不 少于 3 种预测治疗预后指标,完成相关试剂盒研发并应用于临床 转化;利用猪等大动物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建立干细胞及其制剂 治疗终末期肝病安全性的评估体系。 12.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干细胞疗法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 GMP 条件下子宫干细胞的获取及制备工艺, 研究其功能特性及生物学效能;结合《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 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要求,构建子宫干细胞质量检验和放行检验 体系及方法,并评价其优劣;建立心脏缺血性疾病大动物模型, 对子宫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子宫干细胞 移植策略、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及预防,心脏功能疗效评价等。 技术指标:开发不少于 2 种子宫来源的干细胞并建立 GMP 条件下扩增体系;筛选出不少于 3 种子宫干细胞来源的效应分子; 研究子宫干细胞功能特异性,评价其形成血管微结构能力及 2~4 种组织分化能力;开发符合干细胞制剂特性的 1~2 种子宫 干细胞质量检验方法,创立 2~3 项子宫干细胞快速放行检验体 系;利用稳定的 2~3 种大动物心脏缺血性疾病模型,形成 2 种 子宫干细胞移植方法;建立干细胞体内分布和副作用防控体系。 13.山西省消化道肿瘤(HGT)肠道菌群表达谱研究及临床 应用 研究内容:攻克识别 HGT 事件分析方法的全球难点,构建 9 基于肠道菌群表达谱的 HGT 事件快速检测工具,精确高效鉴别 古老和新近的 HGT 事件,指导癌症治疗及疗效评估;构建精准 治疗方案智能推荐分析系统,为癌症患者建立个性化的检测方案, 制定个性化推荐治疗方案。 技术指标:完成肿瘤 HGT 事件检测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开发, 新算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两个指标均不低于 90%,申请软件著作 权 1 项;完成精准治疗方案智能推荐信息系统开发,准确率达到 85%;完成精准菌群检测智能分析系统研发,准确率达到 90%以 上;完成 400 份肿瘤样本菌株分析,并建立可视化、可检索分 析的样本库,数据量 10G/份样本。 14.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耐药性结核病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耐药性结核病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激活和赋 能技术体系研究,构建具备抑制炎性和激活炎性应答的两种类型 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建立其体外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价体系;开展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耐药性结核治疗的应用技术研究,确立针 对不同耐药程度结核病治疗用细胞有效治疗的最佳剂量、回注途 径、回注时机等关键参数;开展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耐药性结 核治疗的安全性研究,确定不同体外增殖,激活定向赋能方法/ 技术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回注对体内微环境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等。 技术指标:建立自体 MSCs 分离、激活和赋能技术体系;建 立用于 MSCs 治疗耐药性结核临床研究的包括治疗途径,剂量和 10 疗程等关键技术参数;制定我省耐药性结核病治疗的 MSCs 体外 制备方案干细胞行业标准;协助我省 1 家医院申请我国第一个自 体 MSCs 治疗耐药结核病临床研究双备案。 15.第四代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的制备研究 研究内容:优化人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工艺条件,包括提取工 艺,和层析去杂蛋白纯化工艺,优化病毒去除工艺,改 DV50 纳 米过滤为 DV20 纳米过滤,并经国家法定单位进行病毒去除(灭 活)验证,提高病毒去除(灭活)水平。优化制剂处方,提高制 剂的临床适应性和安全性,并有效避免患者急性肾衰的发生。 技术指标: 项 目 技术指标 药典标准 纯 度 ≥99.0% 不低于 95.0% 分子大小分布 ≥99.0% 不低于 95.0% 激肽释放酶原激活剂 未检出 不高于 35IU/ml 抗补体活性 ≤10% 不高于 50% 抗 A:抗 B 血凝素 ≤1:8 不高于 1:64 IgA 残留量 ≤1μg/ml 应为批准的要求 IgM 残留量 ≤1μg/ml / IgG 收率 ≥92.0% / 16.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抗体融合蛋白药物的研发 研究内容:设计并生产基于免疫检查点(PD-L1/PD-1)阻 11 断抗体与免疫激活分子的双功能融合蛋白,进而实现在协同增效 的基础上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具体包括:1)根据结构分析 的结果设计相应的突变体并生产蛋白;2)体外检测筛选低亲和 力的突变体并验证功能;3)阻断抗体融合并验证功能;4)体 内验证双功能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和毒性;5)完成基于临床 样本的抗体融合蛋白功能验证。 技术指标:完成不少于 3 对候选靶标的低亲和力突变体的设 计和验证;完成不少于 3 种双功能融合蛋白的制备、生产和表征; 完成候选抗体融合蛋白药物的体外功能评价;完成候选抗体融合 蛋白药物的体内抑瘤效果评价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检测;明 确候选融合蛋白药物的作用机制;完成基于临床样本的候选抗体 融合蛋白的体外功能验证;完成 2 种候选抗体融合蛋白药物的专 利申请并启动成果转化。 17.禽流感重组蛋白疫苗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禽流感不同毒株广谱靶位,开展提升稳定性、 扩大免疫保护范围、增加免疫反应效价的分子设计,通过结构生 物学设计和改造,研发具有广谱免疫保护的基于流感表面关键抗 原 HA 的新型重组蛋白疫苗。在小鼠模型中开展特异性抗体及 T 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并利用血清抗体开展广谱保护效果细胞水平 评价;利用 SPF 鸡开展对 H5Nx(非 P3 实验室)不同株型的保 护验证实验;利用 SPF 鸡开展重组蛋白疫苗对 H9N2 不同株型 的(按病毒株出现时间跨度)保护谱验证;开展鸡的场地规模实 12 验,验证重组蛋白疫苗抵御 H9N2 毒株(当年流行株和地域高发 毒株)的能力。 技术指标:成功研发具有广谱保护能力的禽流感重组蛋白疫 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基于重组蛋白技术构建工程细胞株产能 达到 1g/L 以上。 18.肿瘤溶瘤病毒疗法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设计、制备新型溶瘤病毒,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 型上评估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力并研究相应的细胞和分子生 物学机制;筛选并明确溶瘤病毒的目标肿瘤株(15-20 株); 探索候选溶瘤病毒疗法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并在 1~2 种类 型恶性肿瘤中进行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推进新药注册和 成果转化。 技术指标:获得 1 种自主创新溶瘤病毒药物用于恶性肿瘤治 疗的临床前研究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完成候选溶瘤病毒 在 2~4 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完成候选溶 瘤病毒药物的制备工艺,形成制造规程并建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完成候选溶瘤病毒药物在 1~2 种适应的恶性肿瘤临床前研究, 力争获得临床试验许可。 19.一种测定生物药中 HEK293 宿主核酸残留量的产品研 发 研究内容:针对重组蛋白、抗体、疫苗、基因细胞治疗等生 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中 HEK293 宿主核酸残留量检测存在的灵 13 敏度问题研发新型检测试剂盒。主要包括:HEK293 DNA 标准品 制备与标定;设计特异性更好、灵敏度更高的检测引物,优化反 应体系及反应程序,得到最佳实验方案;确定试剂盒生产工艺, 进行试剂盒全性能验证,并建立试剂盒质量标准。 技术指标:完成 HEK293 宿主细胞核酸残留及片段检测试剂 盒研发;制定试剂盒的质量标准:1)定量范围 300fg~3ng; 2)标准曲线 R2>0.99; 3)PCR 扩增效率 90%~110%; 4) 精密度≤10%; 5)准确度-5%~5%; 6)DNA 片段<200bp。 20.基于加速器质谱测量 14C 的药物微剂量示踪研究及其在 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含 14C 的生物样品(血、尿、粪)建立满足 加速器质谱(AMS)测量要求的微量生物分析技术。基于小型化 加速器质谱系统,建立针对生物示踪样品中 14C 含量差异显著 (104 倍)样品的仪器记忆效应;建立用于 14C-AMS 技术的药物 微剂量示踪研究生物样品制备技术,开发基于气相色谱和基于化 学分离两种方式的对生物样品中 N、S 抑制方法;建立用于 14C-AMS 分析的石墨化靶样制备系统;完善 14C 标记、合成、示 踪研究技术体系,基于药物微示踪技术开展新药在机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规律研究。 技术指标:以药理剂量的 1%或 100 μg 二者中较低者为准 作为微量示踪剂的要求用量;生物代谢样品(血液、尿液、粪便) 中碳元素的快速石墨化靶样制备,制样效率 30~50 个/天;加速 14 器质谱分析样品的测量效率 80~100 个/天、测量精度好于 0.2%、 丰度探测灵敏度好于 14C/12C~1×10-15、记忆效应影响(14C 水 平相差 10000 倍的两样品的递次测量影响)影响好于自然丰度 值的 1%;开展 1~2 个新药的 14C 微剂量示踪药代动力学研究。 2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国家一类新药临床前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具有显著糖尿病肾病治疗功效的候选药物临 床前研究,在分子、细胞、实验动物水平开展靶点验证和作用机 制系统研究,明确药物作用靶点;开展慢性肾病与相关疾病新适 应症研究,完成全部临床前研发资料整理,申报临床试验批件及 Me-better 评价,为新一代强效产品研发做准备。 技术指标:完成具有显著糖尿病肾病治疗功效的 1 个候选药 物全部临床前试验研究,力争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许可; 明确候选药物作用新靶点及作用机制;发现新适应症;获得 1 个 Me-better 新候选药物。 22.新型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的筛选及其抗糖尿病减 重作用的成药性评价 研究内容:开展新型小分子 GLP-RA 化合物筛选及优化,检 测先导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及其与 GLP-1R 相 互作用,确证 GLP-1R 是化合物的关键作用靶点;利用至少两种 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先导化合物口服后抗糖尿病减重等药物效应 和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价。 15 技术指标:形成以小分子 GLP-1RA 为基础的目标化合物数 据库;获得 1~3 个先导化合物的体内研究数据,安全评价良好, 具有成药性前景。 23. 新型抗凝剂—依替巴肽原料药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开发与 转化 研究内容:针对依替巴肽原料药传统合成方法 SPPS 存在的 化学试剂用量大,原料药成本较大的问题,开发基于标签辅助 (Tag-Assist)多肽绿色合成技术,设计完成依替巴肽原料药 分子最佳合成路线,完成小试、中试及放大研究。 技术指标:开发出 2 种及以上性能优良、经济高产(产率> 95%)的新型标签分子,如烷基脂肪链[CnH2n+1]修饰、大芳环 系统修饰的标签分子;完成抗凝剂依替巴肽原料的合成及工艺开 发,预期实现 50~100 克级的依替巴肽原料药物制备,并达到国 内 CDE 申报注册要求水平;与传统 SPPS 开展依替巴肽的合成 进行对比,化学试剂的使用可减少 10 倍以上,氨基酸原料、偶 联试剂节约 2 倍以上。 24. 硝苯地平渗透泵控释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按化学药品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通过对参比制 剂的分析,确定硝苯地平控释片关键质量属性、工艺路线,并进 行小试工艺优化、中试放大及工业化生产,完成连续三批商业化 生产批量的工艺验证,确保开发工艺稳定、可靠;对比硝苯地平 控释片与参比制剂的药学质量属性,建立质量标准,完成初步稳 16 定性研究。按照注册申报要求撰写申报资料。 技术指标:有效控制杂质含量:样品中杂质 I、杂质 II 的 含量≤0.2%,其它单个杂质含量≤0.1%,总杂不超过 0.5%;药 物释放达到 0 级恒速释放的控释模型;药物释放曲线与原研对照 品一致;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可以证明本品与原研参比制剂生物 生效;获得商业化生产批件。 25. 氯法齐明工艺改进与短疗程治疗多耐药肺结核新适应 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优化氯法齐明原料药制备和纯化工艺;研究氯法 齐明注射剂制剂生产工艺,建立制剂的质量标准;按药品增加适 应症技术要求,进行氯法齐明联合用药超短程治疗耐多药肺结核 病的临床研究。 技术指标:完成氯法齐明原料药制备工艺改进研究,原料纯 度由 98.0%提高到 99.5%以上;完成氯法齐明制剂的大生产制 备工艺研究和质量标准研究;完成氯法齐明增加治疗耐多药肺结 核适应症的临床研究,治疗周期由 72~96 周缩短到 36~44 周; 获得氯法齐明增加适应症的新药证书。 26. 抗前列腺癌药物阿帕他胺片的开发 研究内容:按照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技术要求,优化阿帕他 胺原料药的合成路线及工艺,并建立质量标准。研究阿帕他胺片 制剂工艺及验证,建立质量标准;比较自制片与参比制剂体外质 量与体内生物等效性。按照注册申报要求撰写申报资料。 17 技术指标:分别获得阿帕他胺原料药与片剂自制片商业化生 产批件,实现原料药和制剂稳定连续生产。 27. 基于多金属氧簇(POM)的新型抗 HPV 病毒抑制剂的设 计与成药性评价 研究内容:基于化学稳定性、溶解性、容量因子、脂水分配 系数等理化性质,优化有机杂化 POM 分子结构;对杂化 POM 进 行药效学研究,探究杂化 POM 抑制 HPV 的分子机制,检测其对 宫颈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在家兔皮肤上进行透皮吸收与局 部药代动力学评价,开展安全性评价。 技术指标:设计筛选出兼具良好水溶性、水解稳定性、细胞 穿透性和抗 HPV 活性的新型杂化多金属氧簇,最终获得具有高 HPV 病毒抑制活性的外用型 HPV 抑制剂及合成技术;所得 POM 对宫颈癌细胞增殖抑制率为≥75%,HPV 转阴率≥80%;完成全 部临床前成药性评价,为临床 HPV 感染局部治疗提供优质、低 毒、高效的候选药物。 28. 基于山西名中医诊疗经验数字化传承中医四诊仪器的 智能诊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智能仪器,采集四诊 信息,建立针对山西名医临床诊疗经验的中医诊断与用药经验数 字化模型。主要包括:智能中医诊测装备系统及仪器研发;名中 医诊疗经验的数字化模型及数据库建立;中药方 AI 配剂算法及 系统建立;中医“四诊”数字化辨治传承方法与手段研究 。 18 技术指标:望诊摄像头像素≥800 万,环境光源照度为 2700Lux@30cm;闻诊心音传感器灵敏度≥-28db(1kHz); 问诊问题≥200 个,且有对应中医证型;脉诊压力传感器灵敏度 ≥1%FS,取脉动态压力等效质量范围:0~400g;构建出脉象诊 断算法模型,其中含脉率、弹性、举力、充盈度等 7 个关键参数, 且可计算出浮、沉、迟、数、细、弦等 12 种常见脉象;建立 1000 例有效病例数据库(至少含 50 种病症)和 1000 个经方/验方 数据库;四诊合参诊断结果与相应名医诊断的吻合度大于 70%; 中医四诊仪器达到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标准。 29. 双尺寸宏-微观多孔医用可降解 Zn-Mg-βTCP 骨修复 材料的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生物可降解微米多孔锌基材料,用于创伤等 导致的长骨(股骨、胫骨等)缺损创伤修复,评估骨修复植入体 的力学安全性和适配性;研究材料与长骨的影响规律,探索降解 机 制 , 以 及 生 物 相 容 性 和 成 骨 活 性 的 影 响 ; 根 据 GB/T 16886.3-2019 和 GB/T 16886.11-2011,对植入体材料进 行安全性评估;根据体内实验结果,对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材料 组成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优化制备流程,完善工艺规范。 技术指标:制备出抗拉强度在 150~200 MPa、弹性模量在 15~20 GPa 区间的双尺寸宏-微观孔生物可降解 Zn-Mg-βTCP 复合材料;体外降解速率提高 2 倍以上,成骨细胞增殖速率提高 50%以上,成骨分化能力提高 60%以上;使用本项目开发的材料 19 后,骨修复能力提高 80%以上,建立完善的锌基骨修复材料制备 工艺规范,开发出 1~2 种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进行科研成果 转化。 30. 分子智能自洁净医护纺织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设计开发可见光激发的锌基、铜基等新型 MOFs 光催化抗菌谱系材料,实现日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抗菌,揭示抗菌 材料对细菌、病毒等外源物质的灭活机理,并探索其规模化生产 工艺。开发出永久寿命的抗菌熔喷纤维,揭示熔喷纺丝工艺参数、 聚合物熔体性质及抗菌组成对熔喷布细菌过滤效率、吸气阻力、 呼气阻力的影响机制,突破传统抗菌层和织物层复合无法进行大 面积规模化生产的产业瓶颈。 技术指标:开发出可自杀菌、自清洁、自净化、永久寿命的 分子智能自洁净医护口罩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细菌杀灭率:在日 光照射下实现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肺炎杆 菌等病菌杀灭率最高可达 99.9999%,确保无直接光照同样达到 抗菌口罩的国家标准;呼吸阻力:吸气阻力不超过 49 pa,呼气 阻力不超过 29 pa;重复利用率:循环使用次数达 5 次以上,细 菌杀灭率保持在 99%以上。 31. 载药可吸收聚乳酸(PLA)手术缝合线关键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 PCL/PGA 载药微球的生产工艺,研究微球 制备工艺对微球结构的影响关系,研究微球结构对微球释药行为 的影响关系,对载药微球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研究 PCL/PGA 20 载药微球负载 PLA 缝合线的浸轧工艺,研究浸轧工艺对微球 /PLA 缝合线结构的影响关系,研究微球/缝合线结构对微球/缝 合线体系释药行为的影响关系,对浸轧工艺进行优化。研究载药 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安全性,取得权威部门检测报告。 技术指标:缝合线载药量达到 0.5%~5%;缝合线释药杀菌 率达到 95%以上;缝合线释药周期为 5~80 天可调控;缝合线增 强 增 韧 效 果 较 原 始 缝 合 线 提 高 30% 以 上 ; 缝 合 线 降 解 周 期 10~360 天可调控;新增产品 2 项;新装置 1 台;新工艺 2 项; 新材料 2 个。 32. 白内障手术导航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白内障手术导航系统包括术前生物测量模块、手 术规划模块和术中手术导航模块。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图 像处理技术实现对术中关键信息的实时导航,包括切口导航、撕 囊位置和大小、Toric IOL 植入轴位及晶体居中性检测与导航。 技术指标:术前测量中,与 IOL Master、Lenstar 等测 量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且重复性与一致性良好;术中白内障手 术导航系统的运行处理速度达到 25 帧/秒,可实时追踪,且眼 球中心定位误差小于 0.2mm,眼轴旋转误差<1°;手术导航算 法与现有主流眼科手术显微镜完成集成,支持显微镜目镜下导航 信息实时投影,显微镜图像实时录制和采集;获得核心发明专利 3~5 项;获得核心发明专利 3~5 项;完成产品原型机研制,获 得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 21 33. 人工心脏及心室辅助装置关键核心部件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血泵血液相容性问题,通过高精度 CFD 与 PIV 手段对血泵进行优化设计及流场分析,评估血泵的血液 破坏优劣;心室辅助系统的多参数模型及其高速传输设备,建立 生理控制系统。评价安全性及有效性,包括核心性能评价、可靠 性评价以及电磁兼容评价。其中可靠性评价方面,主要从系统耐 久性、机械疲劳性等角度展开,进行测试原理、测试方法、实验 平台搭建等方面研究。电磁兼容评价方面,主要从电磁场抗扰度、 磁场抗扰度、高功率瞬变能量骚扰抗扰度和其他设备相互骚扰等 角度展开。 技术指标:研发优化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轴流泵,实现血泵 流线型高性能叶轮,攻克“开放式悬浮轴承系统”的核心技术难 关,建立安全可靠智能化的控制和能源系统,开发性能优良、相 容性良好的泵体连接件,所有部件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具 体指标:样机:泵体尺寸< Φ25mm ×65mm ,重量≤90g , 扬程 ≥100Hg ,流量 4~8L/min ,溶血指标< 0.020g/100L ,功 率消耗≤9W ;研制出开放式悬浮轴承系统部件;提供核心部件、 整机自检测报告。 34. 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压力治疗的智能可视化压 力监测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制作数字智能可视化薄膜传感器压力测试仪,包 括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下肢的体表压力分布数字模型和 22 智能可视化压力监测系统,可为临床患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可视的 压力治疗指导,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压力治疗提供新型有 效的手段。 技术指标:研发出可实时动态监测体表及深层组织压力,用 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具备压力治疗功能的智能可视化 系统,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资质。制作监测系统样机:气囊式 传感器压力检测系统(气囊传感器厚度≤1mm,面积≤1cm², 灵敏度≥95%,量程 0~100mmHg,整机灵敏度≥90%)、数字 智能可视化薄膜式传感器压力测试仪(薄膜式传感器低功耗,柔 性 厚 度 ≤0.2mm , 面 积 ≤ 1cm² , 灵 敏 度 ≥ 90% , 量 程 0~200mmHg,整机灵敏度≥90%,和显示设备采用无线传输, 无线发射设备和电池组集成为一薄片模块,体积≤ 2cm*2cm*3cm,重量≤200g)和接触式超声深部组织压力测压 仪(手持式,灵敏度≥95%,探测深度≥10cm);完成数字模 型构建;骨科入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降 5%以上,减少术后 血红蛋白下降 10g/L 以上。 35. 智能数字三维矫形骨外固定架技术及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和设计适用于智能调节系统的结构合理、结 构稳定、操作简便的六连杆外固定架构型;研发适配于智能外固 定器的处方软件及数据采集与反馈软件;智能外固定架及相关配 件的设计、制造,建立智能外固定系统生产、使用标准规范。 技术指标:外固定架模拟调节软件可辅助分析肢体畸形、可 23 连续、多次计算矫形数据、可设计躲避风险部位、可进行模拟矫 正(二维或 三维畸形)并获得矫正处 方 ,矫 正精 度为 小于 0.1mm;智能化外固定架能够完成三维立体矫形活动并承担人 体运动时的力学强度;硬件控制系统通过 PLC 与电机驱动系统 将单根连杆单次调节误差控制在 0.1mm,可接收软件开出的处 方进行精准自动调节,建立相关使用标准和规范;智能外固定架 及配件应综合软件计算误差与硬件调节误差,使得总误差反映到 三维骨骼模型中,断骨轴线偏移距离不超过 1mm,建立制造和使 用标准规范;智能外固定器取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36. 石墨烯/银纳米抗菌智能型水凝胶敷料的研发 研究内容:PNIPAM /GO/ Ag 智能水凝胶敷料的合成和基 本性质调控,获得最佳反应条件,确定工艺参数并揭示制备过程 中的结构演变机制;对敷料的物理、化学、生化和力学性能进行 评价,研究敷料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机制,揭示温度响应性的控 释机制;开展 PNIPAM/GO/Ag 智能水凝胶敷料的抗菌增强和药 物缓释等临床前试验。 技术指标:水凝胶的抗菌率达 99.99%以上,持续抗菌时间 达 7 天以上,拉伸强度达 300kPa 以上,拉伸断裂伸长达 2000% 以上;水凝胶的智能响应温度范围在 36℃~38℃,在伤口感染 初期发挥快速响应,温度>37℃时纳米抗菌剂的最大累积释放速 率达 70%;建立并完善具有良好抗菌功效的智能水凝胶敷料的 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达到医疗器械国家标准;依照我国现行医疗 24 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完成抗菌敷料的临床前研究。 37. 牡丹日化原料及终端产品的研发 研究内容:以山西牡丹为原料,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牡 丹日化原料,同时基于皮肤代谢组学进行牡丹护肤产品的开发。 开发牡丹花、籽、根、叶等不同部位的日化原料,根据应用场景 开发不同的剂型;建立牡丹日化原料的化学指纹图谱库;基于皮 肤代谢组学研究设计牡丹系列化妆品的新配方。 技术指标:建立不少于 6 种的牡丹日化原料产品指纹图谱, 并采用信息学手段匹配相关数据库研究原料中单体化合物的生 物学功效;开发并上市 6 种牡丹系列日化原料,全部产品完成安 全性、稳定性等评测,同时形成相应的技术开发报告;建立基于 代谢组学的皮肤细胞模型、三维皮肤模型和活体模型,探索牡丹 日化产品护肤的生物学机制,验证不同产品的皮肤生物学功能; 开发新型牡丹日化终端产品 6 种以上;获得地方标准 1 项。 38. 基于国医大师临床经验方的医疗机构制剂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选择国医大师临床疗效显著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 按照医疗机构传统中药制剂研发指导原则,系统开展经验方制剂 的药学研究;系统选择针对性治疗指标,开展经验方药效学研究; 开展药物安全性评价;运用多学科联合研究方法与技术,阐明经 验方的药效机理,发掘科学内涵;按照医疗机构传统中药制剂备 案要求,形成完整的备案资料,获得备案文号;建立基于国医大 师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技术体系。 25 技术指标:完成 1 首国医大师经验方的临床开发研究,其病 例样本量不少于 200 例,取得高质量的临床评价证据,形成临 床观察总结报告 1 份;完成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的研究,形成医 疗机构传统中药制剂备案资料,获得山西省医疗机构备案文号; 总结凝练出 1 套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国医大师经验方研究开发 技术体系报告书。 39. 治疗抑郁症中药新药Ⅱa 期临床试验研究 研究内容:依据已获得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要求,开展临床 试验用药品生产:选择符合 GMP 要求的制药企业,生产相应的 合格临床试验用药品(试验药品和安慰剂)。临床试验观察:筛 选具有临床试验资格的研究单位,按照 IIa 期试验方案,观察 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依据要求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撰写临 床研究总结报告。 技术指标:制备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样品 200 kg(包括安 慰剂 29 kg 与两个剂量试验用药);完成中药新药 72 例Ⅱa 期 临床试验观察;完成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1 份; 形成中药新药Ⅱa 期临床试验研究总结报告 1 份;形成中药新药 Ⅱb 期临床试验初步研究方案 1 份。 40. 治疗膜性肾病蛋白尿的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膜性肾病蛋白尿主要病因病机、证候类型, 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显著的名老中医经验方或医疗机构 院内中药制剂,按照国家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开展中 26 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主要包括:处方药味及其质量研究;剂型及 制备工艺研究;中试研究;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 药理学研究;毒理研究;资料总结及申报。 技术指标:完成针对膜性肾病的一种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全 部内容,达到中试规模。完成院内制剂或验方治疗的不少于 200 例符合中医辨证分型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按中药新药 注册技术要求完成药学、药理及毒理学研究,完成中药创新药申 报资料 1 套,申请或取得药物临床试验许可。 41. 一种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创新中药临床前研究 研究内容:完成一种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中药创新药临床前 研究,主要包括药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 3 部分研究内容,达到 中试规模。 技术指标:完成国家中药新药注册分类的技术要求研究内容, 撰写全套申报资料,中试制备满足标准复核与临床前注册要求的 样品,申请或取得药物临床试验许可。 42. 晋产配方颗粒原料药材内控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以 10 种晋产中药材为对象,研究从采收到配方 颗粒的全套质量内控标准。包括建立标准化的药材采收和产地加 工过程、包装、储运规范;开展原料药材与配方颗粒产品的质量 相关性研究,制定原料药材中间体与配方颗粒的内控标准,并进 行质量传递规律研究;制定配方颗粒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7 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确定影响质量均一性的关键波动成分,并 进行重点控制,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配方颗粒质量全程溯源。 技术指标:制定、完善 10 种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规范 和包装、仓储及运输规范;制定 10 种配方颗粒的药材原料内控 标准和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产品批间一致性(相似度)不低于 0.85;建设标准化中药材仓储库 1 个;研制产地加工样机 1~2 台;建设配方颗粒全程质量溯源信息平台 1 个;申报山西省地方 标准 3~5 项。 43. 基于山西省优势药食同源原料的功能食品研发 研究内容:以山西大宗药食同源产品为主要原料,以辅助降 血糖、降血压、降尿酸,提高免疫力及改善睡眠等功能需求为导 向,按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相关技术要求,充分考虑食品属性, 开展处方配伍,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考察与研究,并进 行相关功能评价。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的要求,申请生产许可和保 健食品备案。 技术指标:开发辅助降尿酸、改善睡眠等功效的功能食品产 品不少于 5 种,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开发提高免疫力、辅助降 血糖的保健食品 2 种,并完成保健食品注册申报工作。 44. 茶叶虫草菌发酵技术研究及虫草菌茶食品的研发 研究内容:以茶叶和蛹虫草菌为原料,通过发酵技术研发虫 草菌茶食品,包括蛹虫草菌株筛选和菌种鉴定、茶叶的虫草菌发 28 酵工艺研究、菌茶超微固体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虫草菌茶的品 质分析及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 技术指标:筛选出 1~3 个利于茶叶发酵的优势蛹虫草菌种, 并确认为虫草菌及其变种或亚种;制备出 1~2 款菌茶,产品质 量均符合国家固体饮料或茶饮料标准,证实虫草菌茶具有一定的 体外抗氧化功能;开发新产品 1~2 项。 45. 山西特色资源植物中新一代益生元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按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协会的益生元定义, 以山西特色资源植物沙棘、苹果等富含多酚水果的加工副产物为 为原料,应用高通量肠道菌群分析技术,筛选新一代益生元成分, 研究提取新一代益生元成分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企 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拓宽新一代益生元在食品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场景,形成首创性产品。 技术指标:从沙棘、苹果等山西特色资源植物生产副产品中, 挖掘出符合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益生元定义 的新一代非糖类益生元成分 1~2 个;开发以该成分为核心原料 的首创性产品 1 个,获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产品合格检测报告, 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 证)1 个,形成相关企业标准 1 个、 生产技术规范 1 套。 46.辅助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的微生态功能食品 研发 29 研究内容:通过对山西受试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和功 能基因的研究;探析益生菌联合益生元对骨质疏松调节的作用机 制,研制符合山西人群肠道微生态结构特点的、对绝经后骨质疏 松具有辅助药物疗效的合生元功能食品。 技术指标:开发 1 款适宜山西人群的辅助药物治疗骨质疏松 的合生元功能食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要求,获 得 SC 生产批号,省内转化形成一条合生元功能食品生产线。 二、有关社会发展领域 47. 国产高端 HPTLC+检测仪器研制与婴幼儿食品质量安 全应用 研究内容:以 HPTLC+技术为核心,研究婴幼儿配方食品产 品中抗氧化剂、色素等添 加剂、农兽药残留、专用食品包装材 料中塑化剂、荧光增白剂等危害物污染快速可靠检测方法;研究 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中真菌毒素绿色无污染消减技术;研究制定 适应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产品及其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质 量安全规范和标准草案;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灵活可靠的婴幼儿 配方食品安全早期预警体系,并在企业进行应用示范。 技术指标:研发基于 HPTLC+技术的高通量前处理-快速检 测-智能分析一体化智能检测设备 1 台/套,支持不少于 7 种检 测模式,同时检测样品>15 个,显著降低样品前处理的要求和 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的比例;实现抗氧化剂和食用色素等主要食 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包装中塑化剂和增白剂迁移残留的可视化检 30 测,通过图像软件分析,完成准确定量分析;建立婴幼儿配方食 品中有害物快速分析确认法和配套试剂 5 项以上;研发配套的便 携式分析联用检测装置 1 台,适用于现场分析;建立婴幼儿配方 食品原料中真菌毒素的绿色消减技术 1 项以上;制定具有国际先 进水平的团体标准草案 1 项,并进行产业应用示范。 48.食醋高温稳态酿造及辅料分阶发酵工艺与示范关键技 术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对原料转化、营养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群落的 季节周期演替规律的研究,明确高温条件下影响食醋稳态发酵的 原料转化与酿造微生物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原料转化效率与 强化核心酿造微生物两方面着手,构建营养高效转化的辅料分阶 发酵工艺,减少醋酸发酵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和有氧环境下的异常 代谢,形成示范工艺。 技术指标:周期性监测食醋酿造过程中 4~6 个主代谢产物; 分离强化食醋稳态关键微生物菌株 5~8 株;高温条件下辅料分 阶发酵工艺中核心酿造微生物比例提高 5%;辅料分阶发酵工艺 中原辅料转化率达到 75%以上;辅料分阶发酵工艺条件下,单位 原料总酸产量提高 15%以上;辅料分阶发酵工艺新淋醋以 5 度 酸计,不挥发酸含量≥1.5 g/100mL;辅料分阶发酵工艺新淋 醋以 5 度酸计,总酯含量(以乙酸乙酯计)≥3.0 g/100mL; 每吨食醋(酸度以 5 度计算)CO2 排放量降低 15%以上。 49. 基于语音交互的养老陪伴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31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阶段家庭以及社会养老负担 过重的问题,研制基于语音交互的的养老陪伴机器人;突破机器 视觉技术、SLAM 技术和目标识别技术,实时构建老人所在场所 的复杂动态场景模型,感知分析环境,精准识别各类目标;基于 GPS、北斗差分定位、环境模型和目标识别技术,开发机器人智 能行走与负重迁移系统;基于 5G 通信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紧 随老人,设计定时提醒系统并执行其语音指令;构建多模态数据 计算中心,综合管理、分析各类传感器信息,建立环境安全预警 模型、身体健康预警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物联网技术以及数据 计算中心,开发安全监测及紧急呼救系统;开展健康养老应用示 范,为其他养老辅助产品提供参考。 技术指标:研制出一套基于语音交互的养老陪伴机器人原型 样机,能够陪伴老人进行日常活动,并提供安全检测和紧急呼救 功能。基于 5G 通信技术,能够识别老人的语音信息,为其提供 相应的服务,其网络响应时间<2S,语音识别正确率>95%;构 建环境安全、身体健康 2 个预警模型,综合准确率>90%;构建 复杂环境模型,SLAM 环境模型构建速度>3M/S,精度>95%; 能够识别环境中的障碍、坑、行走车辆、红绿灯、行人等,目标 识别准确率>95%;实时检测老人跌倒,检测准确率>88%;能 够及时与外部测量仪连接,并将身体指标数据上传至数据计算中 心,上传时间<3S;在 1 家养老中心及 2 个相关家庭使用 1 个 月以上并形成测试报告。 32 50. 多层膜气密型化学防护服研制与关键工艺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气密型化学防护服在高防护等级、宽谱系防 护、轻量化和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多层膜防护面料制造关键技 术研究,包括防护面料轻量化设计、柔性高阻隔、耐腐蚀多层膜 制备技术及面料复合工艺技术。多层膜气密型化学防护服制造关 键技术研究,包括多层膜气密型防护服设计、面料缝合及接缝工 艺技术、面料与其他配件(手套、鞋靴、面屏等)的连接方式及 连接工艺技术;气密型化学防护服整体性能测试;防护服工程化 技术研究、生产。 检测项目 指标 国标要求 国际领先产品要求 项目指标 1 耐磨 ≥3 级 ≥4 级 ≥4 级 2 断裂强力 ≥3 级 ≥4 级 ≥4 级 3 撕破强力 ≥3 级 ≥3 级 ≥4 级 4 抗穿刺 >2 级 >3 级 >3 级 5 渗透性能 ≥3 级,渗透时间≥60min 面料核心技术 指标 ≥4 级,渗透时间≥ ≥4 级,渗透时间≥120min 120min 6 液体耐压穿透性能 / >1 级 >1 级 1 接缝强力 / / ≥5 级 2 液体耐压穿透性能 / >1 级 >1 级 3 渗透性能 ≥3 级,渗透时间≥60min 接缝性能 ≥4 级,渗透时间≥ ≥4 级,渗透时间≥120min 120min 1 整体气密性 ≥80%测试压力 ≥80%测试压力 ≥80%测试压力 2 液体泄漏性能 / / 无泄漏 1 样品生产 服装整体性能 应用考核指标 完成样品生产 5 件;整体性 能指标实现与国外先进产 33 品并跑(检测报告); 技术指标:完成新型多层膜气密型化学防护服面料关键技术 研制;完成多层膜气密型化学防护服样衣,并完成相关检测,可 灵活的穿脱。 51. 文物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揭示木(砖木)结构文物建筑材料燃烧特性和火 蔓延机理与规律,构建“一体监测、双重预警、三重防控”的文 物建筑新型火灾综合防控体系;揭示文物建筑电气火灾孕灾机理 与致灾特征,构建针对电气火灾事故链演化的事故预防与控制策 略框架模型;以“保护文物本体”为目标,建立文物建筑火灾风 险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基于物联网与深度神经网络的火灾风险动 态评估方法;建立集成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推演决策、应急响 应等功能的文物建筑火灾风险综合防控平台。 技术指标:建立木(砖木)结构文物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指标 体系,基础指标数量不少于 40 个;文物建筑快速三维建模专用 装置 1 套,最大存储容量≥1024G,整机最小重量<0.7kg,图 传距离≥5km;文物建筑火灾评估预警与综合防控平台 1 套,平 台具备火灾风险评估、火灾预警及报警、火灾事件推演、消防应 急响应及消防安全管理等功能;在我省 1~2 家典型文物建筑(群) 开展工程示范应用,实现文物建筑火灾风险的全面感知和智慧防 控。 34 52. 黄土高原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与数值 模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机载及地面气溶胶、云粒子观测设 备及 MODIS Level2 气溶胶产品,对黄图高原云降水物理和气 溶胶的理化特性、辐射特性、颗粒物浓度开展探测研究。获得天、 地、空一体化的高精度多参数三维观测数据,分析在不同天气条 件下云微物理、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边界层特征量的变化特征; 分析气溶胶的活化、云滴增长蒸发等微物理过程,得到 CCN 活 化效率特征,并初步建立具有统计或物理意义的定量联系;结合 数值模拟将不同时、空尺度上气溶胶-云-降水的影响研究深化 为定量研究。 技术指标:完成不同天气条件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气溶 胶飞机、地基综合观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给出不同天气背景下, 气溶胶分布信息、气溶胶散射、吸收和活化特性;给出气溶胶的 活化、云滴增长蒸发等微物理过程与边界层特征量(Ri、TKE、 风切变、逆温层、温湿度、水汽分布等)的关系,建立有统计或 物理意义的定量联系;给出气溶胶与云凝结核(CCN)以及云滴 之间的转化关系,CCN 活化效率特征,提出气溶胶与 CCN 相互 转化的参数化方案。 53. 输配电线路极端强对流灾害监测预警云服务平台关键 技术研究 35 研究内容:在国网山西电网选择一个示范区,选址安装自动 监测设备,开展电网微地形微气象自动监测报警研究;开展输配 电线路微地形微气象区、高海拔山区等极端强对流灾害监测预警 技术研究;建立示范区极端强对流灾害概念模型和预警模型;研 发“输配电线路极端强对流灾害监测预警云服务平台”,并推广应 用。 技术指标:完成 10 个自动气象监测站的建设目标,并给出 1 年的对比分析数据;完成气象与电网数据库系统;给出历史上 不同等级的雷暴大风和短历时强降水对示范区影响的数据集;完 成特征物理量指标体系建设;提供示范区电网极端强对流灾害概 念模型和预警模型;提供“输配电线路极端强对流灾害监测预警 云服务平台”,报警和预警准确率分别达 100%和 90%。 54. 基于新型传感与智能物联技术的木质古建筑保护关键 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光纤传感技术与物联网技术,针对木结构古 建筑具有重要历史及文化价值的文物,构建基于周界安防、环境 指数等关键数据的全域覆盖感知采集体系,实现对古建筑全方位、 立体化、无盲区的动态监测,建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 主要包括:古建筑姿态结构监测管理及保护,古建筑及周界应急 灾害监测及保护,古建筑超载现象监测,游客行为监控及管理。 36 技术指标:完成一套木质古建筑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系 统建设,可实现木质结构古建筑的盗窃破坏预警、火灾高温预警、 结构损坏预警等。关键指标如下:测量距离:30km,定位误差: 小于等于 50m,响应时间:小于 50ms。工作波长 1550nm,最 大应变范围:1.5%,定位精度:1m,扫频范围:9-13.6GHz。 55. 面向 4D 高动态复杂电力场景的时空解耦及态势感知关 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视频监控中存在高动态背景下识别准 确率低、非可及环境下空间距离度量难、现有距离感知方法无法 满足实时现场空间感知需求的问题,开发基于 TOF 等多种技术 的 4D 快速建模技术,适用于边缘计算设备部署;开发用于 4D 场景目标识别的深度网络,实现在 4D 环境下对人员、设备、运 输车、作业车识别,同时可部署于前端识别装置中;开展现场作 业智能监护装置的研制,实现机械、人员等目标的快速定位和高 鲁棒性识别,以及目标与工作区域、带电体、防护目标的距离感 知及空间管控规则推理、报警。 技术指标:完成对典型变电站场景的精确 4D 建模;完成 1 套面 向复杂 4D 场景目标识别的关键技术和深度网络模型建立,实现 在 4D 场景下对人员、设备、运输车、作业车等不少于 4 类目标 的识别,同时可部署于前端识别装置中;完成现场作业智能监护 装置的研制,实现机械、人员等目标的快速定位和高鲁棒性识别, 准确率不低于 85%,推理速度不低于 20FPS,以及目标与工作 37 区域、带电体、防护目标的距离感知及空间管控规则推理、报警, 误报率低于 5%,距离感知误差在 20 米范围内低于 10cm,综合 性能指标远超现有系统。 3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