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附件: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信创、大数据和光电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
附件: 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信创、大数据和光电领域)申请项目信息 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重点专项 1、国产 CPU 服务器主板研制 研究内容:1、设计基于国产 CPU 服务器大型主板,实 现不少于 12 类功能。具体包括:BMC 控制器模块、检测传感 器模组、主备电源模块、散热模块、机箱结构模块、网络模 块、SAS 存储模块、USB 通讯模块、PCIe 高速总线模块、NVME 通讯模块、整机调试接口与工具、VGA 显示模块等;2、提高 主板国产化元器件使用率,尽可能采用国产元器件完成设 计;3、产品整机性能测试与调优;4、实现服务器 BMC 远程 操作与管理,海量数据高速处理等功能。 考核指标:1、18 层及以上双路 CPU 硬件主板图纸设计; 2、功能:PMU 性能监控、动态频率调节、主备双电源供电、 机箱整体设计、满足双路 CPU 的整机散热方案、千兆网口、 PCIex16 接口、PCIex8 接口、16 路及以上 DDR4 内存接口、 NVME 接口、SATA2.0 接口、SATA3.0 接口、LPC 可信通信接 口等;3、增加服务器生命周期管理与固件管理机制;4、符 合批量生产工艺要求。 2、基于国产 CPU 构建计算机图形处理与显示解决方案 1 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实现基于国产 CPU 的嵌入式可信系统设 计;2、完成相关设备国产 CPU 替换,实现国产 0S 或开源实 时 0S 的替换与验证等;3、完成相关图像处理与显示系统迁 移和技术验证,保证系统能正常启动和运行,并进行优化。 考核指标:1、开发基于国产 CPU 嵌入式操作系统,平 均运行无故障时间>100 小时,图形界面操作无明显迟滞、 卡顿现象,常规动作响应时延<0.5 秒。能提供自主或开源 操作系统的板级开发包,支持后续应用开发,有典型的应用 系统进行技术验证;2、相关设备部件替换后,测试包括各 项功能、性能、可靠性、可移植性、图像绘制帧速率、计算 资源使用情况等指标的典型应用场景运行情况,形成测试报 告;3、完成典型图像处理与显示系统的图形解决方案系统 优化,绘制效果、显示效率、系统运行流畅度、资源消耗等 可量化指标效率提升不低于 30%。 3、基于北斗的多源融合定位与空间大数据关联分析关 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1、北斗卫星系统及其它定位手段的特点及 内在机理分析,全场景多源定位平台的搭建;2、贝叶斯方 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在信息融合中的作用机制研究;3、基于 先验知识的机器学习方法和不确定性量化模型的构建;4、 室内外多源融合定位及无缝切换方法的构建;5、基于位置 的大数据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6、结合机器学习与 贝叶斯方法的全场景多源融合定位可靠性研究。 考核指标:1、构建结合机器学习和贝叶斯方法的多源 融合定位模型不少于 3 种;2、实现复杂环境下室外定位精 度≤0.5 米,室内定位精度≤0.3 米,室内外定位切换时间≤ 2 1s;3、卫星信号中断情况下,定位精度小于 0.5m 的持续时 间≥120 秒,卫星信号失锁再捕获时间≤10 秒;4、定位终 端的有效接入能力≥10 万个,位置数据关联分析模型≥10 个,可视化实体模型≥20 个,实体目标上图时间≤1 秒。 4、卫星导航干扰智能检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 研究内容:1、干扰信号特征提取与分析检测:针对普通 导航接收机易受干扰问题,突破观测量场景分类与检测技 术,实现干扰信号特征提取与分析;2、导航干扰智能感知 终端设计:设计导航干扰感知终端,制定导航数据源上报协 议,完成导航信号实时智能检测;3、基于人工智能的干扰 源定位技术研究:基于泛在的导航干扰感知终端,进行大数 据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定位干扰源位置;4、干扰波束 DOA 监测与分析:针对大范围,强干扰情况,突破阵列天线 多波束自适应调零技术,进行干扰波束 DOA 监测与强干扰源 方位判断;5、干扰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与示范应用:建立导 航干扰网络化监测预警系统,并完成监测预警系统示范应 用,实现卫星导航干扰监测、定位与智能分析。 考核指标:1、压制式、欺骗式干扰检测成功率:≥95%; 2、干扰检测算法适配导航接收机:≥10 种;3、干扰监测预 警响应时间:≤30s;4、干扰监测预警系统支持同时在线监 测点(最大用户数):≥2000 个;5、干扰监测预警系统干 扰源定位精度:≤100m;6、干扰监测智能感知终端干信比: 优于 80dB;7、干扰监测智能感知终端 DOA 检测精度:≤20°; 8、干扰监测智能感知终端波束检测数量:≥12 个。 5、煤矿掘进装备机载导航定位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掘进装备机载自主多参数导航定位方法;掘 进导航定位系统性能现场标定方法研究;导航定位系统在掘 3 进工作面复杂工况下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考核指标:1、掘进装备导航定位系统应具有空间全参 数自主测量功能,测量参数包括航向、姿态、关键运动单元 空间位置等;2、掘进导航定位系统应具有现场精度自评估 及参数现场标校功能;3、掘进全工况下,导航定位系统的 空间位置测量精度优于 5cm,航向角和姿态角测量精度优于 0.1°,导航定位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不低于 8h,断电重启后 进入导航状态的等待时间不超过 1min。 6、无线高可靠性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研究采煤机、支架等大型设备在移动过 程中位置变化对无线信号影响的机理,构建工作面高可靠、 无死角无线化通信监测闭环系统,动态调节基站无线信号增 益,实现综采工作面无线信号的高质量覆盖;2、研究综采 工作面支架控制器无线与有线冗余通信链路的自动切换技 术,以及无线通信在综采工作面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技 术,提高信噪比,实现信号的可靠传输;3、针对综采工作 面控制设备复杂、故障不易定位等工况,研究系统故障分析 与快速定位等关键技术,实现工作面设备故障点的快速分析 定位。 考核指标:1、系统远程控制时延<200 毫秒,冗余通讯 网络故障切换时间<50 毫秒;2、实现综采工作面宽带无线 网络与窄带传感器网络高质量全覆盖,工作面区域内所有安 装传感器位置 RSRP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90dBm,其中参与 无线控制的重点区域 RSRP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85dBm,信 号与干扰加噪声比≥25;3、无线传感器接入数量不小于 1000 个;4、控制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24 小时,故障修复 时间 MTTR<0.5 小时;5、开发 3 个以上新产品并通过行业 4 资质认证。 7、智能矿山视觉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研究井下低照度、高粉尘、高水雾典型 工作场景下的人体姿态精准识别算法,提高识别准确度和速 度;2、研究井下煤岩识别、煤矸识别高性能识别算法,在 综采工作面环境下实现对煤岩边界的智能识别、对煤块、矸 石进行智能识别;3、研究煤矿 AI 算法库架构,实现多种框 架下的模型、算法融合机制,实现集团内公有库、生产企业 私有库间的数据共享机制;4、研究基于 5G 网络,研究云、 边一体化 AI 平台架构,研究算法资源到云边设备的动态部 署机制及算力资源的分时调度机制。 考核指标:1、人体多种姿态的快速精准识别,不少于 10 种姿态、算法时延不超过 300ms、准确率不低于 80%;2、 工作面煤岩识别、煤矸识别算法准确率不低于 60%,算法时 延不超过 500ms;3、算法库:实现不少于 50 种井下安全生 产算法,覆盖人(穿戴异常、违章行为、异常行为)、机(设 备状态识别)、环(生产环境异常)场景;4、实现云边一 体化架构混合部署,支持算法在终端设备的实时部署、即时 启停,支持算力资源的分时调度机制。 8、掘进工作面成套装备数字孪生与远程智能监控系统 关键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作面情景再现与实操的技 术研究,掘进工作面成套装备智能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提高远程集控可视化水平,实现掘进工作面 成套装备的自主决策和运行;建立掘进工作面系统的可视化 模型,实现掘进工作面掘进机、转载机、自移机尾、锚杆机 等设备运动状态的虚实一体化展现;具备巷道环境实时在线 5 监测、危险预警,掘进装备运行状态监测、故障预警、寿命 预测等功能,实现掘进装备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的智能决 策。 9、基于信创产品的多网间数据安全交换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信创终端安全,文件的安全交换,数据交换 审批与审计,文件 DNA/关键字过滤等。 考核指标:1、性能监测:能实时显示终端设备的磁盘占 用率、CPU 占用率和内存占用率;提供用户查询用户名、计 算机名、设备类型、IP 地址、MAC 地址、系统版本、系统类 型、IPv4 默认网关、DHCP 服务器和 DNS 服务器的界面。2、 垃圾回收:能检测到设备回收站内的垃圾文件、常用软件的 缓存垃圾、单文件大于 10G 的大文件,误检率不超过 0.5%, 并可以一键清理。3、病毒查杀功能:主被动混合病毒查杀 检出率>97%,基于 AI 技术的病毒查杀能够高效发现新病毒 异常行为,并提供设置黑白名单的功能和查杀记录查询导出 的功能。4、文件安全交换:所有文件交换以本项目研发系 统为中心,提供用户 PC 客户端或网页客户端,保证上传和 下载文件过程中高效安全加密,并且上传下载速度不低于 5Mbps。5、数据交换审批:系统使用方根据需求自主完成审 批策略制定,实现全流程的审批操作。实现人工单向审批、 人工双向审批或自动审批功能,以及可关联至特定的岗位角 色负责数据交换审批的人工审批功能。审批策略更新后,系 统能在 1 分钟内做出相应的调整。6、数据交换审计:在进 行数据交换时,系统自动审计用户名、交换数据的终端 IP/MAC 地址、交换文件名、交换文件内容、路径、交换位置、 交换动作(上传、下载、共享)等内容,对单个用户的审计 时间不超过 2 分钟,并提供完整的操作记录导出功能。7、 6 文件 DNA/关键字过滤:可识别 doc、xls、ppt、pdf、zip、 rar、txt 等常见文件类型;对于不带扩展名或修改扩展名的 文件,能根据其文件特征识别其文件类型;能够识别带密码 的 Office 文档、RAR、ZIP、PDF 文档;对上述文件实现全文 全盘快速关键字检索,保证在毫秒级完成。 10、基于 5G 通讯的公共交通智能监控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实时控制技术,实现包括被控车内方向 盘、刹车和油门等远程辅助控制的豪秒级响应功能;开发基 于 5G 通讯的车辆同步控制、道路偏移自动控制、多车辆危 险等级自动选择等软件,实现车辆级与网络级相融合的远程 控制、综合风险感知和在线预警等功能;在现有公交汽车接 口下,设计可以实现上述功能的系统总成装置。 考核指标:提出一套有效可行的基于 5G 网络通信技术的 远程同步控制方案,制作出一套网联环境下的多功能车载终 端原理机,并对原理机进行功能测试。系统技术参数:车辆 同步控制的时间差≤100 毫秒,车辆监控视频、声音上传时 间差≤30 毫秒,每车图像、数据上传量≥300Mbps,公交车 辆监控数量≥1000 辆,车载端运行(六核处理器的运算能力) ≥0.36GFLOPS,酒精检测灵敏度限定在 20mg/100ml,心电检 测可测量血压值、心率值,并提供心电主要波形图≥3 种, 车载装置成本≤0.7 万元。 11、齿轮传动设备运行故障在线电磁监测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大管径油液中金属磨粒的多模阵列磁激 励、多模低信噪比金属磨粒磁激励响应信号探测、金属磨粒 的抗磁场干扰结构设计、非金属磨粒磁激励场的激励源圆周 加权信号补偿、探测区磁力梯度信号的空间加权磁信号处理 等技术,研制齿轮传动部件故障的在线电磁监测系统,实时 7 探测强干扰环境、大管径、主油路中齿轮微小磨粒,实现齿 轮传动部件故障在线监测与预测的技术自主可控。 考核指标:自主研制齿轮传动设备运行故障在线电磁监 测系统原理样机 5 套。原理样机针对特定结构(角形、球形、 圆柱形、圆锥形等)、物理参数(电导率、磁导率、介电常 数等)、几何(直径、长度等)的典型磨粒实验样品,进行 功能和精度试验验证。通过信号分析,验证下列技术指标: 最小检测铁磁磨粒≤100μm,最小检测非铁磁磨粒≤200μ m,适应主油路管径≤38mm,磨粒检测分辨率≥150 颗/秒, 润滑介质流量≥30L/min,故障模型相识度≥80%,典型磨粒 模型≥6 个。 12、复杂网络环境下数字文化内容版权服务关键技术与 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 1、开展复杂网络环境下数字文化内容版权 服务相关标准规范的研制;2、研究通用的变长版权标识生 成与解析方法,兼容各种主流嵌入和提取方法;针对图像、 音视频等数字文化内容,研究基于其掩蔽特征的版权标识隐 蔽嵌入技术,以及应对复杂网络环境中各类攻击的版权标识 鲁棒提取技术;3、根据图像、音视频等数字文化内容的特 点,研究用深度学习提取全媒体稳定特征指纹的方法;进一 步通过压缩编码、优化哈希排序,研究特征指纹的相似匹配 和高效检索技术;4、研发适应复杂网络环境的数字文化内 容版权服务系统,实现基于标识的版权管理和基于内容的版 权监测与侵权举证,形成面向市场化的实用系统,并推广应 用。 考核指标:1、制定数字文化内容资源版权管理、版权 保护、权利认定、侵权监测与举证等版权服务领域相关标准 8 规范≥2 项;2、实现图像、音视频等数字文化内容的版权标 识生成与解析、隐蔽嵌入与鲁棒提取功能,嵌入版权标识的 图像或单帧视频的平均峰值信噪比≥40dB、音频的平均信噪 比≥25dB,针对压缩转码、加噪/模糊、亮度改变、尺度缩 放、画面旋转、片段截取等常见攻击,版权标识提取准确率 ≥95%;3、实现图像、音视频等数字文化内容的特征指纹提 取与高效比对功能,指纹比对漏检率、误检率≤5%,视频比 对效率≥30 分钟/秒;4、完成数字媒体内容资源版权登记注 册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研发,系统支持并发数≥1000,响应时 间≤3 秒;完成数字媒体内容资源版权全网监测与分析服务 系统的研发,系统监测范围覆盖 PC 端、移动端等,监测准 确率≥90%,监测网站出现侵权行为时,监测发现平均响应 时间≤5 分钟。 二、大数据领域重点专项 13、井下采掘设备大数据智能运维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更加可靠实用的数据采集、传输方法。 针对采掘设备的工作特点,以及目前多数矿井数据传输存在 的问题,研究一种(或几种)适应性强、高效的数据采集、 传输方法;研究多个重要部件故障预测模型,深入了解采掘 设备重要部件运行规律、前期的使用维护情况,构建其故障 预测模型,并在应用中继续优化、完善;研究采掘设备远程 在线运维方法。 考核指标:1、新的数据采集传输方法应较常规方法效 率提高 25%以上;2、设计构建重要部件故障预测模型 3 个, 能不断更新完善,故障预测准确率达 60%以上。 9 14、光伏组件产线的大数据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现有的信息化智能工厂建设基础上,以太 阳能光伏组件产线为依托,利用 BI 智慧大脑新技术,为管 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大数据 BI 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应用 面向智能制造设备与 MES 系统的双向互通技术,实现 MES 排 程到设备执行的自动下达与数据回传,基于现场实时感知、 数据与知识的应用;研究 BI 决策支持分析系统与其它信息 化系统的数据交互技术,实现工厂制造大数据链与企业产品 数据链、资源数据链、供应数据链以及服务数据链的深度集 成应用。 考核指标:依托新能源光伏组件生产制造工厂,通过 AI 智慧大脑大数据融合创新、MaxComputer 计算、弹性计算、 工业互联设备接入、管理及分析对传统光伏产线进行升级赋 能,搭建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智能制造创新平台。通过收集、 汇总、集中呈现、分析、远程调控和参数优化,实现:1、 整合 MES 和 WES 数据,搭建 AI&BI 智能大数据平台;2、各 站点生产数据实时统计,准确率≥99%;3、仓储出入库作业 统计,准确率≥99%;4、仓储库存数量准确率100%。 15、智能起重机路径规划与柔性升降系统的电子防摇摆 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路径规划算法,自动优化运行路径, 实现起重机智能防撞功能;研究智能化防摆定位技术,克服 柔性升降系统的摇摆,实现重物的精准起吊和下放作业;研 究智能起重机运行状态监控系统,实现故障自诊断,完成人、 机、物的交互融合;研究可重构模块化技术,针对不同类型 起重机和设计要求,使设计者可独立设计各功能模块,无需 重新设计整个系统。 10 考核指标:可以有效提高起重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 平,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起重机的生产效率。主要技 术指标如下:定位精度≤10mm,防摇摆摆角≤0.1rad,路径 规划防撞≥95%,自动化作业率≥96%。 16、果园智能无人车与农艺融合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1、针对现代果树栽培模式下存在的喷药“打 不透”、运输“搬不动”、割草“割不尽”等实际问题,开 展基于无人车应用的果园农艺措施研究;2、结合我省黄土 高原多场景下的果园作业,筛选出经济适用的动力匹配模 式;3、通过测试果园植保作业技术指标、参数和作业效果, 开展无人车果园喷洒系统优化研究;4、围绕植保、割草、 运输等果园作业内容,开展多功能模块切换与调节研究;5、 集成果园虫情监测、果园环境数据采集、智能管控等数字果 园应用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作业效果、提高果园生 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开展智能作业大数据平台研发。 考核指标:1、形成一套基于无人车应用下的现代果树 生产机艺融合技术;2、油电混合动力或电动,满载续航时 间≥4 小时,空载续航时间≥8 小时;3、喷洒量≥4 升/分钟; 喷幅达到 12-16 米;药液雾化区间 60-200 微米且可调整; 最大作业效率达到 60-80 亩/小时;4、功能模块间可人工轻 简化切换,割草效率提高 50%-70%,运输载重≥150 公斤; 滑移转向、差速转向最小转弯半径≤0.7 米;5、集成数字果 园智能作业大数据平台,果园生产成本降低 3500-4500 元 2 2 /hm ,增收 15000-18000 元/hm 。 1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速公路风险评估与协同管控技 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车辆基本属性、轨迹、环境及气象等相 11 关数据,研究并建立高速公路路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综合 分析交通安全风险指标特征,根据风险指标的类型、精度及 时效性,构建区域交通风险动态分布预测模型;研究交通网 络可达性和安全应急协同管理模型,研究区域道路交通协同 管控方法;建立分等级的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基于大数据的 高速公路风险评估与协同管控机制。 考核指标:通过对海量高速公路交通数据聚类分析,划 分安全影响因素,形成典型路网风险评估指标集合,建立高 速公路路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交通风险动态分布 预测模型,建立分等级的监测预警体系,动态分析区域交通 安全风险的评估周期在 5 分钟以下;形成基于大数据的高速 公路风险评估与协同管控机制,针对交通安全风险的协同管 控方案生成时间少于 5 分钟,风险预警准确率高于 90%。 18、巡检机器人复杂环境智能感知与风险预警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 1、研究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对多源异构数 据语义融合,构建复杂环境的多维度群体感知与风险预警平 台;2、研究利用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绘制技术深度理解周 围环境,进行高精度定位和智能避障,实现巡检机器人自动 运行、环境自适应、环境数据智能感知等功能;3、实现能 够与环境传感器、被测对象、运维人员等主体(智能体)的 数据融合,能够与其他主体(智能体)数据关联分析,协同 完成复杂环境下巡检和风险预警等功能。 考核指标:1、建立 1 个巡检机器人复杂环境智能感知 与风险预警平台的示范项目,并开展产业化试点工作;2、 平台支持多体智能感知设备并发接入,在复杂环境下感知数 据平均采集成功率达到 95%以上;3、平台业务需求可弹性扩 容,服务可用性不低于 99.95%,支持多源数据感知、融合、 12 分析、风险预警功能;4、开发面向不少于 5 种应用场景的 复杂环境大数据预测和预警算法库,其中算法的预测准确率 与鲁棒性指标不低于 95%。 19、面向智慧物流的多 AMR 机器人群智感知与自主协同 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场景中多 AMR 机器人自适应环境群 体感知问题;研究复杂及柔性环境下机器人智能避障及精度 导航问题;研究多类型 AMR 机器人运动中的协同调度与控制 问题。 考核指标:1、利用激光与视觉融合导航技术,使导航 定位精度从当前平均水平的±10cm 提升到±5cm 内,对接精 度从当前平均水平的±10mm 提升到±5mm 内;2、利用环境 感知多维异构数据,提升调度算法,在无人或少人环境下自 主协同工作的 AMR 机器人数量≥1000 辆,路径规划耗时≤ 500ms;3、调度系统故障率≤1‰ (连续运行 1000h 不出故 障);4、多机器人群智感知典型应用场景≥3 种,支持机器 人动态加入、撤销的能力和任务场景的可扩展能力,支持机 器数据复用,调度系统可快速响应机器数量增减的需求。5、 在不少于 3 个仓储物流的场景下对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行 应用示范。 20、复杂场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人分拣系统关键技 术研究 研究内容:1、自建特定图像数据集,将群体智能算法 以及多源传感器感知信息与深度学习算法融合,能够更好满 足复杂场景下工业分拣机器人对于视觉识别的需求,有效提 升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2、多种传感器融合物品检测与识 别辅助系统,提供更强的识别能力,能够全天候、全方位的 13 智能感知物品信息,为复杂场景下机器人堆叠目标分拣系统 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3、采取将测距技术与深度学习目标 检测结合,获取目标物品的三维信息之后传输至机器人抓取 装置的方式,不必再要求物品必须在传送带等平面上分开摆 放;4、为提高系统通用性和可靠性,复杂场景下机器人堆 叠目标分拣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原则。 考核指标:1、三维工件识别速度≥5fps,工件识别准 确率≥90%;2、尺寸测量误差≤0.1mm;工件位置测量误差 ≤0.1mm;姿态测量误差≤1°;3、混叠复杂场景下,可同 时识别的最大工件数量≥5 个;单张图片的检测平均时间≤ 0.05s;4、分拣系统根据功能要求划分为至少七个功能模 块,由中心逻辑控制器来确定工作模式。 21、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流式计算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针对 Storm 处理大数据难以扩展的问题, 研究 Storm 动态调整算法,构建应用模块;2、基于云基础 设施和分布式系统架构建立 SCS 模型,实现面向 SCS 的流式 计算应用;3、构建基于 SCS 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工 业物联网大数据流式计算平台,实现协同制造、生产管理过 程的全面决策分析服务。 考核指标:1、数据采集频率≤100ms 一次,一次采集可 实现≥5 万个设备点位的数据采集;2、采集的点位数据经实 时计算后写入业务属性,计算延迟不高于 10 秒;3、负载均 衡支持可伸缩,可根据实时业务场景,扩大或收缩集群规模, 实时调配整个系统的并发承载压力,高并发业务场景系统整 体响应时间低于正常响应时间的 150%;4、物联设备支持数 据存储时长不少于 1 年,数据告警推送时间不超过 2s;5、 支持 5 种以上传输协议包括不仅限于 OPC/MODBUS、TCP/IP、 14 MQTT、UDP、HTTP;6、完成示范项目 1 项。 22、煤矿及电网雷击事件预警云服务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1、选择示范区,安装雷电监测设备,并收 集整理近 10 年的气象、煤矿、电网多源监测数据、煤矿及 电网雷击个例和对应的天气形势及环境参量;2、建立气象煤矿-电网数据库系统,研究网格化气象-煤矿-电网逻辑关 系,实现气象与煤矿及电网大数据的跨界融合;3、以数据 库系统、中尺度数值模式为支撑,进行中尺度分析、数值模 拟、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探索雷击发生时跨界多源监测 数据与大气环境参量的相关性,揭示煤矿及电网雷击事件的 形成机理;4、研究煤矿及电网雷击事件数值模式物理量预 报产品释用技术,建立雷电和雷击预警模型;5、通过灰色 关联计算与雷击关联度最高的环境参量和雷暴参数,研发山 西煤矿和电网雷击事件预警云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1、在示范区安装 2 套大气电场仪,实现实 时大气电场变化监测;2、完成近 10 年气象、煤矿、电网多 源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气象-煤矿-电网数据库系 统,实现气象与煤矿及电网大数据的跨界融合;3、揭示煤 矿及电网雷击事件的形成机理;4、建立雷电和雷击预警模 型,预警准确率分别达 80%和 70%;5、构建煤矿及电网雷击 预警云服务平台。 23、声纹监控在煤矿上的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发煤矿地面电力设备声纹监控系统;开发 矿山水系统声纹监控系统;开发矿山瓦斯系统的监测声纹监 控系统;开发抽风机系统声纹监控;实现电力防爆系统声纹 监测。 考核指标:1、通过声纹监控,可以识别电力变压器/主 15 设备 20 多种故障;2、算法服务器内嵌声纹算法框架,研发 支持多种 GPU 的模块;3、搭建智慧矿山光缆振动感知侦听 系统;4、8 路高清声纹采集,研发可扩展 16*8 路;5、上网 模块即插即用,研发 4G/5G 模块;6、故障即时提醒,研发 APP、微信、钉钉、短信故障提醒;7、骨传导+DSP 降噪:复 杂工况下真正商业落地;8、超高识别率:识别率>99%。 24、新一代物联网设备接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研究新一代物联网设备接入平台关键技 术,实现主流物联网协议接入适配;2、研究统一的安全认 证与鉴权;3、研究海量设备并发连接管理及设备连接的生 命周期管理(接入认证、订阅鉴权、状态监测、强行下线); 4、实现应用与设备间双向通信;5、研究海量设备数据存储; 6、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及数据交换。 考核指标:1、多协议支持:兼容 TCP, MQTT/MQTTS(QoS: 0,1,2), CoAP, HTTP/HTTPS 等主流设备接入协议;2、设备 侧安全:接入认证,一机一密,订阅/发布鉴权;3、百万级 设备并发连接管理:设备接入,状态监测,强行下线;4、 设备与应用间的双向通信:状态数据上报,远程指令下发与 控制;5、海量数据存储:实现海量设备数据的高效存储与 查询。单节点(单核,16 字节每记录)插入速度≥1 万条/ 秒;查询速度≥1000 万条/秒;6、异步消息分发:基于消息 队列,实现消息分发功能。 25、面向铁路极端环境的一体化人员安全监测与智能风 险管控技术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空天辅助物联网的铁路施工人 员安全监控多源信息采集融合技术,搭建人员安全监控数据 中台;2、挖掘人员生命体征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环境参 16 数对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规律,研究基于多模态无线感知信 息融合的人员生命健康状态评估与预警模型构建方法;3、 研究基于卫星导航、计算机视觉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等多手 段融合的场景自适应人员实时精准定位方法,依据施工人员 时空位置信息研究基于聚类算法和热点区域的施工人员行 动轨迹挖掘算法;4 研究基于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复杂动态 时空环境中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特征提取和智能识别方法;形 成面向极端环境的人员健康状态-定位检测-行为识别的一 体化人员安全监测与风险监控技术理论。 考核指标:1、构建≥5 种生命体征参数(体温、心率、 血压、呼吸频率、血氧浓度等)≥5 种环境参数(大气压、 含氧量、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强磁场等)的健康状态评 估与预警模型,准确率提升≥5%;2、实现≥3 种场景的人员 定位和轨迹跟踪,定位误差<30cm,跟踪准确率≥95%;3、 实现≥5 种不安全行为(跌倒、越界、吸烟、脱帽、长躺等) 的智能识别,准确率提升≥10%;4、建成 1 套川藏铁路人员 安全与风险监控系统示范工程,无故障时间:3-5 个月。 26、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知识体系的质量大数据融合 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1、围绕高端装备产品质量提升需求,重点 进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工业大数据知识体系架构研究;2、 进行装备产品的质量大数据管理方法、基于数据循证的质量 问题溯源、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与优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3、 构建高端装备产品的质量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进行质量检 验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应用;4、在典型 制造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突破高端装备领域工业大数据知识体系、 17 质量问题溯源、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与优化等 3 项关键技术; 2、研发装备产品检测过程质量大数据分析平台;3、质量数 据采集率达到 100%;4、起草行业、地方或企业标准不少于 2 项。 2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关键技术研 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1、设计并开发医疗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智 能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智能分析系统实现架构,设计脑卒中 数据采集接口实现策略,进行系统界面设计及实现,研究并 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及可视化显示功能;2、基于病历数据进 行脑卒中发病关键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研究并建立基于脑卒 中病历数据的发病关键危险因素分析模型,结合临床专家建 议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及优化;3、基于脑卒中 EEG 数 据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研究针对脑卒中 EEG 数据新的特征提取方法,建立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结合临床专家建议优化预测模型性能;4、基于 MRI 数据进 行脑卒中病灶分割模型构建研究。建立脑卒中病灶分割模 型,结合临床专家建议,优化模型性能。 考核指标:1、开发一个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智能分析 系统,可对接脑卒中联盟医院筛查数据,具备对录入数据的 发病风险等级预测以及人机交互界面、可视化显示预测结果 等功能;2、提出一种高效挖掘潜在未知脑卒中发病关键危 险因素的新方法。针对脑卒中 EEG 数据,提出一种脑卒中发 病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90%;3、针对脑卒中 MRI 数 据,提出脑卒中病灶分割模型,预测性能预期达到 DSC≥59%、 F2-score≥60%、Precision≥69%、Recall≥65%、APR≥0.65; 4、建立至少一个示范项目。 18 28、基于机器学习的蜂窝肺医学影像识别与分割技术 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分析各类前沿模型对蜂窝肺病灶识 别与分割的泛化性及有效性;构建蜂窝肺医学影像基础大数 据,促进其科研利用;开展相关影像数据的去噪、增强、处 理、计算等基础技术研究;研究动态特征选择、拆分注意力、 深度可分离卷积、自适应特征融合、VIT、MLP-Mixer 等技术 的机理机制及融合框架;设计高效精准的蜂窝肺医学影像智 能识别模型;构建高性能、低成本的蜂窝肺医学影像病灶智 能分割模型。 考核指标:蜂窝肺医学影像智能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 (Accuracy)≥ 99.5%,召回率(Recall)≥ 99.5%,特异 性(Sensiticity) ≥ 99.5%,敏感性(Specificity) ≥ 99.5%。蜂窝肺医学影像病灶智能分割模型:平均像素准确 率(Mean Pixel Accuracy,MPA)≥98%,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 ≥ 90%,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 95%,Dice 相似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 ≥ 95%,平均 Dice 相似系数(mean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mDSC)≥ 98%。 29、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应用平台关键技术 研究 研究内容:1、以 UDI 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为核 心,实现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场景的数据定义与 数据融合;2、以具备应用链接能力的动态资产标识为依托, 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医疗器械全生 命周期管理场景的在线化,数据化,移动化和智能化;3、 医疗器械智能管理场景中主数据治理体系;4、基于物联网, 时序数据智能算法,大数据平台技术,实现医疗器械位置分 19 布,状态监测,使用效率分析等场景应用的智能化。 考核指标:1、实现医疗器械 UDI 体系和工业互联网标 识体系融合;2、建立不少于 2 万台件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 数据化全息档案,完成不少于 10 个核心场景工业互联网应 用场景;3、建立不少于 1500 个医疗器械标准产品单元主数 据模型;4、实现生命急救支持类医疗器械等重点移动有源 医疗设备的房间级定位,并实现设备使用环境的动态监测; 5、数据分析准确率达到 80%以上;6、实现不少于 100 台件 重点有源医疗设备基于电气指纹的智能状态监测。 30、面向多模态心音心电信号的心脏健康智能诊断系统 研究 研究内容:高性能心电、心音同步采集技术及装备研发; 多模态心音心电数据感知;心脏疾病诊断模型构建;智能辅 助诊断平台搭建与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1、采集装备的信噪比≥35dB、时延≤110ns; 2、多导心电与多路心音同步采集装备 2 台;3、交互诊断软 件系统 1 套;4、建立总量不低于 2000 例的病例数据库;5、 构建出心脏疾病智能诊断模型,经测试集验证其测试精度不 低于 90%;6、搭建心脏疾病智能诊断平台,并服务于合作医 疗机构进行初步试用,着力解决心脏疾病早期预防与筛查之 困境,以期拓展推广。 31、基于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道路设计与改造方法 研究 研究内容:1、新建智慧道路设计研究。通过选取典型 路段进行自动驾驶路测试验和基于自动驾驶技术建立测试 模拟仿真平台等方法,研究道路线形选择、智能道路设施布 设对车辆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道路线形坡 20 度、道路条件、交通状况、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等因素,对 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标志标线、路线条件及信号装置 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经济、美观、适用于恶劣天气的自动 驾驶专用车道设计方案。2、既有道路的智能化改造研究。 综合考虑感应设备需采集的信息,确定感应设备、智能情报 板以及所需配套设施(如供电、网络信号)的设置位置与范 围,与传统道路的信号电子设备、安全防护措施相结合,确 定既有道路的智能化改造研究。 考核指标:1、提出适用于自动驾驶的智慧道路设计技 术参数、道路设施设备设计参数,发表标准或图集 1 部。自 动驾驶辅助车辆在专用车道上的自动驾驶安全行驶速度提 高≥20%,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提出既有道路的智能化改 造设计技术参数、道路设施设备设计参数。自动辅助驾驶车 辆的信息采集速率与正确率提高≥20%,自动驾驶技术反应 时间减少≥10%,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32、研发智能电缆检测系统管理平台 研究内容:1、研究多捆电缆的单根识别技术,通过对 振动速度、时间、位移及加速度分析,确定振动位置,通过 对应力信号的强度、频率分析,对智能电缆进行相序身份识 别,实现信息识别;2、研究不同状态下振动、应力信号的 监测关键技术,通过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精确确定振动范围 和外力破坏形式,确定电缆承受应力值;3、采集不同敷设 状态下电缆线路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整合分析,确定状态 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形成典型案例数据库。 考核指标:形成智能电缆监测系统一套(含电缆自检软 件 1 套、电缆自身信息卡软件 1 套、防外破监测软件 1 套、 温度监测软件 1 套、主动防御型外破监控系统集成装置)定 21 位精度为≤10 米,空间分辨率(2~3)米,采样频率 200MHz, 响应时间≤1s,误报率≤2%。应力监测设备,激光光源脉冲 宽度达到 2~3m 的空间分辨率,实现监测距离 40km;智能识 别系统,监测距离≥20km,识别准确率 100%;形成智能电缆 监测数据库。 33、面向数据共享交换与开发利用的数据管理属性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数据共享交换与开发利用的数据管理属 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作用域(流通域)、数据可信度、 数据访问方式、数据访问粒度控制、数据衍生、数据生产源 分类、数据分权、数据运营规程、数据流通审计、数据供需 与货币价值等。 考核指标:1、数据管理属性目录树 1 棵,目录树深度 不低于 4,属性及子属性总和不低于 60 个;2、数据统筹管 理体系框架 1 个,数据统筹管理业务规程至少覆盖生产、归 集、共享、交换、开发五大环节;3、数据资源台帐 1 套, 涵盖业务系统数据不低于现有业务系统数据总量的 80%,属 性值准确率不低于 90%,并确保 70%以上数据可流通等。 34、区域性股权市场金融服务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示范 研究内容:1、研究通过区块链的身份认证、新型分级 访问控制、跨域可信及可信服务机制等技术,提升企业证券 交易、流转、结算的各类信息存证的建设方法,实现“交易 即结算”的新型交易所服务架构;2、研究区块链系统的隐 私安全风险,研究区块链匿名交易技术,研究安全可重组的 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监管友好的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机制和 交易追踪溯源技术,在控制风险同时,简化证券登记、确权、 交易的流程及成本;3、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及数 22 据共享的安全多方计算技术与方法,按照上市标准对重点企 业进行实时监测及运行数据评估;4、研究基于大数据和人 工智能算法的中小企业关联图谱跨尺度分析技术、时序数据 深度关联技术、企业全息画像动态维持技术以及山西省重点 产业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三链合一的全方位数据价值 展示技术,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动态分析机制;5.建设区域 性股权市场私募证券交易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区块链协议具备在并发混合使用场景下 的安全性,提供严格的形式化等证明,实现区块链交易隐私 保护机制的功能正确性和规范一致性证明,满足可追溯性和 可验证性;提出不少于 3 种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方法;2、 提交企业信用增信穿透式信息存证平台建设的技术报告,实 现三大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股权登记托管 模式和综合系统创新、数据存储调用方式和业务信息共享创 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信用评价方式和应用 创新。平台技术成果应用不少于 3 类场景;3.平台服务器 响应时长:30 s 内 5000 个请求;吞吐量 1G 以上;存储能力 1PB 以上;平均故障恢复时间(MTTR)简单 10 min,复杂任 务 60 min;上线 1 年后达到新增服务企业数大于 1000 家, 辅助 500 家以上企业完成信息披露,辅助 100 家以上的企业 实现融资,融资规模超过 10 亿元。 35、海量政务大数据治理与共享交换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设计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政务治理和共享一 体化平台;制定数据治理所涉及的一整套数据标准;构建统 一数据“资源池”;构建个性化的业务场景服务应用;构建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治理方案。 考核指标:1、平台至少覆盖 80%以上政务部门的数据; 23 2、平台提供的数据服务满足至少 80%以上的业务部门的需 求;3、平台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弹性 扩展;4、每秒能够响应的查询次数(即最大吞吐量)QPS 达 到百万级,每秒能够响应的事务数 TPS 达到万级。 36、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创新能力画像自动生成 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数据的汇聚与融合;创新要素自动获取;创 新能力画像自动生成;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考核指标:1、构建 1000 万+的组织机构数据库;2、构 建 30 维+的组织画像标签库;3、构建包含 3000 万+实体(组 织机构、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的创新知识图谱;4、构 建组织机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5、自主研发面向企业创新 要素的海量文本语义分析工具;6、自主研发支持创新组织 机构画像展示的可视化平台。 三、光电领域重点专项 37、高精度分布式光纤多参量传感技术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宽频低相干光源的分布式光纤 传感新原理与新方法。探明混沌激光的光纤非线性散射特性 和布里渊增益多重模式特征,研究基于混沌激光相干耦合效 应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新方法。2、研究面向轨道交通安全监 控的新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关键技术。研究光纤融合布里渊和 拉曼的新型本征型分布式散射光纤传感技术,建立光纤解调 结果与轨道结构应力场、振动场、温度场的关联模型。研究 前馈神经网络对多源传感信息的识别分类技术。3、研制面 24 向轨道交通的多参量(温度、应变、振动)安全监控系统。 研究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大动态应变范围、多参数的新 型智能光纤传感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实现快速、实时、智 能的轨道交通工程实用化光纤传感监测。 考核指标:研制一款高精度分布式光纤多参量传感系 统,其核心技术指标为:1、空间分辨率≤10cm;2、测温精 度≤0.5℃;3、应变精度≤5με;4、动态应变幅度测量范 围:-15000~15000με;5、传感距离≥20km。 38、测量纳米尺度电磁力的超冷原子探针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纳米尺度的周期性势场中超冷原子的制 备、操控技术;研究超冷原子在两维周期性光场中受恒定电 磁力而产生的布洛赫振荡等动力学过程,建立超冷原子动力 学分析模型;发展周期性势场中超冷原子的布洛赫能带映射 探测技术,精确测量超冷原子在能带中的位置转移,实现超 冷原子电磁力探针;分析超冷原子探针系统的噪声来源,并 计算出测量的量子极限,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考核指标:利用原子芯片上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气体实 现高灵敏度微弱力测量,能够实现对 10-21N 大小的微弱力 的测量,预期测量灵敏度达到 1yN/Hz1/2;实现对超冷原子 和纳米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 39、高精度激光干涉仪长度传感与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1、面向引力波探测控制系统建设,实验研 究并用软件仿真干涉仪的干涉相位、臂腔共模、臂腔差模、 功率循环、以及信号循环五个长度自由度的控制技术,优化 各自由度的解耦合度,探索控制时序,实现五个自由度的数 字控制;2、围绕激光干涉精密测量,研究臂腔增强、功率 循环、信号循环等技术对干涉测量灵敏度的增强效应;研究 25 精密测量噪声的来源及其对测量灵敏度的贡献度;3、研究 自动锁定与控制技术,实现激光干涉仪的长期稳定控制。 考核指标:1、实现激光干涉仪臂腔共模长度,臂腔差 模长度,迈克尔逊相位差长度,功率循环腔长度,以及信号 循环腔长度五个自由度的同时控制;干涉仪臂长为 1 米左右 -8 时,五个自由度的剩余均方根误差均优于 10 m rms;2、基 于臂腔增强、功率循环、信号循环等技术,实现对镜片微小 -9 位移的激光干涉精密测量, 测量灵敏度优于 10 m/sqrt(Hz); 3、连续稳定工作时间不小于 8 小时。 40、固态量子材料到集成器件与检测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探索研究新材料中量子色心的发掘与新制备 工艺;研究量子色心特征光谱检测表征技术;研究集成化器 件制备工艺与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集成化器件制备工艺与 电磁兼容性技术。 3 考核指标:1、集成器件体积:微波源独立情况 1-2 cm ; 3 微波源集成情况 10cm ;2、系统检测灵敏度:初步原理样机 1/2 实现 nT/Hz 1/2; ,升级系统后接近 pT/Hz 3、所测 ODMR 信号参 数:金刚石色心对比度>10%,碳化硅色心:单空位 1%,双空 位>10%;4、系统检测噪音:千分之一伏特以下,光谱分析 精度<1nm。 41、基于 MiniLED 单总线芯片的显示屏背光源行业应用 研究内容:1、应用一种单总线高速 miniLED 芯片级指 示灯,实现指示灯亮度、色温、颜色由串行信号控制,后期 可以将此单总线 miniLED 指示灯制作成不同封装尺寸的 LED 点光源,适配不同尺寸显示屏;2、研制针对不同尺寸显示 屏的串行总线 miniLED 背光源模块及背光源控制模块,打造 芯片封装定制及应用、外围控制模块定制、成品行业化应用 26 的产业链。 考核指标: 1、miniLED 指示灯 a)总线频率:≥5MHz; b)颜色范围:256K~16M; c)总线功能:亮度控制、颜色控制、色温控制; d)色温:可在 5000K~12000K 范围内进行调节; e)封装尺寸:≤1.5mm×1.5mm。 2、背光源模块 a)行排列灯数:≥50; b)列排列灯数:≥50; c)灯间距:≤2mm; d)功耗:≤10W。 3、背光源控制模块 a)区域控光数量:≥256 区; b)控制芯片:采用单主控芯片实现; c)调光方式:通过接收指令(串口、网口等)控制背 光源实现色温及亮度调节; d)控光算法:实现控光算法通用 SDK 开发包。 42、基于 OFDR 的分布式应变传感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 OFDR 的分布式应变传感机理, 量化分析物体表面形状变化与应变的关系,建立基于表面微 元曲率变化的形状与应变关系数学模型;2、结合 OFDR 系统 传感特性和工程实际进行 OFDR 硬件系统设计和传感光纤布 设方案设计,编写基于 OFDR 应变传感和表面微元曲率的形 状解调还原算法及相关上位机程序;3、分析影响 OFDR 系统 性能的相位噪声、偏振衰落与交叉敏感问题,影响形状传感 27 准确度的应变区域对齐和传感光纤扭矩问题,并对上述问题 的解决方法展开研究与实践,解决形状传感系统的性能制约 因素;4、研究外调制高线性扫频 OFDR 系统、基于 GPU 的高 效率 STFT 算法和基于频域插值的传感精度提升方法,进一 步提升系统性能,最终实现应用于形状感知的高性能 OFDR 仪器研发。 考核指标:1、探明表面微元曲率变化与应变的量化关 系,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2、搭建应用于 形状传感的 OFDR 硬件与软件系统,包括光路部分、电路部 分,以及用于控制系统和数据解调的上位机程序;3、基于 OFDR 形状传感系统,开发一款用于形状感知的高精度 OFDR 仪器,实现对待测物体的实时表面形状及形变传感,传感距 离≥10m,空间分辨率≤5mm,形状还原误差≤1cm,单次数 据更新时间≤10s。 43、基于线性调频光源的相敏光时域反射振动传感技术 研究内容:1、在数字副载波调制理论基础上,开展高 质量线性调频光脉冲产生方法的研究;探索优化调制函数、 调制深度等实现调制稳定性优化问题;2、基于弹光理论研 究振动-光纤耦合机理,建立传递反演模型研究传递响应幅 频特性;研究振动波形高精度提取和自校正方法;3、利用 大规模光纤分布传感数据,研究基于 LFM 光源的高精度Φ -OTDR 振动信号清晰化处理算法,减小噪声和阵列点传播函 数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并开展现场测试。 考核指标:1、实现高质量线性调频光脉冲的产生,并 对其稳定性进行优化;2、建立基于线性调频光源的相敏光 时域反射振动传感系统,实现对待测环境振动信号的远程在 线监测,并研制原理性样机 1 台;3、样机的具体指标:传 28 感距离≥50km;空间分辨率≤5m;频率响应范围为 5Hz~20 kHz;响应时间≤3s。 44、激光侦听光斑特征检测识别技术及产品 研究内容:1、弱光斑特征多重识别技术:针对单一特 征识别准确率较低,提出通过提取光斑形状特征和光斑动态 运动特征,并且结合背景干扰消除技术进行多重识别和判 断,以提高识别准确率;2、强光自适应光斑识别技术:针 对自然光强对光斑识别的影响较大,拟合出自然光强度和曝 光积分时间曲线,确保可以最优化凸显光斑特征,以提高识 别准确率和适应复杂环境。3、运动相机下的光斑识别技术: 针对近红外相机视场有限无法满足防护区域较大的问题,采 用辅助云台,并且对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提出相机相对静止 识别光斑技术,并且不增加预警识别时间,以提高防护面积 和降低响应时间。 考核指标:面向商业和党政军等重要信息保密场景,针 对激光侦听系统开发出激光侦听反制系统。1、激光侦听识 别准确率≥90%;2、单台防护窗口面积:≥10 ㎡;3、可识 别激光侦听设备距离:L≥100m;4、预警识别响应时间:t ≤30s。开发至少 1 套激光侦听反制系统样机,在对应使用 场景中完成预警,并至少在 1 个实际场景落地应用。 45、开发一种渗透性超弹性液态金属纤维毡 研究内容:1、通过简单的涂敷或打印液态金属嫁-铟半 导体金属纳米线到一个静电纺丝压电弹性纤维垫子上制造 一种可在垂直方向设备集成的弹性可拉伸超柔性电子器件; 2、液态金属悬挂在弹性纤维之间,自组织成横向网状垂直 弯曲结构,研究其对气体的渗透性、可拉伸性、导电性、电 学输出特性及稳定性;3、构建液态金属纤维毡电子器件, 29 研究器件生物相容性、对应变全面智能适应性和电学力学稳 定性。 考核指标:展现使用液态金属纤维毡作为构建块,以实 现高渗透性多功能可拉伸弹性电子,技术指标如下:1、二 氧化碳气体渗透率可达 100%,人体汗液渗透率 90%以上,耐 酸碱腐蚀 pH 应用范围 2~10;2、对 1800%应变的全面拉伸智 能适应性、在 1800%以内的拉伸范围 95%的压阻保持率;3、 良好的能量收集采集和应用特性, 开路电压达到 10V 及以上、 电流输出高达 0.1mA、输出功率达到 mW 级;4、柔性电子器 件在持续拉伸 10000 次,信号输出仍保持稳定,稳定性和抗 疲劳性好,技术指标达到在可穿戴电子产品、皮肤电子产品、 软机器人技术和生物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46、面向激光器强度噪声抑制的电压参考基准研制及噪 声表征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引力波探测需要极低频率低噪声功率谱 电压基准的要求,研究极低频段大倍频程傅里叶变换算法及 图示方法、研究 0.01 mHz~0.1Hz 频段噪声功率谱密度的测 试、评估、图示技术、研究电压参考基准的频率起伏噪声与 基准腔内环境空气温度和功率的依赖关系、研制能满足引力 波探测应用的电压参考基准。 考核指标:要求在频率范围 0.01mHz~1Hz 内电压分析 分辨率≤30nV、分析频率分辨率≤5μHz、电压基准噪声谱 密度≤1E(-5)Vrms/√Hz@(0.01mHz~1Hz)、长期稳定性:≤ ±2μV/Vrms(年)。(注:测试环境:IEC 61326-2-1; CISPR 11: 1 组,A 类受控电磁环境,室温 25℃±1℃。) 47、耐伽马射线辐照光纤光栅传感器研制 研究内容:1、耐辐射光纤的工作机理。明晰耐辐射光 30 纤的工作机理;研究 FBG 受γ辐射致损耗增大和中心波长漂 移特性;2、耐辐射 FBG 敏感元件优化制备。探索利用超快 激光在耐辐射光纤中优化制备 FBG 的方法;研究耐辐射 FBG 的反射光谱随温度、湿度、压力和应变的漂移特性,以及受 γ辐射时随辐射剂量的漂移特性;3、耐辐射光纤传感器的 设计与封装。优化设计 FBG 温度、湿度、压力和应变传感器 结构;解决各待测量之间的交叉敏感问题;研究各型 FBG 传 感器的封装工艺;对研制的 FBG 传感器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和 表征;4、高性能 FBG 解调仪研制。研制高性能 FBG 解调仪; 分析和优化 FBG 中心波长的提取算法;开发多功能数据采集、 分析、反演和管理软件,开展相关试验验证。 考核指标:1、构建 FBG 受γ辐射的物理模型,获得辐 射致其损耗增大和中心波长漂移的特性;2、利用超快激光 制备出抗辐射的 FBG 敏感元件,获得其温度、压力、湿度、 应变传感特性和受γ辐射时的漂移特性;3、在γ辐射剂量 率0.6Gy/s 时,研制的 FBG 温度、压力、湿度和应变传感器 可耐受 1kGy 以上的总辐射剂量,其测量范围分别为-40~ 100℃、0~2MPa、20%~95%RH 和-2000~6000,测量精 度均优于 1%F.S.;4、研制的高性能 FBG 解调仪具有不小于 80nm 的带宽和 2Hz 的采样频率。 48、太赫兹电场量子精密测量技术 研究内容:1、里德堡原子与太赫兹波电场共振相干耦 合作用机制研究,宽带太赫兹波与里德堡原子失谐相互作用 机制研究;2、里德堡原子的太赫兹电场相互作用下噪声转 移特性研究及噪声抑制技术,提升太赫兹电场量子测量灵敏 度;3、太赫兹电场场强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误差分析,太 赫兹电场高灵敏探测装置集成化和模块化研究。 31 考核指标:研制太赫兹电场高灵敏量子精密测量装置, 1、可响应太赫兹波段:0.1-3THz;2、场强探测灵敏度优于 -110dBm/Hz;3、太赫兹电场强度测量不确定度<20%。 49、一种兼具高响应度高探测率有机光电成像器件的研 究 研究内容: 1、对基于不同界面层材料及厚度单像元探 测器件光场分布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不同界面层材料及厚度 对单像元探测器件光吸收的调控规律,为实验研究提供科学 依据;2、研究基于不同界面层单像元探测器件的可控制备 工艺,优化各功能层的制备工艺及相关参数,以获得兼具高 响应度、高探测率的单像元探测器件;3、理论结合实验, 探究不同材料及厚度界面层插入对器件光吸收、空穴隧穿等 行为的影响规律,并与无界面层器件做对比,探索相关物理 机制;4、研究基于界面层多像元成像器件的可控制备工艺 及实际成像效果,以获得高分辨率多像元成像器件。 考核指标:1、单像元探测器光谱响应覆盖紫外-可见光 -近红外;2、单像元探测器响应率(>1000A/W)、探测率 14 2 (>10 Jones)且弱光探测能力(<10nW/cm );3、实现 46*46 多像元的成像应用示范,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在光学成 像领域的应用实施。 50、窄线宽紫外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从三波耦合法方程出发对二次谐波产生的理 论进行深入研究,推导倍频转换效率在大、小信号近似下的 解析方程;研究晶体的Ⅰ类和Ⅱ类相位匹配方式,推导出相 位匹配角、走离角、以及相位匹配宽度的方程表达式。利用 谐振腔理论分析设计四镜环形谐振腔结构,通过优化腔长扩 大 BBO 晶体处的腰斑半径,在较高倍频转换效率的条件下优 32 化266 nm 紫外光的光束质量。根据阻抗匹配的理论,推导计 算输入耦合镜的最佳透射率。 考核指标:中心波长 266±0.5nm,线宽<100kHz,平均 功率>100mW,功率稳定性<±2% over 5h,光束质量 M2<1.3, 光束直径 1±0.2mm,发散角<1.1mrad,圆度>90%,偏振 比>100: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