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则
ICS 65.020.01 CCS B11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2380—2021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则 General guideline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2021-09-26 发布 2021-10-26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2380—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伦 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邢旗、樊俊梅、李元恒、陈翔、张健、王瑞珍、刘亚玲、丁勇、杨红艳、闫晓 红、程利、张跃华、金净、张晓严、阿穆拉、李芳、杨婷婷、王泽。 I DB15/T 2380—2021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原则、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实施后的效果评估等。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各类天然草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9377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 GB/T 21141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1439 草原健康状况评价 GB/T 37067 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 GB/T 50085喷灌工程技术标准 GB/T 50485微喷工程技术标准 NY/T 635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 NY/T 1176 休牧和禁牧技术规程 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NY/T 1237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 NY/T 1239 飞播种草技术规范 NY/T 1342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NY/T 1343 草原划区轮牧技术规程 NY/T 1905 草原鼠害安全防治技术规程 NY/T 2275 草原田鼠防治技术规程 NY/T 2736 蝗虫防治技术规范 NY/T 2768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 NY/T 2998 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DB15/T 1251 草原区城镇周边荒废土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DB15/T 1252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DB15/T 1878 沙化草地治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 DB15/T 2380—2021 天然草原 natural grassland 自然生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的总称。 3.2 草原生态系统 grassland ecosystem 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存在于其中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信息传递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3.3 植物种质资源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指植物的遗传资源,即植物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特定的植物种之中。 3.4 植物种质资源圃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nursery 保存活体植株的特殊设定场所。 3.5 自然保护地 nature reserve 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 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3.6 自然保护地类型 types of nature reserve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 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三类,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 3.7 草原生态修复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通过人工干预,按照自然规律引导或促进草地生态自然演化过程的生态恢复过程和措施。 4 目标和原则 4.1 目标 以守护和保育草原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增强草原生态系 统稳定性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草原保护修复的制度、管理 以及技术措施,保护与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优 质生态环境和绿色产品。 2 DB15/T 2380—2021 4.2 基本原则 4.2.1 保护优先 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草原保护制度体系。聚焦国家重点草原生 态功能区、草原生态保护红线、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国家公园、草原自然公园等,实行依法治草、整 体保护、严格管理。 4.2.2 自然恢复为主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根据草原生态条件状况,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助 力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恢复,达到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的目的。 4.2.3 分类施策 以草原生态本底和资源禀赋为基础,按照不同区域生态区位特点、主体功能和草地经营方向,科学 配置保护和修复措施。 4.2.4 科技引领 加强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攻关,强化草原保护修复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和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 应用,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指导草原保护修复,提升草原保护修复科技支撑能力。 5 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调查监测 5.1 调查 定期对区域草原资源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生态质量、利用现状等进行调查,掌握草原资源与 生态基本状况。为草原功能区划分、草原畜牧业生产规划、国土整治等提供科学依据。草原资源与生态 调查具体按照NY/T 2998执行;草原退化状况监测按照NY/T 2768执行;草原退化程度分级方法按照GB 19377分级指标执行。 5.2 监测 以草原资源与生态调查结果为本底资料,实时或定期对草原植被长势、盖度、草原生产力、草原生 态工程效益、草原灾害等进行监测,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变化状况,为草原资源的科学经营管理、 草原执法、以草定畜、制定草原保护修复精准实施方案、评估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效益等提供参考依 据。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按照NY/T 1233执行。 5.3 评价 采用以遥感为主的区域宏观监测和以地面调查为主的典型样地微观监测技术,建立草原资源与生态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估草原生态指标状况,草原资源指标状况,用于指导草原生产与生态建设。 草原健康状况评价,按照GB/T 21439执行。 6 草原生态保护 6.1 草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3 DB15/T 2380—2021 6.1.1 种质资源库 建设低温、低湿条件贮藏的短、中、长期草原植物种质资源库,广泛收集草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 鉴定、评价草原植物种质资源,为植物学基础研究,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草原植物 新品种创制提供种质材料。 6.1.2 种质资源圃 又称为“种质圃”、“田间基因库”, 是保存活体植株的特殊设定场所,供观察、鉴定、评价植 物各种形状,为挖掘、创制优异植物品种提供材料。 6.2 自然保护地体系 6.2.1 草原国家公园 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草原生态系统为主要目 的,实现草原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 6.2.2 草原自然保护区 对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等保护对象所在的草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2.3 草原自然公园 指保护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 用的草原区域。 6.3 草原保护性利用制度 6.3.1 草畜平衡 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通过天然草原和其它途径提供的饲草料总量要与其承载饲养牲畜所需的饲草 料总量保持动态平衡,适宜载畜量计算按照NY/T 635的规定执行。 6.3.2 休牧 在春季植物返青期或夏末秋初,采取措施防止家畜采食进入,使草场得以休闲一段时间,具体修复 时间以当地植物物候期确定开始和结束休牧的时间,具体按照NY/T 1176的规定执行。 6.3.3 禁牧 对过度放牧、打草利用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不具备人工措施修复的草原,或有特殊利用价值的 草原,以年为单位,采取政策性、政令性及制度性等措施,具体按照NY/T 1176的规定执行。 6.3.4 轮牧 对于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原,根据天然草产量确定载畜量,将放牧草原划为若干分区进行轮替放牧, 也可分季节轮流放牧。具体按照NY/T 1343的规定执行。 6.4 草原有害生物防控 4 DB15/T 2380—2021 6.4.1 鼠虫害防控 鼠害防治按照NY/T 2275和NY/T 1905的规定执行。蝗虫防治可按照NY/T 2736的规定执行。 6.4.2 病害防治 对所发现的重要草原病害,及时采样、详查,分类鉴定,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发生规律及受害 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6.4.3 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管控 加强草种检测检疫,从源头上管控外来有害植物入侵;对已入侵草原的外来有害植物,及时采用有 针对性的方法减少或杜绝外来植物对草原的影响。 6.5 草原自然灾害防控 6.5.1 草原火灾 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草原防火条例》,建设防火机构、防火基础设施、防火物 资储备库、加强草原火情监测预警、联合防控,应急救助等技术体系建设。 6.5.2 草原雪灾 加强草原雪灾多发地区雪情预报预警、监测评估工作,制订相应的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以 围栏草场、牲畜暖棚、越冬饲草料贮备等雪灾防御体系建设。 6.5.3 草原旱灾 建立完善旱情监测预警、统计评估、应急调水工作制度,因地制宜开展集雨、截流、灌溉等小型抗 旱工程建设,有计划的调整家畜结构、数量,合理制定储草、调草措施,同时加强防控旱灾引起的生物 灾害。 6.5.4 草原风灾 加强草原风沙天气的预测预报,加大草原保护性制度的落实和火灾、鼠虫灾防控,对退化、沙化草 原实施有效修复,做好牧民居住地保护建设工作。 7 草原生态修复 7.1 土壤修复技术 7.1.1 松耙 松耙宜在以根茎型禾草或根茎—疏丛型禾草为主的中度退化草甸或草甸草原进行;具体方法按照 GB/T 37067的规定执行。 7.1.2 施肥 在对退化草原土壤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类型草原牧草生长需求,施用有机肥料、 无机肥料、微量元素、微生物肥料等对草原土壤进行养分补充。具体按照GB/T 37067的规定执行。 5 DB15/T 2380—2021 7.2 植被修复技术 7.2.1 封育 将退化草原封闭一段时间,禁止放牧、打草等人为干扰,促使草原植被依靠自身的恢复能力进行自 然更新。 7.2.2 补播 在年降水量大于250 mm的中、重度退化草原,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播种一些适应 性强、饲用价值高的植物,以增加草群种类成分、增加地面覆盖、提高牧草的产量与质量。免耕补播参 照GB/T 37067的规定执行,飞播按照NY/T 1239 执行。 7.2.3 补植 对降雨量小于250 mm的中重度退化的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或荒漠,可选择适宜当地的灌木、半灌 木苗木,采用带状或补缺的方式进行栽植。 7.2.4 切根 对以根茎禾草为主的中度退化草原,采用机具切断植物横走根茎,刺激根茎分蘖、促生植物无性繁 殖。 7.2.5 清除有毒有害植物 通过刈割、放牧、化学等手段,清除退化草原有毒有害植物,提高优良牧草的竞争优势,使退化草原 群落向恢复的方向发展。 7.3 工程技术措施 7.3.1 围栏 草原围栏建设按照NY/T 1237执行。 7.3.2 固沙 对于中、重度沙化草原,可采用设置生物沙障、机械沙障、喷施化学固沙剂等措施控制流沙,治沙 措施按照GB/T 21141执行。 7.3.3 铺设覆盖物 选择枯草、秸秆、苇帘等材料,铺设在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裸露斑块上,可减少地表蒸发,给 裸露地段牧草创造较好的生长环境。 7.3.4 沙压碱 利用沙土改良严重盐渍化草原,可提高表层土壤的透水性与通气性,降低土壤的盐碱成分,促进植 物在“掺沙”的土壤中生长繁殖。 7.3.5 整地 6 DB15/T 2380—2021 对因开垦等造成原植被及表土完全破坏的草原,及因开矿等原因造成的草原植被、土壤、地形损毁 严重的地段,可采用土地平整等整地措施。 7.3.6 灌溉 用于有条件贮存雨水或地表水的草原,灌溉方法以喷灌为主,具体按照GB/T 50085、GB/T 50485 相关规定执行。 7.4 草原修复与植被重建技术模式 7.4.1 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模式 根据草原类型及退化程度,因地制宜的选择退化草原修复技术模式,参见附录A中表A.1。沙化草原 修复按照DB15/T 1878执行。 7.4.2 严重损毁草原修复技术模式 主要包括开垦、开矿破坏的草原。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恢复草原植被的技术模式按照DB15/T 1251 , 建设人工草地按照NY/T 1342 执行;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按照DB15/T 1252执行。 8 建立草原保护修复技术系统信息平台 建立草原植物种质资源、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数据资源库,实现数据“一张 图”,管理“一张网”,服务“一平台”。结合草原区域生态现状和生态资源管理实际需求,制定基础 业务数据入库、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整理、入库现有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搭建统一数据接口、功能 模块无缝衔接的数据平台,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和在线共享服务,为草原生态资源 状况及生态资源管理的查询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7 DB15/T 2380—202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模式 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模式表见表A.1。 表A.1 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模式表 草原类 退化(沙化、 盐渍化)程度 轻度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 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 中度 重度 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 荒漠 轻度 中度 重度 草甸类(包括山地草 甸、低地草甸) 轻度 中度 重度 沼泽类 8 轻度 中度 修复模式 封育或轮牧、休牧等 封育+补播草种组合+施肥;封育+切根或松耙、划破草皮等(根茎 型或根茎—疏丛型禾草草原) ;封育+沙障+补播植物组合+施肥(沙 化草原) 封育+补播草种组合+施肥;封育+土地整理+沙障+补播灌草组合+施 肥(沙化草原) 封育或轮牧、休牧等 封育禁牧;封育+沙障(沙化草地) 封育禁牧;适宜地段可采用“补植苗木+补水”+封育+沙障(沙化 草地)等 封育或轮牧、休牧 封育+切根或松耙、划破草皮;封育+补播草种组合+施肥等 封育+松土+施肥补播草种组合;封育+松土+施肥或施土壤改良剂+ 补播草种组合+铺设覆盖物(盐渍化草原) 封育保护 封育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