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docx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47 页例 1 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 的能力。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体会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和学习乘法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算式进行比较,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获得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教师引导小飞机问题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 (2)学生讨论、汇报小火车问题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 (3)学生自主完成过山车问题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 2、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给学生制造障碍,让学生感知从书写 20 排过山车求共有多少人到让写 100 排过山车共 有多人的复杂、麻烦,引出乘法的概念。 3、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在加法计算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像这样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当相同加数比较多时, 书写起来就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更简便呢?古代聪明的数学家们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想出了 用乘法来表示这种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2)、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认识乘号。 教师:在解决“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写成 2×7=14 或 7×2=14,分别读作:2 乘 7 等于 14、7 乘 2 等于 14. 教师:观察乘法算式中的这个运算符号,它叫乘号,我们来听听乘号的自我介绍吧。 (播放音频: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乘号,我今年已经三百八十多岁了,我出生于 1631 年,是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了我,我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只要遇到相同加数相加的算 式,不管它有多长,我都能让他瞬间变短。) 教师:看来乘法和加法确实关系密切呢,大家看看,乘号还像斜过来写的加号。 (3)、算式对比,再次感受用乘法算式表示的简洁性,并从两个层次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师:你知道乘法算式里的“2”藏在过山车和加法算式的哪里吗? (预设:2 表示每排过山车里的 2 个人,也是加法算式里相同的加数“2”。) 教师:乘法算式里的“7”又是哪里来的呢? (预设:7 表示过山车有 7 排,也表示加法算式里有 7 个 2 相加。) 教师:改写前后的算式结果变了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算式结果没有变,因为它们都是在解决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都表示 7 个 2 相加,只不过一个是加法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 教师:你们更喜欢哪种表达方式呢?嗯,乘法算式要简便一些。 4、巩固乘法的意义,总结改写方法。 教师:那你会写乘法算式了吗?请你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也改写一下。 教师:先来看看上面这个算式,你是怎么改的? (预设:我先观察加法算式,发现加数都是 3,又数了数,加数的个数有 5 个,所以我列出 了乘法算式 3×5=15、5×3=15。) 教师:下面这个算式怎样改写的? 教师:你能总结出改写的方法吗?(我总结的方法是:一看,看加数是不是相同,这个算式 加数都是 6,二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加数,有 4 个,三改,把加数和加数的个数相乘,就改 出了乘法算式:4×6=24、6×4=24。) 5、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你都会 了吗? (三)巩固练习。 1、 ?朵 ?根 加法算式: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 2、那你现在能把 100 排过山车共有多少人用乘法算式表示了吗? 3、在教室里找找乘法算式。(引导孩子观察灯) 四、小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